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一、技术背景及作用

高寒草甸是我国北方特有的草地类型,土壤瘠薄,植被覆盖度低,且

受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影响,导致草甸土地退化。为了促进高寒草

甸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需要采用合适的土壤改良和草种选育技术,其中免耕补播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可实现

草地快速恢复和提高草地的质量和产量。

二、技术原理

免耕补播技术是指在退化的草甸土地上,不进行耕地和翻耕作业,而

是通过机械或人工直接向土地表面喷洒播种材料,然后覆盖覆土或覆

盖物进行生长,实现草地快速重建。该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

1. 不需要进行耕地和翻耕作业,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

2. 可避免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

3. 草种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选用不同的草种根据土地适应性进

行搭配种植,提高草地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4.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草地的恢复,从而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

具有良好的经济作用。

三、技术操作要点

1. 土壤准备。清理杂草、树木和其他障碍物,使地表平整。

2. 草种选用。根据土地适应性、产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选择适

合的草种进行搭配种植。

3. 播种材料准备。将草种与适量的土壤、肥料、木屑等材料混合,制

成播种材料。

4. 播种作业。在土地表面均匀喷洒播种材料,保持播种厚度均匀一致。

5. 覆盖覆土或覆盖物。在播种后,根据土地情况选择覆盖覆土或覆盖物,以促进草种的生长。

6. 管护养护。在草地生长期,根据需要进行浇水、肥料和除草等管理

和养护。

四、结语

免耕补播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高寒草甸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水平,还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和生态破坏,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的草地恢复技术。

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退化高寒草甸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一、技术背景及作用 高寒草甸是我国北方特有的草地类型,土壤瘠薄,植被覆盖度低,且 受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影响,导致草甸土地退化。为了促进高寒草 甸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需要采用合适的土壤改良和草种选育技术,其中免耕补播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可实现 草地快速恢复和提高草地的质量和产量。 二、技术原理 免耕补播技术是指在退化的草甸土地上,不进行耕地和翻耕作业,而 是通过机械或人工直接向土地表面喷洒播种材料,然后覆盖覆土或覆 盖物进行生长,实现草地快速重建。该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 1. 不需要进行耕地和翻耕作业,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 2. 可避免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 3. 草种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选用不同的草种根据土地适应性进 行搭配种植,提高草地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4.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草地的恢复,从而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 具有良好的经济作用。 三、技术操作要点 1. 土壤准备。清理杂草、树木和其他障碍物,使地表平整。 2. 草种选用。根据土地适应性、产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选择适 合的草种进行搭配种植。 3. 播种材料准备。将草种与适量的土壤、肥料、木屑等材料混合,制 成播种材料。 4. 播种作业。在土地表面均匀喷洒播种材料,保持播种厚度均匀一致。 5. 覆盖覆土或覆盖物。在播种后,根据土地情况选择覆盖覆土或覆盖物,以促进草种的生长。 6. 管护养护。在草地生长期,根据需要进行浇水、肥料和除草等管理

和养护。 四、结语 免耕补播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高寒草甸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水平,还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和生态破坏,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的草地恢复技术。

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高寒草甸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提供生态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高寒草甸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首先,高寒草甸退化会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下降。植物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高寒草甸的退化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中的养分减少,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退化过程中,入侵植物种类增多,竞争力强,对原有植物物种造成压制和排斥,导致植物物种多样性下降。 其次,高寒草甸退化会对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产生影响。原本,高寒草甸的密实草地植被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分流失。然而,在退化过程中,原有植被逐渐消失,土壤暴露在外,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水分持久性降低。这不仅仅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资源缺乏,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同时,土壤水分减少还会引发高寒草甸土壤侵蚀加剧,从而加速退化过程。 第三,高寒草甸退化会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影响。高寒草甸是重要的碳汇地,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生物体中,起到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然而,退化过程中,植被逐渐变稀疏,生物固碳能力减弱,导致高寒草甸从碳汇变为碳源,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最后,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产生综合影响。

