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阈剂量/LOAEL: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的最低剂量。

ADI: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

NOAEL: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条件,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安全系数: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一般是将NOAEL缩小一定的倍数来确定的。

安全剂量(VSD):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额癌症发生率低于10ˉ6,即100万人中癌症超额发生低于1人。

法规阈值:规定食品中的成分产生可忽视危险性的阈值为0.5ppb(0.5×10ˉ9)。

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ADME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后,经多种酶催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的比值。

血—气分配系数:血中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系数低的吸收率取决于肺(8~12min),系数高的则取决于呼吸频率和深度(1h)。

首过效应:指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贮存库:指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且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

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

代谢活化:大多数情况是生物转化终止了药物的药效作用或降低了外源化学物

质的毒性,但对有的毒物却可使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代谢解毒:是指外来化合物经生物转化形成毒性低而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生物转化对大部分外来化合物起代谢解毒作用,因此一般将催化生物转化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得酶统称为解毒酶类。

Ⅰ相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这些反应常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基团,如-OH、-NH 、-SH、-COOH等。

Ⅱ相反应:又称结合反应,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团或由Ⅰ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能基团与内源性辅因子反应。

终毒物:是一种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与内源性靶分子(受体、酶、DNA等)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自由基(FR):指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氧化应激:由氧自由基产生的细胞毒性效应。

脂质过氧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破坏。

毒物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会出现某种形式的综合反应。

一般毒性作用:指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急性毒性: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的现象。

物质蓄积: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功能蓄积:有的化学物质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为功能蓄积。

蓄积系数(K):指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蓄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的比值。

生物半减期(t1/2):指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蓄积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化学物质在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时期进入机体总量

的百分比。

现代食品安全性的六大类问题:1、营养失控;2、微生物致病;3、自然毒素;

4、环境污染物;

5、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

6、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

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动物、植物。细菌;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碘—甲状腺;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如磺胺类药物:细菌/人;黄曲霉素B1:大鼠/小鼠;甲醇:人眼睛;

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MNU→大鼠胸部肿瘤、肝脏未发现。

毒作用带分为: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生物学标志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生物膜的功能:隔离功能;进行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简单扩散的条件:1.生物膜两侧浓度梯度差;2.外源化学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3.外源化学物的解离状态。

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的含义:

1.急性毒作用带(Zac):Zac=LD50/Lim 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危险性越小。

2.慢性毒作用带(Zch):Zch=Lim ac /Lim ch,Zch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轻微毒性效应到明显中毒表现的发展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危险性小。

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耗能;2.转运需载体参加;3.载体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4.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5.可产生竞争性抑制。

机体内的主要贮存库:1.血浆蛋白(白蛋白);2.肝脏和肾脏;3.脂肪组织;4.骨组织。

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有:

1.生成亲电子剂:苯并芘、2-乙酰胺基芴等的代谢活化;

2.生成自由基:百草枯催化还原、四氯化碳还原脱卤;

3.生成亲核剂:少见,苦杏仁苷→氰化物;

4.生成氧化还原剂:比较少见,硝酸盐→亚硝酸盐。

P—450酶系的组成:

1.血红素蛋白类→含铁卟啉环结构,具电子转移功能;

2.黄素蛋白类→电子供给体;

3.磷脂类→细胞色素电子传递时起异化作用。

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底物(RH)+O2+NADPH+H2→产物(ROH)+H2O+NADPˉ。

P—450催化的氧化反应的类型:

1.脂肪族或芳香族碳的羧基化;

2.双键的环氧化作用;

3.杂原子的氧化和Nˉ羧化;

4.杂原子脱烷基;

5.氧化基团的转移;

6.酯裂解;

7、脱氧。

哺乳动物含有的5种环氧水化酶:

1.微粒体环氧水化酶;

2.可溶性环氧水化酶;

3.胆固醇环氧水化酶;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2998329.html,T4水解酶;

5.hepoxinlin水解酶。

结合作用(Ⅱ相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结合酶定位:

1.葡糖醛酸结合→酶定位:微粒体;

2.硫酸结合→酶定位:胞液;

3.乙酰化作用→酶定位:线粒体、胞液;

4.氨基酸结合→酶定位:线粒体、微粒体;

5.甲基化作用→酶定位:胞液;

