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设计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2.2社会经济

2.3洪涝风险分析

2.4洪涝防御体系

2.5重点防护对象

3组织体系与职责

3.1指挥机构

3.2成员单位职责

3.3办事机构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4.2预警级别划分

4.3预防预警行动

4.4主要防御方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

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

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5应急响应结束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2抢险与救援保障

6.3供电与运输保障、

6.4治安与医疗保障

6.5物资与资金保障

6.6社会动员保障

6.7宣传、培训和演习7后期处置

7.1灾后救助

7.2抢险物资补充

7.3水毁工程修复

7.4灾后重建

7.5保险与补偿

7.6调查与总结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8.4预案解释部门

8.5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1附图

2附表

3附件

l总则

1.1编制目的

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城市概况

2.1自然地理

城市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点,城区高程范围,气象水文特征;城市水系与河道、水库、湖泊等情况。

2.2 社会经济

城区现状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等。

2.3 洪涝风险分析

暴雨、洪水、风暴潮主要特征、洪水传播时间、城市主要暴雨洪水成因与地区组成,主要致灾暴雨洪水来源及量级、发生频率,城市历史洪水。主要控制站不同频率洪水水位或高潮位、流量。洪水、暴雨渍涝、台风暴潮可能致灾影响淹没范围及风险分析,洪涝风险图。

2.4洪涝防御体系

城市防洪体系(堤防、水库、湖泊、蓄滞洪区、分洪道等)与城区除涝排水设施(泵站、涵闸等),城市防洪、除涝排水、防台风暴潮现状能力或防御标准。

城市防洪、除涝排水、防台风暴潮的薄弱环节,重要工程险段及病险涵闸,桥梁及河道违章建筑的阻水情况。

2.5重点防护对象

党政机关要地、部队驻地、城市经济中心、电台、电视台等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地铁、地下商场、人防工程等重要地下设施,以及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设施,重要有毒害污染物生产或仓储地,城区易积水交通干道及危房稠密居民区等。

3 组织体系与职责

3.1指挥机构

城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负责处置城市防洪应急事务,并明确其主要职责。

3.2成员单位职责

明确防汛指挥机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力求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避免职能交叉。

3.3办事机构

明确防汛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分类明确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的具体报送内容、负责报送单位、报送时限等,形成规范的信息报告制度。

4.2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城市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严重程度,合理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I、II、Ⅲ、Ⅳ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确定向社会发布的警示标志。

4.3预防预警行动

4.3.1预防预警准备:包括思想、组织、工程、预案、物料和通信准备,防汛检查及日常管理,以及与相关行业应急预案的协调等。

4.3.2江河洪水预警行动:不同预警级别下江河洪水、防洪工程险情等预警信息的更新、发布、通报等具体要求。

4.3.3山洪灾害预警行动:不同预警级别下与山洪灾害有关的暴雨、洪水、工程险情等预警信息的更新、发布。通报等具体要求;建立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机制等。

4.3.4暴雨渍涝预警行动:不同预警级别下暴雨渍涝、排涝工程险情等预警信息的更新、发布、通报等具体要求。

4.3.5台风暴潮灾害预警行动:不同预警级别下与台风暴潮有关的台风暴潮信息、防洪排涝工程险情等预警信息的更新、发布、通报等具体要求。

4.4主要防御方案

4.4.1江河洪水防御方案:根据城市所在的江河防洪预案及相应的洪水调度方案,制订城市市区不同量级江河洪水的防御对策、措施和处理方案,及相应

的洪水调度方案(如水库、蓄滞洪区、分洪设施的调度运用等)。其中超标准洪水的防御方案应明确社会动员、临时分蓄洪、群众转移安置等具体措施。

此外,还应针对冰凌洪水以及由于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等造成的突发性洪水,制定相应的洪水防御方案。

4.4.2山洪灾害防御方案:根据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制定不同量级暴雨及其地区组合条件下,山洪灾害专防与群防相结合的防御对策、措施和处理方案。

4.4.3暴雨渍涝防御方案:制定不同量级暴雨及其地区组合条件下,城市市区渍涝的防御对策、措施和处理方案,包括应急排水、交通临时管制与疏导、工程抢修以及重要保护对象的防雨排涝方案等。

4.4.4台风暴潮防御方案:制定不同量级台风暴潮条件下,城市应对台风暴潮的防御对策、措施和处理方案,如人员转移的通知与落实、危旧建筑物和重要设施的防护等。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明确城市发生洪水、山洪灾害、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时应急响应行动的分级总数(通常由重到轻分为I、Ⅱ、Ⅲ、Ⅳ四级),市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应急响应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及应急响应发布单位等。

