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

樊勇明

2012-12-28 14:43:55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2008年01期作者简介:樊勇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区域合作进行理论解释的一种新尝试。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原来仅限于西方盟国体系内的所谓国际公共产品在冷战后被不恰当地夸张为“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在“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下,这些“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被美国严重“私物化”,并且供应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据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构,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一般来说,只服务和适用于本地区、其成本又是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国际性安排、机制或制度被称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除特定区域外,一般不存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被某一个大国“私物化”的危险。同时,由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涵盖范围较小,各国从中得到的收益和必须付出的成本比较清晰,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免费搭车”的现象,避免国际公共产品中普遍存在的供应不足问题。

关键词:区域合作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解读

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是全球化的一个新起点,那么现在已有迹象显示:虽然全球化还在继续发展,但是区域合作正在成为新的国际潮流,21世纪将是区域合作的世纪。区域合作的理念正在成为众多国家对外战略的主导思想。国际

形势的变化必然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得到反映。为此,本文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为区域合作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有关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提供有助于本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国际公共产品,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预料,关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的新内容、新方向。

一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及其缺陷

“国际公共产品”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一国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产品与劳务。最初,公共产品理论仅限于一国范围内,该理论认为政府有责任提供包括国防、外交、治安等公共产品以及道路、桥梁、路标、灯塔等社会基础设施,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国范围之内,公共产品的成本由政府向公众征税来筹集。

美国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将公共产品理论引入了国际关系学。他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提出,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需要某个国家来承担“公共成本”。①这一观点后来被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发展成“霸权稳定论”,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霸权国家,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体制、开放的贸易体制、可靠的安全体制和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等国际公共产品,来获得其他国家对由霸权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认同,从而实现体系内的稳定和繁荣。

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所

构成的体系正是典型的霸权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国际体系。对此,国际关系研究者们在肯定国际体系为国际社会带来稳定的同时,也尖锐地批评它的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国际公共产品被霸权国家“私物化(privatization)”②的危险;二是“免费搭车”现象引起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金德尔伯格早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国际公共产品被霸权国家“私物化”的必然性。他认为霸权几乎必然存在剥削,并一再强调责任可能会退化为剥削,剥削的实质是运用权力比不用权力会产生更加有利的结果。③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尽量把负担转嫁给其他国家的特征日益明显,这使得它不能再像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那样提供一个稳定的世界货币。④二战后,美国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国力取得霸主国地位,逐步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不可否认,以美国为核心的霸权体系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美国也理所当然地将这些国际公共产品打上“最终解释权归美国”的字样,将国际公共产品变成美国攫取自身国际战略利益的工具。

同样,罗伯特?吉尔平对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也做了充分的理论探索。他在其成名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分析说,由于边际成本递增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霸主国的衰退不可避免,同时还因为存在“免费搭车”行为,霸主国往往在长时期内为保持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付出远远超过它应该承担的费用,令其蒙受额外损失,加速衰败。⑤

二冷战后全球化的推进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

冷战结束后,苏联阵营的崩溃给全球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空间,生产、金融、信息和科技的国际化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全球的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挣脱了国境和边界的束缚,出现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优化的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国际政治领域中“一超多强”格局为背景,原来只限于西方阵营的上述国际公共产品一下子涵盖到了全世界,并且被一些人不恰当地夸张成全球性公共产品。一个时期内,世界贸易组织被人称为“经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看成全球经济的守护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华盛顿共识”的形式在全球公然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原本是承担援助不发达国家职责的世界银行在美国的主导下把经济援助与人权、国家治理挂钩,俨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宰。

在高度评价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作用的同时,人们也不难发现:国际公共产品的“私物化”倾向和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已明显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展的障碍。

人们首先看到: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力量的相对衰落,国际公共产品的美国“私物化”倾向更为明显,这成为全球性体制动荡的主要根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危机前,亚洲新兴市场对美国市场和货币的依赖性已经非常严重。在危机期间与危机后,亚洲危机国家缺乏美元的情况更加严重,由于害怕失去为它们提供大部分外汇储备的美国市场,亚洲国家的外交主动性也受到一定限制。1997年冬,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对雅加达、曼谷和首尔进行了一项特别访问,明确要求这些国家的政府用正在日益短

缺的外汇储备去支付五角大楼在危机前卖给它们的武器装备。科恩开出的条件是允许让美军能出入东南亚国家港口,反对任何要美国在军事调动上做出事前知会的限制,积极购买美国军备。这被当时的亚洲国家舆论评价为乘人之危的勒索行为。一些评论直截了当地指出,在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美国政府最担心的不是如何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而是倾力兑现武器合约。⑥

在国际安全领域内,美国的做法更是露骨,假借国际安全、人权等名义大行一己之私。通过科索沃战争,美国占据了巴尔干战略要地;通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牢牢地控制了中东石油;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国在中亚战略要地站稳了脚跟。

此外,“一超多强”格局把美国推上了全球国际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地位,但它的实力经过长期冷战的消耗已经明显下降,地位和实力之间的反差造成冷战后全球社会真正需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其表现如下:

第一,目前的国际体系框架无法适应发达国家内部利益格局的变化。在充分估计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福祉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群体的获利程度是有天壤之别的。大部分跨国公司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通过遍及全球的网络把世界各地的比较优势集中起来,获取丰厚的利润。美国的跨国公司几乎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编入了其生产-供应链,成为其最重要的“软实力”,但与此同时,把大量的就业岗位连同生产基地一起转移到了海外。跨国公司从全球化中得到了丰厚利润,而其母国的工人得到的却只是失业。失业成为各国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人士对自由贸易说“不”,他们阻断交通,把部长们困在

宾馆饭店里,迫使会议流产。组织这次示威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即劳联-产联)的口号十分简洁:“全球化不能夺去工人的饭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30年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也得益于国内矛盾的缓和。大量的商品输出不仅使资本家得益,工人们的生活和福利也大大改善。然而,当就业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时,西方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格局就由此而失衡。