6、与谷胱甘肽结合→酶定位:胞液、微粒体。

细胞内钙稳态: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Ca2+仅为10ˉ7mol/L,而细胞外液Ca2+则达 10ˉ3mol/L。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达10ˉ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ˉ7mol/L,完成信息传递循环。

钙稳态失调的机制:Ca2+这种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暂的Ca2+瞬变,危机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包括:1.细胞膜通透性增加;2. Na+—Ca2+交换异常;3.线粒体功能障碍。

钙稳态失调致细胞毒性的机理:

1.能量代谢的影响:(1)抑制ATP生成→膜泵能量供应↓→细胞内泵出或泵入内质网的Ca 2+↓→胞浆内Ca 2+↑→线粒体内膜脂质过氧化;(2)线粒体呼吸↑→氧自由基↑→线粒体内膜脂质过氧化。

2.微管功能障碍:Ca 2+↑→肌动蛋白丝同α-辅肌动蛋白和胞衬蛋白分离→形成脂质膜大疱→质膜易于破裂。

3.多种水解酶激活。

非酶促防御抗氧化系统包括:1.谷胱甘肽;2.维生素C和维生素E;3.类胡萝卜素;4.尿酸、牛磺酸、次牛磺酸等。

酶类抗氧化系统的主要反应: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过氧化氢酶(CAT);

3.过氧化物酶(POD);

4.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6.谷胱甘肽还原酶(GR)。

毒物联合作用的具体形式及意义:

1.非交互作用。

(1)相加作用:见于结构相似或同系衍生物,如其作用靶子相同,则毒性表现为各单个毒物效应的总和。

(2)独立作用:这是由于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的作用部位、不同的靶子,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关系上不密切,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2、交互作用。

(1)协同作用:表现为各个毒物的综合效应大于各单个毒物效应的总和,即毒性增强作用。其发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例如可能由于不同毒物进入机体后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药物,可使毒性增强。

(2)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时期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

(3)拮抗作用:即进入体内几种毒物其毒性作用的总和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毒效应的总和。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1.蓄积系数法;2.生物半减期法;3. 蓄积率。

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规律:

1.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规律:以直链饱和烃为例,这类脂肪族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化合物,其毒性为具有麻醉作用。从丙烷(甲烷、乙烷例外,为惰性气体)起,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增强。但达到7~9个碳原子之后,却又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麻醉作用反而减弱。此外,一般碳原子数相同时直链化合物毒性大于异构体,成环化合物毒性大于不成环化合物。如麻醉作用:庚烷>异庚烷、正己>烷>新己烷、环戊烷>戊烷。

2. 烃基。规律:非烃类化合物引入烃基,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烃基结构亦可增加毒物分子的空间位阻,使其毒性改变。

3. 分子饱和度。规律:碳原子数相同时,不饱和键增加其毒性,如毒性:乙烷<乙烯<乙炔;对结膜的刺激>丙烯醛>丙醛;丁烯醛>丁醛。

4. 取代基的性质。规律:取代基毒性大小:-NO2、-CN、-Cl、-Cl、-H、-CH3、-C4H9、-CH3O、-NH2。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毒性增强,取代越多,毒性越大:CCl4﹥CHCl3﹥CH2Cl2﹥CH3 Cl。

5. 羟基。规律:芳香族化合物引入羟基,分子极性增强,毒性增加,如苯→苯酚;多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毒性更强;脂肪烃引入羟基→醇类,麻醉作用增强。

6. 酸基和酯基。规律:-COOH 和-SO3H 引入化合物中,水溶性和电离度增加,

脂溶性降低,难以吸收和转运,毒性降低。如苯甲酸毒性低于苯。当酸基酯化后,电离度↓,脂溶性↑,毒性↑。

7.氨基。规律:胺具碱性,易与核酸、蛋白质的酸性基团起反应,易与酶发生作用。毒性大小:伯胺(RNH2)>仲胺(RNHR′)>叔胺(RNR′R〞)。

8.分子构型。规律:同分异构体:一般毒性大小为对位>邻位>间位,如二甲苯、硝基酚、氯酚。个别例外。

9. 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毒性。规律:R′、R〞为烷基,碳原子R越多毒性越强;Y为氧时较硫Y毒性大;X为酸根时,强酸毒X性大于弱酸、X为苯基时,毒X 性与苯环取代基有关、同为-NO2时,则与取代位置有关。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测定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LD50;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性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

