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是三年级光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为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安排了一个实验: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一、教材中的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不直观,因为在白天太阳光线强烈,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操作较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试验中的三个小孔很难排成一条直线,三孔难对齐,学生常常乱做一气,不知所以,效果不理想。

3、实验单调,不能满足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实验器材:

一支激光笔空管1 根、纸板3 块、蜡烛1 根、手电筒1个、夹子3 个、打火机1个

1、实验(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三、实验过程

第一个实验:用一支激光笔对着桌面斜射,桌面上形成了一道红色的光线,用尺子比比就是一条直线。形象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在一张纸板上画一只蝴蝶,用空管和蝴蝶纸板连接在一起,再在一张白纸板中心处打一个孔,让空管穿过这张白纸板上的小孔,另外拿一张白纸板作为白纸屏放在空管的另一端,三张纸板都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用手电筒正对蝴蝶纸板的小孔照射空管,就会在白纸屏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如果用手电筒斜对空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由于手电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线不能转弯通过空管而照射到白纸屏上。老师又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要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七、实验效果

1、趣味性。器材多样,整个实验过程新颖,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于探究。

2、操作直观,实验操作更顺利,学生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更容易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3、器材简单易得,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替代的东西很多,实验过程易于操作,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

慧鱼总结

班级姓名史天学号01 指导教师小兵日期实验名称简单的机器 人 1.实验名称:简单机器人 2.实验器材: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器材 3.实验目的及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推动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教育文华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实验成果展示 5.实验作品功能 用慧鱼制作的简单机器人可以实现运输和通过齿轮转动的实现物品的远距离的输送。

班级姓名史天学号01 指导教师小兵日期实验名称带有障碍识别 功能的机器人 1.实验名称:带有障碍识别功能的机器人 2.实验器材: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器材 3.实验目的及原理 通过慧鱼创意组合的器材,尝试制作一个较为复杂的才有障碍识别功能的机器人,把障碍识别功能加在简易机器人上,实现两项功能的整合,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教育文华氛围。 4.实验成果展示 5.实验作品功能 用慧鱼制作的简单机器人可以运用太阳能作为动力,并实现在运动过程之中对于障碍物的识别从而实现转向绕开。

班级姓名史天学号01 指导教师小兵日期实验名称行走机器 人 1.实验名称:行走机器人 2.实验器材: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器材 3.实验目的及原理 利用慧鱼创意组合的器材,尝试制作一个可以利用“双足”行走的机器人,实现较为复杂的行走动作。了解机械系统的执行机构,并能组合一些简单的机械执行机构。 4.实验成果展示 5.实验作品功能 用双电机和齿轮制作的行走机器人可以实现自由的行走动作,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

