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必修一第七单元课案

7必修一第七单元课案
7必修一第七单元课案

课案(教师用)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授课)

【理论支持】1.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能会接触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可能对解决问题是无效的,澄清那些有错误的观点,将带来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观点的“升华”;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触发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体验形式。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

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精彩片段,创设历史情境;

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三、感态度价值观

对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补充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风度;

通过精彩的片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2010考试说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阅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什么样的世界形势?

答案: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①“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阅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并且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答案:苏联

新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什么?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新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义: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1954年进一步修改,使内容及表达更加完整准确。)

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影响:推动了会议取得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准备5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资料。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第一目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书面的加口头的

帮助学生列出本课主要知识点:确定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三条)

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与苏等17个国家建交

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出席万隆会议?点拨方法:从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向亚非各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向世界各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友好的;为了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加强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友好关系。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

点拨方法:抓住关键词“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2)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点拨方法:多角度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点);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层建筑特别是阶级属性等等。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如何理解“求同存异”中“同”和“异”?“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

2.探究题评析:

(1)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3.规律总结:

(1)辨析备选项

特别是有的备选项,无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因而具有较强的干扰性。

(2)运用观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等,做题时要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进行选择。

4.方法指导:

(1)排除法

(2)比较法

(3)分析问题,明确要求

(4)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

(5)紧扣问题,组织答案

二、课堂反馈训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参考答案:C

讲评策略: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更谈不上成为盟友,B选项不符合史实,中苏关系50年后期开始恶化,更不能说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苏关系的恶化。D选项与题干无关。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本题考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理解。C、D项与题干无关,A项也非材料所阐述的内容

3、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是集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国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讲评策略:本题考察的是史实的时间的掌握。A是抗战后期的成就。

4、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外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A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C始终主持会议,在会议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各国采取积极的态度

参考答案:A

讲评策略:B、C、D不符合史实。

5、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对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1950年中苏会谈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参考答案:C

讲评策略:本题考察的是万隆会议的作用。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

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非法所占

据的席位上驱除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据材料二,说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近代中国史屈辱的外交;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分所禁运、军事包围威胁。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

(2)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于中国建交的热潮;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3)不结盟政策;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本题要联系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所学内容来解答,新中国成立之初《宪法》还未诞生。A、D与题干无关。

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有()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④与题干无关。

3、关于1955年亚非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

C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共同关心的问题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B所讲的是日内瓦会议,记忆时要讲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进行比较。

4、使中国该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走向独立自主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答案:A

讲评策略:本题考察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内容的理解,D项与题干无关

5、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参考答案:B

讲评策略:A、C、D项与题干无关,

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体,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赦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

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无耻政策。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换取外汇,购买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进口物资,中国政府决定创办广交会。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

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以后每年分春、秋两届举行,至今从未间

断。50多年来,广交会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窗口。

2006年10月15日至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

会。

---摘自《第一百届广交会专题》

请回答:(1)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及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赦谕”的看法。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要说明创办广交会时国内外形势的主要特点。

6、(1)本质意图: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资本家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看法: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领土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拒绝通商则表明其妄自尊大,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2)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完成。

7、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选做题)

提示:“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二、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

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集中讲评典型的错题

课案(学生用)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授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

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精彩片段,创设历史情境;

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说明“弱国无外交”,增强历史使命感;补充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风度;

通过精彩的片断,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学习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延伸

【知识梳理】阅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什么样的世界形势?

一、 1 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①“ 2 ”-—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 3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阅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子目,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完成填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并且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新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什么?

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建国一周年,新中国与 4 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意义: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接见 5 代表时提出,1954年进一步修改,使内容及表达更加完整准确。)

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 6 、平等互利、 7 原则”

②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 8 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的。(2)1955年参加 9 会议(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内容:周恩来提出“ 10 ”方针

“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影响:推动了会议取得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自主学习记录卡

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

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出席万隆会议?