5.2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

明确应急响应行动的分级标准及对应的主要行动要求。

5.3主要应急响应措施

5.3.1江河洪水:明确不同量级江河洪水条件下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包括蓄滞洪区运用的准备和批准权限、进入紧急防汛期的条件和发布权限等。

5.3.2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明确出现前期征兆及发生险情后的紧急上报规定和应采取的处理措施等。

5.3.3山洪灾害:明确发生山洪灾害时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发布山洪警报的标准及责任单位、人员转移的主要原则、人员紧急抢救与救援等。

5.3.4暴雨渍涝:明确发生暴雨渍涝时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工程调度和设置临时排涝设备的要求及责任单位、发布城市涝水限排指令的权限等。

5.3.5台风暴潮:明确发生台风暴潮时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如台风暴潮监测与警报发布、人员与物资转移,海上作业保护与搜救、重要保护对象的防护与抢险等。

5.4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4.1信息报送、处理:明确汛情、工情、险情、灾情(含大面积停电、停水,重大疫情等次生衍生灾害)等信息报送、处理与反馈以及发布的原则和主要要求。

5.4.2指挥和调度:明确应对灾害的指挥和调度措施,以及发生重大灾害时派赴工作组(含专家组)的要求等。

5.4.3群众转移和安全:明确群众转移的原则和工作程序,以及相应的安全与生活保障措施等。

5.4.4抢险与救灾:明确险情和灾情监控、抢护和救援的指导原则、工作程序和总体要求。

5.4.5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明确确保抢险人员自身安全和受威胁群众人身安全的各项防护与医疗救护措施。

5.4.6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明确对重点地区或部位实施紧急控制以及动员社会力量的条件、权限和要求等。

5.5应急响应结束

明确应急响应结束的条件和发布程序。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确保预案执行过程中通信与信息畅通的主要保障措施、如党政军领导机关、现场指挥及其它重要场所的应急通讯保障方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等。

6.2抢险与救援保障

明确抢险救援装备、技术力量、队伍(含专业与非专业队伍)、专家组在管理和启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各类工程、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房屋建筑、交通干线抢险、抢修,以及人员救护等。

6.3供电与运输保障

明确对抗洪抢险、抢排积涝、救灾现场等供电与运输的主要保障措施、责任单位等。

6.4治安与医疗保障

明确灾区治安管理、疾病防治、防疫消毒、抢救伤员等保障要求。

6.5物资与资金保障

明确防汛物资储备管理、调拨程序与调运方式、防汛经费的安排、特大防汛经费的申请等保障措施。

6.6社会动员保障

明确防汛指挥机构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明确城市防洪排涝宣传、市民防洪减灾教育、技术人员培训、防汛减灾演习等保障措施。

7后期处置

7.1灾后救助

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救灾工作的要求与职责。

7.2抢险物资补充

明确如何根据防汛抢险物资消耗情况,及时补充抢险物资的具体要求。

7.3水毁工程修复

明确水利、供水、交通、电力、通信等工程或设施水毁修复的资金来源、时限等具体要求。

7.4灾后重建

明确相关工程或设施的灾后重建标准、指导原则和实施措施等具体要求。

7.5保险与补偿

明确保险与补偿的适用条件、承办机构职责和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流程等。

7.6调查与总结

明确调查与总结的适用条件、承办单位、时限要求和审核程序等。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对需要诠释的名词术语,给出准确的定义。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明确预案管理和更新的具体要求。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明确预案执行过程中相关奖励与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

8.4预案解释部门

8.5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1附图

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选择绘制相关附图,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启动工作流程图,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布置图,主要病险工程分布图,城市洪涝风险图,城区暴雨渍涝点分布图,城市超标准洪水预案实施图等。

2附表

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选择编写相关附表,如:城市防洪排涝基本情况表,城市防洪工程与除涝排水设施基本情况表,城市防洪相关部门职责分工表等。

3附件

相关部门、单位的城市防洪应急单项预案。

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编写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建设背景 从区域发展及企业自身发展角度简要阐明项目提出的的主要依据及理由。 1.2 建设规模及产品(或经营)方案 如种植项目之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等;畜禽养殖项目之畜(禽)舍面积,养殖种类,畜禽存栏数、出栏数等;加工项目之车间面积,年生产能力等;流通类项目之库容、配送能力等。 1.3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预期实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项目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 第二章工艺设计 2.1 工艺技术方案 2.1.1项目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或路线 2.1.2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2.1.3工艺流程说明 包括工艺流程框图、各工艺环节的技术参数或说明。 2.1.4 工艺技术可靠性和可得性 阐述所选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及经济实用性。2.2 设备方案

