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稳定发展。同时,在重组中,大力推进证券公司制度建设,率先在重组类证券公司中推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

保险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保险公司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40家中资保险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保险公司全面推动用人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高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审计制度。保险业服务“三农”、保障社会取得新成效。保险业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参与农村医疗保险及农民养老保险,扭转了近年来农业保险萎缩的局面。保险公司共研究开发了200多个责任保险产品,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保险业在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探索综合经营方面取得了突破。截至2005年底,保险公司直接股票投资达到158.88亿元,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随着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国内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连接,将银保合作由松散的业务合作方式推向股权合作方式。

(三)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各部门密切协作,加快了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和重组改革,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注资、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等财务重组,实现不良资产比例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财务基础明显改善。二是中小银行类机构的风险正在得到初步处置。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的重组和改革工作有序推进,82家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农村信用社通过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

良资产等方式快速提高资本充足率,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三是证券公司积累的风险得到初步化解。2005年,共处置了13家高危证券公司。

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颁布和实施了《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和《关于个人债权收购意见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了个人债权收购范围和收购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风险补偿的市场化原则。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设立并开始发挥作用,保险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支付体系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安全高效运行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以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圆满完成,中国支付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支付清算系统的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并于2005年9月成功实施了大额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与应急备份中心之间的应急切换演练,支付系统的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正在积极研究和实施,支付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得到提高。

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金融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司法》和《证券法》两部重要法律得到修订,金融执法力度得到加强;会计标准建设取得新的成果,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正式运行;反洗钱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反洗钱协调机制建设全面展开。

(五)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分步骤、分阶段积极主动履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承诺,全面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发展。截至2005年底,银行业有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254家,资产总额876.57亿美元,占全部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89%。154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在25个城市经营人民币业务,25家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了20家中资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业有外资参股的证券公司7家,外资参股和合资(中方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20家,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32家。保险业涉及外资的保险营业性机构共40家,其中中外合资23家,外商独资17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资产为401.8亿元,外商独资保险公司资产为266.06亿元,分别占全国保险业总资产的2.64%和

1.75%。

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关注的重点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这些为中国金融稳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仍需要关注全球经济失衡和石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国内经济金融结构性矛盾、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中的潜在风险等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是全球经济失衡和石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多、长期利率水平较低、资源和资产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尤其是无序调整)可能会加大国际主要货币

汇率的波动,造成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价格调整,进而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石油等资源供求和价格波动,会给中国带来进口成本和潜在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使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大,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不足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结构性矛盾不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多,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资产价格上涨,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三是金融结构性矛盾。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且结构不合理,主要直接融资工具是股票,企业债发行规模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企业高负债运营。此外,保险业规模过小和保险覆盖面不宽也使金融结构性矛盾加剧。金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金融业将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金融业竞争加剧对现有金融监管理念、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深化金融改革。从金融机构内部看,需要缩小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水准的差距,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和汇率变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中小金融机构风

险需进一步化解。从外部环境看,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与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完善金融企业税收制度,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执法力度。

五是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并重。要实现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风险,增加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工具,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创造条件。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金融产品创新体制不健全。中国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拓宽业务领域,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对于防范和监控难度较大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的系统性风险要给予高度关注。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要提高风险监测和分析水平,促进信息披露,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三、以改革、开放和创新总揽全局,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对于全面提高中国金融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至关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和创新总揽全局,

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一是继续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经济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从体制和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二是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加快建设金融安全网,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保险保障制度,防范道德风险。加快建立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并形成对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进一步加强金融审慎监管,完善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

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国家绝对控股,改善产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内控机制与管理制度。继续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加快政策性银行的职能调整和转型,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体制,推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加快农村

金融创新,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恢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基本功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继续完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依法强化市场监管,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四是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为金融创新打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创新是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金融发展和创新的监管环境。

五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障金融安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和投资来源地限制。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金融对外开放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转变。加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保证金融信息安全。加强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制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开放条件下的巨大收益,尽管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更大。但是开放带来的并不全是收益,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损失。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开放带来的收益往往消耗殆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为首的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放松了资本管制,使他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受了资本流动引致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还未平息,一场影响程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了。这场危机使得一些国家重新正视金融开放的巨大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中国迈向开放之际,需要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重新研究金融开放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概述 1.1金融开放的含义 1.2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分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益的分析 1.4金融开放的负效应: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与危害 2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2.1金融开放的两种模式:内生推动和外生推动 2.2外生性金融开放利益享受和成本承担的不一致 2.3美国对外输出金融危机 3.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分析 3.1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判断 3.2中国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分析