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增加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弱,生态服务功能的减弱。例如,高寒草甸的退化会导致水源减少、土壤侵蚀增加、气候调节能力减弱等,对水资源的保护、土壤保持和调节气候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是复杂而综合的。通过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碳循环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防止退化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性 综合分析表明,高寒草甸退化对生态系统具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包括土壤水分减少导致的侵蚀加剧,碳循环受阻导致的碳汇转变为碳源,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综合降低。这些影响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能力。为了保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性。这对于水资源保护、土壤保持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寒草甸的保护和防止退化是至关重要的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张旭王宏吴建军李曙光吴素丽李鹤 1.内蒙古通辽市水利科学研究所通辽市 028000 2. 内蒙古科左后旗草原工作站,科左后旗甘旗卡 028007 摘要:应用“以振动深松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治理退化草原,示范结果表明,植被盖度平均提高39.71%以上,载畜能力提高7.5倍;第一性生产纯产值和第二性生产产值分别是总投资的3.04倍和1.22倍。为我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地区今后应用该技术治理退化草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振动深松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Use the zoology renovating technolegy of “The core of libration and deep plantation”to father the degetation grassland. As a result, vegetation mantle percent improved 39.71% averagely, and the carrying domestic animal ability improved 4.4 times. The first neat production value is 3.04 times than the investment, the second neat production value is 1.22 times.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t improve the science gist for the North area that use the integration technolegy, father and restore the degetation grassland. 关键词: 振动深松技术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退化草原是生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荒漠化是个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据报道,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km2, 占陆地面积的1/4,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亿美元。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2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27.3%,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54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我旗荒漠化土地面积约73.89万hm2,占全旗天然草地总面积的71.42%,直接经

草地退化

一、草地退化概念 在不合理利用下,草原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生产力下降的过程称草地退化,也称草原退化。主要表现是草地植被的高度、盖度、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生境恶化,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衰退。长时间、大范围的草地退化,引起的不仅仅是草地本身生产力的下降,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天然草地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或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或滥挖、滥割、樵采破坏草地植被,引起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过程称为草地退化。(红色为百度内容,下同,你可以参考参考) 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草地退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失调,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遭到破坏,引起产量下降,草群变矮、变稀,草群种类成分发生改变,饲用价值变劣,生境条件恶化。(蓝色为书上的内容,比较专业一点,下同,你也参考参考) 二、草地退化原因 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从草地上不断取走大量的物质与能量,草地长期入不敷出,违背了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而造成的。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1)过度放牧。草地上放牧的家畜长期超载,频繁啃食和践踏,牧草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种子繁殖和营养更新受阻,生机逐渐衰退; (2)不适当开垦、挖药材、砍薪柴、割草、搂草、搂发菜等,破坏了草地植被,使风蚀、水蚀、沙化、盐渍化和土壤贫瘠化加剧; (3)管理不当。在居民点、畜群点、饮水点或河流、道路两侧,由于缺乏保护与管理措施,各种不适当因素强烈影响,草地退化以同心圆或平行于河流、道路,逐步向外扩展,离基点、路道、水源越近,退化愈严重; (4)草地使用、管理权限不明。家畜户有户养,而草地权属不清,无偿无限使用,造成抢牧滥牧。 原因:人为+自然 人为: (1)超载过牧 由于单纯地追求牲畜存栏头数,通过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对草地进行掠夺式的利用,牲畜对草地的需求量远远超出草地自然供给量,致使草地生产力衰退。 (2)放牧制度不合理 在广大牧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着传统的游牧方式。1949年以后,由游牧改为定居放牧,传统的自由放牧制度一直沿用。而且过牧、滥牧、抢牧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家畜常年在一块草地上自由放牧,造成放牧不均匀,局部草地因过牧而发生退化。因为家畜自由地选择采食牧草,使优良牧草的生机被削弱,在长期自由放牧状态下草地

达日县“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2009年度达日县“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方案 青海省农牧业工程咨询中心 二〇〇八年九月

项目编制单位:青海省农牧业工程咨询中心中心主任:吴建海 审定:江鲁嘉 项目编制负责人:兰玉容 项目编制人员:马玉成副研究员 兰玉容副研究员 麻守德助理研究员 王春庆畜牧兽医师 仁青当周畜牧草原师 黑占珠畜牧兽医师 张玄畜牧兽医师 管却尼玛畜牧兽医师 冶存军畜牧兽医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第一节项目概要 (2) 第三节编制依据 (3) 第二章项目区建设条件 (4) 第一节自然环境条件 (4)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6) 第三节项目建设现状 (7) 第四节建设条件分析 (8) 第三章建设目标及原则 (13) 第一节建设目标 (13) 第二节建设思路与原则 (14) 第四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15) 第一节项目建设布局 (15) 第二节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6) 第五章建设方案 (16) 第一节技术方案 (16) 第二节工程量分项概算 (18) 第三节管护措施 (19) 第六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21) 第一节概算依据 (21) 第二节投资概算 (22) 第三节资金筹措 (22) 第七章进度安排 (23) 第八章效益分析 (23) 第九章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24) 第一节组织管理 (24) 第二节保障措施 (27)

