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阅读附答案

寒假作业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有沙源。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5、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地震前的征兆(图)

地震前的征兆(图) 2008年05月19日星期一16:32地震前的预兆.不可思议的世界之鬼月最精选秘鲁游客用DV拍摄地震时的惊魂一刻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 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大震前动物异常表

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对动物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的方法 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

《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沙尘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芸炀

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的含义。 罪魁祸首:

认识地震

认识地震 认识地震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其中一种,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一旦地震后,有多少 的人会丧失掉性命;又有多少的人会失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朋好友。让一个平静 的城市,立刻变得喧闹了许多。 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一大半,当 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 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看着那些小小的, 带着红领巾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的孩子,她说她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了。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 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 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 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 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 往下陷,那几个往钻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 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 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 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 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后来,那几个小孩子还是给挖出来了,但 是却只有一个还活着,看着那些个年轻的战士抱着那个幸存的小女孩在雨中大叫 着跑向救援所在的帐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泣不成声。汶川地震让我学会了 "勇气"二字。这次大地震不仅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爱的奉献,在朴素的 面孔后,曾经跳动着同一旋律的心旋,让我们为灾区尽一份微薄之力,在非常时 期,考验的更是我们的团结一致,地震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那些灾 区人民振作起来,带他们走出那片疼痛哀伤的土地,如幸福之船撑出伤心之河, 地震来势汹汹,但震不住我们牵手的力量的共同的决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最新)

近百年来,沙尘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赶紧做一做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沙尘暴》阅读理解及答案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

科学探索来源:光明网科技 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 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阅读附答案 寒假作业阅读附答案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洋溢。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但是,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产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必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潮湿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构成了大规模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构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流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袒露,确切增添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假设咱们歼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歼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世界所有自然系统的更为可怕的反馈和报复,乃至引起咱们难以想象的灾害。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不是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恰是黄土高原松散土壤的易耕性,才使咱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膏壤,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必定程度上填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一年因沙尘暴向亚

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一年每公顷增添了190千克的肥饶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减缓酸雨。沙尘含有丰厚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个别城市之外很少有酸雨产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瓜葛。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不乱。沙尘含有丰厚的养分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养分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增进了该海域生物的茂盛。 ⑦事实上,处在甚么自然带上.就有甚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甚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扭转的。 ⑧咱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为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或许能够知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咱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因而树木就凭仗其根系向四处和地下深处吸夺水份,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贮备水份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终究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和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重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潮湿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构成了大规模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歼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歼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乃至引起咱们难以想象的灾害。 C.沙尘含有丰厚的养分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养分物增进了该海域生物的茂盛。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由于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疏忽了它有益的一面。

初中课外阅读训练两篇(附答案)

初中课外阅读训练两篇(附答案) (一)马 吴伯箫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邻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

中国民间地震预测史

中国民间地震预测史 1966年以前,国内地质学界并没有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地震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工程地震、地震监测、地震调查、地震学研究。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的问题,尽管李四光等专家坚决主张地震可以预测,但地质学界的主流意见还是认为地震预测这个西方科学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要解决不太现实。但是,随着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河北省邢台连续发生了6.8级和7.2级地震。周恩来总理做出指示,使得地震预测变成了可以立即开展的工作,包括中科院、地质部、石油部、国家测绘总局,以及各地的天文台,都投入到了地震预测的工作当中。 地震预测成了群众运动 几年之后,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死亡超过1.5万人。十几天之后,1970年1月17日,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次会议,宣告着我国大规模的地震预测正式展开。1971年8月2日,国务院发文决定撤销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地震预防工作。 而根据周恩来总理先前在邢台地震中的指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专家和群众结合),土洋结合(土办法与洋办法结合),大打人民战争。”以发动群众“群防群测”的中国式地震预测工作由此开展起来。 然而,除了知道地球是圆的,当时一般群众对地球物理基本一无所知。因此以群众运动方式开展的地震预测工作,不可能用实验和分析的方式来寻找地震成因,而只能采取归纳的方式:通过总结既往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症候,来摸索出一套地震发生前可验证的规律。可实际上,因为普通人经历地震的机会本就不多,在没有排除其他环境干扰的情况下,即使在震前进行了有意识的观察,也根本不可能分析出哪些现象是地震前所独有的。而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则比今人更为肤浅得多,古书县志上对震前异常现象的记载,基本都是一些事后的夸张记忆,更加不足为据。 而更为根本的是,所有的这些“经验总结”要想成立,首先必须要“地震发生之前一定有异常现象发生”这个假设成立才行。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界估算一场大地震必然于1988-1993年在加州发生,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帕克菲尔德镇作为最佳观测点,全美200多家地质实验室带着数千万美元的投入赶到了这里,然而这场地震一直等到2003年才发生,而且科学界从对震前观测的整理中,没能发现任何可靠的征兆。