4.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4.1金融传导机制理论上的解释 4.2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5.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 5.1加强对国际资本的严格监管 5.2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战略 5.3把握金融开放与稳定的均衡 5.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对外严重依赖 5.5外交战略的改变,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是否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是怎样传导的 3、中国在目前的金融开放程度下有哪些产生危机的因素 4、中国应该怎样防范金融危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 技术分析路线:

2010-2014-年-自考-《金融法》简答论述整理

2010-2014-年-自考-《金融法》简答论述整理

2010-2014 自考《金融法》简答论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1.简述银行卡持卡人的主要义务11-254 32.简述法律禁止设定抵押的财产。 33.简述信托中受托人的义务。 34.简述期货交易中的限仓制度。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5.试论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及职责。 36.试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必要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国外金融市场实践中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线。 32.简述委托贷款的特征。 33.简述外汇的种类。 34.简述公司债券上市后信息披露的义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35.试论银监会的监管与处罚措施。 1、试论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1-1-1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流通量的调节来实现的,这就需要运用特定的工具,称为货币政策工具,它是实现货币政策的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等。 (1)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的账户。缴存中央银行指定账户的款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部分款额与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2)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称为基准利率。它通常是整个社会利率体系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也是最核心地位的利率。商业银行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受基准利率的影响。 (3)再贴现率:再贴现率也是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形式。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以票据为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活动。而当商业银行自身需要资金,但贴现票据仍未到期时,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取得的贷款,这种贴现就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根据一定的比率从票据全款中扣取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这一比率即为再贴现率。 (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与一般政府部门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它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从事买卖业务。中央银行从事这种业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或汇率等指标,这种业务称为公开市场业务。 2、试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及其职责。1-2-10

201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长:范一飞朱鹤新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隽纪志宏阮健弘孙国峰邵伏军陆书春周学东徐忠温信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导小组范一飞朱鹤新王兆星陈文辉李超刘伟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编写组 总纂:周学东匡小红黄晓龙陶玲杨柳 统稿:杨柳张甜甜 执笔: 第一部分: 正文:孙寅浩刘通王一飞马志扬王磊 刘珂 专题一:孙寅浩姜宁馨 专题二:郭旻蕙 专题三:纪宝林李宏瑾 专题四:苗萌萌李知常陈勇 专题五:刘通纪宝林谷仕平 第二部分: 正文:楼丹陈敏莫依依

专题六:周媛 专题七:郭旻蕙 专题八:李敏波莫依依 专题九:许玥莫依依 专题十:王少群刘浏 专题十一:程世刚孙寅浩 专题十二:陈盼 专题十三:苗萌萌 第三部分: 正文:刘通周乙彬孙毅 专题十四:刘勤苗萌萌陈盼陈伟 专题十五:丁洪涛 专题十六:谢丹刘婕李岩吴文光段小钰专题十七:陈敏李恺宁 专题十八:谢丹朱强朱汉宁杜萌 专题十九:刘通 专题二十:刘勤 专题二十一:冯泽旭

专题二十二:欧阳昌民孙彬丁菁 专题二十三:张昕宁 附录:纪宝林刘通杨青刘浏莫依依其他 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勇于明星于海旭王婧王大波王文静 王尊州卢钇辰刘诗颖李庆佟岳男季军赵 文赵民胡永博战天舒姚丰夏伟亮高霞 殷实董进董英超谢容雷昭明 综述 2017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18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变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 水平,而且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的展开,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改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杂多变的环 境中持续向前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2017年中国实现GDP同比增长6.9%,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高出3.1个百分点,也高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期 的经济增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通货 膨胀总体温和,2017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 分点;国际收支总体平衡,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915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CPI

