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多维取向”和“聚合模型”发展。这样的模型主要有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创造力投资理论,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创造力系统模型。

1、吉尔福特创造力结构理论

20世纪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并推动创造力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心的当推吉尔福特,他的《创造力》一书被西方心理学界视为现代正式研究创造力的先锋著作,后来他又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就好象智力有外显与内隐之分,创造力同样也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即创造力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创造力静态结构主要指个体内在的创造性表现;创造力动态结构是指个体外在的创造性的表现。

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吉尔福特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创造力特征是: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创造性个体人格特征是:(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备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在各种有关创造力的结构模式中,吉尔福特的研究最具有典型性。(1)吉氏认为智力应当包括对创造性表现特别重要的种种能力,因而他特别

注重鉴别智力中的种种基本能力。(2)为了说明这些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运演方式,吉氏又建构了一个“智力结构解题(SOIPS)”模式,说明了发散性加工、辐合性加工、评价和转化四类能力是如何在解题过程发挥作用的。(3)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后来的创造力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可是吉氏模式虽是过程和内容的结合,却只限于创造性思维,因而是一个比较微观的描述:(1)从根本上来看,吉氏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种种能力与人格测验者用测量法得出的各种因素都是在鉴定创造力的静态

组成。(2)他把发生在思维过程以外的全部内容都笼统地当作环境变量引入,而其功用仅限于向系统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3)个体仅仅被当成了抽象的“问题处理器”。他忽略了个体当前的动机状态及其它个性特征、个体以前的生活史以及解题过程中由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作用。

2、创造力成分理论

特丽莎?艾曼贝尔(Teresa.M.Amabile),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她因其有关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独特贡献而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和创

造学界。她于于1983年发表了论文《创造力社会心理学:一种组成成分观念》,正式提出了创造力成分理论(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理论基本观点:

她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中,创造力的产生都是三个组成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是领域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创造技能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和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 )。这三个组成成分对于创造力的产生是充要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领域技能,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可能反应的全部背景,也可以说是指个体进行创造加工的“原材料”。包括(1)熟悉该领域有关的实际知识:事实、原理、范例、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审美标准等。(2)是该领域的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雕刻技能。(3)属于该领域的特殊才能,如文学天赋、音乐天赋和数学天赋等等。领域技能所能达到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创造技能是指对创造水平具有最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甚至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包括(1)有利于创造的认知风格,(2)启发产生新观念的知识,(3)有助于创造产生的工作风格。创造技能除了取决于训练而外,还与创造个性有关。

她认为,工作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一是个体对他从事该工作的理由的认知。创造的过程大体可为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酝酿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和评价结果。工作动机负责发动和维持创造过程,并对产生反应的某些方面有影响作用(即直接影响一、三阶段);领域技能则是用于该过程的全部材料,它决定了初始搜索的可能途径,并为所产生的可能反应提供评价标准(即直接影响二、四阶段);创造技能则充当控制和执行部门,它对搜索方式起决定作用(即直接影响第三阶段)。

我对创造力成分理论评价:

(1)阿氏创造力模式则可称得上是创造力研究史上第一个综合模式。它是一个集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宏观和微观等方面于一体的创造力综合模式。

(2)引入工作动机这一概念,是这个理论关键所在,也是它的核心和最精彩之处。

(3)这一模式既适合高创造力的情况,也适合低创造力的情况。(4)以上涉及的主要是个体创造力模式,从理论上将创造与创新结合起来,是阿氏思考问题的又一出发点。后来她进一步把原来适用于个体创造行为的模式扩展到了团体创新。

然而,尽管阿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但其中各个细节无疑还带有许多假设成分,验证这些假设成分还需要大量时间。

3、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理论

(1)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

创造力三侧面模型理论是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组成。这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任何创造力都是以上三个侧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程度、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都有所区别,从而体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力度特征和深度特征。

(2)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斯腾伯格和他的助手洛巴特在分析以往创造力构成万分各理论的基础

上又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他们认为:人的创造力和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创造是用现在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尽管所有的人都想使自己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却往往受到自身的环境方面和种种限制而未能如愿。创造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价格特征、动机与环境。

创造力三维度模型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而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则是对创造力做出较完整、较全面的解释。

