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_赤松_油松在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1)

樟子松_赤松_油松在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1)
樟子松_赤松_油松在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1)

第22卷 第10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ol.22 No.10 2008年10月Journal of A rid Land Res ources and Envir onment Oct.2008

文章编号:1003-7578(2008)10-179-04

樟子松、赤松、油松在形态结构

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3

王生军1,韩丽华2,李春红3,图雅1,周世权3

(1.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苗站,010051;2.鄂尔多斯市林业局种苗站,鄂尔多斯017000;3.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提 要:樟子松(P inus sylvestris var.m 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aefor2

m is)均属于松科、松属、双维管亚属中的油松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叶二针一束,叶鞘宿存,

针叶内有两条维管束,树脂道边生。但是,他们在形态特征、针叶内部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

方面也有显著的区别。根据这些区别,以准确辨认这三种松树,在生态环境的建设改造中不致

于选错树种,从而造成人力和经济上的损失。

关键词:樟子松;赤松;油松;形态结构;生态习性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由于我区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各盟市旗县在城镇、厂矿、道路及沙荒地、退耕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造林活动。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由于樟子松的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风沙、耐贫瘠而且生长速度快,树干通直,树形美观,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各地对樟子松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致使樟子松苗木及种子的市场价格一再升高,远远超过其他的二针松类。前两年,高1.5m左右的樟子松曾卖到100元一株,种子曾卖到240元一斤。正因如此,所以一些农民和苗圃工人便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樟子松幼苗及种子,在自己的农地、圃地培育。但是,这些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苗木、种子大多不是真正的樟子松,而是用赤松的树苗、种子代替樟子松,高价出售到我区的鄂尔多斯市及乌兰察布市等地,以获取暴利;也有些人把赤松树苗当作油松卖到我区,虽然价格不算太高,但赤松不适于在我区生长,因而也会给我们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为了对以上三种松树作出准确的区分,我们对它们的分布范围、引栽情况、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及针叶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 ongolica L itv.)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P.sylvestris L.)分布至远东的地理变种,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晚期。其天然分布的范围不大,主要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海拔400-900m的山地及呼伦贝尔沙地;蒙古国也有分布。

1.1 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引栽情况

樟子松耐寒、耐旱,随着气候干旱程度的增加,其耐旱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耐土壤贫瘠;喜光;深根性,主侧根均发达;生长速度快;15-18年后开花、形成球果。

由于樟子松具有以上生态生物学特性,因此,它有着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很多地方都有引栽,特别是在草原带的沙地,有许多引栽成功的范例,如1955-1956年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从呼伦贝尔盟红花尔基引种樟子松到章古台进行沙地造林试验, 1962年对其引种育苗和造林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确认了樟子松在该地区引种成功。此后,黑龙江、河

3收稿日期:2007-10-24。

作者简介:王生军(1960-),男,呼和浩特人,正高级工程师。

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及我区大多数盟市旗县也引栽成功,特别是鄂尔多斯市,在防风治沙及城镇绿化中大量引进了樟子松。

1.2 形态特征及针叶内部结构

乔木,高可达25m ,树干下部深灰色或灰黑色,中上部黄褐色或黄色。二针一束,针叶粗短、硬直,明显扭曲,长5-8(10)c m ,径1.5-2mm 。球果种鳞鳞盾肥厚隆起、常反曲。

在针叶的横切面上,有边生的树脂道6-11个,背腹面均有。维管束鞘呈横茧状(长圆形、中间稍收缩),两个维管束间距离较远(图5)。

2 赤松(P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

赤松是植物学家Siebold 和Zuccarini 根据采自日本的标本在日本植物志(Fl .jap.2:22,1842)上发表的种。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及我国东北东南部、山东半岛及江苏北部。

