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构造地质学考试简答题

1。什么是构造地质学

答:地质学中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可由内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但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何谓地质构造

答:所谓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答:研究方法处常规的地质研究方法外,还有以下几方面:(1)地质制图;(2)显微构造与组构的几何分析;(3)实验构造地质学(模拟实验)。

|

5。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指导产生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6。沉积岩有哪些原生构造可以判别岩层的顶底面

答:(1)斜层理:每组细层理与层系顶部主层面呈截交关系,而与层系底部主层面呈收敛变缓关系,弧形层理凹向顶面,也即“上截下切”;(2)粒级层序:又叫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变细递变,其厚度可由几厘米到几米。两相邻粒级层之间的下层面常受到冲刷,海退层位往往保存不完整。但也有海退层位保存完整者,即由底到顶由细到组;(3)波痕:可指示顶底面的波痕主要是对称型浪成波痕。这种波痕不论是原型还是其印模,都是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形则是波谷凹向底面;(4)泥裂:又称干裂或示底构造,剖面上呈“V”字型,其尖端指向底。除此而外还有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冲刷痕等,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如叠层石凸出方向往往指向岩层的顶。

7。水平岩层有哪些特征

答:(1)地层未发生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岩层之上,当地形切割轻微时,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地形切割强烈,较老岩层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层分布在山顶或分水岭上;(2)出露和分布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出露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相交;(3)其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标高和底面标高之差;(4)出露宽度受岩层厚度及地面坡度的影响。

8。什么叫地质图规格齐全的地质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或花纹将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并绘制到地形图或水系图上的图件。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方位(或经纬度)、图例、表任表(包括编图单位、负责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在图左侧为综合地层柱状图,有时在图下方附图切剖面图。

9。不整合的识别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1)地层古生物方面:上、下地层间缺失某些地层或化石带;(2)沉积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上岩相上截然不同,两套地层间往往有古侵蚀面,并保存着古风化壳、古土壤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3)构造方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度不同,褶皱、断裂情况也各异;(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上、下两套地层经受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次、强度、类型及特征不同。

理论上,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之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变化;实践上,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邻岩层中,常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床;是构造上的薄弱带,有利于岩浆及含矿溶液活动,有利于形成交代和充填矿床;对油、气、水的储集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工程上可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条件之一。

10。不整合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

11。什么叫变形变形程度如何量度

答:物体受力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变形可以是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物体变形程度用应变来度量,即以其相对变形量来度量。

12。影响岩石变形的主要因素

答:(1)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2)岩石的力学性质;(3)变形的环境条件,包括围压、温度、溶液和孔隙压力;(4)时间。

13。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有什么影响

答:时间对变形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快速施力不仅可加快岩石变形速度,而且会使其脆性变形加强,缓慢加力则会使同样岩石表现为韧性;(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使岩石多次重复受力,虽然作用力不大,也能使岩石破裂;(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蠕变与松弛现象均与时间有关,实际上都反映了一条规律,即长时间的缓慢变形会降低材料的弹性极限。

14。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岩石力学性质除取决于岩石性质如成分、结构、构造外,不取决于变形环境,如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以及岩石变形的速率和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

15。时间对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有什么影响

答:时间对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变形有三个方面的影响:(1)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2)重复受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3)蠕变与松弛对岩石变形的影响。

16。什么叫构造应力场其研究意义如何

答: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构造应场中应力的分布和变化是连续而有规律的。研究构造应力场的目的秒在于揭示一定范围内应力的分布和变化和规律,及其对区域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及区域构造发育的制约关系,推断可能在何处出现的某种构造等。

17任选下列各应力状态中的三种,绘出其应力莫尔圆.

(1) 两向不等挤压; (2) 两向不等拉伸; (3) 两向同等挤压; (4) 两向同等拉伸; (5) 一向挤压,一向拉伸;

(6) 纯剪.

18。地应力在什么情况下易集中

答:当岩体或岩层内存在早期断裂再次发生构造变形时,在早期断裂附近,特别是在断裂带的拐点、端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汇点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

19。岩石变形经哪几个阶段

"

答:在外力作用下,岩石一般要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三个阶段。

20。褶皱形成机制及纵弯褶皱作用的主要特征.

