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

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及其)病变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的,比如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郁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 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一一左关弦、右关弱, 肝气犯脾、肝郁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我这儿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去过春节,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家)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的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

关尺比较,发现他的右寸脉弱一点。他说:我有什么问题没有?你看我的脉怎么样?我说:脉整个还好,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我话不能说绝了,我说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他说:右寸脉显得弱一点那是什么问题呢?我说:按道理来说,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那应该是你肺比较虚弱,应该肺有点问题。他说:你说得对,我原来得过肺结核,原来咳嗽过很多年,得过肺结核,不过这几年已经好了,没有问题了,已经都钙化了,后来照片说没事了。我说:那没事可能就是你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吧,肺气虚了一点吧,我就这样讲了。春节以后回来了,隔了一个月,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来。他说:你这个脉看得很灵,你上次说我这个肺有一点问题,一上班我就有一点怀疑,去检查了一次,一透视说我这肺结核复发了。你这看脉一下把我这肺结核就看出来了。这个不能说我灵,确实我发现他那个右寸脉是弱一点,是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例子吧。

还有一个例子,那时是西学中,部队里面西学中,到北京去上课。那是导弹部队,就是现在的二炮、发火箭的这种部队,在北京的昌平那个地方办班。也是讲完了脉诊以后,那个西医的同学,大家都要我给他们看看脉,你教我怎么摸脉?告诉他们方法,(都)要试一试,摸摸他是什么脉。在摸脉的过程里面,其中有一个女西医,她的右尺脉特别弱,两个尺脉,那个右尺脉摸上去就很弱。确实,两个尺脉弱的我看还很常见。尺脉弱,并且右尺脉比左尺脉更明显,老是在那个地方摸,摸了左手又摸右手、摸了右手又摸左手,反复在那里摸,那个医生她就(觉得)有点(奇怪),她说你老是摸我这个脉!?当然我没说是摸的尺(脉),还是什么(其他脉),反正两个手比较,摸了这边又摸那边、摸了那边又摸这边。别人摸一下都比较正常,摸

一下就过去了。一摸就发现她右尺脉比较弱。你老是摸我!这是什么问题?

我说:好像和其他(的)不同,你右边的尺脉比较弱。比较弱,她说哪(是)什么问题?我说:按照中医讲,尺脉是候肾,尺脉弱应该是肾虚。她讲:你这说得对,我这个肾切除了。唉啊,不对,我切的是左边的肾,你现在说我右边的肾,我右边的肾是好的、没切。西医,左边的肾就是左边这个腰子,右边肾就是右边这个腰子。她说我右边的肾没切,我是切了左边的肾。我说:我们中医讲这个肾不完全等于这个腰子,是肾气、肾精、阴阳这个问题,应该说,按道理,你的右尺弱,我们中医讲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右手应该是主肾阳, 如果你右尺特别弱的话,应该是肾阳不足,你应该有畏冷、肢凉、小便清长这样一类的表现。她说:对,我肾切了以后,经常腰痛,小便清长,夜尿多,怕冷。所以从这个病人看来,那也不是我(高明),确实一摸起来很明显的。

有时候确实有这种情况,我这里讲的都不是假的,都是真正的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当某一部脉独异,这个独异只能说特别显得大、特别显得小、

特别有力、特别没有力,(从)这方面来理解它。当有

异的时候要考虑它所候脏腑的病变。这就是我的观点: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要分,你的左手怎么样,右手寸关尺又怎么样,不是那么要分,但是当发现有异的时候,应该要分一分,分就怎么呢?就考虑它所候的脏腑。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看法的,并且有人说得很难听。说中医就是玄学,为什么?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液,在同样的一个血管里面跑,一条血管这么一寸多长的地方你就心肝肾肺脾命都反映出来,这简直是胡说、玄学。

比如说余云岫,余云岫都知道吧?就是废止中医、要铲除消灭中医,他在上报国民党的那个中医提案第2 条里面讲:“其临证独持桡动脉,妄分一部分之血管为寸关尺三部,以支配脏腑,穿凿附会,自欺欺人。”也有的认为,有按寸关尺分候的,也有按浮中沉分候的,既然是这样的,那为什