4、创造力的系统理论

创造力的系统理论是西克森特米哈伊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他认为,创造是在特定专业领域里的活动,是具有特定价格特点和价格整体性的人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外部环境包括学科和领域两个方面。个人、学科和领域就成为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于创造性的产生与发挥作用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创造任务的完成人是个体,是对自身所处文化的信息做出一定改变的人。他能够作出这种改变,与他自身认知的灵活性、动机或不同寻常的令人鼓舞的经历有关。个体的创造力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以一定的学科及领域为依托的。学科具有文化传递和创新参照的两种作用。领域是由活跃在这个学科及有关的人员组成的,它具有选择、评价、鼓励或刺激创造的作用。

这个理论改变了创造力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什么是创造力”以及“创

造力是由什么构成”转变为“哪里有创造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不是将创造力视为特殊的产品或者人物的特征,而是将它视为人体、学科与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学科与领域的作用,同时将文化的作用具体化为学科和领域对创造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

从创造力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理论向多元化、复合化发展,研究也越来越趋于跨学科、跨领域的社会多元化;而创造力也并不再让人们感到那么的神秘了,这也正是心理学家们自古以来坚持于研究创造力的初衷吧。

创造力理论---第三、四讲-创造力的理论

目录 1. Guilford 和Torrance的创造力理论(流 畅、变通、独特性) 2.Amabile(画画的喜爱和压抑后的痛苦舍弃、 化学专业的转入社会心理学-动机)的三因素 模型理论 3. Sternberg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4.Csikzentmihalyi(1996)的系统观点 5.Kris初级和次级过程理论 6.远距离联想理论 7.Eysenck创造性理论 8. Martindale创造性过程理论 Amabile的三因素模型理论 Amabile认为,创造性产品的产生包含了三种重要 元素 –完成任务的动机(task motivation) –与专业相关的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 一般技能(读听写) –与创造力相关的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个体在“能做” (can do)和“愿意做” (will do) 之间存在差别 –“能做”决定于专业技能和创造技能的水平 –“愿意做”则决定于后两种技能水平与内部动机状态的结合 创造力产生的五个阶段 –问题或任务的确认、准备、概括答案、使答案有效化与交流、结果输出.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1)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Sternberg 小学智力测试不好,因为太紧张了,5年级重新做放松成绩好,图书馆借智力测验量表,给同学做,出现问题没收,后自己编制测验,但是还是对智力测验非常反感。 该理论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就像一名好投资者,遵循低买高卖的原则。 –“低买”意味着专注于这样的想法或观念(idea):它们虽然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合时宜,甚至愚蠢的,但它却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高卖”意味着创造者试图使其他人肯定这些思想的价值, 并最终得到普遍的承认。 创造者试图使其他人肯定自己思想的价值, 然后以高价卖出;同时,他们自己则继续前进,寻找下一个不平凡的想法。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2)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 Sternberg 创造力由6个基本元素构成的: –智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知识:晶体智力 –思维风格: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人格:独立,敢于接受挑战 –动机:持久坚定 –环境:自由,宽容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3)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Sternberg 智力-创造力的关键 –综合(synthetic)能力:用以产生新颖的、高质量的、适用于任务的观点的能力。 –分析(analytical)能力:判断自己的想法有无价值、决定哪种想法值得继续干下去,并对 这种想法进行优缺点评估的能力 –实践(practical)能力:将智力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何推销自己的想法 和观点。创新+分析选择+运用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4)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 Sternberg 知识-双刃剑 –为了提升所在领域的现有知识水平,不仅需要具备和了解所从事领域的知识,甚至要利用自身已 有的知识对该领域已有的思想观念提出反对意 见。 –已有的知识会成为阻碍创造力发展的枷锁,产生思维定势的现象。(不固着与原有的知识,难以 突破。)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5)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 Sternberg –思维风格:个体更愿意依靠自己的选择,用新方法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人格:采用独立思考的思维风格者,具有挑战公众的人格特征 –动机:持久而坚定的动机,突破阻碍创造力实现的障碍。