答:褶皱形成机制是指各种褶皱的形成方式、变形过程、形成环境和条件,以及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等。不同形成机制的褶皱,在形态、产状、分布及产出的地质背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顺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单层纵弯曲的应变分布是外弧一侧受平行于弧的引张而拉伸,内弧受平行于弧的挤压而压缩,二者间无拉伸也无压缩,为无无应变中和面。中和面随褶弯曲的加强而和曲率的增大而逐渐向内弧(核部)迁移。

如果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称弯滑作用,纵弯褶皱引起的弯滑作用的主要特点为(1)各单层都有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中和面;(2)褶皱不发生物质流动形成平行(等厚)褶皱;(3)层间滑动规律为上层面向背斜转折端滑动,而下层向向斜转折端滑动;(4)层间滑动引起层间剪切作用,形成旋转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带、层间破碎劈理及与枢纽直交的层面滑痕线理等伴生构造;(5)两个相邻强硬层的弯滑作用,在转拆端形成“虚脱”;(6)当强硬层夹有软弱层时,可能形成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锐角指向邻层滑动方向。据此可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及背、向斜的位置。

当岩层纵弯褶皱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某些软弱层会出现物质流动,这就是纵弯弯流作用,有下列特点:(1)物质从翼部流向转折端,使转折端加厚;流动受层面控制;(3)形成相似褶皱和顶厚褶皱;(4)产生线理、流劈理、构造透镜体等伴生小构造。

21。横弯褶皱作用及其特点

答:横弯褶作用是指岩层受到垂直于层面的外力作用而弯曲成褶皱的作用,如地壳的差异升降、岩浆顶托、底辟作用及同沉积褶皱等都可形成横弯褶皱。其特点为(1)岩层整个都处于拉伸状态,无中和面;(2)发生层间滑动作用及层内的弯流作用;(3)物质流动方向是从转折端流向两翼,形成顶薄褶皱;(4)伴生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层面锐夹角指向褶皱的内弧方向;(5)形成穹窿等构造,并形成放射状及环状伴生断裂。

*

22。简述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

答: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层理的发育情况,岩层的厚度,岩石的力学性质,动力作用的方向、性质,埋藏深度和基底构造等。分别述之即可(略)。

23。如何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

答:褶皱形成时代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岩相厚度分析法。此外还可以根据与褶皱相接触的岩浆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重叠变形关系间接确定。大多数褶皱是成岩后,或主要是成岩后形成的,如果区域性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褶皱,而以上民层未褶,则褶皱形成于下伏老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新地层中最老地层形成之前;对于在较长地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褶皱可通过褶皱地层的岩性厚度分析其形成时代。

24。什么是柔流褶皱作用

答:指高韧性岩石(如岩盐、石膏、煤等)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类似粘稠的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如肠状褶皱等。

25。试述褶皱的主要要素,并画出立体示意图表示

答:褶皱的要素即褶皱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翼、转折端、枢纽、褶轴、轴面、脊和槽、脊线和槽线等。

核:又称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又称翼部,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系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部面上,同一褶皱面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指一条平行于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S)弯曲形态的直线。过去文献中将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轴线,可指其延伸方向,常用于地质构造图上。有的认为是轴面与褶皱面的交线,即本书指的枢纽。

轴面:又称枢纽面,是指一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

脊和槽:在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背斜或背形的最高点称为脊,向斜或向形的最低点称为槽。

脊线或槽线:同一褶皱面的各个横剖面的脊的联线称为脊线,槽的联线称为槽线。

.