2.2.1 设备选型 根据项目类别、工艺技术要求、建设标准选择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阐述拟选工艺设备和附属配套设备的依据和理由。 2.2.2 设备清单 编制仪器设备清单,将已有和新增分别列表;仪器设备清单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及主要技术参数说明等。 2.2.3 设备来源 第三章建筑、结构设计 3.1 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3.2 设计范围 3.3 设计内容及主要建筑(构筑物)清单 3.4 总图布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第四章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 4.1 给排水、采暖及通风设计方案 4.2 给排水、采暖及通风建设内容 第五章电气设计 5.1 电气设计方案 含供电、电力、照明、防雷接地设计等。 5.2 电气设施设备建设内容 第六章农业生产措施及基础设施设计 6.1 基础设施设计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

目录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制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编制依据 (2) 1.3适用范围 (2) 1.4工作原则 (2) 2. 应急指挥体系及职责 (3) 2.1应急组织机构 (3) 2.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3) 2.3应急工作组 (6) 3. 预防预警机制 (7)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7) 3.2预警 (8) 3.3预警支持系统 (9) 3.4预警级别及发布 (9) 3.5预警预防行动 (10) 4. 应急响应 (12) 4.1应急响应分级 (12) 4.2应急响应行动 (13) 4.3情况通报 (14) 4.4特别情况处理 (15) 4.5信息共享和处理 (15) 4.6指挥和协调 (16) 4.7应急处置 (17) 4.8应急人员安全防护 (18) 4.9群众安全防护 (18)

4.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19) 4.11信息发布 (19) 4.12应急结束 (20) 5. 善后工作 (20) 5.1善后处置 (20) 5.2社会救助 (20) 5.3总结分析 (20) 6.应急保障 (21)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21)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21)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23) 7.监督管理 (23) 7.1宣传、培训与演练 (23) 7.2奖励与责任 (24) 7.3监督检查 (24) 8.附则 (24) 8.1名词术语解释 (24)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24) 8.3预案解释部门 (24) 8.4预案实施时间 (24)

上海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精心整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规划编制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特大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层级往往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规划的门类与内容也更加丰富。一方面由于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在行政分级管理体制背景下展开的,既要保证市、区县、乡镇几级政府在规划管理上的独立性,也要确保各级政府所执行的规划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规划编制体系势必呈现多层次的特征,以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的延伸关系,战略部署与实施安排之间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特大城市地域大,规划管理涉及的覆盖面大、地区多,那么为了使规划便于实施管理和突出地区特色,规划的编制也会在横向上进行细分和针对性处理,加强网1.1结构。横向的1.2第三层面是中心镇总体规划、市级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新城、国家级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四层面是一般镇(含乡)总体规划和市级产业园区、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五层面是按经批准

所示。 2. 2.1 1 用、 安排。 2.2 1 总量, 每个分区面积约为100-150平方公里。6个分区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和深化,将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转化为中观层次规划要素的规定性控制,使局部地区的规划建设更好地贯彻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实现整体目标与局部利益、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的统一。2)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依据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原则,结合行政单元、市政社会服务设施网络,合理划分规划单元,中心城进一步划分为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一般一个街道分为2-3个规划单元。按编制单元进一步分解人口与建筑的控制总量,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和高度、公共绿地、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内容,作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以及城市设计、规划策略等指导性原则,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所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原则,对编制单元内的土地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为强化规划的全覆盖,对编制单元进行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3郊区规划

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背景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不断增长,地下设施的数量、体量不断上升,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北京城市中心与副中心地区发展、城市交通设施、世博园区、城市防灾设施、城市绿地、“架空线入地”等项目建设,北京地下空间建设令人瞩目,在中心城区已经形成与地面空间紧密相连,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格局。 地下设施总量不断增长,一方面,综合性强、体量大的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地下设施与人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限制和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北京还将持续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不仅对开发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地面空间相比,地下空间和地下设施是无法直观看见的。要使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得到合理应用;避免新建工程对已有地下设施的影响;保障已有地下设施安全运行,应对危及公共安全的灾害事故,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地下空间的现状,应用信息化系统的分析功能辅助管理和决策。 基于这样的需求背景,北京于2005-2009年启动并完成了科教兴市重大项目《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以下简称“平台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平台研究项目对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法和工作模式进行了的深入探索和实践,为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项目”)于2011年被列为北京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 本初步设计方案将用于平台项目整体实施的控制和指导。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外环线为界)为主要实施范围,建立以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质地层等为主要对象,基于北京城市统一坐标系与地面空间信息紧密结合的地下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应用平台,为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和技术的支撑。 项目建设涉及数据建设、功能建设和示范应用三个方面,具体目标是: 数据建设:通过汇聚实施范围内包括地下管线和以交通类基础设施为主的地下构筑物数据,补充完善地质数据,初步形成对北京城市重要地下设施安全运行、安全监控的信息支撑。 功能建设:通过建立以地下空间数据共享、交换为主导的平台管理服务功能,使平台初步发挥地下空间综合信息服务中枢的作用,为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城市地下设施安全运行提供信息服务。 示范应用:通过完成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和地下空间建设风险管理两方面的示范应用,探索建立平台信息服务与管理应用需求紧密结合的关联关系,推进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项目具体建设内容、现状基础等其它基本情况介绍参见《北京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附件。 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内容要求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本设计方案覆盖整个项目的建设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需求分析