按照吉尔平的说法,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和预期的效应是建立在各方的认同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国际体系才能顺利运转。西雅图会议的流产明白无误地表明,即使在美国国内也缺乏认同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每当临近大选或其他国内政治变动时,美国政坛总要上演一场是要自由贸易还是要保护贸易论战的内在原因。

第二,现有国际机制越来越难以调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然,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与发达国家从全球化中所获取的利益相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实惠还是太少。⑦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是主动介入,而是被动卷入全球化。当发展中国家出席全球化“盛宴”时,席位已经排定,规则也已经制定。要么接受既成事实,在现有框架内争取自己的利益;要么犹豫退缩,其后果就是被日益边缘化。全球化不仅造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和信息鸿沟,更形成了两者之间在权利与义务上的鸿沟。

WTO的决策机制是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权利与义务不平等的很好例子。WTO的规则明确各成员方一律平等,一方一票,多数决策,但投票程序极少动用,绝大部分问题都是协商解决,全体成员方的投票只是程序性和象征性的。2005年底在香港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把这种协商机制首次真正展现出来。WTO香港会议除了召开全体会议之外,各成员方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多边或双边磋商。此

外,还设有名为“绿屋会议”的特殊安排。它既不是法定程序,也非正式多边会谈,但却是真正的决策核心所在。除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外,“绿屋会议”的常客就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成员的代表,再加上印度、巴西和中国。凡属重大事项,先在“绿屋会议”达成协议,然后再拿到大会上举手通过。WTO香港会议的主题是农业问题。虽然冈比亚棉农的悲惨遭遇受到各国媒体关注,可是关于发达成员要不要削减自己的农业补贴以及削减多少补贴的决议是在“绿屋会议”上敲定的,深受其害的冈比亚及其他成员的代表连绿屋的门都进不了,只有在大会上举手的份。如果算上发达成员在会前、会后的密集磋商,WTO的决策程序实际上有三个层次:(1)主要发达成员间磋商;(2)类似“绿屋会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磋商;(3)WTO成员大会举手通过。广大发展中成员的利益表达与诉求机制十分有限。

WTO决策程序仅仅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全球化进程中境遇不同的冰

山一角,历史经验反复表明: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让赢家享受胜利果实,同时也能让输家得到一定补偿。一旦输家对游戏规则彻底失望,就会酝酿重组和革命。虽然国际局势不一定会重现20世纪60~70年代那种南北方剧烈碰撞的局面,但是现有的国际公共产品无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对转型国家的漠视。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及一大批前苏东国家纷纷进入政治、经济转型期。它们既有追求市场经济的热忱和急切心,又有对本国政治、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心和害怕。众多转型国家迫切希望从全球化中得到国内改革的动力,从现有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得到国内改革的制度性保障。然而,俄罗斯等国从全球化和现今的国际体系中得到的好处要远远低于它们的期望。来自国际体制的漠视不仅使相当一部分转型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动荡,也使它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俄美关系很快从“蜜月”走到“非常时期”就是

三区域合作高潮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公共产品被美国“私物化”以及供给严重不足等原因,全球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内在矛盾正逐渐表面化。区域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呈现出其时代的合理性。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突飞猛进,成为一种强劲发展的潮流,迄今全球化正在经受区域合作浪潮的挑战。对此,各种国际关系理论也根据自己的逻辑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按照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解读,区域化被视为国家增强自身权力的途径(新现实主义)或者国家间合作制度化的过程(新自由制度主义)。除了被并称为理性主义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对区域主义也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合作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它使区域内各国的合作形成规范,从而建构出共有的区域文化观念与区域认同。

按照建构主义学者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的观点,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解释区域化有如下三个优点:第一,区域化可以重新对安全共同体进行社会建构。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合作被理解为一个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重新定义国家在战争与和平中的利益。第二,建构主义主张探究规则在框定国际关系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换句话说,建构主义主张研究区域化要从探究集体利益以及集体认同的社会化对区域融合的影响开始。第三,建构主义主张,在国际政治中物质力量是重要的,但主观因素(包括观念、文化和认同)在对外政策的相互作用中不是第二位的,而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⑧鉴于建构主义在目前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其对区域主义的解释是学术界需要关注与吸纳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需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区域化。在种种努力之中,对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对区域化合作做出有力的理论解释,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理论来源于实践。欧盟的相当多成员国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是美国提供的西方体系内公共产品的主要受益者。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法、德等国就开始了对区域合作的探索。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区域合作突飞猛进,对美国由依存走向独立乃至分庭抗礼。欧盟的成功来自于一整套自成体系、自我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制度。从德法煤钢联营到西欧经济共同体,从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历时半个多世纪,其间有争吵,但有更多共识;时而有停滞,但从来没有停步。在经济上,从始初的煤钢联营到共同开发利用原子能,从对外关税同盟到共同大市场,还发行了统一货币,不仅有共同农业政策,而且还有发展高科技的“伽利略”计划。在政治上,从最初的外长会议发展到部长理事会、首脑定期会晤,建立了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欧盟委员会,现在又在谋划建立共同的快速反应军事力量。欧盟的成员国从最初的法、德、意、比、荷和卢森堡6国发展到25国。欧盟的成功表明:有关国家可以通过区域内的合作,联合起来共同生产、提供和维持本地区和平与繁荣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它能有效地克服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和有效地防止国际公共产品被“私物化”。

从欧盟的实践来看,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优势十分明显。如上所述,欧洲主要国家联合起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从政治决策、安全保障到货币流通、贸易管理、人员流通以及技术交流机制等制度和机制。其

根本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欧洲人自己的欧洲”,尽量减少对“美国制造”的国际公共产品的依赖。尽管这些机制存在只针对本地区国家服务的相对封闭的侧面,但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用。这些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成本也由地区内国家按其实力合理分担,该地区的其他国家如果想分享这些公共产品就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免费搭车”是行不通的。欧盟对申请加入欧盟的国家提出了必须达成的279项指令的做法,正是为了防止“免费搭车”。尽管这并不能完全制止“免费搭车”现象,但却能有效缓解、从而调动地区内主要国家负担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积极性。由于每个申请国必须付出调整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成本后才能最大限度地从联盟内部获利,这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集合效应,欧洲人梦想了几个世纪的统一、和平及繁荣的欧洲雏形正在形成。

