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练习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练习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练习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练习试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据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272。该元素的质子数为()。(全国高考题)

(A)111 (B)161 (C)272 (D)433

2.根据元素的核电荷数,不能确定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B)原子核内中子数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D)原子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表示的意义是()。

(A)一个黑点表示一个电子(B)黑点的多少表示电子个数的多少

(C)表示电子运动的轨迹(D)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

6.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

7.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上海市高考题)

(A)136 (B)50 (C)86 (D)222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质量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其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

(C)金属性越活泼,其原子在反应中越易失去电子

(D)非金属性越活泼,其阴离子越难失去电子

二、填空题

1.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电子。

(1)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是,化学式是,该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色。

2.有V、W、X、Y、Z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其中:X、Z是金属元素;V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W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

倍;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填元素符号):

V是,W是,X是,Y是,Z是。

3.今有A、B、C、D四种元素,其中A元素是1826年一位法国青年科学家发现的。他在研究海水制盐时,往剩余的副产物苦卤中通入氯气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深,若经进一步提取,可得一种红棕色液体,有刺鼻的臭味。B、C、D 的原子电子层排布均不超过3个电子层。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正好等于C原子核内质子数的2倍,而它们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恰好相等。D原子的最内电子层上电子数则是B原子核外电子数的2倍。四种元素分别为:

A ,

B ,

C ,

D 。由上述某元素的单质与另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酸的化学方程式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D 6.B、D 7.A、

D 8.B 9.A 10.C、D 11.(1)D;(2)C;(3)B;(4)B 12.A、

B 13.(1)D (2)D (3)B (4)D

二、填空题

1.(1)(2)硫化钠;;黄

2.H;O;Al;S;K

3.Br;H;O;S;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一、酸、碱、盐的组成 1、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 .......H.+.的化合物叫酸)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HCl = H+ +Cl— HNO3 = H+ + NO3— 补充:(1)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HCl)(2)电瓶中含有硫酸(H2SO4) (3)酸雨中有少量的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4)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 2、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叫碱) ...OH..-.离子 碱=金属离子或铵根)+OH—NaOH = Na+ + OH—Ca(OH)2 = Ca2+ + 2OH—NH3·H2O = NH4++ OH — 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电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如:氯化钠、碳酸钠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酸碱盐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注意:(1)、盐的组成中不一定 ....,如NH4Cl中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 ...有金属元素 但不是金属离子 (2)、金属离子都是阳离子,但阳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离子。如H+、NH4+ (3)、在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碱;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 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 (4)、盐和碱组成中都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 (5)、酸组成也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 (6)所有 .....都.含非金属元素 ...... ....组成中一定 ..酸碱盐的 (7)、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Na++H+ +SO42- (8)、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如:Cu2(OH)2CO3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 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 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 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对水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B.提倡长期用纯水烧菜、煮饭等 C.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B.蒸馏水C.空气D.石油 3.过滤时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蒸发皿、量筒、玻璃棒B.烧杯、漏斗、玻璃棒 C.漏斗、试管、玻璃棒D.试管、酒精灯、烧杯 4.下列方法中,可使海水转化为饮用水的是()。 A.过滤B.静置沉淀C.吸附D.蒸馏 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入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取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④D.①③④ 6.下列关于硬水与软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硬水可以补钙,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B.软水是一种纯净物 C.可以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D.过滤可以使硬水变成软水7.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C.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l∶2 D.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8.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氧化物的是()。 A.O2、KMnO4B.H2、Fe2O3C.H2O、Cu D.S、H2SO4

9.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含有亚硝酸钠NaNO2的工业用盐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5 B.+4 C.+3 D.+2 10.丙氨酸(C3H7NO2)是一种氨基酸。下列有关丙氨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丙氨酸是一种氧化物 B.丙氨酸中碳和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C.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 D.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3∶7 11.下列做法中,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B.农业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 C.水龙头坏了,及时修理D.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二、填空题(共51分) 1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2O ;O2;2H2,。 13.用名称或化学符号填空: (1)I ;(2)2个汞原子;(3)3个硫酸根离子;(4)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4价;(5)氦气。 14.在生活中,为了得到无色、无味的水,通常会利用(填物质名称)对水进行吸附;为了得到澄清透明、无肉眼可见物的水,通常会加入絮凝剂(填物质名称)。在实验室里,常用到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其中吸附属于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操作是。 15.(1)如下图所示是表示物质分类和转化关系,请用物质类别、变化类型和具体物质名称完成下列空白。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空气知识点

