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④有关θG ?的计算 .......................................................................................... 11 三、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 11 一、化学平衡 ................................................................................................. 13 二、化学平衡常数 (13)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1

v v d 、摩尔分数:xi=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1、液体

①蒸发气体与蒸发气压

A 、饱和蒸汽压:与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的气体叫饱和气,其气压叫做饱和蒸汽压

简称饱和气;

B 、特点:a 、温度恒定时为定值;

b 、气液共存时不受量的变化而变化;

c 、物质不同,数值不同

②沸腾与沸点

A 、沸腾:当温度升高到蒸汽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就沸腾,液体沸腾

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B 、特点:a 、沸点的大小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等于101kPa 时的沸点

为正常沸点;b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气化的现象

2、溶液

①溶液与蒸汽压

a 、任何物质都存在饱和蒸汽压;

b 、纯物质的饱和蒸汽压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c 、一定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为常数;

d 、溶液蒸汽压的下降:△p=p 纯液体-p 溶液=K 2m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a 、定量描述:沸点升高 △T

b =K b 2m 凝固点下降 △T f =K f 2m 仅适用于非电解质溶液

b 、注 意:①T b 、T f 的下降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②K b 、K f 的物理意义:1kg 溶剂中加入1mol 难挥发的非电解

质溶质时,沸点的升高或凝固点下降的度数

c 、应用计算:i 、已知稀溶液的浓度,求△T b 、△T f

ii 、已知溶液的△T b 、△T f 求溶液的浓度、溶质的分子量 d 、实际应用:i 、制冷剂:电解质如NaCl 、CaCl 2

ii 、实验室常用冰盐浴:NaCl+H 2O →22°C CaCl 2+H 2O →-55°C

iii 、防冻剂:非电解质溶液如乙二醇、甘油等 ③渗透压

a 、渗透现象及解释:

渗透现象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

渗透压:为了阻止渗透作用所需给溶液的额外压力 b 、定量描述:Vant'Hoff 公式:

∏V=nRT ∏=V

nRT

即∏=cRT

∏为溶液的渗透压,c 为溶液的浓度,R 为气体常量,T 为温度。当浓度c 较小时,可近似为c ≈m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a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和渗透压变化都与溶液中所含的种类和性质无关,只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总称溶液的依数性,也叫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b 、注意:上述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有关计算公式用于电介质稀溶液时要乘以

相应电解质中溶液中的质点数;但浓溶液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

三、胶体

1、胶体的组成:分散相+分散介质+稳定剂

2、胶体的性质:

①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胶团对光的散射现象; ②动力性质:布朗运动—————胶团粒子的不规则运动; ③电学性质:电泳现象—————胶粒在电场下的不规则运动 3、溶胶的稳定性

①动力学稳定性:胶团运动

②聚集稳定性:胶粒的带电性使同种电荷有排斥作用;

③热力学稳定性:胶体粒子因很大的比表面积而能聚集成大颗粒 4、胶体的聚沉———关键:稳定性的去除 ①加电解质,如明矾使水净化(吸附电荷); ②与相反电性的溶胶混合; ③加热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一、化学反应速率

①表达: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 ②数学表达式:对于反应A →B :v A =

t c A ?-或t

c

v B B ?= 注:以反应物浓度减少和生成物浓度增大和生成物浓度增大表示是符号不同;用

不同物质浓度来表示反应速率不同。 2、反应进度

①定义:对于化学计量方程式,若定义d B B dn v ?=-1

ξ,称ξ为反应进度。ξ表示

物质变化量除以相应的计量系数。

②表达式:B

B B

B

n n n ννξ0

-=

?=

,B ν表示化学计量系数。

③表式意义:表示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其纲量为摩尔;mol 1=ξ指按化学计量

方程式进行一个单位的反应

④注 意:反应进度ξ的表示与计量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3、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

①速率方程:把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联系起来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反应:aA+Bb →gG+hH

反应速率v=k 2c m (A )2c n (B ),即为速率方程式,式中的常数k 即为反应速率常数。 ②反应速率常数:

a 、物理意义:k 只取决于反应的本性(E a ,活化能)和温度;

b 、注意事项:k 是温度的函数,与浓度的大小无关;

k 的单位即量纲,随速率方程变化而变化;

k 一般由实验测得,只有基元反应可以直接写出。 ③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

作图法:由浓度—时间动力学曲线可得到斜率k 及速率常数; 初速法:可得到个反应的反应级数 4、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①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过程中经过一次化学变化就能转化为产物的

反应;

注 意: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只有基元反应才能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直接写出速率方程 ②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需经过几步反应才能转化为反应产物的反应。 注 意: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不能根据反应式写出速率方程,必须根据

实验测定的结果有反应历程推出,并验证;

复杂的非基元反应→分成若干个基元反应→最慢一步发宁作为苏

空反应步骤

5、反应级数

①定义: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的指数;

m 则反应物A的反应级数为m,反应物B的反应级

②说明:如v=k2c)

A n

c

(

(B

)

数为n;总反应级数为m+n

③注意:a、反应级数表示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大小关系;反应级数

只能由实验测定;

b、反应级数可以是整数、分数、零或负数;

c、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④反应级数的确定

基本方法

a、测定反应物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

b、作c-t图像,求个时刻的速度v;

c、分析v与浓度c的变化关系,确定m、n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碰撞理论

①主要内容: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反应物分子碰撞

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并非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发生,能

