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班级:

姓名:

摘要:本文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e,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is, analyse the refer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word:Agricultural economy

目录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4)

(一)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 (5)

(二)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5)

(三)完善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6)

(四)规范的农场管理 (6)

(五)成熟的市场机制 (7)

1、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7)

2、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 (7)

3、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市场化 (7)

4、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 (8)

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8)

(一)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1、农业问题 (8)

2、农村问题 (9)

3、农民问题 (9)

(二)启示 (9)

一、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本土介于北纬30490之间。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1994年全国总人口2.6亿,占世界人口的4.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7人。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占52%,1910年为32%,1994年已经下降到了2%。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长期高居世界首位。本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1795美元(1967年不变价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4740美元。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8公顷。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二、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特点

美国自独立以来,短短200多年,把一个原来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1870年,美国农业人口比重为52%,1910年降为32%,1990年降至2%,现在的美国农业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8%。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其他国家的人。

(一)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有100多所以从事农业教育为主的大学,在法律支撑和保障下,农业教育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备。其主要特点是:①专业设置齐备。从管理到技术,从种植业到畜牧业、林业、水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几乎应有尽有。②教育层次广泛。大多数专业都可以培养专科生、学士、硕士甚至博士。③师资水平高。在大学任教的老师大都具有博士以上文凭。④招生数量大。有些学校的在校生数量高达5万多人。由于招生量大,几乎所有的农村青年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大学学习。⑤教学方式灵活。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⑥教学设备先进。由于美国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又很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所以,美国农民绝大多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学士或硕士文凭的并不鲜见。另外,美国十分重视对未来农民的培养,他们从1928年起就开始在农村中学成立“未来农民协会”,帮助学生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从事各种农业实践活动。美国总统每年都要亲自参加全美未来农民协会年会并发表讲话。

(二)健全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

美国的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农业科研机构。全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分为3个层次:联邦一级的农业部设有农业研究局,下设1个大的农业研究和实验中心;州一级的州立农业大学内设有农业实验站,全国56个州共设56个农业实验站,其经费来自州政府和联邦农业部研究局;第3个层次是农业公司和非赢利机构,包括一些生产资料、食品加工、兽药、种子等,非赢利公司主要是一些基金会,如洛克菲勒、福特、凯诺哥等,都为农业科研投资。3个层次的研究工作相互补充和完善,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

为解决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注重高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并在不少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如遗传工程的研究与生物工程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普及,甚至利用卫星从事精准农业和推广自动化技术。例如,有些大型农场已经开始用测产、测土和扫描作物颜色来决定追

肥和施药时间及精确地点。通过卫星和计算机程序为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实施导航也已出现。

(三)完善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

农业支持服务体系是为农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农资、信贷、农机等部门的总称。农业支持服务体系是美国农业发展的后盾,其及时、有效和周到的服务既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的银行和信贷业比较发达,其分支机构遍及农村社区和小镇。农民只要把自己的贷款可行性报告和农业推广员的咨询意见交给银行和信用社,如果他们过去的信用史没有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农业信贷。美国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种子、化肥、农药等)服务十分及时和周到,而且十分守信。农民只需打个电话,告知其所需的商品品种、名称、数量和质量参数,很快就会有人送货上门,有的甚至可以提供系列化服务,如喷药、播种、施肥等,而且先服务,后收费。美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自己雇有研究人员育种,有种子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其销售体系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

由于农业高速发展及农副产品加工所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美国人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如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和食品药物管理局。环境保护局的工作重点是对地表、地下水水质、空气、废料排放进行监督和执法;食品药物管理局则专门监督食品的安全、卫生、农药残留等问题。再加上民间的绿色和平组织,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和生存环境免遭破坏。美国的农业资源极为丰富,但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对资源保护和开发十分重视。目前,全国有200万以上的农场主参加了当地的水土保持计划,这些都对美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规范的农场管理

二战后,随着农业机械的应用,美国农业迅速发展,相应的变化是: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农场的管理借鉴了工业管理的经验,其涉及的主要方面有:确立计划、制定计划、合理雇员、妥善指挥、认真监督等。美国绝大多数农场都靠贷款来运作,其主要原因是:①农民很难一次拿出

大笔开支,不得不贷款;②用于购买土地和房产的贷款利息低,还款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③农民要根据每年的收入缴税,而用于偿还贷款利息的钱可以从收入中扣除,不必缴税。农场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收支现在大都采用计算机记账,这除了有协助管理的作用外,还可以作为缴税的依据。

为了提高农场的利益,美国农场在管理中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①选用高产优质的作物和畜牧品种,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新的管理、养殖和种植技术;

②尽量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而代之以农业机械;③千方百计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开支。

(五)成熟的市场机制

1、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在美国,除了江、河、湖、海、国家森林公园和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的土地归联邦政府所有外,几乎绝大多数的农田都归农民私人所有,属于个人财产,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经营,也可以租地进行经营。土地资源由市场进行调节,农民可以根据情况决定购买或出让土地。这种充分的市场调节机制,使得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2、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

美国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共约200万人,这些劳动力按照市场需要配置在各相关部门。在种植和养殖两大行业中,除了农场主常年在农场工作外,每年的农忙季节(6、7、8月)还要雇300万左右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都是按照市场机制雇佣和付酬,闲时工资低,忙时工资高,活轻工资低,活重工资高。

3、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市场化

美国农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十分完善,农民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除草剂、排灌设备及农业机械等都由市场调节。由于美国的工业相当发达,农业

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的供给非常充分,不仅产品质优价廉,其咨询和售后服务也十分周到、及时。

4、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

美国农产品的销售完全靠市场调节,这种机制有效地刺激了农民去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产品,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农产品的出口额约400亿美元,仅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就可为国内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农产品占了世界市场的很大比例,如大豆占50.0%,玉米占70.0%,棉花占21.2%,小麦占11.6%,其他畜牧产品、烟草、水果等也都占很大比重。农产品的长期市场化使得美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竞争力。

三、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1、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2、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3、农民问题

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二)启示

1、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 改革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灵活、多元的培训模式

我国的高等院校可根据当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突出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局限于政府出资、政府办学、政府管理。对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

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尽可能将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学员分摊,促进现行的农民职业教育体制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兰建英. “赠地学院”的创建对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 农村经济, 2009

陈霞.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罗绘俊,汪传雷,罗飞. 美国农业信息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胡芹远 ,徐宗霞 ,高照荣. 浅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安徽科技, 199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