26。试述褶皱的组合型式

答:平面上:(1)平行型;(2)斜列型(雁行)褶皱;(3)弧型;(4)帚状;剖面上:(1)穹窿和构造盆地;(2)复背斜和复向斜;(3)隔档式和隔槽式。(注:各教材不尽相同)

27。膝折作用及其特征

答:膝折作用是岩性均一的薄层受到与层理平行或稍稍斜交的力的作用时,由于层间滑动受到某种限制而使滑动面发生急剧转折,即绕一个相当于轴面的膝折面发生转折而发生的褶皱作用。其特点如下:(1)常形成具长翼和短翼规则的单列膝折,短翼构成膝折带(或称扭折条带),轴面为膝折面,有时也形成共轭膝折;(2)形态为尖棱褶皱;(3)几何形态既为相似褶皱,又是平行褶皱;(4)形成机制上兼具沿层面的弯滑褶皱作用和沿膝折面的剪切褶皱作用;(5)膝折带带是一个剪切带,同一列膝折有相同的剪切方向。

28。什么是节理

答:凡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未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

29。节理的类型

答:节理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一)几何分类:(1)根据节理产状与所在岩层产状关系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2)根据节理与褶轴的关系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二)成因分类:(1)原生节理、次生节理、非构造节理;(三)力学性质分类:(1)张节理、剪节理。

30。试述剪节理的识别标志

答:剪节理是剪应力作用发生的破裂面,其特征为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远,沿倾向切割深;节理面平滑;擦痕发育;充填脉平直;常切割砾石;多组成X型共轭节理系或近等距的单组节理带;剪节理有时表现为由斜列小节理组成的羽列带;节理尾端常形成折尾、菱形结环或分叉。

31。试述张节理的识别标志

答: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其特征为产状不稳定;节理面粗糙弯曲;常无擦痕;多绕砾石而过;常有脉岩充填,且短而粗;其组合形态呈侧列状、锯齿状、放射状、同心环状,以及树枝状、网格状等;尾端多呈树枝状,并可形成杏仁状结环及各种不规则形态。

32。如何区别张节理和剪节理

答:可根据下列特征区别剪节理和张节理,剪节理,其特征为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远,沿倾向切割深;节理面平滑;擦痕发育;充填脉平直;常切割砾石;多组成X型共轭节理系或近等距的单组节理带;剪节理有时表现为由斜列小节理组成的羽列带;节理尾端常形成折尾、菱形结环或分叉。

张节理其特征为产状不稳定;节理面粗糙弯曲;常无擦痕;多绕砾石而过;常有脉岩充填,且短而粗;其组合形态呈侧列状、锯齿状、放射状、同心环状,以及树枝状、网格状等;尾端多呈树枝状,并可形成杏仁状结环及各种不规则形态。

33。何为节理分期如何分期

*

答:节理分期是划分节理组形成的先后次序与相互关系。其主要依据有:(1)交切关系,包括错开(晚期节理错开早期节下)、限制(早期节理限制晚期节理)、互切(同期节理互相切错);(2)后期节理追踪,后期节理利用和改造早期节理;(3)根据节理中的岩墙、岩脉和矿脉等的差异及其关系不分期;(4)对比不事例中上、下岩系中的节理。

34。何为节理的配套如何配套

答:节理配套是将同一时期的统一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各组节理组合成一定系列。节理配套依据有:(1)共轭组合关系;(2)节理与各种大型构造(褶皱、断层)的关系;(3)节理总的发育特征;(4)构造应力场。

35。节理资料的整理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节理的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图表形式,主要有玫瑰花图、极点图和等密图等。用计算机处理节理测量结果就更快捷,准确。

36。什么是断层它与节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层。节理与断层从成因上讲无大区别,有些断层就是由节理发育起来的。其差别反映在其发育规模、位移量大小、伴生和派生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地质意

义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如为了寻找被断失矿层或矿体就需研究断层的位移方向,测算断层的位移量(断距)等。

37。断层几何要素及其组成部分

(

答: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与阐明断层空间位置和运动性质有关的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包括断层面、断盘、位移。

38。试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答:断层分类涉及到诸如地质背景、运动方式、力学机制和各种几何关系等因素,因此有不同的断层分类。(一)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1)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顺层断层;(2)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为:纵断层、横断层、斜断层;(二)按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39。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