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②有效碰撞发生的条件:

a、相互碰撞的分子应有适合的碰撞取向;

b、相互碰撞的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称为活化分子

③根据碰撞理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a、增大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的总数————增大浓度;

b、增大碰撞总数中有效碰撞的百分数———升高温度

④活化能:碰撞理论认为,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

量之差

2、过渡态理论

①主要内容: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

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的过渡态,处于过渡态的分子叫做活化络合

物。活化络合物是一种是一种高能量的不稳定的反应物原子组合体,

它能较快的分解为新的能量较低的生成物。

②活化能E

:过渡态理论认为,活化能是反应物分子能量与处于过渡态的活化

a

络合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3、活化能:决定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

①活化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认为是常数;

②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E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a

③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故可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由速率方程v=k 2c )()(B c A n m 知,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与的影响是通过浓度来实现的。

2、温度

①范特霍夫规则: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温度每升高10K ,反应速率增加2-4倍 ②阿伦尼乌斯公式: a 、表达式:RT

E a Ae

k -=,其中,A 为特征常数,既指前因子;E a 为经验常数即活

化能,k 为反应速率常数,R 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1-??K mol J ,e 为自然对数底,该公式的对数形式为RT

E A k a

303.2lg lg -

=

b 、应用:(1)求某一温度下某反应的k :

作图法:lgk 对

T

1

作图可得一直线关系;斜率:R E a 303.2-;截距lg

斜率大的活化能E a 大,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较快

二点法: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k 的计算

(2)由lgk-T

1

的图像得出的结论:

i 、同一反应,低温低和高温时变化同样的温度,低温时反应速率变

化大;即一个反映在低温时速率随温度变化比高温区更显著 ii 、不同反应,变化相同的温度时,E a 大的反应k 变化大。升高温

度有利于a E 大的反应

3、催化剂及基本特征

a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正催化剂;负催化剂(阻化剂)

b 、催化剂的特征:i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方向;

ii 、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同时提高正

逆化学反应速率;

iii 、催化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iv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但在反应过程中会变化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1、基本概念

①环境与体系

a、体系

i、定义:人为划出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空间。

ii、分类:敞开体系(与外界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物质、能量均不与外界交换)

b、环境:出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与体系存在能量交换

②功和热:

a、热(Q):i、系统与环境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Q﹥0,体系从环境中吸热;Q﹤0,体系从环境中放热;

物体之间可通过功、热、辐射三种形式交换能量

ii、热容、比热容、摩尔热容

b、功:i、热力学中除热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统称为功

气体膨胀做功:W=-pΔV

环境对体系做功,W﹥0;体系对环境做功,W﹤0

③状态及状态函数

a、状态:体系的某种存在状况。它由一系列的物理量决定,如气体的p、V、T

等,一旦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体系的所有其它性质都有确定值

b、状态函数:在特定状态下,某一性质具有唯一值,则称该状态为状态函数。

c、结论:状态一定值一定,殊途同归变化同,周而复始变化零。

④过程与途径

a、过程:体系变化状态变化的经过

b、途径:变成一个过程所经历的具体步骤

c、注意:体系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取决于体系始终变化的过程,而与变化的路径

无关

⑤广度性质与强度性质

a、广度性质:及容量性质,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的量,具有加和性

b、强度性质:数值上不随体系中物质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不具加和性

⑥热力学标准态:

当系统中各种气态物质的气压均为标准压力θp,固态和液态物质表面承受

的压力等于压力θp,溶液中各物质的浓度均为11-

mol时,我们就说物质处于

?L

热力学标准态。

注:热力学标准态并未对温度有限制,热和温度都有热力学标准态。

2、热力学定律: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

a、实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b、数学表达式:W

?

=

U+

Q

c 、注意:i 、Q 与W 的符号;ii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但两者之和是状态函数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宏观过程的方向与限度

熵增加原理:孤立体系有自发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变化的趋势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任何纯物质的完整晶体在T=0K 时的熵值为零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1、热力学能(内能)

①符号U ,是系统内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②内能的变化△U

a 、对于孤立体系,环境改变,内能不变;对于非体系,0U U U t -=?

b 、标准摩尔反应热力学能变化(反应内能变化):符号△θ

m r U ,表示反应是在热力学标准态下进行的,其值的大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一对应。 2、焓 ①焓

a 、定义:H ≡U=pV

b 、焓变:V U H H H p +?=-=?终态始态

c 、符号规定:放热反应,△H ﹤0;吸热反应,△H ﹤0

d 、单位:kJ 2mol 1-

e 、表式意义:化学反应在等温等压下发生,不做其它功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系统状态函数的变化量

f 、注意:△H 表示每摩尔反应即mol 1=ξ时,而不是每摩尔反应物 ②热化学方程式

a 、表式意义:表示化学反应与其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b 、标准写法(以下列为例):

)(2)(2222g O H O g H =+ 1)(6.483-?-=?mol kJ H T m r θ

c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i 、需注明反应条件;

ii 、需注明各物质的存在状态; iii 、正确表达反应的热效应 d 、标准反应焓θ

m r H ?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处于标准态时的反应焓变,用θ

m r H ?来表示 非标准态(压力不为θp )时,则表示为m r H ?

