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7、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具有相同的内涵,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策略。

8、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等。对于人类来说,随着取得和使用资源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用的物质可以变成有用的资源。

9、就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

10、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11、物种灭绝:所谓物种灭绝就是指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够通过繁殖自我维持。下列任一情况发生时即发生灭绝:一是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二是当剩下的个体不能够产生有生命或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12、外来物种(或者称非本地的、非土著的、外国的、外地的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13、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上,往往同时加入数条食物链。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16、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17、关键地区是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即一些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也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18、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19、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也指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20、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2.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间的生态过程及其组合的复杂性程度。它与生物圈中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有关,也与生态系统内部由于环境差异和生态过程所引起的极其丰富的多样化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越丰富。

23.灭绝(EX):在过去的50年内,未在野外确实找到的物种。

24.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

25.生态位:每一个物种在系统中所占的位置,称为生态位。生态位往往是复杂和多维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是该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空间。

26.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生境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

27.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集合种群( metapopulation )也称为异质种群。Levins ( 1969 ) 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 ( a population of populations ) 。通常用局域种群( local population ) 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由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用集合种群表示一组局域种群构成的种群。)

二、填空题(共25分,每空0.5分)

1.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加强,人类社会

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五大危机。

这些问题的解决均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2.通常将生物多样性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

个层次。

3.一般多样性指数有3类: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

4.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遗传变异,即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连锁互换、自由组合和转位因子改变位置。

5.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和分子水平的检测两类方法。

6.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①随机交配的偏移;②基因频率的随机漂变;③突

变;④群体间的迁移;⑤自然选择。

7.天然群体中变异性的直接来源不是突变而是重组。

8.生物学物种定义的共同特点在于将生殖隔离作为区分物种的重要标准。

9.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热带森林。

10.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

11.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的多样

性。

12.每一个物种在系统中所占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其往往是复杂和多维的。

13.从保护物种的角度与保护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物种的灭绝分为一般意义的灭绝、野生灭

绝、局部灭绝、生态灭绝4个方面。

14.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破坏比较严重的是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林和红树

林。

15.生境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境片断化影响了物种的流动性,同时,也

产生了“边际效应”,改变了生境的条件,从而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16.生境退化具有最微妙影响的因素仍是环境污染。

17.岛屿可分为海洋型岛屿和大陆型岛屿。

18.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

如果1%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19.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

灭绝。

20.随着岛屿上物种数目的增多,物种迁入率下降,但灭绝率提高。

21.生物多样性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面积效应”。

22.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的这种现象称为“距离效应”。

23.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指拥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地理和自然特征或物种,可用于科学研究和

环境监测的一块陆地或海域。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

24.保护区的形状和大小是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保护区的大小是保护区设

计的最关键问题。

25.考虑到保护区的边缘效应,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

26.一般地自然保护区应由3个功能区域组成,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个功能区

域。

27.生物圈保护区的思想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圈

保护区只是有关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一种思想。

28.一个区域的保护区网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带和缓冲带。

29.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两种形式。

30.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31.动物迁地保护方法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植物则被保留在

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32.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栽培了2.5万种植物,约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

其中2700种植物是IUCN红皮书上的受威胁种类。

33.为保存自然植物资源,英国皇家植物园于1975年建立了野生植物种子保存部,最近又

开始实施“千年种子库”工程,以期将绚丽的多样性植物世界留给后代。

3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很多,从保护对象来说可以保护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群落、

生态系统,甚至景观区域;从保护方式来说可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离体保护。35.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时,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3种类型:(1)直接使用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3) 潜在使用价值。

36.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37.划分物种濒危等级的标准,其主要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38.IUCN全称为“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8年IUCN更名为“世界自然保护

联盟”。

39.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40.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

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41.IUCN是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内动植物红皮书采纳的等级参考IUCN红皮书等级而

制定,彼此相关但不相等。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采用“濒危”、“稀有”和“渐危”3 个等级。

4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参考IUCN而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野生绝

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

43.《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共分4卷: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

44.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

野生动物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45.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

46.就地保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

47.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为国家一级保

护动物;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为落叶乔木,是一种孑遗植物,银杏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落叶乔木,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我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攀枝花苏铁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为我二级保护植物。

48.1859年,达尔文(Darwin)在完成环球旅行之后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人

类对物种的认识进入一个新时期。达尔文打破了物种永恒性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物种可变为另一个物种,或者由一个物种产生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4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多以中国植被的分类为依据,将其分成595类生态系统:其中