可见,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是对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补充,其理论源头同样是经济学中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的概念。在公共经济学中,通常将一国的国内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面覆盖全国;地区性的公共产品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只满足某一特定地区居民的生产和消费需求。⑨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的供给不足和缺乏针对性,更加能够得到地方居民的认同,同时在运作和管理上也显得更有效率。

将这一理论延伸至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便可提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上述欧盟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多个国家共存的区域中存在着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虽然这不一定与全球需求和全球利益相悖,但却是有个性的。在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或者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将会驱使区域内国家或国家集团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出一套安排、机制或制度,并为之分摊成本。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些只服务于

本地区、只适用于本地区、其成本又是由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制度称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一般来说,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有如下特点:

第一,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有地域限制,其成本通过协商来分摊,从而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和排除该产品被“私物化”。从目前各区域合作的现状看,除特定区域外,一般不存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即使在一些大国占主导的区域合作中,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存在,也没有哪个国家(即使它是主导性的大国)可以获得毫无顾忌行事的特权。成本的分摊是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某个大国“私物化”的内在依据。即便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也不能不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核心利益予以尊重。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规定:在投资、金融和知识产权领域里,美、加、墨三国相互给予对方以区内国民待遇。但考虑到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允许墨西哥继续限制美、加对墨金融业投资的持股比例,同时要求墨西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年提高美、加对墨金融业投资的持股比例。这样,一方面通过相互提供国民待遇为资源配置在区域内的优化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又防止了强势国家打着“国民待遇”旗号侵吞弱势国家的财富。可见,由于区域合作的地域限制和参与者的有限性,使成本和收益得以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从而较为有效地防止和限制了区域合作中公共产品被“私物化”的可能。

第二,由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涵盖范围较小,各国从中得到的收益和必须付出的成本比较清晰,从而能避免全球性国际公共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免费搭车”现象。上述欧盟的指令性目标就是一例。正如曼库尔?奥尔森(Maucur 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大集团中不可避免,但如

果是在小集团里联合行动来提供公共产品,那么由于在行为体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更容易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⑩

第三,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优势还在于它能更直接地反映本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的需求,从而使其机制和制度更切合该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需要,更有针对性。如欧盟比较重视联盟内传统工业国家和传统农业国家利益的协调,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更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形成的特殊利益诉求,并把环境问题作为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来对待。

四东亚合作中对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东亚合作就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历史认识、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对美欧依赖程度不同等诸多问题,合作的形式比较松散,建立如同欧盟那样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进程更是十分缓慢。

危机往往是打破僵局的契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各国不仅认识到以单打独斗抵御金融危机的方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巨大的风险,而且从美国在危机中的所作所为更认识到了区域内互助努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度

被人看做是“全球经济守夜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亚洲国家施加的羞辱性条件刺激了亚洲国家寻找区域性的替代物,新机制开始酝酿。

(11)

亚洲国家建立自己的金融合作机制由此启动,其核心是寻求“最后贷款人”。先是有日本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提议,紧接着亚洲各国中央银行发起的《清迈倡议》(CMI)开始运转,其后亚洲债券市场迅速形成,不久“亚洲一揽子货币”的构想浮出水面,2006年初虚拟的“亚元计价单位”开始发布。亚洲开发银行根据东盟和中日韩(“10+3”)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额等数据,编制和公布了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亚洲货币单位(ACU)。2007年5月初,“10+3”财长会议决定,原则上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防止重蹈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尽管这离最终的亚洲货币基金尚有一定距离,但13个国家联合起来,将各自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拿出来放到一个共同的储备库中,任何一个国家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以动用,这本身就是地区性金融结构中“最后贷款人”的雏形。如果这一机制得以形成和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危机防范互助体系到区域货币基金,再到单一的区域货币,那正是欧洲国家走过的道路。当然,人们不应忽视,《清迈倡议》中达成的双边货币互换资金有90%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挂钩的,(12) 目前,《清迈倡议》并非绕开全球多边组织,而仅仅是对它的一种补充。这一方面说明了提供金融领域内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全球性公共产品之间是互补的,不是简单的替代和否定。

在安全机制方面,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也让人们看到了建立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的雏形。与欧洲不同的是,即使在冷战时期,亚洲也没有出现过囊括全亚洲,或覆盖东亚地区的类似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华沙条约组织的机构,除《日

美安保条约》外,没有成型而又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在安全领域内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东亚各国更富有戏剧性和创造性。关于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谈起,但一直形不成势头,直到“大浦洞”导弹升空、宁边核试验成功,有关国家才真正坐到一起来协商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途径。一旦开始协商对话,才发现彼此间有着这么多的共同需求、共同的利害关系,于是越谈议题越广、越谈越有成果。先是就朝鲜的宁边“去核化”达成协议,第五轮六方会谈中达成的“二一三共同文件”便是六方在多轮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阶段性成果。虽然这离朝鲜半岛真正的“非核化”尚有距离,但这种模式已经为提供东亚地区的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奠定了基础。现在,这一安全机制还在发展。美朝关系正常化也提上了六方会谈议程,日朝之间也在六方会谈的“水面下动作”。可见,一个各方都需要的机制和框架在解决地区重大问题上是多么重要。

六方会谈开创了一个在安全问题上多边平等协商的范例。众所周知,由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美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一直握有特别话语权。但是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相关国家平等协商,尽管美国参与会谈,但它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不再握有唯一的话语权,单边主义被多边协商取代。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区域特性。所谓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指供需的平衡,是指被提供出来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正是区域内所有国家所共同需要的,是维护区域内所有国家利益的。在霸权体制下,安全机制的供需平衡是以霸权国的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为转移的。霸权国对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和运转的支出与关注是以其自身安全是否有足够的保障为限度的。但是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只是当事国之一,韩国、日本对此有着比美国更为迫切的利害关系。中国和俄罗斯作为近邻也无法置身事外。对地区安全关切度的急剧升温是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有了共同的关切,才会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可能。