单位:1-?mol kJ ,标准状态下,反应进度为mol 1=ξ时的焓变 3、熵

①混乱度和熵

混乱度:即无序度,其大小与体系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数目有关 熵:体系混乱度的热力学度量

表示符号:S ;单位:1-?K J ;熵是状态函数,具有广度性质 ②绝对熵:任何温度下的熵值,及温度为T 时,)(0T S S S S T θ=-=? 注:绝对熵为相对值

③反应熵:发生1mol 时熵变化的简称,

化学反应的上增大还是减小,有时很容易判断:

凡气体分子增多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反应;反之是熵减小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难以熵增还是熵减 ④标准熵

a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mol 纯净物质的绝对熵叫标准熵

b 、符号:)(T S m θ

;单位:11--??K mol J ;注:应指定温度T c 、熵的可比性

i 、在相同条件下,气S ﹥液S ﹥固S ;

ii 、结构相似,相对分子量不同的物质,m S 随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iii 、相对分子量接近,分子结构越复杂的,m S 也越大 ⑤标准摩尔反应熵变

a 、热力学标准态下,反应终始态物质的熵值之差

b 、标准摩尔反应熵变(标准反应熵):)([B S S m B m r θ

θ

ν∑=? c 、意义:i 、正值(熵增加)倾向自发过程; ii 、负值倾向非自发过程 4、自由能

①吉布斯自由能

a 、定义:封闭系统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向环境可能做的最大有用功对应的状态函数,符号为G ?;

b 、计算公式:S T H G ?-?=?

在等温条件下可以理解为,焓变(△H )=自由能变化(△G )+热力学温度(T )3熵变(△S ) c 、意义:当△G ﹤0时,'max W ﹥0,表明自由能被用来做最大有用功,是自发过

程;

当△G ﹥0时,'max W ﹤0,表明过程非自发进行,必需由环境对体系做功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定温定压下,任何自发变化总是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减少 ?G ﹤0,自发过程,正向反应自发;

?G ﹥,非自发过程,其逆反应为自发过程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定义:在热力学标准态下你,稳定单质的生成自由能为零。由稳定单质生

成1mol 纯物质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 符号:θ

m f G ? 单位:1-?mol kJ 标准状态下,稳定单质的θ

m f G ?=0 ④有关θG ?的计算

方法一:S T H G ?-?=?

已知标态下的θm r H ?,θ

m r S ?,求θG r ?

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近似认为是常数,为298K 时的值

方法二:由θ

m f G ?求θG r ? θ

θθννm f j m f j m r G G G ?∑-?∑=?产物)

((生成物)

方法三:根据盖斯定律求θ

m r G ? 方法四:对θ

m r G ?的修正公式 J R T G T G m r m r ln )()(-?=?θ

i

i p

p c c J i i νθνθπ)()(

??= 三、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1、盖斯定律

①内容: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总反应的焓变等于各分步反应焓变之

和,前提是保持反应条件(温度、压力)不变。

②应用:用于进行太慢或反应速率不易控制而无法直接测得反应热的化学反应。

③应用条件:a、某化学反应是在等压(或等容)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分步完成

时各分步反应也要在等压(等容)条件下进行

b、要消去某一物质时,不仅要求物质的种类相同,其物质的聚集状态

也要相同。

第四章 化学反应的热平衡

一、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逆化学反应的正负反应速率相等时的

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点: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②在平衡状态下,0=?G r ;③化学平衡的组成与到达平衡的途径无关。

3、注意: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态平衡;

从热力学(宏观)上讲,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系统的吉布斯

自由能达到最低时的状态,0=?G r ,在宏观上表现为静止;

从动力学(微观)上分析,处于平衡的反应不过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的状态,是整个反应保持平衡,实际上正逆反应仍在进行

二、化学平衡常数 1、标准平衡常数

①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以产物计量系数为幂的平衡浓

度的乘积与以反映计量系数为幂的平衡浓度的乘积的比值为常数,即化

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用符号θK 表示。

②表达式:对于反应dD cC bB aA +=+, d c b

a c

D c C c B c A K }][{}][{}][{}][{θθθθθ??=,量纲为1

③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常数是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θK 值越大,反应进

行程度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彻底。

④影响因素:θK 的大小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和反应的温度有关,而与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压无关

⑤书写标准平衡表达式的注意事项

a 、式中各组分浓度或分压为反应平衡时的浓度或分压;

b 、反应中有固体和纯液体物质时,其浓度视为常数,不写在表达式中;对于非水溶液,当水作为溶质时,其浓度应视为常数,写在表达式中;

c 、θK 的表达式与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d 、多重平衡原则:总反应的θK 等于各相加分反应的θK 之积;正逆反应

的标准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e 、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除298K 温度外,在其它状态下,书写

时标明温度 ⑥有关计算:已知反应的a K 求平衡转化率 2、实验平衡常数

①定义:实验得到的平衡常数叫做实验平衡常数或经验平衡常数。 ②分类:浓度平衡常数;分压平衡常数

③表达式: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 i v

i a c K ∑= 压强平衡常数表达式 i v

i p p K ∑=

二者关系:v c p RT K K ∑?=)(

④与标准平衡常数的比较

a 、标准煤平衡常数的量纲统一为1;

b 、实验平衡常数有

c p K K 、之分,且量纲不统一,特殊情况下才为1; 3、反应熵J (分压熵P Q 或浓度熵c Q ) ①表达式:对于反应dD cC bB aA +=+

浓度商b a c c c

B c c A c c

D c c C c Q })({})({})({})({

θθθ

θθ=

压强商b a d

c p p

B p p A p p

D p p C p Q })({})({})({})({

θθθθ=

②与平衡常数的比较

J ﹥K 时,m r G ?﹥0,反应逆向进行; J=K 时,m r G ?=0,反应达到平衡; J ﹤K 时,m r G ?﹤0,反应正向进行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平衡移动:从旧的平衡状态转移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勒沙特列原理:一旦改变维持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