【合作探究】

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

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反馈练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是集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国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的日内外国际会议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A在会议陷入僵局时提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化建议

B起草了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C始终主持会议,在会议上发挥了主导作用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各国采取积极的态度

5、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对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A1950年中苏会谈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

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非法所占

据的席位上驱除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据材料二,说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

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

(4)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课后提升

1、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有()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关于1955年亚非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

C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D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共同关心的问题

4、使中国该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走向独立自主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5、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体,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赦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

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无耻政策。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换取外汇,购买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进口物资,中国政府决定创办广交会。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

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以后每年分春、秋两届举行,至今从未间

断。50多年来,广交会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窗口。

2006年10月15日至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

会。

---摘自《第一百届广交会专题》

请回答:(1)简要分析英国提出通商要求的本质意图及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赦谕”的看法。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3)简要说明创办广交会时国内外形势的主要特点。

2、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选做题)

课案(教师用)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授课)

【理论支持】【理论支持】

1.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知识观: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

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②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③学生观:学习者具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是学习的主体,

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3.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充分利用反馈—矫正程序,经常利用形成性测验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对学习内容懂得掌握。

4.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识记:

1.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理解: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0世纪70 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3.我国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2.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3.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根据2010高考考试说明,本课的具体目标是: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2.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思考题(时间为二十分钟)

1.阅读教材了解70年代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并完成以下填空。2.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3.思考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知识梳理

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陷入越战泥潭等);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4)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联合反帝、

反殖、反霸的舞台。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2、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掀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

(1)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4)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001年10月,在中国的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识”,这次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

(2)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

(3)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发挥主导作用2001年中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贡献。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外交成就。那70年代的外交情况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方法老师巡视和个别学生汇报相结合。

三、布置学生自学:(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提升,抓住重点,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2)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导言部分和历史纵横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陷入越战泥潭等);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小组合作探究题:

理论支持: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在理解、概括、语言、肢体等各方面的能力存在着差异,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学思之窗中的内容来思考;从国际和国内及中美双方的利益来考虑。参考答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2)、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从中方美方日方及世界国际这些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

参考答案: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4)这些外交活动有什么意义?

点拨方法:外交是双边的,所以应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考虑。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感悟。

参考答案: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贡献。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注意尼克松访华与中美正式建交的区别。尼克松访华只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非正式建交。

(2)中美与中日建交的时间先后问题,中日建交在前。

2.探究题评析:在于把握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层面及规律。

3.规律总结:

(1)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的调整,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2)凡是涉及到多方的都应该从多方来思考。比如问中美建交的影响就该从中美及国际三方面考虑。

4.方法指导:

(1)涉及到多方的问题如问原因和影响的就应该从多方的角度来考虑。比如问中

美建交的影响就该从中美及国际三方面考虑。

五、课堂反馈训练:

1、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兵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

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 )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2、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

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

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B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

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D )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无视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5、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的是( B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6、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

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C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

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B )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8、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在俄罗斯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俄等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其中“多样文明”是指(B )

①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④

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两大核心

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之间的均衡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 )A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B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合作和共赢

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与美日等过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10、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

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尼克松采取的促使两国政府直接接触的“主动行动”

是(A )

A基辛格秘密访华 B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兵乓球对访华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下列的我国外交活动,对应图片的解释不科学的是(A)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苏争霸结果 B.它的基础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这是一国两制的推动产物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关键

12.选做题:(2010。无锡质量调研)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仕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A )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代表与美国代表进行了斗争

讲评策略:选四个学生到前面做并及时讲评。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为什么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2)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

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

(2)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是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3)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C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邓小平访问美国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D )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苏关系的改善 D中美关系的缓和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A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正常化④中苏关系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C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需要

C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需要5、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D )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强权政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6、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了( A )

A上海合作组织 B北京合作组织 C香港合作组织 D广州合作组织

7、下列对20世纪90年中国外交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B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

C立足于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制定灵活的外交政策

D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中国倡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 B )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D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9、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孤立遏制中国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B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C美苏、中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D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

10、20世纪90年代,在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B )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握手的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的一场常见

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

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的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及带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考虑,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请回答:(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巨大作用?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春天”

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次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近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各举一例日本在这两次战争中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参考答案: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中共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3)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指结束了中美之间长

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5)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期间的南京大屠杀。

二、课后练习题情况反馈:

教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检查,然后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教案上,主要包括整体完成情况、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设计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及时纠偏。