么还有一个?我们刚才不是讲过,浮取是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就候肾,这边的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既然是左手心肝肾这样候,又可以寸关尺来候,又可以浮中沉来候,那我到底按哪一个呢?说明你们中医本身就没有一个准头,你就是自己在这里穿凿附会、自己乱讲的。同一个部位的划分也不全相同,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又把小肠配这里、配那里?大肠配在寸脉,又可以配到尺脉上?这都是人为的,并不是客观实在。因此对这个理论是不承认的,你这个理论是没有客观基础的,这是一种不承认的问题。现在我们确实发现某一部独异的时候,是可以反映不同的脏腑,那又怎么说呢?你说是搞玄学,我确实是,我并不是有意欺人——我脉学学得好、我本事高,一摸脉(就看得出来),不是这个目的。确实发现有

的地方有特殊的改变,这个到底怎么去解释呢?我后来也是老在想,开始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老讲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演节目,看到那吹笛子,这时想到,要解释这个道理就想到吹笛子,一根管子、一个孔里面进的气,在这里吹,为什么按着不同的笛孔的时候就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来呢?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一条血管里面跑的血,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就是从这个来理解,一个管子、一个笛子里面同样吹气,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声调?再比如说二胡,二胡正好是两根弦,二胡按的地方不同它也是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我没有道理解释,我解释不了,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解释出来,为什么心肝肾肺脾命它会有不同的变化,我没办法解释。我说要解释,我看这个二胡、笛子,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是可以有不相同的。《内经》里面曾经也有过这样的解释,它说:“气之过于寸口也,……卒

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有这么一段话,特别是后面这段话,它说寸口这个脉搏跳动的时候,就像什么东西?就是水过滩地一样,关部这个地方不是高出一些了吗,水从这里流过来,从这个滩上面过去,一过去了以后,它还有一个缓冲起来一一“其余气衰散以逆上”。那就像我们讲的什么?心脏在跳的时候,形成一个压力,就形成一个脉图的升支,升支以后降,降了以后还有一个回波,一个返折,还有一个重波。古人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了,就是说它可能和水的流动,血管在这个地方流动有一定的关系。大家不知道坐过漂流、漂流过没有?可能有的人漂流过,我们漂流,坐在那个皮划艇上面,如果河流平坦的时候,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大家惊喜的是什么呢?过滩的时候,这个水要冲下去了,这一下就特别感到惊喜。水的深度、水的流速、水量什么的,在这个地方就反映得最明显吧,在平坦的河道上看不出来,一过滩的时候就体现得出来。那么寸关尺,寸口这个地方,就像一个水流过滩的地方一样,所以《内经》已经讲到了,“上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 这么一个问题,它已经体会到了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时候通过这个地方的脉搏来反映,是不是能够反映它里面的流速、流量,下面的坡度有多大,里面的水有多深什么的,就反映得很明显。实际上这样一个问题,按照现在来说可能就和流体力学有关系一一专门研究流体力学的,流体在运动的过程里面它的一些力学原理。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研究,曾经有人跟我们合作研究了一下,湘潭大学的袁农蔚跟我们研究(过),没研究下来。就是这个脉搏跳动的过程里面,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它会有一些什么问题?应该说在这个地方流动是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变化,我们看这个血管,如果在这一段距离之内,应当

相当于那一段河流比较通畅(这个)时候看不出什么,但是经过这个地方,很快它进入到掌中去了,这个地方就是处于这么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所以这个地方可能是反映很多的信息,我们现在信息还没有到这么一个能够认识、发现的程度。我想这里面是应该有差别的,我们现在的研究还仅仅是这么一个探头,探在寸口,或者是三个探头寸关尺,这个地方探着,看它的波动的什么波幅、升降的速度,只谈了这么几个东西,它整个的力学原理、信息原理还远远没有研究到。如果多维立体的,多角度、多个节点来进行分析,可能里面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还不好说,中医的诊脉三部九候就是玄学,就没有一点道理,纯粹是用来自欺欺人,还不好说。但是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好的理由,拿出充分的资料能够说明它有科学原理。它的理论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讲透,还只能够举这么一些例子来进行解释。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怎么样分析和运用,以及它的原理是什么,有这么一些看法。

