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刘钊

【摘要】意境是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体现,是在主客观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情感与形式美感的有机结合。而构图是画面产生意境的基础, 没有构图的作品谈不上意境,有构图没有意境的作品不能表达主题思想,构图也就没有意义了。

【关键词】构图意境表现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意译,是指美术创作时依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各部分)加以组织和适当配置,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画面。中国画称之为“章法”、“布局”。

一、从形式语言上说,构图与意境的统一,就是构图的形式语言与意境的相合.

(一)水平式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平稳、平静、安宁、单调、遥远、空灵的感觉。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作品《白夜光》中的几条水平线加强了北欧白夜景色的沉寂、静志、平稳、平静、的感觉,取得了很美的意境。而列维坦的油画《弗拉基米尔路》则略有不同,为了表达出流放路上单调、遥远和压抑的感觉。强调了单一的地平线以及大面积天空对地面的压迫感,取得了凝重、苍茫的艺术效果。

(二)竖形线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高大、严肃、肃穆、宁静、挺拔、高耸的感觉。如吴冠中的中国画《玉龙山下丽江城》中的树干形成竖直线有力地表现了松树的高耸和挺拔感觉。造就了此画奇绝明朗的意境。

(三)斜形线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方向、不稳定、激情、动势等感觉,如梵高的油画《星空》中的线条布满整个夜空,黄色的星星在蓝色的夜空中那么不甘寂寞,隐含梵高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生活困境的不屈服。而王文彬的油画《夯歌》则利用画面倾斜线的不稳定感来加强打夯的动势,表现了在劳动中人们飞扬饱满的激情。(四)“之”字形,又称“s”形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曲折、回转、含蓄的视觉美感。如弯曲的河流给人的感觉是富有节奏变化的美,“曲径通幽”能给人一种时隐时现的充满迷幻的遐想。“s”形构图在中国画山水画中大都着意于“起、承、转、合”的形式规律运用,“之”字形的伸展性可以很好地表现画面中由近及远的意境。

二、从以上的构图形式特征来说,构图是为了能使画面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而审美来自心中对自然的理解和作者情绪的写照

图着眼于“意”,当然就不必拘泥于局部的构图,刻画,点到为止。“意”是抽象的,表意的构图就应是经概括凝练的构图,这样的构图必简约含蓄。简约含蓄的关键在于对意境深层感受,对世事的真实感悟,对恰当构图作正确体现。我们在写生构图时应该是用意境、意念、情感、思想去表现,用简约的构图去体现意境与构图的统一。

现代绘画的的重要特点是强调构图,构图一旦确定,作品已完成了一大半,下面的步骤就是如何使构图具有绘画的感性表现,使构图表现为完整的绘画。充分的利用材料的的特性:梵高的的风景素描是点、线应用的典范;油画具有较强的覆盖性,有厚度的肌理美感,特别是“直接画法”中的“干擦法”可以把微妙的色层变化和轮廓虚实充分的表现,“笔触”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构图特征,例如梵高运动的、旋转的笔触正好与画面的曲线组合,完美的表现了激情,而点彩派中理性的、平铺式的“点”状笔触和几何形构图表现了画家对色彩的冷静分析。野兽派的用笔是“平涂”的,在大范围的平面中寻找色彩的对比平衡,从而取消大量的“中间色调”。各派大师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范例:

(一)在塞尚的油画里面,小油画笔触类似铅笔线条般表现着他对物体的分析和对色彩冷暖关系的转换,体现着他的理性和执着的艺术追求,重视物体轮廓和明暗交界处的刻画,虽然暗部很弱,但处处精到,反复的修改覆盖,画面很有力度和坚实感。

(二)梵·高具有运动感的笔触表现了画家火焰燃烧般的激情,用原色直接厚涂,根据构图把笔触的运动方向连贯起来,流淌着生命的旋律,闪烁着太阳般的光芒。他的作画过程中有很多即兴的技法表现,梵·高写到: “一气呵成…….尽可能一口气画成!我第二次观看荷兰古画时,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大多数是匆忙画成的……从落笔到画成一气呵成,很少润笔,而且——如果画得不错的话,他们便听其自然”。“放弃点画法和别的画法,只使用变化多端的笔触画法。”