第一章概述 为有效遏制达日县县域内自然保护区的草地退化趋势,稳步推进?总体规划?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特提出本方案,以期通过在区域内建植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等人工措施对部分草地退化严重、靠自然难以恢复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进行综合治理,促进草地生态功能尽快恢复。 第一节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2009年度达日县?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型退 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 二、项目省级主管单位:青海省农牧厅 三、项目州级主管单位:果洛州农牧和林业局 四、项目责任单位:达日县人民政府 五、项目建设单位:达日县农牧和林业局 六、项目建设地点:达日县特合土乡扣压村 七、项目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为1年。 八、建设内容和规模:选择达日县特合土乡扣压村植被盖度在10%以下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型退化草地,采用机械种植方法,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1.5万亩。 九、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2009年度达日县?黑土滩?型退

草地补播改良技术

草地补播改良技术

草地补播改良技术规程 补播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地上播种一些适应性强、饲用价值高的牧草,以增加草群种类成分、增加地面覆盖、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这是草地治理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植被恢复与改良的一项有效措施。扰我少各地的补播试验与生产实践表明,这一措施一般可使牧草产理提高30%-100%。 1、补播地段的选择 需要补播的地段: 原有植被稀疏或过牧退化的地方; 滥垦、滥控使植被真坏,造成水土流失或风沙危害的地方; 清除了灌木、毒草及其它非理想植物的地方; 原有植被饲用价值低或种类单一,需要增加豆科或其他优良牧草的地方; 开垦后撂荒的弃耕地; 补播的地方,要求土壤质地能保证植物发芽生长、有一定的土层、年降水量不少于150mm、播后有一定的保护与管理的地方,补播委难获得应有的效果。 2、补播前的地面处理 地面处理的目的,一是要减少消除原有非理想植物的竞争,

二是为补播的牧草创造必要的土壤与水分条件。土壤粘重、原生植被盖度较大的地方,播前的地面处理常常是补播成功的关键。 地面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松耙(用缺口重耙、圆盘耙等)、划破(用划破补播机、燕尾犁等)、穴垦、条垦、带垦、全垦、重牧或畜群宿营、消除灌木与枯枝落叶、烧荒(炼山)等。土块多、过于松散的新垦地最好镇压,地面的石块、枯枝树影根及妨碍补播和利用的其他杂物要尽可能清除。对于北方山区,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山坡地,还要按等高线控水平沟或反坡台地,中部保留相当于开挖部分5倍左右的原坡面,既保留原生植被,又可作为集水区,保证沟、台地处补播植物有相对多的水分,还可截留降水,防止土壤冲刷,这是干旱与水土流失坡地顾治理的有效方法。 在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带,要先行灌溉,无法灌溉而冬天有雪的地方应设法积雪,以保证必要的土壤墒情。 3、补播牧草的选择 牧草品种的选择,主要应考虑适应性、利用目的、生产性能及饲用价值。如果是草产品生产基地,选用当地最适宜而饲用品质优良的牧草,如果是为了生态效益和作为放牧地,也可以补播其它草种,为了延长青草期,可加入返青早或枯黄迟甚至长年不枯的牧草。放牧用草在主要补播下繁草,刈割用草地补播上繁草,防风固沙的要求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水土保持的则应根系发达,最好是根茎型或匍匐型,易形成草皮。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山西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号 Z 姓名李奶玉 课程名称草地资源与管理 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 领域草业科学 授课教师董宽虎 2016年10月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摘要: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有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世界上第三草地大国。面对如此庞大的草地资源条件,我们需要更好的利用各大草地资源的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资源,更好的发展好特色的畜牧业等,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平衡;畜牧业;环境 草地,即生长草本或木本植物,有相应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部分。其泛指意义是草原的同义语。它包含天然的和栽培的具有草地生产特性的土地,以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地、水源、位点特性以及所承载的生物。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水热资源,但草地也是生态脆弱地带。不合理的农垦、放牧、采樵都可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草地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目前全世界草地资源绝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1]。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草原科学理论与技术,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一、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2]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及外缘区域。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