班级姓名史天学号01 指导教师小兵日期实验名称带有堆垛库 的输送带 1.实验名称:带有堆垛库的输送带 2.实验器材: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器材 3.实验目的及原理 利用慧鱼创意组合的器材,尝试制作一个带有堆垛库的输送带,实现送输送带的货物的堆垛。掌握各种传动机构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并会根据不同机械的要求选择传动机构。了解机械设计中系统的布局及合理性。 4.实验成果展示 5.实验作品功能 通过慧鱼制作的传送带和堆垛机构实现货物的远程输送和堆垛功能。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注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 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 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常见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 孔的形状无关。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实验 辽宁省营口市第一中学关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此在课堂上我会利用一些自制的教具来辅助教学。这个实验箱就是其一,今天我要用它来说一说探究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实验。 一、使用教材 本实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中的内容,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研究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二、实验器材 光学实验箱(见图1)、影像一体仪(见图2)、模拟日食器材(见图3)、学生自制小孔成像的简易装置。 图1图2图3 三、实验创新点 (一)自制的光学实验箱 1.可以应用于整个初中光学内容的教学,其中包括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漫反射、光的折射定律、三棱镜对光的作用,光透过玻璃砖的错位现象以及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 2.本节教学中,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光在固体(蜡)、空气中直线传播的演示实验。 3.自行补充设计了光从空气射入水再射入蜡中的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用以突破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条件“同种、均匀介质”理解不透彻的难点。 (二)小孔成像实验改进(影、像一体仪):1.光源改进:教材中使用的是烛焰,其亮度低,成像不清晰,现将其更换成红、蓝两个颜 色的强光二极管,使得成像清晰且容易分辨像是倒立的。 2.光屏改进:教材中器材只能进行分组实验,在教师演示讲解时光屏太小,不能实现全班学生一起观察,现加装了摄像头,可将现象同步在大屏幕上。 3.功能改进:可以探究成像形状与小孔形状的关系;可以探究成像大小与物到孔距离和光屏到孔距离的关系;可以演示对比小孔成像、大孔成影的现象。 四、实验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学生根据实验能自主分析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应用其解释现象。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更热爱物理科学。 六、实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_初二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_初二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点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7.光速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0×108m/s。由于光速很大,要测定光速,就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准确地测出很短的时间间隔。天文学中的长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创新设计 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是三年级光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为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安排了一个实验: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第一张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一、教材中的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不直观,因为在白天太阳光线强烈,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操作较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试验中的三个小孔很难排成一条直线,三孔难对齐,学生常常乱做一气,不知所以,效果不理想。 3、实验单调,不能满足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实验器材: 一支激光笔空管1 根、纸板3 块、蜡烛1 根、手电筒1个、夹子3 个、打火机1个 1、实验(一)设计思路:当空管未受力时,它的管径是笔直的,我们通过空管的管径能够看到蜡烛的火光,这表明蜡烛的火光能够沿着笔直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而被我们所看见。如果用手给空管施加一点力,使空管发生弯曲,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蜡烛的火光,这是因为蜡烛的火光不能够通过弯曲的管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就看不见了。 2、实验(二)设计思路:当我们将手电光正对着空管照射时,手电光可以沿直线管径穿过,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如果是斜对着空管照射,由于手电光没有与空管管径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在光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三、实验过程 第一个实验:用一支激光笔对着桌面斜射,桌面上形成了一道红色的光线,用尺子比比就是一条直线。形象地说明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个实验:在一张纸板上画一只蝴蝶,用空管和蝴蝶纸板连接在一起,再在一张白纸板中心处打一个孔,让空管穿过这张白纸板上的小孔,另外拿一张白纸板作为白纸屏放在空管的另一端,三张纸板都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用手电筒正对蝴蝶纸板的小孔照射空管,就会在白纸屏上观察到明亮的光斑。如果用手电筒斜对空管,则不能在白纸屏上形成明亮的光斑。由于手电光是直线传播的,光线不能转弯通过空管而照射到白纸屏上。老师又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要学生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七、实验效果 1、趣味性。器材多样,整个实验过程新颖,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于探究。 2、操作直观,实验操作更顺利,学生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慧鱼机器人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慧鱼机器人实验报告 篇一:隧道机器人慧鱼实验报告 慧鱼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隧道机器人的组装和控制器 控制运行原理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二、实验课题:隧道机器人的组装和控制器控制运行原理。 任务一:机器人要能沿着离墙约20厘米的一条路径行走。 任务二:令机器人在运行过程期间遇到障碍物时,懂得应如何处理。当距离障碍物约60厘米时,它会将速度减到一半,距离40厘米时,它会暂停,如果遇到障碍物走近机器人,在距离20厘米时他会慢慢后退,若距离只有10厘米,它会快速后退。 三、实验器材 1、“慧鱼”创意模型组合包;

2、“慧鱼”专用电源; 3、个人计算机; 4、“慧鱼”专用控制器; 5、RobopRo软件; 四、问题分析: 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安装上距离传感器,通过距离传感器判断障碍物与履带机器人的距离,从而调整自己的运动状态。 五、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主要元件:编码马达、履带、齿轮、控制器、距离传感器 2、程序代码: 任务一: 程序启动后,若距离传感器感应到距离履带机器人约20厘米处有障碍物,则小车以一定的速度直行,当障碍物与小车距离不是20厘米时,小车停止。 任务二: 程序启动后,机器人在运行过程期间遇到障碍物, 当距离障碍物 约60厘米时,它会将速度减到一半,距离40厘米时,它会暂停,如果遇到障碍物走近机器人,在距离20厘米时他会慢慢后退,若距离只有10厘米,它会快速后退。

六、实验总结: 做完了这个实验课题我有许多感悟,首先,对于机械组装方(:慧鱼机器人实验报告)面我们充分了解到了齿轮的巨 大作用,齿轮可以实现物体间的减速加速变向换向,以及本课题中的实现平动和转动之间的转化,实现了将电动机的转动转化为履带的平动这一功能,可以说齿轮是最有实际用途的机械元件之一;其次这次组装的机器人中应用到了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收装置安装在履带机器人侧面位置,当有障碍物移动到侧面遮挡住距离传感器时,传感器感受到有障碍物,信号会发生变化,以此向控制器传输信号,以便于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转动进而控制隧道机器人的运动。 通过慧鱼课程的学习,是我们不但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创新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所在的小组主要是根据要求完成机器人的组装,在实验中我充分发挥了我的领导才能给队友们合理分工和鼓励他们努力,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使得机器人按要求进行。 经过隧道机器人的组装实践活动,学习和理解了机器人的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传动系统和控制反馈系统。也使得我们更加了解传动部分和控制反馈系统之间的协作运行,弄清楚了它动作的顺利进行的原理,使得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巩固了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同 时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和以后学习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 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改进 十五中李芳 实验名称 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改进 设计思路 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感兴趣,教材中做这个实验时所用的方法是:用一支激光笔将光斜射入水中,观察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激光束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这个实验白天在教室里做,实验的现象不明显,不容易看到空气中的入射光线,最好在光线暗的地方进行实验,但如果这个实验在暗室里做的话,对学生的管理又是一个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上种种原因,使我想到若能把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光路清晰显示出来,同时在改变入射光线的时候能清晰的观察到折射光线的变化以及当光垂直射到水面上时光路的情况,那么同学们的兴趣就可以大大提高,折射的奥秘会很清晰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同学们心中的疑问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实验目的 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光折射的路径情况,顺利完成光的折射的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打好感性基础。当学生看到角度的变化,一定会非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会高涨,对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就更高了。实验器材 一支激光笔、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卷蚊香、一个装有玻璃板的小木箱、火柴、水和牛奶。 实验原理 光在空气、水中传播光路不清晰,而红色激光在蚊香点燃时产生烟雾中和淡白色液体中传播光路非常清晰,实验现象会非常明显。 实验组装

