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汇编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汇编
第二章  概念部分练习题汇编

第二章概念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对象本身的反映。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涉及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内涵和外延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并不等同,二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人脑对对象本质“属性及对象本身认识的结果,属于主观的东西,而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对象本身则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它们被反映到人的思维中来,才会成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某一具体概念的理解就是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逻辑学要求我们掌握概念的外延关系,因此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国家”的外延应该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具有“国家性质”这样的实体性的对象,从时间上看指国家产生以来直至现在;从空间上讲指“整个世界”,我们在理解“国家”外延时常犯的错误是把它的外延缩小,理解为“现代国家”。再如:“犯罪行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而非指一般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把一般的赌博行为也理解为“犯罪行为”,就是把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二、概念的种类

(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念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概念外延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可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可把概念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在理解概念种类的划分时,难点在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标准的掌握。

(二)区别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1.集合体和个体的关系,与类和分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所谓“集合体”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使用的,集合体由许多个体有机构成的,但是,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构成该集合体的任一个体并不具有。集合概念的外延不包括构成集合体的个体。

所谓“类”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分子所构成的,其特点是:“类”是对于分子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因此,“类”所具有的属性,其分子必然具有。“类”的外延必然包括分子的外延。

例如:“法律词汇”是个集合概念,因为“法律词汇”是由许多法律语词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法律词汇”的用语是它的个体;“法律词汇”中的任一个法律用语都不具有“法律词汇”的特点,如我们不能说“诉讼”、“法庭调查”、“法律咨询……是法律词汇,而只能说它们是法律用语。

再如:“警察”是个非集合概念,这一概念是对从事“维护社会治安”这类人员的一种概括,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都称之为“警察”,都具有警察的性质。因此,“警察”是一个类概念,构成这个类的分子就是“警察”中的具体对象,如警察这个类中的张××、王××等。

2.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同一语词既可表达集合概念,也可表达非集合概念如:

①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

②警察是能吃若耐劳的。

这两个语句中都有“警察”这个概念,当我们从集合、非集合意义上去判定这个概念时,首先要看“警察”这个概念在两个语句中的含义。第个语句,断定“警察”具有“维护社会治安”这样的性质,凡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都是“警察”,都属于“警察”这个类,因此,第①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非集合概念来使用的;在第②个语句中,断定“警察”具有“能吃若耐劳”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是对“警察”这支队伍的整体断定,并非“警察”这支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能吃若耐劳”这样的特性。因此,第②个语句中的“警察”是当作集合概念来使用的。

三、概念间的关系

(一)概念间的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不外有五种,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其中,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统称从属关系。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都不能并列使用。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来表示。在实际思维中,往往需要认定三个或更多个概念间的关系。这时可照上述五种基本关系的特征,将它们依次进行分析认定。

概念的外延关系中,重点是从属关系,难点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二)怎样理解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1.一个概念的外处被包含中另一个概念的外处之中,并且仅为另一概论外延的一部分,这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属关系。在从属关系中,外延大的,包含另一个概念外延的概念叫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外延小的,被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的概念叫种概念(亦称下位概念)。从属关系分包含关系和包含于关系两种。

2.理解从属关系,要把它与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加以区别。

从属关系中的属概念是对种概念性质的概括,种概念必然具有属概念的特性;整体是由该整体中个体有机构成的,整体的性质个体必然不具有。例如:“法院”和“中级法院”,由于“法院”这一概念是对所有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审判机关”共同性质的概括,“中级法院”作为“法院”这个类概念中的一个分子,必然具有法院的特性。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就是从属关系;“法院”和“刑庭”之间则不同了,“法院”是由“刑庭”、“经济庭”、“民庭”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法院”具有的特性,“民庭”必然不具有,“法院”的外延中没有“民庭”,“民庭”的外延中没有“法院”,当然不能说“民庭”被包含在“法院”外延之中。因此,这两概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的外延关系是全异的。

(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和区别和联系(参见教材,从略)

四、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一)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是在概念内涵与外延反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使种概念过渡到包含它的属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从而缩小概念的外延,使属概念过渡到它的某一种概念的逻辑方法。在理解概念的概括与限制时,以下两个问题要十分注意:

1.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如果不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就不能进行概括和限制。如:“刑法”与“刑法第100条”之间就不是属种关系,因而把“刑法”限制为“刑法第100条”就是错误的;反之,把“刑法第100条”概括为“刑法”也是错误的。

2.概括和限制必须实现概念外延的扩大或者缩小,否则就不是概念的概括和限制。如:“长江”与“奔腾的长江”这两个概念外延是一样的,把“长江”限制为“奔腾的长江”或者把“奔腾的长江”概括为“长江”都是错误的。。

