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背回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台背回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台背回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台背回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北沿江高速公路XX至XX段路基工程中台背回填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临时设施,满足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3.1、结构物两侧应对称分层回填压实,填料粒径宜小于50mm,图纸设计为挖方碎石土。

3.2、两侧及顶面填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压实过程对涵洞产生的不利后果。

4、施工方案

所有结构物台背回填的范围为基础顶面以上路基宽度范围内,顺路线方向: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3m,按1:1的比例放坡,分层进行填筑碾压,每层填筑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度不小于96%。回填厚度每隔1m,采用液压冲击夯全断面冲击一次,冲击力不小于30T。台背回填应修成与压实厚度等高的台阶。锥坡填筑与台背回填同步进行。

4.1回填材料要求

1.除设计文件另有规定外,台背回填原材料必须选用内摩擦角较大的砾(角砾)类土和砂类土填筑,台背回填材料必须使用透水性好、级配良好,能够充分压实的砾石土,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50mm,塑性指数应小于12,CBR值≥8。

2. 回填材料应经监理人认可和总监办批准,粒径、含水量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不得使用。

4.2 施工控制

1. 台背回填必须采用专门的材料、专门的压实机具、专业的施工队伍、专

门的监理人员和进行专门的检测。检测资料要求记录完整,检测结果正确并及时整理存档。

2. 台背回填必须在地基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并做好基坑排水、清淤工作,确保施工现场不留积水。

3. 结构物竣工经监理人检验合格后,在沉降缝、盖板与墙身之间的缝面用三油两毡(油毡宽度≥20cm)处理,涵洞、通道的临土面要涂刷沥青防水。

4. 台背回填结构物两侧范围应符合图纸要求。

5. 填方段台背回填路基必须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每级台阶高为1m,台阶顶做成2%~4%的内倾斜坡,底宽不小于3m(见图1)。

图1 台背回填示意图

6. 台背回填应在预制盖板安装完毕或盖板浇筑完成后并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进行,填料必须充分拌匀,两侧分层对称回填。桥涵台背回填应与锥坡填土同步进行,一次填足并保证压实修整后能达到设计宽度要求。涵顶填土压实厚度大于0.5m时,方可允许机械通行。如填筑碾压不当造成构造物破坏、变形,责任由承包人自负。

7. 除靠近结构物50cm用小型振动夯具夯实外,其它大面积的回填材料应使用大型振动压路机压实,并确定最佳施工组织方案、压实厚度、压实遍数等。采用灌沙法检查台阶压实度。

8. 台背回填应尽量与路基填筑同时进行,每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必须在墙身背面从基础底面起按30cm高度从下往上逐条划线并编号,以便施工时控制填土厚度和质检人员掌握被验层次和各项技术指标。

9. 对于肋板式桥台除按上述要求进行台背回外,还必须与路基、锥坡填筑同步进行,采取围绕结构物“环形”碾压,填至盖梁底面设计标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盖梁施工。

10. 采用透水性材料回填的台背区,其路床顶部应采用CBR值≥8的土料在全宽范围(厚度不小于50cm)覆盖填筑。

4.3 压实及检测

1.压实度要求从基底至结构物顶部或路床顶面均为96%。

2.压实机具必须配备18t以上大型振动压路机及小型振动夯两种。回填材料及压实机具设备未落实的不得进行台背回填施工。

3. 台背回填检测频率为50m2检验1点,不足50m2时至少检验1点,台背检测点位一般为:中间1点,左右边距端口1m处各1点,检测点到台背的距离一般为10~30cm或由监理人指定。

4. 回填完毕后,应进行弯沉检测。承包人自检合格后,由中心实验室和监理人组织专项验收。弯沉检测指标按非不利季节160(0.01mm)控制,不利季节按190(0.01mm)控制。

5. 每个结构物台背回填必须建立登记卡制度(桥(涵)台背回填管理卡),承包人必须派专人负责,并在监理人旁站的情况下进行。每层填筑都必须进行拍照,施工机具与填筑照片、台阶尺寸平面图,并同检测资料一并存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