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探析

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国内历史背景与国际大环境,分 析了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从而说明中国近代金融开放是在开 放过程中还存在外在强制性的金融变迁和内在诱致性的金融变迁。 【关键词】近代金融开放被动性主动性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虽然 近代金融开放与现代金融开放不同,但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中国近代金融开放只 是单纯地被动性开放,而是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兼而有之。 一、1840年前中国的经济金融态势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曾长期作为世界最先进和富有的国家代表。以公元 1793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康乾盛世末期)为例,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 一位,人口为世界的1/3,而对外贸易则长期顺差。英国人安格斯?麦迪森 (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评述:“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经济规模的庞大并不能掩盖中 国自然经济体系衰落的事实。 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传统经济就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到鸦片战争 前夕,内忧外患已经愈演愈烈。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封建帝国,中国当时的社 会是完善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家庭为经济单位,高度地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 固步自封及封建制度对经济自由的束缚,成了 1840年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另外,社会分配严重失衡也激化了国内矛盾。亚当?斯密(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谈到:“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穷国家的 人民。”过强的中央集权使财富过分集中,而过多的人口又拉低了中国平民的 生活水准。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强大的中央集权为人口繁衍和人民生存带来了 保护和便利,但导致了平民长期受着沉重的剥削。除了中央集权之外,更重要 的一点是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不及人口增加速度、贫富悬殊也为 中国的经济体制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从金融领域来看,当时的中国仍然实行银、钱并用的货币体系,鸦片战争 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货币形态是混乱的。货币制度落后于西方国家,贵金属白 银还停留在称量货币阶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贱金属铸币铜钱经常要用于较 大数额的支付。因此,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货币方面,中国尚在比较原始 的阶段。”当时主要金融机构为钱庄、票号、当铺,主要信用形式为高利贷。 二、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国内历史背景与国际大环境 1、中国封建经济的没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1)中国封建制度与经济体系走向没落。封建经济体系在中国运行的时 间比西方要长,到了明朝前期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日臻完善,但从明后期起, 封建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愈来愈明显,致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 芽发展缓慢。清朝的建立没有从实质上扭转明后期以来中国封建体系走向腐朽、

中国工商银行公布2011年度经营情况

中国工商银行公布2011年度经营情况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SH: 601398;HK: 1398)今天正式公布了2011年度的经营情况。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5.6%,基本每股收益及每股净资产分别为0.60元和2.74元,比2010年增加0.12元和0.39元,董事会建议派发股息每10股2.03元(含税)。截至2011年底,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07%。 2011年工商银行坚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信贷经营管理水平,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投向,较好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年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余额比2010年末增加8,117亿元,增长13.1%。2011年工商银行信贷投放的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在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少增864亿元的情况下,贷款累计发放额却比上年多了4,770亿元。2011年,工商银行的NIM(净利息收益率)为2.61%,保持在合理水平。 从投向上看,2011年工商银行的信贷投放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显著加大。截至2011年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为9,59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028亿元,占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总增量的37.3%;贷款增幅达到46.1%,是该行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增幅的3.5倍;小微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由2010年末的9.7%升至12.3%,提高2.6个百分点。2011年,工商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为7.12%,比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高0.56个百分点。二是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贷款重点投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而该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比2011年6月末下降了2,476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比2010年末下降了73亿元。着重调整了期限长的项目贷款,在新发放的项目贷款中,95%以上投向了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是直接支持居民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和银行卡融资增加较多,其中个人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1,058亿元,增幅为39.5%,银行卡融资比年初增加862亿元,增幅为94.2%。 在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工商银行严格加强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94%,较2010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连续十二年实现“双下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至266.92%,较2010年末提升38.72个百分点。在市场普遍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方面,工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截至2011年末,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现金流覆盖率高,全覆盖与基本覆盖贷款合计超过97%;房地产领域贷款不良额和不良率控制良好,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82%和0.35%。 工商银行能在2011年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为银行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百业兴,则金融兴。从经济运行的情况看,银行与企业始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4%,其中国有企业、集体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0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第一部分综述 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相继出现金融动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的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日益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近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稳定问题,2003年,中国政府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调整,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同时,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和加强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国务院还明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做好金融稳定评估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政策,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金融风险,正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得到妥善处理。中国金融总体稳定,前景光明。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和工具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正确理解金融稳定,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判断金融稳定形势、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中,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切服从稳定大局的方针政策,