总之,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作品,是由诸多因素构成,但是作品的意境生成与色彩是分不开的,因此,色彩的设色运筹是为了追求深邃的意境。意境并不神秘玄奥,它是文艺家们的思想感情和描绘对象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里去.深入体会景物的情趣。木来景物是没有情趣的,但在想象中,在情与景之间的交融中,感情得到扩散、抒发,从而使景物也染上了情感色

彩,有如水中之盐,只知其味,不见其形,浑然一体。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曰:“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撅,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是对情与景的辨证关系高度概括。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自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若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情景交融是对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概括,实质上道出了意境美创造的一条重要规律。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

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23谈构图对意境的影响 刘钊 【摘要】意境是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体现,是在主客观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情感与形式美感的有机结合。而构图是画面产生意境的基础, 没有构图的作品谈不上意境,有构图没有意境的作品不能表达主题思想,构图也就没有意义了。 【关键词】构图意境表现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意译,是指美术创作时依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各部分)加以组织和适当配置,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画面。中国画称之为“章法”、“布局”。 一、从形式语言上说,构图与意境的统一,就是构图的形式语言与意境的相合. (一)水平式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平稳、平静、安宁、单调、遥远、空灵的感觉。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作品《白夜光》中的几条水平线加强了北欧白夜景色的沉寂、静志、平稳、平静、的感觉,取得了很美的意境。而列维坦的油画《弗拉基米尔路》则略有不同,为了表达出流放路上单调、遥远和压抑的感觉。强调了单一的地平线以及大面积天空对地面的压迫感,取得了凝重、苍茫的艺术效果。 (二)竖形线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高大、严肃、肃穆、宁静、挺拔、高耸的感觉。如吴冠中的中国画《玉龙山下丽江城》中的树干形成竖直线有力地表现了松树的高耸和挺拔感觉。造就了此画奇绝明朗的意境。 (三)斜形线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方向、不稳定、激情、动势等感觉,如梵高的油画《星空》中的线条布满整个夜空,黄色的星星在蓝色的夜空中那么不甘寂寞,隐含梵高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生活困境的不屈服。而王文彬的油画《夯歌》则利用画面倾斜线的不稳定感来加强打夯的动势,表现了在劳动中人们飞扬饱满的激情。(四)“之”字形,又称“s”形构图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曲折、回转、含蓄的视觉美感。如弯曲的河流给人的感觉是富有节奏变化的美,“曲径通幽”能给人一种时隐时现的充满迷幻的遐想。“s”形构图在中国画山水画中大都着意于“起、承、转、合”的形式规律运用,“之”字形的伸展性可以很好地表现画面中由近及远的意境。

