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23满井游记。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3满井游记》。

四、课时安排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2019精品教育《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24.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郊游时欢快的心情,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进一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贴切的比喻。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

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 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峻难攀的恒山。今天,春暖花开的好日子,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三、作者简介 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新)高校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模板

贵州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1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学校: 专业:教育学 姓名: 完成时间:2014年1月5 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什么是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和特征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2、本节课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大一学生刚进入校园不久,上一学期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一门作为主要专业课程,对引导学生踏入专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第一章的学习是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注重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前教育学这门课这学期才开始,学生之前也没有学习过相关专业知识,只是从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看法,因此,在初步学习此门课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了解走向专业化。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能力之一,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觉性强,主动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现代媒体来获取知识,能够系统的学习知识。此外,操作能力也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专业训练所必备的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大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大学生不再像中小学生,思维更加成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较强,同时自己的想法也是较多,自我表现欲望增强,因此,在本课程学习中,灌输式的教学难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也不符合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多的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通过一定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反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的定义 了解学前教育实施形式和特征 了解学前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理论 2、能力方面 掌握什么是学前教育,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全面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并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用语言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自信,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学前教育的定义 ⑵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以及理论流派的观点 2、难点: 各个时期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五、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案例和知识,进行整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电子数据交换的内容 六、课时安排 6个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八、教学内容:

《满井游记》教案2

《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注意词语的解释教师点拨: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23满井游记。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3满井游记》。 四、课时安排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满井游记》教案(第二课时)】满井游记 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第二课时)】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精妙之处。 2、研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课文中运用白描、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景的妙处,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学习描写春景,练习写作。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

洋。 2、播放视频录像资料,学生欣赏春景,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3、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满井游记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24*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重难点) 4.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官至吏部中郎,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有《袁中郎集》。 2.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使更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3.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 4.读准字音 花朝节(zhāo)砾(lì)妍(yán)倩(qiàn)髻鬟(jìhuán)鬣(lia) 茗(míng) 罍(l?i) 蹇(jiǎn) 浃(jiā) 曝(pù) 呷(xiā) 5.一词多义 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尝,曾) 余之游将自此始(动词,开始) 乍: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副词,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 然:娟然如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连词,表转折,然而) 6.词类活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7.重点句翻译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关于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模板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满井游记优秀教案.doc

满井游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二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三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廿二日土膏鹄髻鬟

浅鬣蹇呷浪堕事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l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l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l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l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冻风时作土膏微润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冰皮始解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泉而茗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之”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表转折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红装而蹇者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袁宏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导语设计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①常用实词。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29、《满井游记》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满井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二、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袁宏道,明代(朝代)著名文学家,是“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本文通过对满井早春二月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时舒畅欣喜的心情,也流露出对官场沉闷生活的厌倦。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砾.(lì)②廿.(niàn)③鹄.(hú)④乍.(zhà)⑤靧.(huì) ⑥髻.鬟.(jìhuán)⑦鬣.(lia)⑧罍.(l?i )⑨蹇.(jiǎn)⑩堕.(huī) 3、解释加点字 ①冻风时作 ..(时常)(起) ②辄.返(就)③偕.数友(偕同) ④至.满井(到)⑤土膏.(肥沃) ⑥为.晴雪所洗(被)⑦于匣.也(镜匣) ⑧始掠.(梳掠)⑨靧.面(洗脸)⑩披.风(开,分散)(11)呷.浪之鳞(吸)(12)浅鬣.(形容不高的麦苗)(13)虽.尚劲(虽然)

(14)浃.(jiā)背(湿透)(15)曝.沙之鸟(晒)(16)始.知(才)(17)适.与余近(正好)(18)而.城居者.(可是)(的人) (19)未之.知(这)(20)以.游堕.事(因为)(坏,耽误)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稍和(略微暖和)②土膏(肥沃的土地)③于时(在这时)④波色(水波的颜色)⑤鳞浪(像鱼鳞似的波纹)⑥新开(新打开)⑦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⑧娟然(美好的样子)⑨倩女(美丽的女子)⑩披风(在风中散开)(11)堕事(耽误公事)(12)恶能(怎能) 三、正确掌握下列词语 1、一词多义 ①鳞呷浪之鳞.(代鱼)②之局促一室之.内(的) 鳞.浪层层(像鱼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取消句子独立性)毛羽鳞.鬣(指鱼类和爬行动物)未知之.者(这) ③于于.时(在)④乍波色乍明(初,始)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法,合作探究。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教法学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

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二、解题及介绍作者: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鬟huán 鬣liè辄zhé妍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堕huī.靧huì 四、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读:读三遍,第一遍注意字的注音,第二遍注意写景层次和比喻,第三遍注意文章整体的感染。 六、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

2018教师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心得体会

2018教师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有哪些想法呢?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教师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2018教师教学设计模板培训心得体会1 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而在时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今天,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老师忽略,有的老师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 难道板书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吗?不是,其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板书对课堂教学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多采的形式。 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有效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一、教学板书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教学中由于利用了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具有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独具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三)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有时还可以把有关板书图示作为导学提纲预先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对照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或让学生边学边补充有关内容,从而节省了教师大量讲述的时

《满井游记》教学案(生)

《满井游记》 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课时 【旧知回顾】 1.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 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呈现】(与上节同) 【尝试练】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翻译下列句子。 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己亥之二月也。 【巩固练】 完成《学习辅导》P83-84 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满井游记》的写作特色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 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 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 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 种写法也很突出。 (3)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 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 切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检测】 1、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了(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文言文《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 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 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 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 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 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局促。 驰行。辄。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合作交流2 1.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 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显示) (1)学习巩固生字 (2)强调长句子的断句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并点评(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 (二)译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发现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多媒体显示) 内容如下: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 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⑴ 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⑵ 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⑶ 归纳加粗词的意义: 之:局促一室之内 髻鬟之始掠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 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

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

要求: 1.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2.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青山不老》 科目:小学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1课时 提供者:钟俊梅单位:瑞金市九堡镇清溪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美吗?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老人81岁瘦小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课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师: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你能举个例子吗?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我们的学校大不大?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20亩,3700亩约等于多少个珠光小学?180个。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180个珠光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

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局促。 驰行。辄。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