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Person of the Year: George W. Bush

据预测21世纪科学将出现五大突破。

我们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宇宙会存在?换一种说法,为什么会有物质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宇宙正在扩张。这就是说宇宙一定是在过去的某一特定时候开始形成的。科学家们甚至已经提出种种理论,详尽地描绘宇宙从它形成的最初一瞬间一直到现在的演变过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由功能异常强大的新型望远镜所带来的数据将会使这些理论更加精确。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质在宇宙初期不可思议的高温高压下,是如何表现的。

我们将破译遗传密码并征服癌症。19世纪的歌剧中,如果女主角在第一幕中咳嗽的话,观众便会知道她将在第三幕中因肺结核而死。但是由于20世纪抗生素的出现,曾经是那样可怕的不治之症现在成了服点儿药片就万事大吉的事情。由于科学家对基因密码更加了解,而且已将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许多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将会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使用生产出的“治疗性”病毒,科学家们得以用健康的基因取代受癌症破坏的脱氧核糖核酸。或许这一过程只是通过一粒药片或是一剂注射便可完成。

我们将活得更长(120岁?)。如果说通常的衰老过程主要是我们细胞内的一场激烈而不可见的竞赛的话(一场对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破坏同我们体内的细胞对被破坏的组织进行修复的竞赛),那么21世纪遗传医学的巨大成就会使我们能够控制、甚至逆转这一过程。但是在我们促使科学家再做得更多一些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们确实想要生活在一个没有人衰老,很少有孩子出生(因为地球只能承受那么多的人)的世界上吗?新奇的主意将从何而来?多活的那些年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将“管理”地球。下一个世纪,我们将不再谈论天气,而是主动地去调理天气。我们将逐渐学会如何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球、对全球气候以及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拥有了这些知识,人们将更乐意用它来对我们这个星球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

我们将拥有人脑的“路线图”。这是21世纪的一个真正的“尖端领域”:人脑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它含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大概是银河系中星星的数量),其中每一个神经元又连接到另外1000多种其他神经元。下一个世纪的早期,我们将应用先进的磁共振呈像形式绘制详细的人脑神经元运作图。当你读一个词,说一个词,想一个词以及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将能肯定地说出哪些神经元在工作。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re will be 5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in the 21st century.

We'll know where we came from. Why does the universe exist? To put it another wa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nstead of nothing? Since the 1920s, scientists have known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 which means it must have started

at a definite time in the past. They even have developed theories that

give a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from the time

it was a fraction of a second old to the present.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decades, these theories will be refined by data from extraordinary powerful new telescope.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matter behaves

at the unfathomably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of the early universe.

We'll crack the genetic code and conquer cancer. In l9th-century operas,

when the heroine coughs in the first act, the audience knows she will die

of tuberculosis in Act 3. But thanks to 20th-century antibiotics, the once-dreaded, once-incurable disease now can mean

nothing more serious than taking some pills. As scientists learn more about

the genetic code and the way cells work at the molecular level, many serious diseases -- cancer, for one -- will become less threatening. Using manufactured "therapeutic" viruses, doctors will be able to replace cancer-causing damaged DNA with healthy genes, probably administered by a pill or injection.

We’ll live longer (120 years?).

If the normal aging process is basically a furious, invisible contest in

our cells--a contest between damage to our DNA and our cells' ability to

repair that damage--then 2lst-century strides in genetic medicine may let

us control and even reverse the process. But before we push scientists

to do more, consider: Do we really want to live in a world where no one

grows old and few children are born because the planet can hold only so

many people? Where would new ideas come from? What would we do with all that extra time?

We’ll "manage" Earth.

In the next millennium, we'll stop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but will do something about it. We'll gradually learn how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Earth, its climate and its ecosystems". And with

that knowledge will come an increasing willingness to use it to manage

the workings of our planet.

We’ll have a brain road map".

This is the real "final frontier of the 2lst century: The brain is the

most complex system we know. It contains about l00 billion neurons (roughly the number of stars in the Milky Way), each connected to as many as l,000 others. Early in the next century, we will use advanced form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produce detailed maps of the neurons in operation.