浅析中国画构图

大 众 文 艺 47 摘要: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 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中国画构图在实践中日 趋完美,更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构图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虚实相生;开合呼应 Abstract :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s meant to present the theme and create the emotional feeling of formativ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arranging proper objects on the picture.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urns to be perfect in practice as time goes by, also has its special regula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hinese paintings to know and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composition;emptiness together with occupation;being open echoing to being closed 中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置和章法,它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也是画中的骨骼。艺术家就是要在有限的纸素范围内,运用审美的观念安排和处理形象、线条的位置关系,将不同的形象、符号按构图的法则组成完整的艺术空间。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并加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绪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画家会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构图方式,因为阅历、气质、修养、环境不同, 所以都有各自表达性灵的构图形式。如朱耷以圆形构图为主,画 面结构严谨、奇险与独特,对抽象结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画面萧疏荒凉,而且物象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这些形式正是他孤愤、冷寂、悲痛、沉郁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潘天寿构图喜作方形结构,每一笔都是匠心经营,充满力量和秩序,他在吸收文人画构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面结构,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表现出沉重、雄阔、质朴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构图在空间营造方式,画面透视法的处理以及安排与构建画面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 中国画家对构图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 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中国构图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辨证规律。从形式上看,是笔墨技法下的构图。画面只有在构图的支撑下才能表达画者的意向和更好的突出主题,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中国画构图的优良传统。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经营,绘画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大功告成,紧跟着要研究主次如何搭 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等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考虑 周全,做到成竹在胸,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1] “经营位置”六法中极为重要。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以经营为第一”谢赫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专指画面的布置。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所以说,在我国古代对构图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和重视构图的重要性。 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1.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造,在画幅形式的变化上,西方绘画一般都符合黄金比例,很少有狭长的画幅。而中国画画幅 则不受西方黄金比例的约束,可以是任何形状,根据构图的需要随意安排及经营物象的位置,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万里江山图》等。如此复杂的场景,唯有用长卷的形式才能把握得住,而在这种形式中,空间处理更微妙,画家灵感表现也更自由,焦点透视已经不能完美表现这种形式,散点透视的运用使画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随意而为。自古至 今,散点透视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得到不断发展,体现出中 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心理背景。 2.主次分明,大胆取舍绘画创作要从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美,使主题立意明确, 构图完美。“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2] 就明确道出了绘画的取舍之法,画家既受真实的自然物象的制约,又有自由创造画面的权利。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这样才能突出画面的精彩部分,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古谚云:画由心裁。心在取之,心不在则舍之。强调和渲染能够与创作者达成心里共鸣,在观者眼中投射出审美需要的物象就已足够。画家 匠心取舍,观者心领神会。3.穿插错落穿插错落之法在中国画的构图中非常重要,既要在画面中表现出主题姿态。又要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古人有无“女”不成 梅之说,一个“女”字就定出了梅花枝干的大的走向。又有“三笔交凤眼”画兰说和“个”“介”字型画竹的穿插之法,其目的是把纷繁错乱的真实自然条理化,以便把画面分割成有一定秩序,有对比和统一又疏密不均的面和线,使画面构图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天趣自然。在一幅作品中,为了让画面灵活,有生命,主 观地将所描写的物象安排得参差错落,齐而不乱,穿插有致,复杂而又有条理,错落而又有秩序,使画面自然灵活,巧妙天成。 4.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疏密关系是绘画结构的要着,古人很早就提出画面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如果被景物挤满,没有一点空白,就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如果画面上空白留的恰当.能让人体会到画面的延伸,思路也会发生变化。方薰《山静居论画》说:“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风中柳飞,远沙迷茫,孤舟蓑笠等物象已构成雨景的 特色,故不画雨而自有雨意,而在形象之外的空白,则是若隐若现的雨中远景,是无所见的空濛雨意。”空白处常常隐藏着画者 的感情,观众的思绪。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有生气,空灵俊秀,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中国画讲求“虚实相生”。隐藏、松动、含蓄为虚,显露、实在、明确为实。实处是画,虚处也是画。古人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相互衬托,相互对比和依存。中国画的以纹代水、以月代夜、以白代云、以势代风、计白当黑等都是“虚”的表现技法。画中常规的虚实关系为厚重者实,色淡者虚;近者实,远者虚;主为实,次为虚;外为实,内 为虚;有笔墨处实,无笔墨处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定法,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 5.开合呼应开合呼应是中国画构图的总构成方式,开合呼应贵在得势,势是一幅画的整体趋向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视觉感受。中国画的开就是要使画面有有蓄势的感觉,有张力,能将画面的物象展开。“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变化。”[3] 是将画面协调统一起来。开要豁达、痛快,合要严实,做到“神合气闭”。要把握好开与合之间的节奏、韵律、幅度、疏密、聚散等变化,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呼应,在作品中,表现人、景、物之间相互联系、顾盼传情的呼 应关系,不仅要表现人物、动物的神态及情趣的呼应,也要有景物闻的姿态、韵致、趣味、节奏等关系的呼应,还应有笔、墨、线、色及形式和内容的呼应,从而使画面的人、景、物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和传情的效应。 6.诗、书、画、印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构图又一个特点。“中国画艺术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4] 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唯有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才能表现的完 浅析中国画构图 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理论研究?美术

论意境在舞蹈中的重要(灵魂)作用最终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正文 (2) 2.1 (2) 2.2 (2) 2.3 (3) 2.4 (4) 第三章结论 (4) 第四章致谢 (4) 参考文献 (5)