诊脉的部位我们讲了很多,从全身遍诊,古人恐怕开始就是“广络原野”,凡是有血管跳动的地方你就去按,按出有什么问题?发现有什么特殊的没有?所以是遍诊全身。由全身的三部九候,变成只诊寸口、趺阳、人迎、太溪,缩小了,后来发现这诊全身太多了,部位, 我找几个重点的部位来诊,由三个部位慢慢又变成了一个部位。所以是由繁、由广,慢慢到精、到紧缩了。但是这一个部位又太简单,又把它一个部位又放射开来,变成寸口三部九候。这样是由全到简,简中又有繁。(这)是不是整个脉学的发展过程,几千年来,中医脉诊的发展是不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这是讲诊脉的部位。

第三个诊脉的方法。应该说脉是比较难诊的,学生也特别地感兴趣,病人也觉得特别奇妙,你这中医真神。诊脉,所以有的人讲,“若窥深渊而迎浮云”,好像深渊无底,(又)好像天空中的浮云没有定准。《脉经?序》王叔和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就这个地方到底是弦、还是紧、还是浮、还是芤?讲得是那么清楚,实际上你指下要摸出来是弦还是紧,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么一点点地方、一寸零

九分的地方,要辨出来很难。《类经附翼》张景岳又讲:“脉为四诊之一,所关最切,兼之俗弊(就是风土人情,民间不懂这个道理),每讳其因(每每把他的疾病的原因隐瞒起来,不告诉你),隐其色(不让医生看到,通过望诊来了解他的颜色、气色怎么样),不出一声。” 你看,望诊讳起来了,问诊他不讲了,声音不发出,闻诊没有了,唯独“单用脉以试医之高下”,唯有伸个手给你,看看你诊脉诊不诊得出来,就单独凭一个脉来诊病,确实给我们医生出了很大的难题,所以感到诊脉很难,也很玄乎。所以就有人惊呼,现在不是“扁鹊在世”!说如“布谷”之鸣,什么叫“布谷”之鸣?就是这个布谷鸟叫的时候,教地理的说直不罗陀,这个鸟叫的声音是叫的直不罗陀;教历史的听到这个鸟叫的是韩信萧和;农民听了以后是割麦插禾。布谷鸟在叫,不同的人理解,同样是一个鸟在叫,我听是直不罗陀,实际上它是叫的韩信萧和!所以全凭你去理解,这些脉象都是形容:“浮如水上复

轻舟”,好像水上飘了一支很轻的船,你说这个脉搏这么一寸九分的地方怎么飘了一只船呢,怎么样都理解不到,所以感到很难,因为它缺乏客观指标,完全是凭指感,凭我们大脑去意会,用大脑去意会。

我觉得这脉好像有点弦、这脉显得有点有力,紧,并且用文学去描述,告诉你是文学性描述,“病蚕食叶慢而艰”,有病的蚕在吃桑叶的时候,你说涩脉(是)什么样子?是这么一个样子,我们从一个脉象上怎么理解到“病蚕食叶”,很难理解。所以这是文化,因此有人说脉文化,中医的脉学是脉文化,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脉学的书里面,确实有些话描述得特别地好,讲得特别地有味,但是真的要你指下去

理解又很难。黑龙江、哈尔滨的常存库,他就写过、他就说中医的脉学是脉文化,他的文章上(有)脉文化。“心以为弦则弦,心以为紧则紧”,我想到这个脉、这个病应该是个弦脉,一摸真的弦起来了;这个脉应该是个紧脉,一摸你这脉真的紧;这个脉弹指有力,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心以为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这是一种脉文化,就把它赋予了很多的理论色彩、文化色彩,就像喝茶一样的,喝茶本来就很平常,你要把茶道一讲起来,那里面的原理、道理讲得多得很。所以中医讲脉文化,是脉文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摸脉的问题了,还有一个脉文化了。微妙在脉,但是又不可不察,古人讲“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作为中医医生来说,你不可不诊脉吧。舒弛远又说:“昔人云,脉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此其欺我也。” 这个说法是欺人的、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他说:“悟得到便说得