(机械安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 1、探地雷达 1.1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Radar,简称GPR)在国内也称为地质雷达,它是利用超高频(106~109Hz)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宽带脉冲发射天线将纳秒高压脉冲源提供的电脉冲 信号转化为脉冲电磁场,并以脉冲电磁波形式射向目标体。宽带脉冲接收天线将来自目标体的反射脉冲电磁波转 化为电脉冲信号传送给宽带取样示波器后以时域方式显示出来,再经计算机处理后给出时域特性或频域特性显示。在雷达移动探测过程中,定时向地下发射脉冲电磁波,并不断接收到目标体的反射波,它们组成雷达剖面图像。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可确定目标体(管道、洞穴、埋藏物、地层等)的分布特征。也可以通过读取接收到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和求取电磁波传播速度来计算目标体的埋藏深度。 (1)SIR-3000型地质雷达(40-50万元) 生产商:美国地球物理探测公司(GSSI公司) 经销商:北京西尼德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参数: 1.单通道实时数字采集处理器探地雷达,操作平台为WindowsCE。 2.主机可适配所有高中低频雷达天线,频率范围从16MHz到2.2GHz。 3.存储器:1G内存。可插标准CF闪烁内存卡。 4.显示器:强光8.4”TFT800X600分辨率,64K彩显。 5.显示模式:线扫描、示波器式。 6.显示方式:实时彩显,彩色/灰阶行扫描,变面积/波形显示,线性扫描方式中可使用256种色源来表示信号的幅度和极性。

7.数据格式:RADAN(dzt) 8.扫描速率:最高可达300线/秒。 9.样点字节:8位或16位。 10.扫描样点数:256/512/1024/2048/4096/8192 11.操作模式:须具备连续测量、测量轮、点测三种模式可选。 12.测量范围:0~8000ns自选; 13.增益:手动或自动。1~5节点(-20~+800dB可调)。 14.滤波器:垂直滤波器-有限、无限低通和高通可调。水平滤波器-叠加、背景去除。 15.动态范围:120dB。 16.尺寸:315x220x105mm左右,重量:4.1kg。 17.电源:要求电池内置,外接电源10.8VDC,15VDC 18.具有位置自动伺服系统,便于信号的准确接收。 19.迭加:2~32768个扫描。 主要特点: 1.SIR-3000型雷达的一体化设计,加上内置式可充电电池,性能坚固耐用,整机仅4公斤重,是目前市场上最轻便的雷达系统; 2.SIR-3000型雷达高分辨率强光型液晶显示,可在野外强光下操作; 3.除了传统的USB、Ethernet,RS-232等接口外,还配备了独特的微型闪存装置,提供更便捷、快速的数据传输方式; 4.目前GSSI公司提供的雷达天线种类是最多,使购买我们雷达的用户具有了强大的扩展余地,可满足不同

最新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pdf

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设计说明书 1.1概述 1.1.1 道路地理位置图 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1.2设计依据 设计委托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相关评审报告、规划、地形等相关资料。 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如技术标准、规模有重大变化,应予以论证并履行报批手续。 1.1.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5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1.1.6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1.2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情况 1.1.1道路现状评价 1.2.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1.2.3沿线基本情况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1.2.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等。 1.2.5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3 工程概况 1.2.1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 1.3.2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3.3规划简况 着重阐述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 路的性质、功能。 1.3.4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1.3.5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3.6工程修建的意义 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减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内容,