We'll he able to say with certainty which ones are working when you read

a word, when you say a word, when you think about a word, and so on.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21世纪科学的五大突破 Person of the Year: George W. Bush 据预测21世纪科学将出现五大突破。 我们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宇宙会存在?换一种说法,为什么会有物质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宇宙正在扩张。这就是说宇宙一定是在过去的某一特定时候开始形成的。科学家们甚至已经提出种种理论,详尽地描绘宇宙从它形成的最初一瞬间一直到现在的演变过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由功能异常强大的新型望远镜所带来的数据将会使这些理论更加精确。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物质在宇宙初期不可思议的高温高压下,是如何表现的。 我们将破译遗传密码并征服癌症。19世纪的歌剧中,如果女主角在第一幕中咳嗽的话,观众便会知道她将在第三幕中因肺结核而死。但是由于20世纪抗生素的出现,曾经是那样可怕的不治之症现在成了服点儿药片就万事大吉的事情。由于科学家对基因密码更加了解,而且已将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许多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对人类的威胁将会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使用生产出的“治疗性”病毒,科学家们得以用健康的基因取代受癌症破坏的脱氧核糖核酸。或许这一过程只是通过一粒药片或是一剂注射便可完成。 我们将活得更长(120岁?)。如果说通常的衰老过程主要是我们细胞内的一场激烈而不可见的竞赛的话(一场对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破坏同我们体内的细胞对被破坏的组织进行修复的竞赛),那么21世纪遗传医学的巨大成就会使我们能够控制、甚至逆转这一过程。但是在我们促使科学家再做得更多一些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们确实想要生活在一个没有人衰老,很少有孩子出生(因为地球只能承受那么多的人)的世界上吗?新奇的主意将从何而来?多活的那些年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们将“管理”地球。下一个世纪,我们将不再谈论天气,而是主动地去调理天气。我们将逐渐学会如何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球、对全球气候以及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拥有了这些知识,人们将更乐意用它来对我们这个星球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 我们将拥有人脑的“路线图”。这是21世纪的一个真正的“尖端领域”:人脑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它含有1000多亿个神经元(大概是银河系中星星的数量),其中每一个神经元又连接到另外1000多种其他神经元。下一个世纪的早期,我们将应用先进的磁共振呈像形式绘制详细的人脑神经元运作图。当你读一个词,说一个词,想一个词以及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将能肯定地说出哪些神经元在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回顾

建国以来科技 成就回顾 [ 2004-06-27 10:45 ]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 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 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 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 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 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 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 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 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 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 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 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 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 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

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考题答案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1.是李四光先生倡导的理论。(10.0分) A.狭义相对论 B.“陆相成油”理论 C.地质力学 D.原子能理论 我的答案:C√答对 2.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的关键时期。(10.0分) A.22世纪初 B.20世纪初 C.21世纪初 D.19世纪初 我的答案:C√答对 3.在上个世纪的前15年完成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理论。(10.0分) A.爱因斯坦 B.牛顿 C.爱迪生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A√答对 4.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10.0分) A.卫生和教育 B.知识与技术创新 C. 政治和文化 D.文化和卫生 我的答案:B√答对 1.运载工具的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包括(10.0分)) A.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观 B.拓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C.开启了无污染的绿色交通时代 D.奠定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 我的答案:AB×答错(ABD) 2.,始终是信息科技追求的目标。(10.0分)) A.效率 B.安全性 C.可靠性 D.智能化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计算机向超高速、超高速集成、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使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功能实现更高效的系统集成。(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动物基因组图谱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21世纪的科学技术(2020)