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战略

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战略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 入WTO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C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日程安排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快 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举措的轻重不仅关系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甚至关系到 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说加入WT(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要求对于宏观经济 高速增长、但市场体系尚未成熟、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金融市场开放日程安排 全球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永久性金融服务协议的达成, 使得全球95%以上的金融服务贸易被纳入逐步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市场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履行入世承诺,也正是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 逐步自由化的过程。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 年后,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将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中国将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在保 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外投资人的投资安全和利益。在中国 成为WTC成员国之后.将按照与有关国家签署的协议. 在业务范围准入方面,在加入世贸组织当年允许外国银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外币业务。参加后两 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参加后 5 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准入方面. 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将每年增加一定 数量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5 年后对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在分支机构的设立上,将由中央银行按审慎原则审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金融机构将更多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入. 有利于带来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和新的业务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服务水平。但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也将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与中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由于我国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不完善,加上历史包袱 沉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为此.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企业商业化改革步伐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法律法规. 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抓紧培训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金融管理的技术手段.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加入 WTO勺挑战。 6、对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日前银监会已收到3家香港银行在CEPA项下设立分行的申请,2004年1月1日即可进行审批。 此外. 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已经从简单的竞争阶段进入到竞争和合作的阶段,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8年,中国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一、高质量发展为绿色金融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2018年1月1日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后,2018年3月,中国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又一制度支撑。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要求,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坚定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主动承担与自身

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6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3.8%,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占比达到15%的目标;清洁能源投资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国际投资过程中大力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在“一带一路”等涉及的对外投资中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原则,着力推动相关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可持续投资的巨大需求也将催生中国更加广阔的绿色金融市场。 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成绩和新进展 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

王维安: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王维安: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1月10日晚,求是金融汇举办第111期公开课。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维安教授第五次做客求是金融汇,与大家展望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公开课要点 1.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本面;二是经济政策面。 2. 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两个主线:一手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防范系统 性金融风险。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依赖 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4.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基调下,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 融监管,2018年经济金融形势会更严峻。 5. 着眼未来,中短期内宏观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并伴有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继续把 风险控制放在第一重要位置。长期角度,待经济完成转型后,股票股权投资或许迎来趋势性机会。 做事讲究顺势而为,经济金融行业同样要判断大趋势、大方向。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众多,需要抓住主流因素。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本面;二是经济政策面。2018年作为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分析经济形势首先需要把握十九大精神,同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会议内容。 一、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工作重心调整 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同时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经济工作重心调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始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近40年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编著的这《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2013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2013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继续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宏观经济 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 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呈缓慢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欧债危机进入相对平静期,日本经济受政策刺激强劲反弹后增速回落,新兴经济体 增长总体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贬值.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日本经济内 在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金融环境变动和自身脆弱性的双重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可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 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财政、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开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尽管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仍然存在脆弱的因素。因此,在国内金融自由化还不到位,以及存在一定的财政与宏观经济稳定隐患的情况下,迅速的金融国际化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甚至会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泰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为避免“开放悲剧”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金融开放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正确的政策选择是我国金融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下。 ? 建立完善的财税制度,解决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 (一)强化税收的刚性和权威性。取消各种税外收费、名目繁多的基金和乱摊乱派的集资行为,实施“费改税”,取消内外企业之间税负差异和各种优惠,统一税法;从经济领域先行,以公平为原则,制止不平等的竞争。 ? (二)扩大税源,并加强征管力度。从对高收入群体给予合理的、必要的“限高”着手,防止税收流失。据学者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6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9.1%。其中,平均每年少征收的关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增值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营业税为1000亿元左右,少征收的资源税(如土地、能源、资源等紧缺资源税收)在1000亿元左右。另外,我国的地下经济十分严重,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额在700亿-800亿元之间。国

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放大,出现了一大批的暴富人群。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 (三)在财政支出方面,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对基础阶层施以必要的“兜底”。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乃至赤贫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 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在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法定资本金不足问题的基础上,按现代银行制度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这里笔者仅就当前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加以论述。 ? 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若一国商业银行体系为外资控股,对所在国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他曾对拉美、东欧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问题外资掌握金融体系控股权会导致贷款规模下降、利率上升;贷款高度集中于外企、所在国大企业和政府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所在国丧失金融体系控制权,货币金融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从墨西哥的经验看,其主要商业银行被外资控股后,信贷萎缩了70%。斯蒂格利茨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幻想,认为外资控股商业银行,一旦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外资母行会援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的经验使这一幻想彻底破灭。

