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疾病,过去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以头面、肢体或躯干的多发性肌肉抽动与爆发性不自主发生、猥亵言语为特征,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随着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社会压力加大,单凭以往的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抽动障碍彻底治愈。慢性抽动症患儿由于病程实践长,病情易反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患儿和家长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由于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对抽动症的过分关注、焦虑导致对孩子不断的责骂,从而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症状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西医认为是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的,家庭因素在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等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中医方法治疗抽动症,要准确的辩证确定方案,同时疏导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至关重要,再就是指导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抽动症儿童病程长且大多数孩子出现学习、交往、适应等多种能力偏差的情况,部分抽动症患儿管教难度大,常产生破坏、危险行为。由此,经常被带上“坏孩子”的帽子。在我国,学校及家长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常常因患儿成绩不佳对家长施加压力,使家长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很多时候又会训斥责备患儿,导致患儿情绪更紧张,压抑,病情更加重。而家长的行为,情绪状况与患儿能否及时接受科学诊治以及家长如何实施行为干预关系密切。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

近几年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抽动症,大部分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我分享两个典型案例:

1.患儿男,六岁,频繁的清嗓,几乎半秒多就吭吭一次,嗓子好像有什么东西粘呼着孩子嗓子极度不舒服不停的清嗓。在省儿童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抽动症住院一个多月,雾化、输液、口服药但仍然不见好转,家长都快崩溃了,孩子也极度痛苦压抑。经人介绍来诊。患儿平素大便干,爱吃肉、水果、牛奶、酸奶等食物。查:鼻黏膜充血红而且干燥,有溃疡,还有黄鼻痂。咽红,扁桃体二度+,偏红,可看到少量黄色粘稠分泌物从鼻咽部流下。舌质淡,舌体重度胖大,舌两侧明显高突,有多余。还有大量气滞点。舌肺区凹陷、舌根凹陷、中央脾胃区苔厚腻。根据患儿病史、症状和体征考辩证:脾虚湿盛、肺肾阴虚、上热下寒。考虑不是咽炎,而是鼻窦炎继发的抽动症。频繁的清嗓,单纯鼻涕倒流不会引起这样频繁的清嗓。嘱孩子停所有药物,清淡饮食,暂停所有生冷油腻食物。选型外贴列缺、孔最、内庭、等穴。患儿太远,贴一次,带走三天的,四天为一个疗程。同时和家长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交代抽动症的注意事项和预后。不要讽刺训斥孩子,要给孩子鼓励和爱。我们互相配合来治疗。贴一天后随访,家长诉清嗓好很多了,大约十来分钟清一次了,方案不变继续贴敷,两天后随访又好转。贴四天后休息两天来复诊,家长诉基本不怎么清嗓了,一天也就几声了,我查看舌象也好很多,舌体明显缩小,舌苔减少,舌肝胆区鼓胀减轻。方案不变又贴了一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为了避免复发,又贴了一个疗程调理脾胃告愈。孩子最后一次来走的时候来我身边说:谢谢奶奶。张开小手,手心里有一块糖给我,说:奶奶你吃。心里那个感动啊!每一个宝贝都是可爱的天使。

2.患儿八岁,女孩,多发性抽动症三年多,一直口服硫必利、静灵口服液。效果不佳。患儿频繁眨眼睛,踢腿,胳膊不自主颤动、上扬,嗓子偶尔发出怪声。情绪暴躁,爱哭爱闹脾气。大便基本正常。因为患儿是山西的,太远不方便过来面诊,是远程问诊的,我看孩子舌头视频,舌体鼓胀,舌质红,前半部剥苔,整个舌面少苔。而且舌肝胆区明显肝郁台。舌形为上实下虚型,舌根窄舌有凹陷。根据患儿症状和体征考虑患儿心肝火旺,气阴双亏。

询问家长说她不停的乱动,气死人,每天揍她,但是就是改不了,

我跟家长详细沟通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病机,孩子是病态,一定不能打,不能讽刺,训斥,只会让病情加重。

