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股权集中度绩效影响

[论文摘要]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按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可以将股权结构类型分为三类: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和股权相对集中。不同的股权集中分散程度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三种情况对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

一、股权高度集中型

股权高度集中,一般表现为第一大股东拥有了公司股份总额的50%以上,基本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所持份额很小,这种股权结构也称为绝对控股。由丁?大股东拥有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因此一般情况下,大股东会从各方面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因为公司搞好了,大股东的收益也是最大的,大股东有积极性经营好上市公司,从这一角度看,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由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绝对控股,往往更容易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激励,这也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股权如果被某单一的大股东绝对控股,控股股东也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行为。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大股东通过其控股地位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就十分普遍,可见大股东有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使子公司成为自己的棋子。另外,由于没有外部市场的接管压力,其他股东也只能通过“用脚投票”来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一般表现十分稳定。尽管“一股独大”的公司比较重视公司长期发展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但是这样稳定的股权结构反映在国有企业中,却会由于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不到位、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导致经营层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积极性较低。

二、股权高度分散

股权高度分散是指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下的情形,相当数量的股东持股数较为接近,单个股东的作用非常有限。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避免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下股东行为特点的两极分化,也可以避免大股东与代理人之间的合谋。许多相关理论研究都认为,分散持股的股权结构由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敌意收购的潜在威胁随时都存在,从而对公司管理层的经营形成了较强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目前美国上市公司就主要是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其外部接管市场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很大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公司绩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一般意义上的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已比较充分,此时,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变得较为突出。由于他们对公司的信息了解的较为充分,因而其意见很容易影响那些没有机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信息不对称的小股东,而且监督公司经营是

要付出成本的,因此股东们往往忽视对管理层的监督,产生“搭便车”的动机, 这严重影响了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从而影响了公司绩效。Grossman和Hart (1980)的研究就证明,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条件下,单个股东缺乏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激励,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收益远小r他们监督公司的成本,同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有效监督程度越低,对公司绩效可能越有不利的影响。

三、股权相对集中

股权相对集中是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这种股权结构也

称为相对控股。该类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但集中度也不太高,并且公司一般存在若干个可以适当相互制衡的大股东。由于大股东拥有股份数量较大,因此有动力也有能力发现公司经营中的问题并进行,而其他股东由于也拥有一定的股权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大股东行为有监督动力和制衡力,不会像小股东一样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另外,股权相对集中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较明确,当公司在面临市场变化、经理人员投资决策失误时,控股股东会迅速对此做出反应,改变公司经营策略,以及撤换经理人员。

相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股权相对集中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还要面对来自外部市场并购的压力,如果公司绩效持续下降,大股东可能会迫于内外部压力而退出,因此股权相对集中可能是目前最有利于在公司经营不利的情况下更换经理人员的一种股权结构,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更有效地促进经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但是股权相对集中也有不利之处,由于各股东均处T?参股地位,前几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比较接近,董事会成员代表不同股东的利益,各董事均没有绝对的决策权,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可能存在分歧,有时难以形成一致有效的解决方案,容易出现扯皮现象。虽然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能发挥作用,但是决策分歧有可能导致贻误时机,对公司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股权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国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看,股权集中度作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股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路径各自相异,形成了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的多样化。大量实证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既定的股权结构与一个国家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法律规定是相适应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一味地强调股权应该集中或者应该分散都是片而的。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毛淑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10期。

[2] 刘斌吴娌玲:《股权集中、投资者保护与信息披露质量》,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3] 丁燕琳:《股权结构、多元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基于沪市上市公司

