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目的

①引流胸膜腔内液体,血液及气体.

②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③促进肺的膨胀.

适应症

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肺萎缩大于50%者, 血胸, 脓胸,心胸手术后的引流等等

气胸分类:

1.闭合性气胸

2.开放性气胸

3.张力性气胸

护理措施

I保持管道的密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和记录,保持管道的密闭①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是否脱落,必要时用丝线捆扎,防止滑落②水封瓶始终保持直立③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④搬动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需双重关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①引流装置应严格无菌.②保持胸壁引流口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渗湿,及时更换.③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cm,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④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⑤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时,应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引流导管,并更换引流装置⑥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并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有效地保持引流管通畅的方法有:a 患者取半坐卧位b 定时挤压胸膜腔引流管1/(30~60)分钟,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c 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运动及变换体位,以利胸腔内液体、气体排出,促进肺扩张观察和记录1. 注意观察引流瓶内水柱波动。因为水柱波动的幅度反映死腔的大小与胸膜腔内负压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水柱上下波动4~6cm。a 若水柱波动过高,可能存在肺不张或残腔过大。b若无波动,则表示引流管不畅或肺已完全扩张。但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堵塞,需设法捏挤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促使其通畅,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2 . 观察引流液体的量、颜色、气体。并准确记录。

拔管

一般置引流48~72小时后,临床观察有无气体溢出,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24 小时引流液<50ml,脓液<10ml,患者无呼吸困难,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即可拔管。护士在协助医生拔管时,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外加包扎固定。

心理护理如气胸病人多数急诊人院,尤其初患由于疾病的折磨及知识的缺乏,常常是惶恐不安,易加重病情。因此病人人院时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适当时机给予必要的解释及对疾病知识的宣教,鼓励病人战胜疾病,并举出类似抢救成功的病例,使病人从紧张状态中安静下来,以利于恢复健康

注意事项

全肺病人需夹毕胸腔闭式引流管影响引流的因素常见引流异常情况分析选择合适的体位咳嗽用药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护理

全肺切除---胸管夹闭

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膜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以了解和调节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因此也称调压管。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气管位置是否居中是全肺切除术后了解纵隔位置、判断胸腔内压力的标志。气管位置居中则说明胸腔两侧压力平衡,此时不予开放引流管;若气管向术侧偏移,原因是术侧胸腔内的液体和气体经引流管排出过多,术侧胸腔内压力减低或对侧胸腔因肺大泡破裂造成自发性气胸使对侧胸腔内压力增高,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影响引流的因素

1水封瓶:胸部水平下60---100cm,禁高于胸部。2管短—咳嗽、深呼吸胸水回流感染。3管长—扭曲、增大呼吸道死腔不易引流影响肺膨胀。4翻身活动—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出。5保持通畅—挤压15—30分钟/次。6正常水柱波动4—6cm伴有气体或液体排出。随着肺不断膨胀,波动逐渐减少至停止。水柱波动大,提示肺不张或胸腔残腔大;水柱平液面,提示胸腔闭式引流有漏气处;水柱在液面以上无波动,提示肺膨胀良好。

异常情况分析

【异常情况分析】1、几种常见的异常水柱波动分析水柱与水平面静止不动。提示水柱上的管腔有漏气,使之与大气相通;或管道打折、受压 .水柱在水平面上静止不动。多提示肺已复张,胸腔内负压建立。水柱在水平面下静止不动。提示胸腔内正压,有气胸。水柱波动过大,超过6~10cmH2O.提示肺不张或残腔大。深呼吸或咳嗽时水封瓶内出现气泡。提示有气胸或残腔内积气多。2、引流不畅a原因众多,如血块堵塞、胸膜粘连堵塞、膨胀的肺脏及升高的膈肌堵塞,引流管过软,被肋间肌夹压闭塞致流通不畅;引流管滑脱,使引流管内口滑入胸壁组织内堵塞;胸腔内段的引流管过长,以至打折扭曲等等。b正常胸腔负压随呼吸变动,引流管通畅时,水封瓶玻璃柱内的液面平亦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范围为3~10 cm当出现液平面停止不动或波动范围<3 cm时,多半原因就是引流不畅。一般可通过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盐水冲管而得到解决。否则应及时报告医生,以明确原因,及时处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水柱移动<3cm有时并非引流问题,而是肺不张、膈肌活动受限或胸廓病痛活动减小所致。

异常情况分析

3、漏气漏气可使胸腔与大气压直接沟通,胸腔负压消失。常被忽视,当发现水柱活动<3cm时,往往在进行其他徒劳的检查处理之后,才想到漏气。漏气的原因常为引流管连接处松脱,引流管破损,胸壁引流口缝合不紧密等。

4、其他除以上较为常见的两个问题外,还有其较少发生但亦应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排气管堵塞;误将引流管接在排气管上,引流管过长,盘曲下坠,引流积存管内影响引流,引流管甚至被病人身体所压。搬换床位时,不注意保持水封瓶

低位。更换水封瓶时夹管未完全致漏气。引流管损破。引流液较多时,水封瓶内液平面太高,增加了引流的阻力,而又未予及时更换水封瓶内液,机械地执行“每日更换水封瓶内液一次”的医嘱,等等。

病人的体位以斜坡(床头抬高45-60度,床尾抬高10度)卧位为宜,病人血压平稳后即可取斜坡卧位,以利于胸腔内积液流出,同时也体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还起到减轻切口张力位的作用。避免引流管受压,经常挤压引流管,以免纤维素性物质沉着于引流管口内引起堵塞。

体位

临床上出现的引流不畅,多与体位不当有关,特别是脓胸病人采取有效的体位是至关重要的。活动时嘱患者或陪伴者一定要按住胸壁插管部位,否则引流管易脱落到皮下,导致皮下气肿。全麻术后完全清醒的病人,术后第1日晨协助病人坐起,摇高床头,背后垫一薄枕,使病人舒适。由于坐起活动,病人有时疼痛而不愿合作。

咳嗽

有利引流鼓励病人咳嗽,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咳嗽较剧时,给予镇咳剂,痰稠时口服化痰药或雾化吸入及静脉给药。对无力咳嗽的病人,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在术后第1日晨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要求每个护士能熟练作肺部听诊,如痰鸣音明显,立即给予雾化、拍背、协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

用药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使用适当镇痛剂,预防伤口感染,可每天在伤口周围

滴入庆大霉素2次,每周可换药2次,如伤口感染,每天换药1次。若伤口感染化脓,拔管后用甲硝唑换药1周,多数伤口可愈合。? 换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创口,覆盖纱布,保持伤口周围洁净,敷料干燥。? 疼痛较甚者,分别应用止痛剂,如去痛片、安定、强痛定,(无堵管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