东亚的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尚在探索建立的过程中,除上述金融和安全的合作进展之外,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筹组也正在进行中。中国、日本和韩国已经大体上分别同东盟十国确定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框架。中国与韩国、韩国与日本也各自开始了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日之间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酝酿。亚洲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已经指出,东亚地区经济联系持续强化的政治意义是:“当日益增长的地区贸易和投资联系塑造了比过去更强的地区认同时,亚洲国家之间在许多具体政策问题上的分歧将会得到弥合。”(13) 东亚国家能否在金融和安全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克服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从而形成一整套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机制,是东亚能否成为“世界第三极”、21世纪能否成为“亚太世纪”的关键。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区域性力量不是对全球性力量的否定,而是对全球性力量缺失的补充。由于冷战后“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使本来应为全球社会服务的国际公共产品日益成为美国在当今世界上攫取私利的工具,结果导致国际公共产品供应的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有关国家为了本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而联合起来共同生产和维护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是必然趋势,也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这是全球范围内出现区域合作浪潮的根本原因。欧盟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几十年,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今,作为“世界第三极”的东亚地区也开始向区域合作迈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而且有能力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宋承先、洪文达译:《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②一般而言,“私物化”是指有人把公家的物品变为他个人私有或私用,服务于私人的目的。这里的国际公共产品的“私物化”是借用了这一现象,意指美国为了自己的一国之私,把原本该服务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国际公共产品变为美国从国际社会牟取私利的工具。

③ 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r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1981, pp. 242-254.

④ Eric Helleiner,“Still an Extraordinary Power, But for How Much Longet? 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Finance,”in Thomas C. Lawton, James N. Rosenau and Amy C. Verdun, eds., Strange Power: Shaping the Paramet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ldershot U. K. 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2000, p. 239.

⑤[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页。

⑥ Charlmers Johnson, Blowback: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Empire, New York: Henry Holt, 2004, p. 6.

⑦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⑧王正毅:《亚洲区域化: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10页。

⑨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⑩[美]曼库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1) Lowell Dittmer,“East Asia in the‘New Era’in World Politics,”World Politics, Vol. 55, No. 1, 2002, pp. 38-65.

(12) [美]C. 兰德尔?亨宁著,陈敏强译:《东亚金融合作》,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13) The Asia Foundation, American's Role in Asia: American Views,San Francisco, CA, 2004, p. 105.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势必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本文阐明并厘清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3-0048-04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李巍(1982—),女,山东蓬莱人,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十二五’时期山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编号:2011krgb3056。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都需要有充分的社会活力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做支撑,而这些条件的产生又都依赖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解

决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政府都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才能“纲举目张”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以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创造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和谐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另一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

渠道匹配之如何选择渠道

商 海 导 航 -----惠普经销商大学·高级课程 2000年11`月6日 第30期 渠道匹配---如何选择渠道(三) 引 言 渠道设计的第一步是弄清楚目标市场上消费者要购买什么,在哪里购买和怎样购买,我们必须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产出水平。我们已经记住一个原则:如果客户只要一堆牛粪,我们为什么要提供一蓝鲜花呢? 经须考 虑如何 使客户购渠道相匹配。也就是说我们如何知道客户要的是牛粪还是鲜花,如何将鲜花卖给需要鲜花的客户并且将牛粪卖给需要牛粪的客户。 一个好的客户渠道偏好调查对识别令人满意的新渠道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些方法不是永远有效。问卷调查的客户渠道偏好就可能是错误的。虽然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并不代表客户分析的完整方法。为了更好接近进行渠道设计的核心---对于客户群来说什么样的渠道工作最好,我们必须研究客户的购买准则---为什么他们要购买他们要买的东西。

了解了客户购买准则,是否就可以放心了呢?未必如此,我们的渠道设计未必满足所有的客户,因为每个客户因为环境的不同,要求可能是多样的,那我们就必须考虑提供交替的被选方案,来留住并吸引这些客户。即我们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渠道方案并随时监控并响应渠道行为。 ◆ 按关键的购买准则制定销售渠道 回下,第 一节诉了我们什么?当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和需要时,他们就会购买产品。认为低价格是超过一切的客户将购买低成本的产品,而离高价位的产品远远的;重视质量的客户经常会愿意支付一笔额外费用得到他们想要的产品。就是说,客户有不同的购买准则,购买选择时有一定的优先级别。通常情况下,销售的技巧在于领会对应于能使他们满意的产品的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渠道就是另一种“产品”。这是一种有竞争力的产品;公司希望他能使客户觉得,该“产品”较之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更适合他们的需求。 花点时间回想一下因特网售书商亚马逊公司。它出售的什么产品使它拥有竞争优势?是书吗?不是。它的竞争对手卖的是一样的书。是渠道;它出售的是便利和自我服务。简单地说,渠道是提供给客户

1浅析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冲突的表现

浅析国际贸易中文化因素冲突的表现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使全球文化向一体化发展,而是朝着各自特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贸易要求,也相应的出现了冲突,在国际贸易中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因素的冲突、思维方式因素的冲突和行为规范因素的冲突。 【关键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运行、国际贸易交往时,文化与经济日益被连结在一起,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了国际化的一个突出迹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使全球文化向一体化发展,而是朝着各自特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贸易要求,也因文化差异产生了文化冲突。一方面,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各种地域文化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大众文化层面日益趋同;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加剧了文化在深层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使得全球价值观与本国价值观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与法律、合法与不合法等文化因素的冲突。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的冲突会产生贸易壁垒和摩擦,使得贸易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越发地突显,世界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因素所产生的各国文化之间的冲突正是全球经济贸易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使得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各国文化多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对矛盾。 一、价值观念因素的冲突 各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各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明演绎下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特别是在现实制度的影响下使得人们在贸易活动中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去左右对方的行为,或是直接忽视对方的价值观和信仰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影响到贸易双方的合作,形成贸易中常出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从宏观上来说,价值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与意识形态、贸易规则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等方面。一方面,欧美经济强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科技上都占据强势地位和优势。这些有利的内部条件使得它在政治民主化、人权保障、市场经济制度等方面简化成一套意识形态教条,并把其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人为地制造经济贸易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价值取向和文化需求的不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制定时,发达国家体现的是要求对人权标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质检标准等严格措施,推行人文贸易;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要求摆脱贫困和谋求发展,实行差别与特殊差别待遇,推行农产品和服装等领域的自由贸易。由于这些相互对抗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势必会造成贸易规则中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观冲突问题,因而使得在每次贸易谈判中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谈判效率极为低下。