森林生态系统248 类;灌丛生态系统(包括灌草丛生态系统)126 类;草原生态系统55 类;荒漠生态系统52 类;草甸生态系统77 类;沼泽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生态系统)37 类

50.物种灭绝的后果包括: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优良品种的培养、减少药物来源、减少药

物来源,此外,野生动植物对科研、教育、娱乐、对外交往以及旅游等方面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动植物物种大量消失,必然对以上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51.三、判断题(共18分,每小题1.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全球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热带森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热带森林容纳了全世界

半数以上的物种(√)

2.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0%。(√)

3.天然群体中变异性的直接来源不是突变而是重组。(√)

4.基因型频率即指某一特定类型的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它是基因多样性研究

的基本参数。(×,基因(等位基因)频率)

5.基因频率即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基因型频率)

6.物种不是个固定的静止的单位,而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动态实体。(√)

7.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富国家拥有全世界60%~70%的生物多样性。(√)

8.当物种自然分布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时,称为特有现象或特有性。(√)

9.对大多数陆生植物和动物来说,极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随着纬度的降低,物种多样性

增加,在热带雨林达到最大值。(√)

10.对大多数陆生植物和动物来说,极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随着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

增加,在热带雨林达到最大值。(×,降低)

11.热带森林仅占陆地面积的7%,却容纳了世界上50%左右的物种。(√)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

13.非生物环境(太阳能、水、空气、无机营养元素)、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缺一不

可的组成部分,而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

14.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运动是双向的,而能量的流动则是单向的,它从植物吸收太阳能

开始,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直至食物链的最后一环。(√)

15.群落的垂直结构往往由不同物种所组成,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极为丰

富的物种。(√)

16.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的生产者,通过光和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食物

来源,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起点。(√)

17.关键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将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具有复杂水平结构的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极为丰富的物种。(×,垂直结构)

19.现今灭绝速率比平均的自然灭绝速率快100~1000倍。(√)

20.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是生境丧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手段是保护生境。(√)

21.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

的外来种,即为外来入侵种。(√)

22.生境片断化会导致一个地区原始生境面积减少,同时形成大量边界生境区,以及使分布

区向边界的距离大大增加。(×,减少)

23.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24.岛屿上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

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

25.随着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效果在岛屿上要比连续生境内明显。(√)

26.随着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效果在连续生境内要比在岛屿上明显。(×,不如)

27.根据物种面积曲线公式,可知当Z =0.5时,只需要将岛屿面积增加4倍即可将物种数

加倍。(√)

28.根据物种面积曲线公式,可知当Z =0.5时,只需要将岛屿面积加倍即可将物种数增加4

倍。(×)

29.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后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

(√)

30.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杜布赞斯基于1935年提出后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

(×,坦斯利)

31.

32.正常情况下,空间面积每增加10倍,物种数目平均增加1倍,反之亦然。(√)

33.正常情况下,空间面积每增加100倍,物种数目平均增加1倍,反之亦然。(×,10

倍)

34.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

如果1%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35.均衡理论的基本前提在于: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这就是说物种维持的数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

36.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37.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达到最大值,

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8.灭绝率与岛屿的大小有关,与岛屿离大陆的远近无关。(√)

39.灭绝率与岛屿的大小无关,与岛屿离大陆的远近有关。(×,有,无)

40.岛屿面积越大,生境多样性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因此物种丰富度亦越大。(√)

41.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低,物种丰富度越低。(√)

42.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

43.面积大而隔离度又高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低)

44.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45.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具有较低的物种周转率。(×,高)

46.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

47.为了保证生境走廊的有效性,应以保护区之间间隔越大则生境走廊越宽的要求设置生境

走廊。(√)

48.动物园的目标是建立不再容易从野外捕捉到的珍稀及濒危动物的圈养繁殖种群。(√)

49.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搜集、培育珍稀濒危植物。(√)

50.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尽

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51.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尽

可能地使用定性而不是定量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52.IUCN全称为“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48年10月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自然保护团体。(√)

53.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野生灭绝。(×,灭绝)

54.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

的野生动物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将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二、一)

55.《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参考IUCN而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濒危”、

“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

56.迁地保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地)

57.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类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用。(×,科

学研究)

58.国家公园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和提供游憩场所。(√)

59.资源管理保护区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而实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利用)

四、简答题

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虽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总是出现在市场,但它们在社会、伦理、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价值却是非常重大的。需要用经济评价的新方法去确保这些货币的价值能体现在国家发展计划之中。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消耗性利用价值;

②生产性利用价值;

③非消耗性利用价值;

④选择价值;

