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及策略分析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及策略分析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及策略分析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及策略分析

一、前言

有机农业作为连续农作系统的一种方式,创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近十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展较为迅速,成为爱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健康水平、依靠系统自生循环而生产无污染、健康食品的一种较完全的替代农业。

中国的有机农业提法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但仅基于理论的探讨,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才逐步开展了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产品的出口。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农耕实践一直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系统,它成功地维系了数千年而肥力不减,并建立起了一整套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及治理模式,突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只是没有进行深入的结合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与总结。到目前为止,有机农业或有机食品在中国公众眼中还未被认识,有机确实是传统,确实是落后的理念仍在许多人认识中存在。如何正确评判有机食品的内涵及其地位,并逐步启发引导人们,对推动有机农业事业专门有关心意义,本文仅依据现有资料及实际体会,对中国有机食品的进展潜力及采取策略作些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二、国外有机食品进展状况

有机农业起始于1924年奥地利哲学家Rudolf Steiner的生物动力学农业,并相伴着替代农业、连续农业的进展而逐步成熟起来。近十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专门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市场份额达到了2-3%,估量到2000年可达到2-5%。

农场主对有机食品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英国一项涉及26000农户的调查说明,有38%的农户情愿考虑或正在考虑把全部或部分土地生产有机食品(Natwest,1992)。美国Rodale Press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说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情愿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差不多改变了饮食适应,其中72%的情愿购买有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 (NFM,1994) 。

欧洲用于有机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在不断增加,从1986年的12,000ha上升到了1996年的1,300,000ha,同期的有机农场数从7800增加到了55000个(Lampkin,1996),在德国,已认证有机农场从1980年的500个上升到了1996年的6068个,奥地利从1991年的2000个增加到了1996年的15850个,瑞典从1989年1500个提高到了1996年的3932个(Roger,1997)。

有机农业整体上仍构不成农业进展的主体,目前仅仅是替代农业的一个分支。但专门明显近些年其进展专门快,包括研究、理论、法律等都在逐步完善,而且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追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贸易与消费,这种趋势必定会带动各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进展。一些国家已制定出了有机农业的进展目标,冰岛打算100%的农场都要实施过渡打算,丹麦农业部打算10%的农业生产实施有机农业,瑞典议会在1995年提出了2000年有机农业市场份额占到10%的打算(Roger,1997)。

三、中国有机食品现状

中国的农业集约化历史较短,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尽管政府在号召农业实施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过渡,但国家宏观政策整体上松动不大,粮食生产仍以区域自给及粮食部门主渠道销售为主,蔬菜、水果等副食品生产虽已放开,但农产品质量全程操纵体系的建设由于农户的分散,文化素养低,市场组织不完善仍需要较长的时刻才能建立起来。

尽管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农业体会与实践,但目前整体上,农业的主体仍旧是常规农业,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到位,以后农业的主体也将逐步转换到所谓折中型的"综合农业"上来,

即减农药、减化肥农业,或无公害、绿色食品之类。极端的有机农业只能占市场的一小部分。目前国内有机食品不管是研究、认证,依旧政策、贸易及市场都处在萌芽时期。研究工作差不多没有国家的专项攻关项目,只有零星的一些小范畴试验在进行,如植保领域的生物防治、微生物肥料领域的生物肥料,以及生态领域的无公害食品生产试验。许多生产上突出的一些问题如温室土壤治理、病害操纵等还没有有效的方法。认证工作也刚刚起步,并多借助于国外一些认证机构的支持,国内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组织体会、队伍及声誉,还难以自己开展业务。有机食品的生产多集中在偏远的山区,也是一些贫困地区,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都出口到了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国内消费市场还专门有限。因此总体上国内有机食品的体系还未建立起来,需要从多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四、中国有机食品进展潜力

中国有机食品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时期,并有着庞大的进展潜力,可望成为一个新型的食品支柱产业。

1. 市场份额

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现有的认证有机产品差不多上面向国际市场的。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看,有机食品

在今后十年时刻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因此从总量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另外从品种需求看,有机茶、小麦、奶制品、油料、土豆、调味品等都有着较大的市场前景。

