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等7项;该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园,1904年9月易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幼稚园;同年2月,附设保育科开办,招收青年妇女,由日本保姆教习讲授保育知识,标志中国近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起步。

上述有限的现代学前教育实践,从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学前教育内容的设置、学前教育方法的探索、学前教育的管理,到学前教育的培养等方面,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建立,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以蒙养院为主体的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启动的标志,正是在这一标志性行动中,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得以初步确立。

1 1904年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步创立了以蒙养院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制。《章程》规定:蒙养家教合一,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设蒙养院保育教导3至7岁儿童,每日钟点不得过四点钟;各省府厅州县均应在育婴堂、敬节堂内附设蒙养院,一面教给乳媪、节妇及保姆保育教导幼儿之事。一面收本地附近幼儿入院教育。《章程》称:蒙养院即为外国幼稚园,但因此时不能创办女学无法多办幼稚园,唯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设蒙养院。《章程》要求: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使之远于浇博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保育教导条目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该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起步,正因为是初创,局限性在所难免,主要是:未能摆正蒙养与家教的关系、视蒙养院为家庭教育的辅助,蒙养院是传统的育婴堂、敬节堂的附属机构,未能开放女禁,将幼儿师资的养成放在蒙养院中不利于师资的培养,模仿日本的色彩浓厚。

2清末的初步调整。1907年3月,清廷批准颁行学部拟订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以培养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要求“教授女师范生,须副女子小学堂教科、蒙养院保育科之旨趣,使合将来充当教习、保姆之用”;还规定女子师范学堂当附设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一所,供师范生实习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规定使蒙养院从必须附设于育婴堂、敬节堂的陈规摆脱出来,改变了由蒙养院培养幼儿师资的做法,使蒙养院招收女生成为现实。这些变化,使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后,近代学前教育有了初步发展。(1)各地逐步办起了一批学前教育机构,著名的有:京师第一蒙养院(1904年)、上海务本女塾附设幼稚舍(1904年)、湖南蒙养院(1905年)、天津严氏女子小学附设蒙养院(1905年)、福建公立幼稚园(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1907年)、爱国女学社附设蒙养院(1907年)、江苏金山县怀仁幼稚舍(1908年)、北京曹氏家庭幼稚园(1908年)、山西育婴堂附设幼稚园(1909年)等。(2)学前师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如:天津严氏女塾1905年开办保姆传习所;1907年,上海公立幼稚舍创设保姆传习所,并于1909年发行《保姆传习所讲义初集》等。据清末统计:1907年,共有蒙养院428所,在院幼儿4893人;1909年,有蒙养院92所,在院幼儿2664人。

初创时期的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1)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有蒙养院、蒙养园、幼稚舍,也有幼稚园,有国人自办的,也有教会创办的;(2)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没有独立,一般以保姆班、科、传习所、讲习所等名义附设于蒙养院、女塾或女师之内。上述特点充分体现了学前教育体制未定型、不完善的初创色彩。

二、民国初期学前教育体制的调整

④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7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题