我贴翳风、丘墟、三阴交、肝腧等穴位,选择相应型号邮寄过去,教家长贴的。对家长说四天看效果,无效就不贴了。两天后反馈,家长说胳膊颤动和扬胳膊好多了,嗓子发怪声少了,就是眨眼还多,视频看患儿舌头,剥苔基本快消失了,舌质也不那么红了,总体改善很多。贴四天后反馈,明显好转,胳膊还是扬,但颤动消失,还是偶尔发怪声但频率明显减少,发脾气也少了些。家长看到有明显效果,决定再继续治疗,每次邮寄四天的。就这样中间也根据情况调整穴位,一共贴了四个疗程,患儿所有症状都不明显了。又贴了一个疗程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这里就先说这两个病例吧,抽动症的患儿很多,清嗓、眨眼、耸鼻子,是最常见的三大症状。单纯眨眼、单纯清嗓的属于比较轻的,经常被误诊为结膜炎或咽炎,久治不愈。临床遇到这情况非常多。随着手机、电视的普及,儿童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太多,还有玩儿刺激性游戏,也是抽动症逐年增多的因素之一。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家庭环境也很多的越来越差,家庭矛盾,父母吵架,导致患儿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也是抽动症因素之一。所以治疗是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我要说下,就是患儿的饮食护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饮食不节,每天不节制吃寒凉水果,冷饮,酸奶,牛奶等,这些都是寒性的,寒伤脾,脾虚寒导致湿盛,胃只是受纳腐熟食物的器官,而真正管食物运化的是脾,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脾属土,肝属木,脾虚则肝旺,脾土又生肺金,脾虚则肺气虚。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生金生水,也就是说肺气虚会引起肾气的亏虚。抽动症中医理论和肝、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又有些密切的关系。所以,正确的饮食护理对抽动症患儿的康复也很重要。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抽动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起病的疾病,过去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上以头面、肢体或躯干的多发性肌肉抽动与爆发性不自主发生、猥亵言语为特征,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随着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理社会压力加大,单凭以往的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抽动障碍彻底治愈。慢性抽动症患儿由于病程实践长,病情易反复,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患儿和家长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由于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对抽动症的过分关注、焦虑导致对孩子不断的责骂,从而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症状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西医认为是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心理状况等因素影响的,家庭因素在儿童抽动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等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其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肝火生痰,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中医方法治疗抽动症,要准确的辩证确定方案,同时疏导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情绪至关重要,再就是指导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抽动症儿童病程长且大多数孩子出现学习、交往、适应等多种能力偏差的情况,部分抽动症患儿管教难度大,常产生破坏、危险行为。由此,经常被带上“坏孩子”的帽子。在我国,学校及家长尤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常常因患儿成绩不佳对家长施加压力,使家长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很多时候又会训斥责备患儿,导致患儿情绪更紧张,压抑,病情更加重。而家长的行为,情绪状况与患儿能否及时接受科学诊治以及家长如何实施行为干预关系密切。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 近几年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抽动症,大部分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我分享两个典型案例:

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中医治疗抽动症方法

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中医治疗抽动症方法 抽动症也被称作为叫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个疾病暂时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发病病因,大多数由于遗传、神经、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该疾病,一般患有这种病的孩子都会出现比如眨眼、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 那么得了抽动症之后能治好吗?到底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个国家名老中医唐启盛教授中医药治疗抽动症的医案供大家参考,帮助大家有效的治疗。 患者王X,男孩6岁,去年10月份的时候在放学路上突然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伴随着轻微抽动,持续1分钟左右便自行缓解了,当时没有太注意;当今年5月26日和6月2日王晓陆续两次出现了夜间睡眠状态下发作,均较10月份比明显加重了,出现了四肢抽搐,牙关咬紧,双目上视,口中发出异响的症状,情况持续1分钟左右才得到缓解,发作后的王晓开始精神欠佳和嗜睡的症状,这时候家长在引起注意,通过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家长担心西医治疗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于是采取了中药治疗,通过电视媒体找到了北京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唐启盛教授,第一次来到泰和国医找唐启盛院长看诊时经过院长一番长达半个小时的问诊得知患儿生产时有产道挤压头颅产生包块。爷爷和父亲在幼儿时发热有惊厥史。 天麻浙贝母白芍炒僵蚕刺五加天竺黄醋鸡内金焦山楂焦麦焦神曲莲子心青礞石黄柏瓜蒌酒萸肉等各味道地药材 2019月6月20日复诊2,服上方7付后,服药期间未见癫痫大发作,仍可见频繁一过性躯体惊颤,均在觉醒状态下发生,每次从放学至入睡前发作约5-6次。大便水样,褐色,气味正常,小便可。 2019年7月4日复诊3,王晓因服药期间出现发烧,顾停药五天,EP发作缓解。之前大发作都是睡着之后。二便调唐启盛院长根据王晓的情况有对药方进行了调整。焦神曲天麻地龙蜜款冬花天竺黄麸炒山药瓜蒌煅紫石英醋五味子炒僵蚕刺五加白芍焦麦芽蜜桑白皮陈皮醋鸡内金浙贝母等各味道地药材 2019年7月18日复诊4,当王晓来看了四诊未见癫痫大发作,小发作减少至2次左右,但仍可见频繁一过性躯体惊颤。 2019年9月19日复诊8,当王晓坚第八次看诊时,诸症状缓解,患者状态佳,并且家长说未服用西药,继续中药治疗。 通过半年的中药治疗之后,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时间短,治疗及时,方法正确,康复会很快。

抽动症小儿中医推拿

推拿治疗小儿抽动症 一、治法 止(局部)抽搐,止秽语为治标之法,可通过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看惊掐惊、豁痰开窍而实现。调补阴阳、调和气血为治本之法,可通过滋养肝肾、补益心脾等而实现。 实证、热证、阳亢以方1为主,方2为辅;虚证、寒证、清阳不升以方2为主,方1为辅。 二、基本方 处方1 心肝同清(3~5分钟) 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1分钟内;推坎宫1~2分钟;揉或运太阳2~3分钟;耳背高骨3揉1掐50~60次) 头部三振按(拇指指腹或掌根振按百会,每振5~8秒,停顿片刻,再振,共操作约1分钟;两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分别置于两目上眶,3揉1振,2~3分钟;两掌相对置于两太阳穴,对称向中央挤按;后一手掌置于前额,另一掌置于后枕部亦对称向中央挤按;每挤按3~5秒,振1次,操作2~3分钟,名振按头四方) 三阴交操作(两手拇指端分别置于三阴交,先点10次,后以拇指指腹振按30~40秒,再上下搓擦令热) 处方2 补脾经(3~5分钟) 补肾经(3~5分钟) 揉二马(2~3分钟) 揉内劳宫(1~2分钟) 捏脊(3~20遍) 丹田操作(以三指或全掌摩小腹约1分钟;揉2~3分钟;每振3~5秒,放松,再振,约1分钟;横擦令热) 三、辨证论治 (一)阴虚风动 证候:频繁眨眼,面肌抽搐,头摇摆不定,咽喉不利,清嗓频频,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目斜视,听力下降,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浮红。 治法:滋阴潜阳止痉 处方:方1配合方2。加水底捞月(30~40次,滋阴清热潜阳),点攒竹(10~20次,镇静安神),点四白(10次,止面肌痉挛及频繁眨眼),推桥弓(左右各5~8次,平肝潜阳降逆),下推天柱骨(令局部潮红,平肝降逆),拿太溪(10次,滋补肾阴),摩涌泉(20圈,引火归元)。(二)心肝火旺 证候:四肢躁扰,瞬目不止,睡中磨牙,挖鼻挠耳,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吃频作,夜啼不安,口舌生疮,烦渴引饮,舌红降,脉弦数有力,指纹色紫。 治法:清心除烦,平肝镇静 处方:以方1为主。加打马过天河(食中二指沾凉水交替从下向上拍打至前臂掌侧潮红,清心除烦),推擦心俞(以拇指指腹向下推擦心俞,令局部发热,能清泻心火),掐精威(两拇指一掐精宁,一掐威灵,同时掐10次,止惊止抽搐),掐山根青筋(10次,山根青筋是肝风特征,掐之能平肝熄风),扫散头侧(1~2分钟,既能祛风,又能醒脑开窍),分推腹阴阳(20~30次,能疏导气机,发散郁火),掐太冲(10次,清泻肝火)。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出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受益匪浅。现将韩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 1.1 心神失调为本 韩师认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种肝风动摇的症状为本病的外在表现。临床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加上过分溺爱和学习上过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抽动症状。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后期患者抽动症