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05期

股权集中度对投资者保护影响的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7911815.html, 股权集中度对投资者保护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者:石泓刘金霞 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沪市A股2008-2011年136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保护之间是倒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都会对投资者保护有重大影 响。经过分析,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提出加强投资者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投资者保护 一、引言 2011年底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更上一个层 面。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民营上市公司对改善证券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扩大市场规模、增加资本流动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使控股股东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控股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普遍选择金字塔式控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的现象司空见惯。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不健全,更使得控股股东的侵害行为无法得到很好的抑制。在我国,中小股东保护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密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有助于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寻求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途径。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股权集中度和投资者保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出现了不同观点,主要表现为协同效应和侵害效应。 在早前的公司治理研究偏向于股权集中度的协同作用。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的第一类代理问题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上市公司集中的所有权可以使控股股东能够有效的控制公司的经营,有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达到了保护投资者的目的,体现了股权集中度的协同作用。在这一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是LLSV,其对27个发达国 家的20家大公司研究发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不是例外,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大多数国家,公开交易的大型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控制权集中在控股股东的手中。这些控股股东可以监督公司管理人员,避免公司管理人员侵害股东权益。我国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认同于这个观点。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不断发展,集中的股权结构增加了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动机,从而引出第二类代理问题即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表现为股权集中度的侵害效应。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业绩;年报分析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公司治理如同企业战略一样,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公司治理与业绩之前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同一行业——房地产行业的15家上司公司为例,以会计业绩净资产收益率为切入点,将这15家公司分为3类,A类为净资产收益率>10%的公司,B类为净资产收益率在5%——10%之间的公司,C类为净资产收益率 1 董事会结构 从董事会结构来看,A类内部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较低,独立董事占比例较高,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占董事会绝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士占到董事会67%,良好的董事会结构在三类公司中相当突出。而另外两类公司,尤其是B类,有金融财会背景人士极少,而行政人员占比例更多。 从股权结构来看,A类的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而B与C 却都在30%左右,股权分散程度相差很大。 2 分析会计绩效与市场绩效 由绩效数据可明显看出,A类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都明显高于其他两家公司,但市盈率却比B与C类低,这是由于B和C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市盈率过高,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状况,而A类企业由于净利润相对高,每股收益相对高,故市盈率均衡、稳定,没有虚高。总体来说,A类的绩效高于其他两家公司,B比C类略高。 3 公司治理的高低与企业业绩 3.1 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本文主要考虑了内部董事占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占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CEO、有金融财会背景人数占董事比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董事比例这五个因素。

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解析

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解析 ———基于我国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经验分析 摘要:资本结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资本结构不仅与企业的税收地位、财务状况、代理成本和治理结构直接相关,而且与公司业绩及未来发展能力直接相关。本文选择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资本结构和公司业绩的现状并探析其成因,然后选择多个指标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双向检验。在实证过程中,选用了每股收益作为公司业绩指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一步选择LN(营业收入)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值作为分析资本结构内部因素的指标。关键词: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回归分析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是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并决定着企业绩效。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有利于制造业的稳健经营。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而公司绩效我们通常用每股收益来衡量,每股收益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

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本文将在spss 分析结果的印证下具体分析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的相互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借用了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值和LN(营业收入)协同资产负债率综合分析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总股本之比,用来反映企业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一般而言,该比率越大,证明企业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越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充足的现金净流入,企业才有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占有的份额,开发新产品并改变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一般讲该指标越大越好。假如一家公司过度依赖增加应收账款的途径实现销售,导致现金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在金额上远远小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以至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远远小于“净利润”,那么,一方面报告期确认的销售利润可能包括较多的潜在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主营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难以支撑今后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为了验证我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回归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目前为止,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制造业公司达到102 家。本文选择主营业务为专用设备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回归数据分析资本结构对行业绩效的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制度,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简要介绍了股权激励的概念及模式等,结合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然后以156家样本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目录 第一章研究背景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方法 (1) 1.2.1 委托——代理理论 (1) 1.2.2 人力资本理论 (2) 1.3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 (2) 1.3.1 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 (2) 1.3.2 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 (2) 第二章文献回顾 (3)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3)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4) 第三章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5) 3.1 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探究 (5) 3.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3.1.2 研究假设 (5) 3.1.3 变量指标的确定 (5) 3.1.4 回归分析模型建立 (7) 3.1.5 统计结果分析 (7) 3.2 回归分析 (9) 3.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10) 3.2.2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 (11)

