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同步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同步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同步检测新人教版

2《梅岭三章》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通过”或“使”)

B.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模式。(将“模式”改为“趋势”)

D.微商之所以会热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它便能随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删去“因为”)

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一次在美国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而是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情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李肇星的讲话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每层15字以内)为什么他能成功说服老太太?

(1)(★★☆)表达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成功说服的原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当活动进行到“缅怀先烈”的环节时,

校团委书记拿小了一枚珍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①,与同学们共同缅怀白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下面对小全张中的题词和碑文的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题词的字体属于楷书,端正典雅:碑文内容由远及近,缅怀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B.题词具有行书的特点,刚劲有力;碑文内容由远及近,缅怀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C.题词的字体属于楷书,端正典雅:碑文内容由近及远,缅怀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D.题词具有行书的特点,刚劲有力:碑文内容由近及远,缅怀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注]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为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而发行的小全张。小全张右上方主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全景,主图下是镌刻在纪念碑正面的毛泽东的题词,左面是刻在纪念碑背面的由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好沉的一杯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

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杯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意?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杯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⑾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⑿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

..,

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

..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①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⑿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参加三秦中学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将这次活动的标语,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2)学校拟邀请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英雄王金瑞同志,于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

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请你以三秦中学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王金瑞同志:

三泰中学德育处

2018年6月27日

(3)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表示的内容。

三秦中学“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统计图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报告会后,学校团委在校园网开设了“我心目巾的英雄”专栏。请你在留言区说几句话,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之所以”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连用造成句式杂糅,应删去“之所以”“因为”,或删去“的重要原因”。因此D项修改不正确。

2.D 这是一段论述性文字。先找到总起句①,④紧随其后点明诗的基础,②进一步指出诗的特点,⑤紧承③,是对诗这种文学样式的总结。故选D项。

3.答案(l)①西藏早就是中国的领土②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说话得体,用类比手法从老太太身边熟知的事情说起

解析(1)要抓住关键句解答,由“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人中国版图”“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可得出答案。(2)从讲话采用的方法、技巧角度人手分析。李肇星的讲话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他寓庄于谐,使对方在轻松、幽默中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而不显得难堪。说话得体,主要运用类比手法,从老太太身边熟知的事情说起,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D 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笔画较为连绵,具有行书的特点,排除A、C两项,同时,碑文内容先说“三年以来”,再说“三十年以来”,最后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故选“南近及远”,所以选择D项。

5.答案(1)D

(2)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意思答对即可)

(3)①(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

②(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意思答对即可)

(4)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意思答对即可)(5)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与原文不符,原文叙事成分较少,大部分都是在描写黄河口土质的情况。语言特点也不是“朴素”,而是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富有哲理。

(2)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及对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回答段落的作用,通常从结构和内容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第②段“原本我以为”紧承上段中的“旧的皇历”,写出对黄河口土质的印象,内容上突出强调了印象中的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而实际上下文所写的黄河口的土却是清香、肥沃的,

这是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切人点有三个:语言表达、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可以选择最容易赏析的角度入手。而常用的就是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擎”是往上托、举的意思,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同时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粱的壮硕、高粱穗的饱满。②赏析的是两个动词,这两个动作,一起飞,一降落,“腾出”写出了鸟儿受到惊吓后急速飞出来的情景,而“飘落”则写出了鸟儿落在谷穗上的轻盈之态,以鸟儿的动作来衬托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4)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第⑨段最后一句写道:“攥得好苦!”第⑩段首句便是:“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这里就已经告诉我们:“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而当“我”听到王总坚定的话语,那么坚定,充满信心,是因为“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最后一段“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即写出未来新洲的美好指日可待。答案在文中的第⑨—⑿段,比较容易确定位置,比较难的是需要考生自己去整合归纳。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找到写土“好沉”的句子:第⑥段“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而王总工程师说“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第⑦段解释了“重”的原因后说“确实是够有分量的”;第⑨段有“它的分量沉重”;等等。从这些段落中可以概括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汇集精华,二是凝结历史,三是精神动力

6.答案(1)

(2)

邀请函

尊敬的王金瑞同志:

为了走近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我校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特邀请您

于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

期待您的到来!