出,说不出,必悟不到也。”就是说你能够意会得到,你能够意会得到的话,应该就能够讲得出来,如果现在你讲不出来这个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你讲不出来,你就没有意会到,你就没有体会到,到底是个什么表现?你既然体会得到它是一个什么表现,很慢、没有力量、流得不通畅,你既然

如果说能够意会得到的话,你就可以讲得出来,你讲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有意会到。我们现在老师要讲课,就不能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自己都去意会吧,我是老师没办法言传。我们上课就必须要言传清楚,就不能说意会,你老师说意会,也应该通过你教员的口把它讲出来,应该是什么情况。可能你还意会不清楚,或者意会了,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它?那还是你老师的问题。应该要描述得出来,应该要讲得清。“切脉之事,明于书本,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你只有首先在书本上、在理论上讲清了,学生他才能够理解,他理解了以后,才能够在脉象上、手下面才能体会得到。所以如果我们教员,书上就写得乱七八糟,我们教员讲得也讲得稀坭糊涂,那学生怎么理解这个脉啊。他没有理解这个脉,你说要学生去理解,这就是弦脉、这就是紧脉,他没办法理解。切脉之事,要明于书本,未必明于心,明于书本了,不一定心里了解,心里了解了,不一定明于手,不一定手上能够(分辨)。我们作为教员,也就是说首先在书本上、理论上给他讲清楚,讲清楚了,让学生心里明白,心里明白了,他才能手下体会得到。所以我这些话,都是要反其意而用之。所以我们要求,对脉诊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理解脉理,你不能说首先我理论上不理解它为什么是这种脉象?这种脉为什么是主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要明于脉理。严格操作。方法上,随便地去试一试,你不经过精心的体会、深刻的体会,你体会不到,即使脉象有变化,你也认识不到。理论上没有搞清楚,脉象变化得再明显,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指下茫然,仍然不知道是什么脉象。所以要理解脉理,严格操作,细心体会。还加上一个综合判断。你也不要单纯只看到一个脉就了事了,要脉诊和其他的望闻问结合起来,综合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对学生的

要求。

好,诊脉的方法有这样几点要说:一个是时间。诊脉的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里面讲:“诊法常以平旦”,请大家注意第一个“平” (字),诊脉我到时候要给大家总结,注意第一个平,平是什么东西?平旦。什么叫平旦?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常以平旦”,就经常要以这个时候诊脉最好。这个时候为什么最好?它说:“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个时候气血阴阳没有受到干扰,是一个基础水平,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脉象上出现了不正常的脉象,最准确。强调是这个时候诊脉,所以叫做平旦。平旦,我们现在要诊病,那都要求病人你天亮的时候来。那不可能,就是这个时候来了,来了十个八个,等到后面诊脉,也都隔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了,那不行,所以不可能。但是我们要求的是什么呢?要求的是心情平静、气血平静。它的目的在什么问题?“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是要求的这个环境。因此病人来了的时候,是中午来也好、下午来也好、晚上来也好,来了以后,应该要使病人的气血阴阳相对地平静下来。跑得慌慌张张、紧紧张张,那肯定就脉气不匀。它要求的是这个。所以虽然说是平旦,它也讲了是常以平旦,这个时候看脉最好,只能说最适宜于诊脉,也是对的,这个时候应该是接近正常。我们做基础代谢,西医有一个基础代谢,基础代谢什么时候去做?都是没有吃饭之前,刚起床、刚醒过来,还没有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的基础代谢最准确。你为什么不要他下午四点钟、中午来做基础代谢?经过了很多活动以后,阴阳气血已经发生了一些波动了,所以不太准。我们要求的是这样一个

目的。

第二个是体位。第一个是讲平旦,第二个讲体位。第二个平出来,第一个是平旦,第二个是“平臂”。病人的手臂应该怎么样?要伸展不能够受到压迫。伸肘仰掌,伸掌仰掌都可以,反正这个臂应该是平