第四章分析与结论 (14) 4.1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14) 4.2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对策 (14) 第五章研究的不足 (15) 参考文献 (16)

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浅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股权集中度绩效影响 [论文摘要]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按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可以将股权结构类型分为三类: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和股权相对集中。不同的股权集中分散程度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对这三种情况对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 一、股权高度集中型 股权高度集中,一般表现为第一大股东拥有了公司股份总额的50%以上,基本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所持份额很小,这种股权结构也称为绝对控股。由丁?大股东拥有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因此一般情况下,大股东会从各方面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因为公司搞好了,大股东的收益也是最大的,大股东有积极性经营好上市公司,从这一角度看,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同时由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绝对控股,往往更容易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激励,这也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股权如果被某单一的大股东绝对控股,控股股东也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行为。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大股东通过其控股地位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就十分普遍,可见大股东有的时候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使子公司成为自己的棋子。另外,由于没有外部市场的接管压力,其他股东也只能通过“用脚投票”来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一般表现十分稳定。尽管“一股独大”的公司比较重视公司长期发展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但是这样稳定的股权结构反映在国有企业中,却会由于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不到位、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导致经营层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积极性较低。 二、股权高度分散 股权高度分散是指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下的情形,相当数量的股东持股数较为接近,单个股东的作用非常有限。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避免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下股东行为特点的两极分化,也可以避免大股东与代理人之间的合谋。许多相关理论研究都认为,分散持股的股权结构由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敌意收购的潜在威胁随时都存在,从而对公司管理层的经营形成了较强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目前美国上市公司就主要是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其外部接管市场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很大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公司绩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一般意义上的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已比较充分,此时,董事长或总经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变得较为突出。由于他们对公司的信息了解的较为充分,因而其意见很容易影响那些没有机会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信息不对称的小股东,而且监督公司经营是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 证分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王丽萍 内容提要:本文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主成分法、逐步回归、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持股主体、行业分布和规模,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股份制公司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自诞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不断变化着,与此同时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随之不断深入。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从未间断过。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Berle和Means(1932)[1]开启了这一方面研究的先河,国外诸多学者均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国内的学者如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2]、于东智(2001)[3]、施东辉(2000)[4]等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即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治理有重要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委托与受托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经营委托与代理关系共同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不仅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框架,而且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所以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真正确立的保证。因此,虽然股权集中度被经济学家们视为一种既定现象,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联系的,所以

股权集中的影响

股权集中度包括三种类型: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和股权适度集中。一般以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标准进行判断,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超过50%为股权高度集中,介于20%-50%为股权适度集中,低于20%为股权高度分散。 (一)股权高度集中的影响 当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有权派出自己的直接代表或本人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经营权和所有权统一起来,以有效地避免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时有利于公司的经营激励。当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时,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收购者的收购成本很大,并购难以发生。但在当前法律对中小股东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当公司的股权被少数股东绝对控制时,控股股东有可能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通过公司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自身利益。由于控股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容易被架空,代理权竞争通常难以发挥作用。控股股东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强制上市公司为自己出具担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和私分上市公司资产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隋况,在国内外上市公司中十分普遍。 (二)股权高度分散的影响 当股权高度分散时,任何一个个别股东都没有能力对公司拥有控制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此时对经理的监督便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监督是要付出成本的,由于存在“搭便车”问题,分散的小股东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有效地监督经理人员,他们通常更多地关注股价的涨落,而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管理不是很感兴趣,缺乏足够的动力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股权过于分散,中小投资者是相对的弱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极容易造成经营管理者的“内部人控制”、“在职消费”等问题。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很容易被经理层拥有。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非常有限,使得任何一个股票持有者都不可能对公司实施控制权。收益与成本的博弈使得分散的股东更多地采用“搭便车”的策略,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 (三)股权适度集中的影响 当股权适度集中时,公司中若干个大股东能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时公司治理会变得相对复杂。公司经理人是相对控股股东所选任的,对公司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其他几个大股东持股份额也比较大,他们会有动力和能力去对公司经营实施监督,对他们而言监督成本一般会小于监督收益,他们不会像小股东那样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第二集团的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发现经理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或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况及症结所在,并通过提出对经理的更换或董事会改组等方法来改善公司的经营面貌。这种股权结构也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第二集团的股东会比较看重中小股东的支持,以形成股东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发展。这正是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所期望的。