盐碱退化草地补播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盐碱退化草地补播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1. 引言 盐碱土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无法适宜生长作物的土地。盐碱退化草地指的是受到盐碱化影响,植被退化的草地。为了修复盐碱退化草地,提高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率,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野大麦(Hordeum spontaneum)是一种耐盐碱、耐旱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力。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种植野大麦来改善盐碱土壤的环境,恢复草地植被,提高土壤肥力。 3.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步骤 3.1 选址 选择盐碱退化严重的草地作为修复区域,考虑土壤条件、水源供应等因素。 3.2 土壤改良 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等,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 3.3 种植野大麦 3.3.1 选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野大麦品种。 3.3.2 播种根据种植要求,采用适当的播种方法,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在土壤中。3.3.3 管护定期浇水、除草、施肥等,保证野大麦的正常生长。 3.4 草地管理 采取合理的草地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灌溉等,促进野大麦的生长和覆盖。 3.5 监测评估 定期对修复区域进行监测评估,包括土壤水分、盐碱含量、植被覆盖率等指标,评估修复效果。

4.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 4.1 耐盐碱性 野大麦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能够在高盐碱环境下生长,适应性强。 4.2 生长快速 野大麦生长周期短,能够快速覆盖土壤,抑制杂草生长。 4.3 水土保持 野大麦的根系发达,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4.4 生态环境改善 野大麦修复后的草地能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5.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适用于盐碱退化严重的草地,如沿海滩涂、河流滩地等。 6.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的案例分析 6.1 案例一:沿海盐碱退化草地修复 选取沿海盐碱退化严重的草地作为修复区域,经过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草地植被逐渐恢复,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6.2 案例二:河流滩地盐碱退化修复 在河流滩地进行了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通过种植野大麦,草地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盐碱含量降低。 7. 结论 野大麦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盐碱退化草地修复方法,具有耐盐碱性强、生长快速、水土保持等优势。通过科学的技术规程和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盐碱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雅江县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探讨

雅江县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探讨 摘要防护林修复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修复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科学开展。本文分析了雅江县退化防护林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提出了其主要修复技术。 关键词:雅江县;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 一、区域自然资源情况 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雅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雅砻江中游,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雅江 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中段,雅砻江从北到南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地势为 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北面高,南面低的地貌轮廓。 2、河流、水系 雅江县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属长江水系一级支流,雅砻江流域。全县主要河 流有64条,雅砻江主要支流有鲜水河、庆大河、曲汝河、米西沟、祝桑河、霍 曲河、马岩河等7条。 3、气候条件 雅江县属于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冬季受西北大陆性季风影响,夏季受印度洋 海洋性季风影响,春秋季受上述两种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干燥、夏季 多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照丰富,热量不足。 4、森林土壤 雅江县成土母质多为坡积、洪积、残积、冲积母质等类型。土壤的垂直分布 十分明显,水平分布不明显。 5、森林植被

雅江县植被主要类型:针叶林、阔叶林、灌丛、高山草甸、流石滩植被。高差悬殊的地形孕育了明显的植被,其垂直带谱: 6、野生动植物资源 雅江县林区面积广阔、日照充足,有利于多种植物的分化、繁衍、集聚,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植物生态群落。 7、森林资源 根据雅江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雅江县总面积757206.49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85112.42公顷,占64.1%;非林地面积272094.07公顷。 二、退化防护林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1、退化防护林的特征 根据调查,全县有退化防护林面积10781公顷,主要地类为火烧迹地。火烧程度为重度,存活树种较少,主要树种为高山松,林龄为30-60年,龄组为中龄林、成熟林;株数为470-630株/hm²(其中:濒死木50-100株/hm²、枯死木400-500株/hm²),枯死木、濒死木占总株数的94.74%-96.77%;平均有存活高山松母树25株/hm²,母树生长情况较差;平均有高山松幼树34株/hm²,平均高0.5m,长势较差。 2、退化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主要退化原因为:受森林火灾危害,导致林木烧死、烧伤,形成重度退化林,严重破坏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森林生物量下降,生产力减弱,益兽益鸟减少,造成林分退化且难以自然修复。 三、退化防护林修复的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科学修复,遵循天然林演替规律,以天然林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更新为辅,保育并举,改善天然林分结构,注重培育乡土树种,提高林地生产力,森林质量,保持自然景观风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退化草地改良技术