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4 工程设计 1.4.1方案设计思路 1 对规划思路及各项指标进行说明,阐述对规划的理解,分析项目实施的意义。 2 提出主要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 3 结合规划提出优化或更改思路,阐述合理性。 1.4.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1 列表说明各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道路等级、设计年限、设计车速、标 准路幅宽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凹曲线凸曲线 半径、停车视距、最小净空、交织段长度、设计荷载、抗震设防标准等。对以上 指标与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2 对设计年限、设计荷载、最小净空、抗震等级结合规范进行说明。 3 对因条件限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所有非强制性技术指标需特别说明。 1.4.3道路平面设计 1 提出平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用地、道路、管线、轨道、隧道、桥梁、文物、其它构筑物、以及工程费用控制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平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4道路纵断面设计 1 提出纵断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坡度、控制标高、坡长、挖填土方、排水、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纵断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5方案比选 列表对方案的交通功能、占地、工程费用、景观效果、近远期结合情况、技 术要求、工期、拆迁与施工组织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1.4.6道路路幅分配 说明道路总宽度以及车行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缘带、中央分隔(绿化)、人行道绿化带宽度分配。结合规划及交通分析论证路幅分配合理性。(结合综合管网布置确定路幅分配) 1.4.7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1 说明道路边坡坡率以及支挡构筑物、桥梁、隧道的确定情况,结合现状地形与地勘分段说明其设计合理性。 2 提出特殊路基处理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2021)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2021)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49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2021) 1、探地雷达 1.1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Radar,简称GPR)在国内也称为地质雷达,它是利用超高频(106~109Hz)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宽带脉冲发射天线将纳秒高压脉冲源提供的电脉冲信号转化为脉冲电磁场,并以脉冲电磁波 形式射向目标体。宽带脉冲接收天线将来自目标体的反射脉冲电磁波转化为电脉冲信号传送给宽带取样示波器后以时域方式显示出来,再经计算机处理后给出时域特性或频域特性显示。在雷达移动探测过程中,定时向地下发射脉冲电磁波,并不断接收到目标体的反射波,它们组成雷达剖面图像。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可确定目标体(管

道、洞穴、埋藏物、地层等)的分布特征。也可以通过读取接收到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和求取电磁波传播速度来计算目标体的埋藏深度。 (1)SIR-3000型地质雷达(40-50万元) 生产商:美国地球物理探测公司(GSSI公司) 经销商:北京西尼德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参数: 1.单通道实时数字采集处理器探地雷达,操作平台为WindowsCE。 2.主机可适配所有高中低频雷达天线,频率范围从16MHz到 2.2GHz。 3.存储器:1G内存。可插标准CF闪烁内存卡。 4.显示器:强光8.4”TFT800X600分辨率,64K彩显。 5.显示模式:线扫描、示波器式。 6.显示方式:实时彩显,彩色/灰阶行扫描,变面积/波形显示,线性扫描方式中可使用256种色源来表示信号的幅度和极性。 7.数据格式:RADAN(dzt)

初步设计方案纲要

1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方案第一部分说明书 一、设计原始资料 (一)概况 (二)设计原始资料 1、水量资料 2、水质资料 3、气象资料 4、工程地质资料 5、水文资料 6、管网资料 二、工艺的选择 三、总平面布置 四、厂区竖向设计 五、处理设备设施的主要参数设计 第二部分计算书—主要构筑物的计算 一、设计流量 二、闸门井 三、粗(中)格栅 四、细格栅 五、曝气沉砂池 六、氧化沟设计/其他 七、消毒池 八、污水计量设备 九、污水浓缩池 十、贮泥池 十一、其他构筑物的计算 十二、高程的计算 十三、污水泵站的计算 设计参考资料

4000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第一章概况 1工程简介 1.1工程名称 1.2工程规模 1.3项目准备和编制过程 2编制的依据、原则和范围 第二章拟建项目背景 1、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必要性 2、污水处理厂处理程度 2.1 进水水质 2.2出水水质 2.3 污泥出路 3 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 4、工程懂点和难点分析 第三章处理工艺方案选择 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1.1常规处理工艺(SS、BOD,.COD的去除) 2

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一总论 1、项目背景 2、编制依据和技术标准 3、设计规模及要求 二、污水处理工艺 1、生化处理方案论证 2、消毒工艺的确定 3、污泥处理工艺方案论证及最终处置 三、污水处理厂设计 1、流程设计 2、总体布局 3、工艺单元介绍 4、主要构筑物 5、主要工艺设备 6、建筑结构 7、电气、仪表 8、给、排水 9、热力 10、通风 四、运行成本分析 1、设计处理规模 2、设计处理程度 3、劳动定员 4、运行成本分析 五、附件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应急预案体系 1.5工作原则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1公司概况 2.2事件类型 2.3危害程度分析 2.4事件分级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公司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3.2坍塌事件应急救援指挥小组及工作机构 3.3各职能部门的应急职责 3.4专家组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4.2预警分级

4.3预警程序 4.4预警行动 4.5 信息报告与处置 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5.2先期处置 5.3响应程序 6信息发布 7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理 7.2保险理赔 7.3事故事件调查 7.4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8保障措施 8.1通信与信息保障 8.2应急队伍保障 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8.4经费保障 8.5技术保障 8.6其他保障 9宣传、培训和演练 9.1公共信息交流

9.2培训 9.3演练 10奖励与责任追究10.1奖励 10.2责任追究 11附则 11.1预案管理与更新11.2预案解释 11.3预案备案 11.4预案实施时间 12 附件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X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31号)、《XXXX公司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XX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XXXX公司突发事件综合预案》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1.4应急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公司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之一,是总体应急预案的支持性文件。遵循“应对措施基本一致,同一类型事件合并设置”的精神,针对自然灾害类的突发事件、危险源,对特定事件的危害程度、事件分级、应急机构及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信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