(完整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docx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试行)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分标准得分 明确了标准化试点领导机构及职责,得 1 分; C1领导职责 (2 分 ) B1 组织管 试点单位或区域主要负责人承担标准化试点建设领导职务的,得 1 分。 理( 4 分)组建标准化试点工作机构,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物资等工作条件, C2工作机构( 2 分)得 1 分; 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化知识与工作方法,至少接受过 10 学时标准化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明,得 1 分。 A1 基本要将标准化工作及试点建设纳入试点单位或区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促进标 准化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得 1 分; 求( 10 分) C3管理机制( 2 分) 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制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以及 标准化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并能长期有效运行,得 1 分。 B2 机制建 设( 6 分) C4经费保障( 2 分)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经费,通过文件等形式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经费长期保障机制,得 2 分; C5激励政策( 2 分)发布了标准化工作激励和奖励机制、政策性文件或主要领导批示的,得 2 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C6 体系规范性( 2 分) C7 体系完整性( 4 分) B3 标准体 系要求 (12 分) C8 体系协调性( 2 分) A2标准体 系( 30 分) C9 体系有效性( 4 分) C10 标准规范性( 6 分) B4 标准要 求( 18 分)C11 标准科学性( 6 分) C12 标准适用性( 6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标准汇总表及编制说明满足GB/T24421 等相关 国家标准的要求,或者与本单位、本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流程相适应, 得2 分 标准体系构成合理、结构完整,覆盖试点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全部事项 ; 标准体系从试点单位或区域实际出发,覆盖了主要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各环 节,得 2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之间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能够体现该试点所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特点,体现该单 位或区域特点,得 2 分; 标准体系与该单位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该试点建设目标任务相协调,能支撑 业务发展,得 2 分。 标准文本格式规范,满足GB/T1.1 要求,标准文本结构合理,标准语言表达 准确、严谨、简明、易懂,术语、符号统一,标准制修订程序规范,得 6 分; 标准技术要求合理,指标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得 6 分; 标准内容与组织管理特点相适宜,与管理服务活动、流程相匹配,能反映服 务对象的需求,得 6 分

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课程描述: 在营销工作中,每个企业都希望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把适销对路的商品卖给适当的消费者。这就涉及到渠道的策略,特别是渠道的选择策略。企业如果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渠道,就会提高销售成本,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力。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需要企业认真研究。 本课程将从实务出发,透过情景案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一一为您阐述如何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虽然不同企业在选择销售渠道时,都有不同的方法策略,但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借鉴,少走弯路,直达成功! 首先,考虑影响渠道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目标市场的情况。受市场规模的大小、潜在客户的数量与分布、消费特征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渠道决策。例如,当市场规模大、潜在客户数量多且分布广泛时,企业就需要较长的渠道借助多级中间商来分销,以提高销售效率;当市场规模大、潜在客户分布

集中时,企业可以选择零级渠道,开设经营门市部,进行直营;当市场规模小、潜在客户每次购买量小而次数多时,最好能选择较长的渠道,以降低销售成本;而当市场规模小、潜在客户分布集中、且每次购买量大时,则可选择较短的渠道。 2、产品特点。主要是产品价值、技术含量、储运要求、有效期限等因素会影响到渠道的选择。 3、企业状况。企业自身状况如何,决定了企业对渠道的选择。企业需要从实力、经验、目的等方面来权衡选择怎样的渠道。 4、企业的营销环境。受经济环境、竞争环境、法规环境等营销环境影响,企业在选择渠道时也会有不同的决策。例如,经济环境向好,则可选择较长的渠道,反之则尽可能选择较短的渠道;竞争激烈时,则尽可能选择较短的渠道。 其次,确定可供选择的渠道方案。 1、分析竞争对手的渠道表现,主要从销售业绩、销售效率、销售成本、品牌传播等角度,来分析竞争对手的渠道现状,以借鉴当中

公共关系问答题参考

公共关系问答题(仅供参考) 1、公众的基本特点? 答:公众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结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体和社会团体。也就是说,公众必须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公众有以下的特点:1 体性。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关群体的特征。常见的群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法人群体,任务群体和角色群体。2同质性。即公众的形成是由一个组织的性质来确定的。3变化性。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4相关性。公共关系所指的公众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民大众或劳苦大众,而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相关联的个人,体和组织。这种关联性是由组织与公众间的相互利益决定的。 2 、公共关系的特征? 答:1情感性,2双向性,3广泛性,4整体性,5长期性 3 、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答: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1)公共关系适应了商品经济分工协作、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公共关系是物质生产供大于求,市场重心从卖方向买方过渡的产物(3)证券民主运动推动了公共关系的深化发展(4)民众的巨大压力迫使企业家放弃唯利是图的经营方针,采取利与公关并重的经营战略。2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1)民众社会地位提高,公众队伍形成,老百姓有了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可能(2)民主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而民主政治的每一步都需要公共关系活动的配合(3)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公共关系运行的重要保证。3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4大众传播事业的发达。 4 、概括组织形象的具体内容。? 答:1产品形象2员工形象,3机构形象,4管理形象,5企业文化形象。 5、如何按照公众的态度对其进行分类?。 答:1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2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3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 6 、简述做好政府公关工作的必要性?。 答:1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2有助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3有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4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伤风,5有助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6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7有助于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7 、说明需要与公众行为的关系? 答: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类的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五种需要的排列顺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中间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3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公共关系活动要注意不断满足公众新的需要。 8 、组织形象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组织形象设计必须遵循“有效性”的原则,1公众利益与组织利益的统一。2总体形象与特殊形象的统一,3期望值与实际能力的统一。 9 、说明员工关系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答: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促使企业的决策及行为能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能反映双方的愿望和要求,能说服员工将个体利益目标追求寓于企业整体利益目标之中,达成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1企业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2组织需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标准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培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品牌,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四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负责审核、确定试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部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发布试点征集、下达试点任务、开展试点监督、确认试点评估结果等相关事宜。

