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生殖》参考学案

《被子植物的生殖》参考学案
《被子植物的生殖》参考学案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生殖

1、通过回忆花的结构,掌握有性生殖的概念。

2、通过课本观察与思考,掌握无性生殖的概念。

3、举例说明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你还记得花的结构及植物受精的过程吗?通过观看屏幕,思考下列问题:

1、一朵花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2、受精卵是由哪两种细胞结合而来的?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由花的什么结构产生的?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根据刚才对知识的回顾,填写课本第2页花的知识框架,并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观察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发现椒草靠_____来繁殖后代,马铃薯靠_______来繁殖后代;

2、与有性生殖比较,你知道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吗?

3、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所有成员,进行讨论,统一组内答案,准备展示。

1、根据生活经验,还能举出哪些常见的无性生殖的例子?

2、讨论总结无性生殖的特点有什么?

小结:1、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有性生殖方式,又有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而且经常用根、茎、叶这三种营养器官直接产生新个体。

2、有性生殖通过果实和种子,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环境条件,也容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3、无性生殖产生新个体的速度快(有性生殖所需时间一般较长),有利于在

环境适宜条件下短时间繁殖出大量新个体,而且后代性状较为一致,能很好的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4、多种生殖方式的形成,体现了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

自学课本,填空(5分钟后,组内交流答案)

1、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例如,甘薯、葡萄、菊花等的栽培,常用_______的办法;苹果、梨等果树利用______繁育优良品种。

2、嫁接分为枝接和芽接。就是把一个植物的枝或芽(作为________)接到另外一个植物体(作为______)上,并应注意接穗与砧木的_________紧紧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3、选用紫背天葵进行扦插时,一般每段长20厘米左右,并保留两个节,上方的切口是______的,下方切口则是_______的,上一节去掉_________,下一节去掉_________,这样做主要是降低植物的_________作用,有利于扦插材料的成活。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所有成员,进行讨论(每人都要发表意见),统一组内答案,准备展示。

1、如果扦插材料自身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但扦插后还有部分不能成活,请思考:植物的无性生殖还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小结:1、植物的无性生殖除了扦插和嫁接外,还经常采用压条、分根、组织培养等方式,如小麦可以萌蘖(分根繁殖),种植菊花和芦荟时,一棵植株会常常长成一丛,这也是由于它们有很强的萌蘖(分根)能力。

2、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都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如材料的选择:可以有枝条长、短的对比,枝条嫩、老的对比,剪口部位或形状的对比,腋芽的饱满与否或有无的对比,枝条极性逆顺的对比等,环境条件可对比的也有很多,如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光照强度或时间,不同湿度等。但要特别注意,选择某一因素进行对照处理后,要保证其他条件都相同,否则将不能说明问题。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牛刀小试】

1、对扦插材料处理方法不同,将影响到扦插的成活率。在对紫背天葵的茎端进行处理时,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哪种切口方式更容易成活。

(1)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①、准备20支生长良好的紫背天葵枝条,将它们剪成保留2个节的茎段,按理想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上方的切口。

②、将以上准备茎段分成均等的两份,分别标上A、B。将A组茎段下方切成__________;将B组茎段下方切成________。

③、将两组茎段按要求插入土壤中,在_________环境条件下培育。

(3)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取4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发芽的马铃薯块切成同样大小的四块,每块马铃薯上都由一个芽眼。将这四块马铃薯分别埋进1号-4号花盆沙土中5厘米深。

③、把四个花盆按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1)马铃薯的这种生殖方式属于_________。

(2)1号和3号实验变量_________,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1号和2号实验变量_________,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还有一定的缺陷,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3、竹鞭(竹的地下茎)有许多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由竹笋长成新的竹子。竹子的这种生殖方式叫做()

A、分裂生殖

B、出芽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6.1.2 从种到界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6.1.2 从种到界教学案(无答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于生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 2、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太空人小明同学要给我们班同学写一封信,他要怎样写地址,我们才能收得到呢? 【自主探究】 学习提纲: 1.生物分类有哪几个等级? 2.对生物进行分类具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1.分类学上最大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2.马属于哪个界?桃树是哪个界? 3.每个界中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4.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什么? 5.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练习设计】 1.下列单位中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A.纲 B.科 C.属 D.种