创造力结构理论

创造力结构理论 一、创造力的定义 自古以来,创造力始终是有关人类精神现象的探讨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创造力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现在被大家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二、创造力的本质 关于创造力的本质,有史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代心理学领域中,对创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看法: 精神分析党派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创造过程是自我控制被放松的状态下,前意识(介于意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中的观念自由组合、自发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回归于幻想,并把幻想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新观念通过自由表达就产生了。在这派心理学家中,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创造力中的作用;荣格将创造性的艺术看成是个体在不受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对集体无意识的改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来源于人格,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来就具备的潜能,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开发。这派心理学家认为,提高个体创造力的途径主要是诱导个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性自我知觉,或改善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表达。

认知派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的头脑对情景的一种完美经验的组织 以及完善、灵活的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把创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收集信息);(2)孕育(让观念在头脑中自由联结);(3)明朗(以顿悟方式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4)验证(检验解决的正确性、有效性);吉尔福特强调创造力是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重要特征的发散思维。斯腾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人格维度构成。 一些研究大脑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右半球是创造力的物 质基础,创造过程依赖于通过胼胝体实现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联合。一些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辐合思维,重左脑、轻右脑。他们建议:以通过延迟判断(不急于评判学生作业的对与错)、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刺激潜伏期(引发思索),并通过生物反馈、默想以及放松等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右脑功能。 从上述有关创造力本质的不同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于其中的一些共同点:(1)教学应创设有利于消除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各种条件;(2)让学生了解自己观念的价值所在;(3)延迟判断;(4)训练思维的灵活性;(5)不断激发创造性行为。 三、创造力的结构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创造力研究之后,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创造力绝非一种单一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单维创造论”,渐渐地构建起了创造力系统观,使得创造力研究向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开发的基本原理 四大基本原理:陌生原理、进攻原理、开放原理和辩证原理 1)陌生原理 所谓陌生原理,是指创造者必须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当成不熟悉的事物来看待,尽量保持探索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新鲜感。 陌生原理的作用。(1)破除思维定势。陌生原理的作用首先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破除思维定势。以X射线的发现为例。现代物理学以X射线的发现为突破口,揭开了向微观世界进军的序幕。X射线是凭借一种高真空放电管——克鲁克斯管才得以发现的,但这一历史使命并没有由克鲁克斯本人来完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为了观察冷光现象,在暗室里把克鲁克斯管置于纸盒中通电。他忽然发现纸盒外的一块荧光板也发光了,接着又发现通电的克鲁克斯管还能使包在黑纸中的照相底片感光。伦琴敏锐地带着疑问去考察这一陌生现象,有效地进行了思维的扩散,并假设有可能存在一种特殊射线。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特殊的射线终于被发现了,后来人称X射线或伦琴射线。伦琴的发现震动了世界,也震动了克鲁克斯。后者曾多次观察自己设计的高真空放电管使胶片感光的现象,由于自以为熟悉而归之于偶然,结果当然无法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失去了一次获取重大创造性成的机会。克鲁克斯的教训值得认真记取。(2)增强思维活力。陌生原理也能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活力。人们通过思维获取的成果是继续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动力。思维的收获越大,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如果认为切都已司空见惯,总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感觉器官就会受到抑制而麻木不仁。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再熟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不熟悉的因素。如果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多渠道地思考,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贯彻陌生原理的途径。(1)首先要努力探索陌生的新领域。对于每个人的头脑来说,陌生的新领域好像一张白纸,没有先人为主的经验干扰,可以画出最

浅谈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李定一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素质教育的潮流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自身规律,提出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中从”美术中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与美术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三方面阐述自己对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一系列的观点的提出,来达到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提倡在教学中挖掘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培

养 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改变,是世界的潮流,而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这是美术教育的目标。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我国美术教育中较普遍存在着将技能的掌握,看成创造的观念。或者口口声声说创造,但落实到对象身上,还是一板一眼的技能传授。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的观点。 一、美术中创造力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外国教育者。以”快乐的节目”的命题让中国的学生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

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目”画成圣诞树。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画的线条都朝一个方向去,她顺着看过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她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目”.令她感到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画的学生们竟抓耳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你望我,我望你,无从下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老师主宰了一切,学生已成为传统教学的牺牲品。由此更让我们不得不呼吁创造力的培养。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法。” 二、美术教育与创造力 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表现为有一定审美价

