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

(完整版)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
(完整版)普通天文学知识点之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

绪论

1、天文学: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研究它们的位

置、分布、运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

2、宇宙:宇就是空间,宙就是时间。宇宙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是不断运动

和变化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观测和理论都确

切地表明,空间和时间不仅跟物质不可分割,而且空间和时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空,

这才是辩证唯物的科学宇宙观和时空观。

3、天体:宇宙各种物质客体的总称。

第一章天球和星空

1、视星等:星等一般对应于星的观测(”视“)亮暗程度。

2、星座:为了识别星而把星空划分为一些区域。

3、星图:观测星空的地图。

4、天球仪:直观展示星座和恒星在天球上的分布的仪器。

5、星表:载有一系列天体的准确赤道坐标、星等、视差(距离)、光谱型等资料的表册。

6、天文年历:载有很多重要的天象资料的工具书。

7、真太阳时: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昼夜(一天或一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8、平太阳时:在天球上以真太阳赤经平均变化速度作均匀运动所产生的一个周期作为时间

计量标准。

9、恒星时:以地球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周期(恒星日)作为时间计量标准,简记为ST。

10、世界时:国际上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子午圈为本初子午圈(即零子午圈),

以格林威治的地方平太阳时作为世界时,简记为UT。

11、北京时间:我国同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平太阳时)。

12、历书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简记为ET。

13、原子时:以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9192631770

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是一秒为基准,简记为TAI。

14、太阴历:以太阴(即月球)圆缺变化(朔望)周期为基准——称为月。

15、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回归年)为基准,也称为阳历。

第二章天体的运动和距离测定

1、内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小的水星核和金星。

2、外行星:相对于地球轨道而言,轨道半径大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

王星。

3、合:内行星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时。

4、下合:内行星介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5、上合:内行星和地球分别在太阳两侧。

6、东大距:上合之后,内行星向太阳东侧运行,成为昏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

大角距时称为“东大距”。

7、西大距:下合后,内行星向太阳西侧运动,成为晨星,与太阳的角距逐渐增大,达最大

角距时称为“西大距”。

8、位相变化:内行星在视运动中我们只看到行星被太阳光照射的部分的变化。

9、凌日:若内行星在下合时又恰在黄道面附近,地球上就可以看到它从太阳圆面前经过,

日面上出现一个移动的小黑点。

10、冲日:外行星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时,称为“冲日”或“冲”。

11、会合运动:地球上观测到的行星公转和地球公转的复合运动。

12、会合周期:地球上观测到行星的连续两次上合或冲的时间间隔。

13、开普勒定律:第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

圆定律)。第二,连接太阳到行星的直线(向径)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面积定律)。第三,行星公转周期P 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 a 的立方成正比。

14、牛顿运动三定律:第一,无外力作用于物体时,它保持静止或匀速支线运动状态(惯

性定律)。第二,物体受外力 F 作用,就在外力方向得到加速度a,加速度的大小跟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 m成反比,即 F=ma。第三,第一个物体受到第二个物体的作用力,同时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有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

15、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F 跟它们的质量( M1和 M2)的乘积成正比,

跟它们距离( r )的平方成反比。

16、同步自转:卫星的自转周期跟它们绕行星轨道运动的周期相同,卫星的自转轴大致

垂直于其赤道面。显著例子是月球。

17、白道:月球轨道面交于天球的大圆,即月球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

18、朔(新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之时,月

球未被太阳光照的暗半球对向地球,“视而不见” 。

19、娥眉月:朔后,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逐渐增大,向东偏离太阳,日落后在西方看

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小部分呈右弯镰刀形。

20、上弦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9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半球的一

半而呈半圆形。

21、望(满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180°时,我们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全

部半球呈圆形。

22、下弦月: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之差达270°时,我们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另半球

而呈半圆形。

23、残月:下弦月后在黎明前看到呈左镰刀形。

24、掩:离我们近的天体经过远的天体前面而完全遮挡住远的天体。

25、凌:在掩时,若近的天体没有远的天体视面大,就不能完全遮住远的天体。

26、天文单位( AU):日地平均距离(更确切地说,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半长径)。