论意境在舞蹈中的重要(灵魂)作用 摘要:一个能够永葆艺术魅力的舞蹈是需要有“灵魂”的,舞蹈作品都很注重意境的营造,因为这样这部作品就是拥有了“灵魂”。然而意境的营造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但是意境可以使你的舞蹈更加具有艺术意蕴。那到底如何才能让舞蹈拥有意境呢?意境的重要又体现在哪里呢? 关键词:意境、灵魂、作用 一、绪论 舞蹈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一门艺术必须要有一种物质的意象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意境”才可称之为一部好的作品。它是一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们国家有一个成语“诗情画意”,往往会被人们用在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上。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二、正文 2.1意境是需要营造的 意境在舞蹈中充当着”灵魂”的重要作用。但是意境也是非常难以拥有的。它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全部达成才能感受到。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由张继钢编导、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以其庄严圣洁的音乐、金黄闪光的服饰、整齐完美的动作和神秘幽雅的气氛感动了世界。《千手观音》吉祥如意的寓意、优雅曼妙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性之美。《千手观音》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它的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把本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用一种世界的眼光,用一种世界的理念去把它挖掘出来,重新包装,在观音文化和传统中华舞蹈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舞蹈意境的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要有一定的特定的舞蹈背景,虽然仅仅是外部环境,但是也只有有了景才能使人见景生情,情随景迁;其次是要有情,作为舞蹈的原动力,它是一个舞者的内在驱动力。倘若没有情,何谈舞之;再者就是人体的外部形态,所以就需要舞者经过长期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像”,即能准确、鲜明刻画人物个性和饱含人物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动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达到这几个条件,才算是具备了达到一种舞蹈意境的资格。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很精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艺术鉴赏的依据。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词意空间,是艺术家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 2.2、多种条件的达成是为了追求和强调意境 每个专业舞者每天都会进行一定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舞

平面设计表现技法有哪些

[标签:标题] 篇一: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全面性) 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全面性) 平面文字设计原则及组合 ------------------------------------------------------------------------------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都是其最大的两种构成要素。文字排列组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赋予版面美感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 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设计领域,文字设计工作的很大一部分由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了(很多平面设计软件中都有制作艺术汉字的引导,以及提供了数十上百种的现成字体)。但设计作品所面对的观众始终是人脑而不是电脑,因而,在一些需要人的思维来设计的方面,电脑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创意、审美之类的设计活动。 在这里,想谈一谈在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的几条原则及文字的组合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提醒一下,这应该是由人脑来完成的工作,电脑是无法代替的。 一、文字设计的原则 1.文字的可读性: 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在视觉传达中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各种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设计时文字应避免繁杂零乱,要让人易认,易懂,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在设计中的根本功能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 2.赋予文字个性: 文字的设计要服从于作品的风格特征。文字的设计不能和整个作品的风格特征相脱离,更不能相冲突,否则,就会破坏文字的诉求效果。一般说来,文字的个性大约可以分为以下若干种: (1)端庄秀丽。 (2)格调高雅。 (3)华丽高贵。 (4)坚固挺拔。 (5)简洁爽朗。 (6)现代感强。 (7)视觉冲击力强。 (8)深沉厚重。 (9)具有重量感。 (10)庄严雄伟。 (11)不可动摇。 (12)欢快轻盈活泼。 (13)跳跃明快。 (14)节奏感和韵律感强。 (15)生机盎然。 (16)苍劲古朴。 (17)朴素无华。

常用的7个简单构图法则

常用的7个简单构图法则 构图的方式五花八门,良好的构图会使照片能清楚地表达意境和现场环境氛围。然而构图的好坏其实是很主观的一件事,想学习如何构图,一定要多看、多学其他人的摄影作品,并将之转换成属于自己的构图方式来运用。这可以透过摄影眼的训练,强化你的思考创作;这些学习都会潜移默化成为你的内在影像资料库,以后面对各种摄影题材时,都可以自动融入你的拍摄技巧内。 其实说穿了,观景窗里的画面能让自己觉得很棒,那就是好的构图;若观景窗的画面只让你觉得一般,就可以再试试其他的焦段、角度或位置来拍摄。以下列出几个常用的简易构图方式,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的构图法所呈现的影像。 避免将拍摄主题放在中心位置 小孩是这张照片中的主体,构图时我把他放在右边,让观看者在这张照片中心位置旁发现更吸引人的主体,便会透过主体延伸到其他更有趣的画面,也就是背景那一群正在吃草的羊儿,正也可说明这小孩是个牧羊童。