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该原理不能实际判定某一系统是否达到平衡,只是预言了平衡打破后,体系的新的平衡移动的方向;

②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 ③利用勒沙特列原理不能进行定量计算

第五章 酸碱平衡

一、酸碱理论介绍

①酸碱的概念: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物质叫做酸;凡

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物质叫做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H 外尚有其它离子或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除-OH 外尚有其它离子的物质的物质叫做盐。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O H OH H 2=+-+

③局限性:a 、该理论的立论基础是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不能脱离水溶液的

范畴,非水体系不适用;

b 、只适用于含+H 、-OH 的物质,无法解释3NH 、32CO Na 呈碱性的

事实;

2、布伦斯惕——劳伦酸碱质子理论

①酸碱的概念:凡是能给出+H 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H 的物质都是碱 ②共轭酸碱对:质子酸碱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质子相互联系,质子酸释放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碱,质子碱得到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种关系称为酸碱共轭关系,其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③酸碱反应

实质:质子转移的过程;

中和反应的实质:质子的传递;

电离作用的实质:水与分子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中盐类水解的实质:水与离子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

④注意:a 、在质子酸碱理论中,酸和碱可以是分子,可以是离子;

b 、同一物质有时可以做酸,有时可以做碱;

c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也无水解反应;

d 、单独一对共轭酸碱对本身是不能发生酸碱反应的

3、路易斯酸碱理论 二、水的电离和pH 标度 1、水的离子自递

①水即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水分子之间可以进行质子传递: -++=+OH O H O H o H 322 简写为-++?OH H O H 2,即为水的电离

②水的离子积

纯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称为质子自递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298K 时,纯水的1410-=w K ,1710][][---+==mol OH H

水的质子自递是吸热反应,故W K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水溶液的pH 值

①溶液的pH 值 θc

H c pH ]

[lg +-=

方便起见,当+H 的浓度小于11-?L mol 时,用pH 表示溶液的酸度;当溶液的浓度大于11-?L mol 时,用+H 的浓度,表示溶液的酸度。

pOH 也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θ

c OH c pOH )

(lg --= W pK pOH pH =+ 298K 时,14=+pOH pH

另外,水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H 与-OH 的浓度的相对大小

[+H ]﹥[-OH ]时,溶液呈酸性;[+H ]﹤[-OH ]时,溶液呈碱性;[+H ]=[-OH ]时,溶液呈中性 ②酸碱测定计 ③生物学意义 ④酸碱指示剂

假设In 表示石蕊,HIn (红)?蓝)(-++In H 当c(HIn)﹥﹥c(In -)时,溶液呈红色,是酸性; 当c(HIn)﹤﹤c(In -)时,溶液呈蓝色,是碱性

甲基橙变色范围:---红---3.1---橙---4.4---黄--- 酚酞变色范围:---无色---8.0---粉红---9.8---红--- 三、水溶液中的酸碱电离平衡 1、电离度与稀释定律: ①电离度(α):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溶液中弱电解质分子初始分子数的百分比:%100%1000

0?-=?=

c c c eq 初始浓度已电离的浓度

α

②稀释定律:在一定温度下,(θ

a K 为定值),某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随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增加

2、酸碱的强弱 ①电离平衡常数

对于任意酸,达到电离平衡时,-

+

+?A H HA ]

[]][[HA A H K a

-+=θ

θa K 为弱酸电离平衡常数,用来衡量酸的强弱,θ

a K 值越大,酸性越强 θ

a K ﹥1时,为强酸;θ

a K ﹤1时为弱酸

多元弱酸对应多级电离平衡常数

同理,对于弱碱来讲,θ

b K 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酸碱的电离平衡常数表征了酸碱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能力 ②共轭酸碱θa K 与θb K 的联系:θa K θ

b K =W K

③区分效应与拉平效应

a 、区分效应:溶剂使酸的强度得以显出差别的效应称为区分效应,该溶剂被称为区分溶剂。

b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的强度拉平的效应称为拉平效应,该溶剂称为拉平溶剂。 ④、酸碱强度大小与:a 、酸碱本身:b 、溶剂有关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①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体系中,加入和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减小的现象。

②盐效应: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会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的现象。 ③注意:同离子效应一定会产生盐效应,盐效应不一定会产生同离子效应 4、相关计算

①一元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 ②多元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 5、盐类水解

①盐类水解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 强酸强碱盐——无水解作用;

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有水解作用 ②水解反应

a 、定义:指盐的组分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电解质的过程

b 、实质: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③类型

A 、强酸弱碱盐电离的实质——弱酸的电离 以Cl NH 4为例:-+

+?Cl NH Cl NH 44

-++?OH H O H 2 θ

1K O H NH OH NH 234??+-+

θ

2K

总:HCl O H NH O H Cl NH +??+2324 θ

h K

)()