⑤存在价值。

2、简述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3、简述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中心内容。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中心内容是: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选择、突变或迁移因素的作用,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保持恒定;而且,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间存在简单的关系。符合上述条件的群体叫做平衡种群P44最后两排

什么是基因(等位基因)频率?若一个种群中AA个体占30%,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10%。请分别计算A、a基因的频率。

基因(等位基因)频率:指某一特定类型的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它是基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参数。

什么是基因型频率?若在豚鼠中黑色对白色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BB、Bb、bb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什么是关键地区?简述确定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必须遵循的4个原则。

关键地区是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即一些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也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必须遵循的4个原则①丰富性②特殊性③受威胁的程度④经济价值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是由于生境破坏、片断化和破碎、环境污染、外来种入侵、疾病流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分散或联合作用于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综上近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是生境丧失和片断化、环境污染、不恰当地引种、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等等。尤其严重的是,各种破坏和干扰会累加起来,会对生物物种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的高速消耗、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8、简述生境岛屿化(片断化)后与原有生境之间的差异。

9、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定保护区建立的可行性,目前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①原始生态系统的典型性或代表性

②物种稀有性⑥天然性⑦感染力③脆弱性⑧潜在保护价值④多样性⑨科研的潜力⑤面积适宜性

简述自然保护区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⑵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②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好;

③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间距离愈近愈好;

④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廊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⑤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简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1)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管理

主要管理内容包括:①自然保护区范围确定和标桩闪界;②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划分;③生物资源与环境的保护;④特殊物种的保护措施;⑤栖息地的恢复与改造;

⑥自然灾害的控制与防范。

(2)科研和监测管理

①资源的调查、监测;②调查、监测样点的选设;③生物种类的确定、记载及整理、出版;④重点物种或种群的研究;⑤种质基因库的建立;⑥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⑦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⑧依据科研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生物保护、生境管理的措施和方法;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3)参观者的管理:

①专业性参观;②非专业性参观和旅游;③向导的培训;④参观路线的划定;

⑤路标和讲解牌的设置;⑥参观者的食宿及活动设施;⑦少年儿童和残疾人的特殊接待;⑧宣传品的制作和提供;⑨废弃物的清除与处理。

(4)居民生产生活的管理

①生产生活用地的选定与调整;②制止非法伐木,狩猎和挖掘开采;③引导群众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和多种经营活动;④控制区内和周围人口的非正常增长;⑤帮助引进技术和资金渠道。

(5)行政与后勤管理

如何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合理安排工作量,是每个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应认真研究的问题。行政和后勤管理细致而繁琐,应靠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和规章来完成,它们包括劳动纪律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资金使用制度、基础设施的管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及保卫和治安制度等。

简单物种迁地保护的目的和原则。

物种迁地保护的目的,并不是以人工种群代替野生种群,而是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

在迁地保护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濒危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保证其食物供应,治疗受伤、生病个体,采取节育或人工受精,淘汰某一年龄段个体等进行人工管理,调整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结构,减少随机因素对小种群的影响,使迁地种群的有效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并处于最佳年龄结构。

在当迁地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量时,通过对人工驯养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的生境中不断地释放迁地种群的繁育后代,补充野生种群,以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建立起自然

状态下可生存种群是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

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迁地保护的原则有以下三方面(重要):

1、物种原有的生境破碎呈斑块状,或原有生境消失;

2、物种的数目下降到极低的水平,种内难以进行交配;

3、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

简述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对策。

建立国际生物安全监控体系和数据库;

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对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

而对于确实需要引进的物种则必须有驯化过程并对该物种有控制措施时才能大面积推广;转基因物种释放控制;

对已经进入的入侵性外来种,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理。

试述我国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

(1)物种丰富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其中在全世界裸子植物15科850种中,中国就有10科,约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种数近14%。

(2)特有属、种繁多

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3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57%以上。6347种脊椎动物中,特有种667种,占10.5%。

我国特有物种在地理分布上也不均匀。

(3) 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中生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第四纪冰期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保留了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部分。如松杉类世界现存7个科中,中国有6个科。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品种分别达5万个和2万个。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15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超过30属2238种。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共有1938个品种和类群。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3.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自然保护区是向群众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和自然讲坛。

5.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为旅游提供一定的场地。

6.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7.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护地区的生态平衡。

简述自然保护的内容和任务。

(1)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如水、土、光热、气等自然物质系统,农业生产系统,森林、草原、草地、淡水和沿海等生态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

(2)保证生物资源(水产资源、陆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的永续利用。

(3)保存生物物种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4)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如瀑布、火山口、陨石、地层剖面、洞穴、古生物化石以及古树名木等)。