拍摄现场有正在放羊的放羊人、成群的羊群与两只牧羊犬,为了平衡画面,我把人与狗放置在左右两边,羊群放在中间,以凸显照片的叙述力。 在拍摄照片时,尽量不要把被摄主体放置在正中央位置,因为这样的照片看上去会有些僵硬、突兀,缺乏动感。 框架式构图法

这张照片中以正在打扫的僧侣为拍摄主体,刚好成排长方形的窗户除了有框架效果外,还可以将观看者的眼光引导到主体上。 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环境里的景物当成前景,框出主题。 利用人物点缀景致

用低角度把沿路的火山碎石与云雾带入,再把远处的登山客用点景方式呈现,增加画面的故事性。 造访纽西兰东加里罗国家公园中时,天气有些诡异,云雾不时飘来,阳光则在云层中忙着找缝隙,就像在玩游戏般和大地互相呼应着。 三分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画面均分为三等分的构图法,可轻松拍出构图平稳而比例恰当的影像,是简单却非常实用的构图方式。 将画面分割成三个区块后,如右图所示,上方为蓝天白云的天空、中间为高山村落、下方为秋收的田地。

中国画的构图与布局

中国画的构图与布局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是以墨为主要的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背景的具有中华名族特色的独特画种。它的历史已传承几千年,是中国艺术的神圣代表,它是兼具精神和哲学的内涵与气质。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极具表现力,以它严整的形式构图,巧妙地布局和美学精神,通过虚实相生,气韵的完美结合,进行意象的创造,意境的升华,从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底蕴。构图在国画称为布局或章法,它是画面景物位置的配合,也是画中骨格的表现。构图的好与坏,不但影响整幅图的质素,更影响到它的价值和地位。 国画于构图中最大的特点并非西洋画的大小对比,斜线构图等的理论,而是首推它的画面景物视点问题,国画的透视点是无固定的,画面中可以有多层次的表现,视力不逮之处也可将它呈现于画面之上,从而做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画面。除此之外,还有大小对比,斜线构图,甚至是虚实的搭配,宾主之分,前后远近的描绘,皆遵从美学原理与法则,这些都是国画构图优越的表现。你必须在画面所用的物品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和联系可能成为画面的主题——具有田园生活的特征。 作者在作画的时候总要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当时的那种激动,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对它有了某种理解和某种感情,要用具体的形象将它表现出来,即将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反复的思考,将其吸收并融化,在头脑中进行多次的修改成熟后,再安排画面如何的组成,如何的定位。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 当我们在画画的时候,在画面上如何的将要画的布置陈设的合理和妥当,应该和一杆老秤一样,要求作画的时候在变化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变化,这就要求在墨色的色的深浅,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上求得平衡的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又显得那么的协调,但是在一幅画中不能出现平行或者是对称的,那样的话就会显得那么的僵硬和死板。清代,恽寿平提出了“疏密论”:文徵仲述古云,看吴

诗歌意境论

诗歌意境论 摘要 一首诗歌,其因何而传诵至今,又因何而为文人骚客所赞赏、借鉴,模仿?答曰:“因其独有深远意境耳”。何为意境?意境又由什么构成,如何才能让一首诗歌有意境,以及诗歌意境所承载着、传达了诗人的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从而解释诗歌的意境到底为何物。 关键词 诗歌;意境;意象;形神;情理;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ms and songs Abstract A poem ,why it can be passed to today ,and why it prised by the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 poets? The anwser is because of it have the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What is the so-cal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what combined it .how to make it hav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 poem and what it are 承载、convey、.All these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oping to discrib wha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by discussing these questions. Key words Poems and songs;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es; form and spirt; feeling and reason; 一意境的含义 (一)“意境”意义的演变 意境,原称境或界,又合称境界。它的本义是疆域、界线。刘向《新