完整版创新创业教程第二版第1章创意开发理论参考答案

创意训练1.4 1.帮助儿童重返校园一个刚刚开发的山区,山上还有很多熊 猫、野猴之类的动物,靠给游客兜售地方产品如熊掌、兽皮、特色服装等营生。山区开了一所学校,但是很多学龄儿童都去帮父母做生意不来上学,你能运用 创造性思维想出一套方案帮助儿童重返校园吗?参考答案:法律上,对广大村民家长进行普法教育,猎杀和兜售以及不让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上学都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法律的惩罚。经济上,当地政府要大力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保证每个家庭不能因为子女入学而加大经济压力。 宣传上,从这个地区的政府或者说村委会来讲应该是多做宣传教育,首先改变父母的态度和观念,指出文化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儿童去上学,大力支持儿童上学,并且在国家相应政策基础上制定地方性优惠政策。 2.God is a girl——科幻小说式训练法。 准备纸笔,开始这个训练。 如果God is a girl(上帝是个女孩),会怎么样? 请写出你的设想,越多越好。 注意,在写的时候,不要一行一行的写。 请使用思维布赞术的方法:在中间写上你要想的主要想法(main idea),然后拉出线,写出你的想法,参考下面这个草图。 如果上帝是个女孩,会怎么样呢?你能够想到很多很多有趣的想法么? 我的同事们想到了很多,比如: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下雨会是下香水天空会有花瓣雨眼泪会成为货币……这个方法叫做科幻小说式训练法,它的基本公式

是:如果……会怎样?你也可以自己想一些“如果……会怎样?”来训练自己的创意。这个训练法的原理是:当有了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后,人们就可以突破常识、常规、常理,而有些超乎寻常的想法!现在就开始练习吧,只需要十分钟,你就能“收获”一个上帝做女孩的美好世界。参考答案:如果上帝是个女孩:社会上各个角落都充满温馨; 世界上没有干旱; 永远春暖花开; 没有暴力; 没有欺骗; 世界上没有警察; 没有国家之分; 世界上没有光棍; 世界上没有流浪汉; …… 3.杯子与苍蝇 这个训练来自于詹宏志的《创意人》。他称之为反分析训练,我们也可以叫做共通点训练。其基本思路是:试图找出两个不相干事物的共通之处。 第一步:花10分钟,找出杯子与苍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第二步:花10分钟,为杯子和苍蝇找一些有用或有趣的组合。 以上两个答案都越多越好,而且可以荒唐一些,为了保证思维的流畅性,你尽管写下一切想到的东西。 关于杯子和苍蝇的共通点,乍一看会有点摸不着头脑,等你适应了这类题目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比如它们都是敞口的,都不穿衣服,都经常出现在餐桌,如果落在头上都会让人不快……。 关于杯子和苍蝇的组合:比如印一只假苍蝇的在杯底,每个人喝完咖啡都吓一跳,这可能是个会流行的恶搞产品。 再比如它们的组合可以讲笑话,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笑话,就是以它们为主角的。是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你的杯子里有只苍蝇………. 日本人:(严肃的)把你们老板找来,我要投诉!!!英国人绅士,一声不响的掏钱再买一杯;德国人一丝不苟,要求侍者换一杯;中国人宽容的没话说(谁没有错的时候呢,)将苍蝇挑出去后一饮而进;法国人根本没发现,光顾看窗边坐着的美女啦;美国人很幽默:“小姐,在我们美国是这样上咖啡的,先上咖啡,再上牛奶,再上方糖,最后上苍蝇,你喜欢多少加多少。”。做过这个训练,你就可以自已找很多事物来练习了。下一次,请你试着找一下风筝和高速公路有哪些共通点,又有什么有趣的组合?参考答案:共通点:都需要在视野开阔处;天气极度恶劣时,都不能使用;都没有生命;都是人类创造的…… 组合:当遇到大堵车不能行进时,在高速路上放风筝(这样可能有危险);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某个人喜欢放风筝…… 4.词的乱伦 语言的本质即“乱伦”。也就是说,你要为语词不断的创造新的组合方式,才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在字典中找到两个词,然后试着用他们造几个句子。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摘要: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 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 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 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 生的新想法。 关键词:灵感灵感思维艺术创作 一、引言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 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 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 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 性和亢奋性等特点。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因持续思索,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 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 诗歌的门外”①。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 过程,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 品的动力源泉。 一、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 可以这样说,灵感来自与人的不断思索和人生苦修,是顿悟而得,这也是灵感启示下 的艺术创作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 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有了这种艰苦过程的磨练,才有那 “蓦然”间的惊奇与喜悦。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虽然具有其突发性及偶然性,但灵感并 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出现在艺术工作者极度的思索过程中,也只有在思索的推进中和能使 灵感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之中突显出来,即使灵感有时似乎出现于无意之中,但这无意已是 创作主体长期思索、探求、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 们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灵感会在何时产生,但我们的意识却提供了灵感出现的可能性,任 何一种灵感都是创作主体在思索、探求中的顿悟实现,创作主体越是思索的多,感悟的多,表达欲望的程度愈强,就会愈逼近灵感出现的境界。 二、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创造性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思维形式,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可能比较“常规”,只是延用了常用的解法,而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则可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它通过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见解,或者做出了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造成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严重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不平衡,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状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平衡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瓦拉斯(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印证。新近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解释,对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认知活动做了专门研究,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比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这里的“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在类比映射过程中,我们所迁移、推论的是那些融会贯通的、整合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只言片语式的“小零碎”。