三秦中学德育处

2018年6月27日

(3)(示例1)活动前,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示例2)活动前后,对革命英雄和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变化大致相反(或:比率相互逆转),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4)(示例1)英雄们不怕困难、英勇顽强、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革命精神,是我今后成长的坐标。

(示例2)夏明翰烈士,你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1)汉字的书写要做到正确、规范、工整。

(2)“邀请函”属于应用文一类,应用文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写法。一般都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几个部分组成。本题除了注意格式以外,在正文里还要写明邀请的原因,出席的时间、地点,以及与被邀请人相关的事项。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幅柱状图,横坐标上的项目是“最崇拜的人物”,纵坐标上是统计的数据比率。每一组最崇拜的人物有活动前后两个柱状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活动前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不足20%,而活动后有近80%,变化很大;相反,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活动前有近8%,而活动后只有10%左右,变化也很大;而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数据差别不大将这些变化写清楚即可。

(4)留言评论是近年来兴起的考题。它的基本要求是内容上要紧扣主题,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考生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可以从英雄人物的行为、意志品质、精神追求、对国家的贡献等方面来赞美,并表达学习的愿望与决心。此外,可以表达对英雄群体的崇敬,也可以表达对某一个英雄人物的敬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同步检测新人教版

2《梅岭三章》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通过”或“使”) B.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模式。(将“模式”改为“趋势”) D.微商之所以会热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它便能随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删去“因为”) 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一次在美国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而是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情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李肇星的讲话表达了哪两层意思?(每层15字以内)为什么他能成功说服老太太? (1)(★★☆)表达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成功说服的原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当活动进行到“缅怀先烈”的环节时,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从军行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唐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黄沙茫茫黄入天。轮 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七年级语文下册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冀教版

梅岭三章 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得意思: ⑴意如何:⑵阎罗: ⑶泉台:⑷旧部: 2、用“/”划分下列诗句得节奏,用“·”标出重音: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填空: 《梅岭三章》得作者就是,三章得“章”就就是,从古体诗得角度瞧,这三首诗可称之为。 4、用四字短语概括《梅岭三章》每首诗得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5、诗中运用借喻手法来表现共产主义理想得以实现得诗句就是。 6、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得两句诗就是。 7、下列诗句中起到统领全篇作用得一项就是() A、断头今日意如何B、南国烽烟正十年 C、投身革命即为家D、创业艰难百战多 8、下列说法有误得一项就是() A、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就是一个整体。 B、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引用阎罗得典故与取义成仁得传说。 C、“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D、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9、下列说法错误得一项就是() A、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绝境时用诗得形式留下了自己得遗言。 B、小序与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得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得。 C、三首诗可瞧成一个整体,又各表达不同得意思。 D、“血雨腥风应有涯”、“人间遍种自由花”、“取义成仁今日事”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借喻、借代、引用得修辞手法。 10、请将左右两边意思相同得诗句用线联结起来: ①此去泉台招旧部,a、王师北定中原日, 旌旗十万斩阎罗。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后死诸君多努力,b、生当作人杰, 捷报飞来当纸钱。死亦为鬼雄。 ③取义成仁今日事,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人间遍种自由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安徽省七年级语文《梅岭三章》练习题

安徽省七年级语文《梅岭三章》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注音: (1)当.纸钱()A.dàngB.dāng (2)应.有涯()A.yīngB.yìng (3)国门悬.()B.xiánB.xuán (4)遍种.自由花()A.zhòngB.zhǒng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1)南国 ..烽烟()A.南边的国家B.我国的南方 (2)虑.不得脱()A.考虑B.忧虑C.顾虑D.焦虑 (3)得.诗三首()A.得到B.作成 (4)旋.围解()A.不久B.周旋 3.选择正确的字填入括号: (1)此去泉台()旧部A.召B.招 (2)南国烽烟()十年A.正B.整 (3)投身革命()为家A.即B.既 (4)此头()向国门悬A.需B.须 4.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 (1)“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思是() A.我把胜利的捷报当作纸钱用来祭奠死去的战友和同志。 B.希望幸存的同志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2)“投身革命即为家”的意思是() A.投身革命,革命即为家,我献身革命,心无贰志。 B.我参加革命队伍,就把革命队伍当作温暖的家。 二、填空简答: 1.《梅岭三章》的作者同志是在“”的绝境中把这三首诗作为绝命诗而“留衣底”的。 2.诗章三首以形式写成。诗歌饱含着的壮烈情怀和对的坚定信念。 3.诗章中以“旌旗”借代,借用旧词“阎罗”影射,“头悬国门”用的是时期吴将眼悬东门的典故,“烽烟”借指;“取义成仁”是借用古语“”和“”,指为而英勇牺牲。 三、按下列要求默写诗句:

1.表现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两句诗。 2.表现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的两句诗: 3.诗人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献身,预言反动派必败,革命必胜的两句诗: 四、写出第二首诗中充当韵脚的字并注音: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1.给诗前小序用“‖”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①②③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结果: 3.“虑不得脱”说明。 4.“留衣底”的目的是:。 (二) 默写第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革命精神? 2.哪个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三) 阅读第二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A.南国烽烟整十年, B.此头须向国门悬。 C.后死诸君多努力, D.捷报飞来当纸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 册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着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14变脸15枣儿16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五单元17公输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孔乙己》《薄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等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学习重点是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所以编排了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有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变脸》,一个话剧小品《枣儿》,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重点在于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本单元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长期被尊为文章典范的议论性散文。有选自《墨子》中的《公输》,选自《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有选自《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及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二、知识技能目标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指导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小说的阅读方法,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学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阅读、欣赏小说,培养复述小说情节、尝试小创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背诵或摘抄其中精美的篇章、段落或句子,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梅岭三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 篇一:12 《梅岭三章》导学案 -及答案 12.《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班级: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陈毅的有关知识。2、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学习作者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学习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学习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爱国诗篇,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预习自测 1、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相关资料,划出要点内容。 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2、给画线字注音