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条文说明】关于初步设计文件是否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的问题,在修编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或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内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初步设计文件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 3.1.2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xx。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

的要求见4.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1 / 41 3.2设计总说明 3.2.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xx、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产品语义学大纲

《产品语义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的性质、任务及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 《产品语义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从设计符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意义、传达、语境、修辞等概念进行了阐述,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新的设计思考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导以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广泛扩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符号的关联性和语言学中的修辞方法展开发散思维与联想,以期觅得产品预定概念和意义的最佳传达途径,并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辅助作用。 (三)适用专业 适用于工业设计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基本内容(含章节的重点、难点等) 第一章设计符号理论概 述 基本要求:了解设计符号的理论意义、符号理论发展简史、设计符号的特性以及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重点:设计符号的特点。 难点:文化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产品语义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学的概念、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影响产品语义理论的诸多新观念以及产品语义学对我国设计发展的价值。 重点:产品语义学的缘起与发展。 难点:产品语义学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三章产品的语义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语义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重点: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难点:产品语义的诉求层面。 第四章产品语义的传达 基本要求:了解意义的来源,学习人的要素、环境的要素和生活方式的约定。进而对产品语义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理解,使学生以使用者的角度认知产品、以及了解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 重点:传达的概念与过程、语义传达的类型。 难点:使用者心理模型和产品语义实现的条件、产品语言的局限性。 第五章产品语义学在设计中的运用 基本要求:了解产品使用情景语境,产理解产品的合理性说服、情感性说服以及产品语义设计程序,了解修辞在产品语义表达中的应用及价值。 重点:产品说服功能与语义设计程序、产品语义传达的有效思维方法。

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一、工作场所 ××项目部的施工作业场所,及生活区域。 二、事故特征 项目部所在区域因人为、自然等灾害引发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造成建筑物倒塌、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应急职责 (一)区域施工人员 1、立即停止作业,撤离灾害现场,并向周围人员呼救。 2、向施工区域负责人、安全人员报告。 (二)施工区域负责人、安全人员 1、组织先期抢救,迅速将周围施工人员疏散,并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向项目部经理报告。 3、向医疗机构请求援助。 (三)项目部经理 1、按既定程序组织抢救。 2、向上级单位、有关部门报告。 四、现场应急处置 (一)现场应具备条件 1、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张贴紧急救助的疏散路径及联系电话。 2、通讯、照明工具、救援器具等。 3、急救箱及急救药品,担架及救护车辆。 (二)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1、现场人员第一时间发出灾害警报,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

2、现场负责人、应急工作组成员接到报告应立即联系各部门及时赶赴事故现场。 3、到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按照应急处置措施组织现场人员进行自救。 4、事故超出应急能力时,向119、120以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请求支援。 5、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 (三)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发现有地质灾害事故后,发现人员应大声呼叫,通知到更多的人员,并及时报告应急处置工作组,报告内容应包括灾害地点、灾害性质、影响程度、现场情况等内容。 2、应急处置工作组接到报告后要立即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同时要立即到现场进行核实,并派专人进行警戒。 3、若地质灾害不会危及员工安全和财产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组应组织人员进行处置。 4、若地质灾害超出项目部的处置能力,应急处置工作组要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撤离集合地点:×××××)。同时要及时通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电话:×××)和公司总部(电话:×××)、业主(电话:×××)等单位。 5、人员在应急撤离点集合后,应急处置工作组要安排各单位负责人清点人数,组织人员迅速撤离。 6、人员撤离的同时,根据地质灾害发展情况,在保证抢险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抢险人员对项目部重要设备、财产等进行转移。 五、注意事项 1、主要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组人员必须24小时开手机,以便及时进行联系。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大纲

前言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三、设计简况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 五、矿区经济概况 六、矿区煤炭生产建设概况 七、交通运输 八、电源、水源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二、构造 三、煤层及煤质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工程地质条件 六、环境地质条件 七、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八、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第二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二、矿井储量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三、矿井服务年限 第三节井田开拓 一、井田地质构造、老窑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 三、水平划分 四、大巷布置 五、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第四节井筒 一、主斜井 二、副斜井 三、回风平硐 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一、井底车场形式 二、井底车场硐室