创造力理论 第三、四讲 创造力的理论

创造力理论第三讲 目录 1. Guilford 和Torrance的创造力理论(流畅、变通、独特性) 2. Amabile(画画的喜爱和压抑后的痛苦舍弃、化学专业的转 入社会心理学-动机)的三因素模型理论 3. Sternberg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4. Csikzentmihalyi(1996)的系统观点 5. Kris初级和次级过程理论 6. 远距离联想理论 7. Eysenck创造性理论 8. Martindale创造性过程理论 Amabile的三因素模型理论 Amabile认为,创造性产品的产生包含了三种重要元素– 完成任务的动机(task motivation) – 与专业相关的技能(domain-relevant skills) 一般技能(读听写) – 与创造力相关的技能(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个体在“能做” (can do)和“愿意做” (will do)之间存在差别– “能做”决定于专业技能和创造技能的水平 – “愿意做”则决定于后两种技能水平与内部动机状态的结合 创造力产生的五个阶段 –问题或任务的确认、准备、概括答案、使答案有效化与交流、结果 输出. 创造力的投资理论(1)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Sternberg 小学智力测试不好,因为太紧张了,5年级重新做放松成绩好,图书馆借智力测验量表,给同学做,出现问题没收,后自己编制测验,但是还是对智力测验非常反感。 该理论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就像一名好投资者,遵循低买高卖的原 则。 –“低买”意味着专注于这样的想法或观念(idea):它们虽然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合时宜,甚至愚蠢的,但它却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高卖”意味着创造者试图使其他人肯定这些思想的价值, 并最终得到普遍的承认。

浅析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 培养策略 学生姓名:冀晨 指导教师:于冬青 学科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5095211007005 学习中心:山西省介休市奥鹏教育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4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冀晨 日期: 2017 年 4 月

摘要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教育事业正是因为有了创造力,才这样富有魅力。研究证明,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始于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艺术教育又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因而研究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艺术教育;幼儿;创造力;培养;策略

前言 创新精神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幼儿时期是人想象最丰富、最奇特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时期。幼儿艺术教育既是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起点。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领域活动,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今社会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就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到更适合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刺激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空间,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并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也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创造力扮演的重要角色。但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水平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强调幼儿的艺术兴趣及爱好的重要性。而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往往很多是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也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集中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不仅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兴趣爱好及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在幼儿阶段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需求,特别对于艺术的感悟,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希望在艺术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而我们目前很多有关幼儿艺术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把幼儿规定在一个刻板的模式之下,通常是教师直接向幼儿灌输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也是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如画得像不像,唱得对不对等。这种教学方法压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削弱了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3、忽略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老师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教师主体”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同时,幼儿园为了维持秩序,教师经常板着脸训斥孩子,禁止多于许可。在这种专制的环境中,幼儿都被培养成了“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畏首畏尾,不敢想,不敢做,创造的灵感和天赋被抹杀。