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省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辖区内标准化试点的征集、初核、上报、评估等相关管理事宜。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争取省级人民政府对试点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试点建设。试点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作为试点的保证单位或者承担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六条试点工作应当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合、自愿申报、有序实施的总体要求开展。 第七条试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需求相结合; (二)与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服务提供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相结合; (三)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

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

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 一、生产流程的类型 生产流程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和按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 (一)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就是以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对象,按照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要求,组织相应的生产设备或设施,形成流水般的连续生产,有时又称为流水线生产。例如汽车装配线、电视机装配线等就是典型的流水式生产。连续型企业的生产一般都是按产品组织的生产流程。由于是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的生产流程,又叫对象专业化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二)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 对于多品种生产或服务情况,每一种产品的工艺路线都可能不同,因而不能象流水作业那样以产品为对象组织生产流程,只能以所要完成的加工工艺内容为依据来构成生产流程,而不管是何种产品或服务对象。设备与人力按工艺内容组织成一个生产单位,每一个生产单位只能完成相同或相似工艺内容的加工任务。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加工路线,它们流经的生产单位取决于产品本身的工艺过程,又叫工艺专业化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或单件生产。 (三)按项目组织的生产流程 对有些任务,如拍一部电影、组织一场音乐会、生产一件产品和盖一座大楼等,每一项任务都没有重复,所有的工序或作业环节都按一定秩序依次进行,有些工序可以并行作业,有些工序又必须顺序作业。三种生产流程的特征比较列于表3—3中。 表3—3 不同生产流程特征比较

二、生产流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生产流程设计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产品信息、运作系统信息和运作战略,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选择生产流程、垂直一体化研究、生产流程研究、设备研究和设施布局研究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慎重思考,合理选择,根据企业现状、产品要求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高效、优质和低耗地进行生产,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培训之如何选择渠道

经济的渠道化一种产品如何选择渠道(五) ◆ 引 言 渠道选择最终归结于三个因素: ? 识别良好地适应于客户购买行为和需求的渠道 ? 确保这些渠道和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之间存在良好的适应性 ? 决策哪些渠道能提供最令人满意的经济效果 虽然这不是一个严格的选择次序,但它如果在下述情况下具有自己的优点,即在投资大量的时间评估渠道的经济效果前确信渠道是适应于客户和产品的。 ◆ 渠道化一种产品 选择的一 个重要因 素。有些产种特殊的渠道销售,其它的产品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只是适用于少数经过深思熟虑的渠道。决定产品和渠道相适应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将“产品的复杂性”与“渠道接触性”匹配起来。 你听说过在超级市场卖喷气式飞机吗?或者是在互联网上出售殡葬服务?这些当然是对错误的产品和渠道适应性的讽刺:不是每种产品都可以或者通过每种渠道销售。当然,对错误性的产品和渠道适应性的惩罚是很明显的:在超级市场卖飞机,没人会买。 不同的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渠道化一种产品的评估出发点是产品的复杂性与渠道接触性的关系。渠道的差别在于与客户的相互作用、服务和他们能够提供的支持。需要大量服务、培训和支持的复杂产品更适应于能提供充分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高接触性渠道”。高接触性意味着高成本,所以,我们总是试图希望使用低成本渠道,把交易向低成本的大规模分销渠道倾斜。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低成本的渠道是否可以用于那些渠道?当然有时候产品不只是适用于单一渠道,它们适应(或不适应)某一种类型的渠道。所以必须考察某种产品是否适应于直接销售渠道(如直接销售队伍)、间接销售渠道(中介如有附加值的商业伙伴等)或者接营销渠道(指不需要销售队伍将厂商和客户连接起来的渠道)等三种类型的渠道,

公共关系试题答案

公共关系试题答案 一、填空。 1、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与)合作的一种(传播活动)。 2、认定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是(国际公关协会)。 3、认定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和社会(组织传播)的是(组织形象)的定义。 4、无论哪种类型的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主体—组织)、(客体—公众)和(传播沟通)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5、传播的五要素是:(信源)、(信道)、(内容)、(信宿)、(反馈)。 6、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是(收集信息)、(咨询决策)、(传播沟通)、(教育引导)。 1、公共关系的基本程序为:(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众实施)、(公关评估)。 2、现代公共关系之父是(艾维·李)发表原则(宣言)创立(公众必须被告知),树立(组织诚实)信条,奠定公共职业的理论依据。 3、公共传播媒介是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中介物质(桥梁)或称(载体)。 4、公共交往中的认识偏差主要有:(心理定势)、(刻板印象)。 5、公共关系的四要素是:(组织)、(公众)、(管理)、(方法)。 6、认定公共关系是传播活动的是(英国)的(杰夫金斯)。 二、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 2、公众:是指具有共同特征,对一个组织的目标和发展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利益关系和影响力量所有个人、群体和组织。 3、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加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基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4、宣传性公关:宣传型公关模式主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直接向公众表白自己,以求最迅速地将组织信息传输

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研究

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研究 【 论文摘要 】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 际贫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际物流与国际贫易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要实现国 际贸易, 完成把商品从一国运送到另一国指定的地点并交给客户, 必须实现国际物流。 国际 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贾易的环境, 建立以服务国际贾易为导向的现代物流体系, 将 会为国际贸易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使国际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政策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 (一) 、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前瞻 进入 21 世纪,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 率的变化、 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 大,国际贸易增长率从 2001 年的 2 %上升到 2005 年的 3 %, 2008 年又下降到 2