课案(学生用)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授课)

【学习目标】

识记:

1.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理解: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0世纪70 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4.我国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5.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6.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根据2010高考考试说明,本课的具体目标是: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2.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前延伸

【知识梳理】

1.阅读教材了解70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并完成以下填空。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原因:的崛起和支持;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陷入越战泥潭等);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时间:年,第26届联大通过。

(4)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联合反帝、

反殖、反霸的舞台。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2)过程:1971年,美国球对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访华;

1972年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的原则;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2、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1972年,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掀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

(1)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是。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4)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必修1 第3单元 第3讲 光合作用(Ⅰ)

第3讲 光合作用(Ⅰ) (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由图可以看出: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模式图 (2)结构????? 外表:①双层膜内部?? ??? ②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③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分布有 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 决定 (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材边角知识] 必修1 P 99“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或大棚种植蔬菜时,最好选择 的玻璃或塑料薄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无色透明有色玻璃或塑料薄膜主要透过同色光,其他色光很少或不能透过,光照强度会减弱,不利于光合作用;而无色透明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能透过日光中各种色光,光照强度较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思维辨析] 1.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液泡中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提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3.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提示】叶片黄化,说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减少,所以吸收红光减少。4.光合作用需要的色素和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和基质中。(×) 【提示】基质中有酶分布,但没有色素。 5.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6.没有叶绿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提示】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理解—深化探究] 1.为什么高等植物的叶片一般呈现绿色?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一般呈现绿色。 2.入秋后,叶片逐渐变黄,试解释其原因。 【提示】入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低温可导致叶绿素被破坏,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导致叶片变黄。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考查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1.(2019·山西名校联考)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内的光合色素有2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1.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B..)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按股权分红实际就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每个人占有的股权不同,按股权分红必然造成收入差距,②错误;此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错误。故选B。 2.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C..) A.3万元........ B.4万元............. C.5万元............ D.6万元 [解析]甲在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年薪收入、在民营企业兼职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合计为4+1=5万元,故C项正确;甲购买股票和出租住房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非劳动收入,不能计算在劳动收入之内。 3.下表是小王同学家2017年收入和支出情况。小王的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妈妈从事个体经营,开了个小卖部。(单位:元/人民币) 依据表中信息,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①该家庭的按劳分配收入是4万元

②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8.7万元 ③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 ④该家庭2017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小王的爸爸在国企工作,其收入4万元是按劳分配所得,①符合题意;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非公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据题意可知,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30000+5000+10000+2000=4.7万元,②判断错误;材料中判断不出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③不合题意;图表中食品支出为15000元,由于购买国债不属于家庭消费支出,所以总支出为37500元,所以恩格尔系数为15000÷37500=0.4,④判断正确。答案选C。 4.2018年6月,某地尝试以信托方式开展土地流转试点。该地将三个行政村的农用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农民定期获得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获得浮动收益。村民将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土地的租金和浮动收益属于(..B..) A.按劳分配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C.按管理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D.按资金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判断土地在不同的形式下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同的,我国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十八大后,我国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在流转过程中农民所获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即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5.李立高中毕业后被一家公有制建筑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下面是该公司部分员工的工资明细表。