(5)保护过渡带。即保护人与自然之间、自然景观单元或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常有过渡带,或称交错区。

18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归纳起来,自然保护区有以下功能及任务:

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地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范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19、根据下图,简述岛屿物种数目同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的关系。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以麋鹿保护的成功为范例,简单分析了麋鹿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前景,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引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不少我国的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必须进行迁地保护。其中麋鹿的保护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从国外引进,长途迁地保护,是我国对麋鹿保护唯一可行的措施。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适合野生动植生存的空间,如湿地、森林等在日益缩小,甚至消失。还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使得许多在郊区动物栖息地被斑块化,尤其不利于一些活动领域大的动物的生存。因此,为了任何人和野生生物能够和谐发展。我们不得不不让一些野生动植物“搬家”。植物园、动物园及野生动物饲养场是迁地保护的优良场所。 麋鹿面临的主要威胁 (1)栖息地丧失或破坏。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麋鹿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遗传多样性丧失。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麋鹿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贫乏而将影响其种群长期健康存活。 (3)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麋鹿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 (4)外来种入侵。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6)疾病。病原体会影响麋鹿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麋鹿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麋鹿迁地保护历史及现状 麋鹿曾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以致在中国本土灭绝。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生物制药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实验技能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具备从事生物科学教学或科研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国家生物高科技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学生要熟悉教育法规,并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75.5+10,其中10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 (一)理论课程 1.基础化学学时:108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无机部分主要讲授化学热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解离平衡)原理;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比色法等的基本原理。有机部分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保护生物学》作业

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分院林学本科班 《保护生物学》作业题 一、解释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保护生物学:一门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所有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生境破碎:人类活动改变了生物生境的形状、类型及其在景观中空间排列的现象。 即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个生境缩小并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生境斑块的 现象。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 种群数量。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 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趋同: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 退化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 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 方向相反的位移。 濒危:濒,临近,接近。接近危险的境地。 生物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 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 通过有意

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 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这种 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二、问答题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3.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扩展; 5.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固体废弃物堆弃。 2.简述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答:1.对未知物种的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 2.可解决小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题 3.分析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 4.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 5.生物安全问题。 3.生物物种间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答:有共生、共栖、协作、竞争、寄生、捕食6种。 4.试述第四纪冰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1.第四纪冰川是决定现代物种分布、形成与灭绝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布局;2. 第四纪冰川对全球的气候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因素,为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描绘了基本色调;3.第四纪晚期澎湖海沟的古动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作业答案.docx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 作业答案 问: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 答:艺术意象 问: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舞、乐融为一体。 答:对 问: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答:对 问:在艺术上、科学、文学、哲学上,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是谁的观点: 答:罗素 问: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答:《哈姆莱特》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创作者们还是接受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错误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接受者们还是创作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 问:在艺术形式上,擅长歌行的四杰中的谁?

答:卢照邻,骆宾王 问:在艺术院团为未来一年的演出安排设计介绍手册时,哪一条不作为主要设计依据?() 答:特约艺术家声誉 问:在艺术中,精神是在感性中呈现。() 答:正确 问: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 答:对立统一 问:在艺术作品当中,质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答:正确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哪两个层次:()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有(),承认差异并不是否定艺术真理。 答:个体的差异 时代的差异 民族的差异 问:在艺术作品中,美与真理比肩而立。() 答:错误 问:在议会行使监督权时,弹劾这一方式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影响最大。() 答:正确

问:在议会民主的国家中起监督职能的是()。 答:少数党和反对派 问:在议价阶段,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中的部分或全部才能使交易达成,其正确的顺序是()。 答:探明对方报价的依据、对谈判形势作出判断、互为让步磋商、打破僵局 问:在异步传输时,每个字符是分别同步的,即字符中的每个二进制位是同步的。 答:对

生物资源学复习2

一、名词解释 ⒈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叫自然保护区。 ⒉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⒊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⒋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⒌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⒍区系: ⒎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⒏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是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或某类生活物质能接近或能达到的最大理论产值。要维持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应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种群内个体数)=K(环境容纳量)/2水平,如果N>K/2,表示种群利用不足,如N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的遗传变异。种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保护生物学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护生物学 论文题目: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科学系 专业: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符淑乾 学号: 201208010209 填表时间:年月日

