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赏析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赏析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赏析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LISZT:Piano Concerto NO.1

音乐是艺术中之艺术,浪漫音乐是浪漫中之浪漫。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最主要的特征是狂放奔涌的感情释放,浪漫派音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为无拘无束不留形迹。浪漫派音乐是内在热情的喷发,它以火样的热情融化了古典音乐的精致严谨,吞没了任何形式的轮廓,它夸张甚至狂野,恣肆放纵感情,这需要有复杂精深的技巧做为支持。浪漫乐派有两位最值得纪念的技巧大师,小提琴的帕格尼尼和钢琴的李斯特,这两人登上了各自演奏领域的顶峰。在这里介绍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真的是花费了李斯特大量的心血,李斯特还在跟车尔尼学钢琴的时候,就有创作一部垂世不朽的钢琴协奏曲的梦想,一直到他19岁的时候,也就是1830年,才正式开始创作,而一直到了1849年,才完成了初稿,1852年初演,当时是李斯特主刀钢琴,柏辽兹指挥,然后于1853年又进行了很多的修改,1857年在维也纳上演的时候,受到了很多音乐家和评论家的批评,直到1869年,李斯特的一个学生在维也纳再次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斯特听说后也是喜极而泣,李斯特终生对这部作品非常的喜欢,晚年又主要从事钢琴教学,自己的学生演奏自己喜欢的自己的作品取得成功,当然对58岁的李斯特来说,喜极而泣也不奇怪。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钢琴艺术里最辉煌的作品,他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极限,但技巧的创新并不单纯是为了炫耀,而是寻求全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内心喷薄而出的热情。李斯特在生活中特立独行,在音乐上也玩世不恭,据说他为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音乐主题编了一句歌词,演出时人们可以看见他嘴里念念叨叨,却听不见他在说什么,他是在唱自己的词,大意是说:“你们谁也不懂,你们谁也不行!”他演奏这部气势恢宏的协奏曲时的确无人能匹,他的狂热感情和技巧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但他不肯轻易示人的那句唱词似乎是专门留给无所不能的音乐评论家们的,李斯特在这部协奏曲公演之前就早已料到会出现的恶评,因为这部作品完全抛弃了协奏曲的古典传统。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没有按照古典传统分成三个乐章,而是把几个乐章的音乐要素融汇成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形成构思宏大的单乐章协奏曲。整部协奏曲充满热情,博大精深的钢琴技巧挥洒自如,

与浪漫的抒情交相辉映,技巧上调动了钢琴的所有表现手法,使这部作品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经典文献。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三部分相当于谐謔曲乐章,为了使音乐轻快开朗,李斯特在这里用三角铁打出了节奏来伴衬钢琴,这个做法引起评论界的嘲弄,一向以笔锋犀利著称的评论家汉斯立克给这部协奏曲起了个讽刺性的诨号,叫做“三角铁协奏曲”。但是李斯特不予理睬,他写道:“尽管那些博学的批评家们提出了最聪明的反对意见,但我还是要继续使用打击乐器,而且我将从它们那里获得一些新颖的效果。”

李斯特从18岁就开始构思他的钢琴协奏曲,直到38岁才完稿,到作品首演时已经44岁,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岁月里,他的艺术经历和生活经历都异常丰富,甚至充满了传奇色彩。

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

主要分析他的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降E大调,自由的奏鸣曲式。一开始就由乐队的华彩强有力地奏第一主题,钢琴以富于华丽的乐句承接。自颤音起以音阶方式急速上升而结束华彩后,小提琴又重现第一主题,钢琴承接。单簧管优美的旋律引出第二主题,双簧管承接,接着是钢琴与小提琴对话展开主题。发展部,乐队强有力地奏第一主题,钢琴以这个主题动机作华丽而有效的半音阶性下降。主题在管乐器有一段华彩后,改由弦乐又有一段华彩。再现部钢琴以琶音纠缠,不再现第二主题,直接以钢琴半音阶性上升而结束。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描绘道:“李斯特的音乐如同雷电,如同喷射的火焰,有着神话般的威力。”这句话用来形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很恰当的。这是一部辉煌而感人的作品,充满热情,开朗乐观,雄浑凝重的正主题贯穿整部协奏曲,李斯特默诵的那句歌词“你们谁也不懂!”就编配在这几个音符里。李斯特性格里抒情浪漫的一面在这里也有充分的表现,明朗富于诗意的抒情部分与辉煌的技巧片段交替出现,钢琴的各种表现手法得以充分的展现。乐曲的最后部分雄壮而活跃,钢琴与强大的乐队展开竞奏,长号和大号把音乐带入灿烂的高潮,而钢琴的八度乐句和大跳音更是汹涌奔流,令人震惊。在李斯特的时代,这样难度的钢琴技巧是不可思议的,除了李斯特自己,几乎无人能承担,以至音乐评论界不去注意乐曲的内涵,只批评作曲家炫耀技巧,所以这部协奏曲首演时被当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十几年后才被社会接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