退化草地改良技术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草原改良治理,是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上,实施牧草免耕松土补播或松土复壮技术工艺进行草场改良,同时实现生产状况的改善。草原补播通常在原有植被条件下,播种一些有价值的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牧草,借以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成分,达到提高草原生产力和改善饲草质量的目的。 牧草免耕补播是利用先进的牧草免耕机械和技术,在尽量少耕翻土壤和原生植被的条件下进行牧草补播。它是相对于传统大量耕翻土壤、破坏草原原生植被进行草原改良作业而言的。因此,免耕补播和松土复壮改良工艺在改良草原三种生产状况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先进性。首先它尽量少的耕翻草原土壤,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地表的原状,使地表状况免于破坏;二是细窄的深松铲深插于草根底部,上层表土翻动量很小。但深层被草根紧密盘结的土壤却被疏松。同时盘结致密的草根也被撕开,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增多了根繁草种的新生芽在基本保持原土壤团粒结构的同时,大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的生产能力。三是对于需要增加牧草密度遏制草场退化、沙化的草场,运用深松补播技术,播撒优良草种,有效加快植被回复速度。达到改善草群结构的目的。运用机械化技术,采用草原免耕补播和松土复壮技术工艺进行草原改良,是切实保证生态环境和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

技术措施。 一、技术工艺实施条件及效果 草场改良能否成功,根据草原类型和退化程度确定相应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对于原生植物密度较高。只是植物生长矮小,优质牧草频度低和产量较低的天然草场,宜采用深松划破复壮技术工艺,通过深松土壤和划破盘结致密的草根,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从而达到草场再生复壮的目的。 一般对于退化、沙化严重或弃耕的撂荒次生草地,宜采用直接免耕补播改良的技术工艺,补播当地的优良牧草比较容易成功。因为撂荒地土壤比较疏松,地表没有紧密的原生草土层,落人土壤中的种子,萌发生长条件好,草种群落较稳定。草种间竞争弱,有利于补播植物的生长繁殖。也可采用家畜宿营法(蹄耕法),将放牧家畜集中在—个地方高强度放牧,依靠家畜清除原有劣质植被,排泄的粪便又进行施肥,同时结合补播优良牧草,这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又廉价的草地植被建植方法。主要做法是:在撒播草籽的草地上,进行集中高强度放牧或留牲畜过夜,在同—地方滞留宿营的时间因地而异,于旱草原5-6夜、半荒漠草原2—3夜即可,之后适当休牧,待补播牧草生长到成熟后再行放牧。 二、正确选择补播牧草种类和处理好草籽 作为机械化牧草免耕补播,草种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遵循

草原免耕补播实施方案

草原免耕补播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和耕地扩张,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草原退化、草原沙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实施草原免耕补播成为了当前草原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 二、免耕补播的意义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免耕补播是一种不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播种方式,能够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促进植被恢复。 2. 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通过免耕补播,可以在草原上快速形成植被覆盖,增加草原植被的多样性,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3.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草原免耕补播可以增加草原牧草资源,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三、免耕补播的实施方案 1.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春季或秋季是较为适宜的播种时间段。

2. 种子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牧草种子,包括禾草、豆科植物等,以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和适应性。 3. 土壤准备:在进行免耕补播前,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处理,包 括松土、施肥等,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播种方式:采用免耕播种机具进行播种,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 适当的覆土深度。 5. 管理保护:在播种后,需要加强对播种区域的管理和保护,包括 适时的灌溉、除草、防治害虫等工作,以保证种子的顺利生长。 四、免耕补播的效果评估 1. 生长监测:定期对免耕补播区域进行生长监测,包括植被覆盖率、植株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免耕补播的效果。 2. 土壤水分监测:监测免耕补播区域的土壤水分情况,以保证种子 的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 3. 生态环境监测:对免耕补播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土壤 侵蚀情况、植被多样性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免耕补播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五、总结 草原免耕补播是一种有效的草原生态恢复方式,能够保护草原生态 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免耕 补播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种子和播种方式,并加强对播