状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中医认为,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所致。《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藏神,神伤则心主神明功能异常。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本病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外在的各种症状则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逐渐引起。 1.2 肝风为标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形气未充,《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小儿“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的记载。可见,小儿对惊恐等情志刺激耐受性差,易神伤而致精神、情志方面的改变;另外,有一些患儿素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都可引起心主神的功能失调,日久累及他脏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累及肝脏时,出现的就是肝风动摇的症状。这与肝脏的特性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在五行属木,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抑郁不舒就会出现肝风煽动的外在表现,“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正反映了患儿抽动的特点,即抽动的部位常不固定,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复交替出现。临床上,患儿出现心理情志的变化时

儿科-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DSM-Ⅳ-TR,2000)。抽动障碍分为四类:(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2)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4)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TDNOS)。 1.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TTD) (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1天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至少4周,但不超过12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所致; (5)不符合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或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CMVTD)(1)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但在病程中不同时出现; (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可每天发作或有间歇,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 (3)18岁以前起病; (4)抽动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享延顿舞蹈病、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5)有上述抽动或发声,但不符合Tourette综合征。 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disorder,TD;多发性抽动症) (1)病程中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然而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可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超过1年,但其无抽动的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讲义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讲义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王秋实 小儿抽动症( Tourette 综合征) ,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不随意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的运动或发声障碍性精神和心理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小儿抽动症受社会学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儿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以心理调适为主,药物为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效果不稳定。而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疗效确切而稳定、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且能改善患儿身体状况,全面调理,减少复发,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 一、病因病机小儿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不自

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耸肩,以及怪声秽语,均与肝风内动有关。 1、气郁化火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 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口出异声秽语。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2、脾虚痰聚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 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蒙蔽心神,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 3、脾虚肝亢脾主肌肉四肢,主义主思,开窍于口,脾 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头项四肢肌肉抽动。脾虚痰滞,气道不利,有痰鸣怪声。 4、阴虚风动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 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头摇肢搐。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故喉发异声。 二、临床表现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

小儿抽动症:眨眼摇头,肩膀肢体抽动,中医如很破解,二羊叫你辨证调养

小儿抽动症:眨眼摇头,肩膀肢体抽动,中医如很破解,二羊 叫你辨证调养 最近门诊遇到好几个这类小朋友,反复出现不自主地挤眉弄眼,摇晃头,肩膀脖子,肢体无意识地抽动。如果你的小孩也有这类问题就需要有以下注意了。 首先,不要慌,明白这个病症叫抽动症。具体学术解释大致如下: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 现在多数主张把病程在一个月到一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一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在慢性抽动障碍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应不同时出现,该发病率约为1%至7%。 我是中医门诊为主,遇到了不少这类的小孩,有的比较轻但很重的都有,严重的伴随多动症、自闭症等。尤其是大龄儿童五六级快进入初中前,会影响到小孩的学习成长,性格等。 家里有这样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焦虑不行,被逼学中医的,也有糊弄给小孩吃药的,其实这个问题不难,更不需要乱吃药,尤其是一