三、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每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第一章:追忆往昔,为革命而至死不渝;第二章:勉励战友,继续战斗;第三章: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2、翻译诗前小序。四、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诗前小序,交待了什么?有何作用?小序是当时写的,还是后来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诗前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缘由和背景。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是是后来补写的。从“虑不得脱”、“旋围解”可看出。 2、赏析第一章回答问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3)你认为本章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精妙? (4)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赏析第二、三章,分别回答下面问题 (1)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3)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爱国诗文名言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完成本文练习册及下一课导学案中课前预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 第一课《诗两首》 黎明嘶sī哑喉咙h?u l?ng 怅惘汹涌(xiōng y?ng)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锦幛zhàng 蝼l?u蚁蓬蒿hāo荇xìng藻zǎo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l?u yǐ) 蝼蚁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干瘪biě 淤yū滩驳船簇cù新胚pēi芽笑涡wō绯fēi红 纤qiàn绳(多音字:纤xiān细)绯fēi红隧洞迷惘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虔qián信慰藉jia(多音字:狼藉jí)晨曦xī 瞰kàn望 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 黝yǒu黑 第五课《孔乙己》 阔绰chu?(多音字:绰chāo起)颓tuí唐营生格局蘸羼chàn水阔绰chu?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拭shì 门槛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中性) 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哨shào 痱fa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作揖yī栖qī聚 戏谑xua荣膺yīng跳跶da 檎qín 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 断壁残垣yuán: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贬义(褒贬误用)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褒义。(程度误用)芒刺在背:芒刺,细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贬义(褒贬误用)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褒义(范围误用)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中性)。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范围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中性)。 第七课《变色龙》 醋栗lì 戳chuō 赫ha 蜥蜴xī yì魁梧(kuí wú)荒huāng唐 无缘无故:形容没有任何缘故。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音误写)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第八课《热爱生命(节选)》 巉chán岩骸hái骨窒息狼嚎háo苔藓tái xiǎn咀嚼jǔ ju? 鲦tiáo鱼骸hái 骨舐shì(老牛舐犊、舐犊之情)笑声粗厉lì 黏膜渺无人烟 奄奄yǎn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程度误用)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第三单元 第九课《谈生命》 骄奢清吟荫yìn庇bì 芳馨怡yí悦云翳yì 休憩qì枭xiāo鸟消融 一泻千里:比喻文笔奔放畅达(同音误写:泄)(范围误用) 第十课《那树》 星临万户虬qiú须佝偻gōu l?u倒坍tān紊wěn乱砥dǐ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贬义。(形声字:戳chuō,以声音辨形)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旌旗()阎罗()血雨腥风() 二、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三、诗中划横线的词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1)旌旗: (2)阎罗: (3)自由花: 四、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捷报飞来当纸钱。 (2)血雨腥风应有涯。 五、情绪激昂地朗读这首诗歌,说说老一辈革命家有什么样的精神? 六、“断头”改为“杀头”、“牺牲”,好不好?为什么? 七、作为一位唯物主义诗人,始终带有迷信色彩,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从该诗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所写内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即可。古诗中的“述志诗”类似于现代的抒情诗,诗中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情感。《过零丁洋》虽然也有“叙”的内容,但这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最后一句的内容。 点评:学习古诗词,对诗诗词有关的文体常识要有所了解。 2、作者是现代革命家,这篇诗作的体裁是什么? A、现代诗 B、格律诗 C、自由诗 D、古体诗 答案:B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直接解答即可,《梅岭三章》是按格律诗来写作的,所以答案为B。点评:学习诗歌,对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要有所了解。 3、这首诗从格律来看,是__________;从内容来看,是__________。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答案:绝句|抒情诗|家、涯、花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直接解答即可,《梅岭三章》是按格律诗来写作的,每一章四句,所以是绝句,作者主要是抒发思想情感。根据诗尾字的韵母来判断押韵字。 点评:学习诗歌,对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要有所了解。 4、《论语六则》的“则”意思是,《梅岭三章》的“章”意思为。 答案:篇|首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体裁特点,直接解答即可, 点评:学习诗歌,对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要有所了解。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旌.旗阎.罗血雨腥.风风应有涯.