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丹顶鹤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鸟类,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由于环境的迁和人为的干扰,野生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全球现存数量仅为2600只左右,而东亚的大陆总数量约1500只左右。国内外就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丹顶鹤是在我国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鸟类,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群落,从野生到饲养等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发表的涉及丹顶鹤的文献共1162篇,并对论文发表年代,研究内容、涉及领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丹顶鹤;现状;保护;对策 丹顶鹤属鹤行目,鹤科,为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涉危鸟类,被列入CTTES附录中。自古以来丹顶鹤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常把它同松树会写在一起制作(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加以赞美和歌颂。丹顶鹤栖息繁殖于湿地中,被人们冠以“湿地之神”之美称。由于它对湿地的文化十分敏感,又被称为“环境变化指示剂”。丹顶鹤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鸟类,在诗歌、绘画、雕刻、文学、音乐及舞蹈中均有种种表现。 一、生存现状及保护现状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是原本流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年远东地区气候干燥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作者:————————————————————————————————日期:

《保护生物学》教案 课程:考察课,开卷考试90分钟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概论 由于受现代人口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目前全球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的危机。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世界的重要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学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物种濒危机制和保护策略,以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从而到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最终目的。(PPT1+课本P2) 总结(知识摸底) ——保护生物学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为主线,探讨了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以及保护生物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介绍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的机理;阐述了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物种保护原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以及物种迁地保护方法和措施;最后介绍了与自然环境保护及环境合理开发,特别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与公约。 (PPT2)作为生物多样性大国,我国始终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简介?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PPT讲解定义《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环境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等自然科学。

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供参考)(最新整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 (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 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 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二、填空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伦理价值。 2.按不同的分类依据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若按人类的影响程度划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性公约又称为里约热内卢公约,是 1992 年在巴西签定的,中国在 1992 年加入该公约。 1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是指不久的将来具有高度的灭绝可能性的物种。 4、动态种群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种群和若干个附属的种群。 5、恢复生态学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不行动;恢复;重建;替换等4项。 6、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命名的物种约为 140-170万种?预计世界上现存物种数在 1000-3000万种之间。 7、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 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为华盛顿公约,在美国签定的,中国在 1980 年加入该公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 答:(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 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上的多样性。 2.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及研究遗传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答:(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可泛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包括不同物种的不同基因库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1分) (2)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种内的遗传变异既包括群体内的个体间变异,也包括群体间或群体系统、地理宗、生态型、变种、亚种间以 及农作物品系、品种间的遗传差异。(1分) (3)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3分) ①有助于追溯生物进化的历史; ②探究现存生物进化的潜能; ③可以评估现存的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 ④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 ⑤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 ⑥指导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 答:(1)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1分) (2)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1分) (3)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恶化时;(1分) (4)IUCN 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 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 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2分) 4.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及任务? 答:(1)展示生态系统的本底 (2)保存生物多样性 (3)提供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开展宣传教育的课堂 (5)人类游憩的场所 (6)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7)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示范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有哪些主要假说?每个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冗余种假说:该假说认为保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需要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阈值,当生物多样性水平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稳定性降低。当生物多样性的水平高于阈值时部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即出现冗余物种。 (2)铆钉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一艘船上的铆钉。所有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都发挥积极贡献,而且不能互 相替代,并且生物多样性越复杂,就好像船上的铆钉越多,船越坚固,生态系统越稳定、系统的功能越完善。 (3)特异反应假说:该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和方向不可预测,因为物种的作用太复杂。 (4)零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析

保护生物学课程作业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浅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优点与不足

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浑江地区的抚松县、长白县,与朝鲜毗邻。经纬度为E127°42’55”,W128°16’48”,N41°41’49”,S42°51’18”。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自然历史遗迹和珍稀动植物。长白山是一个年轻的、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谱特征,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地理及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而成。 一、合理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部的吉林省境内,在我国保护区一级区划中属东北大区,是我国最大、建立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与旅游资源,综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图例可以看出,其布局存在相当的合理性。构建的近似与长圆形的保护区架构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地形将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并在相应周边位置设置管理局,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的。 二、不足处 在整体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与人文情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长白山核心区的面积较大,但周边的缓冲区与实验区较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自然景观的作用,但不利于长白山保护区实况的监测与发展。尤其是贴近核心区的外围区过渡带较窄。随着经济资源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生活舒适度被人们广泛认知,开发与开采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其缓冲带窄,保护作用弱,周边的不定性影响因子可能对内部区域造成未知影响。 同时,管理局建设分布过于分散。尽管均匀分布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周围各处,但是各个机构的职能不尽相同。分布上应具有相互沟通及时协调的特性,以便及时处理各项突发事件。 此外,基于研究现状而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极高,但对其认知与保护力度却不足,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为例,即需加大注意力度。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靠近边境地区,属保护薄弱地带,需加强防护。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上·邢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 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