着的,你不能这样的压着,一边在上、一边在下。侧着睡你按这手的脉它肯定弱一些,这手应该强一些,所以(要)平臂。其中还有一个叫做“平心”,什么叫平心?手的位置和心脏的位置相对在一个位置上。你站着给他摸脉,我们先讲为什么诊脉这个地方最理想,它和心脏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上。站着,你要他站着,摸脉,这个手都悬在下面,那寸、关、尺你说它会怎么样?或者举起手来,小孩子摸脉,你把他拉起来,手这样举起来我来给你摸脉,那脉肯定不准确。病人躺在床上,这医生不是让病人的手放在床上,把这个病人的手拉起来,病人躺在床上,拉起来这样诊脉,这都不准确。所以严格操作,应该是平臂平心。三个平,讲了三个平了。

指法。选指。选什么指头?这又来了一个平了,就是食指、中指、无名指,选择(这)三个指头,要指端平齐,第四个平了。什么指端平齐?这三个指头不一般长,那我们按脉的时候,应该要让它三个指头处在同样一个水平上,要(处在)同样一个水平上,三个指头指端应该是齐平的,齐平就应该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只有稍微弯曲一点才能平,你三个指头直着,怎么样它也平齐不了吧、不可能齐平吧,要齐平就必然要弯曲一点。弯曲大约是45 度这么一个角度。强调的是齐平,三个指头一定要齐平。有的图上画的脉,医生诊脉是这样的,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他画的图这三个指头(是)这样画的,这三个指头它不齐平,不齐平就指端不齐。同时按脉的部

位就不一样了,有的可能是前面,有的跑到后面了,它这个地方接触脉的部位不一样。接触脉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在指目,强调的是指目来接触脉搏,指目在什么地方呢?指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做指目。在什么地方?指尖,最突起这个地方,(是)指腹了,指尖和指腹之间,最突起这个地方和最突出来前面这个地方,指腹和指尖之间。或者是指甲的指尖和指甲根部两边的角成一个直线这样的连下来,这到了指腹,这个指甲角和这边的指甲角连成一条直线,大约在这个地方吧,在这个直线和这个之间,那应该是在这个地方,这就是指目。好,我们看三指齐平,成45 度的弯曲,这里接触脉的地方应该是这个地方吧,这就是指目触脉。如果是三指不齐平,那就是指腹或者甚至到了指纹了,到第一节指横纹的地方来了,它的接触部位不一样。我们强调(用)三个指头来接触,指目来接触脉搏,所以就要求指端平齐,为弓形斜按45 度。我这样的切脉好不好?这样的立着来切脉搏,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有指甲,有指甲你这样的按下去,我昨天是特意地把指甲剪了,如果指甲没有剪的话,你说这样按下去,脉搏还没有摸到,病人已经喊痛了。如果是用指腹来接触脉搏,这个地方皮肤比较粗糙一点,感觉不灵敏,同时医生自己脉搏在这里跳动,可能出现,那到底是病人的脉在跳,还是你医生自己的脉?体会不到。所以强调是指目来接触脉搏,指法上第一个。

第二个布指。三个指头怎么样分布?布指我们强调一个交叉取脉。什么叫做交叉取脉?就是医生的左手按病人的右手,医生的右手按病人的左手,这样的交叉取脉。只有这样取脉,才能够使三个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只有这样的取脉才能够保证食指是放在寸脉上,中指放(在)关(脉

