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

规范化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大字中字小字来源:| 2007-10-18

15:22:24| 背景:黄褐红绿蓝青灰白

一、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动态运动既包括共时的使用中的变化,也包括历时的发展中的变化。在语言的动态运动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敏感、最迅捷、最频繁的。

语言的发展演变,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词汇的发展演变也一样,既有社会基础、认识基础,又有客观基础。

(一)社会的发展促成词汇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词汇的发展更是如此,社会的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在词汇的变化中映射出来。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词汇往往可以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晴雨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变化。每一种新制度的产生,都会伴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每一种旧制度的消亡,也伴随着一些旧事物的消失,这些变化就带来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词义的变化等等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例如“奴隶”、“奴隶主”、“皇帝”、“嫔妃”、“佃户”、“姨太太”、“资本家”、“工会”、“党委”、“特区”、“独联体”、“联合国”等,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事物名称的兴衰存亡,是社会制度变革在词汇中的反映。

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新词。例如“印刷”、“火药”、“汽船”、“钱庄”、“车间”、“火车”、“信用卡”、“电焊”、“按揭”、“VCD”、“克隆”、“因特网”等。这些词都是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应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新事物的出现,也就没有这些词的出现。

3. 社会交流的推动

所谓的“社会交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操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如操汉语的汉民族与操外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外来词;一种是使用同一种共同语的社会中不同方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导致了对各种方言词和行业语的吸收。

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几个较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例如,中古汉语由于翻译佛经,从梵语中吸收了大批佛教词语,如“佛”、“罗汉”、“阎王”、“菩萨”、“执着”等。近现代中国派出了大量赴日留学生,也相应地吸收了许多日语汉字词。例如“干部”、“结构”、“主观”、“文化”、“手续”等,虽然这些词的表现形式源于汉语,有的是汉语中固有的,有的是日语中固有的,但或者其含义与汉语原词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或者根本就是适应新事物和新思想而生,因此,在当时都算做外来词。到了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使国门敞开,国外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掀起了又一次吸收外来词的高潮,例如“迪斯科”、“卡拉OK”、“欧佩克(OPEC)”、“艾滋病”、

“托福”、“伊妹儿”、“克隆”等等。这些外来词的产生,都来源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社会内部的各个方言群体也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对共同语造成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哪种方言影响较大,取决于这个方言群体在这一阶段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比如,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确立的,这与北方地区在历代政治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中的一些词语一度成为时髦语言,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粤语外来词汇进入了普通话,例如“的士”、“作秀”、“派对”、“克力架”、“按揭”等,这与香港地区的经济发达和广东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也是分不开的。

(二)人们认识的发展

[FS:PAGE]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而人的思维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些都在语言中尤其是词汇体现出来。

1、概念的变化

概念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所认识的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全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一切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逐步深化或提高,直接导致了词或词义的变化。在客观事物早已存在的前提下,由于认识的提高,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就会产生一个新词或新义,例如“病毒”、“抗体”、“原子”、“纳米”、“染色体”等等;抽象词语的产生也是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新的概念,如,“规律”、“世界观”、“觉悟”、“灵感”等等;如果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入,或从错误到科学,则会带来词义的发展。如,对

“太阳”词义的认识是从肤浅到深入的,对“闪电”、“心”等词义的认识就是从错误到科学的。

2、观念的变化

观念是指词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感情态度。观念的变化可以带来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变化。比如,用以称呼妻子的“贱人”、“糟糠”等词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些词已经不再使用了;从“老妈子——保姆——家政服务员”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行当的歧视性态度逐渐发生转变;“老板”这个词的感情色彩经过褒义——贬义——褒义的演变过程,也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有些词的词义并没有什么变动,但观念的变化却导致了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变化,如“离婚”这个词,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是“谈虎色变”,颇受非议的,而随着开放意识和婚姻观念的变化,“离婚”的这些隐含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