高中政治 第3单元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5年1月1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从2015年开始,72家央企高管工资单上的数字要小了,他们享受的职务消费也将被严格规范。实施这一方案是因为( )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障 B.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C.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D.收入分配公平是同步富裕的体现 【答案】C 【解析】现在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过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所以对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进行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故选C。 2.某国有企业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该职工按劳分配所得是( ) C.5 000 D.12 500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该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所以该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故答案为B。股息、房屋出租获得的收入和技术入股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8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 A.9万元、4万元B.8万元、5万元 C.9万元、2万元D.8万元、4万元 【答案】A 【解析】国有企业的工资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故按劳分配为8+1=9万元。技术转让和炒股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按生产要素分配为2+2=4万元,答案为A。 4.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故事启示我们( ) A.在经济领域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B.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相等 C.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四课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改革是强国之路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制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外资经济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效率: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效率和公平相统一 (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学习目标】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课堂导入】 在第二单元介绍完“如何生产问题”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如何合理分配财富问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角度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梳理知识】 【课堂展示——(自学成果)】(组内小展) (要求: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快速高效核对自学成果,确保答案正确,并在课本相应位置做标记) 【课堂探究——(对学群学)】(班内大展) 探究一:情景模拟:《老赵说事》 俺们村的基本情况: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生活那就一个字“穷”。后来,实行土地承包后,老赵某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他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向农业指导员请教。精耕细作,采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赵某的菜地产量和收入非常不错。老赵还供养儿子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因为很能干,收入不菲。 老赵和儿子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探究二:设置情景 (1)赵老太太也发挥余热在村口开了一家早餐店和小超市,生意很红火。 这种分配方式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2)赵某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兆头,他拿出了积蓄继续投入生产,开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公司,红红火火的做起了生意。 那么赵某公司里面存在哪些可能的分配方式? 探究三:我们来探讨一些情形 A是某外商独资企业中的普通职员,月工资3000元,是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如果不是按劳分配,又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B把钱存入银行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C承包土地后转租给他人获得的收入,这是哪种分配形式?你还能举出属于这种分配方式的例子吗? D获得专利后进行转让,获利10万元,这又属于哪种分配形式? E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属于那种分配形式? 注:我们刚才谈到的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管理都是可以用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 F关于科技人员的分配形式,应作具体分析,请填写如下表格: 探究四: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在此基础上,他又把眼光投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他常说,“天下农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的发明,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四面八方的百姓,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少青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意义在于(..C..) ①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 ③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 ④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因此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一个纪念日,不能提供制度保障,①错误;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不是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目的,④错误。故选C。 2.某国有企业职工张某一直积极工作,其收入一直是同岗位中比较多的。但因企业效益下降,2018年上半年他的工资水平也有所下降。由此可以看出(..B..) ①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们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 ②该国有企业并没有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③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变化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④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影响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材料中张某收入的下降是由于企业效益的下滑,故②④不合题意。故选B。 3.搞好收入分配改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现阶段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按劳分配成为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主体。下列对于按劳分配的认识正确的是(..C..)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 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一节讲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四、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出发,借助时代感强、有代表性的典型事

人教版高一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版)(必修1)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②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③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冷静地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④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忍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⑤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创造,无疑都取决于艺术家们苦心孤诣、孜孜不倦地耕耘和探索。 ⑥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①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褒贬误用。②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使用正确。③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此处望文生义。④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此处应该用“骇人听闻”。⑤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使用正确。⑥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看客”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我将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C.在不少省份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新建或改建的视频监控点迅速扩张,有的地方出现了商业机构为攫取巨额利润而推动视频监控系统的情况,应该引起警惕。 D.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必修1 第3单元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展示]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核心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提醒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2.按劳分配 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形式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 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 必然性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作用①体现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提醒①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②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效率密切相关。 3.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 对应形式 劳动要素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资本要素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土地要素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管理要素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技术要素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2020版高考政治必修1 第3单元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最新考纲]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考点1| 我国的分配制度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 命题揭秘导航 本考点近几年趋“冷”,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 该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分配方式的理解,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各种分配方式的认识。 全国卷5年0考 1.生产决定分配 提醒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 和要求 (1)适用范围:②公有制经济。(2)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 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3)分配对象:③个人消费品。(4) 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原因 (1)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2)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 下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 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

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⑤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如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还存在着发放福利等平均分配形式。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形式:劳动、资本、⑥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意义 a.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⑦合法性的确认。 b.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c.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⑧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提醒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我国的分配方式 [问题导引] 2017年12月李冰一家的月收入为26 000元。李冰的父亲是国有企业职工,月工资4 000元;李冰的母亲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员,月收入6 000元;李冰本人是私营企业的老板,月投资税后利润收入10 000元;李冰之妻是外资企业会计,月收入6 000元。 (1)李冰一家的收入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的收入? (2)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提示](1)李冰父亲的收入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李冰母亲是按技术要素分配;李冰本人是按资本要素分配;李冰的妻子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2)体现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规律总结] 1.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1)分配形式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 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张占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 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 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 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 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 系. 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 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 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