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技术规程

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技术规程作者:李雪萍李建军郭致杰许世洋荆卓琼马佳勇漆永红李敏权 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9期 摘要:为农用微生物菌剂在退化天然草地的使用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前期使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经验,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修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规范应用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天然草地;退化程度;微生物菌剂;草地修复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9-0092-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9.0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 Using Agricultural Microbial Inoculants

LI Xueping 1, LI Jianjun 1, GUO Zhijie 1, XU Shiyang 2, JING Zhuoqiong 1, MA Jiayong 2, QI Yonghong 1, LI Minquan 3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Pratacultural Colleg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 using agricultural microbial inoculants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system fundamentally,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ence of restoring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 using agricultural microbial inoculants, key techniques of using microbial inoculants to restore degraded natural grassland were specifi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scope of application, normative documents, technical terms and definitions, elementary principles,technical steps, and points for attention included. Key words: Natural grassland; Degree of degradation; Microbial inoculant; Grassland restoration 草地生態系统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过去几十年,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1 - 2 ]。草地退化不仅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发挥,更是严重影响了其生产力[3 ]。目前退化天然草地恢复的主要措施是围栏封育、人工草地建植、施肥和补播等,存在操作成本高、对原有生态系统扰动大、局限性突出等问题[4 ]。草地退化不仅是植被层面的变化,更是在土壤微生态层面的变化,从土壤微生态的层面治理,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5 ]。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出了土壤有益微生物,并通过科学手段制成具有高效、绿色环保及经济实用等特点的微生物菌剂。该菌剂为复合菌剂,能同时发挥固氮、溶磷、分泌植物激素、病害防控、改善土壤质量等多种作用,所涉及菌株能很好地与当地的优质牧草共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从而使其效果发挥充分。微生物菌剂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能耗低、无三废排放,对牧草和人畜无害,可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6 ]。其经济实用主要体现在与传统的草地治理方案相比,利用农用微生物菌剂对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进行修复的技术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我们在总结多年使用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天然草地的经验基础上[7 ],形成了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技术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不同退化程度天然草地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技术,适用于高寒草原、高山草地、高山草甸等多种类型的天然草地。既可以用于草地退化的预防,也适用于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的治理。

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行动计划 一、主要任务(一)开展草原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 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基础上,组织开展草原基况监测调查,摸清草原类型、权属、面积、分布及利用状况等基础底数,建立草原管理基本档案,构建草原资源一张图。建立草原监测网络,充实草原监测评价队伍,有序开展草原生态评价、年度草原动态监测、专项应急监测等工作。全面落实草原监测评价数据汇交、定期发布和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监测数据分析,编制监测报告,客观反映草原生态情况。 (二)科学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 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科学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将全州草原保护恢复空间区划为高寒草甸区和高山草甸区:高寒草甸区以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为重点,开展退化、沙化、鼠虫害化治理,提高草原植被盖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高山草甸区以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开展退化草原改良、封育、人工种草,提高草地生产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各县(市)依据所处区域和上一级规划,科学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在完成全州

草原基况监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省级基本草原划定意见,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严控基本草原开发利用,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严格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禁牧4500万亩,草畜平衡7963 万亩,兑现补助资金27亿元。修订完善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推动制度落实情况考核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挂钩。科学划定草畜平衡和草原禁牧区,并实行动态管控。推进康定、石渠、色达、理塘县创建草畜平衡示范县和示范乡建设,总结推广草畜平衡有效管理经验和模式。 (四)持续加大依法治草力 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充分利用草原保护日、草原普法宣传月等节点,广泛开展草原普法宣传,不断增强全域依法保护草原的意识。强化草原征占用管理,按照先审后批、先批后建程序,依法分级做好审核审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禁擅自改变草原用途。坚决禁止开垦草原和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拓展延伸绿盾亮剑行动,建立健全林草、司法、公安、综合执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完善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完善草原违法案件举报、案件督办机制,依法惩治破坏草原犯罪行为。严格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五)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退化盐碱草甸快速修复技术规程