(说明文阅读题)从“雾都”到“霾都”阅读答案

从“雾都”到“霾都”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题 从雾都到霾都 ①在中国有一座城市以雾而著称,就是雾都重庆。 ②重庆多雾,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四面群山环绕,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不过气象部门的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灰霾天气倒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③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在一起,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而____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技术性的判识标准: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相对湿度低于80%的为霾。 ④据气象部分研究人员所说,重庆由于二战时期的军工开发和以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

误认为是雾都。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降低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于是,雾都不再有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人忧心。而且,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郑州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乌鲁木齐被戏称为西部雾 都雾鲁木齐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 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 难达到饱和程度,出现的肯定是霾。 ⑤霾会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 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家族被称为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PM2.5在____年迅速蹿红。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会深入到人的肺部,造成人的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急诊数量分别会增长5%和1%。 ⑥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经济 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的日变化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恐怕短期内也很难发生改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悬浮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选自《读者》____年第3期,有改动) 1.从文中看,雾和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两点)(4分) 答: 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地震的前兆现象

概念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万维网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沙尘暴(2014江苏无锡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沙尘暴 ①在中国北方,沙尘暴是短期或中短期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在其源区造成地表严重风蚀,使土壤荒漠化;在降尘地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容易诱发眼睛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甚至造成户外活动的人畜伤亡;沙尘暴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运输;还会对建筑物和水利设施造成污染和损害…… ②沙尘暴也是大气层中规模最大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之一。2006年4月16日至18日,北方地区曾出现一次强沙尘暴,致使北京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2010年3月12日,源于新疆和田的沙尘暴,侵袭的地区面积达320万平方公里,3月20日袭击北京,使机场的能见度降低到不足800米;3月22日抵达台湾高雄,当地最高的建筑物被沙尘笼罩,以致模糊。 ③大量沙尘在大气层中的输运会影响全球的天气演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也有某些积极作用:以沙尘为核心的气溶胶能够反射相当部分的太阳辐射,从而抵消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大气层温度升高。撒哈拉沙漠的尘埃可随上升气流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的亚马孙地区,而富含矿物成分的沙尘滋养了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在澳大利亚形成的沙尘可漂移3500公里到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滋养马来西亚丘陵地区的土地,这是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繁茂、植物品种众多的重要原因。在西亚和中国西部产生的沙尘暴可在大气层中航行10000公里,降落在北太平洋、遍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尘埃中丰富的矿物质是该海域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而这些浮游生物又是渔业资源的饵料来源,由此滋养了北海道渔场。 ④另外,沙尘呈碱性,可以中和水蒸气中的酸性成分(二氧化硫等),对抑制酸雨有积极作用。 11.第①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答: 12.读完全文,你对沙尘暴有怎样更深刻的认识?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1.(2分)举例子,具体说明沙尘暴的积极作用,让人们对沙尘暴有正确的认识。12.(2分)沙尘暴有消极作用:会造成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它还有积极作用:能反射太阳辐射,滋养土壤、森林,提供海洋饵料,抑制酸雨。 (2014江苏无锡)

地震前的预兆

地震前的预兆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最新小学三年级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短文一: 回首二十世纪,我们唯(wéi) 一的家园——地球,由于环境污染,变得千疮( chuāng)百孔,不堪(kān)重负。回想起中国长江的洪涝(lào)灾害、频(pín)繁的台风、黄河断流、大海的赤潮,还有北京的沙尘暴,等等,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怎么了?”大自然在报复人类,地球在哭泣。保护环境,拯(zhěng)救地球,让我们都来关心环保。 1.短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请用“”画出来。 2.面对哭泣的地球,人们发出了怎样的疑问?请你写在下面。 短文二: 有些生物浑(hún)身长满了刺。豪猪浑身细长的刺,平时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一旦遇到危险,豪猪就会张开这些刺,刺向敌人,保护自己。穿山甲浑身的鳞片就是它的刺,与指甲相类似。虽然它的鳞片不像刺那样尖利,但鳞片的边缘像刀刃(rèn) 一样锋利。人们最熟悉的带刺的植物应该是仙人掌了,它们身上的刺就是叶片,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些叶片进化成了刺。生长在亚马孙丛林的棕榈( lǚ)树,它的树干密布着的尖刺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果实不受动物的侵(qīn) 害。 1.短文介绍了哪几种生物身上的刺? 2.这些生物身上刺的作用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短文三: 风筝的用途很多。据说风筝的最初的用途是用于军事,可用来测量距离,传递情报。后来,风筝的功能由军事用途转为娱(yú)乐。近代,风筝作为体育项目和健身活动开始普及。不仅(jǐn)如此,风筝还是人们喜爱的工艺品。 1.短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________"画出来。 2.短文讲了风筝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四: 作家投宿 有位著名作家到某地旅店投宿。人家早告诉他此地蚊子特别厉(lì)害。他在服务(wù)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他对服务员说:“早听说此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飞来看好我的房间号码(mǎ),以便夜晚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了不禁大笑。 结果这一夜他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认真地做了一切该做的事。 (1)“果如其然”可以用另一个词替换,请你写下来。 (2)短文中“做了一切该做的事”,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短文五: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de dé)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 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绿得发亮。湖水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垂(cuíchuí)柳,在微风的吹(chuīcuī)拂下,柳条迎风起舞,看得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树下是一片嫩 (nèn nùn)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黄的、蓝的小花。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哦,天鹅湖,故乡的湖,我爱你!