学前教育史试题 1 一、填空 1、'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 _______ 。 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______ 。 3、______ 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地,对儿童应实行' 公养' 、' 公育'制度。 4、按照' 壬子癸丑' 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_______ 。 5、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__________ 。 6、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___ 相结合 ' 。 7、清末民初,与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相比,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上。 8、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________ ,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 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9、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_____________ 》。 10、大约19 世纪________ 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11、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_________ 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 之中。 12、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 年2 月颁布《____________ 》,这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 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 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13、____ 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 ,即外国病、 花钱病和富贵病。 14、大跃进运动中,我国过早地实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托化;结果,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又不得不纷纷解散。这种__________________ 的教训是深刻的。 15、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 _____ " 。 16、《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_____________ 。 17、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___________ 》中。 18、____ 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等7项;该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园,1904年9月易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幼稚园;同年2月,附设保育科开办,招收青年妇女,由日本保姆教习讲授保育知识,标志中国近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的起步。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函授作业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函授作业 教材:《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何晓夏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任课教师:孟红艳 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外象内感说 2、行为课程 3、整个教学法 4、艺友制 5、五指活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教以正、守以常”? 2、“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有哪些? 3、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张雪门提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简述陶行知的六项教育运动及其在这些运动中的主要活动事迹?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自学重点 第一编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前)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本章重点: 一、古代胎教定义及实施 二、胎教理论的萌芽―外象内感说 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 四、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五、保傅制度与“备三母”制 六、古代学前教材概况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早期教育 本章重点: 一、关于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 二、对学龄前儿童特点的分析 三、古代的神童教育 四、颜之推的早期教育思想 五、论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六、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编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一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实施 本章重点: 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 二、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三、蒙养院章程的制定 四、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五、清末蒙养院设立情况 第二章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本章重点: 一、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教育改革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四、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五、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规定 六、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第三章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本章重点: 一、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华办学前教育特权 二、设立学前教育机构 三、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四、任教于中国幼稚园翻译教材出版幼儿读物 五、办理慈善事业摧残中国儿童 六、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 第四章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探索 本章重点: 一、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幼儿教育的思想 二、康有为有关学龄前教育的主张 三、鲁迅关于幼儿读物及其幼儿教育的思想 四、学前教育的一些实验与探索 第五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本章重点: 一、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 二、老解放区保教队伍的建设 第六章学前教育家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本章重点: 一、陶行知: 六项教育运动;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艺友制 二、张雪门: 有关幼稚师范教育的研究;“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幼稚园课程;行为课程 三、陈鹤琴: 有关儿童心里发展的研究;五指活动;“活教育”理论;整个教学法 第三编中国当代的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9年)

学前教育史资料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1-1. [识记]如何理解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1-2. [识记]简述慈幼观念的演变?[201504单选201510单选] 1-3. [识记]简述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1-4. [简单应用]简述古代的慈幼礼俗? 1-5. [领会]简述胎教作用? 1-6. [综合应用]简述胎教的内容? 1-7. [识记]简述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8. [领会]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学龄前儿童分年教育的规划内容? 1-9. [综合应用]简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1-10. [领会]简述家庭教育的原则? 1-11. [领会]简述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1-12. [综合应用]简述王筠的生平及其关于儿童识字教学的观点? 1-13. [综合应用]简述崔学古的生平及其有关儿童教育的主张?[201504单选] 1-14. [领会]简述蒙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具有蒙学性质的读物?[201510单选201510名词解释] 1-15. [识记]我国古代的游戏遵循哪些原则? 1-16. [识记]我国古代的游戏种类有哪些?[201510单选] 1-17. [识记]古代的学前教育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2-1. [识记]认识几位主要的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家?[201504名词解释] 2-2. [领会]简述王充“论身心统一”的儿童教育思想? 2-3. [识记]简述王充“论小儿禀性”的儿童教育思想? 2-4. [识记]简述王充“论优生”、“论在活动中学习”的儿童教育思想?[201510简答] 2-5. [简单应用]简述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2-6. [简单应用]简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2-7. [领会]简述王守仁“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论的意义以及“循序渐进”的儿童教育主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中国学前教育史复习题(有所有答案)

学前教育史试题1 一、填空 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_______ 。 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______ 。 3、______ 认为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摧毁家族制,相应地,对儿童应实行'公养'、'公育'制度。 4、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_______ 。 5、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__________ 。 6、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___相 结合'。 7、清末民初,与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相比,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__________ 上。 8、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_________ ,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 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9、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_____________ 》。 10、大约19 世纪_____ 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11、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_________ 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 中。 12、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 年2 月颁布《 _____ 》,这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 儿童教育的指导性、 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13、______ 尖锐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 钱病和富贵病。 14、大跃进运动中,我国过早地实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和全托化;结果,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又不得不纷纷解散。这种__________________ 的教训是深刻的。 15、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 _____ " 。 16、《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_____________ 。 17、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____________ 》中。 18、____ 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19、为了把无家可归的难童培育为抗日建国之力量,1938 年3 月在武汉成立中国________ ;该组织在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B1915年新文化运动。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一、“最”、“初”、“始”、“第一”、“首” (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教材第10页) (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教材第40页) (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教材第40页) (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教材第40页) (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教材第52页) (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材第56页) (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83页) (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教材第88页)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89页)(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教材第89页)(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教材第100页) (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教材第100页) (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教材第104页) (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教材第114页) (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教材第115页) (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教材第118页)