第二讲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发现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拉瓦锡是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极不活泼的气体—氩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 里,用足量的红磷与容器内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燃烧结束时,温度降至室温时,瓶内气压减小,如果打开 与外界相连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流 入密闭容器内,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装置: Ⅰ)、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 Ⅱ)、药品:红磷、水。 3、实验步骤: Ⅰ)、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Ⅱ)、连接装置。 Ⅲ)、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Ⅴ)、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内。 Ⅵ)、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浓厚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放出大量的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成功的关键: Ⅰ)、红磷要过量 Ⅱ)、装置必须密封 Ⅲ)、导管内先注满水 Ⅳ)、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6、实验分析与结论: 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气体体积,磷的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7、讨论与思考 Ⅰ)、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红磷的量不足,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新 人教版)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沉淀(明矾)→反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化学过程)→生活用水(杀菌:利用氯气、漂白粉等杀菌剂,消灭水中的细菌、病毒。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3、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在这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净化方法原理作用 静置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并与水分层有时又叫沉降或沉淀,用来除去水中较大颗粒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沉淀加明矾等凝剂使悬浮物凝聚沉淀除去不溶性颗粒较大的杂志 过滤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除去不溶于水的杂质 吸附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把天然水中的一些不溶性杂

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除色素和异味 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除去溶于水的杂质的方法,相对净化程度较高 4、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澄清,但仍然不是纯水,还溶有可溶性杂质。 二、过滤 1、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1)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2)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3)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2、备注: (1)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新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对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除去所有杂质 B.提倡长期用纯水烧菜、煮饭等 C.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D.水体有自净能力,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2.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活中改变不良的用水习惯,尽可能充分利用每一滴水 B.农业生活中改变灌溉方式,变漫灌为喷灌或滴灌,以节约用水 C.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应遵循“先净化,后排放”的原则 D.采用燃烧氢气的方式生产水,以补充城市饮用水资源的不足 2013年世界各国频发地震。请回答下列两题: 3.在地震后的救援行动中,为了搜索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人们用了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试从微粒的角度分析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4.震后为防止疾病传染,从当地水源取来的水必须经过处理才可以饮用,采取的措施有:①煮 沸②消毒③过滤④自然沉降,合理的处理顺序是() A.④③②①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B.空气 C.二氧化碳D.二氧化锰 6.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用作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7.右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 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内容: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其中臭氧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稀有气体、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4.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 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 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的装置如右图。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 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 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 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 约是(提示:空气中也有氧气) ····················································()A.50 mL和50 mL B.60 mL和40 mL C.40 mL和60 mL D.20 mL和80 mL 5下列图中,体现稀有气体用途的是()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观察到白烟的是() A.红磷 B.硫磺 C.铁丝 D.木炭7.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西南大旱提醒我们节约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水体污染与人类活动无关 B.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的水 C.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D.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2.(2016,咸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B) 4.(2016,成都)下列操作可有效降低水的硬度的是(B) A.静置 B.煮沸 C.过滤 D.吸附 5.(2016,株洲)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C) A.葡萄糖 B.液氧 C.干冰 D.碳酸钙 6.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7.下列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并检验纯度时,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A) ①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②用排水法收集氢气③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纯净④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16,绥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生活污水可以任意排放 B.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2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过滤时液面要高于滤纸的边缘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9.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D)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燃烧和灭火 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 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 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观察现象。 b.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 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②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I=2NaCI+H 2O+CO2 f I A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f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三、爆炸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且能够用以抢救危重病人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B.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颜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加热KMnO4后的残余固体 B.液氧 C.食盐水 D.清新的空气 4.下列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 A.木炭 B.硫 C.石蜡 D.磷 5.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7.“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很多地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下列关于其说法中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A.颗粒物直接与人体组织作用形成病变B.颗粒物吸附有害物质使人患病C.颗粒物作为催化剂使人体内发生破坏性的化学反应D.以上三种作用都有可能,但需实验验证 8.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反应时生成了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A.催化剂 B.氧化剂 C.生成物 D.反应物 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16分) 9.(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题