(三)词汇发展的语言内部原因

词汇发展的语言内部原因,是指语言系统内部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带动了一部分词汇的发展变化。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的根本职能就在于顺利完成交际。当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交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又不能满足这种要求时,就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这时,某个词汇要素就会发生变化,同时,这部分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它与其余部分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于是,另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连锁变化,从而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如,“江”最早的词义是特指“长江”,后来,词义扩大为“大河的统称”,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特指“长江”时该怎么称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义项并存后,产生了后来

的“长江”一词。而“江”扩大后的词义又通过与其相应的词素构成了更多的下位词“珠江”、“黑龙江”、“岷江”等等。词汇系统的这种自我调适能力,保证了词与词、词义与词义之间的协同关系使得词汇系统不会因一个要素的改变而瓦解,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有序。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会推动词汇的不断发展。

语言内部的原因还包括书面语内容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文学作品,作为最直接的形式,不仅忠实记录着当时语言的面貌(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因为修辞的需要或表达的独特给语言系统特别是词汇系统以影响。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是源于文学作品,例如,“风骚”一词就是由两部古代文学作品而来,“推敲”一词来源于贾岛的诗“僧敲月下门”的创作过程,更不用说像“望梅止渴”、“刻舟求剑”、“三十而立”、“叶公好龙”这样出自于各种典籍的成语了。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影响并进入词汇体系的词语,如鲁迅小说中的“阿Q”。因此,书面语作品对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二、词汇发展演变的表现形式

(一)新词的产生

词汇作为发[FS:PAGE]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语言要素,不同于语音和语法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新要素,尤其是新词的大幅度增加上。

新词数量的持续增加是词汇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从《尔雅》到现在的《辞海》(修订本),一直到近几年才完成的《汉语大词典》的收词情况来看,《尔雅》收词只有3600条,《辞海》收词则有91706条,《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则多达375000条,尽管《尔雅》的收词数量可能不是当时社会语言词汇的全貌,

但是从这几个悬殊很大的数字上,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词汇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词的数量已经成百倍地增多起来。

新词产生的途径是多方面:

1、新事物产生新造词

任何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词来表达,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是以新的形式出现的,属于新造词。

①社会制度的变更会带来新词的出现。例如:

奴隶社会:隶、臣、妾、童、仆、民

封建社会:朕、宰相、庶民、衙门、太监、科举、状元

近现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洋务、学堂、鸦片、殖民地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共产党、一国两制、精神文明

②社会的重大变动也会带来一批新词的出现。例如: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最高指示、四旧、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串联、喷气式、白专

改革开放:特区、个体户、外企、融资、入关

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带来的新词。例如:

渔猎时代:网、弓、矢、鱼、兔、鹿、射、渔

畜牧时代:骥(千里马)、驽(劣马)、骁(良马)、驹(两岁马)

农业时代:黍、稻、麦、糜、麻、耕、犁、井、畴、丝

工业时代:螺丝、齿轮、机车、工人、银行、煤气、发动机

信息时代:电脑、上网、传呼、终端、磁盘、多媒体

④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意识的某些改变,带来了抽象词语的增加。

例如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忠”、“义”、“仁”、“孝”、“礼”、“信”、“悌”、“慈”、“中庸”、“天时”、“地利”、“人和”等抽象词,受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民主”、“人文”、“平等”、“自由”等新的抽象词,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四项基本原则”、“公有制”、“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等新词。

2、已有事物产生新词

反映某种事物的概念已经存在,但反映这一概念的词却改换了形式,这就是概念换了名称。

有些词是内部调节过程中逐渐替换的,如“走”最初的意义是现在的“跑”,“跑”这个词产生以后,逐渐代替了“走”的概念。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冠——帽”、“舟——船”、“梁——桥”、“足——脚”、“口——嘴”等。

有的是出于避讳,如在唐代以前,“世”表示辈分的层次,“代”表示朝代的更替,但由于要避讳唐王李世民的名字,“世”的概念暂时被“代”取代,以后逐渐稳固下来,现在我们说“几代人”而不说“几世人”,但在某些合成词内部或固定结构中,还能看到“世”以前的意思,如“世家”、“四世同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再如“筷子”在古代叫做“箸”,因为渔民们在出海打鱼时很忌讳它的谐音“住”(意味着抛锚),所以把“箸”称为“筷”,与“快”谐音,后来,“筷子”完全替代了“箸”。

