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共2套

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旺相/相片卖弄/弄假成真金吾不禁/情不自禁

B.嘱咐/附和忌惮/殚精竭虑悄怆幽邃/沧海一粟

C.萌发/头发因为/叹为观止草长莺飞/长生不老

D.家眷/证券眼眶/匡扶社稷戛然而止/嘎嘎乱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搏击沙砾枸杞子顾名思义人情世故

B,辐射聚拢笑眯眯兴高彩烈张灯结彩

C.硫磺船楫腊八粥坦胸露乳惊心动魄

D.骨骼磅礴城皇庙桃花源记冰糖葫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最美丽的事情,莫过于聆听心灵。它把生命中最感人的音符,以及人性最原始纯朴的律动,演绎得荡气回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享音乐之韵,独听心灵之声,享受这份轻松自在、恬静美丽!

①轻轻舞动的是舞之魂

②缓缓滑入灵魂深处

③心随悠扬的旋律飞扬

④旋律化作涓涓细流

⑤在心湖中漾起圈圈涟漪

A.②⑤①④③

B.①④②⑤③

C.①④③②⑤

D.③①④⑤②

二、填空题

1.古诗文默写。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诗经·兼葭》)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

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情是永恒的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想象了与妻子相逢谈心的欢聚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睢》)表现出男子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情景。2.名著阅读。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他们是怎样言传身教的。

①唐僧②傅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图表,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一条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实践。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1)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介绍材料二中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尾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1.小说主要写了与儿子相关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父亲是一盏灯”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王维钧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无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种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莱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莱组合而成的五辛盘,可以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喝雄黄洒可以辟邪、除疫。重阳节喝茱萸酒则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献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选文有删改)1.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弘农公①刺潭②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③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日:“是非离世乐道④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⑤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⑥。树之松柏杉槠,被⑦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选自柳宗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注释】①弘农公,即杨凭,弘农县人,故称弘农公。②刺潭:担任潭州刺史。③玦:古时佩戴的玉器,环形,有缺口。④离世乐道: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⑤选:推选。⑥辽廓眇忽:空旷迷茫,隐约不清。⑦被:种植。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篁竹,闻水声篁竹:竹林

B.蒙络摇缀摇缀:摇曳牵连

C.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随意游动

D.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包围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段(甲)看,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相关内容

说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甲)(乙)突出景物特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话蕴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1.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A项xiàng/xiàng,nòng/nòng,jìn/jīn;B项fù/fù,dàn/dān,chuàng/cāng;C项fā/f à,wéi/wéi,zhǎng/cháng;D项juàn/quàn,kuàng/kuāng,jiá/gā。

2.A

解析:B项“彩”应写为“采”;C项“坦”应写为“袒”;D项“皇”应写为“隍”

3.B

二、填空题

1.(1)波撼岳阳城

(2)溯洄从之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示例】①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都曾动摇过取经的信念,但是唐僧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坚定信念感染着徒弟们,用自己的善心善举影响着徒弟们,最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②傅雷是一个刚直高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人,在教育子女上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用自己的言行、气质、学识感染着子女;在追求艺术上,影响着子女。

三、综合性学习

1.【示例一】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很多知识,大多数人认为记得或记得大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几乎全忘了。【示例二】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的很多知识,大多数人认为不白学,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1)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坚定走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2)该标志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四、阅读题

(一)

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1)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对心的轻松。(或: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意思对即可;答“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深沉的爱”,结合具体内容亦可)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二)

1.①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而且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②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且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③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2.举例子。举了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吃五辛盘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在传统节日中,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3.逻辑顺序。首先以一系列节日中的传统美食为例子,引出“中国节日饮食俗形成的原因”这一说明对象;然后从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和中华民族对“实用性”的推崇两个方面具体说明;最后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背后的意义。

(三)

1.C

解析:C.“空游”指在空中游动。

2.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源头在哪里。

3.由最初听到“如鸣佩环”的溪水声的高兴,到与鱼儿嬉戏的快乐,再到最后“坐潭上”感受到的寂寞、忧伤,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由乐到悲的。

4.语段(甲)突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语段(乙)突出东泉特点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附语段(乙)参考译文: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第三年,把东泉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弘农公说:“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