27、秒差距( pc):与周年视差 1”对应的距离。

28、光年( ly ):光在一年内所经过的路程。

第三章天体辐射和天文探测工具

1、大气“窗口”:由于地球大气有选择性地吸收天体辐射,只透过光学和射电波段的天体辐

射而到达地面,因此,地面观测到的只是通过大气“窗口”波段的天体辐射。

2、光谱的基尔霍夫定律:(1)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征谱线;(2)每种元素都可以吸收它能够

发射的谱线。

3、黑体(绝对黑体):发射电磁辐射的效率最高且可以吸收入射到它的一切波长的全部电

磁辐射的理想辐射体。

4、热辐射:当吸收与发射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时,黑体就处于热动平衡温度,它的辐射只

与温度有关。

5、非热辐射:辐射源不处于热动平衡状态的辐射。

6、回旋加速辐射: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非相对论性(速度远小于光速)

电子产生的辐射。

7、同步加速辐射:在外磁场中沿圆轨道或螺旋轨道运动的相对论性(速度接近光速)电子

产生的辐射。

8、辐射流量(辐射通量):单位时间经过某面的辐射能量。

9、大气消光:星光经过大气而发生的减弱几颜色变化。

10、色指数:同一颗恒星在不同波段的测光星等之差。

第四章行星地球和月球

第五章行星和卫星

第六章小行星彗星陨石行星环

1、彗星:可以呈现扫帚形态的天体。

2、近核现象:从彗核的几个活动区喷发出物质,形成“喷流”和“包层”。

3、流星体:除了小行星和彗星以外,行星际众多独立绕太阳公转的小物体的统称。

第七章太阳

1.太阳光度:整个太阳在各波段的总辐射流(总功率),它是由太阳总辐照测量结果推算

的。

2. 太阳总辐照:太阳垂直照射在离它1AU处每平方米面积上的总辐射流。

3.太阳活动:在太阳的一些局部区域常发生规模不同、有时很剧烈的扰动变化。

4.太阳震荡:太阳表面不断地做周期性的上下起伏运动,有人也称之为“日震”。

5. 太阳大气:可以直接观测的太阳表面以上层次,一般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为

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等层次。

6. 光球层:从温度极小向下 500 公里到向上高度约200 公里,是太阳大气的底层,也是太

阳大气密度最大的层次和温度最低的层次。日面上常出现暗斑(黑子)和亮斑(光斑),还有米粒存在。

7.临边昏暗现象:太阳圆面的亮度(更确切说,辐射强度)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减弱,尤其

边缘部分减弱更严重的现象。 PS:临边昏暗现象主要呈现于可见光及近紫外、红外波段。而在波长短于 160 纳米的远紫外和 X 射线波段以及射电波段,则是呈现“临边增亮现

象”。

8.米粒:在太阳像上看到的许多米粒状的较亮小斑。米粒是一种对流现象,光球层处于较高温

度的对流层上面,热的对流元胞上升,将多余热量辐射掉后,变冷的气体就分开而沿米粒边缘向下返流回去。

9.色球层:光球之上到高度约2000 公里,按温度随高度升高情况再细分色球为低、中、

高三层。是稀疏透明的气体,连续光谱辐射很弱,主要发出发射线辐射,尤其氢的谱线(尤其 Ha 很强,因而使色球呈红色)。色球层是很不均匀的,有亮暗斑组成的网络结构、

针状物(日芒)、冲浪、暗条和日珥、耀斑等特征和活动现象。

10. 针状物(日芒):从宁静色球网络射向日冕的细长喷流。PS:位于色球边缘,具有很多

“火焰”特征,始与色球中层、向上延伸可达10 000 多公里,宽度约800 公里,寿命约 5~10 分钟,向上运动速度 20~25 公里 / 秒。针状物的数目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估计色球中层约有 25 万个。