2010金融联考真题

2010年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在四部门中,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出口和进口都增加,则均衡收入() A.必然增加 B.不变 C.必然减少 D.不确定 6、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要改变需要的构成,从消费转向投资,但不允许超过充分就业水平需要采取的政策是() A.扩张性财政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 C.扩张性货币政策 D.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结合 7、下面关于国际收支乘数分析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乘数分析法考虑了国际资本流动 B.乘数分析法分析的是收入不变前提下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C.乘数分析法分析的是汇率和价格不变前提下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D.乘数分析法分析的是收入不变前提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作用 9、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远期外汇汇率为升水时,说明本国利率() A.高于外国利率 B.等于外国利率 C.低于外国利率 D.都不正确 10、货币执行哪种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储藏手段 D.世界货币 11、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积极主动的通过()来维持资产流动性 A.持有可转换资产 B.借入资金 C.持有短期自偿性贷款 D.持有长期贷款 12、无风险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分别是0.08和0.10,根据CAPM模型,贝塔值为1.1的证券A的期望收益率为() A.0.080 B.0.102 C.0.100 D.0.122 13、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在短期决策时可调整的变量有() A.初始资本总量 B.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4、熊猫债券指的是外国发行人在中国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从性质上看,该债券属于() A.外国债券 B.欧洲债券 C.龙债券 D.全球债券 1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综合账户差额计算是根据() A.商品的进口和出口 B.商品与服务的进口和出口

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 问 题 及 对 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GDP总量达10万亿的经济大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密切相关,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依旧存在失衡现象。中国经济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在金融开放的同时就必须预判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提前找到相应的对策。本文从银行业、资本市场、保险业三个方面论述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现阶段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业开放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全面管理水平;完善国外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政策;逐步加大汇率自由浮动比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公开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等对策。我国的金融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有效地动员筹集资金、合理地分配和引导资金、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维护金融稳定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中文摘要 一、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金融行业开放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现有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中国金融开放问题 二、中国金融开放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一)加强风险管理 (二)完善国外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政策 (三)逐步加大汇率自由浮动比例 (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不合理政策 (六)借鉴国际经验 三、解决金融开放问题将使中国收获未来 四、参考文献 五、后记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一、金融稳定性指标基础数据收集 二、基础数据的处理与金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

三、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性指数。 将Excel文件中的金融稳定性指标数据导入Eviews中,利用公式x=(y-@mean(y))/@stdev(y),将数据转化为标准值,数据如下 利用Eviews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命令,计算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值与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

然后导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序列,如下 四、合成反应金融稳定性的总和因子TPAC: TPAC=(0.422*PAC1+0.227*PAC2+0.124*PAC3+0.111*PAC4)/0.8841 将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加100得到金融稳定性指数。具体数据如下,

五、实验结果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993-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测算实验结果主要说明:金融稳定指数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状况。整体上看来,1993-2010我国的金融系统稳定性有明显提升。具体而言,1994-1995年金融指数变化大,实际情况也

是金融不稳定,当时出现了“金融三乱”。1997年-1999年,受亚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金融发展有所起伏,但由于政策实施得当,没有出现大的金融不稳定问题。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金融稳定指数连续上升,与金融深化改革、国有银行改制、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有关系。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08年的金融市场稳定性有所下滑,但由于我国宏观政策从内外两方面一起调控我国金融市场,使得在09年很快稳定性指数有大幅上升。

2019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_范文

2019 年关于去杠杆政策的反思——问题、原因与对策?范文文|沈建光 今年以来,在去杠杆和财政紧约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出现明 显下滑态势,消费低迷,投资不振。10 月31 号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表明短期内稳增长措施将被放置首位,并未提及去杠杆。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期谈到去杠杆政策时表示,“前期一些政策制定考虑不周、缺乏协调、执行 偏离,强监管政策效应叠加,导致了一定的信用紧缩”。笔者认为这预 示着政策信号的变化——当前决策层关于经济形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判断已再次转变。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前期去杠杆政策? 未来的政 策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主基调转换下,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本轮去杠杆始于金融部门。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进入下半场,货币政策放水、监管放松、金融自由化都成为“稳增长”的政策工具,不断膨胀的影子银行体系持续向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国企、房地产部门输血,导致杠杆上升、风险堆积,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更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无法流入实体。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正式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任务之一,“防风险”取代“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国企混改、债转股、