上),无论哪一种取法都是关,无名指才能够取到尺脉,强调这一个。现在很多的医生不是这样,这个手拿着钢笔,这个手按一下左手,又按一下右手,你去按,怎么样他都不可能是两个手都是取在寸脉上,所以这个取法是不对的。要求是交叉取脉,应该换过来。如果病人躺在床上,你就应该到这边来诊,应该要换个位置。第二个是中指定关。三个指头首先把中指定下来,中指怎么样把关脉定下来?关脉就是这个最突出的地方,假设这个地方,一摸这个地方比较高。不一定来了一个病人,我要仔细地看一看,你这关在哪个地方?你把手一放上去、把这个中指往这儿一放,很容易理解这个地方是最高,一放上去就是高的地方,沿着这个高的地方往前一滑动,就定了关脉了,中指定关。疏密适当。就是根据个体的大小、长短。这个人一米八、二米,篮球运动员,这个医生(是)一个女医生,只有一米五几、一米六,人小小瘦瘦的,指头很纤细,那么你这三个指头可能就要放得比较疏;医生很肥胖,指头和杵一样的就很粗,病人个子又小,那你这三个指头就要放得密一点,反正就是在病人的同身寸那个地方只有一寸九分,一按,三个指头,医生(手指)很大,一按可能就按到这里来了,那就不是一寸九分了,可能四寸、五寸的地方都按到了,那就不行。所以要疏密适当。小儿可以一指定三关。小孩子可用一个拇指,也可用一个食指,我是喜欢用食指,不喜欢用拇指,但是古人讲是用拇指,用一个拇指把寸关尺都按住,供大家体会,我习惯于用一个食指,这个食指一样的也可以,把食指一

伸,按在寸关尺的地方,来体会。寸关尺,一指定三关。这是讲的布指。

第三个讲运指。指头的转动、运动、用力。运指是讲什么呢?用指力的轻重,挪动它的位置,以及布指变化来察三部、别九候,分别考察三部九

候。你看这一个,这是怎么样?轻轻地用力;这个是中等度的用力;这个是用力比较大。这是测什么东西?测浮、中、沉。到底这三个指头(用)多大的力?看病看久了、当医生都知道用多大的力,这就是浮、这就是中、这就是沉。那学生体会不到,什么叫做浮?把手轻轻地放在上面,这就是浮吗?他不知道。这沉,到底要按多大的力才叫做沉?可能要我们医生去告诉他,应该让他体会一下,这是浮,你自己觉得怎么样?用的力多大?我再把你的手压一压,你看看,这是不是沉一些、用的力大一些?这样的要教给学生怎么样去(体会)浮、中、沉。这里面分什么呢?轻轻地按,举法就叫做浮取。轻手来按,这个手只在皮肤上面,没有用劲、没有按下去。古人《脉经》上面形容是三菽之重,菽大豆,只有三颗大豆那么重。按,是重手的按、用力去按,就按到筋骨下面,用的力比较大了,如九菽之重,九颗大豆那么重,那都是形容了。实际上我们应该教学生,让他体会一下什么是浮、什么是重手用力、什么是轻轻地用力?寻,有的就叫做中取,是不轻不重,委曲求之,取肌肉之间,六菽之重。总的就是我们刚才那个图上反映了的,你是轻轻地用力,还是中等度的用力,还是重按,分浮中沉,每一步都有浮中沉之分。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所谓循和推,有这样的提法。六版教材就有循和推,七版教材好像把循和推拿掉了。循是讲什么呢?指目沿着脉道轴线上下移动,来诊察脉搏的长短,沿着这个脉管的轴线上下移动,向寸部和向尺部来移动,像拉琴的时候指头移动,就是看看它尺脉还有没有脉,这就叫做循。