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摘要:为探究文字、图形、色彩元素在空间中运用的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分析平面设计元素在环境中应用的意义,探究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使用的方式,并通过实例分析文字、图形、色彩三个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方式。得到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环境中应用的功能性。该方法及案例分析可以为空间规划,导视系统的布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面设计;数字媒体;空间环境;视觉环境;设计元素 引言 空间环境设计一直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随着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平面视觉设计的应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那么探究具装饰性的平面设计元素如何在空间中发挥其装饰性与功能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问题。将文字、图形、色彩三种平面设计元素打破传统设计方式运用到空间环境中,如何将平面设计元素如何更好地用以传递信息以及实现最佳的空间设计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扩大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改善人们对空间视觉感知力,对平面设计师来说也是一次尝试和探索。 一、平面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是以视觉作为沟通方式,将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创造,以平面媒介为载体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视觉表现,因此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以在二维空间中的表现为主,有字体设计、海报、企业形象、包装设

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类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媒体的强大功能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平面设计也不限于在书刊、报纸、海报、宣传手册等二维平面上应用。经过设计师不断的突破跨越,平面设计向着数字媒体和更高级科学技术的方向前进,出现了更多具有动态性和互动性的设计。这些设计在生活中更大限度地给企业广告带来了最快、最便捷的传播效果,信息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平面设计在空间中的运用一直是我们在研究中所欠缺的地方。在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中,人们为工作忙碌奔波的同时,常常会忽略擦肩而过的事物、会对所处的环境缺少环境感受,那如何将平面设计更好地与空间环境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是我们设计师应该思考的地方。 二、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运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建筑都趋于规范化、统一化,再加上传统而又单一的装饰风格的大范围运用,使人们生活在千篇一律的城市空间中。这些空间本应该具有的情感特性也被削弱。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上为人们提供了很大便利,人们整日面对手机通讯,导致大部分人之间的交流缺乏情感。因此希望将平面设计元素应用到空间中,改变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增加人们在城市中的情感体验,即使人们在陌生的城市或环境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空间所要传递的专属情感。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超平面风格”就是受到当时波普艺术的影响,一批具有反叛意识的设计师将平面设计与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相结合。平面设计元素运用到空间立面中,利用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陈燨 从一定层面理解,现今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展示行为,一种信息的传达,一种经由造型传达意念的行为。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美观、适用的空间已经是设计的最终要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并行发展是满足最终要求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关注空间情绪的表达,意境的体现,是提高空间设计质量的不二法门。而对于我国现代展示空间而言,尤其是展示空间,其意境的体现尚不到位,归纳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1)对已有的、传统模式理解的狭隘; (2)对舶未风格的照本宣科; (3)对理性沉思的误解; (4)对体验者行为心理的忽视。 究其原因,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设计领域愈来愈关注“人”这一要素。然而在有关展示设计的研究中,阐述对于人这一主体的物质要求的研究史料及理论不计其数,但是对于其精神要求的理论却屈指可数。展示空间意境的体现应当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继承我国在艺术情感领域中的优良传统,体现我国所特有的艺术气质与品位,使自身的哲学理念服务于空间的设计当中。我们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运用已有的优秀的资源,提高展示空间的品质,增强展示空间的效率。因此,人的行为与感情是展示空间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部分。 1意境与空间 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居住的环境场所,人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空间中度过的。虽然不能说人类的情感是由于空间的表隋产生和变化的,但是空间中情感的体现、意境的营造是可以引导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的。 1.1“意境”浅析 “意境”一词源于中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属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精华以及舶来的文化密不可分 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对“意境”的哲学概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象罔》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它的深刻的内涵为“物我与共”、“情景交融”、“主客为一”的 精神境界。而《易传》中孔子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则可视为“意境”理论的先导。但是,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对“意境”概念的咀确提出,只可以追溯到唐代。“意境”理论的真正诞生源于唐代的诗学中。从唐宋开始,“意境”以近完善并开始运用在了艺术批评中。 “意境”最早被运用在古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各门类艺术的不同维度的表达形式,反映出作者的某种隋感、气质、意蕴以及格调等,从而使欣赏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某种共鸣,使欣赏者进入某种特定的精神世界当中,解读作者作品中渗透出的隐秘内涵。所以,从“意境”的发展演变分析,其主要是由“境”弓l发而未的,“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存在的疆界到一般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到作家的主观的精神境界、最后反映到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变引起了艺术作品的升华。 1.2“意境”表达的主要特征