21世纪的科学技术(2020) 卷1 1.“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10.0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1901年,德国科学家W.C.伦琴因发现射线,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10.0分) A.Y B.X C.Z D. R 3.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4.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1.中国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10.0分)) A.知识创新 B.技术创新 C.体制创新 D.政治创新 2.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进展将为带来革命性进展。(10.0分)) A.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人类生育与脏器的再生 B.工业上的流程再造、技术更新 C.农业上的优良家畜育种、繁殖 D.商业上的利益增收机制、产业模式 1.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2.非极端条件下的生命和生态现象研究将可能揭示生命适应逆境、演化自身能力,并可能为发展抗逆农牧产品和人类健康开辟新的途径。(10.0分) 3.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4.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革命的序幕。(10.0分) 卷2 1.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2.上个世纪下半叶在材料方面最重大的成就是(10.0分) A.钨材料的利用 B.铝材料的利用 C.铁材料的利用 D.硅材料的利用 3.2001年2月,美、日、法、德、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10.0分) A.体细胞的克隆过程 B.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分析结果 C.干细胞生物技术的应用 D.人体基因芯片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21世纪的科技

21世纪的科技、城市、建筑和人 人们曾经预言,21世纪是高新科技发展的一个鼎盛时代,微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以及纳米技术将有一个大的飞跃,由于这些高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势必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产品的发展。 对世纪城市规划将引入生态平衡规划理论,将O2和H2O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依据,可以预测,在21世纪上半叶,将以提高城市绿化率为主体,到21世纪下半叶将有一个城市人口大迁移和大疏散重大举措。现有的特大城市将成为古城而小村镇将星罗棋布。上半叶将以发展地铁、轻轨为主体交通,逐步实现高速列车(时速>500公里)、轻轨和汽车(电动和燃气型)相结合的城市交通体系。 由于信息网络工程发展人们不必要每日上下班而奔波,多功能别墅已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体,公共建筑仅是少量,现有的无电梯多层建筑将在2030年之前拆除,现有的落后房型的高层建筑将在2050年之前拆除,人们将享受到大自然所赋予的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 21世纪对于人类500万年的进化史来说是一瞬间,21世纪开发人类右脑,将成为世界性运动,21世纪人类在文明素质有很大提高,科学技能、法律道德、环保意识都有进步。由于人们饮食更趋科学化和合理化,对饮水要求更卫生,并注重锻炼身体,

因此人们的身体素质要比20世纪有所提高,寿命更长.但水仍然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份。人体排泄物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并没有改变. 2.建筑给水 1)用水量和水质 从宏观来说,21世纪人们用水量要有所增加,由于家庭游泳池、冲浪淋浴房、按摩浴池的普及、健身用水比例将有大幅度提高,家庭绿化、环境绿化率提高、绿化用水也有显著提高,预测在水源供应充沛城市2050年,人均最高日用水量可达500升/日,到21世纪末可达800升/日。 在一些边远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当地政府将根据水资源平衡的原则制订相应法律,限制用水,这种限制措施可能沿续到2080年,随着高科技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城市复用水量也逐步提高,这种限制也随之放宽。21世纪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应比现在要高,达到直接饮用水标准。由于水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的等级大为提高,可望到2030年之前,按现有水处理技术不增加投入完全可以达到。由于在管道系统设计中大大加重给水管道系统防回流污染的措施,以及管道施工安装工人素质提高,规范操作大大避免了水质污染途径。 2)供水系统 由于供水系统信息网络化管理和遥测遥控元件的微型化和

中国有名的科学家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 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 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 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 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 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四十多年中,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双轮推动下,电子信息设备一方面通过极其迅速的更新换代,使性能高速提高,体积能耗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价格,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可能性。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兴起,对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00年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用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大通道,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揭开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21世纪的科学技术 1.维格纳提出了。(10.0分) A.宇宙大爆炸理论 B.大陆板块漂移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板块构造理论 2.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10.0分) A.卫生和教育 B.知识与技术创新 C. 政治和文化 D.文化和卫生 3.2001年2月,美、日、法、德、英、中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10.0分) A.体细胞的克隆过程 B.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分析结果 C.干细胞生物技术的应用 D.人体基因芯片

4.是李四光先生倡导的理论。(10.0分) A.狭义相对论 B.“陆相成油”理论 C.地质力学 D.原子能理论 1.21世纪,信息技术以为代表,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10.0分)) A.计算机 B.掌上电脑 C.宽带数字通讯 D.微型手机 2.干细胞生物技术的进展将为带来革命性进展。(10.0分)) A.医学上的器官移植、人类生育与脏器的再生 B.工业上的流程再造、技术更新 C.农业上的优良家畜育种、繁殖 D.商业上的利益增收机制、产业模式