有些新词则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比如,过去一直称身体某些功能有缺陷的人为“残废”,但这个词中的词素“废”给人以“对社会无用,成为废人”的消极暗示和歧视的意味,不利于表现对这一群体平等相待的态度,因此后来逐渐用“残疾”或“残疾人”代替了“残废”这个词,其中的语素“疾”只说明身体有疾病,与当事人的社会价值、能力志向没有关系,一个词的改[FS:PAGE]变,体现出了人们观念的进步。这样的词还有许多,如“首长”代替了“长官”、“厨师”代替了“厨子”、“饲养员”代替了“猪倌”、“邮递员”代替了“邮差”等等。目前,还有许多词正在向这一方向转化,如“傻子——弱智——智障”、“办公楼——写字楼”、“厕所——卫生间——洗手间——化妆间”等。

还有的时候,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也会造成概念改换名称的情况。比如,移动电话刚在中国出现时,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称——“大哥大”,因为当时移动电话还属于奢侈品,只有少数有钱有势的人可以用得起,所以这个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夸富攀富的心态,在九十年代前后盛行一时,但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这种新生事物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了,“大哥大”的名称也逐渐给人一种土气、俗气的感觉,首先是一些白领阶层的人士改换了更为平实的名称“手机”,以后,“手机”这一名称逐渐取代了“大哥大”,现在已经很少听到有人用“大哥大”这个名称了。

概念改换了名称之后,原来的词有的消失了,有的依然存在于词汇系统中,只不过或改变了意义,或变成了语素。

3、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带来了义项的增多,为了易于辨别,往往会用一个新词来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如古代“匠”本是“木匠”义,(《说文》:“匠,木工也;从工,斤所以作器也。”),到汉代已用于一般手工业工人,如“木匠”、“土匠”、“瓦匠”等,那么原有的本义就独立出一个新词“木匠”。“生”的本义是生育,后来又演变出“生死”的“生”、“出现”义、“生命”义等。为了便于区别,就出现了“生育”、“生活”、“生存”、“生命”、“产生”、“发生”等新词。“妇”的意思是“成年女子”,后又生出“已婚女子”义,为了便于区别,分别产生了“妇女”、“妇人”等新词。再如,“击”在古代是“敲”(敲击乐器)和“打”(打击敌人)的通称,后来由于词义的分化,产生了分别代表各自意义的新词“敲”和“打”。

4、词组凝固成词或简缩成词

有些词的产生不是因为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词义的演变,仅仅是因为几个经常搭配的词组成的词组经过长期配合,逐渐凝固为一个词,这样产生的词也是新词。例如在古代,“一扉曰户,两扉曰门”,两者经常在一起使用,就产生了新词“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宝贵”、“变革”、“始终”、“日夜”等词都是这样形成的。并非只有联合结构的词组才能成词,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形式的词组都可以逐渐凝固为词。例如“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量的迅速增加,适应省时省力的经济原则,简缩词大量出现。如“假话、空话、大话——假大空”、“彩色电视机——彩电”、“对外贸易——外贸”、“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局”、“土地改革——土改”等。

5、吸收其他语言或方言的词

(1)外来词的吸收

社会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外民族对某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赋予它一定的形式,形成了外语词。而汉语要“为我所用”时,经过不同程度的再创造,或音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意译为汉语语音形式,或音译意译兼而有之,就形成了具有汉语特点的外来词。

每一次大规模的民族接触,都会带来一次产生外来语的潮流。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和西域的官方和民间往来都很多,一些中原没有的物产被引介进来,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相应的外来词,如“葡萄”、“苜蓿”、“石榴”、“檀香”、“菠菜”等。

自东汉始,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播必须与佛经的翻译同步。大量的佛教用语由此进入汉语中,例如“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菩[FS:PAGE]萨”、“罗汉”、“魔”、“罗刹”、“夜叉”、“阎罗”、“地狱”、“和尚”、“僧”、“瑜伽”、“忏悔”、“结果”、“世界”、“报应”、“红尘”、“超脱”、“顿悟”等。