11. 冲浪(日浪):实际是形状呈笔直的或稍弯尖峰的一种物质抛射现象。PS:冲浪爆发区

的大小为几百到 5 000 公里,抛射速度可达50~200 公里 / 秒,最大高度达 10 000~20 000 公里,先加速度上升,达最高点后又加速返回,寿命多为10~30 分钟,其抛射常在约 1 小时间隔在原地重复。

12.色球 - 日冕过度层:从色球层顶部到日冕底部之间为过渡层,它是色球层和日冕之间质

量和能量流动的分界层,温度从几万 K 陡升至百万 K。 PS:色球层尤其是色球 - 日冕过渡区的温度随高度增高,加热原因是个很重要但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13.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延展到几倍太阳半径甚至更远。PS:日冕物质极其稀疏,但温

度却高达百万K, 主要由质子、高次电离的粒子和自由电子组成,很透明。PS:平时肉眼看不到日冕,只能在日全食时看到。在日全食时,月球遮住太阳光球的强烈辐射,在日轮周围显露出广延的白色微弱光辉,这就是日冕。

14.太阳风:1958年帕克(E.N.Parker)研究高温日冕膨胀的理论模型,得出日冕气体连续

外流而形成“太阳风”。PS: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电子和质子,还有α 粒子等一些重离子。

15.日球:将太阳风限制于内的一个巨大磁层。

16.黑子:用望远镜呈太阳放大像在投影屏上时看到的暗黑斑点。PS:黑子的大小不一,小

黑子不到 1 000 公里,而大黑子达 20 万公里。大黑子有复杂结构,由中央很黑的“本

影”和外面较暗的“半影”构成。

17. 光斑:用白光或连续光谱观测日面时,在边缘部分(主要在 0.6~1R ? 区域)见到亮些的不规

则斑块。 PS:光斑常伴随黑子,它们彼此密切联系。

18.谱斑:用 Ha 线或( CaⅡ的) H、K 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可看到色球有很多亮区和

暗区,分别称为亮谱斑和暗谱斑。常把Ha 线看到的谱斑称为氢谱斑,而把H和 K 线看到的称为钙谱斑。

19.耀斑:用氢的 Ha 线或( CaⅡ的) H、 K 线进行太阳的单色光观测,有时可看到色球局部区

域急骤增亮 10 倍以上的现象,也曾称“色球爆发”。PS:耀斑是太阳高层大气(很可

能在色球 - 日冕过渡区或低日冕)的一种急骤不稳定过程,在短时间(约 100~1 000 秒)内释放出很大能量( 1022 ~10 26焦耳),引起局部瞬间加热,不仅谱线辐射而且各种电磁辐射(从γ到 X 射线、远紫外到可见光及射电波段)及粒子辐射都可能突然增强,对

日地空间环境和地球有重要影响。

20.日珥:突出日面边缘外的一种活动现象。 PS:一般倾向于把日珥分为两大类:宁静日珥和

活动日珥。

21. 磁暴:全球同时发生的强烈磁扰,持续时间约1~3 天,变幅达 100 纳特。 PS:大多数急

始(SC)型磁暴是太阳大耀斑和伴有强射电的黑子群的粒子辐射引起的。而多数缓始型磁暴由冕洞的粒子流引起,显示有27 天周期(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的重现。