(3321NH K NH K K K K K a b W

h θ

θ

θ

θ

θ

θ

==

=

溶液水解后产生+H ,因此溶液呈酸性,溶液pH 可按一元弱酸处理

B 、弱酸强碱盐电离实质——弱碱的电离 以NaAc 为例:-++=Ac Na NaAc

-++?OH H O H 2 θ

1K HAc H Ac =++- θ

2K

总:NaOH HAc O H NaAc +?+2 θ

h K

)()

(21HAc K HAc K K K K K b a W

h θ

θ

θ

θ

θ

==

=

溶液中水解后产生-OH ,因此溶液呈碱性,溶液pH 可按一元弱碱处理 C 、弱酸弱碱盐电离的实质——两性物质电离 以Ac NH 4为例 -+

+=Ac NH Ac NH 44

-++?OH H O H 2 θ1K O H NH OH NH 234??+-+

θ

2K

HAc H Ac ?++- θ

3K

总:HAc O H NH O H Ac NH +?+2324 θ

h K

θ

θ

θ

θ

θ

b

a W h K K K K K K K =

=321

水解后产生+H 和-OH ,溶液的酸碱性由θ

a K 、θ

b K 的相对大小决定 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a 、盐的浓度:同一温度下,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b 、温度: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c 、溶液的酸碱性及同离子效应。 ⑤注意 :有些盐类,如32S Al 、S NH 24)(可以完全水解

四、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原理

①缓冲溶液的定义:缓冲溶液是外加酸碱pH 变化很小的溶液

②缓冲溶液的组成:弱酸及其盐组成的溶液,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溶液,多元弱酸弱碱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的溶液。

③缓冲溶液的原理:同离子效应,电离平衡的移动 2、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①缓冲容量:缓冲能力大小的衡量,指单位体积缓冲溶液的pH 值改变极小值所需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

②有效缓冲范围:缓冲溶液具有稳定溶液pH 值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即有效缓冲范围。

如果外加酸碱过多,超过缓冲范围,缓冲溶液会失去缓冲能力。

3、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①缓冲溶液的pH 主要由a pK 或14-a pK 决定

②缓冲对的浓度:缓冲容量与体系共轭缓冲对的总浓度有关。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

③缓冲对的浓度之比:当c (酸)/c (碱)=1时,缓冲容量最大。

④有效缓冲范围:缓冲对浓度之比在10-1/10范围内,有较好的缓冲能力。 即最有效的缓冲范围一般在1±=a pK pH 或1±=b pK pOH 4、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①选择:

a 、所选择的溶液除了参与+H 、-OH 的有关反应外,不能与反应系统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副反应 ;

b 、所选的弱酸的θ

a K 或弱碱的θ

b K 尽可能的接近缓冲溶液的pH ;

c 、一般要求缓冲溶液的组分浓度为0.051-?L mol --0.51-?L mol ,缓冲溶液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d 、缓冲溶液廉价易得,避免污染。 ②配制

a 、根据要求选择缓冲对;

b 、计算缓冲物质的浓度之比,使所配溶液的pH 为所需值:

共轭碱)

酸)

((lg

c c pK pH a -= (共轭酸)碱)c c pK pOH b (lg -=

c 、根据计算结果配制缓冲溶液,并使酸碱浓度均在0.11-?L mol --11-?L mol 之间;

d 、用酸度计或试纸测定所配溶液的pH 5、缓冲现象的应用 ①自然界与生物界

②用标准缓冲溶液标定其他物质的酸度 ③许多反应要求反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一、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沉淀溶解平衡: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变成水合离子的(即溶解)的速率与溶液中水合离子回到晶体表面(即沉淀)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2、溶度积

①定义: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方次的乘积,记为sp K 。

②表达式:对于反应)()()(aq nB aq mA S B A m n n m -++?,

n m m n sp

c

B c c A c K ])([])([θ

θ++= ③注意:a 、溶度积sp K 是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的特性常数; b 、sp K 属于化学平衡常数,其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自身性

质和温度有关,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c 、适用范围:难溶强电解质及难容弱电解质 3、溶度积sp K 与溶解度S

①相同点:都可以反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不同点:a 、溶解度sp K 是平衡常数的一种,表示一定温度下难溶电

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b 、溶解度S 是浓度的一种表达形式,表示一定温度下1L

难溶电解质中溶质的量;

③注意:比较不同电解质溶解度时,若电解质属于相同类型,则可直

接比较,sp K 大的,S 也大;比较不同类型的电解质溶液时应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化学动力学基础)【圣才】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2.分类 (1)平均速率:某一时间间隔内物质浓度变化的平均值,c r t ?=? (2)瞬时速率:时间间隔无限接近0时的平均速率的极限值,0 lim t r r ?→= 二、速率方程 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1)定义 描述了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方程,即 式中,k 为速率系数,与浓度无关,与温度T 有关,单位为[mol ·L -1]1-(α+β)[t]-1;c A 、c B 分别为反应物A 和B 的浓度,单位为mol ·L -1;α,β分别为反应物A 和B 的反应 A B r kc c αβ=

级数,量纲为一;(α+β)为反应的总级数。 (2)影响因素 ①速率系数 速率系数k 反映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其影响因素包括:反应物本性、温度、催化剂等,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②反应级数 反应级数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零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一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以此类推。 【注意】反应级数与物质化学计量数二者概念不同,数值不同,反应级数可取分数和负数,即α≠a ,β≠b 。 2.半衰期 定义:使反应物A 转化率达到1/2时所用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本节只需掌握以下两个半衰期公式: (1)零级反应 ()01/2 A 2c t k = (2)一级反应 1/2 0.693t k = 三、Arrhenius 方程 1.Arrhenius 方程的概念