据1997年统计,国内绿色食品企业总产值已达393.1亿元,年销售额达240亿元,截止1997年底,全国共有8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已达120万公顷(中国食品报,1999a)。据国外人士推测,绿色食品类全球销售额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至1000亿美元(中国食品报,1999b)。

按此进展速度,国内绿色食品在以后10年内也有望达到2-3%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绿色食品中的AA级产品将相应增加,有机食品的国内消费也将开始。

2.资源优势

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如中国的豆类、野生及人工培养蘑菇、茶叶、中草药、经济树种、核果类、新奇蔬菜等都有众多的品种资源,中国的许多地点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生物资源往往具有专门的地点风味和保健作用,因此有着宽敞的市场前景。

3.地区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中有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其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不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也是中国贫困地区最为集中的地带,其中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又是两个最贫困的区域,云贵高原的贫困人员要紧分布在深山区、大山区、高寒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区,黄土高原的贫困人口则集中在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峻、旱涝成灾、地点病严峻的地区。在这些贫困地区由于土地、气候条件不适,人口吃粮都成问题,但有着专门的地点资源优势。如黄土高原的水果生产、陕南的木耳生产、甘肃中西部的马铃薯豆类、河北承德的肉牛养殖,都成为极具开发有机食品的高价值的地点资源。这部分地区尽管人口少,但土地面积大,国土面积占到全国版图的一半还多,因此如何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打算在这些地区进展有机农业,是一件一举多得的重大事业。

4.技术优势

通过二十余年的工作,中国农业研究不管在生态环境治理,品种选育及栽培治理,依旧产品产后加工贮藏等方面都积存了大量的技术贮备,如地点特色品种(豆类、特菜的选育)、生物防治技术及产品(Bt 及植物类农药),生物肥料快速堆腐及生产、节水技术、就地保险等,

一些新技术不断产生和推动,这些为有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另外许多地点资源都有着专门的地点传统生产及治理技术和体会,如蘑菇栽培,混农林业、林草结合、旱地耕作等。通过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体会,就能够保证有机食品的质量与风味。

五、中国有机食品进展策略

签于国内有机食品目前进展中公众认识不够,组织体系不完备,体会少的缺点,结合国外治理体会,提出如下建议。

1.政策调控。目前国家有机食品归属环保总局治理,绿色食品归属农业部治理,但并

不构成政府部门的主体。国内农业生产及食品行业虽已确定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过渡,但建立一整套的质量操纵体系还刚起步。有机食品强调全程质量操纵,并形成一个生产-认证-出口贸易如此一个较为完善的生产治理体系,并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促成政府职能部门着手有机食品进展的和谐和组织,并把部分有机食品基地作为地点及企业向质量效益过渡的试验及示范基地,从政策上推动企业及地点的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时机成熟的情形下,建立国家统一的行政和谐机构。

2.布局与规划

考虑到国外有机食品的迅速进展,以及以后发达国家可能的绿色壁垒限制,国家应制订统一的有机及绿色食品进展规划,确立中长期进展目标和方向,制订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和进展策略,并对前景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如市场需求、基地建设与组织、产品认证治理等,最终提出一揽子进展打算,包括基地布局、认证体系、技术支持、组织治理等。

3.研究与技术开发

有机农业的生产既有产品价格高、无污染健康的特点,也有产量下降和经济受缺失的风险,除了国家和社会提供一部分风险资助以外,还有大量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进行。如地点特色品种的选育和保持、高效生物肥的研制与开发、土壤健康及其治理、流行性病虫害生物防治、产品贮藏与保鲜加工等方面,都有许多实际生产问题需要研究技术人员去一一解决。如此应促进国家攻关打算及重大项目中对无公害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的研究支持。

4.培训与宣传

实施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专门繁琐的工作,需要研究、治理及实际操作人员对有机食品生产的原则及方法有深入的认识和明白得。政府职能部门、认证机构以及地点政府应加强有关培训,包括企业治理层、农民、乡镇干部、政府官员等都应同意这种培训。能够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成套有机食品培训丛书及录像带,用于各级培训,也可在电视及一些媒体上开创专栏进行宣传和普及。

5.信息咨询和服务

由于有机农业则开始,因此急需进行信息的咨询和服务,包括出口产品信息、基地申请及认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及产品等。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中心及其网络站点,并有固定的报纸和快讯,及时进行有关技术及信息的公布和服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