答案:jing|yán|xīn|yá 解析:注意易错点,“旌”是后鼻韵音,“阎”“腥”是前鼻韵母。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6、小序中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能够|作成 解析:本诗小序作者是用文言写作的,根据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句子内容来判断字词义。点评:文言中很多一词多义的词语,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________伤病二十馀.________日 ②虑.不得________脱得________诗三首留衣底 ③旋.________围解 答案:①我|天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②想|写成;③不久、随即 解析:根据所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句子内容来判断字词义即可。 点评:文言中很多一词多义的词语,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8、写出下列诗句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南国烽烟正十年意思:____ _修辞:_____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意思:____ _修辞:_____ ③取义成仁今日事意思:____ _修辞:_____ ④人间遍种自由花意思:____ _修辞:_____ 答案: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借代|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借喻|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引用|虚构的化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借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说明修辞手法。点评:本题中涉及“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手法,要注意辨析。比喻,是指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指两物有相关点。 9、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身革命/即为家B.血雨腥风/应有涯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pdf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梅岭三章课时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体裁上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游击战争的艰难不是很了解,所以背景的渗透很重要。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在九年级上学期中有所了解,第一课中也是教学重点,本节课继续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诵读诗歌,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诗歌中多种意象的含义。 3. 体会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意象,赏析修辞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下面我们将进行诗歌《梅岭三章》的学习,这是陈毅的一组现代诗,我们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作者陈毅元帅,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在赣粤边梅岭开展革命斗争的传奇经历令人难忘。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写诗甚多,郭沫若先生称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他的诗歌留世的尚有300多首,其中《梅岭三章》尤其感人肺腑,广为流传。 三、写作背景 这组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他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敌人的围捕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担心不能脱险,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留在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准备慷慨赴死。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这组诗,创作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的艰难时刻,见证了一段异常艰苦的峥嵘岁月。 四、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解读文题: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五、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识记字词:我们先来识记一下本课的字词,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丛莽(mǎng)、旌旗(jīng)、阎罗(yán)、诸君(zhū)、 血雨腥风(xuè xīng) 这些字词,你读准了吗?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重点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蘸.水zhàn 奄.奄一息ān 名讳.huì阔绰(chu? B.掂.量diān 契诃.夫kē咀.嚼jǔ隐匿(nì) C.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ī绽.裂zhàn 荫庇(bì) D.腻.歪nì滑稽.可笑jì颓.唐tuí干瘪(biě 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阔绰无原无故侍侯温顺 B.隐匿无精打采吆喝腌臜 C.戏谑不可救要驾驭伶俐 D.置息心甘情愿帐蓬魁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是()(2分)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 ....,被责令限期整改。 B、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利用双休日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团员们积极响应,无独有偶 ....,他也报了名。 C、新出版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分条编排,详加解说,内容丰富,包罗 .. 万象 ..。 D、多年前,妈妈为她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直到现在她都没舍得穿一次,真可谓敝帚自 ...珍.哪!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B、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 个性化。 5、按原文默写(共6分,每空l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②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 ④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6、名著阅读4分 ①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__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__。 ②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位英雄好汉的做 法? 7、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共3分) (1)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图的内容。(1分) (2)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2分) 8、情景说话(2分) 小明乘火车去北京旅行,途中,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瓶饮料请他喝,小明想起学过的安全知识,于是礼貌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解释加点字(2 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014-2015学年度山东日照陈抟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测试卷 一、(共12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迸溅(bèng)花穗(sùi)随声附和(hè)骇人听闻(hài) B、玷污(zhān)相称(chèn)锐不可当(dāng)锲而不舍(qì) C、汲取(xī)模样(mú)恪尽职守(kè)引颈受戳(lù) D、纤绳(qiàn)愤懑(mèn)强聒不舍(guō)忍俊不禁(jī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有例可援遍稽群藉鳞次栉比如坐针毡 B、沧海横流周道如底引颈受戳吹毛求疵 C、影影绰绰顶礼模拜星临万户不求甚解 D、睡眼惺松断壁残垣怀古伤今乐此不疲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4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故宫接待游客超30万,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北京其它景区则黯然失色。 B、“文脉中国·名家作品展”将于2012年5月18日移师南京,届时将有数十名艺术家逢场作戏,上演同一时空的“对话”。 C、2012年5月5日晚,歌唱家顾新的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来势汹汹,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传统的作品往往描绘祖国的沧海桑田,通过巧妙的山水布局,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 习语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C、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D、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二、(共24分)古诗文阅读 【甲】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8.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0、下列对【丙】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B、公孙仪能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说明公孙仪知道自己大权在身,才能有“受。 鱼”的机会。“受鱼”,将使自己能正确执法而不“枉法”。 C、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表明了公孙仪的观点。 D、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1、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