2.下列单位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A.门 B.科 C.属 D.种 3.下列分类中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A.种 B.属 C.纲 D.门 4.我们通常说的物种指的是() A.一个生物B.一群生物 C.数量很多的生物D.一种生物 5.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依据是() A.生物的食性 B.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关系 C.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D.生物的生活环境 6.动物王国的一只老老虎不幸去世,可惜大王没有留下后人,大王留下的亿万家产由谁来继承呢?根据动物王国遗产继承法,由与大王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继承,该判给谁呢?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从种到界导学案 人教新.

从种到界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各类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说出对生物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命名法的提出者。 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生物分类的单位 难点:1、生物分类的单位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预习检查 1、生物分类单位: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 是、、、 、、、,其中最基本的单位是。 2、生物的亲缘关系的确定: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其中物种的相似程度 越,亲缘关系越。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其中物种的相似程度越,亲缘关系越。 3、桃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桃在分类上隶属属、科、 目、纲、亚门、门、界。 4、根据进化思想,人们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的物种是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进过 、、的结果。 四、学思园地 1、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2、马有野马和家马之分,家马还有许多品种,那么,它们都同属一个物种吗?

3、生物学家主要根据什么来对生物进行分类的? 4、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中的生物个体亲缘关系近? 5、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分类单位中,理论上讲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 A、目 B、科 C、属 D、种 2、下列生物中,与猫亲缘关系最近的 () A、猫头鹰 B、大熊猫 C、狗 D、东北虎 3、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下列对种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每一个种只有一种生物 B、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 C、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远 D、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对少 4、和向日葵在生物分类上共同特征最多的植物() A、玉米 B、大豆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胥娟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选修1-1(人教版)2.1.1中的内容,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讲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讲解运用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解题,巩固求曲线方程的两种基本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第三课时讲解运用中间变量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思路。本节是第一课时. 2.本节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的方程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学习曲线。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3.运用多媒体形象地给出椭圆,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作图,“定性”地画出椭圆,再通过坐标法“定量”地描述椭圆,使之从感性到理性抽象概括,形式概念,推出方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学过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但掌握不够,2.从研究圆到研究椭圆,跨度较大,学生思维上存在障碍. 3.在求椭圆标准方程时,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根式化简问题,而这些在目前初中代数中都没有详细介绍,初中代数不能完全满足学习本节的需要。 4.该班学生是高二文科生,数学基础整体较差。 5.经过近一学期的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高。 点评:对学习者知识基础、运算能力、学习兴趣和认知特征分析较到位,能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提高运算能力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法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2、学法设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抽象出椭圆定义,并用坐标法探究椭圆的标准方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动态演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知识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点评:本节课的引入采用神州7号围绕地球旋转的壮观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在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幂的乘方导学案

幂的乘方 【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幂的乘方的意义,并能用符号语言准确描述。 2、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过程,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及归纳能力。 3、会区分同底数的乘法、幂的乘方等运算。 【学习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幂的乘方及运算。 【学习难点】 幂的乘方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学习过程】 1、 计算 ① ()()() a a a -?-?-32 ②42)() (x x x -??- ③x x x m m ??+1 ④ 22)()(-+?+n y x y x 2、(1)已知131333=?+n n ,求n 的值 3、(1)已知52,42==b a ,求b a +2的值; (2)已知52,42==b a ,求32++b a 的值 2、乘方的意义 3 10=10× × n a ·n a ·n a = 3、() 3 210= × × (乘方的意义)