三、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支护

第三章大巷运输 第一节运输方式选择 一、运输方式 二、主要运输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坡度及钢轨型号 第二节矿车 一、矿车选型 二、矿车数量计算 第三节运输设备选型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选型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第一节采煤方法 一、采煤方法的选择 二、工作面设备选型 三、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管理方式 四、工作面回采方式 五、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数、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六、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七、生产时主要材料消耗指标 第二节采区布置 一、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采区数目、位置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二、采区尺寸、开采顺序及回采方式 三、采区巷道布置 四、采区车场、装车点及硐室 五、采区煤、矸运输、辅助运输及设备选择,采区通风和排水 第三节巷道掘进 一、巷道断面及支护形式 二、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三、掘进工作面个数及掘进设备配备 四、采掘比例关系和掘进率、矸石率预计 五、井巷工程量和移交生产时的三个煤量

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3 初步设计 3.1 一般要求 3.1.1 初步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 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3.1.2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 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 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 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书。 5 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 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 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条。 3 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 设计总说明 3.2.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 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 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 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 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 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 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 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 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 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安保、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3 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 3.2.4 总指标

产品语意设计-教学大纲

《产品语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课程名称:产品语意设计 学分:2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16 实践学时:16 适用对象:工业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构成基础、机械制图、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效果图技法与分析、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产品模型制作、产品形态设计、设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通过在产品设计实践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的高度,使产品设计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将社会、生活、文化应用于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新的要求。产品语意学侧重于从符号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产品形态的使用环境中的象征意义,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新的设计思考的角度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引导以产品语意学在设计中广泛扩展思路,帮助学生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讨论,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本课程教学目的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意思维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创新性的思考、解决设计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产品语意的概念、层次及价值; 2.重点掌握功能性语意、象征性语意、趣味性语意及关怀性语意的理解; 3.熟悉产品语意表达的思维、方法及特征; 4.掌握产品语意设计的应用流程、要点; 5.熟悉信息时代产品语意的发展趋势,以及产品语意设计及表达的思路; 6.熟悉产品语意设计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于体现。 (二)能力目标 养成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记录的习惯,善于捕捉灵感;养成打破常规,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表达。拓宽学生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实践操作与本理论专业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造型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产品语意概述 2课时

发改委初步设计方案编写大纲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要求 (提纲) 第一章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单位 4.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依据 5.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效益及风险 8.相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需求分析 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 2.系统功能指标 3.信息量指标 4.系统性能指标 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1.总体设计原则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第五章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4.应用支撑系统设计 5.应用系统设计 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7.终端系统及接口设计 8.网络系统设计 9.安全系统设计 10.备份系统设计 11.运行维护系统设计

12.其他系统设计 13.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 14.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 15.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 16.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 17.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18.初步设计方案相对可研报告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 第六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1.领导和管理机构 2.项目实施机构 3.运行维护机构 4.核准的项目招标方案 5.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方案 6.相关管理制度 第七章人员配置与培训 1.人员配置计划 2.人员培训方案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初步设计概算 1.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2.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书 3.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第十章风险及效益分析 1.风险分析及对策 2.效益分析 附表: 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 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核算表 附件: 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编制依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附图: 1.系统网络拓扑图 2.系统软硬件物理布置图

产品语意及设计方法

产品语意及设计方法 2009/09/11 22:03 摘要:在符号逻辑支配的消费社会,产品语意学无疑成为产品由明晰的实用功能转向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的利器。本文从产品语意学的历史发展入手,将产品语意分析和设计方法与当前在用户研究中广泛运用的群体文化学方法相结合,提出结合用户研究、团队管理和产品语意的设计程序,以及如何在研究阶段发现语意源、在整合阶段提取语意点、在设计阶段运用语意点等方法,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呼应与互补,将深埋于用户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心理、文化、社会、环境等深层意义更准确投射在视觉形式上,引发他者的感知进而共鸣。 关键词:产品语意学;群体文化学;设计程序;设计方法 布西雅(Jan Baudrillard)融合了马克思理论与符号学观点,总结了人为“物”的三个属性:强调“使用价值”的“工具”属性,其支配逻辑是日常生活的领域的功用逻辑;强调“交换价值”的“商品”属性,其支配逻辑是市场的领域的经济逻辑;强调“符号价值”的“符号”属性,其支配逻辑是地位和声望的领域的符号逻辑。产品就是充满、交织着这三个属性的文本,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是消费者的解读过程,通过对显在的形态、符号、语意的解读,进入隐藏在表层注释背后的意义象征,从而完成从明晰的实用功能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的转向。产品语意学无疑是有效完成这一转向的利器。以下,就从产品语意学的历史沿革入手,结合现代设计程序与方法,探讨产品意义发生、转化、实现的程序与方法。 1、产品语意学发展回顾和理论简介 语意(Semantic)即语言的意义,产品语意学(Product Semantics)则是研究产品语言(Product Language)的意义的学问。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更远可追溯至芝加哥新包豪斯学校的查理斯(Charles)与莫理斯(Morris)的记号论。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 Krippendorf)、德国的布特教授(R. Butter)明确提出,并在1984年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学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乃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作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会议论文结集由《创新》(Innovation)杂志专辑出版。1985年在荷兰举办了全球性的产品语意研讨会,飞利浦公司在布莱克(Blaich Robert)的领导下采取“造型传达设计策略”而获得空前成功,展现了产品语意理论的具体应用成果。1989年夏,荷兰赫尔辛基工业艺术大学举办了国际产品语意学讲习班。由此,产品语意学被推广到欧洲。1991年毕德克在《设计——产品造型的历史、理论及实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产品语言和产品语意的众多论述,并指出“产品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深层知识(In-depth Knowledge)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1997年,德国《form》杂志再度以产品语言为主题(On Language, Objects and Design),重新对产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山西路桥集团长临高速路基 总承包LJ9A项目部 二零一五年