(1)定义 Arrhenius 方程是表示温度T 与速率常数k 之间定量关系的方程式,公式为 ()0e a E RT k k -= 或 0ln ln a E k k RT =- 式中,E a 为实验活化能,单位为kJ ·mol -1;k 0为指前参量,又称为频率因子,与单位相同。 【说明】温度变化较小时,E a 和k 0可看作与温度T 无关。 (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大多数化学反应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反应物浓度恒定,温度每升高10K ,反应速率约增加2~4倍。 2.Arrhenius 方程的应用 (1)计算反应的活化能E a ; (2)由E a 计算反应速率系数k 。 四、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 1.碰撞理论 有效碰撞:反应物分子A 和B 必须通过碰撞,且其碰撞动能大于或等于摩尔临界能E c 时,碰撞才能发生反应。 根据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能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为:①具有足够的最低能量;②以合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无机化学考研复习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复习总结 无机化学复习不完全攻略(原创,有不足,请指点)5 j5 K# N. x2 r) 转载自free kao yan6 n! Z+ E9 T; _) m/ U 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复习考有机专业的,因为接触无机比较早,也看过一些无机的教材,对无机的知识点略有了解,同时应版主要求,把版中无机的讨论带动起来,故介绍一下个人学的无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 B$ {0 `1 t3 h7 ~ 无机的东西比较杂,并且比较松散,主要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 V% q* h7 C' G+ O 理论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结构和四大平衡,以及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和溶液 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晶体结构 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 如果你考物化的话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就不用看了,物化讲的比这个透彻得多,平衡的总纲以及溶液部分在物化里面也是讲的很详细; 如果你分析化学学得好的话,四大平衡也可以少看很多,因为分析化学就是建立在四大平衡的基础上的(仪器分析不算,呵呵); 5 `2 f: h; A$ f/ f+ F5 k 而结构化学里面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又比无机的四大结构深多了,同样如果你在这方面比较强,那四大结构又省了很多事. 但是如果每门掌握的都不透彻怎么办呢?不要担心,无机的理论部分

仅仅是是一个大纲性质的东西,也就是总结性的概括.所以每种理论都有,但是每种理论要求都比较简单,按照四大结构-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初步-溶液的顺序自己仔细地过一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起码我感觉比自学有机容易多了,呵呵 如果你的化学基础比较扎实,也不要在旁边偷偷笑,正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无机尽管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其精髓在于用简单的理论解释大量的现象和物质性质,在你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地把它们运用到平时见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解释.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无机的理论. 总的来说无机的理论部分重点在运用. s5 V [. M$ }# E) Z 而无机化学的重点则元素部分,这个也是无机主要讲的东西以及无机的特点., Y2 A. _0 I, {& Q3 Y4 ^" z- G" a 首先建议周期表最好是背过,认识并且会写除f区以外的元素,镧系最好能背过,一些重要的比如说La Ce也要知道的.* ~8 E+ ?2 e3 m$ G2 @ 个人感觉主族元素里面比较重要的是B,P,S,Sn,Pb,As,Bi,4 W' N: X5 ?8 h 副族里Hg,Co,Cr,Mn,Ti,V,Cu等比较重要,下面分主族和副族元素分开介绍:, I* Q6 y8 _- _' l' b, U7 Y w 第一主族里面要注意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的结构和生成条件,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包括碱土金属和少量过渡金属的都要知道),以及碱金属的不溶盐;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原子结构)【圣才出品】

第8章 原子结构 8.1 复习笔记 一、氢原子光谱与Bohr 理论 1.氢原子光谱 (1)线状光谱:元素的原子辐射所产生的具有一定频率的、离散的特征谱线。 (2)氢原子光谱特征:①线状光谱;②频率具有规律性。 (3)氢原子光谱的频率公式 151 2212 113.28910( )s v n n -=?- 【注意】n 2>n 1,且均为正整数,n 1=2时,n 2=3,4,5,6。 2.Bohr 理论 Bohr 理论(三点假设): (1)定态假设:核外电子只能在有确定半径和能量的轨道上稳定运行,且不辐射能量; (2)跃迁规则: ①基态→激发态:电子处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轨道上(基态);原子获得能量后,基态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上(激发态); ②激发态→基态:不稳定的激发态电子回到基态释放光能,光的频率取决于轨道间的能

量差。 光能与轨道能级能量的关系式为 h ν=E 2-E 1=ΔE 氢原子能级图如图8-1-1所示。 图8-1-1 氢原子光谱中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 能级间能量差为 H 2212 11 ()E R n n ?=- 式中,R H 为Rydberg 常数,其值为2.179×10-18J 。 n 1=1,n 2=∞时,ΔE =2.179×10-18J ,为氢原子的电离能。

二、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1.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定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微观粒子。 微观粒子的波长为 h h mv p λ== 式中,m 为实物粒子的质量;v 为粒子的运动速度;p 为动量。 2.不确定原理 Heisenberg 不确定原理:处于运动状态的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能同时确定。 表示为 4h x p π ???≥ 式中,Δx 为微观粒子位置的测量偏差;Δp 为微观粒子的动量偏差。 【注意】波动性是大量粒子运动或一个粒子多次重复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三、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1.薛定谔方程与量子数 (1)薛定谔方程 ()22222 22280m E V x y z h ψψψπψ???+++-=??? 式中,ψ为量子力学中描述核外电子在空间运动的数学函数式,即原子轨道;E 为轨道能量(动能与势能总和);V 为势能;m 为微粒质量;h 为普朗克常数;x ,y ,z 为微粒的