什么叫做推呢?指目对准(脉管),左右内外微微推动来体察脉的强弱。什么问题?我把脉管像这样的推,这就叫做推,我把脉管往这边推一下、拉一

下,这样的就叫推。这个这就是循。这样的两边按着脉管左边右边,左边右边,这样的叫做推。举、按、循、寻、推,就是轻、中、重,这都是诊脉所需要用的指法。还有一个叫做总按。总按就是三个指头同时按下去,并且用同等大小的力量,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常规的方法,用同等大小的力量。但是同等大小也要给同学讲清楚一下,寸关尺部位的分候,实际上关部这个地方,寸关尺如果说病人是这样放着的话,脉管这样放着,关部这个地方本来就应该高起来一点,寸脉次之,而尺脉这个位置本身低一点。如果三个指头确实都是完全一样大的力,那就每一个病人看上去可能都会有尺脉弱,尺脉的力量可能都会弱一些、尺脉都不太明显一点。所以要告诉有这么一个常识在这里。还有一个是单诊。总按和单诊,单诊是讲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分开来体会。主要是指医生,当然你说,我现在来体会一下,寸脉怎么样?你不一定要把两个指头翘起来,我在按你的寸脉,然后我再按你的关脉,把这两个指头抬起来,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抬起来。但是我自己在这里,这两个指头虽然也放在那里,我重点是在体会关脉,这两个指头无非只是搭上去了,放在这个地方,因为不按,这样一翘起来就不好看。我三个指头同时在按,但我重点是按这一个。特别是按尺脉的时候,重点是按尺脉,我重点在体会这个脉搏,这两个指头只是放在这个地方而已,所以这叫做单诊。分别察寸关尺的表现,是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力量特别大、某一个地方显得特别地没有力。单诊和总按。刚才我讲了三个指头本来并不完全是齐平的,要注意这个问题。

现在讲了第三个,其实是第四个平了,平息。平息,就是讲的医生呼吸要调匀、医生的呼吸要注意调匀。为什么要调匀?古代没有钟表,如果要

看日头转,转得太慢了,几分钟那日头还没有转动一点,只有凭呼吸,凭呼吸来数病人的脉搏。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表了、有了钟了,当然就不一定完全凭呼吸了。主要是看脉搏跳动的快慢,同时它还有一个意义在什么地方呢?调呼吸的时候,这医生就清心宁神了、自己就不会胡思乱想。有的人摸着病人的脉搏,不知道在想什么,有的甚至睡觉了。我们就发现有这样的医生,那时候,一个妇科医生,给病人摸脉,一摸脉就睡觉了,(病人)生气得要命,最后找了一个手电筒,把那个手电筒,按着那个手放在上面,走了。这个作为医疗事故来处理,她根本就没有专心。所以这个平息的目的,一方面是平息自己的呼吸,另一方面要医生调鼻息、谨容严、专思念,思想集中来注意体会脉搏,这个意思。我们怎么样来算?一分钟呼吸,正常人是18 次左右,古人说一息四至,那就是一四得四、四八三十二,72 次。但它还有一句话,闰以太息,就是说一呼一吸的时候,太息还常常吸这么一下,实际上是等于四次半,一呼一吸是四次半的样子,四次半乘上18,大约就是80 次左右、81 次左右。所以正常的脉搏数字,一个常人大约是在这个范围之内。

第五个,五十动。强调脉搏的跳动,50 动。什么叫做50 动呢?就是诊脉的时候,一般诊脉要数50 次以上。当然重点并不完全在于次数,如果一心去数,1、2、3、4,你数了50 次,根本没有体会这脉的浮中沉,有力无力这些问题没有去体会!目的就是讲的什么问题?要强调持脉不能够仓促。摸了一下,脉搏还在跳,行,再右手又摸一下,脉搏也在跳。不是这么简单地让你这么摸一下,要有一定的时间,去体会脉搏,是讲这个意思。那么一般到底诊多长时间?好吧,我按住,我一个脉,有的老医生,过

去也是有的,一个脉诊半个小时,拿那个脉诊了半个小时还在那是按着,那恐怕也太长了。我们现在一般50 动,恐怕一般是没数!50 动的话、100 次的话,可能就是3 分钟之内吧,2 分钟到3 分钟这么一个样子。为什么强调50 动?古人为什么讲50 动呢,那是根据卫气50 周而复大会,它认为跳50 下,可能这个卫气就在我们人身上走了一圈了,五脏六腑哪一个脏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出来了。原始是这么一个用意,强调的是50 动。我们强调的是不要草率从事,要认真地来体察脉搏。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脉象要素。诊脉的时候到底要诊些什么?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位、次、形、势。一个脉搏在这里、病人把(手)伸在这里,当然起码要数一数数吧,实际上不单纯是一个数数,起码要有四个方面,所以周学海说:“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次、形、势讲得真切,各种脉象了然,不必拘泥脉名。”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不能够单纯地(说),这是个弦脉,但是弦脉是出来了,你还没有全面考察它的脉位?脉的大小是弦细还是弦大?是浮弦还是沉弦?他的话我看讲得好,不要单纯(讲)这是一个紧脉,是浮紧、还是沉紧、还是迟紧、还是紧而数?浮脉,浮脉是有力还是无力?你要从几方面来考察,不要单纯的“这是个浮脉”,简单了事。就是从几方面考察,从哪几个方面来考察呢?是脉搏的频率、节律、显现的部位、长度、宽度,它可以体会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等,从一个脉搏上可以考察很多内容。因此不仅仅是浮,或者不仅仅是一个迟或数的问题。如果把这个脉搏描下来,它可以形成一个脉象图。这个脉图,这是个升支,这是一个降支,在降的过程里面,因为心脏跳动以