=() 22210++ (同底数幂的乘法) =() 3210? 解读教材: 4、理解冥的乘方的含义 →n m a )(再求n 次乘方运算 底数是一个幂 5、推而广之: ()2 n a = ? ()3 n a = ? ? =() n n a + =() n n n a ++ = () a = () a 6、再现过程: = n m a )( = =mn a (m , n 都是正整数) 7、你能用语言描述这一法则吗? 清晰地写出这个法则: = 。 即时训练: (1)( )3 210= (2)() 5 5b = (3)()3 n a = (4) ()[]2 32-= (5)() [ ]4 2b a += (6)()2 2n x = 挖掘教材: 8、负号捣乱来了: ()[]3 32- = ()[]3 4p - = —()n m x = 9、同底数幂相乘也出现了: ()y y ?3 2= ()()2 23 3y x ? = 10、合并同类项也出现了: ()() 4 36 22a a -= 11、公式反着用了: )( 24=a ( )26=x ( )2 8=a 12、()() m n n m a a = ()()() 3 3 2a a = ()()() 4 4 5a a = 反思小结: ↓

从种到界教案

课题:六单元一章二节从种到界 授课教师:马丽学科:生物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时最密切的。 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过程 与方 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于生活中。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材分析教学 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 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情景教学法游戏互动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一、巩固旧知,温故知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图书馆还书的情景(书籍分类,方便 2、结合第一节知识,尝试对生物分类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类比求知 讨论:假如北京朋友要寄信给你,信封该怎么写? 提出问题:生物也能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分类吗? 2、自学求知 出示预习提纲,阅读课本101—104页内容,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实 际,积极思考。 植物分类:形态结构 动物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 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地址。 学生积极写出地址的单位: 省、市、县、镇、学校 阅读P101-104页的内容,分 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从生活中的实际入 手,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通过与地址类比, 引出生物的分类单 位,培养学生发散 思维能力。培养自 主学习能力, 能说出生物分类的 七个等级名称。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学生对书本所 罗列的动物之间的 不同特点有一个初 步理性的认识。 利用游戏活动鼓励 学生进行思考比 较,激发学生的求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从种到界导学案金品

第二节从种到界导学案 【自主探究·释疑难】 知识点一生物的分类及等级【预习导学】 1.概念 根据生物的____________(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________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2.目的 弄清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关系。 3.分类的等级单位 由大到小的等级依次为___________。 4.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________”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________关系是最密切的。 【点拨】 (1)一个物种不等于一个生物 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也就是说物种是由一个生物群体组成的,而不是由个体组成的。例如,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2)生物分类等级中有时还有亚单位,如亚门比门小,比纲大,介于门纲之间。 【探究释疑】 分组交流说明分类单位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多少、共同特征多少、亲缘关系远近的关系。 知识点二动物分类举例 【预习导学】 1.狼的分类等级 种:________种(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________) ↓ 属:________属(特征:身体较长、眶间部显著隆起) ↓ 科:________科(特征:颜面部________、________、爪钝而不能________) ↓ 目:________目(有尖锐的________) ↓ 纲:________纲(有__________等特征) ↓ 门:脊索动物门的__________亚门 ↓ 界:________界 2.桃的分类等级 桃种、梅属、________、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__________的被子植物亚门、________。 【点拨】 (1)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则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反之,则不一定同属于一个较小的分类单位。

八年级生物上册 从种到界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 第二节从种到界P85学习目标 1、记住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重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用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2、完成自主学习,同时用记号笔批注教材重点; 3、独立完成交流题后小组内或班内交流,要求声音洪亮,及时相互评价; 4、五分钟内完成分层训练,及时订正答案; 5、认真背记当堂内容,在反思栏建立错题库。知识链接 1、种的概念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来考虑,可以给物种一个比较简单的定义: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这个定义把有无基因交流作为划分物种的主要依据。家禽、家畜及栽培植物中的许多品种,虽然形态上不同,但可以杂交,因此只是一个种的不同品种。 2、生物的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将生物分成两个总界:原核生物总界和真核生物总界。原核生物总界中,只有一个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总界中又分为四个界,它们是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自主学习

1、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_________。将生物分为_________界、________界和其他的几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一种生物便是一个________,因此,_______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_______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3、马、羊、虎、兔等动物之间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属于 ________纲。因为它们都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征。 4、桃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_科,_________纲。 5、双名法规定,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_______名,第二部分是__________。双名法的生物学名均为_________文,并为______体字。合作交流 1、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植物,甲和丙同纲不同目,甲和乙同科不同属,乙和丙同属不同种,那么,在这四种植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哪两种? 2、在农村常见马和驴杂交产下骡的情况。有人认为马和驴同属一个种,也有人认为马和驴交配的确能够产下骡,但骡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这说明马和驴不是一个种。⑴你支持哪种观点?陈述你的理由。⑵通过上述事实,你认为生物分类有何意义。分层训练1- 1、在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中,最大和最小的分类单位分别是()D