地质灾害现场处置方案 一、事故的特征 1、危险性分析 (1)地质灾害事故主要有山体岩层移位、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2)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区域和地点 我项目部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隐患,多发生于雨季汛期(6-9月)。 3、地质灾害事故前征兆 (1)山体出现位移、裂缝。 (2)遇到强降雨天气、地面水土流失严重。 (3)雨季强降雨造成地表潜水位升高,影响表土的稳定性,房屋结构损坏,斑裂、倒塌。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事故报告原则:接到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预警或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事故发生后,事故地点及时向应急值班人员汇报,由应急值班人员及时向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或办公室报告。 2、统一指挥原则:根据指挥部总指挥的命令,在现场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充分调动各方面救援力量,落实责任,科学组织,保障抢险救援工作快速、有序进行。

3、救人优先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切实把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作为事故处置的首要任务,有效防止和控制事故危害蔓延扩大,千方百计把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及时撤人,加强观察。积极自救,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和矿井财产免受损失。 4、及时抢险原则: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自救、互救工作。实施快速应急响应和快速抢险,相关部门、救援机构必须第一时间到达事故发生地,相应的救援抢险设备也必须迅速到达。 5、妥善处理善后原则:按照相关规定,在事故抢险救援的同时,应尽快开展善后处理工作。要根据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三、应急组织与职责 项目部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指挥部设在项目部,负责统一指挥、应急决策、协调地质灾害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灾情发生后由指挥部组织进行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协调各工作组,落实指挥部决定和交办的其他事项。 1、组织机构及职责 总指挥:刘景玉 职责:应急救援工作诸事项的决断权;项目部所有资源的调配权;申请外部应急资源的决断权。 副总指挥:赵志军张巨国李国庆胡建勇贺来国曾雁玲

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写提纲

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安全专篇》编写提纲 1.设计依据 1.1 建设项目依据的批准文件和相关的合法证明。 1.2 国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有关安全规定。 1.2 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1.3 其他设计依据,如地质勘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等。 2. 工程概述 2.1 建设工程基本概况 简明叙述矿山地理位置、设计范围、开采方式、设计规模、采选工艺,开拓、提升、运输、排水、通风系统、矿区总平面布置、工程概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 工程设计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新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2.3 影响矿山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 2.4 对矿山安全状况及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进行总体评价。 2.5 存在问题和建议。 3. 地质安全影响因素 3.1 简述区域地质特点,主要构造带(断层、破碎带)的分布,矿区发生地面塌陷、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2 地表水系和地下水赋存状况、喀斯特地貌(溶洞)对矿山开采的影响。 3.3 高硫矿床和其它有自燃、自爆倾向的矿床对矿山安全的

3.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开采安全的影响 3.4.1地质条件复杂、地压大、岩层破碎、水害严重的矿床。 3.4.2开采深度大,有岩爆发生的矿床。 3.4.3释放有毒、有害气体的矿床(如氡气等)。 3.4.4有放射性元素的矿床。 3.4.5矿区老硐、采空区、塌陷区对开采安全的影响。 3.5 特殊灾害对开采安全的影响 3.5.1地震。 3.5.2雷电。 3.5.3海啸。 3.5.4台风。 3.5.5暴风雪(雨)。 4. 矿床开采安全评述 4.1 选用的采矿方法安全可靠性分析 矿块构成要素,采场整体稳定性,顶板管理,充填及采空区处理等。 4.2 露天矿最终边坡角,工作帮坡角选择、防止边坡坍塌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4.3 坑内通风系统设计特点,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原则,矿井风流和风量的控制方法,风门、风墙、风桥等通风建筑物配置的安全可靠性分析;矿井防尘措施:入风质量、凿岩防尘、爆破防尘、装卸矿时防尘、井下破碎防尘、水帘降尘、风量和风速排尘等安全可靠性分析;深凹露天矿爆破通风及防尘措施的可靠性分析。 4.4 露天矿和坑内矿排水系统特点、水泵排水能力、防水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