答:断层活动的特征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这些特征即所谓的断层标志,它是识别断层存在的主要依据。(一)构造标志:(1)构造线、面或地质体不连续:岩层、矿体等被错开;岩脉、岩墙、岩床和岩体相带等被错开;褶皱枢纽、不整合面、早期断层面、片理、线理、变质相带等被错开;(2)断层面或断层带中特征:发育擦痕、阶步;构造透镜体及各种构造岩(断层岩);揉褶皱等;(3)派生构造:牵引褶皱、派生小褶皱、羽状节理(羽状张节理、羽状剪节理);(4)地层标志:地层重复与缺失(地层重复应注意与褶皱造成的重复的区别;缺失应注意与不整合造成的缺失的区别);(5)岩浆活动和矿化带;(6)岩相和厚度急变带;(7)物探标志。(二)地貌标志:(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40。识别断层的地貌标志

答:断层活动及其存在,常常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它为观察和确定断层提供了重要线索。(1)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3)错断的山脊;(4)山岭和平原的突变;(5)串珠状湖泊洼地;(6)带状分布的泉水和地震震中;(7)水系特点。

41。识别断层的构造标志

-

答:断层活动形成或留下的许多构造现象是判别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标志。(1)构造线、面或地质体不连续:岩层、矿体等被错开;岩脉、岩墙、岩床和岩体相带等被错开;褶皱枢纽、不整合面、早期断层面、片理、线理、变质相带等被错开;(2)断层面或断层带中特征:发育擦痕、阶步;构造透镜体及各种构造岩(断层岩);揉褶皱等;(3)派生构造:牵引褶皱、派生小褶皱、羽状节理(羽状张节理、羽状剪节理)。

42。断层的组合类型

答:断层的组合型式:(1)地堑、地垒;(2)阶梯状断层;(3)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4)雁列式断层;(5)断块型断层;(6)叠瓦式逆冲断层;(7)背冲式逆冲断层;(8)对冲式逆冲断层;(9)楔冲式断层。

43。什么叫构造窗飞来峰它们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称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部分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征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形成构造窗或飞来峰,需发育推覆构造或大型逆冲断层,将远距离岩块推来并遭受剥蚀,才具备形成这两种构造现象的条件。

44。如何确定断层活动的时间

答:(1)发育于被切割的最新地层之后,覆盖断层的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2)被侵入体充填的断层早于侵入体或与其同期形成;(3)与褶皱构造有成因联系的断层发生于褶皱运动期;(4)很多断层的活动是长期的,特别是大型断层往往是多期活动的产物;(5)多期活动的断层各活动期的性质、位移及伴生构造等断层现象可以不同,因而可利用这些现象的交织关系判断断层多期活动的期次。

45。试分析断层效应

}

答:断层效应是断层沿一个方向滑动,造成在另一方向的视位移现象。它主要表现在横断层和斜向断层中,其效应规律是(1)正(逆)断层的上升盘会在平面上造成顺岩层倾向平移的效应;(2)平移断层顺岩层倾向的平移盘,会在与断层直交与斜交的剖面上造成上升的效应。

46。简述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标志.

答:确定两盘相对运动可根据:(1)用被错断的标志层直接确定;(2)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推测;(3)根据牵引构造;(4)根据断层面上擦痕、阶步;(5)利用断层旁侧的羽状节理;(6)两盘派生小褶皱轴面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向本盘运动方向;(7)断层角砾成分来追踪角砾的母岩确定,或根据构造透镜体与断层面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来确定。

47。试述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答:有关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已提出的有重力滑动、重力扩张、液压推动、后方推动和应力传递等学说。它们可在不同环境起不同作用。几年来国内外对推覆构造研究很重视,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是大陆内部重要的油气区之一。如美国在落基山俄明犹他州交界处逆冲推覆带中发现了15个油气田,其中三个储量可观。

48。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

答:大陆裂谷的主要特征如下:(1)裂谷是由一系列正断层为主的地堑、半地堑组成的复杂地堑系,通常发育于区域性降起轴部,表现为断陷谷、断陷盆地和洼地等构造地貌景观,它反映地壳或岩石圈的伸展作用;(2)裂谷中常常沉积一套巨厚的包括磨拉石之类的碎屑岩沉积,常伴有蒸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因而裂谷常常包含重要矿产;(3)裂谷常常是浅源地震带和火山带。地球物理场常表现为巨大的负布格异常和负磁异常,或者是负背景值上的正异常,裂谷边界一般表明为明显的重力梯度带和磁力梯度带;(4)大陆裂谷的岩浆岩共生组合可以有两类:一类是大陆溢流玄武岩,主要是拉斑玄武岩,也包括碱性玄武岩,以及它们的深成侵入体;另一类为双峰系列,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套,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响岩或粗面岩套;(5)在深部结构上,裂谷下的地幔升高,地壳变薄,其玄武岩层下普遍存在着波速较低的壳幔物质混合组成的裂谷垫。