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影响分析

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影响分析 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创新,在西方国家,独立董 事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执 行监督作用方面都起到了明显作用。2001年,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中严重的代理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我国借鉴西方经验,决定引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自此,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正式生根落户。至今,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有10个年头,而其是否能在上市公司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对此相关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却都没有一致的定论。正是如此,本文对此问题从家族上市公司的视角进行探讨,进一步揭开独立董事制度的面纱。 家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9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属于 家族制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完善密切相关,如何改善国内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保护中小股 东利益,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家族上市公司的角度考察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效率及业绩的影响,提出有建设的政策建议,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层层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剖析展开,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引出本文主题,接着讲解文章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大概研究进行认识。第二章回顾独立家族企业与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研究综述,进一步了解以前学者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在整体上能好的把握研究重点。 同时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了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用机理分析,主要包括独立董事的发展情况及家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机理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通过选取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家族公司为样本,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薪酬,独立董事会议到勤率为解释变量;以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自然对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归 模型,,搜集整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研究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与独立董事会议到勤率与公司业绩不相关,通过对此结论进行深步分析。第五章为政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摘要: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效用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为了检验股权激励机制的效用,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不同的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的政策环境、选择的样本、指标及分析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2、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3、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区间效应,即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综述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bstract:Whether the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as a long term incentive, has played its due effect is concerned and debated long-term by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equity incentive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d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But the conclusions are not uniform, because of different scholars research policy environment,samples and research methods.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viewpoints, first of all, equity incentiv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rporate performance.Secondly,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re not related.Thirdly, equity incentive has interval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which as to say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Keywords:equity incentive;corporate performance;review 一、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通过授予高级管理者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将高管的个人收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以激励高管努力工作,减少短视行为,从而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绩效。股权激励使经营者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中国股权激励的实践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权激励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国外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Morck,Shleifer和Vishny (1988) 以美国1980年《财富》500强的371个公司研究样本,选取托宾Q值为被解释变量,以拥有的股份不少于0.2%的董事们的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管理层持股比例,对样本的横截面数据运用分段回归,根据管理层持股的利益一致假说和战壕挖掘假说,提出管理层持股可能区间有效并设计模型实证检验得出:持股比例在0一5%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正相关;持股比例在5%一25%范围内,托宾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负相关;超过25%,二者又正相关,但托宾Q值与持股比例的

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中航工业上市公司年报

内容摘要 薪酬激励,就是通过调整员工的薪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并最终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把中航工业集团下辖的上市公司作为例,并基于其近几年年报,对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终证明在现有情况下,两者主要遵循锦标赛理论,即二者是正相关的。随后以此为依据,具体分析高管薪酬差距中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若干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对公司高管的激励程度。从而为寻找经济对策稳定市场及企业的经济决策奠定基础,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国企;高管薪酬差距;公司业绩