急性毒大鼠经口大致相当于体重

性分级 LD50(mg/kg) 70kg人的致死剂量

6级(极毒) <1 稍尝,<7滴

5级(剧毒) 1~50 7滴~1茶匙

4级(中等毒) 51~500 1茶匙~35克

3级(低毒) 501~5000 35~350克

2级(实际无毒) 5001~15000 350~1050克

1级(无毒) >15000 >1050克

20d试验法的设计及结果判定:

设计:将动物分为5个组:阴性对照组、1/20 LD50、1/10 LD50、 1/5 LD50和1/2 LD50四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每日染毒1次,连续20天。

结果判定:

1.各剂量组均无死亡,即为蓄积性不明显;

2.如仅1/2LD50剂量组出现死亡,其他组均无死亡,则为弱蓄积性;

3.如1/20LD50剂量组无死亡,其他各组间死亡数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为中等蓄积性;

4.如1/20LD50剂量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为强蓄积性。

遗传毒性试验(三项试验)结果判断:

1.如三项试验中,体内、体外各有一项或以上试验阳性,则表示该受试物很可能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一般应放弃该受试物应用于食品;

2.如三项试验中一项体内试验为阳性或两项体外试验阳性,则再选两项备选试验(至少一项为体内试验)。如再选的试验均为阴性,则可继续进行下一步的试验;如其中有一项试验阳性,则结合其他试验结果,经专家讨论决定,再作其他备选

试验或进入下一步的毒性试验;

3.如三项试验均为阴性,则可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判断:

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传统致畸试验。根据这三项试验中最敏感指标所得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进行评价

原则是:1.如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2.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100倍而小于300倍者,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3.大于或等于300倍者则不必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结果判断:

1.根据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进行评价。

原则是:①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②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50倍而小于100倍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

③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

2. 根据致癌试验所得的肿瘤发生率、潜伏期和多发性等进行致癌试验结果判定的原则是: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者,可认为致癌试验结果阳性。若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则判断阳性更可靠。

原则是:①肿瘤只发生在试验组动物,对照组无肿瘤发生;

②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发生肿瘤,但试验组发生高;

③试验组动物中多发性肿瘤明显,对照组中无多发性肿瘤,或只是少数动物有多发性肿瘤;

④试验组与对照组动物肿瘤发生虽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中发生时间较早。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从方法学来说:(1)微观方法(细胞、分子水平);(2)宏观方法(整体水平)。

2.食品毒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2)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亚细胞、微生物;(3)个体观察/个体试验;(4)流行病学研究。

食品安全性内涵:目前食品安全性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即:质量安全、卫生安全、营养安全。

影响化学物毒性的因素:1.剂量;2.接触途径:经口、呼吸道、皮肤;3.接触期限: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4.吸收速率:静脉注射(气管吸入)最快;5.接触频率:t1/2。

剂量-反应-曲线的形式:1.直线型;2.S型曲线型:对称性S曲线,非对称性S 曲线;3.抛物线;4.“全或无”反应。

生物膜的主要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气溶胶中颗粒的大小;化学物质的水溶性。

肾脏排泄的基本过程: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P-450酶系与FMO催化氧化时的不同: FMO酶不能在碳位上催化氧化反应。 FMO 可催化亲电子的胺氧化生成N-氧化物,催化伯胺氧化生成羟胺和肟。FMO还可氧化含硫的外源化学物(如硫醇,硫醚,硫酮、甲氰咪胍等)。和磷化氢分别生成S-和P-氧化物。FMO和P-450相对表达的物种差异,决定了些毒物的毒性物种差异。如吡咯烷生物碱对大鼠(剧毒)、豚鼠(低毒)的毒性。

生物膜主要生物物理性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生物膜的通透性;2.流动性;3.电荷性;4.膜电位,等方面。

DNA加合物的类型:1.烷化DNA加合物;2.多环芳烃的DNA加合物;3.环化的DNA加合物;4.DNA链间和链内交联;5.DNA与蛋白质的交联等。

生物学效应:细胞毒性、诱变作用、活化癌基因,乃至引发细胞癌变。

不同因素下化学物毒性比较的具体例子及原因:

1.脂/水分配系数和绝对溶解度。

(1)脂/水分配系数:相对溶解度,影响ADME过程。脂溶性高的毒物易于吸收,不易排泄,停留时间长,毒性较大。

(2)绝对溶解度:体液中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强。如砒霜(As2O3)溶解度、毒性远远大于(As2S3);气态化学物的水溶性可影响其在呼吸道的吸收部位,如氟化氢、氨等刺激上呼吸道表皮,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则可深入达肺,引起肺水肿。

2. 挥发性和蒸汽压。常温下挥发性大的液态化学物易形成较大的蒸气压,易于经呼吸道吸入。如汽油、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当某些液态毒物LD50值相近,绝对毒性相当,但挥发度不同,实际毒性相差很大。如苯与苯乙烯,LC50为45mg/L,但挥发度相差11倍,故苯的实际毒性高。

3.分散度。粉尘、烟、雾等固体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2018-2019第二学期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题

2018-2019第二学期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题(A 卷) (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分,错填、不填均无分。) 1 .化学毒物被动转运可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 、滤过。 2 .化学物在体内的 I 相反应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反应。 3 .基因突变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4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体内试验、体外试验、__________。 5 .机体对化学物的处置过程分为:吸收、_________ 、______ 和排泄 4 个过程。 6 .食品毒理学动物试验常用的染毒方法有: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 7 .致畸指数是指母体 _____________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 8 .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经过肾排泄过程涉及的机理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 9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危险性评价包括:危害认定、_______ 、_______ 和危险性特征分析。 10 .有机磷属于神经毒剂,主要抑制生物体内 _____________ 的活性。 11 .毒物的联合作用大致可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 12. 一般毒性作用的分类按照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一般毒性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剂量 - 反应曲线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生物学标志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毒性作用根据其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24分) 1 、食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外源性物质(化学、生物或物 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危险性分析及安全性评价,制定这些物 质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标准,最终达到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质 3、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能力。 4、毒性作用:又称毒性效应,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食品毒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 学时: 1 学分: 授课教师:琚利利 授课班级:工程学院 0803 授课学期:2009 至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食品毒理学 参考资料: 1. 刘宁,沈明浩主编。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10年 5月 11日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8章/第2节食品毒物的致癌机制 教学时数:1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毒物的致癌制剂 2.掌握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3.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对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合理膳食、预防癌症发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 根据食品毒物致癌机制明白食品毒物致癌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为主,多媒体、板书和实例相结合 2.通过总结方式得出提高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教学设计 根据人们对癌症的重视,引人要学习的致癌机制,重点讲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并具体举例说明。 ※教材分析 通过对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引入: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癌症发病率挺高,并且治愈也是相当困 难的,我们现在就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以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使我们的生活不再被癌症所困扰。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很多国家,癌症死亡率占死因顺位的第二位,甚至第一位,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整个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因素)。 一、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 1.引发阶段 引发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引发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DNA作用,导致体细胞突变成引发细胞的阶段。在引发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细胞功能是重要的,即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增殖。Miller等提出亲电子剂学说,认为大多数有机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或先形成近致癌物,再进一步活化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是亲电子剂,含有亲电子中心,可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进而导致癌症。本身就有反应活性,不需要代谢活化的致癌物或能自发形成亲电子剂的致癌物称为直接致癌物。 引发阶段通常是一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 产生损伤作用,经一次或多次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引发所确定的基因型和∕或表型是不可逆的,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引发是不可逆的,但并非所有的引发细胞都将构成肿瘤,因其中大多数将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肿瘤细胞。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癌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累积性的。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引发阶段的个体变异、物种差异及亲器官特征是取决于细胞对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平衡。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 2.促长阶段 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二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这些病损很多会消退,仅少数细胞发生进一步突变引成恶性肿瘤。该阶段有如下特点:①引发物作用之后,促癌物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②引发物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③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用而没有引发物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肿瘤④引发物与促癌物的作用先后次序十分重要,根据热点问题引入内容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食品毒理学考点试题答案

食品毒理学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 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 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 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 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 剂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 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 转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 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 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教学提纲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