2.1 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引栽情况

从赤松分布范围来看,多生于温带沿海地区的山地及平原,年降水量多在700mm 以上。深根性喜光树种,抗风力强,能耐贫瘠土壤,不耐盐碱,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本种在我国南京等地有引栽;近两年来,有人将赤松当作樟子松或油松卖到我区鄂尔多斯市及乌兰察布市。据我们2007年多次调查后确认,赤松不适于引栽到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些地方,赤松普遍生长不良。主要表现在顶芽生长受到抑制,形成顶芽与其基部的侧芽同时生长的多头现象(图1);另外,促进了开花期的提前,5年生的赤松苗即可形成雌球花(图2);开花期的提前,势必也影响到赤松植株的正常生长。通过我们的调查,赤松在鄂尔多斯市好几个旗定植后3-6个月,已有20-60%的植株枝叶枯黄甚至枯死。由此可以看出,赤松对降水量及大气湿度要求较严,不适于在内蒙古中西部引栽。

图1 鄂尔多斯市生长不良的赤松

Fig .1Poor gr owth of P inus densiflora of in O rdos 图2 5年生的赤松已形成球果Fig .25years old of P .densiflora for mate cone

2.2 形态特征及针叶的内部结构

赤松为高大乔木。高可达30m ,胸径可达1.5m;树干中上部红褐色或桔黄色,不规则薄片状脱落。一年生枝黄色或黄红色。针叶二针一束,长短变化较大,长5-12c m ,较细软,径约1mm ,不明显扭曲。球果果鳞扁平。

在针叶的横切面上,有4-6个(或更少)边生的树脂道,位于针叶的背部,维管束鞘为长圆形,两个维管束间距离较近(图4)。

3 油松(P .tabulaefor m is Carr .)

油松为我国特有树种,自然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北起辽宁、南至四川,在华北及西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至阿拉善盟的一些山地。在这一地区,油松是常见的山地及城镇的绿化造林树种。

3.1 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引栽情况

油松为耐寒、耐旱、喜光的深根性树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土上均能正常生长,不耐盐碱。在土壤粘结或水分过多,通气不良的地方,油松则不能正常生长。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造林

?081?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22卷

树种之一,在华北、西北等地区的荒山丘陵和黄土地区有大面积的人工栽培。12年生以后进入结实期

3.2 形态特征及针叶的内部结构

乔木、树干深灰色或灰黑色。叶二针一束,长12-15(18)c m ,稍粗,径1.2-1.5mm ,稍扭转或不明显。球果果鳞背部扁菱形,隆起或稍隆起。在针叶的横切面上,有5-8个(或更多)边生的树脂道,多生于背面,腹面有1-2个;维管束鞘长圆形、维管束2个(图6)。

4 三种松树形态及针叶内部结构的比较

三种松树形态及针叶内部结构的比较,(图3、表1)。

表1 三种松树形态及针叶内部结构的比较

Tab .1The comparis on on mor phol ogical features of 3s pecies of Pinus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needle -like leaf

种 名

树 皮针 叶树脂道维管束鞘球果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 .m ongolica 树干中上部黄褐色或

黄色,下部深灰色或

灰黑色

粗短,长5-8(10)c m,径1.5-2mm,明显扭转6-11个,在横切面的背腹面均有蚕茧形果鳞的鳞背特别隆起,甚至反曲油松P .tabulaefor m is 树干灰黑色针叶长12-15(18)c m,稍

粗,径1.2-1.5mm,稍扭

转或不扭转

5-8个或更多,多生于背面,腹面1-2个长圆形果鳞背部扁菱形,隆起赤松P .densiflora 树干中上部红褐色或

桔黄色,下部灰黑色针叶长短变化比较大,长5-12cm,细,径约1mm,稍扭转或不扭转

约3-6个,着生于背

面,腹面没有长圆形

果鳞背扁菱形,稍平5 几点建议

樟子松、油松是我区松属树种中的主要造林树种,栽培范围越来越大,因此,在引种栽培时一定要注意

?181?第10期王生军等 樟子松、赤松、油松在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以下几个问题:

(1)在引栽时不仅要注意适地适树,也要注意苗木、种子的地理来源(即种源)。合理地选择种源,对苗木生长有明显地影响。1988年林业部对樟子松种源共划分为4个种子区,6个种子亚区;其中内蒙古涉及3个种子区,两个种子亚区,即:1)呼伦贝尔种子区;2)兴安岭种子区;3)内蒙古高原种子区(其中东南部为东部亚区,西北部为西部亚区)。对油松种源划分了9个种子区,22个种子亚区,其中内蒙古涉及了北部区(贺兰山伊盟亚区,阴山西段亚区)和东北区(赤峰北部亚区、阴山东段亚区、赤峰南部及冀北、晋北亚区)。以后我区各盟市、旗县如要购买樟子松、油松的种子、苗木时,应尽量从相应的种子区(亚区)或相邻的种子区(亚区)购买。

(2)要通过正规渠道向有资质销售种苗的单位购买种子、苗木,要有正式的发票或签定合同,写清购买种苗的名称,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3)对购买的苗木一定要保护好根系,并在运输途中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风干给苗木成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郑万钧.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38-253.

[2]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280-289.

[3]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第一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256-263.

[4]周以良.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6,53-65.

[5]任宪威.树木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57-65.

[6]贺士元.河北植物志(第一卷)[M ].天津:河北科技出版社,1986,179-183.

[7]华北树木志编写组.华北树木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38-46.

[8]马玉明.内蒙古资源大辞典[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519-520.

Co m para ti ve Study on M orphology and

B i o -ecolog i ca l Character isti cs of P inus sylvestris var .

m ongolica,P.densiflora and P.tabu laefor m is

WANG Sheng -jun 1,HAN L i -hua 2,L I Chun -hong 3,T U Ya 1,ZHOU Shi -quan

3

(1.I nnerMongolia Forestry Genus Seedling Stati on,Huhhot; 2.Forestry Depart m ent of O rdos;

3.Ecol ogy and Envir onment College of I nner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hhot 010019,China )Abstract

P inus sylvestris var .m ongolica,P .densiflora and P .tabulaefor m is were P inaceae,P inus,Sect .P inus of Sub 2gen .P inus .Their co mmon characteristics were:t w o leaves in a fascicle,persistent sheath,t w o vascular bundles in needle -like leaf,but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on mor phol ogical features,internal structure of needle -like leaf and bi o -ecol 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 o these differences,three kinds of p ine trees could be accu 2rately identified .

Key words:P inus sylvestris var .m ongolica;P .densiflora;P .tabulaefor m is ;mor phol ogy;ecol ogical habit ?281?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22卷

农业生态系统

? 第一章绪论 ?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 控途径。 ? 2概括起来,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答:(1)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2)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 (3)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4)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 3进入90年代,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什么方面? ? 答: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 ? 4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 答:

? 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问题,探讨协调农业 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 1. 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的结构?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非生物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 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 4.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答:1、生物组分2、环境组分 ?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有哪些?

? 答: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价值流、 ? 6.农业生态系统有那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区别: ?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 7、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8、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 9、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一、目的意义 1.学会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结构和产出能效率分析和计算,分析各种能量流之间的关系; 2.从能量角度评价系统的基本情况,为改善系统投入能结构和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3.了解常用的能流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 1. 实验性质:必修 2. 实验学时:3学时 三、方法和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系统的边界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农田系统、林木系统、畜禽系统或鱼塘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由作物、畜禽、林木、桑园、茶园、果园、鱼塘等亚系统构成的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边界可以是国家、省、地、县、乡、村的自然疆界(道路、田埂、沟渠、河流、分水岭等),或者是占有的田地、山场和边界,进入边界的能量和物质统称为输入,移出边界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输出。 2.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1)明确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各种大田作物、蔬菜、桑树、果树、竹木、水草、野草等。消费者包括牛、羊、猪、兔、鸡、鸭、鹅、蚕、蜂、鱼类等,分解者主要是存在于土壤、有机肥、塘泥、河泥中的微小生物,以及可用于食物生产的食用菌类等。在划分组分(即亚系统)时,根据研究工作的要求,可粗可细。例如,生产者组分可以把性质相近的并在一起,如农作物、林果木和草类分别划分为三个组分。