ABSTRACT Salary incentive, that is, by adjusting the employees' pay,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employees work on this basis to promote work efficiency, and ultimate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the pay gap of the executive pay of the enterprise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the listed company of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group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annual report in recent years, the executive pay ga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t turns out that in the present case, the two main follow the championship theory, which is that the two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hen on this basis,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executive pay gap,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centive to executives. Therefore, we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decision to stabilize the market and the enterprise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our market economy. 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Executive pay gap;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分析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分析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人是每个企业组织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人际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由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组织制度、领导行为、企业文化和员工特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员工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和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员工人际关系的展现频率与企业的绩效有很大的关系。可见, 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企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深层原因,对国企的改革及发展及其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际关系领导层之间关系中层领导与员工之间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企业绩效团队精神解决对策 一.人际关系 正如著名学者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能力,85%取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句话足以给人深刻的启示。 20 世纪20 年代初,人群关系学派的兴起使西方管理者开始注意到组织内人际关系对绩效的影响。20 世纪50年代兴起的社会———技术理论,把组织中人际关系层面与企业的技术因素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们依赖一定的媒介,通过个性交往而形成的思想、物质与情感交流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具体与现实的反映。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人际关系,是体现了“企业”这个“小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现状。企业人际关系是在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中存在不同的分工与协作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和谐、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环境,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为顺畅,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归属性,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员工创造最大限度的绩效。 一个人在企业中能否取得成功,人际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为你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资源。 二.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成因 大中型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它使企业人迹关系复杂化,羁绊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阻碍这企业走向市场,其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一)企业中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中,领导因素历来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管理和决策实践中,领导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领导层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人际关系,领导们面对各种体制,面对现任的干部任用、考核的方式和标准,他们必然产生对上级的依附性、服从性和被动性,他们必须在“向上负责”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研究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专业:企业管理 学号:2013310355 姓名:孙纪寒 2014年1月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股权激励在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点,许多上市企业都将股权激励视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股权激励依据激励相容原理,为降低公司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俘获优质人力资本,激励核心人才而设计,属于薪酬的长期激励部分,其成败关系到公司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薪酬制度的完善、企业绩效及长远发展。以期为上市公司及试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薪酬;企业绩效 1.引言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代理人经常凭借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利,甚至侵害股东利益,因此,必须有一套长期的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向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努力。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作为长期激励机制的一种,旨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理论上讲,该机制有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有助于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均衡,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尽职尽责的进行公司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企业的激励、企业的绩效评价, 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弄清两者的意义, 辨析其关系, 有助于合理构建其基本模型, 落实 具体措施, 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伴随着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探索,以管理层持股为代表的激励约束机制正在被引入到众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中来。正确、公允地评价上市公司绩效是衡量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关键,有助于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理论,为改进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机制已被提上日程,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己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现实社会中,管理层持股是否能有效协调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并改善公司绩效这一问题,学术界却一直争论不休,那么管理层持股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到底是积极的、消极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期望就此展开 实证研究。 2.激励与绩效评价的基本描述 2.1激励与绩效评价的意义 人们认为, 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或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 标时, 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 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 致的行动[ 1]。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如股东财富最大化), 必须针对代理人(经营者)建立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类型, 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 鼓励职工积极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罚款等。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 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精神激励则从主体理念、意识的启发上, 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更自觉勤奋地工作, 整体协同,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现代企业管理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缘在于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 标的实现, 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企业的绩效, 是指企业在运作过程中, 所取得