些比较猛的药。 小孩子没有那么虚,也不需要象成人一样各种补,小孩子没有很“实”,没有成人各种脏东西痰湿瘀血等。 小孩子是需要去呵护,抓住脾胃是关键。 具体怎么办呢? 中医二羊支几招,具体方药放在最后 首先,认识这些病症。中医把这类“多动”的症状都叫作风。黄帝内经说风盛则动,内部原因是肝风内动引起。 具体诱因,引起这肝风起来的原因我们需要去辨证辨识,辨识清楚了,就可以对证处理。 引起肝风的原因常见以下几种: 1.肝郁生风,心情不好,长时间压力大这是这类常见原因,平时也会因为考试或者被家长施压等加重。 2.阴虚、血虚生风,这类多见长期脾胃比较虚,气血差的小孩,或者先天不足早产的。调整起来就需要抓住脾胃,从后天去补。 3.外风引动,外感风邪诱发内风,多见平时体弱反复感冒的小孩,他们一着凉身体受寒或者吃了生冷的,症状就加重。 4.积食生热,热盛生风。现代小孩可以吃的东西太多了,营养过剩很多,喂养不当或者小孩贪吃煎炸上火的东西,一吃多了引起积食,里热内生,严重的还会伴随便秘烦躁口气重等症状。 以上四个原因是最常见的,具体调养还是得辨证处理。

泡脚治好了我女儿的抽动症

泡脚治好了我女儿的抽动症 记录一个亲身经历的中医治疗医案,我闺女今年5岁,去年年底开始,发现有眨眼症状,开始以为是眼部过敏或感染,去儿研所眼科就诊,通过检查,医生认为是散光初期症状,并没有开任何药物,只是要求避免接触电子产品,一星期后,眨眼消失,出现习惯性清嗓子的行为,嗓子总是发出“en en”的声音,后来眨眼和清嗓子的习惯,交替出现,持续一个多月,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初步判断为儿童抽动症,到儿研所神经内科就诊,脑电图检查,排除脑神经问题,通过《儿童抽动症耶鲁量表》测试,判断为儿童抽动症初期,口服“小儿智力糖浆”治疗。 服药持续半年(12月至次年6月中旬),未见症状减轻,期间本人自学中医基础知识,了解到中医西对儿童抽动症的定义完全不同,西医认为儿童抽动症是脑神经相关系统紊乱诱发的自主性抽动行为,需要口服镇定性药物治疗,但是西药对儿童大脑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辨证认为“肝风内动”会引起眩晕,震颤,抽搐等临床症状,《钱仲阳传》记载了宋朝名医钱乙对过儿童抽动症的描述,记载医案治疗思路是温补脾肾,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钱乙的战略思路是为: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本人相信中医,而且中医副总用极小,中医认为,调理要先从脾胃入手,那我来辨证一下自己女儿是否符合这个思路,孩子舌苔白薄湿润,仔细观察舌质红(但是由于舌苔覆盖比较多,不是很明显),大便不好,经常3天一次,便干,睡觉的时候,头部出汗多,判断基本符合脾胃问题,药物选择三仁汤或温胆汤调理,后来查询了一些医案,认为温胆汤更对症儿童抽动症,决定开始用温胆汤泡脚。 6月25日开始使用温胆汤泡脚, 温胆汤方剂如下:茯苓30g,半夏6g,枳实6g,炙甘草6g,陈皮6g,竹茹6g,柴胡6g,黄芩6g,白芍6g(为了克制肝风,增加了柴胡,黄芩,白芍)。 泡脚7天后,卡嗓子频率逐渐减轻,14副药全部用完后,开始卡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对病名的认识 多发性抽动症,査阅古代文献得知,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现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多将本病归属于“抽搐”、“筋惕肉膶”“惊风”“心悸”“肝风证”等范畴,古代典籍中多有对其论述,具体介绍如下: 《素问》曰:“风胜则动”、“善行而数变”、“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五脏所主篇》中的“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牌土,胃为牌之府,故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己,名曰慢惊”。《审视瑶函》有云:“目劄者,肝有风也。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目连劄也”。《伤寒明理论》中有记载:“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 对病因病位的认识 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牌、肾密切相关。而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先天因素、外感六淫、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 (1)先天因素 《颅囱经》记载:“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医学正传・小科科》:“夫小儿之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脾胃薄弱,肾精不足,脏气赢弱,易于感触诸疾。张莹莹等人研究发现母体在孕期调摄失宜,容易导致小