22. 地磁亚暴:主要是极光区的磁扰,持续时间约 2 小时,变幅约 100~1 000 纳特。以太阳

日为周期的磁扰,变幅10~100 纳特。

23. 地磁脉动:是各种短周期(几秒到几分钟)变化,变幅 1 到 100 纳特以上,极光区的幅

度最大。

24.极光:带电粒子(主要是电子)沉降到大气中,激发大气的原子和分子而发光的。

25.电离层突然骚扰( SID):在大耀斑爆发时, X 射线和远紫外辐射比平时增强,使电离层

(向太阳半球)的电子密度突然增加,因而电离层探测记录显示多钟异常。

26.极盖吸收事件( PCA):某些大耀斑期间,太阳发射的高等质子沿地球磁力线沉降到极区

上层大气,其电离作用使极盖区上空50~90 公里的电子密度增加,导致经过极盖区短波

新号的吸收增强,常在耀斑发生后几小时开始,持续 3 天(最长达10 天)。

27. 电离层暴:伴随地磁暴,全球各电离层都显示扰动变化。主要表现在电离层 ??层反射短

2 波的临界频率变化。

6电子伏特。 PS:大28. 宇宙线: 20 世纪初发现来自宇宙的各种高能粒子,粒子能量大于10

部分宇宙线来自太阳系之外而称为“银河宇宙线”,它们可能是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较低能量(10 6~10 10 电子伏特)的宇宙线肯定来自太阳而称为“太阳宇宙线”,它们是耀斑爆发产生的。太阳宇宙线和银河宇宙线的能谱不同,太阳宇宙线的通量比银河系宇宙线流量高。

第八章恒星世界

1.恒星:太阳一类有热核能源的天体,自己发射可见光及其它波段辐射,因为太遥远而看起来

呈光点状。

2.恒星的“光度”:恒星的辐射功率,即整个星面每秒发射出所有波段辐射的能量。它是恒星

本身所固有的、表征其辐射本领的量。

3. 绝对星等:恒星在标准距离10 秒差距时应有的视星等。

4.距离模数:视星等减去绝对星等的量仅与距离有关,称为“距离模数”。

5.辐射星等:分光敏度中性的探测器(如温差电偶)观测的视星等。

6.热星等:恒星照射到地球处的全波照度量度。

7.热改正( BC):热星等和目视星等之差。 PS:热改正 BC是一个负数,可由实验得到或理

论计算。实际上,热星等常由目视星等和热改正得出。

8.恒星的光谱分类:按有效温度从高到低分为七个光谱型,它们的符号和颜色如下:O型,蓝

星;B 型,蓝白星;A 型,白星;F 型,黄白星;G型,黄星;K 型,红橙星;M型,红星。 PS:少数恒星的化学成分与太阳不同,光谱特殊,反映出某种元素很丰富。光谱

C型(又称 R 型和 N 型)的碳丰富(称为碳星);S 型有很强的 ZrO 分子带。这两类星的有效温度与 M型星相当。

9.赫罗图(H-R 图):常以光谱型(或有效温度,或色指数)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

为纵坐标,恒星的光谱 - 光度图。

10. 双星:在引力作用下互相绕转的一对恒星系统。 PS:若两星视角距较大,可以肉眼或在望远

镜直接观测到的双星称为“目视双星”。从光谱特征辨别的双星称为“分光双星”。若两星很近且常有物质交换的称为“密近双星”。若双星的轨道面侧向我们,就会发生交食而两星的总和亮度呈现周期性变化,称为“食双星”或“食变星”。三颗恒星组成

的系统称为“三合星”,四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四合星”,依此类推。

11.聚星: 3 到 7 颗恒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组成的系统。

12.力学视差:由双星的轨道要素,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质(量)光(度)关系可以求得

双星的周年视差。

13.密近双星:指两子星距离很近、相互引力作用很强而使子星发生畸变和物质交流的双星,

子星的物理状况和演化表现为复杂而有趣的现象。

14.变星:亮度有明显变化的恒星的统称。 PS:一般指恒星本身的物理性质随时间变化,有

些恒星虽然亮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它物理性质变化的也归入变星之列,如光谱变星、

磁变星等。变星种类繁多。按光变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变星“或”内因变星“,光变是内因的光度变化,光谱和半径也在变;”几何变星“或”食变星“,光变原因是双星互相周期地掩食。物理变星分为四大类:脉动变星、自转变星、爆发变星、激变变

星,每类又分几型。

15.脉动变星:星体有节奏地发生不同程度大规模变动的恒星。 PS:最简单形式是径向脉动,星体

交替地膨胀和收缩引起了半径、光度、温度和视向速度(有时还有磁场)等的变化。

16. 自转变星:因星面亮度的经度分布不对称或椭球形而在自转中发生周期地亮度变化。PS:

2

有椭球变星、猎犬 ?? 型等。

17. 爆发变星:由一次或多次的周期性爆发引起亮度变化。PS:光变与物质抛射相联系,按

照爆发的特征分型:猎户型(金牛T 型和御夫 RW型)、猎户 FU型、仙后γ型、北冕 R 型、鲸鱼 UV或耀星、剑鱼S或天鹅 P型。

18. 激变变星:激烈爆发的变星。PS:有经典新星、再发新星、矮新星、共生星和超新星。

19. 周光关系:一个光变周期内平均绝对目视星等(光度)和光变周期P 的关系,后

??

来称为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

20.经典新星(简称新星):经历一次爆发而高度抛出气壳的恒星,在很短时间内(几小时

至几天)亮度激增( 9??~15 ??),然后缓慢减弱。 PS:很多新星在发亮之前甚至暗到

连大望远镜也观测不出。

21.再发新星:指已观测到不止一次爆发的新星,已确认9颗。PS:经典新星可能是爆发周

期很长的再发新星,只观测到一次爆发而已,而再发新星是爆发周期最短的新星。

22.矮新星:以短时标(几星期到几年)周期性增亮( 2??~5 ??),大多在爆发时由星风外流的

质量抛射很少或无抛射。

23. 共生星:高温星和低温星组成的长周期( >100 天)双星。 PS:梅里尔借鉴两种不同生物

相互依存的共生现象而提出此词。

24. 超新星:爆发规模比新星更大的激变变星,它们增幅为新星的数百至数万倍,高速抛出

气壳。 PS:超新星爆发是罕见天象,观测研究可得到其前身演化、爆发机制、重元素

起源的线索。

25.致密星:恒星演化晚期因能源耗尽而引力坍缩的高密度天体,主要有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三类。

26.白矮星:密度高、体积小、光度低、表面温度高的白色星。

27. 中子星: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靠中子简并压力与引力相抗衡,主要由中子

组成的稳定恒星。

28. 脉冲星:具有脉冲信号的中子星。

29. 脉冲双星:指脉冲星是双星的子星。

30. 引力波:由广义相对论得出,类似于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发射电磁波,加速运动的质量

发射引力波。

31.黑洞:指恒星或其它天体坍缩进入一个空间区域,包括光子在内的任何物质或信号都出不

来,其表面称为“视界”。

32.史瓦希黑洞:不旋转的黑洞。

33.克尔黑洞: - 旋转的黑洞。

第九章银河系

1.银河:在夜空中横贯天穹,延续到地平之下的一条淡淡的光带。我国古代又称为天河、

银汉、星河等,西方称为“牛奶路” ( Milky Way )。

2.核球:银河系中央凸起的扁球。

3.银核:银河系的核心,隐藏在核球中央的很小区域内。

4. 银盘:在银道面附近,恒星和星际物质密集,呈扁盘状。PS:近年又揭示内区(俯视)

有棒旋星系特征,因而银河系属棒旋星系型。没有明显边界。

5. 银晕:在银盘外的广阔空间散布者球状星团和天琴RR型星等天体,形成了一个近于球

形的晕。

6.银道面:银盘的中央平面。

7.密度波:物质密度的波动。

8.星团:由相互引力作用而聚集的恒星集团。 PS:星团按形态和成员星的数目等特征分成两

类: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

9.星协:光谱型大致相同恒星组成的松散系统。

10.球状星团:呈球或扁球形的紧密恒星集团。

11.星族Ⅰ:恒星的重元素丰度达1%~2%,后来形成的十分年轻的星,有富金属星之称。

12.星族Ⅱ:恒星的重元素丰度只约万分之一,银河系早期诞生的恒星,至今已经很老了,

有贫金属星之称。

13.PS:现今将恒星及其它天体分成 5 个星族。( 1)极端星族Ⅰ(年轻星族Ⅰ);( 2)中介星

族Ⅰ(较老星族Ⅰ);(3)盘族;( 4)中介星族Ⅱ;( 5)晕族(极端星族Ⅱ)。

14.星际物质(星际介质):指星际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包括天体(多种原子、分子)

和尘埃等。 PS:星云其实就是星际物质的较密集区域。

15. 星际消光:指介于恒星和我们之间的星际物质在可见光波段减弱星光的星等数,表示符

号为 ??。PS:由于星际消光使恒星的视亮度减暗,星团似乎更远,但星团的角大小不受??