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独立董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内容摘要:自独立董事制度从2001年在国内实施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纳,许多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希望对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得到准确的结论。然而,在独立董事制度的探讨上而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本文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历史入手,着重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业绩影响的成因,对现有文献所持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类,并对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对比 关键词:独立董事公司业绩低效成因 正文: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演进 独立董事,最早源于西方,而对独立董事的概念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理论上独立董事通常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执行董事、联董事、灰色董事后的董事会成员,也即是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事务之外,与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他们除了董事身份外,与公司没有任何其他契约关系,既不是公司的雇员、经理及其亲朋好友,也不与公司有业务或经济利益关系,也不受其他董事的控制和影响,并在公司战略、运作、经营决策等一系列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判断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解决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日益分散化、所有权和控制权日益分离、管理层日益获得公司控制权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股东权益不被管理层侵害,为了弱化内部人控制问题,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demirzbs和Yukhanaev(2011年)已经清楚地得出结论,独立董事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其代表的股东利益。他们提供战略方向,以控制公司的经理。,独立董事能够平衡和理解的股东利益和管理决事实上,作为一个独立董事,他/她必须强化责任,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 二、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相关性研究 (一)代理理论和乘员理论视角的相关性研究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经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分散的小股东远离公司实际经营,由职业经理或董事会控制,委托人控制假设不复存在,而委托人未能察觉或缺乏有效的管制机制,结果委托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所以需要监督。而独立董事具有监督代理角色的客观优势,独立董事的设立能使企业通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促进绩效。,Buck and Filatotchev(2003)对俄罗斯314家私人公司的研究得出同样结论。近几年都更倾向于代理理论的假设,而在研究独立董事与绩效相关性方面,把独立董事占比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即更多的文献转向研究独立董事占比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研究。基于乘员理论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的结论相对较少,他们认为后者则认为董事会效率会因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而下降,独立董事常常延误公司把握最佳投资机会的时机;而较多的研究者得出了不相关的结论,他们得出这样结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质疑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而更多的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制度制定方面,怎样使独立董事不再是“花瓶董事”,而可以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行为理论视角的相关性 研究者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于是,国外有些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对独立董事的行为进行研究。行为理论认为,可观察的独立董事的个人特质.张爱平、凌定胜(2010)认为独立董事的学历变量对公司绩效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影响。而关于独董年龄的研究,一种认为呈正相关,独立董事的阅历和经验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保持公司基业常青的法宝来源于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以追求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拥有优秀绩效的企业文化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作用 企业文化是组织内外为多数成员所共同认知、拥有的、影响组织成员思想和行为的组织信念、价值观、行为特征、规范等。企业文化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传承性和不可模仿性,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对竞争优势。 1、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一,企业文化会影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核心理念、愿景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并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影响到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员工是企业绩效实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顾客是企业经济绩效的直接来源,企业的价值只有通过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实现。德鲁克说:“企业目标只有从

企业外部的顾客角度才能得到评价”,因此顾客是企业绩效实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他利益相关者既参与价值创造活动,也会影响价值实现活动,他们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最终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也会通过对顾客的影响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第二,企业文化会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价值传递,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态度以及由此而来的行为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第三,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均对企业绩效做出了贡献。企业绩效由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组成,但经济绩效是最根本的,只有经济绩效实现了,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各方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绩效。企业经济绩效为社会绩效提供基础,而企业社会绩效又会促进企业经济绩效的增长。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绩效影响的实现模式:企业文化——态度——行为——绩效。 2、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企业家已经不能沉迷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建立新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股权激励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已在现代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但是,学术界以企业业绩为基础,针对股权激励效果所选用的评价方法却不 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绝对绩效评价法,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此方法无法消除行业系统性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无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为消除行业“噪音”的干扰及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探索以企业相对绩效评价为主的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学术价值。 本文通过梳理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并以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标杆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苏泊尔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为了消除行业内系统性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采用相对绩效评价法,以企 业的盈利、偿债、营运、成长等四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业绩指标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苏泊尔为案例研究对象,将该企业的综合业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指标与该企业历史业绩、行业平均业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进而发现股权激励方案 的优缺点。本文研究发现,选择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作为企业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指标均有科学性与可靠性;苏泊尔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其综合业绩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得到了实质性加强, 但其成长能力没有产生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方案,苏泊尔应进一步 延长股权激励的激励期限,扩大激励对象的授予范围,设置合适的行权标准。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 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刘志远毛淑珍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本质,因此确定合理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所以逻辑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影响股权集中度的相关因素。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性质、控股大股东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规模、风险、负债率高低及所属行业情况是影响股权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控制层级;终极控制人;公司治理 作者简介:刘志远,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毛淑珍,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Liu ZhiYuan Mao ShuZhe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Reasonabl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company can help reduce agency cost, and then improve corporate value because the degre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can explain the nature of agency problem in company, so the study on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ty of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layer, the degree of regional market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sted company itself such as performance, size, operation risk, debt ratio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have impact o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引言 股权结构是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基础,因此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同身份的股东持股比例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冲突是存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还是存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