无机化学总结

无机化学总结 在学习方法上要求: 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1 基础知识,例如元素名称,符号,周期表,重要的方程式,重要单质的制备、 性质及用途,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用途; 例如:重要的氧化剂:KMnO4、K2Cr2O7、PbO2、H2O2、Cl2、NaClO、KClO3等 还原剂:SnCl2、H2C2O4、Na2SO3、H2S、KI、 沉淀剂:C2O42-、CrO42-、S2-、CO32-、OH- 配合剂:NH3、H2O 、CN-、SCN-、S2O32- 显色剂等; 2、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如:化学键理论: ①VBT:经典的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理论、 ②CFT: ③MOT: 原子结构理论 酸碱理论 氧化还原理论 3、各种概念的具体定义,来源,使用范围;各种定律、定理、规则及使用条件 等;例如: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配合物的定义、K稳的定义等。 镧系收缩、 4、一些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例如:1893年瑞士年仅26岁的化学家维尔纳(Wrener,A)提出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理论,成为化学的奠基人。 Pauling 阿累尼乌斯(Arrhenius,S.) 5、一些科学方法,例如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四种)、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使自己 在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上得到提高。特别是实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6、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演绎法,归纳法。 按照自己的习惯,建立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要系统总结所学过的知识 1、整个无机化学:一个气体定律(四个定律)两个基础知识(热力学、动力学)三个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合平衡)及各种元素的性质。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 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Pa·m3·mol-1·K-1 = kPa·L·mol-1·K-1 = ·mol-1·K-1(Pa·m3=N·m-2·m3=N·m = J ) (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 分体积定律 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 或 , 式中u A 、u 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 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 i i RT RT p p n n V V =∑=∑=i i i i i p n n p p x p p n n === 或1 2 12= = + ++ i i i i n RT n RT n RT nRT V V V V p p p p =???=+???=∑ ∑i u A B u u A B u u 2 2()()an p V nb nRT V +-=2()()m m a p V b RT V +-=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篇一:无机化学学习心得】 《普通化学》培训总结 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 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 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 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 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 沿等内容。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 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 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 了一定的感悟。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 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经过此 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 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 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 实践完美结合。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机 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 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 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 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 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上)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2L 2mol 1-2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总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 、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 、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 第一章绪论 平衡理论:四大平衡 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元素化合物 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 古代化学 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υ=Δc(A)Δt 2.质量作用定律 元反应aA + Bb Yy + Zz υ = k c (A) c (B) a b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 4.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 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 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 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的水分子数与总的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由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而改变,使用是须注意相应的温度 (3)平衡移动原理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a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b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力变化只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应平衡系统有影响 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的方向移动 c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变化时,主要改变了平衡常数,从而导致平衡的移动。 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小。此时,反应商大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左移动。反之,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此时,反应商小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右移动。 d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由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2019-2020华东师范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详情与考研经验指导 学院简介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15年,下辖化学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前身“化学系”成立于1951 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之初,是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同济大学等校化学系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成立的理科系之一。 化学院现有教职工143名,拥有一大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师,有教授43名,副教授4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国家长江特聘教授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杰出青年4名,优青4名,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4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曙光学者5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2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9名。 目前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化学学科),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化学)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另加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专业共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物理化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实验室),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治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青少年化学科技站。 化学院从2002年开始,除招收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外,新招收“应用”化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2014年,在读研究生460人,本科生630人。多年来,化学系重视本科教育工作,学生历来以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多次获得华东师大“大夏杯”、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奖项。 近五年来,化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资助计划”等,以及由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成果奖近30余项,申请专利120多项,获得专利30多项,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0项,有100多项成果通过各级鉴定,30余项成果被转化,出版著作20多部。每年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源论文200篇左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 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复习笔记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基本概念 1.平均速率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浓度变化的平均值,。1c r n t ?=±??2.瞬时速率 时间间隔Δt→0时的平均速率的极限值,01lim t c dc r n t n dt ?→±?==±???。3.定容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定义式为:(其中),单位为mol·L -1·s -1。B B d d 1d d c r V t t ξν==B B n c V =二、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表述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A B r kc c αβ=式中,k 为速率系数,与浓度无关,与温度T 有关,单位由反应级数n 确定,可表示为(mol·L -1)1-n ·s -1;c A ,c B 分别为反应物A 和B 的浓度,单位为mol·L -1;α,β分别为反应对A 和B 的反应级数,量纲为一;(α+β)为反应的总级数。 速率常数k :