(2)在组分确立后,分别确定各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项目 对于生产者亚系统的输入,包括太阳辐射能和燃油、电力、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各种工业辅助能以及人畜力、秸秆、有机肥料等可再生生物能;输出则包括主要目的产品—粮食和收获的秸杆等。 对于畜牧业亚系统来说,输入部分有饲料、饲草、畜牧机械、管理畜牧的人工、畜舍和棚圈等建筑物形式的能量输入部分;其输出部分则有肉、奶、蛋、皮、毛等畜产品以及畜力和粪便等。在各亚系统中,有对系统外部的输出,也有其它系统的输出。例如,作物亚系统的粮食和秸秆输出,通常可作为畜牧亚系统的饲料输入。畜牧业系统的畜力和粪便输出,可做为作物亚系统的动力和肥料输入。3.搜集资料,确定各种实物的流量或输入、输出量 (1)详细测定和记录(试验);(2)统计资料;(3)实地调查,抽样调查;(4)间接估算(如畜禽饲料、粪便、人粪尿、秸秆等的数量) 4.将各种不同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 系统的实物流量计量单位各不相同,只有将它们转换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能量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除实测外,在实践中多数是依据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制定折能系数表,以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能量折算标准进行换算。 5.绘出能流图* 将农业生态系统各亚系统输入、输出及其相互流动的能量确定后,即可绘制能流图。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著名的生态家Odum(1967、1972)的能流符号图(课本)。 用这些符号按能量流动过程编绘出设计区的能流图,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设计区能量流动合理与否。 6.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所计算的结果和综合能流图,进一步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该系统总能量输入水平及各种输入能量占总输入能量的比例 总能量输入是指从所研究的系统或亚系统外输入到该系统或亚系统中的各能量流的总和,通常为太阳能以外的各种辅助能的总量。各种能量输入占总能量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脉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形 对生叶 序 侧出平行 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因此,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叶子是花植物的一种主要进行蒸腾的器官,所以旱生植物的叶子为了减少蒸腾,其相适应的结构产生变化。水生植物的叶浸没在水里,在结构上与旱生植物迥然不同。可见不同环境植物叶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即使生长在同一环境,它们克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植物的形态结构变化

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适应不同的逆境环境,植物在形态和结构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依此来保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本文详细阐述了植物的根茎叶在高CO2、低CO2、缺氧、高温、低温、干旱、盐因子等不同逆境下所发生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关键词:植物;环境;变化 The plants variation of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bstract: The growth of the pla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s a unified whol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ifferent adversity environments, the plants hav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s i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to keep their normal life activ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ts variation of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uch as high CO2, low CO2, hypoxia, high temperature, low temperature, drought and salt factor. Key words:plants; environments;variation 植物体是一个开放体系,生存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不是恒定不变的,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植物面 对高CO 2、低CO 2 、高温、低温、缺氧、干旱、盐渍等不同环境会发生增氧的变化 呢? 本文讨论了在各种不良环境中植物形态和结构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大气 大气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长在各种各样的大气环境中,长期的大气变化使其获得了一些适应某种大气环境的相对稳定的遗传特征,其中也包括形态结构方面适应的特征。因此某种大气环境因子突然改变就必然导致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出现某种变化[1]。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作用。(PPT图片展示) 思考判断: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ABCD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929年意大利的()教授正式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并正式出版农业生态学一书。 (5.0 分) a 林德曼 b 阿兹齐 c 奥德姆 d 海克尔 2. 种群增长模型中K代表()。 (5.0 分) a 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目 c 增长率 d 瞬时增长率 3. 蚯蚓→鸡→狼→虎这一食物链属于()。 (5.0 分) a 混合食物链 b 捕食食物链 c 草食食物链 d 腐食食物链 4.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5.0 分) a 玉米 b 燕麦 c 小麦