退化盐碱草甸快速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化盐碱草甸快速修复的术语定义、修复措施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退化盐碱草甸快速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6142 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19377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1237 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修复 根据不同退化程度,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补播,使退化草甸得到快速恢复的措施。 3.2 综合修复 采用施用腐熟农家肥、秸秆覆盖和植物修复措施中两种或三种措施对退化草甸进行修复的措施。 4 修复措施 4.1 浅耕松土 在春季采用圆盘耙等机械对退化草甸进行轻耙或浅翻耕处理,深度10 cm~15 cm。 4.2 围栏封育 使用围栏将退化草甸封闭,修复期间禁止放牧和割草等人为干扰。围栏建设按照NY/T 1237的规定执行。 4.3 施用腐熟农家肥 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施肥量15000 kg/hm2~20000 kg/hm2。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4 秸秆覆盖 秸秆切短,长度5 cm以下,在土壤表层均匀覆盖,覆盖量7500 kg/hm2~10000 kg/hm2,可单独覆盖或补播后进行。

4.5 补播 4.5.1 草种选择 轻度退化选择紫花苜蓿、披碱草和羊草;中度退化选择野大麦、羊草和草木樨;重度退化选择星星草、野大麦和羊草。草甸退化分级按照GB 19377的规定执行,种子质量应符合GB 6141和GB 6142的规定。 4.5.2 播种期 5月上旬~7月中旬。 4.5.3 播种量 4.5.3.1 单播 单播播种量见表1。 表1 退化盐碱草甸单播播种量单位为kg/hm2 4.5.3.2 混播 混播播种量见表2。 表2 退化盐碱草甸混播比例及播种量 4.5.4 播种方式 4.5.4.1 单播 条播,行距15 cm~30 cm,播种深度2 cm~3 cm,播种后及时覆土、镇压。 4.5.4.2 混播 条播,行距15 cm~30 cm,同时将不同草种播种于同一行,播种深度2 cm~3 cm,播种后及时覆土、镇压。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积极引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规范化,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技术实施规范,特制定技术实施要点。 一、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一)秸秆覆盖技术 1、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土地又比较肥沃、疏松的地区。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时可用浅松作业,秸秆太长时可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整秆还田覆盖。

NY_T 4295-2023 退化草地改良技术规范 高寒草地

i t i 位为百分号 1 NY /T 4295—2023 退化草地改良技术规范 高寒草地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退化高寒草地退化程度划分和改良技术要求,描述了退化高寒草地改良的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改良恢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 文 件 中 的 内 容 通 过 文 中 的 规 范 性 引 用 而 构 成 本 文 件 必 不 可 少 的 条 款 . 其 中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 件 ,仅 该 日 期 对 应 的 版 本 适 用 于 本 文 件 ;不 注 日 期 的 引 用 文 件 ,其 最 新 版 本(包 括 所 有 的 修 改 单 )适 用 于 本文件 . GB 6142 禾本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NY/T 1176 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NY/T 1905 草原鼠害安全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高寒草地 alpinerangeand 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因高寒气候发育形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或有高寒灌丛参与组成的草地 类型. 注:包括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3 2 3 3 3 4 禁牧 grazngban 对草地施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休牧 res 对草地施行一年以内短期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秃斑率 baregroundpatchrat o 单位面积内原生植被的草皮层被剥蚀后形成的斑块化裸地所占的百分率. 4 高寒草地退化程度划分 4 1 应依据植物群落特征确定草地退化程度,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等级.按 照表1对高寒草地退化程度进行等级划分. 表1 高寒草地退化程度

补播对中度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特征和多样性的影响

补播对中度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特征和多样性的影响 杨增增;张春平;董全民;杨晓霞;褚晖;李小安;魏琳娜;张艳芬 【摘要】为研究补播对高寒草地群落特征和植被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土滩中度退化草地为对象,利用免耕补播机通过近自然补播措施进行了恢复,测定了恢复后 草地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经人工补播后,退化草地的植被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禾本科牧草比例和根冠比都显著上升(P<0.05),补播措施起到了很好的 修复效果.从物种组成上看,退化草地经过补播之后,其植被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禾本科牧草和莎草科牧草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经人工补播后都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显著.综 上所述,人工补播是高寒地区黑土滩中度退化草地修复一种快速有效的措施,能够有 效的提高可食牧草的比例,同时也有利于高寒地区草地植被恢复. 【期刊名称】《草地学报》 【年(卷),期】2018(026)005 【总页数】7页(P1071-1077) 【关键词】黑土滩;补播;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人工干预措施 【作者】杨增增;张春平;董全民;杨晓霞;褚晖;李小安;魏琳娜;张艳芬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青海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