儿“禀赋”不足,更加容易患有多发性抽动症。朱先康认为父母体质较弱、母体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伤害、脑外伤以及脑缺血缺氧等均可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2)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多以风邪为主,“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而抽动症多以头面部抽动为初始症状。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于感受六淫之邪。风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故临床可见患儿抽动部位交替出现。陈秀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与外感病因有关。谭雅婷的研究提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预后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以上研究均表明外感六淫可致本病发生。 再者,外感六淫之邪皆可引动伏邪,从而加重风邪而致病:外邪入里化热,耗伤气血津液,阴阳失衡,肝阳偏亢亦可发为本病。 (3)饮食因素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五脏六腑皆未发育完善,脾常虚,运化功能相对较差,如若喂养方式不正确或者饮食没有节制,容易导致脾胃受损,脾为生痰之源,气虚则易生痰、生风,发为本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出现肌肉抽动。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失调则痰浊内生,木克牌土则肝风内动,肝风挟痰上扰发为本病。过食辛辣或肥甘厚味者,饮食停滞中焦,则会出现脾胃积热,热盛生风,风气内动而致病。 (4)情志因素 《温病条・解儿难》曰:“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万全认为:“儿性执拗…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惊则伤心…恐则伤肾,令儿成痛”。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于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使得小儿气郁不畅,肝失泄,肝郁化火,肝风内扰,或忧思过度,内

中医-倪蔼然内外合治小儿抽动障碍

倪蔼然内外合治小儿抽动障碍

倪蔼然,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五十余载,治疗儿科诸多疾病见解独到、疗效显著,潜心研究小儿抽动障碍多年,她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小儿的体质密切相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以及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对孩子的打骂,导致肝肾阴虚,阳亢化风,遂出现一个或多个部位的不自主抽动或伴有精神意识思维情志上的异常变化。而小儿多发的外感邪气袭肺与饮食失和伤脾,又能导致该病的加重。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与总结,倪蔼然创制了“调脑灵”,方以滋肾阴、息肝风、开心气、镇静安神、调和肝脾为大法,配合耳穴贴敷,内外合治,用于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取得良好的疗效。这一治疗方案也为我们临床上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就是外治法与内治法共同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抽动障碍是什么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抽动障碍属于中医“肝风”“抽搐”“瘛瘲”“筋惕肉瞤”等范畴。 根据其基本症状,可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而进一步根据抽动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运动抽动的简单形式可表现为眨眼、耸鼻、咧嘴、耸肩、转肩或斜肩等;复杂形式可表现为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或猥亵行为等。发声抽动的简单形式可表现为清嗓子、吼叫声、嗤鼻子、犬吠等;复杂形式可表现为重复言语、模仿言语、秽语等。 抽动症状的特点是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和无节律性,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时间暂时不发生,但却不能较长时间地控制症状。在受到心理刺激、情绪紧张、学习压力大、患躯体症状疾病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发作较频繁,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到目前为止,对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采用的是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没有一个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用于确定诊断,导致该病诊断的不确定性。 病因病机 肝亢风动 抽动障碍患者表现为全身肌肉的不自主抽动,从中医辨证来看,实际上是肝风的表现。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明代医家万密斋认为小儿体质“肝常有余”,肝常有余则易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