d 油菜 二多项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知识可应用于()。 (5.0 分) 农业发展生态化决策 农业区划;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 农业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设计;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几项?() (5.0 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边界 生态系统是完全自我封闭的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5.0 分)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4. 有些动物会成为濒危动物主要是由于()。 (5.0 分) 食物短缺不足以维持种群的存活需要 没有足够的栖息条件

不能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 种群数量低于正常增长所需的遗传多样性 5.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5.0 分) 微域差异 天然障碍 繁殖特性 动物及人为活动 6. 生态交错带一般具有()特点。 (5.0 分) 边缘效应 环境因子组合多样性 生态类型相对简单 环境多变性 生态系统干扰大,稳定性差 三判断题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0 分) a TRUE b FALSE 2. 动物成群分布原因主要是局部生境差异和配偶和生殖的结果。()(5.0 分) a TRUE b FALSE 3. 种群调节可分为密度调节和非密度调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掌握食物网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解决办法] (1)从具体的食物网再到抽象的文字食物网简图,使学生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文字表示方法。 (2)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掌握食物网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2.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是不是只有通过捕食关系才能构成食物链?

(2)为什么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解决办法] (1)给学生大概介绍三种食物链,说明捕食食物链是最主要的形式。 (2)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为10—20%,超过五个营养级,其能量一般不足以维持生物的生存了,这个问题可留待学习了能量流动规律后回答。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池塘生态系统的挂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的文字表达简图等(上述图及板书可由银幕显示)。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课文,提出疑问。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以往的知识,回答有关食物网的问题。 4.学生思考,并提出有关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将最后一句改为“这些生物共同构成______,则答案又是什么呢?(群落)

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

一、实验名称: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 二、实验目的 (1)识辨数种常见花卉; (2)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常见类型; (3)掌握描述花形态结构的基本术语; 三、实验用具 3.1. 实验材料:新鲜的金鱼草花、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百合子房横切片 3.2. 实验设备:WiFi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互动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体视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洗瓶等 3.3. 实验试剂:蒸馏水 四、实验内容 4.1. 花的各部分结构解剖 金鱼草花的观察:在体视镜下解剖金鱼草花,自内向外观察其组成。 (1)花柄(花梗):着生在茎上,支持花朵。 (2)花托:花柄顶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部分。 (3)花萼:为花的最外一轮,萼片为(绿)色,共(5)片,萼片(分离)。 (4)花冠:位于花萼内轮,花冠由(2)片(白)色的花瓣

组成,花瓣基部愈合,分离部分呈唇形,上唇(二) 裂直立,下唇(三)裂开展外曲,故称唇形花冠。花 瓣形状、大小各异,通过花的中心只有一根对称轴能 将花分成相等的两半,故属不完整花(两侧对称)。(5)雄蕊群:位于花冠的内方,共(4)枚,其中(2)枚较短,(2)枚较长,称二强雄蕊。每枚雄蕊由两部分 构成:细长的部分为花丝;顶端的囊状物称为花药。(6)雌蕊群:位于花的中央,形似一瓶装物即雌蕊。雌蕊顶端扩大部分为柱头,基部膨大部位为子房;二者之 间较细的部分为花柱。子房的基部着生于花托上,为 子房上位。用刀片将子房做若干个横切,用体视显微 镜进行观察,课间子房分为(2)室,由此可推断这 种雌蕊为(2)心皮合生的复雌蕊。 按上述内容解剖观察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 4.2 百合子房结构 取百合子房横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百合的雌蕊是由三心皮联合而成的复雌蕊。 百合子房主要有子房壁、子房室、胎座和胚珠租车那个,横切面上可见有(6)个子房室,每室中可见(1)个胚珠(实为纵向两列)。胚珠着生处为胎座,百合胚珠着生在中轴上所以为(中轴)胚座。子房壁最外面一层的细胞叫外表皮,最内一层细胞叫内边皮,内外表皮之间为薄壁细胞;在对着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