1.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带动下,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材料将成为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域。(10.0分) 2.通信工具的发展,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0.0分) 3.动物基因组图谱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0.0分) 4.非极端条件下的生命和生态现象研究将可能揭示生命适应逆境、演化自身能力,并可能为发展抗逆农牧产品和人类健康开辟新的途径。(10.0分)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近代以来世界重大科学理论及科技的成就

1.近代以来世界重大科学理论及科技的成就 时期重大学理论及科技成就地位 17世纪波兰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基督教会宣扬的地球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意大利伽利略1632年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了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牛顿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经典力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而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18~19世纪英国达尔文的1859年发表《物 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 类认识的飞跃。 英国瓦特于1769年开始改良蒸汽 机,吹响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号 角新型 新型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 力机械。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人们开始 用煤作燃料,驱动火车、轮船和机器。 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出 现。美国爱迪生一生创造发明电 灯等1000多项,被人们称为“发 明大王。 这些发明创造促进了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 从此进入电力时代。 20世纪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 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两个基本原 理,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使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概况 表现成就背景或地位 文学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抨击封建 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塑造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 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其代 表作是《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 《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 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 浪漫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 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宣扬的理性社会感 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追求新的理想 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现实主义的作家——巴尔扎克:《人 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 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 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扩展,使社会 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以真实表现现实 生活,再现社会风貌,揭露批判社会黑

21世纪科学宣言

21世纪科学宣言 科学进入中国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科学一词当初是作为对分类学的称谓,后来衍变为指称自然科学并引入中国。到现在,在我国,科学一词的含义已从原来名词性的自然科学称谓扩大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并从自然科学体系延伸为对人类求真、求实的称谓。这是一种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我们只能在发展中承认这种变化,在变化中梳理这些衍生出的新词性。但不论怎么衍变,科学的自然科学体系属性的烙印则是无法抹去的。本文从人类求真的视角来浅析当前普遍存在着的对科学的滥用和对科学的无知。 一、我们在滥用科学,我们又对科学无知 科学的概念在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是极其模糊不清的,人们错误地将所谓的现代科学活动视为人类求真的唯一方式,人们错误地将由科学活动衍生出的概念视为真理。首先,科学是系统化的人类求真活动和结果,是不断接近真理的积累。但是,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并助推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随之是科学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人类的视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的现代科学理论一波一波地涌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种潮流形成了巨大的惯性,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极大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由此而产生了“科学第一,科学的标准只有一个,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标准”这样一种错误的心理默认。其实,科学并不等同于真理,科学只是求取真理的活动和小结,是不断发展的。除了科学以外,人类还有许多种形式的求真。

人类的求真可看成是自然与人交互接触的活动过程,即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归类、归纳总结、逻辑体系、演绎推理、实践检验、修正、指导人为活动。其中形式逻辑体系的完备性和对规律的可描述性,以及实践检验的正确性,是现代科学特别强调的两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是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然而,这个严格的限制并非一成不变。近年来系统科学的前沿已经发现形式逻辑体系对复杂事物规律的描述已经无能为力,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描述方式,比如美国的圣菲研究所提出的CAS理论,我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系统科学家提出的系统方法等(许志国等《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这种深刻的变化预示着科学范式转移之必然。同时,人类求真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替代的,而应当具有多样性,特别是“观察”、“逻辑体系”环节,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和体系来代替它,如中医学的体悟及阴阳术数,只要这个过程是完整的、无矛盾的、实践检验是合理。然而,在当前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一些科学家、专家、学者以及公众对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缺少了解,死死抱着所谓的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不放,并坚持只有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或游戏规则)才有资格称为科学,并且是唯一的,除此以外只能是非科学或伪科学。于是,人们自然把其他形式的人类求真排斥在科学之外,也就将其理论体系排斥在人类求真之外。无疑,这样做只会使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思维的活跃程度越来越低、创造性越来越低下。在科学领域,我国一直没有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与此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学的游戏规则不是唯一的求真标准,有现代科学的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