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

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每当翻开一本版式明快,色彩跳跃,文字流畅设计精美的杂志,你都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即使你对其中的文字内容并没有什么兴趣,有些精致的广告也能吸引住你。这就是平面设计的魅力,那么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1.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 2.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3.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4.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5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6.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7.减却: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8.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9.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空间,是指的二维空间。空间感表现手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d7708595.html,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表现

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表现 空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里。小到我们上课的教室、校园,大到整个地球、无限大的宇宙,都符合空间这个概念。 平面设计中的空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平面空间中创造无限的遐想空间是设计师绞尽脑汁所要达到的审美情趣。 一、平面性空间 多个形象(只有高度和宽度)并置于画面中,与画面平行,各形象之间无前后远近之分,形象无厚度,并且包围这些形象的空间没有深度,这样的空间形式称为平面性空间,也称二维平面空间。平面性空间是多种空间形式中最单纯的一种,它的存在条件必须通过形态之间的空隙来体现。画面中的造型要素和空间要素,都采用平面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因而平面性空间关系显得格外单纯和强烈。 1、基本形之间关系的表现能够表达平面性空间。 形与形的分离、相遇、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都能表现平面性空间,但是形与形的重叠体现了形之间的前后或上下关系,带有空间纵深感,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

2、图底转换。 由于视线在图与底之间来回转换,使图与底的意义也随之转换,当原来的图退隐成为底时,原来的底则赫然成为图,这种图与底之间的反复转换,使画面中平面性空间的表现具有双重意义。当图与底面积相当时,立场的争夺非常激烈,由此带来图与底的不定性、波动性和它们之间的不断转换,无休无止。由图底转换带来的动感与意趣使单纯的平面性空间显现出变化莫测的空间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使作品增添趣味和神秘感,视觉传达更具冲击力。 二、幻觉性空间 幻觉性空间是指,形象在画面中不与画面平行,并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立体感,在平面设计中,表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关系的即是幻觉性空间,也称三维立体空间。在幻觉性空间里,形象之间有远近、前后之分,画面中的空