(二)定义和划分(参见教材,从略)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5.划分

二、填空题

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在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17.在划分时,如果划分的母项外延大于划分子项外延之和,就要犯()的错误;违背“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的规则,就会犯()的错误。

18.概念“大学生”(a)、“学生”(b)、“球迷”(c)的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三、单项选择题

1.“地球的卫星”这一概念是()。

①单独概念②普遍概念③否定概念④属性概念

2.“书不可不读,报不可不看”这一语句中的“书”和“报”这两概念都属于()。

①属性概念②集合概念③非集合概念④否定概念

3.在语句“人民警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和“人民警察应该成为遵纪过法的模范”中,“人民警察”这一个概念()。

①在两句中都是集合概念 ②在两句中都是非集合概念

③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

④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

4.“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中的“勤劳”与“善良”这两个概念( )。 ①都是实体概念 ②前者是实体概念而后者是属性概念

③都是属性概念 ④前者是属性概念而后者是实体概念

5.“命题”与“概念”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从属关系 ②全异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全同关系

6.“中国”与“北京”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是( )。

①真包含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真包含于关系 ④全异关系

7.“不发达国家”这一概念的论域是( )。

①非洲国家 ②亚洲国家 ③欧洲国家 ④国家

8.“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中的“爱因斯坦”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两个概念之间是( )。

①真包含于关系 ②真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9.“中国”(a )、“四川”(b )、“重庆”(c )这三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

③ ④

10.“抢劫犯”(a )、“杀人犯”(b )、“强奸犯”(c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

③ ④

11.下图所示的外延关系,可以填入这样一组概念,即( )。

a b c a b c a b c b a c a b c a b c a b c A.b.c

①男青年(a )、教师(b )、女青年(c )

②被告(a )、罪犯(b )、盗窃犯(c )

③发达国家(a )、欧洲国家(b )、亚洲国家(c )

④大学生(a )、男学生(b )、女中学生(c )

12.下列连续概括中,正确的是( )。

①假言命题——命题——思维 ②假言命题——命题——推理

③假言命题——命题——思维形式 ④假言命题——命题——逻辑

13.下列连续限制中,正确的是( )。

①青年——有作为的青年——学生 ②青年——青年工人——工人

③青年——青年学生——学生 ④青年——优秀青年——优秀的男青年

14.将“中国”概括为“亚洲国家”,限制为“上海市”,则( )。

①概括与限制都正确 ②概括与限制都错误

③概括正确而限制错误 ④概括错误而限制正确

15.“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定义( )。

①是正确的 ②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④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16.“近年来“考博”的热度并不亚于“考研”,从今年北师大报考人数逾千的事实就可略见一斑。”这句话在使用概念方面( )。

①犯了“属种概念并列使用”的错误

②犯了“集合概念误用为非集合概念”的错误

③犯了“把交叉概念关列使用”的错误

④没有任何逻辑错误

17.“概念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这一语句作为划分,则( )。

①是正确的 ②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犯了“多标准划分”的错误 ④犯了“多标准划分”和“子项相容”的错误

18.“地球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这一语句( )。

①是划分,合符划分的逻辑要求 ②是划分,犯了“划分过宽”的错误 ③是划分,犯“划分过窄”的错误 ④不是划分,是分解

19.“粮食作物”(a )、“水稻”(b )、“小麦”(c )“西红柿”(d )这四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

① ②

③ ④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关于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企业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1 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本文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了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文化哲学是内在精神超越和外在整体认识的统一,认为物质的进步不再是人类的首要追求,而对于精神进步与文化发展的追求则是恒久的。 标签:文化哲学;人类精神;历史观;卡尔·雅斯贝斯 近年来,文化哲学这一哲学范式在哲学研究领域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恩斯特·卡西尔提出的文化是符号系统,还是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文化哲学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亦或是衣俊卿提出的文化哲学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理论,他们都试图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卡尔·亚斯贝斯另辟蹊径,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以历史观为基础,以人类精神发展为核心,探寻人类历史起源,划分人类历史阶段,追寻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文化哲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 卡尔·雅斯贝斯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首先划分的便是史前阶段与历史阶段。他认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根本标准便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1] 他又将人类历史阶段大致划分为古文明历史时期,轴心期和现代历史时期。古文明时期人已具有意识但并未认识自我,各种行为大多来自于本能,这一阶段没有精神变革和运动。 轴心期是古文明时期后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也是最具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2]“改革的观念支配了实践活动”。 [3]轴心期理论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核心理论,轴心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将古文明时期奠定的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精神实现了第一次的解放,从此支配人类的不再是原始本能,而是精神诉求,轴心期为它以后的历史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2、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如果按照粗略的时空标准划分的话,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史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无论如何划分,人类精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狭义的来讲,过去即历史。历史显示出人类意识的从无到有是人类从史前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 的惩罚。 2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真理。 4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I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 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 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II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 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3.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状态)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山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 1.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 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 法解决矛盾。 3.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岀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 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 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 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辩证唯 物 论 认 识论 唯物 辩 证 法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0456306.html, 1