创意产业基础理论

所谓创意产业-----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现实的发展趋势表明:作为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高端产业的创意产业,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化产业这一个领域,而是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它的突出特征是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大和原创内涵丰富,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创新色彩。知识产权转移成为主要交易形式 文化的经济功能向城市汇聚 创意产业链主要由3个要素构成:产业源头、产业化路径、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技术创新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产业集聚形态。创新主要分为3种形态:原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和系统集成。成熟的创意产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创意产业市场充分发育,市场机制完善稳定,市场环境优化合理。2、创意产业具备了成熟的业态和较高的效益,产业内的各个门类协调、有序发展。在这个阶段,产业政策的作用逐渐弱化,而以市场自身的力量为产业的主要推动力。当前,创意产业在上海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政府推动是其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弥补了中国语境中的两个方面:1、更加注意创意源头的作用,更加注意产业链的意义,强调其产业的经济价值主要由文化价值来决定。2、更加注意设计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端地位和重要价值。 创意产业也有独特的动力结构。它的核心资源,一是创意型人才,二是产业化的模式。 创意产业在空间结构方面也凸现出新的特点:它主要是两种形式:产业链和产业丛。 「创意产业」的概略运作定义:「那些有着个别创意、技巧与天分之起源者,以及经由产品世代更迭及知识产权开发而有潜力创造财富与提供工作机会的产业」。此处涉及三种主要成份。首先就是这些产业的原物料是人──人的心智、技艺、灵感。其次,其经济价值之萌芽来自于拥有想象力的个人。第三,制造过程结束之际,输出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这个制造出来的「东西」便是智慧财产。有可能是图画、乐章、设计、动画。它有可能拥有(不见得很容易)具体形式,但比整个外型更为重要的是隐藏于其间的巧思。 如同思想家查尔斯.李德比特所言:「现代经济的实物资产非出自于地面,而是从我们的脑袋里出来的:想象力、知识、技艺、天分与创意」。

