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李杰,李阳梅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选取 150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孤独量表”,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状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总体水平较高;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到七年级后孤独感得分明显降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

0引言

孤独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1]。1954年,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2]。然而儿童时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有决定性的影响[3]。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父母的离开让留在农村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指数也越来越高。孤独感是儿童基于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绪会使儿童感到诸如失败感、缺乏安全感、不被信任感等消极体验、甚至是抑郁、焦虑等情绪,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

顾的农村儿童

,本次调查地点位于贵州省金沙县东部官田乡,偏岩河下游,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与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该乡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照看小孩,很少有人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研究对官田乡官田小学的4、5、6年级以及官田中学7年级的一百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孤独感调查,以了解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情况,并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意见。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金沙县官田乡的四、五、六年级以及七年级的留守儿童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50名,女生90名。四年级的人数为38人,平均年龄10.82岁。五年级人数33人,平均年龄12岁。六年级人数为33人,平均年龄13岁。七年级人数36人,平均年龄14岁。

1.2 研究工具与测查步骤

1.2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是采用的是由Asher,Hymel 和 Renshaw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有24个项目, 16个项目(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 6条指向非孤独)评定孤独感, 8个项目为个人爱好的无关插入题。回答分5 级计分,从“始终如此”到“一点没有”。其中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 6个题目为正向计分。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中,总分低于30分则评分为非孤独症,总分等于高于36分则评为重度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则评为轻至中度孤独症。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0。

1.2 2 测查步骤

将分层随机抽样获取的调查对象分别在金沙县官田中学进行集中,进行测试。并且在随机走访中进行个体测试。研究者主持每次测查,统一指导语。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儿童孤独症儿童分布

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得出,非孤独症的儿童占35.71%,孤独症儿童(包括轻、中、重度孤独症)占64.28%。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孤独症和非孤独症儿童的比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1.429,P=0.01<0.05),表明在官田乡留守儿童中,孤独症儿童人数远多于非孤独症儿童。

2.2 儿童孤独感得分的性别差异

表1 男女生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分及标准差

注:表中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男女生孤独感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童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女生(t=2.526 ,P=0.013<0.05)。

2.3 儿童孤独感得分的年级差异

表2 各年级儿童孤独感得分的均值与标准差

年级人数 W SD

4 38 35.87 11.31

5 33 35.94 10.41

6 33 38.33 12.10

7 36 33.67 9.89

Total 140 35.90 10.95

结合表2和图1可知,小学阶段的儿童孤独感总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六年级儿童孤独感达到最强,到了初中(七年级)出现了较大的转折,儿童的孤独感分数达到所调查值的最低。针对这一现象对小学阶段(四、五、六年级)的儿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年级孤独感得分没有差异(F=0.523,

P=0.594>0.05),此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小学阶段(四、五、六年级)以及初中阶段(七年级)两个阶段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t=—13.500,P=0.000<0.05),即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明显低于低年级。

3 讨论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金沙县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情况,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整体水平较高,男生的孤独感要明显高于女生,小学阶段各年级(四、五、六)儿童孤独感没有明显差异,但小学儿童的整体孤独感水平要高于初中儿童。

3.1 孤独感症儿童多于非孤独症儿童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官田乡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整体较高。严重孤独程度的儿童最多,非孤独症的儿童其次,中等孤独症的儿童最少。原因分析如下:父母的离开对于儿童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得儿童与外界的联系也相对较少。另外,孤独感在国内并没有引起相关的关注,人们存在不用专门治疗的想法。因此,社会不仅仅要注重儿童的身体成长,

更要注重心理的成长,以及心理疾病的防御和治疗。

3.2 儿童孤独感调查中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男生孤独感远高于女生。这与周宗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有关,如女生容易宣泄自己的情绪,然而男生从小就被赋予“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说法。对于小学,甚至青春期的男生来说,当遇见问题的时候,更容易用武力解决问题,这样更容易不被他人接受,并且男孩相对来说更加独立[6]。综上所述,男生虽然外表看起来比较坚强,但他们更需要那一份内心的支持与关爱。

3.3 儿童孤独感调查中存在年级差异

儿童孤独感分数在小学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到初中阶段急剧下降,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在官田乡官田中学被誉为“留守儿童之家”,校园环境带给他们家的感觉。其次,初中阶段的儿童,他们的社交能力比小学阶段的儿童更强,更容易对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更容易与人接触交流。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孤独感得分的差异检验发现,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明显低于低年级,这可能是因为相比高年级,低年级儿童的年龄更小,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老师的威信产生怀疑并且渴望同学的接纳和崇拜,但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往往会倍感孤独。

4 建议

从本次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官田乡大多数儿童都处于中等孤独和严重孤独状态。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给予儿童应有的教育和关爱。

在家庭方面,父母给孩子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对于已经离开孩子身边的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联系,多抽时间陪他们,与他们多谈谈心事,切不可只关心他们的成绩,要多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另外,在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管多艰难都不能把孩子一人独自留在家里,迫不得已之时也应该留父母一方在家里,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7]。

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寄宿管理制度,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尽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此外,还要注意良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建立。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官田中学被誉为

“留守儿童之家”,相比其他农村,校园环境较为良好,因此更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观察,可以适当的配几名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团体素质拓展、心理游戏等活动,培养他们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能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中学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性的发展成熟会让他们对男女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对于此年龄段的儿童也可以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同时老师也应该与同学之间多交流,让他们知道男生和女生之间正常交往在学习上可以相互促进,在生活之中也可以互相帮助。

此外,在本次调研中,相比女孩,男孩的孤独感更强。在很多时候,男生虽然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看起来比较活泼,甚至有时候很调皮,其实更应该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去了解他们。因为有时候他们的调皮和打闹,可能只是想引起让老师或者同学的关注。更多时候男生表现在不怎么说话,沉默寡言,这时更应该主动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参考文献:

[1] https://www.360docs.net/doc/0e562788.html,/view/548597.htm人类承受极限的测试

[2] 张国兵,欧光明. 心理咨询师[M]. 民族出版社 2005年八月第一版

[3]李幼穗,孙红梅.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84-88

[4]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中[J].心理科学, 2010,32(02):237-240

[5]王金娥,李月. 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9-121

[6] 沈莉,任宁. 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54-756

[7] 许慧燕.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魅力中国,2010,(27):75

[8]车宏生,王爱平,卞冉编著. 心理与社会研究统计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蒋艳君. 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J].江苏教育学院报,2008,24(4):29-30+38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