目录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4) 第一节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概述 (4) 一、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内涵 (4) 二、工业互联网的功能作用 (5) “互联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 1.互联网创新发展引发变革 (8) 2.互联网创新发展案例解析 (11) 3.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价值流” (16) 三、工业互联网的五大应用 (17) 四、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17) 第二节工业互联网相关概念分析 (19) 一、工业4.0 (19) 二、两化融合 (21) 三、中国制造2025 (22) 四、相关概念比较 (24) 第三节工业互联网的构成要素分析 (28) 一、智能设备 (28) 二、智能系统 (29) 三、智能决策 (30) 3)推理机 (32) 四、要素整合 (32) 2.产品性能改善模式 (33) 3.顾客培训模式 (34) 4.产品功能拓展模式 (34) 2

第四节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要素分析 (35) 一、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要素 (35) 二、实现工业互联网的管理要素 (47) 三、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成功要素 (50) 3

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 第一节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概述 一、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内涵 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让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且更经济。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属于泛互联网的目录分类。 工业互联网最早由GE公司提出,GE公司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R.Immelt)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一个由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组成的庞大的物理世界,能够在更深层面与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美国将工业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力图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加强异地协同制造,以数据驱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破解制造业空心化发展难题。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可以从构成要素、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三个层面去认识它的内涵。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从构成要素角度看,机器、数据和人共同构成了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组和设施通过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和应用系统与网络连接,构建形成基于“云-管-端”的新型复杂体系架构。随着生产的推进,数据在体系架构内源源不断地产生和流动,通过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实现向信息资产的转换和商业化应用。人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领导者和远程协同的研究人员等,也包括企业之外的消 4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 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 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综述:互联网精细化运营时代来临

综述:互联网精细化运营时代来临 互联网企业如何做生意?如何将巨量的点击率和“眼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和利润?如何建立稳定而又忠诚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在远离泡沫时代之后,在千方百计熬过互联网的寒冬之后,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价值回归”的今天正成为网络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3721、263等一些互联网企业最近纷纷推出了全新的客服体系,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一、互联网:概念、产品、服务 从1987年首次E-mail发送成功算起,中国互联网事业已进入了第16个年头。这16年,中国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互联网也步入了商业可运营阶段。3721高级副总裁田健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1987年至1996年普及阶段,中国互联网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而从1996到2002年信息爆炸式发展阶段,以门户网站、各地信息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文网站的出现,使互联网上信息急剧增长,培养了大批的互联网用户。自从2002年末,中国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这三个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完成了从概念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转变。概念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投资者导向,有点跑马圈地的味道,喜欢炒作概念,吸引公众和投资者的注意力。1998年以来,互联网公司走向产品阶段。在 此阶段,有三大门户网站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强化,有3721推出网络实名、263 推出电子邮箱等。产品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初步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价值,开始关注网络应用。服务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是生意导向,注重市场研究与谋划,关心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强化内部运营和管理。如果说概念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更关心点击率和访问率,关注“眼球”的集中度,那么此时他们更关心如何“粘住”用户。 最近,3721公司推出了“金色航班”服务体系,某种程度上是在引领互联 网企业向服务转型。在客户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今天,企业应该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同时,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客户的网上品牌成为互联网企业必然选择。 为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行品牌塑造,在很多传统的公司里是比较常规的市场运

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一、文化的辞源学含义 (一)汉语中“文化”的词源学含义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儒生编辑的《易传?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