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了解能量流动的定义、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了解物质循环的定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碳循环的过程,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作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本节教学内容的又一重点,因为 (1)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物质循环。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2)碳循环的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知识,因为: (l)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需要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 (2)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因而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4.能量金字塔是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一种直观表示方法,能量金字塔的概念的提出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从如何直观表示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的角度提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既有利于对能量金字塔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完成后,教师指出生态系统中生

八年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 1.生态型 2.农业生态学 3.物质循环 4.能量转移 5.生态位 6.生境 7. 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 9.生态农业10.周转率11.趋同适应12.食物链13.生态平衡 14.营养结构15.生态金字塔16.生物学放大作用17.五大生态危机18.边缘效应19.耐性定律20.种群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的类型及意义。 3. C、N、P和水循环的特点。 4. 提高处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5. r选择和k选择。 6. 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 7. 群落内生物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8.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 三、论述题(任选2题,每题10分) 1.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2.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和如何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 你认为农业生态学应包括那些内容?请你设计一个农业生态学课程内容体系。 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合计 一、给出下列英文短语的中文意思并定义或解释(每个2分,共40分)

19.Food chain 20. Pollution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2. 3.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4. 简述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5. 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作用。 6.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林业与农业的关系。 三、论述题(24分) 1.试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0分) 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C、N、P和水循环的意义和特点,分析目前人们在调控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4分) 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第3 页,共13 页 《农业生态学》试卷(B卷;课程代码:1400360 )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长100 分钟教学班号学号姓名专业级班题号满分得分阅卷人审核人 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

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 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植物茎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宋姗姗

植物茎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姓名:宋姗姗学号:20121070219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园艺 【摘要】:提出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旱生植物为例,从旱生植物的茎方面的形态结构的变化来解释植物是如何与抗旱的功能相适应的。最后对文章进行一些总结。 现存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 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外界的各种生态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植物的形态发生变化,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长周围水分的供应状况。因此,本文主要谈由于水分引起的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依照植物与水分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又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2]。具体以旱生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来解释其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 可适应干旱条件而正常生活的植物称为旱生植物,,一般在严重缺水和强烈光照下生长的植物,植株往往变得粗壮矮化。地上气生部分发育出种种防止过分失水的结构,而地下根系则深入土层,或者形成了储水的地下器官。另一方面,茎干上的叶子变小或丧失以后,幼枝或幼茎就替代了叶子的作用,在它们的皮层细胞或其他组织中可具有丰富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旱生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从茎方面表现出来[4]: 茎是地上的重要部分,经受干旱的影响,远比根部显著,也比较容易观察,它们在形态解剖上的变化是: 沙漠里生长的多年生植物的叶子往往非常退化,幼枝代替了叶子的功能,例如各种梭梭(Haloxylon spp. )和沙拐枣(Calligonum spp. ),茎上已不发育出叶片(或有一些非常退化的鳞片叶,),却在幼小的绿色枝条上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所谓同化茎。有的这些枝条以后也可能脱落。有些沙漠植物的枝条,在干旱季节可以及时枯死,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使植物体内需水的程度减到最低限度,但是一到雨季,它们又能够迅速长出新的枝条。 沙生植物,特别是沙生灌木,常可看到的一种特征,就是形成分裂的茎。例如一种蒿(Artemisia herba- alba),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一种霸王(Zygophyllum dumosum)的茎部都可以裂开成几部分。分裂形成的几个分开部分,由于所遇到的小生境的条件可能不同,因此,有的干死了,而有的却可能存活下来,继续生长。 旱生植物的皮层和中柱的比率较大,茎中的皮层要比中生植物的宽,而维管束则较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