%, 2009 年 回升到 3.5 %, 2011 年上升到 4 %, 2012 年可望增长到 6 %左右, 2012 年后,增长速度还要 加快。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21 世纪头十年,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快速增长,中后期增速减缓,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 段, 还没有重大突破,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二)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 1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准备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进步, 分工细化, 导致生 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 条件, 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 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 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 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 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两项重要职能,也可统称为政府的社会职能。温家宝总理在论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时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从功能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维护性公共服务,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和国防外交等;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公共服务,如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进行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等;社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公共服务也可以从性质方面分成三大类:监督管理型公共服务,如国家行政管理;纯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环境保护;准公共服务,如发展非义务教育、新闻出版等。 从上述定义来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从核心内容看,社会管理主要表现为依法对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如培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根据公众的公共需求和经济发展实际,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其二,从价值取向看,社会管理追求社会的安定有序,突出政府责任:公共服务追求公平公正,

强调公共服务产品分配的均等,突出公民权利。其三,阶段性任务不同。例如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维护公共安全等,而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两者的联系主要在于:其一,基本理念和最终目标相同。其二,相互促进。公共服务量的增加、面的扩展、质的提高,尤其是公共产品的均衡分配,有助于平衡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正,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政府是理所当然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但是提供不等于亲自生产。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有助于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构成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其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就是服务,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和享有正是在高效的管理中实现的。 总之,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实际上,在实践中很难找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确切边界。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新产品渠道推进策略

新产品渠道推进策略 分销渠道的推进策略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宣传造势、市场前景和利益诉求;第二步:市场上的成功突破;第三步:分销渠道跟进;第四步:渠道的系统管理与维护。 第一步:前期产品宣传造势、市场前景和利益诉求。 新产品上市要有宣传造势,采用多途径的媒体整合宣传实现品牌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诱惑不仅是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而且是对各级分销渠道成员提供了信心和期望的支持,现在的分销商非常看重企业的广告投放力度。但只有广告投放还不够,还必须要对市场前景和需求以及分销商有明确的产品利益诱惑、对分销渠道成员提供合理的价差和激励政策的利益诱惑。也就是说你的产品能够为分销带来怎样的利益?为分销渠道成员带来多少利润?最好你的产品还能给分销商带来诸如独家经销权、品牌地位等其他额外的利益需求。让区域市场的分销成员充分了解了,才会加盟到你的产品销售渠道中来,开始了产品的经营和品牌平台的建立。 第二步:产品市场上的成功突破。 有了部分分销渠道成员加盟后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这时的消费者对新产品信任度不是很高、甚至还了解的不太全面,分销渠道成员有可能不会真正用心去做你的产品,他们大都停留在观望阶段,但首批渠道非常重要。他们不仅卖了你的货,还宣传了你的货,并且还带动了后来的渠道。因此,首批渠道与后来渠道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他们给你创造了特殊的价值,你就要给他们以特殊的回报。所以要奖励他们,并且要重奖,让分销商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重视,在他们身上多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会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于是就会更加积极地卖你的货,所以这时营销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公司的核心力量对分销成员进行有力的终端辅助推广、有效的市场促销活动拉动消费,形成市场的成功突破,从局部开始,这种由浅入深、从认识到现实的利益诱惑,才能真正树立起分销成员对你的产品的信心。 第三步:产品分销渠道及时跟进。 虽然市场已经形成了点的突破,让公司和部分分销渠道的成员看到了希望,但产品却尚未形成大范围的赢利模式。分销跟进是新产品渠道策略的重点,将成功的案例迅速的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分销商能积极开展市场,融入整个体系,充分认识到这个机会。分销渠道跟进还包括分销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将点上的突破尽快扩张到面上,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整合扩大产品的出货率并提高销售量,还要对分销商的回款管理、售后服务、深度拜访、物流配送等具体销售管理工作来贴近市场、跟进服务等等。分销跟进既是一个全程服务,同时也是全程掌握市场信息的一个过程。在分销跟进中,要使渠道得到加强,销量得到巩固,信息得到反馈,销售系统在分销跟进中得到健康发展,完成了由点到面的突破。 第四步:渠道的系统管理与维护。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3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A 5、C 6、A 7、B 8、B 9、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等。(技术知识、经济信息);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又称为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 3、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要素密集型产品指根据产品里面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不同,把产品分成不同的种类,即哪种生产要素在这种产品中所占比例最大,就把这种产品叫作这种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就把小麦称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4、里昂惕夫之谜:指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于1947年美国进出口贸易构成分析后得出了与要素禀赋论结论相反的结果。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裕的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验证的结果确是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H-O定理: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均等化。 7、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有益于一国使用其丰富要素进行的生产,但减少稀缺要素的实际收入。 8、罗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在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减少。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简答题 1、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答:(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难以充分流动,即使是在国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移动也不是完全充分的。(3)某一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这种结合具有整体性和固定性,从而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 (4)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2、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 答:(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输出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价格差;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新产品渠道如何选择

新产品渠道如何选择 一个新产品怎样选择合适的渠道?这让许多企业都犯难,选择KA卖场吧,又怕费用贵、门坎高,更怕卖场破坏自己的价格体系;选择传统渠道吧,又嫌其不能集聚人气不能做到迅速推广新产品,更加不能提升产品的销量;选择原有成熟产品的渠道吧,又怕销量跟不上并且可能还会拖累原有产品的销售;选择新渠道吧,开发成本又太高,风险也大,企业没把握。 新产品的渠道选择是企业普遍遭遇的难题,归纳起来,关键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样的“渠道”最适合新产品并且适合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 什么样的“渠道”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又便于企业日后改进? 什么样的“渠道”能尽快地出“成绩”,同时又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若想有效地选择新品渠道,圆满地解决以上的三个问题,就必须对渠道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要做到科学的渠道规划,就必须通过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的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衡量和评估渠道,并形成最合适的组合渠道战略,这样才能最终锁定准确有效的渠道方案。 横向维度分析与定位 以消费者选择为中心: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和偏好是选择渠道的首要因素。只有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心理才能与顾客做到“心心相印”。顾客与渠道的互动是成功实施渠道战略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手段进行消费者心理探测,可以找出消费者显性和隐性心理,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已有需求和发掘潜在需求。 产品概念差异与渠道选择:产品的不同概念决定了不同的渠道选择。比如说,一个猕猴桃汁的新产品,企业若将它锁定为饮料,那么就属于快速流转品。该产品的渠道终端就要设计为密集型销售。在重点区域市场既可采用直供模式,也可采取网络销售模式。 如果把猕猴桃汁产品锁定为功能性产品,可以辅助治疗疾病。渠道销售方式就要采取以保健品市场为主,走专供的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述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述 要点难点 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了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计划:理论教学5课时、技能训练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主要了解公共关系起源的三个阶段和历史发展的概况,我们追溯公共关系的源流,了解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对全面、准确和科学地把握公共关系思想与理论,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试述几种公共关系的定义,谈谈对公共关系的理解。 2、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3、公共关系是怎么兴起与发展呢? 二、讲授新课 (一)、公共关系思想的萌牙 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的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象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它告诉了农民如何播种、灌溉,如何对付危害庄稼的老鼠,如何收获庄稼等等。 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并对从事这门技术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奖酬,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在我国古代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合纵家苏秦运用游说手段,来影响公众和社会舆论,以对付秦国的吞并。连横家张仪,