文化哲学

第一讲文化及其属性 --------邴正教授 一、文化的含义 1、与自然相对 2、与文明相对 3、物质成果和精神活动的对立 文化广义:人所创造的成果;狭义:人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主要指的后者。 文化的基本定义就是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出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进一步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即文明。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是同义语。 二、文化的特点 人、社会、历史是同义语与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实质是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活动形式、活动成果。 1、创造性人对自然加工改造的结果。 2、继承性文化是继承的结果,是传播的结果。传播的结果是有个别现象成为普遍的现象。动物没有继承性,零继承性。个体经验、个体的智慧转会到集体的经验和集体智慧。动物都是零起点,人类是活动的高起点性。 3、地域性和民族性传播的变异 4、价值性文化的工具性、文化的意义性。物质物品具有可磨损性,文化的价值具有不可磨损性。 三、文化的实质 文化是人的分化和整合。 1、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分化和整合。分化:人有简单的依赖自然转为依赖文化。整合:精神文化通过物质文化把人和自然在更高的水平上整合在一起。各种文化目的就是设计来为人服务的。 2、文化是人与人的分化和整合。人有个性。识别每个人获得的文化心理、特点。同时文化通过传播继承造就了群体的共性。不同时代的共性。民族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关系,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3、文化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分离。文化实际上就是人们从事精神活动的工具。 结论:文化的实质是人的自我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人的本质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1、创造性功能把人的目的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 的文献综述

【题名】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 【作者】郭大蕾 【学号】 【系别】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 【前言】 “大数据”的提出由来已久,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而通过数据的分析、开发和整合,人类现在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智能”、“大利润”和“大发展”。伴随我们的理念、思维方式、营销方法论势必也要进行变革,即所谓的大数据思维。而“美丽说”作为大型女性时尚社交网站,可以说是大数据思维运用中新型互联网社交网站的典型案例。 大数据,既是“因为小所以大”,也是“因为大所以小”。因为小所以大,是大数据的“有”。因为互联网上有很细节、很海量的数据,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下可以通过技术方法在经济可承受的前提下把数据找回来。而因为大所以小,是大数据的“用”。由于有了丰富的数据,各类互联网媒体、服务才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定用户,给他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将传统的“一对多灌输式的广告”变为“个性化推荐”。 “大数据”,其实并不是新的概念和现象。早在1980 年代,美国就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30多年来,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美国的企业界、学术界也不断地对这个现象及其意义进行探讨。最近这一两年,“大数据”这个概念在美国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的研发任务,并把大数据定义为和历史上的互联网、超级计算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之所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是因为随着数据的爆炸,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共享、使用等等任务,都成为横跨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和挑战。但这些现象和挑战的重中之重,还是因为人类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大幅提高,通过数据的分析、开发和整合,人类现在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智能”、“大利润”和“大发展”。 而我们一直生活在数据的世界里,但以往受限于技术,主要应用抽样、局部、片面的数据,或者在不能获得实证数据的时候依赖经验、理论、假设等去发现未知领域的规律。而现在,互联网推动了大数据由后台走向前台。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组织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组织文化一直是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内涵逐渐丰富、完善起来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将从国外学者的定义、我国学者的定义阐述其概念的界定,引出国外研究状况,如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组织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问题等,还有我国研究状况,如在实践领域的塑造缺乏整体性、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等问题。针对我国组织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综合把握组织文化概念、从方法论方面加强研究、注重创新实行人本管理等建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在反思了日本经济如何在短期内飞速发展的原因之后,认为一个组织不仅以结构、部门、关系存在,它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个性,具有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便构成了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组织文化管理问题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竞争论的问题。一大批学者围绕组织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大批学者认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组织中,人们总得与组织打交道。因此要了解组织生活,了解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建立组织文化的概念,对组织中的文化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组织组织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方法 1组织文化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发现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管理学家开始对组织文化或企业文化给予了相当热情的研究。因此当组织文化在实践领域、企业管理领域及学术界变成时髦且流行的名词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并对其定义。 1.1国外学者的定义 1.1.1普遍的观点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体现组织群体意识与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特色。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期末论文 题目己学之“元” 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贺梓文 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

己学之“元” 绪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 一、“己学”与“元”之我见 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从一从兀。《“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 《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10加工一周超学号38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概括,从而使大家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并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一.专著类1(日)中山.时子主编徐建新译的《中国饮食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 思想以及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饮食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撰写论文的诸先 生都是当今日本中国学研究和食文化界享有盛名的权成人土.文章虽短,但简洁馆炼、面面俱到,可谓今日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食文化各项研究的精华。[1] 2.赵荣光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本书《中国饮 食文化概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书的节略和改写。共20章,70余万字,他主要讲述了饮食文化学科的的范畴、研究内容、发展过程、阶段特征以及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间饮食文化研究的批量成果等。同时,还探究了 饮食文化研究落后的历史原因。这本书对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民俗、筷子文化、饮食思想、传统食礼等方面否做了探究,内容十分丰富。[2] 3.逯耀东《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这本书虽 然只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及探访饮食的随笔,但是已向社会文化领域迈步,尽管还不成体系,却将过去中国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从掌故提升到文化层次。[3] 4.施连方编著的《趣谈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辑)。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饮食起源与定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探讨。其中还谈了许多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涉及面很广,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论文类1.季鸿克的《〈三礼〉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和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所有这些对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影响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7] 季鸿克的《〈尚书〉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尚书》中的五味、农耕文化以及农业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勤俭节约为中华饮食消费传统的美德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以为当前饮食业的发展服务。[8]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00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综述.doc