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到中国,又有大量翻译来的外来词出现,例如“逻辑”(logic)、“乌托邦”(utopia)、“图腾”(totem)、“美阿”(市长mayor)、“雷达”(radar)、“麦克风”(microphone)、“拖拉机”(俄语трактор)、“歇斯底里”(hysteria)、“维他命”(vitamin)、

“幽默”(humour)、“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酒吧”(bar)、“摩登”(modern)等等。

另外,近现代以来,由于日本与西方的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都吸收了不少西方语汇,使得汉语出现了借用日语中的汉字外来词的特殊语言现象,如“淋巴”(日音rinpa,英语lymph)、“俱乐部”(日音Kurabu,英语club)、“吨”(日音ton,英语ton,tun),“腺”(日音sen,英语gland)、“科学”(英语science)、“绝对”(英语absolute)、“象征”(英语symbole)、“革命”(英语revolution)、“经济”(英语economy或economics)、“政治”(英语politics或polity)、“消费”(英语consumption)等。这些日语借词的结构、语义、字形相当一部分与汉语基本一致,有些词甚至是从汉语流传到日语中,又反过头来回到了汉语,只不过意思变了。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如“欧佩克”(英语OPEC)、“克隆”(英语clone)、“比基尼”(英语bikini)、“派”(英语puff)、“艾滋病”(英语AIDS)、“秀”(英语show)。

近些年来,外来词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字母词。如:“X光”、“AA 制”、“BP机”、“B超”、“卡拉OK”、“维生素E”等,甚至出现了完全由英文字母组成的词,如“CT”、“DVD”、“MTV”等,这些算不算外来词?我们认为,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信息的共享化趋势,这种现象终会被承认并纳入外来词的大家庭中。

另外,汉语也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吸收了一些词汇,例如从藏语中吸收了“哈达”、“喇嘛”等词,从满语中吸收了“贝勒”、“福晋”、“额娘”、“格格”等词,从朝语中吸收了“金达莱”、“阿妈妮”等词。但总的来说,数量有限。

(2)吸收方言词

在使用共同语的同时,各方言区的人们还熟悉和使用着本地方言,不同方言区的人也交流不断,所以,必然有一些方言词汇通过较大范围的推广之后进入了汉语共同语——普通话。有些方言词因为运用普遍,甚至被使用者忽略了它的方言身份。汉语普通话中的方言词很多,例如“老公”、“埋汰”、“尴尬”、“搞”、“瓷实”、“大虫”、“当间儿”、“晓得”、“掂量”、“抖搂”、“大大咧咧”、“死气白赖”等。

(二)旧词的消亡

引起旧词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旧词消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巡抚”、“乡试”、“丫鬟”、“书童”、“姨太太”、“童养媳”、“宪兵”、“租界”、“保长”等。

并非所有的旧事物的消亡一定都会带来旧词的消亡,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词汇是表示已经消亡的旧事物的,如“奴隶”、“恐龙”、“私塾”、“皇帝”等,它们或是增加了新的义项,或是常用于修辞,或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常常出现在后来的言语中。

并非所有消亡的旧词所代表的事物都已经消亡。有很多词的消亡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名称的改变、社会需要的改变、心理的改变以及词汇系统本身的调整,下面将会论述。

2、事物名称的改变

如“眼”、“眼睛”代替了“目”,“鞋”代替“履”,“观看”、“观赏”代替了“观”,“兴趣”“兴建”代替[FS:PAGE]了“兴”,“害怕”代替了“惧”,“睡觉”代替了“寝”,“医生”代替了“医工”,“工资”代替了“薪水”,“演员”代替了“戏子”等。

这中间有很多词的所谓“消亡”,只是丧失了作为词的性质和功能,但仍作为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观看”、“目光”、“练习”、“足球”中的“观、目、习、足”等。