(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教材第120页) (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教材第126页) (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教材第135页) (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教材第140页) (二十)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教材第141页) (二十一)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教材第144页) (二十二)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教材第160页) (二十三)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62页) (二十四)1918年,张雪门等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教材第165页) (二十五)工厂的附近开办幼稚园,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教材第185页) (二十六)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教材第186页) (二十七)陈鹤琴最早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教材第190页) (二十八)陈鹤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教材第191页)(二十九)陈鹤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教材第191页) (三十)张宗麟是中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教材 第216页) (三十一)张宗麟认为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教材第225页) (三十二)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中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张逸园为第一任处长。(教材第228页) (三十三)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教材第229页)

“学前教育史考试

()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C.蒙台梭利 ()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学前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B.<托儿所组织条例> ()是我国幼教史上男大学生当幼儿园教师的第一人。D.张宗麟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论述游戏的教育家。B.夸美纽斯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B.颜氏家训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B.颜氏家训 .()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D.卢梭 .()说: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D.维果茨基 .()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D.陶行知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视学舍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C.王守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原则。B.风化陶染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B.颜之推 .《幼稚教育》是由()创办的。B.陈鹤琴 .1917年,张雪门在浙江鄞县创办了()。C.星荫幼稚园 .1922年,哪国政府制定的《青少年法》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D.德国 .1951年,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我国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B.幼儿园 .1951年,政务院命令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我国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B.幼儿园 .1966年英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发表了一篇呼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报告,即()C.<普洛登报告书> .1972年,英国发表(),提出把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B.<教育白皮书> .1972年,英国发表(),提出把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B.<教育白皮书>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学前教育出现大起大落局面。其背景不包括()D.反对修正主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陈鹤琴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是()。C.张雪门 .被称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C.陶行知 .被誉为毁家兴学、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是()A.陈嘉庚 .倡导自然教育论,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的我国古代学者是()D.王守仁 .成立于1919年的一所官督民办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是()A.北京香山慈幼院 .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是()C.加德纳 .福禄倍尔幼儿园引进后,法国开始()C.为上层社会创设幼儿园 .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规定,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合格学历为()D.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 .古代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们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的是()C.斯巴达人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普遍由()。B.家庭负责 .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是()C.昆体良 .古希腊教育家()强调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C.昆体良 .古印度哪一种姓的孩子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权?()D.首陀罗 .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B.及早施教原则 .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A.<大同书> .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建立于()C.1873年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着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着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着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

第二编-中国近代学前教育3(复习资料)

04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3——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一,【蔡元培】 【大纲】识记: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尚自然、展个性 3 学前儿童公育领会:1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2学前儿童美育的要义 1,蔡元培,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任中国教育会会长,毛泽东称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 蔡元培“军国民教育”指的是对国民的体育 P158 4. 蔡元培“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P159 5. 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五育”的“中坚”。即自由、平等、博爱。 6,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P160 7,蔡元培,美感教育,即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8,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P161 9. 蔡元培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P161▲▲ 10,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出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11. 蔡元培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中,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P162 1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 13. 蔡元培,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P163 14. 蔡元培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公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P163 15. 蔡元培,把幼稚园视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过渡机关”。P164 ▲名词解释1:蔡元培的儿童教育主张:“尚自然”“展个性”。P161 1,蔡元培指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器。▲名词解释2:蔡元培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P161-162 1,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中,提出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2,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3,其次,他强调“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 4,他主张,妇女有了身孕,进胎教院;子女进乳儿院;小儿一岁断乳后,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 5,蔡元培试图通过贫儿院,以学前公共教育替代家庭教育,实现其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6,他对封建家庭教育的批判无疑有进步性,但其公育理想显然是空想。 ■简答:蔡元培学前儿童美育的要义。P162-164 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倡者。《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出。 2. 首先,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 蔡元培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美育思想,对学前儿童美育起着导向作用。 3.其次,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公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 4.蔡元培重视学前儿童美育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合理要求,至今仍可作为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借鉴。★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200 5.7】P158-160 1,1912年,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要举国皆兵,进行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体育锻炼。 3.“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给人以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4.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五育”的“中坚”。即自由、平等、博爱。 5,世界观教育,是“超轶政治之教育”,是其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6,美感教育,即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 7,“五育”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须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 8,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为资产阶级创建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改革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