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清单(试行)

社区居民委员会 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清单(试行) 1、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2、协助进行社区禁毒宣传教育 3、协助做好流动人口居住信息采集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服务管理工作 4、协助做好出租房屋管理 5、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群众性消防工作 6、配合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7、协助做好就业、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相关工作 8、协助做好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经办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9、协助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10、开展社区普法宣传 11、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12、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13、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14、协助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15、协助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 16、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协助做好疫情信息收集和报告、

人员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落实,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 17、协助做好社区公共卫生相关工作 18、协助做好人口、经济等统计普查工作 19、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20、协助开展安全检查并报告安全隐患,积极创建安全社区 21、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开展业主自治管理,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中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工作,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住宅小区暂代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 22、协助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3、协助做好优抚救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家庭救助帮扶工作 24、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25、在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开展志愿服务并进行登记注册、记录工作 26、维护老年人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27、协助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 28、办理群众信访,畅通信访渠道 29、协助开展科普活动 30、兵役登记和政审

新产品渠道规划与渠道管理

新产品渠道规划与渠道治理 除非我们的企业进入了新的战略性领域,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都会考虑到渠道共享,因此,新产品渠道战略规划与渠道治理将要紧从两个方面给企业一些参考,其一确实是新渠道的开发与运用。在现实市场上,我们的老产品由于种种缘故可能对专门多渠道缺乏深度耕耘,造成了我们的渠道比较窄,因此,借助新产品建立企业的宽渠道系统是特不有战略意义的规划;其二确实是新产品进入老渠道的系统适用与适应问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觉,专门多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并没有按照我们设计的渠道规范去运营,而是出现了专门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新产品渠道治理将着力对新产品进入渠道后的系统匹配问题进行考虑,关心企业实现新产品快速融入老渠道系统,并真正起到激活系统的战略功能。 一、新产品渠道拓展策略

关于中国市场的渠道结构差不多有专门多连篇累牍的文章与专业书籍做了特不深入的阐述,但我发觉在所有专业书籍中,渠道差不多上被作为一个线性的流程来描述,因此,新产品上市中的渠道战略往往也呈现出线性的特征。而实际上,中国市场的渠道体系更多具有立体的特征,中国市场的立体渠道与中国市场层级结构紧密关联的。新产品在进入渠道系统中,要形成有专门强大的市场穿透力,就必须要在立体渠道中获得巨大的渗透力。 首先是渠道的长度策略。中国市场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至少应该有五级,即特大型都市渠道、省级省会渠道,地市州级渠道,县级渠道,以及乡镇农村渠道。这种渠道长度决定了新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的利益流淌。快速消费品新产品在长度方向上要满足的核心指标是市场铺货率。不管是多么伟大的消费品公司,特不是快速消费品公司,假如没有铺货率,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市场。而耐用消费品越来越集中的专卖系统,渠道实际长度差不多是大大地缩短了。新产品在长度渠道中核心动力是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市场二次分配。新产品要保持渠道长度中的生命力,规格,包装,价格以及广泛目标人群锁定无疑是基础性要素。渠道的长度与产品的长度一般是相互匹配的,我们永久不要希望一种产品规格,全

产品设计流程如何从0到1设计一款产品

产品设计流程如何从0到1设计一款产品

作者:日期:

产品设计流程如何从0到1设计一款产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5-1 0 -21 1 0:40 加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实战训练营,BAT产品总监手把手带你学产品 psa设计流程 70何ALQ到1设计一

在互联网产品开发阶段,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典型阶段:确定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概念设计、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信息设计、视觉设计、前端开发、用户体验测试、产品完善、产品发布等过程。当然,这些阶段 的划分有时是模糊的,并且有可能根据具体项目进行增减,修改阶段名称及工作内容。下面结合一个典型的网络产品的设计来讲解流程。 、明确用户需求,确定网站目标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是需要产品经理把关的。为了更快地了解市场情况,必须通过一些高速有效的方法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可以通过用户访问和问卷调查取得,可以通过用户操作习惯统计、网络流量统计等手段来掌握用户的行为特征。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起着给产品做最初的方向定位的作用。 你有可能会说:开源代码那么多,做个网站不是很容易吗?哪里会需要那么麻烦的需求分析?是的,改改模板不难,可你有没有想过几个基础问题:需求、网站行业、网站目标、盈利模式。否则,你的网站顶多就只能成为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很难激起回响。因此,首先要明确用户需求, 确定网站目标,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用户体验 测试 做好目标人群定位 可以参考人口统计学标准、价值观标准、 用户对技术及网站本身的观点 以下几个问题。 产品要面对什么群体?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 已工作好几年还未成家的青年、又或者是已成家的中年 目标用户群体的市场容量有多大,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 --- 前端设订> 程序开发 来划分用户。产品的定位很清晰,选定是白领, 那这些白领中哪些是我们 的目标人群呢?我一般使用的是按人群属性、 人群需求来定位,同时辅 以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法来分析用户需求。 在这个阶段,重点考虑 1. 2. 这部分人群有什么特征,这部分特征是共性吗 3. 4. 现有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难度怎样? 原型⑦I 權念设汁 Z ? f 明确川户 霍求 利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