3、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例如在畜牧业生产还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古时期,人们对牲畜种类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以“牛”为例,当时汉语中表示牛的名称多种多样,如“牯”(母牛)、“特”(公牛)、“犉”(rún 黄毛黑唇的牛)、“犙”(sān 三岁的牛)、牭(sì 四岁的牛)等。后来随着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减弱,这些名称逐渐简化和概括,于是各种各样的牛,渐渐地都用“牛”一词指称了,原来的词则逐渐消亡了下去。个别的词如“特”虽然现在还被应用着,但它的意义已完全改变了。

4、认识的发展

例如“邮差”、“老妈子”、“长官”、“伙夫”等词,由于表现了不平等观念而被现在的词汇系统弃用。

5、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许多等义词的发展情况就是这样,一对等义词调整规范的结果,多数是一个被保留,另一个被逐渐淘汰下去而消亡了。此外,许多带有外语色彩的词,也往往会在规范和约定俗成中逐渐消亡下去。例如现在通用“电话”、“煤气”,而

“德律风”、“瓦斯”等已被淘汰不用了;现在都习惯用“话筒”、“连衣裙”、“青霉素”等,而“麦克风”、“布拉吉”、“盘尼西林”等词现在也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了,从发展情况看,这些词也将会逐渐消亡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已经消失的事物和现象又重新出现了,一些被抛弃的观念又变了回来,这都促成了旧要素的复生。

前面说过,旧要素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它在汉语系统中踪影全无,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还会看到它们的影子。但旧要素的复生并不是指这种偶尔为之的情况。只有当一个已经消亡的要素重新被较普遍地、较长时间地使用时,才可以称之为旧要素的复生。例如已经消失的事物和现象重新出现带来的旧词复生,像“当铺”、“股票”、“股市”、“老板”、“债券”、“二奶”等;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旧词复生,如“太太”、“先生”(丈夫)、“小姐”、“薪水”、“公务员”、“保镖”等。

习用套语也有复生的现象,例如“恭喜发财”、“上帝保佑”等,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观念的变化而被弃用,现在又重新回来了。

三、词汇规范化

(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第一是必要性,就是说要考虑一个词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在表达上是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是普遍性,即在规范时要选择人们普遍使用的。

第三是明确性,就是运用意义明确的,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二)词汇规范化的内容

1、古语词的规范

古语词的吸收,是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应该吸收那些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例如“逝世、哀悼、呼吁、秀才、状元”之类,必须反对吸收那些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

2、外来词的规范

吸收外来词对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作用。但是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不要滥用外来词。滥用外来词有损于语言的纯洁,能用汉语固有的语素组成词并把意思表达得准确清楚的,就不用外来词。如用“连衣裙”,不用“布拉吉”;用“小提琴”,不用“凡亚铃”。

二是统一外来词的汉语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如用“托拉斯”,不用“托拉思”。

三是吸收外来词,应尽量用意译方式。除了人名、地名、国名要用音译方式,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表达原外来事物意义的以外,应尽量采[FS:PAGE]用意译,因为意译更接近民族习惯,便于理解记忆。如用“维生素”,不用“维他命”;用“话筒”不用“麦克风”等。

3、方言词的规范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汉民族共同使用的和逐渐发展为共同使用的词。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规定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是普通话词汇远比北方方言区任何一个地点方言的词汇都丰富多彩,都更加具有普遍性。因此,普通话词汇的规范不能像语音那样,以一个地点方言为标准,而应以广大的北方话为基础。近百年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得比较快,大量基础方言和非基础方言的词涌进普通话里来,这

的确起了丰富普通话词汇的作用,但也给普通话词汇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使得同一对象有几种说法。如同在基础方言区内,“蚜虫、蚁虫、密虫、油虫、旱虫”等并存,该选哪一个词呢?从普遍性看该选用“蚜虫”,从必要性、明确性、健康性看,也较合适。

在方言词的规范中,一定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产生于或常用于某些方言地区的词,由于它具有某种特殊表现力或特殊表现范围,已经或将成为普通话中某同义词群中的有特殊作用的一员,例如“老鼠、耗子”“孩子、娃娃、小嘎子、儿童、小孩儿”,“名堂、名义、名目”,“搞、弄”等等。这类词无论在词的义项或义素方面,还是在色彩意义或搭配范围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决不能以个人的习惯、好恶来决定它们的取舍。