星际物质的影响,从而导致测定的星图的线大小比实际的夸大。

16. 色指数:恒星颜色的量度。 PS:星际红化引起的恒星色指数的改变称为“色余”,用 CE

表示。

17.宇宙线:在星际空间中存在着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

18.星云:一些云雾斑状天体。 PS:绝大多数位于银河系之外,是与银河系一类的庞大恒星

系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星系”;仅一小部分星云是银河系内的气体-尘埃云,称为“银河星云”。

19.行星状星云:圆形或扁圆形的星云。 PS:实际上,这个名称不妥当,因为仅少数形如行

星,多数形如恒星及其它多种形状,仅由它们的光谱特征才辨认为这类星云。

20.发射星云:指在很弱的连续光谱背景上有很多发射线的亮星云。

21.反射星云:仅是反射和散射近旁亮星的光而显得明亮可见的星云。

22.暗星云:气体 - 尘埃星云附近没有恒星的星云。PS:暗星云既不发光,也没有近旁星光

供它反射,但可以吸收和散射来自它后面的远方星光,甚至全部遮住其背后的恒星,但可在银河远处背景星场的衬托下被发现。PS:暗星云与亮星云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故统称“弥漫星云”。

第十章星系和宇宙学

1. 星系:由大量恒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PS:哈勃按星系形态分为

三大类,形成常用的“哈勃分类” :椭圆星系、漩涡星系(又分为正常漩涡星系和棒旋

星系)、不规则星系。

2.特殊星系:指因星系核活动异常或形态特殊而不能纳入哈勃分类的星系。

3.活动星系:具有明显的激烈活动的星系。 PS:其主要表现有:( 1)星系核异常明亮;( 2)

光谱中有发射线,在红外、射电、紫外和 X 射线波段发射的能量大于光学波段,连续辐射谱不能与黑体辐射谱匹配,呈现出非热的性质,同步加速辐射是最重要的一种非热辐射;( 3)在光学和射电波段常出现亮度迅变,变化时标多为一年左右,有时短到只有几天;( 4)某些活动星系的近旁有喷流结构;( 5)光谱发射线很宽,表明星系核内有速度

弥散大的气体云,最大速度可达10 000 公里 / 秒。

4.射电星系:功率超过 1034瓦特数量级的星系。 PS:它们在射电波段的辐射功率不仅比正

常星系大得多,而且也比它们的光学辐射功率大得多。

5.蝎虎 BL 天体:强射电源,具有典型的巨椭圆星系光谱,在射电、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

亮度都有十几倍到百倍的快速变化的星系。 PS:蝎虎 BL 天体的共同特征:( 1)一般呈恒星状,看不出结构,但一部分这类天体(包括蝎虎 BL)有暗弱的包层;( 2)射电、红外和可见光波段上都有亮度快速变化,时标为几天至几月;( 3)没有光谱吸收线和发射线或很弱;

(4)各波段的连续辐射都是非热的,以红外波段上辐射的能量最多;( 5)辐

射的偏振度大,并且有快速变化。与其它活动星系最大的不同在于蝎虎天体光变非常迅

速并且飘忽不定。

6.互扰星系:紧邻的星系因经历了密近相遇或碰撞的过程而遭受引力干扰的星系。

7. 星爆星系:具有超强红外辐射,红外光度比光学光度一般大几十至100 倍的星系。

8. 类星体( Quasi-StellarObject, 简称 QSO或 Quasar ):一种貌似恒星(实非恒星)、辐

射很强、光谱线红移大的天体。PS:是 20 世纪 60 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之一。