地震前兆动物感知

地震前兆动物感知 为什么发生地震以前,动物能感知到地震而人不能感知到呢?因为地震发生以前会发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次声波,而一些动物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感知到次声波。 中国专家猜测动物或能预知地震 2008年05月16日 汶川大地震发生前48小时,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就担心可能会发生地震。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附近养蛇场的眼镜蛇举止异常。 蒋维松说,这些蛇近期急躁不安,不进食,有部分发生碰撞受轻伤;我们相信可能会发生大地震,但无法确定哪里会发生地震。他用录像机拍摄下了地震前几天眼镜蛇的异常举止。 两天之后,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人类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地震预测系统。不过,蒋维松的研究使一种长期以来处于科学和迷信之间灰色地带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是否能感知人类无法探测到的信号,进而预测到地震。 西方科学家虽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理论,但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地理生物学教授约瑟夫?克什文克(JosephKirschvink)说,你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说法,这些动物经过进化,作出这样的地震逃生反应并非没有可能。他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不过他也指出,蛇属于脊椎动物,它需要导向系统,而且它们对大地的振动非常敏感。 在中国,有专门的养蛇场,一些餐馆还提供用蛇制作的菜肴。2006年,蒋维松和他的小组在南宁开始进行一项不同寻常的地震探测计划,需要对数十个蛇窝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记录蛇群在地震前是否有异常举止。蒋维松称,这些蛇已经预测到了很多轻微的地震。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00篇)

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100篇 广东: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 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题----整理好的--20篇

有趣的小刺猬 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刺猬不但能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 )着瓜溜走了。 1、选择()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表示。 2、 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来。 3、根据短文填空。 刺猬的头(),眼睛和耳朵(),牙齿(),门牙()。它们四肢(),跑起来很快。爪子()、()。浑身长满了()。 4、下列句子中哪个是打比方的,在()里打“√”。 5、 (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 (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 5、仔细读读短文,看看刺猬的硬刺有哪些作用? 6、有很多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你能试着找一种动物写写吗?

(二)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鱼印(yìn)。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ěr)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前进——()短暂——()附近——() 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良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印乘的“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环保 回首二十世纪,我们唯(wéi)一的家园──地球,由于环境污染,变得千疮(chuāng)百孔,不堪(kān)重负。回想起中国长江的洪涝(lào)灾害、频(pīn)繁的台风、黄河断流、大海的赤潮,还有北京的沙尘暴,等等,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怎么了?”大自然在报复人类,地球在哭泣。保护环境,拯(zhěng)救地球,让我们都来关心环保。 1.短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请用“_____”画出来。

-古人对喷嚏、心惊、肉颤、面热、耳鸣、眼跳等征兆的

古人对"喷嚏、心惊、肉颤、面热、耳鸣、眼跳"等征兆的解释 2008-12-02 12:41 | (分类:默认分类) 一、喷嚏征兆 23点至凌晨1点:主有人邀请共同进餐之事。 1时至3时;主有女性思念你、客人来访之事。 3时至5时:主有与女人相约之事。 5时至7时:主有人来询问关于钱财的事。 7时至9时:主有终日饮食之事。 9时至11时:主有人来向你借钱之事发生。 11时至13时:主有贵客来,与人宴饮。 13时至15时:主有饮食吉利之事。 15时至17时;夜梦惊恐、饮食不利。 19时至21时:主与异性相会之事。 21时至23时:主有虚惊,不过这是吉利之事。 二、心惊征兆 23点至凌晨1点:主有女子思念之事发生。 1时至3时:主有恶事临门,大凶。 3时全5时:主于远来的客人来,友好相处,大吉。 5时至7时:主有外人请客。 7时至9时:主有喜事,有人成婚,大吉。 9时至11时:主有女性思念你,将有喜事到。 11时至13时:主会有人请客或邀请你游玩。

13时至15时:主有女性思念你,大吉。 15时至17时:主有喜庆的兆头出现,吉。 17时至19时:主有人送喜信至,吉。 19时至21时:主有贵人出现,大吉。 21时至23时:主有丧服及恶梦,凶。 三、肉颤征兆 23点至凌晨1点:主有尊长、大事大吉。 1时至3时:主将会有钱财的喜事降临。 3时至5时:主有凶恶的事情发生,要小心。 5时至7时:主会得到财物,大吉。 7时至9时:主有灾恶出现在身边,大凶。 9时至11时:主有客来相见,大吉。 11时至13时:主有忧疑之事发生。 13时至15时:主有财将降临身上,吉。 15时至17时:主会与人发生口角,要学会忍耐。19时至21时:主会有好事降临到你身上,大吉。21时至23时:主有大吉、喜庆之事。 四、面热征兆 23点至凌晨1点:主有喜事、又主得财。 1时至3时:主有烦恼、忧愁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