49。如何研究区域性大断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

答:区域性大断裂规模很大,空间延伸达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向下切割可达硅镁层,甚至切穿地壳或岩石圈。区域性大断裂常常具有共同特征,以至构成区域断裂系甚至全球断裂系。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是通

过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结合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和卫片的解译确定。(1)区域构造特征方面;(2)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方面;(3)地球物理方面;(4)地貌及新构造运动方面。

50。韧性断层内有什么变形变质特征

答:韧性断层带内除面理外,还常发育a型褶皱或鞘褶皱以及拉伸线理。所以糜棱面理、鞘褶皱以及拉伸线理是韧性断层带中的标志性构造。

51。同沉积断层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同沉积断层又称长生断层,主要发育于沉积盆地边缘。在沉积盆地形成发育过程中,盆地不断沉降,沉积不断进行,盆地外侧不断隆起,这些作用都是由于控制盆地边缘断层的不断活动而发生的。同沉积断层规模大小不一,以大、中型为主。在时代上,主要发生在中、新生,很可能与中新生断陷盆地的广泛发育有关。同沉积断层的主要特点为(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在剖面上常呈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的勺状;(2)上盘地层明显增厚,这是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的特征和识别标志,同一地层在下降盘与上升盘的厚度比称为生长指数,它反映了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强度;(3)断距随深度加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因断距是累积的,所以任一标志层的都反映了这层以前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之和;(4)常在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顶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的轨迹与断层面大致平行。

52。什么叫透入性构造和非透入性构造

答:所谓透入性构造一般是指均匀地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它反映了这一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发生了变形。非透入性构造则是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其附近,并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分划成若干部分,故又称“分划性”构造。

53。什么叫劈理通常将劈理分为哪些类型

[

答: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它发育于强烈变形的岩石里,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发育状况往往与岩石中所含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程度有关。(1)传统分类: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2)结构分类:连续劈理(板劈理、千枚理和片理、片麻理)、不连续劈理(间隔劈理、褶劈理。

54。什么叫破劈理它的力学性质如何

答:破劈理是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同,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在排列无关。破劈理间隔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按这一概念破劈理只是以其密集性和平行性与剪节理区别,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称作剪节事了。因此认为。破劈理与剪节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55。试述劈理与大构造的关系

答:劈理是一种小型构造,它在几何上及成因上都与大构造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大多数劈理与褶皱作用有关,此外还有断层劈理及顺层劈理。(1)轴面劈理是大致平行于褶1同面的劈理,大多数是流劈理,也有滑劈理。轴面劈理常对称于褶皱轴面呈正扇形或反扇形排列。轴面劈理是一种典型的挤压应变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垂直。轴面劈理形成后,弯褶皱作用就逐渐被剪切褶皱作用所代替;(2)层间劈理是发育于某些岩性层内并与层面斜交的劈理。在强硬层里,因弯滑褶皱作用导致层间剪切,从而在翼部形成层间破劈理。而在软弱岩层中可由弯流作用形成流劈理;(3)断层劈理可形成于断层带内,也可发育于断层两盘,越近断层越发育。在浅层脆性断裂中多为破劈理,也有流劈理;而在深层韧性剪切带内则主要为流劈理;(4)顺层劈理是与层理平行的流劈理。

57。何为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答: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凝固化阶段,形成原生破裂构造。

岩体形成后,由于地壳运动使岩浆岩体形态和产状发生变化,引起新的构造变形,从而形成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

58。侵入体中发育哪些原生流动构造

答:侵入岩体中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是由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的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缍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条状平行排列而成;面状流动构造,又称流面,是由片状、板状、柱状等矿物以及扁平状析离体和捕虏体顺岩浆流动方向平行排列而成。