后,回流碰到二尖瓣,它有一个返折,所以它出现一个重搏波,就像一个东西弹起来一下,它可以弹起来,出现重搏波,有的可以出现两个重搏波,这就是升支、降支、重搏波、重搏凹。我们要注意考察它的时间,升多久时间,降多久时间,整个这个脉图有多大的面积,这个重搏波的位置是高还是低,这个峰是尖还是圆、还是钝?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是从脉图上来说,这些里面都可以反映我们人体的脉搏的位置、长度、宽度等等这些问题。注意考察的内容,构成脉象的要素,到底是哪些要素?一个脉它由哪些方面构成的?我们讲一个人,起码要分男、女,胖、瘦、高、矮、老、年轻,要考察这些。我们考察脉象的时候考察什么呢?脉象的要素就是诊察脉象的基本点,一个脉象基本要从哪几方面来考察,通过这些基本点, 形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的脉象。一个是脉位。脉的位置讲的什么位置呢?有两个位置,一个是浮和沉,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再一个是长和短,寸关尺这个地方,尺脉后面还有脉搏跳动,在这里都还跳得很明显,那是脉长;到尺脉都不满了,这个地方尺脉就不明显了,是短。浮沉长短,主要反映这个问题。第二个脉的至数。快慢的问题,主要考察它是跳得快还是跳得慢,中间有没有歇止,考察这些问题。第三个是脉的形状。脉的形状是大还是小?一摸脉,这脉显得好粗,你这脉显得好小,要从大小、粗细来考察。第四个脉势。有没有力量, 从力量,脉跳起来很有力,脉跳起来要死不断气,慢慢地在这里动一下,没有力量。主要的从这四个方面,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如流畅度还不完全反映得出来。位、次、形、势是必须要考察的,任何病人, 你都要考察位、次、形、势。不能够,一摸,这个脉跳得很快,脉数,脉数就行了。到底是数而有力还是数而无力?是浮数还是沉数?那不行,一定要了

解清楚。所以每一个脉都应该从位、次、形、势来进行考察。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下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2)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

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及其)病变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的,比如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郁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 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一一左关弦、右关弱, 肝气犯脾、肝郁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 我这儿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去过春节,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家)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的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 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 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 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1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脉诊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性质,病变的部位,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 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 肺主皮毛,易伤风邪; 肺经受风,六脉皆浮; 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 膀胱寒水,同气相召; 经循背项,腰背颈僵; 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 脾失健运,四肢酸楚; 升降失常,大便稀溏; 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 干咳痰少,肺阴亏耗; 毛发脱落,皮肤干燥; 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

日久伤阴,亏及血分;心受其累,头亦昏沉;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单邪较少,数邪同侵;临证巡查,当明贼性;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气血逆乱,大厥可生;肝郁克土,脾胃受损;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肝胆郁涩,久生癥结;散结疏肝,别忘养阴;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君心涣散,其脉自乱;脉缓无力,浮郁而散;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清阳不升,头昏脑沉;四肢乏力,精神困顿;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肺叶不主,开阖失司;面色苍白,冷汗流离;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肾主二便,伤及失禁;夜卧恐惧,由肾及心;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家有叛贼,内乱难惩;药之无功,相胜可平;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便于打印)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doc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 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和技能的学科。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 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 潮汐之有定时。 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 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 发热。 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 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 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 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 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 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 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 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 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 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 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 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 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 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 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 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4/13)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 (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