浅谈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关键字】幼儿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1年公布的《新钢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但目前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手工作品的制作,而忽略了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由情感因素贯穿过程,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组成成分之一,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体系;它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也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西班牙伟大的画家毕加索说过:“我15岁起就掌握了绘画的全部技巧,而学习用儿童的眼睛画世界却花了一辈子。”可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的观察有许多盲目性,我们就要启发孩子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面向全体儿童的美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的美术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美术术教育就会变为空谈。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也不知道该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会欣赏美自然就不会发现美,更不会对事物感兴趣,从而也就失去了绘画的兴趣。而如果学会了审美,孩子自然会主动去观察周围的人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摘要:《浮生六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本文以沈复的生平经历作为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文学魅力; 1、引言 《浮生六记》为沈复之代表作,“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共包含《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其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为后世所赞叹。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对《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进行浅析,希望给我们的研究和写作带来一定帮助。 2、《浮生六记》艺术魅力浅析 沈复,字三白,一生沦落不遇,曾于46岁感叹“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后以半生经历及感情所作《浮生六记》,淹没无闻,百年之后才被发现,为近代名家高度评价。笔者认为,《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如此,和其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浮生六记》主要对沈复夫妻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后半生的悲剧人生进行了刻画,感情真挚,虽然篇幅并不是很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广泛,包含了家庭变故,爱情生活,山水游记以及闲情逸趣。 以爱情生活来看,沈复和其妻子云娘青梅竹马,甚至立志“非芸姐不娶”,据记载,沈复染天花之后,芸娘曾吃斋数年。沈复二人婚后的小别被其称之为“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腥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其夫妇除了恩爱之外,也是志同道合,他们都对恬然自适的生活比较崇尚。但是,虽然他们生活看似美满,却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比如受制于封建大家庭的因素,芸娘也曾被两次被逐出家门,其中第二次时候芸娘已然病重,在被放逐的背景下,沈复无奈使其十三岁女儿给人做童养媳。是以沈复曾于其书中写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之言也。”我想在沈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内心所包含的悲哀是非常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情上的经历,使得《浮生六记》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可谓是字字含泪水,也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能使读者被其感染,让人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以及至死不渝爱情的忠贞。当然,也正是沈复如此情深,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其感情的汹涌,被不断地感染和震撼,最终使《浮生六记》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再以其生活状态来看,沈复一生坎坷,由于其反叛个性,使其难容于封建社会之中。在经历了沦落潦倒的生存状态之后,其心态已然转为灰暗、凄凉、悲枪,甚至有“浮生如梦”之感叹。当这种感悟写到《浮生六记》中之后,其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凄凉之感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这一点和朱自清先生《给之妇》有很大相似之处,具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最后,《浮生六记》也体现出了沈复非常高的人格魅力,沈复性格和纳兰性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闲情记趣”这一部分中表达了其对于自然的热爱,其中关于岭南风光、三吴胜迹、太湖清波的记录皆为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和自然之间的水乳交融。此外,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沈复的语言功底,其文字优美生动、清新典雅,具有非常强的诗意,不像其他文言文一样晦涩板滞,比如“不知东方之既白。”等语言已达到语浅情深之境界,为其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3、《浮生六记》创造力浅析 《浮生六记》除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以外,在其创造力上也发货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 首先,《浮生六记》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笔楷模,此文为属于自述性文言散记小说,《浮生六记》之前,文言小说也并不少年,但是如此以散记形式出现的文章则比较少,仅此一篇,此文中事实为人物服务,既有阅读小说过程中的舒适,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精华版)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题目: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 B、集中思维 C、辐合思维 D、形象思维 答案:A 解析: 为什么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首先,发散思维最集中的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创新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新途经的思维方式,是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独特思维过程,是众多思维方法的综合、交替运用。而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它最集中的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性质和本质。同时,发散思维具有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与多向性、综合性的特征。独特性它往往是一种反常规的新奇思维方式,善于转换视角去思考问题,善于同中求异,一旦成功,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变通性与多向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即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它包括如下因素:发散机智,对问题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和答案,以扩大选取余地;换元机智,透过灵活地变换事物诸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以产生新的思路;转向机智,思维受阻时,立即转换方向;创优机智,不为已有答案所满足,尽力寻优。发散思维的综合性包括如下三种潜力:智慧杂交,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之精华,加以巧妙结合,构成创新方案;思维统摄,综合超多事实和观察材料