9.引力透镜效应:按照广义相对论,光线在强引力场中发生弯曲。如果在类星体与地球之间

有一个大质量的星系,它对光线的引力弯曲像“透镜”作用,在类星体真实位置两边

可以形成两个像。 PS:引力透镜效应的发现有三个重要意义:( 1)提供广义相对论的又

一种验证;(2)证明类星体比星系遥远,红移是宇宙学红移;( 3)类星体光谱吸收线是星系周围的气体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的更精确测量有助于发现致密天体(中子星、黑洞)以及探测星系的暗物质分布。

10.多重星系:由几个彼此靠近且有物理联系的星系组成的集团。

11.星系际物质:泛指存在与星系团内的星系之间以及星系团之间的物质。

12.暗物质:星系或星系团内存在着起引力作用而看不见的物质,大多应在星系晕内。

13.宇宙背景辐射:来自宇宙天空背景上各向同性的辐射。它是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之

一。

14.宇宙学(宇宙论):研究宇宙总体性质和演化的一个天文学分支,即把可观测时空范围

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15.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绝对时间自身跟任何外在事物无关地均匀流逝着,绝对空间

跟外在事物无关且永远相同和不变。他把时间、空间和物质相互割裂而各自独立无关,绝对空间是三维的“框架”,绝对时间是无论何处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一样的,同时的。

16.奥伯斯佯谬:奥伯斯提出,若无限宇宙中布满无数恒星,从地球上看任何方向都有恒星,则

夜空就是亮的而不会黑暗。 PS:提出了 20 世纪物理界的两大乌云之一——“以太”的假

设。

17.狭义相对论:两个有实验依据的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在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一切参

考系(惯性系)中,物理学定律都相同);光速不变原理(在任一惯性系中,真空各方向的光速都是确定值 c,跟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

18.广义相对论:研究非惯性系(有加速度的)更普遍情况的引力理论问题的两个基本原理:

等效原理(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引力和惯性力的物理效果完全没有区别,换言之,

不能区别重力加速度和其它力产生的加速度);广义协变原理(一切参考系都是等价的,物理规律在任何坐标变换下形式不变)。

第十一章宇宙和天体的发展史

1.氦闪:恒星失控的爆发性氦燃烧。

2.恒星的核合成:恒星演化中的一系列复杂热核反应逐渐改变内部的化学成分。

第十二章宇宙生命和地外文明天文发展蓝图

1.生命:连生物学家也很困惑,不易划清生物和非生物的界限,因而就很难给生命下一个明

确定义。 PS:大致可以说,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复杂形式,是有高分子的核酸、蛋

白质和其它物质组成的生命体(生物)呈现的特有现象;跟非生物不同,生物具有利用外界

物质和能量进行新陈代谢及自我复制的最基本生命现象。

END

病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目

第一部分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极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二、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2.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脑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健康(health)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3.疾病(disease)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

诱因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6.分子病 分子病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基因病 基因病是由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 8.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条件本身不引起疾病,但可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 9.因果交替规律 因果交替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 二、简答题 1.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①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死亡时间、适时停止复苏抢救。 ②有利于器官移植。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①自主呼吸停止。 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 ③脑电波消失。 ④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疾病与病理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4.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有何区别? 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先天性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 5.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物因素 ②理化因素 ③营养因素 ④遗传因素