(1)可理解为当反应物浓度都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2)k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与反应物的本性有关,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时的特征常数,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k值; (3)相同条件下,k的大小反映了反应的快慢,k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4)k的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5)同一反应,k随温度、溶剂和催化剂而变化。 反应级数: (1)表示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量浓度(摩尔浓度)的关系; (2)零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3)一级反应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二级…三级…类推,四级及以上反应不存在; (4)反应级数可以是分数或负数,负数时表示该物质浓度的增加反而抑制了反应,使反应速率下降。 2.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1)对于基元反应(一步完成),α=a,β=b; (2)对于复合反应,α和β由实验确定。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大多数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如果反应物浓度恒定,温度每升高10K,反应速率大约增加2~4倍。 (3)不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都加快。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8、314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下压强为101、325KPa =760mmHg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考研复习重点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首先阐述化学中的计量,以巩固高中化学中的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入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函数,标准态核反应焓变等重要概念,以阐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在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中起承上启下关系。重点要求的是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量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学变化的科学。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常伴随有质量和能量的变化。例如,在空气中燃烧24.3g镁条,不仅会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出热能,而且最终生成了40.3g的氧化镁。本章专门就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进行讨论。 1-1 化学中的计量 在化学领域中往往要测定或计算物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反应的温度以及气体的压力和体积等,为此,首先需要掌握化学中常用的量和单位以及有关的定律。 1-1-1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的总称。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称为核素。质子数相等而中子数不等的同一元素的一些原子品种互 称为同位素。自然界中氧就有三种同位素:、、,他们在氧气中的含 量分别为99.759%、0.037%和0.204%;碳有两种同位素:和 , 它们 的相对存在量分别为98.892%和1.108%。 相对原子质量(A r)被定义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以往被称为原子量。例如: A r(H) = 1.0079 A r(O) = 15.999 英国人道尔顿(J.Dalton, 1766~1844年,)是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现在通过质谱仪测定各核素的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界的丰度后,可以确定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等测定的铟(In)、锑(Sb)、铱(Ir)及铕(Eu)相对原子质量值先后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标准,说明我国原子量测定的精确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对分子质量(M r)被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 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以前被称为分子量。例如: M r(H2O)= 18.0148 ≈ 18.01 M r(NaCl)= 58.443 ≈ 58.44 1-1-2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 物质得状态 理想气体:就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得假想情况下得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得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得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瞧成就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Pa·m3·mol-1·K-1 = 8、314 kPa·L·mol-1·K-1 = 8、314J·mol-1·K-1(Pa·m3=N·m-2·m3=N·m = J )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得摩尔分数。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得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得摩尔分数与总压力得乘积。 分体积定律 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得密度就是不同得,气体总就是从密度大得地方向密度小得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得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得扩散速度与其密度得平方根成反比,这就就是气体扩散定律。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 或 u A 、u B 分别表示 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得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得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 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气体分子运动论得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得分子所组成; (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得一个质点; (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 (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得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得压力就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得结果; (5)气体分子得平均动能与气体得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得物质称为易挥发得物质,蒸气压小得物质称为难挥发得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若温度高,则液体中动能大得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得分子数就相应得多些,蒸气压就高;若温度低,则液体中动能大得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得分子数就相应得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 )方程 沸点就是指液体得饱与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得温度。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进行(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得表面上进行),称之为液体得沸腾。三氯甲烷、乙醇、水与醋酸得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61、3℃, 78、4℃, 100℃与118、5℃。减压蒸i i RT RT p p n n V V =∑=∑=i i i i i p n n p p x p p n n === 或1212= = +++ i i i i n RT n RT n RT nRT V V V V p p p p =???=+???=∑∑ i u A B u u A B u u 2 2()()an p V nb nRT V +-=2()()m m a p V b RT V +-=211211lg ()2.303p H p R T T ?=-

无机化学心得体会

无 机 及 分 析 化 学 心 得 姓名:班级: 学号:

无机及分析化学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感触颇多。因为我是一名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才开始上这门课。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到自我感觉良好,到有点小小的紧张,再到立志要开始认真的学习,到感觉状态有所好转,再到充满自信。这其中的纠结、艰辛和自豪,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再加上因为我想要获得保研的资格,因此我对于将这门课学好是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心情。下面我就将会将我这一学期所收获的一一讲来。 从一开始的自我想象容易,这其中的莫名的自信感来自于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一名理科生,当时的化学成绩自我感觉还行吧,所以在开学的时候说实话根本就没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当做我所学的重点去认真的准备。到后来在开学的第四周的时候开始上无机化学的第一节课,那节课老师在无心之间问了一句:“同学们,现在这个班上有多少人在高中的时候是学的文科啊?”当时我们就只看见前后左右的人都举手了,还认识到只有我们极少数的人是大二的师兄师姐,所以在当时出于身为少数理科生的骄傲和一点点身为师姐的骄傲对这门课的自信又多了一层(虽然其中没有什么联系,但在当时我还真就这么想了,现在想想当时还真幼稚)。在上了3、4节课的时候吧,紧张感开始出现了,在当时老师其实讲课是讲的很慢的,而我们差不多学到了胶体溶液那一节,当时在听胶团结构的时候,真的就只感觉眼前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符在眼前飞舞,脑袋中是一片空白,感觉平时都听得懂得字怎么现在就不明白了呢?直到后来在课下复习的时候才渐渐的弄明白。比如: AgNO 3 溶液与过量的KI 溶液反应制备AgI 溶胶,其反应的方程式为:AgNO 3+KI=AgI+KNO 3 又因为过量的KI 溶液和固体AgI 粒子在溶液中选择吸附了与自身组成相关的I -,因此胶粒带负电。而此时形成的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x-+为: 【(AgI)m ·nI ·(n-x)K 】·xK 此时,(AgI)m 为胶核,I -为电位离子,一部分K +为反离子,而且电位离子和反离子一起形成吸附层,吸附层与胶核一起组成胶粒。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为负电荷。其余的反离子则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扩散层,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