59。侵入体中发育哪些原生破裂构造

答:根据原生破裂构造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将其划分为横节理、节理、层节理、斜节理、边缘张节理、边缘逆断层等。横节理又称Q节理,节理面垂直于流线,也垂直于流面,裂面粗糙,属张节理性质;纵节理,又称S节理,节理面垂直于流面,平行于流线,较陡,裂面粗糙,亦可能属张节理性质;层节理,又称L节理,节理面平行于流面,也平行于流线,一般发育于侵入岩体的顶部,多数产状平缓,往往志侵入岩体顶部的接触面平行,故能概略地指示侵入岩体顶部接触面的产状。斜节理,又称D节理,与流线、流面斜交的两组共轭剪节理。边缘张节理,发育于侵入岩体陡立的边缘接触带,并常延伸到围岩中。节理面向岩体中心倾斜,常呈雁行式排列。边缘逆断层,与边缘张节理相似,发育于侵入岩体陡立的边缘接触带,向岩体中心倾斜,呈斜列式排列。

60。岩体中褶皱存在的标志

答:由于岩浆岩体的一般不具层理,所以褶皱构造较少,但可由流线、流面、片麻理、或节理面的弯曲变形来识别。其变形一般较弱,多呈宽缓的简单背形和向形。

61。岩体中断层存在的标志.

答:岩浆岩体的节理、断层和一般的节理断层特征一样,但较难区别。岩体中断裂面一般较平直,且发育均匀,其主要标志是岩脉或岩相带的错开,并见有片理化带,及碎裂岩、糜棱岩等断层存在标志。

[

62。简述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其确定标志

答:侵入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分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三种类。侵入接触是接触关系的主要类型,其接触面形态多样,有平直状、港湾状及顺层贯入等形态。其岩体中可见围岩捕虏体,并存有接触变质带。沉积接触的接触面常有古侵蚀面或风化壳,无接触变质现象,上覆岩层大致平行于接触面。断层接触多平直,两边岩石有突变现象,并可能有断层岩或破碎带及擦痕等断裂带特征。

63。如何确定侵入体的时代.

答:侵入体形成时代的确定,可以用同位素法,也可以用地质法。前者确定其绝对年龄,后者确定其相对年代。

地质法的依据:(1)接触关系,侵入体晚于与其呈侵入接触的最新地层时代,早于不整合接触面上覆盖的最老地层时代,也早于断层接触的断层时代;(2)岩体差异,同期同源之岩体的岩石特征、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有相似性;(3)岩体间的穿插关系,被穿切的岩体形成时代较早;(4)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岩浆活动意是伴随某一时代的构造运动而产生。因此,根据控制岩体发育区的构造发育期次及其与岩体的关系可以判断岩体的形成时代。

64。谐和侵入体有哪些产状

答:又称协调侵入体(或整合侵入体),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岩床、岩盆、岩盘和岩鞍等四类。

65。不谐和侵入体有哪些产状

,

答:又称不协调侵入体(或不整合侵入体),按其规模大小及形态特点可分为岩基、岩株、岩墙,还有岩枝、岩瘤、岩脉等。

66。喷出岩体的产状有几类

答:喷岩体产状因喷出方式、熔岩的性质和熔岩构造形态的不同,常分为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三类。

67。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答:变质岩区的基本特征:(1)新生变质构造广泛出现。新生构造如劈理、片理和线理是变形变质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变质岩区为透入性构造,其空间分布和排列很有规律,在一定区段内统计优选方位或存在变位规律。另外也存在变形前的残余构造。(2)塑性变形构造占主导地位。变质岩构造形成于深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塑性变形构造占优势,表现为褶皱及劈理、片理化,断裂构造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微观上侧表现为以晶变形为主。(3)普遍有多期构造叠加现象,一套变质岩系一般都经历了二至三个以上的变形变质幕,造成不同世代的具有不同特征及不同格局与样式的构造相互叠加,使变质岩区构造具有极其复杂多样的循特点。(4)变形与变质作用相伴进行,它们都是在深构造层次的高温、高压并有溶液及动力作用的环境下发生的。因此,变形和变质是统一的,它们同反映了地壳的构造热事件,为研究构造特征及恢复变形环境提供了依据。

68。简述构造置换及层理的置换过程.