初二数学1412幂的乘方导学案范文整理

初二数学14.1.2幂的乘方导学案 $14.1.2幂的乘方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年月日星期 学习时间201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1.掌握幂的乘方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学习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学具使用多媒体、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 阅读课本P96~97页,思考下列问题: 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如何推导? 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答疑解惑我最棒

甲: 乙: 丙: 丁: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14.1.2幂的乘方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法则是什么? 【2】乘方的意义是什么? 【3】练习: 4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a3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表示_________个___________相乘. 在这个练习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推测4与3的底数、指数。并用乘方的概念解答问题。 【4】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幂的乘方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即n=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的探索活动,发现了什么?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___,指数__________. n=an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从种到界 【知识点】 1.生物分类采用的方法?分类单位依据是? 2.分类单位不同说明了什么? 3.双名法的提出者是? 【测试题】 1.1.马属于界门纲目科属种。 1.2.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纲猫科动物。在生物分类上介于“纲”和“科”之间的单位是() A.种B.门C.属D.目 1.3.科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分成若干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等级:门、纲、目、科、属、种。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界B.门C.属D.种 1.4.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门 B.纲 C.种 D.属 ★2.1.现有A、B、C、D四种动物,它们的分类情况是:A和B同“目”不同“科”,B和C同“科”不同“属”,D和A不在同一“目”中,你认为哪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A、A和B B、B和C C、D和A D、都一样 ★2.2.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但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看,牛和马是有共同特征的,它们共同的最低分类等级和共同特征分别是() A.亚门.草食性 B.纲.胎生和哺乳 C.目.恒温动物 D.科.体表被毛 2.3.转基因西红柿和普通西红柿属于() A.不同科 B.不同属 C.不同种 D.同一种 ☆2.4.“种”这个分类等级,不能表示的是() A.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 B.同种生物的雌性和雄性个体之间能够繁殖后代 C.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别是最小的 D.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是同一个“种” 3.1.瑞典植物学家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 3.2.我们校园里各种植物的标牌就是采用双名法来表示该种植物的国际通用名称,正确的表示方法是() A.种加词┼属名 B.属名┼种加词 C.种加词┼科名 D.科名┼种加词 第二节从种到界

幂的乘方导学案

幂的乘方导学案 学习目标: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幂的意义;通过推理得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并且掌握这个性质. 学习重点:幂的乘方法则.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家知道太阳,木星和月亮的体积的大致比例吗?我可以告诉你,木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2倍,太阳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3倍,假如地球的半径为r ,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和木星的体积是多少?(球的体积公式为V=43 πr 3)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a 3代表什么? (102)3表示什么意义呢? 探究二: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看看计算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1)(24)3= =2( ); (2)(a 2)3= =a ( ) (3)(b n )3= =b ( )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a m )n =()( )个( )个+++?=m m m m m m m m a a a a a = a ( ). 用语言叙述幂的乘方法则: 三、范例学习 【例1】计算:(1)(103)5; (2)(b 3)4; (3)(x n )3; (4)-(x 7)7. 【练习】 A 组:(103)3 = [(23 )7]4 = [(—6)3]2= B 组:(x 2)5 = [(—a )2] 7 = —(a m )3= C 组: 26·2 = [(a -b )m ] n = (a 4)3-(a 3)4= D 组:[(x 2)3]7 = (x 2)3·x 7= x 2n ·(x n )2= 105·10n+1= (x+y )7·(x+y )5 = -x 2·x 2·(x 2)3+x 10= 【例2】:判断(错误的予以改正) ①a 5+a 5=2a 10 ( ) ②(x 3)3=x 6( ) ③(—6)2×(—6)4 = (—6)6 = —66( ) ④x 7 +y 7=(x+y) 7( ) ⑤[(m -n )3] 4—[(m -n )2] 6=0( ) 【例3】①若(x 2)m =x 8 ,则m= ②若[(x 3)m ]2=x 12 ,则m= ③若x m ×x 2m =2,则x 9m = ④若a 2n =3 ,则(a 3n )4= ⑤已知a m =2,a n =3,求a 2m+3n 的值。 四、课堂小结:幂的乘方的底数和指数可以是数、字母、单项式或多项式。 五、布置作业【课本P148习题15.1第1、2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从种到界导学案连连