财政部 23 号文、资管新规、房地产调控等一系列去杠杆政策陆续出台,着力化解政府、金融、企业等多领域杠杆风险,去杠杆逐渐延伸 到整个经济领域。 在这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去杠杆效果明显显现。易纲行长此前 表态“目前宏观杠杆率稳住了”。根据央行数据,截至 2017 年末,中 国宏观杠杆率为 248.9%,较 2016 年仅上升了 2 个百分点,而在过去 五年里,这一比率年均上升 13%,杠杆率的增长势头明显趋缓。此外, 今年以来,社融规模持续收缩,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贷款规模降 幅明显。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稳增长需求迫切。三 季度GDP 下滑至 6.5%,创十年以来的新低,消费、基建、投资均疲软,民营经济下滑,出口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也出现动荡局面,A 股指数持续下跌引起股票质押危机,债务违约频发,市场信心受到打击。加之易纲行长此前表态“宏观杠杆率稳住了”,当前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再次转换稳增长上来,从“去杠杆”阶段进入“稳杠杆” 阶段。与之相应,中国货币政策在三季度已迎来边际调整,整体保持宽松,7 月和10 月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并综合运用 MLF、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工 具调结金融市场及特定领域流动性。 本轮去杠杆过程中主要矛盾

央行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央行: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 资料一、6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对2010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金融业改革成效显著,整体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总体运行稳健。 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内需求增长强劲,外部需求逐步改善;财政收入增速较快,用于民生和“三农”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房价涨势趋缓;货币信贷逐步向常态回归,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充分发挥了改善融资结构和完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企业和住户部门财务状况总体良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金融业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对2010年我国银行、证券期货和保险业的分行业评估,报告指出,银行业主要指标保持良好,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盈利持续快速增长,存贷比与上年基本持平,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占比有所提高,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稳健运营,市场规模继续增大,机构投资者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诚信合规监管得到强化,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资产规模继续扩大,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整体充足,保险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报告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存在较多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临国际国内诸多挑战。为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全面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防范系统性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完) 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资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汇总

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班级 4115 学号 3114351017 姓名任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产生机制以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做出解释,通过传导路径的说明,揭示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数学分析。并针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金融风险提出解决方法。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趋势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经贸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灵活多样特别是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其频繁,规模之大,渠道多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保密性。所谓国际资本流动,就是资本在不同主权国家和法律管辖范围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按照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资本流动。国际资本的流动无非是为了追逐资本的收益,享受超国民的优惠待遇,特别是在金融不发达的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监管不利,汇率,证券价格定价,利率等多方面的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存在操作的机会,使得大量的国际资本能够在短期内操纵市场从中牟取暴利。《经济学家》周刊在1999年的统计分析指出,在1980—1995年期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大约为8%,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而在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中,跨国证券投资的增长率为最高,达到了25%;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分析指出在1995—2006期间,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大约为7.8%,各国对外投资平均增长率按流出额计算大约为12.5%,流入额计算大约为11.5%。这表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再不断增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FDI持续增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FDI净流入达到1477.91064亿美元,而2009年1—6月FDI净流入额为288.6797亿美元。由于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较FDI强,在短期逆转的可能性大,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2003—2004年间,我国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大于流出,2007年达到新高分别为7279.75亿美元,7775.4010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0.44%,26.00%。而08年又有小幅回落,基本与06年持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9.16%,18.45%。与此同时我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短期外债在2004年以后较中长期外债增长较快,中长期外债增长相对平稳,2008年达到3746.6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163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4%,占总余额比例43.74%;短期外债2107.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23%,占总余额比例56.26%。近年来,国际资本的流动以FDI为主的同时,游资的流出流入规模不断加大甚至超过FDI的规模,外债规模也不断呈现上升的态势,而且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本流动将呈现出自由化和多元化趋势。这表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成效显著,短期资本的流动性冲击不断加大,外债余额的增长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