,加以概括整理,构成科学概念和体系;辩证分析,全面分析占有的材料,从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很显然,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与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多向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是完全吻合的,而逆向思维、组合思维、类比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收敛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则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所以说发散思维最完整、最集中地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 再次,发散思维是想象、联想、灵感等思维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发散思维是一种变通的、多向的、自由的思维方式,它必然为人们进行想象、联想、灵感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思维环境。而丰富的想象力对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科学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一般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其中科学的假设是关键,而想象则是其中最活跃、神奇的因素。也能够说:想象是超前思维中产生的灵感。心理学研究证明:灵感的产生都与潜意识有关,是长期苦思冥想、偶然得之的,是与一个人的想象分不开的。国外十分重视少年儿童想象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因此,要从小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有的学者曾提出如下公式:人的创造潜力=知识量发散思维(想象力)。这个公式指出,创造潜力是与发散思维潜力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渊博的知识,但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是很难有所创造发明的。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科学技术工作决不能局限于抽象思维和归纳推理法即所谓科学方法,而务必兼用形象思维或直感思维,甚至主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 最后,发散思维内在地包含了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曲向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以及组合思维、类比思维、非相似思维等其它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的,是与一般传统的、逻辑的和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横向思维是相对纵向思维而言的,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它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它没有必须的顺序、同时也是不能预测、不受范式的约束。曲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是指在思维受阻时,绕过障碍或者避开正面而从问题的另外方面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思考出不同的答案或几种解决方案,开拓出许多不同思路的思维活动和方法。而发散思维作为一种综合的全方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的重要性 3-5岁是人一生创造力发展的高速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幼儿亦存在明显的好模仿、从众心理,虽然创造力时有发生,但还比较微弱而不稳定。如果能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创设一个富有创意、鼓励创意的情境,幼儿就能在这个情境的刺激下,耳濡目染、深受启发,并渐渐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强化并稳定,继而为一生的创造力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真正能引发幼儿创造力的情境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幼儿的创造力,总是在创造意向的驱动下得以产生。因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意向便是培养创造力的首要方法。我们的情境充满创意,就能多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创造意向的产生成为可能。一般说来,激发幼儿创造意向的情境应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鲜活灵动 鲜活灵动是指这个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态情境,而是富有时代感,与幼儿生活、游戏紧密相连并不断变化的鲜活情境。如“爱鸟周”活动,在校园的各种树梢上悬挂上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鸟窝;端午节时,为幼儿展出独具匠心、新颖奇特的香囊等。这些与幼儿生活、游戏息息相关的灵动情境,就能让幼儿不断接受创意的洗礼,产生创造意向。 2.新颖奇特 幼儿的创造性并不是指科学上的新发明、新发现,而是指一个“新”字,提出新问题,用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创造出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等。在为幼儿创设的物态情境中,我们提倡创设一种让幼儿耳目一新,有所启发的情境。如用废旧碟片为主材料,制作成小鸟的身体、蜗牛的壳等动物世界;用牙膏盒制作出机器人、交通工具等现代模型;用贝壳制作成风铃、孔雀尾巴等。以这些奇思妙想的情境,给幼儿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 3.自然真实 情境中的创意作品的材料最好都是来源于幼儿周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得的物品,最好能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制作,这样的创意作品就能使幼儿有创造的神秘感、高深感,使幼儿觉得创造人人可以,时时可以,使创造意向的产生成为一种可能。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崇仁小学张世明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增强创作欲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成了各学科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欲和创作欲。同时,作为教师要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录音、录像、幻灯片、影片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有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这种欲望,创造性思维便极易随之萌发。二、诱发想象,发挥创造性想象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学生一旦张开想象的翅膀,便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在形象思维的天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通过精炼而艺术的语言,生动又直观的教学及创设好的艺术氛围,积极诱发学生大胆想象,包括对美术创作的内容、开象、色彩等的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作品就缺乏学生自己的特色。三、鼓励求异,保护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范画及时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样葫芦”,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作品而言缺乏创造性、缺少个性。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多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突破定势思维的影响,突破范画等的约束,敢于独群蹊径,与众不同(当然,适量的临摹练习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有的学生作品显得幼稚、荒诞或丑陋,但这恰恰是他们的创新意识的流露,有的说不定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应及时予以保护和激励,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或将这“一棒子打死”,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四、加强指导,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并非毫无约束的自由发展,创造力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及学生的不断努力。就指导而言,第一,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鉴赏及艺术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第二,在绘画等技能、方法、步骤及构形、着色、想象等方面强化指导。第三,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用实物实景以指导,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加强指导等。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思维的源泉,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开成,师生均应持之以恒。教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学生要提高兴趣,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善学苦练又勤于探索,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的重要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所有发明创造的前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基础。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这是我一直以来认同的真理,在课堂上看了老师放的国外有关创造力的讲座后,我更加明确了创造力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才是创造力呢?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创造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 创造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只有新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新的产品才有市场。人有了创造力才会有进步,但凡成就非凡的人,他的一生一定会充满创新。 在别人看来,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懂得创新。其实,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人看常用的技术都是被西方人发明的:家里所有的家电,包括电话、电视、电脑、空调、冰箱、洗衣机;外面所有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到最现代的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原子能,等等。因此,在国内和国外,大多数人认为发明是西方人来做,中国人是来低价生产或者模仿。 确实,在近代的中国,由于各种技术的落后,中国人发明创造的东西真的是少之又少。但这并不不代表中国人没有创造性,不说古代的种种引领世界的发明,现代我们也有在农业、航天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育中对于创造力的重视确实不够。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却都被各种管制各种约束扼杀。但是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的孩子将来是注定没有出息的。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所以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也有着执着的成分,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也有创造力的成分。经验是前人们经过亲身实践总结的瑰宝,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经验之谈,我们不能要求下一代老是走我们的老路。 那在现代的教育中,有应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所以现代教育中,应该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能力。我们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尽量的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而不是限制,让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它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孩子也就能摆脱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从小开始,孩子自降临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在他们内心深处有着对周围世界去追求和探索的愿望。家长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