第二节从种到界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1、说出从种到界分类的7个等级。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分析: 生物分类的等级及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分类的七个等级非常复杂,学生自从学习生物学以来也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的知识,所以了解分类等级及单位名称对学生们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策略: 在本节的教学安排中,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分类等级单位的具体知识,而只是要求每个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及意义。因此,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利用教材有关马的分类图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建议 生物分类的单位中,种和物种是难点,教学中要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分类等级单位的具体知识,而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来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也可以通过小组自学讨论,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回顾已知,引入新课 1.用日常生活中的行政区划来感知“等级单位”的存在。如果你要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写信,你怎么样来写清你的地址?

二、自主学习,边学边导 (一)生物的分类:(阅读教材P101第一段) 2.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_,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________________,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_______________ 3.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___,同种生物的__________是最密切的。 三、精讲点拨,精练提升 (二)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阅读教材P101~104狼的分类过程) 4.狼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由大倒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水稻、满江红和桃的分类等级图,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 界植物界植物界植物界 ↑↑↑ 门种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真蕨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槐叶萍目蔷薇目 ↑↑↑ 科禾本科满江红科蔷薇科 ↑↑↑ 属稻属满江红属梅属 ↑↑↑ 种水稻满江红桃 ⑴在水稻、满江红和桃的亲缘关系中,最近的两种植物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进化中比较低等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确定水稻和桃分类等级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幂的乘方导学案

15.1.2幂的乘方 导学案 备课教师:陈娟娟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幂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复习 1、计算(1)(x+y )2·(x+y )3 (2)x 2·x 2·x+x 4·x (3)(0.75a )3·(41 a )4 (4)x 3·x n-1-x n-2·x 4 二、课前预习 任务一:填空,看看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 m ·a n =a m+n ) =__________ (a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 m ·a n =a m+n ) =__________ (a m )3=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 m ·a n =a m+n ) =__________ (a m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a m ·a n =a m+n ) =__________ 即 (a m )n = ______________(其中m 、n 都是正整数) 通过上面的探索活动,发现了什么? 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___,指数__________. 任务二 : 仔细阅读课本P143 例2,看看例题是如何利用上述公式解题的,并总结易的 地方 三、预习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初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问题。

八年级生物上册 从种到界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学案(无答案)人 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能将物种引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4、通过阅读林奈的事迹,培养不畏艰难和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止的毅力教学重点、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比较法 一、课前预习(每名同学自己读书完成后同位交流,疑难教师点拨)7分钟 1、科学家将生物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每个界又分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他们从大到小依次是:。 2、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3、马这个物种,在分类上属于

、 、 、 、 、。 4、桃在分类上隶属于 、 、 、 、 。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解疑)18分钟阅读P85P89教材内容,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回答不了的标出来,可小组间讨论、交流。 1、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_________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依次是什么?若有亚科这一单位,其位置应在_________和 _________之间。 2、根据资料来分析:(1)马有野马、家马之分,家马还分多个品种,它们都属于同一物种吗?(2)怎样理解骡子的双亲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3)一个物种便是一种生物,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同一物种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最_________,共同特征比较_________。所以,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_________,共同特征越_________。反之亦然。生物学家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_________来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把驴归入马科,是因为它们有以下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 4、想在大百科全书中找到关于马的介绍,须沿这样的路径去找:_________界_________门_________亚门_________纲 _________目_________科_________属_________种。 5、桃在分类上隶属于_________属_________科_________目_________纲_________亚门_________门 6、对生物进行分类什么意义? 7、植物园内植物上挂的标牌上的拉丁文写的是该植物的 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拓展创新 1、下列关于分类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科、目、种、属 2、观察右侧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