200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综述(上)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0456306.html, 2000.12.20 摘要:纵观200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从疯狂到迷茫,从迷茫再到冷静和理智的过程。整个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着表面并不明显但是实质剧烈的变化。从年初中国互联网行业轰轰烈烈的景象变化到年底相对低潮的状况,美国纳斯达克的变动是最直接的原因。我们看到了中国概念的互联网企业登陆纳斯达克,也看到这些公司的股票不断下落。由此导致了投资商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投资的谨慎甚至停滞,而使年初时很多以海外上市为最主要近期目标的互联网公司不得不考虑别的出路。 在过去的一年中,不论是互联网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我们看到的创新仍然很少,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和环境特色的创新。 尽管我国的许多互联网商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几乎与国外的发展有着完全相同的曲线,只是在时间上稍有后滞。到后来这种时间上的后滞也变得越来越小。问题是互联网企业们很快发现这样仍然无法打动这些以国外风险资金为主的投资者。在去年和今年年初,互联网企业只需要迎合国外投资商的口味就可以得到发展资金,但当这些投资商现在开始犹豫或者停滞时,使很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陷入一种无望的境地:参考国外模式发展突然不被投资商看好,但对国内的市场和发展方向又没有太多的考虑。一些已经获得投资或者已经有相当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转变,更多的针对中国市场进行转变。 另外,很多传统的信息技术巨头、传统行业在今年都开始介入互联网行业。但在目前,仍然看不到能够在行业本身具有领导作用的发展,这些企业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潜在的变革,则在今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创新对于新起的企业来讲是更容易产生的地方。 技术,尤其是各种基础技术和软件技术在今年逐渐成为大家认可的重要领域。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好的机会,但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目前在技术上具有实力的企业并不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的企业太少。如果没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即使中国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也是建立在非本地化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整个的互联网行业,这将带来很多潜在的隐患。我们不希望看到今后中国的互联网是个只有市场而没有本地化的行业。 下面将从纵向和横向对中国2000年互联网的基础环境、技术、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00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纵向分析 基础环境 网络基础环境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国内主干网带宽有了较大的扩展,个人和企业上网费用已经开始下调;网民和企业对网络环境已经从速度慢和价格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到了要求保障服务质量,对于网络服务已经开始进入更具体和更务实的发展阶段。 有线、无线和宽带网的发展是今年市场上的一个很明显的动向,但有线网怎样能够与互联网和其它相关环境有效和有利的结合,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晰,尽管各地已经开始了方案讨论,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实体,但并不是按市场和商业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更多的是政府和地区性行为。无线网及其服务在中国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客户群,但今年的发展尽管有一段时间轰轰烈烈,但并没有看到真正的有实质意义的发展,基础环境仍然有待提高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能否提出和发展吸引中国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 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2卷 第1期JOU RN AL O F TSIN GHU A UN IV ERSITY V o l.12 No.1 1997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王仲士 摘 要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 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 文化概念。马克思的著作中,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 一 文化一词,在西文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的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后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伸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19世纪中以来,文化一词成了学术旧和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也是歧意最多的用词之一。不仅各门学科对它定义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学科中对它的定义也往往大相径庭。1952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收集了1871—1951年间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164年,也就是说,尽管都用文化一词,实际上至少有164种文化概念。20世纪中以后,文化概念就更多了。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怪事,同一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作两种概念使用,既泛指生产一般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指生产特殊商品即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他解释说:“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1]像文化这样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出现不同的表意,诚属难免,只是数量之多,实为少见。 马克思的论著中,常常论述文化问题和用到文化一词,包含着极其丰富和深邃的文化思想和理论。但他没有对文化理论作系统的阐述,也没有对文化概念下专门的定义,而且直接使用文化一词,比起使用生产、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词,要少得很多。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怎样理解和使用文化概念的呢?我们认为,这是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问题。由于马克思没有专门界定,因此,必须从其历史背景和具体使用中加以探究。 发现、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也是他毕生的事业。他的文化思想和理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紧密联系,而其发展和完善,同摩尔根等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密切相关,马克思的文化概念,更是受这两者的深刻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是近代哲学枢纽性的人物,他在《判断力批判》(1790年)中指出:文化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 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