材料力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13.弹性极限:式样加载后再卸载,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14.静力韧度: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 15.正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垂直于最大正应力的断裂。 16.切断型断裂:断裂面取向与最大切应力方向一致而与最大正应力方向约成45度的断裂 17.解理断裂:沿解理面断裂的断裂方式。 第二章: 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 2.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1:应力集中2.使塑性材料强度增高塑性降低) 3.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 4.缺口强化现象:在存在缺口的条件下出现了三向应力状态,并产生应力集中,试样的屈服应力比单向拉伸时高 5.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6.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 跨细胞液是组织间液中的极少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腔、腹腔等)中,是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为一特殊部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 (AQP) 是一组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又称为水中毒,其特点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又称为高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异位钙化 在高钙或高磷血症时,体内多处可形成钙化,如血管壁、关节周围、软骨、肾、鼓膜钙化等,这些钙化灶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损害。 阴离子间隙 (anion gap,AG)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反常性酸性尿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时,在远曲小管因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称之为反常性酸性尿。 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是指由于DNA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完整版)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 和B 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 ;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 钢中的Cr:ε-FexC→ Fe3C→ ( Fe, Cr)3C→ ( Cr, Fe)7C3→ (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 2.合金元素 V、Cr 、W、Mo 、Mn 、 Co、Ni 、Cu 、 Ti 、Al 中哪些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 、Cu 能在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能在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 、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γ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γ相区:使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分为两类:a.开启 γ相区:Mn, Ni, Co 与γ-Fe 无限互溶. b.扩大γ相区:有C,N,Cu 等。如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2)缩小γ相区:使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γ相区:使相图中γ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γ圈,其结果使δ相区与α 相区连成一片。如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 。 b.缩小γ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 (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M 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 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下降; (2)缩小γ相区的元素使A1,A3 升高。当Mo>8.2%, W>12%,Ti>1.0%,V>4.5%,Si>8.5% ,γ 相区消失。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 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纪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2、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 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4、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 反射弧。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 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 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 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 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 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 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 的直接 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 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7、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 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 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学习而开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 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 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 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 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 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 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 用。 9、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 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 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 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的变化,这就 是刺激过程。 10、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 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 刺激不做反应。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 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 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 号系统。 13、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 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 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 依次出现,巴浦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 力定型。 14、强化:开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 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 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5:泛化:巴浦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 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 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 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 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16、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 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17、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 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 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 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 程表。 18、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 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 制。 19、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 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 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0、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爱到 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消退抑制。 21、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 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 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 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 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22、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 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虽 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 人的语,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 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 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2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 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 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 相互诱导。 24、正诱导:由抑制过程所引起或加强 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 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 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 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 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 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 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 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 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 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 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 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 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 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金属学金相学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使畸变能降低,同时使位错难以运动,造成金属的强化。这就是利用溶质原子与位错交互作用的柯垂尔气团--柯氏气团。用以解释钢的脆化、强度提高等宏观现象。 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简称元 相: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互相分开的组成部分,称之为相。 组织: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形成具有不同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的相相互结合而成的综合体。 固溶体:组元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固溶体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相图:是表示合金系中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压力与成分之间关系的一种图解。又称状态图或平衡图。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6.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的过程。 10.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的过程。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散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病生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 象。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上称为脱水。 4.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 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5.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 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8.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9.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血液型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循环型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0.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 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C时,称为发热。 11.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2.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 质,称为内生致热源。 13.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C,通常达不到42。C,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 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14.APP 感染、烧伤、创伤、大手术等应急原诱发的血浆中浓度迅速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 期蛋白(APP)。 15.HSP 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 16.应激性溃疡是指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 所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损伤。 17.心身疾病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一类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18.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 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19.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组织、器官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 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0.自由基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各种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21.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 现象称为钙超载。 22.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 序死亡。

金属材料学名词解释总

二.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来表示) 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Mn, Ni, Co, C, N, Cu;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Cr钢中的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使HRC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V,Nb, Ti等都属于此类型。 7)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8)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 9)合金渗碳体:渗碳体内经常固溶有其他元素,在碳钢中,一部分铁为锰所置换;在合金钢中为铬、钨、钼等元素所置换,形成合金渗碳体。 10)二次硬化:淬火钢在较高温度下回火,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11)变质处理:就是向金属液体中加入一些细小的形核剂(又称为孕育剂或变质剂),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人工制造的非自发晶核,从而获得细小的铸造晶粒。 12)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软化倾向(如马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的析出与铁素体的再结晶)的抵抗能力。 13)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14)红硬性:指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15)微合金钢:指化学成分规范上明确列入需加入一种或几种碳氮化物形成元素。 16)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17)固溶强化:通过融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8)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19)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Cr23C6引起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