青花瓷画的构图与意境美

第23卷第4期2012年8 月 JINGDEZHEN'S CERAMICS ·19· 青 花瓷是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艺术品种。虽然着色单一,但它较五彩瓷器更显清丽、娟秀,因而广为众人所爱,素有 “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花艳丽,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青花使用分水技法描画所形成的深浅、浓淡、层次、变化的多样性,更使青花装饰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单色绘画的青花瓷,是用毛笔把图像直接描绘在瓷器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青花瓷的“料分五色”,即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不仅能定形质、分明暗,还能代替色彩。其深浅变化不仅可以表现物象的固有色彩感觉,还可以表现物象的阴阳明暗、凹凸远近和质量的轻重。由于青花色料表现力极强,可粗可细,其笔势、构图、气韵、神采等颇似国画。 同国画表现一样,青花装饰可以勾勒,可以点染,可以工笔,可以写意,还可以兼工带写。从简单的图案装饰到纷繁的景物描绘,花卉、缠枝、折枝、龙纹、云纹、山水、人物、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无所不能表现。尤其在表现花鸟时,由于对自然背景和环境的刻画多有诗意的注入,使得作品在揭示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其形象变得鲜活律动、疏放空灵,其审美趣味有着“以气韵求其画”的诗一般意境表现。其装饰美不仅体现在青花的发色上,而且还表现在其青白关系的和谐处理上,表现在构图与意境的完美应用中。 意境与构图是相辅相成的。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瓷美术创作的重要特征之—。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意境的创造是客观表现主观情思的象征,只有大自然里变化万千的气象,才能引起画家胸中丰富的灵感。 如《峥嵘岁月》青花瓷板,构图简洁,立意新颖。两株呈V 字形的硕大古树,树虬筋纹,粗犷得势,肌理质感挺劲有力,寓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右侧树上部生发出的一丛枝桠和穿行于其间的小鸟,又象征蓬勃鲜活的生命,延生出主题的内涵。技法上,结合文人画的意境,吸取陶瓷艺术简练、雄浑的优良传统,不仅保留了传统青花的勾线、分水技法,而且吸收了国画勾、点、皴、擦法,用枯涩的“焦墨法”表现瘦骨树枝老干。更巧妙的是将简单的笔划,安排在空白的位置上衬托出画面的整体氛围,以虚映实,借隐托显,形成凝炼的构图、生动的形象、流畅的线条。真的是惟其空,才显境界开阔;惟其简,才得象外之趣。此外,在处理青白关系上充分借鉴了中国水墨画处理色彩构成上的经验,非常注重留白,既表现青花装饰的实处美,又显现青花装饰的空白美,以虚当实,形成白多于青的空灵格局。概括而洗练,使画面中形象的典型性、视觉的完整性、间架结构的灵动性、布白的含蓄性、静止与动态的相互呼应等等,都在创作者 青花瓷画的构图与意境美 曹永俊 吴祝敏 的苦心经营下,做到了形式高度统一,布局生动完美,画面意趣盎然,格调高雅脱俗,从而达到悠远无尽、抒情空灵的境界,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 青花瓷画的构图要求与意境营造,是青花从传统的变革向现代形态转化的必然。具有叙事性特征的作品,其构图主要围绕“情节”来展示;而以诗意为特征的作品构图,则主要体现为追求形式美感给人带来的“意境”的表达。 如三尺六青花瓷板《秋韵》,笔者在传承前人制瓷精华的基础上,把国画艺术和青花陶瓷装饰完美结合,以小写意为主导,注重主观感受,以阴柔的形态为外部意象,从神韵的构造中力求平稳、和谐、宁静、秀雅地去表现物象秀逸、潇洒的姿态。画面布局新颖,构图疏朗,层次分明,用笔简炼,形神兼备,意境独特。 空白的瓷面上,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五个大小不一成熟的南瓜垂吊在依然蓬勃向上的藤茎上,一只小鸟展开双翅,充满灵性地飞将过去。融自然美与形式美于一体,既重视了画面上黑的部分,又重视了画面上空白部分。创造了一种秀雅、俊朗、高远、深邃的艺术情境,具有高雅灵秀的笔墨技巧和艺术审美意趣。 创作精美的青花瓷画,不仅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自然的精心观察,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国画以及现代艺术的新思潮和表现技法。表现技法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立意的实质内容。只有构思立意新、构图布局新、构成形式新,不落俗套、独具新意的作品才能得到欣赏者的赞赏,才能促使青花彩绘艺术产生新的飞跃。 如三尺六工笔青花《秋荷》瓷板,充分运用了中国画“色破墨,墨破色”互相渗化的手法,布局新颖,构图疏灵;造型生动,色调和谐,达到了水墨画的生动效果。 在设计上,《秋荷》巧妙组合,清新明快,富于装饰性。满塘的荷叶似一张张撑开的伞叶轻浮于水面,数朵荷花,数个莲蓬,紧紧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一只翠鸟,伫立在已成熟的莲蓬茎上,似在欣赏荷塘的美丽,又似在等待爱侣的回归,造型准确,动感强烈。翠鸟、荷叶、荷花、莲蓬、水草等物象的高低、大小、疏密、主次、穿插变化有序。翠鸟活泼生动,荷叶、荷花、莲蓬俯仰、向背、聚散,各尽其致。画面有藏有露、有动有静、虚实相间,节奏鲜明。整体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体、轻重适宜、层次井然。各种物象的外形动态结构,不是刻板地再现,而是借助翠鸟、荷花的自然美,有夸张、有变形、有剪裁、有概括地进行描写。尤其是对翠鸟的描绘传神达意,格调清新高雅,造型动感强烈,充满鲜活的生命之气。 技法上,用不同浓淡的料水分色,在纹样的勾勒线内,从笔锋牵引料水在坯上运作,利用料水积层的厚薄,在荷叶最浓最深处收笔,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色阶层次,形成自然的由浅到深的渐变效果。虽只有一色,却呈现出明、暗、浓、淡多种深浅不同的色阶色泽变化,使单一的色料产生出不一样的变化,达到浓淡 收稿日期:2012-04-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