精品文档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食品毒理基础》期末考试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A 7.A 8. D 9.C 10. C 11.B 12.C 13.B 14.C 15.B 16.A 17.A 18.B 19.D 20.D 二、名词解释 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协同作用: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经代谢转化以代谢产物或者以未经代谢转化的原形母体化学物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物反复多次给予动物染毒,而且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与排出机体的速度和总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就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在某些部位。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可遗传改变,可分为三个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致畸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发育期的胚胎,引起胎儿出生时具有永久性的形态结构异常。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二、简答题 1.食品毒理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 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食品毒 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 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 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2.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半数致死量和每日容许摄入量?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化学物质;或 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 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 力。 毒作用是指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浓度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毒物对动物机体所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半数致死量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时所需要的 剂量。 每日容许摄入量是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 良影响的剂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食品毒理学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 概念: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一门学科。 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食品安全性或安全食品的定义? 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中毒: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叫中毒。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毒力)也越大。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分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6)特异体质反应 损害作用: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是持久的,可逆或不可逆的,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变,维持体内的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非损害作用: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和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的能力,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毒效应谱: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生物学变化。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死亡 联合毒性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加强或减弱其毒性作用,这种现象称联合毒性作用。五种情况 1.相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作用于机体,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毒物单独效应之和。 2.协同作用 3.拮抗作用 4.独立作用各自毒作用的受体、部位、靶器官不同,不互相干扰,各自表现毒性效应 5.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效应: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一定剂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表示。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 效应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 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 二、生物转运 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稳定性和流动性) 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 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 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 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 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 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 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 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 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 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染毒 首过效应 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首过效应 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 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到第八章归纳总结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15级食安(1)班 谷智聪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概念: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毒物(Toxicants):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物基本特征: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联合毒作用 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由于同时或先后接触另一种外源化学物使其所表型的联合毒性比任一单一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增强或减弱,毒理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joint action)。 分类: ?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action):靶器官相同,1+1=2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靶器官不同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joint action) :1+1>2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1+1<2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 阈值(threshold dose):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主要的毒性参数: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100/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MLD, LD01/MLC, 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aximal non-lethal dose/ concentration)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 1. 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 ? 2. 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P5 ? 3. 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P7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 1. 毒力 ? 2. 剂量 ? 3. 毒作用 ? 4. 效应与反应 ? 5.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 6. 剂量反应关系 ?7. S曲线三转换 ?8.LD50 ?9.LD0 ?10. NOEL ?11. ADI ?12. MRL ?13. RfD ?14. BMD ?15. 休药期 ?16. 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的概念及意义?17. 反映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 为什么? ?18. 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9. 安全性 ?20. 安全性评价 ?21. 危险度评估 ?22. 可接受危险度 ?23. 风险管理 ?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 ?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概念。? 2.毒物及营养物质在体内运转方式的一般特点。 ? 3.毒物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4.毒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 5.毒物经肾排泄的影响因素。 ? 6.肝微粒体氧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7.毒物在体内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的生理意义。 ?8.毒物在体内发生结合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9.概述影响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章毒物代谢动力学 ? 1. 何谓一室模型?何谓二室模型?? 2. 何谓中央室?何谓周边室? ? 3. 何谓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生理意义? ? 4. 无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基本公式? ? 5. T1/2、AUC、V、K、CLB、Tp、Cp的计算公式。 ? 6. 无吸收因素一级速率常数k和初始浓度C0的计算方法?7. 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8. 残数法求算毒物动力学参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9. 简述作图法确定房室模型。 ?10. 简述C-t曲线契合度检验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 ? 1. 钙稳态失调与细胞损伤的关系。 ? 2. 简述自由基的产生和自由基的特点。 ? 3. 什么是活性氧系统? ? 4. 常见体内自由基清除物质都有那些? ? 5. 简述电负性基团与毒性的关系。 ? 6. 简述多环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7. 简述偶氮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 1.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常用试验方法(三种)。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10098 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华农食品毒理学期末考点总结

食品毒理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 是借助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与机制,从而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一、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指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来源):人为添加或有意添加、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物产生、无意加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内源性化学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分类: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 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或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二、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 1. 绝对致死量LD 100 2. 半数致死量LD 50 3. 最少致死量LD min 4. 最大耐受量 LD 5, 急性阈剂量Lim ac 6.急性毒作用带Zac 三、毒性参数(上限、下限),(安全限值不是毒性参数) 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动物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的剂量及最大未观测到有害作用的剂量四、计算题主要是“联合作用系数法”(课本P26、P27)

五、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第三章: 一、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方式有哪些?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二、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何意义?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