第九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 1.溶液一定是()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蒸馏水 C.碘酒 D.汽水 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A.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5.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6.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7.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A.95 g B.10 g C.50 g D.100 g 8.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9.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10.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11.把100 mL 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12.20 ℃时,向100 g质量分数为 26.5%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3.5 g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6.5% B.30% C.25% D. 1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过滤后滤液浑浊,下列可能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破了 B.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C.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承接滤液的烧杯没洗干净 14.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 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 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 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 3Na 2CO 3+H 2O+CO 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 爆炸 白磷 热水 氧气 (2) (1) 白磷 白磷 红磷 热水 ① ② ③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和试题精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物是固体,故选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集气瓶底部放些水(冷却瓶内气体和防止瓶底破裂)。 c、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有大量白烟产生,待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1/5)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主要含氧气和氮气。其中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燃烧停止后,仍有少量氧气残留)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四点):a.装置漏气; b.红磷量不足; c.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 d.导管事先未装满水(回流水部分会滞留在导管中)。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水无法进入瓶内。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碳空气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且放热,均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在空气和氧气中均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均放热,且都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瓶内放水吸收气体二氧化硫)。 镁空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瓶底放水或细砂,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白色光亮火焰。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均放热。瓶内壁上有水珠凝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①影响铁丝燃烧的因素:铁丝粗细,铁丝表面是否有铁锈,氧气浓度等②铁丝绕城螺旋状目的:增大受热面积,增大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使之燃烧更剧烈。③铁丝下端火柴作用是引燃铁丝,当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内。(3)氧气的制备:自然界氧气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氧气途径的是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等 4.①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②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固-液不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5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①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和固固加热型②收集装置:排水收集法和排空气收集法 6.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组装—查气密性—装药—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移出水中导管—熄灭酒精灯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使药品均匀受热,便于气体放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一.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且分布不均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造成的水体污染减少了可利用水,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为短缺。 2.爱护水资源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如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传统习惯来减少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二.水的净化 1.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 属于混合物。 (2) 方法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蒸馏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3 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右图): A.原理:可溶性物质能透过滤纸,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而留在滤纸上 B.适用范围: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 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C.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玻璃棒靠在滤纸的三层折叠处; 装混合液的烧怀口紧靠玻璃棒;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怀内壁。 (4)蒸馏(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A.原理: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B.适用范围: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 或把混在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C.注意:蒸馏烧瓶下面必须垫上石棉网 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防止加热时暴沸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对着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 三.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3)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确认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4.氢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2021012923192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分析 3、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知识要点: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0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02、氮的 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02、N02、0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 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02、CH4等) 酸雨(N02、S0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三、氧气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和金属的反应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氧气和化合物的反应 甲烷乙醇一氧化碳(鉴别它们应该检验燃烧产物) 四、氧气的制备: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氧气 1、原理2H2O2 MnO2 2H2O + 02 T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T 2KC1O3 △MnO 22KC1+3O2 T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考虑因素: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考虑因素:密度和溶解性,是 否与水反应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一查一装一定一点一收一移一撤 b、注意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人类拥有水资源认识水是宝贵自然资源,了解世界和我 国水资源状况 2、爱护水资源(重点)了解典型水污染物来源及危害,了解水 污染防治、节水方法等应对水危机措施 情景导入 首届山东济南泉水节拟于2013年8月28日开幕.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每个人职责. 水是人生命活动离不开重要物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人类拥有水资源 提出问题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上总水储量很大,我们担心缺水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分析数据、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地球上水储量是丰富,地球又称“水球”,但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2、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资源总储量约为1、39×

1018m3,但人类所能利用淡水仅约为1、07×1016m3. 3、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其中26 个国家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 4、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1/4;地域分布也不均匀,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居民饮用水 都有困难. 知识拓展地球上水不断蒸发到高空中,遇冷转变成雨或雪,返回地面,不断地为地球上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探究点二爱护水资源 提出问题淡水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了解水污染及防治. 归纳总结 1.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重要途径. ⑴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作物. ⑵工业: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 ⑶生活: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措施节水. 知识拓展 节水徽记,它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字母“JS”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例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酒精溶液;(2)食盐水;(3)稀盐酸;(4)澄清石灰水;(5)硫酸锌溶 液;(6)铁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