答:构造置换是变质岩区构造研究的重点之一,它是由一种构造经过递进变形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是面状构造的置换,而原生层理的置换过程是最基本和重要的的构造置换。

层理置换可以划分为初步置换、强烈置换和完全置换三个类型,对层理置换的过程来说,它们也是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对换现象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置换强度的构造特征。

.

69。什么叫叠加褶皱如何判别叠加褶皱存在.

答:同一变形面(层理、劈理等)经历两次以上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叫叠加褶皱。它是变质岩区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构造现象,也是进行构造解析的主要研究对象。

其识别标志(1)早期褶皱轴面有规律的弯曲;(2)以劈理为变形面的褶皱;(3)两期以上的透入性劈理;(5)系统分布的穹窿、盆地系列,以及广泛发育的环形、蘑菇形、新月形等复杂褶皱形态,以及倾竖褶皱、重斜褶皱的大量出现;(6)赤平投影解析图上,出现线理、劈理产状的规律性变位或褶皱变形面π图解出现多环带、多轴组构。

70。试述J. G. Ramsay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

答:(1)两期褶皱皆为直立褶皱,轴面大角度相交或垂直。这类相当于所谓“横跨褶皱”或“斜跨褶皱”;(2)早期褶皱为紧闭到等斜或平卧褶皱,晚期为直立褶皱,两期枢纽垂直;(3)早期褶皱为等斜或平卧褶皱,晚期为直立褶皱,两期枢纽平行,这种叠加型式称为“共轴叠加褶皱”;

71。什么叫韧性剪切带

答:韧性剪切带指具断层状位移,但没有明显断层发育的强烈变形带,带内岩石遭受强烈剪应变,常发育成具劈理或片理的断层岩表现出来的韧性变形特点,是变质岩区断层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但由于韧性剪切带不易识别而常常被忽略。在变质岩区应变突然增强的线性地带,包括强片理化带、糜棱岩带常是韧性剪切带的宏观标志。

72。什么叫构造序列

答:地壳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大的构造阶段或构旋回中,都可划分出若干构造幕,每一幕按一定作用方式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构造群,包括褶皱、断裂及有关构造就叫作一个构造世代或一个世代的构造。不同世代的构造依新老关系所排列成的顺序就叫构造序列。构造序列分析研究的目的是重建构造变形史。

73。什么叫构造样式

答:所谓构造样式是指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构造总体的几何特征。分析的内容包括褶皱厚度的变化、层与层之间的协调性、褶皱的紧闭程度、褶皱的对称性、褶皱转折端的弯曲形式等。

74。什么叫构造层次

答:所谓构造层次是指特定变形幕中,由于构造环境的差异,导致岩石变形具有一定的相对层次性。不同构造层次分别显示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75。试述变质岩区不整合的确定和识别标志

答:不整合在划分变质岩地层及恢复构造变形史与地质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古老变质岩系经历了长期和多次变形,角度不整合接触应当是普遍存在的,但它却常常表现模糊和隐蔽而不易识别。它的特征和识别标志主要有:(1)常发育一定规模的渐变过渡带;(2)沿不整合面常常形成构造滑脱面,并可形成韧性剪切带;930沿不整合带可能发生混合岩是形成混合岩带;(4)不整合上、下岩系的构造格局、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以及微观组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76。构造解析及其意义

答:所谓构造解析,简言之,就是分析和解释地质体内部结构构造规律及其演化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把整个地质体按不同的构造尺度或层次分解为各个要素或单体分别加以研究。结合全面的地质调查,着重解剖各种构造要素的几何特征、力学性质及其关系。然后把构造现象的各个方面放到构造运动和演化中去,从构造变形的发生、发展、复合、置换和转化等不断变化中,去建立构造事件发展的序列和相应的古构造型式,以及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的关系。

77。变质岩区地质制图有什么原则

答:地质制图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构造解析的基本手段。变质岩区地质制图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应与沉积岩区制图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不同,一般采用“先构造,后地层,地层和构造并举”工作方法。

78。“极射赤平投影”这个名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其定义是从极射点向平面(或直线)与投影球面的交线(或交点)发射射线而在赤平面上得到的投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