实验操作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适量的水,滴几滴牛奶搅拌使其均匀,然后放入木箱内。 2、点燃蚊香,关好玻璃门让烟雾封闭在箱内。 3、让激光笔的光从箱顶小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情况。 4、改变入射光线斜射的方向,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情况。 5、让激光笔的光垂直射入到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情况。 实验结论 光从空气射入水面要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时传播方向通常发生改变。实验优点 实验器材选取方便,安全性好,操作简单,白天在教室里也可以操作,也可以随时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的情况,效果比较明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需要说明的问题 准备器材时,可准备两只激光笔以保证实验效果明显,注意牛奶滴入不能太多,呈现淡淡的乳白色即可,要等箱内烟雾弥漫较多再进行实验。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的例题及其解析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的例题及其解析 【例1】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A B 答案:同一直线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 解析:紧紧抓住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来分析本题。 【例题2】如图所示,能解释“手影”形成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平面镜成像 答案:C 解答: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无法绕过手而射向后面,所以形成了影子。 【例题3】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理知识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答案:A 解析:(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转,即光的折射现象;(3)光照在不同介质面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和水中“倒影”就是具体应用;(4)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B错误;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错误。 1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直线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直线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 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 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 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 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 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 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 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 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 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 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 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 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总结

、光的传播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注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 实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月球太阳地球 常见的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 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X 108m/s=3 X 105 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实验1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1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 第一部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1.(2011年中考·陕西省卷)如图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1 2 3 (4) 2.(2011年中考·福建南平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图中的B应选用________(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 (2)蜡烛A在B中所成的是________像(填“实”或“虚”)。 3.(2011年中考·辽宁鞍山卷)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 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请在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5.(2011年中考·吉林长春卷)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 5 6 8 9 6.(2011年中考·福建莆田卷)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物理光学辅导: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精解

物理光学辅导: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精解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如图1-1中的a区。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图1-1中的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如图1-1中的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1-2中的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1-2中的b区。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如图1-2中的c区。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如图1-1所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如图1-2所示。 7.光速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与改进》课题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与改进》课题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人曾说过“没有实验的一堂物理课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其心理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通过实验可以加强直观教学,刺激学生的感观使思维活跃起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论,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求知兴趣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达到“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三大能力要求。这三大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2、教材改革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旧教材比较,在实验教学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教材的实验更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的内容。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渗透,注重科学的理念;三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究中,要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克服以往实验教学中看实验多,做实验少的问题;注重

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已有条件,因地制宜地作好各种实验。 3、解决初中物理疑难实验的需要。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实验,困扰着教师其原因可能一是实验本身的难度较高;二是实验器材不足,实验仪器的灵敏度不够;三是环境气候的影响以及及操作者的实验技能等因素所致,使实验效果不佳或实验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来解决这一难题。 4、开展自制初中物理教具满足教材实验的需要。 原来的实验教学设备装备有一部分能适应现行实验教学的需要,有一部分经过改进后才能继续使用。所以,我们只有解决教具制作问题,发动教师和学生,人人做教具,个个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为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较强的观察、思维、分析、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整合知识内容及应用,为此,我们拟定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容易误入唯心主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结)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洪江区一中,邓亚平 一、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3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作用: ⑴该实验是探究物质比热容的核心实验,能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奠定良好基础; ⑵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较好的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也有所不同; ⑶由实验得出结论,客观具体,学生容易接受,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传统的实验是使用控制变量法,用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控制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 2.不足之处: ⑴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⑵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两个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等)不便于控制;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实验创新 ⑴直观比较,直接得出结论。⑵改进实验装置,减少实验误差。 2.改进之处 ⑴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相同时间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所用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直接; ⑵;利用串联的阻值相同的电阻丝加热,更精确的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 ⑶实验器材更加简单,降低了实验准备难度和危险系数。

初二物理光学知识点大汇总情况上课讲义

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 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1 3 2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宿小。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 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 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