那些标志着只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产生和存在的事物的词,如广东广西的“剑麻、荔枝、芒果”,西北的“青稞、牦牛”等等,不应看做“规范对象”,因为普通话中不必要再另外造个词来替代它们。

对方言词加以规范,并不是绝对反对使用未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在文学作品中,为了刻画人物,描绘环境,适当地在人物对话中使用方言词是完全可以的。方言词用得好,既可以发挥它们的特定的表达效果,又可以为丰富普通话提供可以吸收的素材。但是要防止毫无必要地滥用方言词语,特别是那些流行地区狭窄、构词理据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的词语。

4、新词的规范

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创造出一些新词,这是必要的。可是有些所谓“新词”,意义含混,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样的词实际是“生造词”,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例如:

当工人的宿望,算砸锅了。

坐5路汽车的人特别多,每次坐这趟车,都让人挤站得难受。

小琴的脸是那么白丽。

“宿望”、“挤站”、“白丽”都是生造的。

5、简称的规范

简称是较复杂的名称的简化形式。

在缩略语中也有很多生造现象,例如把“英雄业绩——雄业”,“熟练技巧——熟巧”,“严格执法——严执”等等。

使用缩略语一定要规范,对那些表义明确、但容易产生歧义的,应尽量避免,即便是符合缩略语结构规律的,只要还没有广为人知,在行文中第一次出现时,最好要加以说明。

英语词汇学论文(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

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在全世界用得最广的10种语言中,英语居首,虽然说汉语的人数占世界首位,但说英语的人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对学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对学习英语不仅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且随着英语在我国经济、商业各部门的地位Et趋重要,对英语词汇的发展有个大概的了解,会为较快地扩大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铺平道路。一种民族语言及其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要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及至英国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克尔特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撒大帝的率领下入侵不列颠群岛,克尔特人被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这一时期,在英国历史上称为罗马占领时期。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13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语言史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现代英语时期。一、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13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以后,各自占领了一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大部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撤克逊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其中撒克逊语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在英语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13耳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地位。据统计,在英语史诗《贝奥伍夫》的3000行诗句中,竞有1069个复合词,像fifteen,Sunday,Monday等都在其中。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人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人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表示家庭用具的词如kettle,cup;表示植物名称的词有pear,beet;以及street,wall,wine等。此外,还有大批与宗教有关的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creed,pope,priest,gospel等。第二件事是北欧人人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纳维亚人和英国人交往频繁,很多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进入英语。这表现在:1、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代词(they,them,their,both,same等)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2、与普通百姓的13常生活有关的很多词汇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名词有anger,egg,fellow,gate,husband等;形容词有happy,ill,weak,wrong等;动词有call,get,give,lift,raise等。这些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至今仍在英语中广泛使用。二、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英王哈罗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诺曼征服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早在诺曼征服以前,法语词汇就开始进入英语。英法两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两国交往频繁,在古代和中世纪,两国的王室、贵族通婚时有发生。以诺曼征服为起点的中古英语时期,约有10000多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其中75%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诺曼征服以后,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诺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间,诺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说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几乎中断。直到1204年以后,英语才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5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这一时期,英语词汇的变化相当显著,由于诺曼法语度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大批法语词汇涌入英语,这在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凡是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为这些领域所用词语的主体。据说,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英国人,即使没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2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亲属方言 谱系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它有强烈的。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语系语族;法语属于语系语族;阿拉伯语属于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

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3.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渐变性不平衡性 2.北方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社会排他性 4.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汉藏藏缅印欧罗曼闪含 三、简答题 1.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用旧英语单词造新英语单词时的变化规律

第七节、用旧英语单词造新英语单词时的变化规律 英语单词和汉字一样,也不是说一天之内全部都造出来的,总 是从第一个字母开始,然后再到更多的字母,再到一些简单常用的 单词,再到一些更为复杂的单词。我们今天只从英语单词层面讲起,既然英语单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那么里面总是有一些规 律可偱的。 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造词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只要 记住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就能顺便记住更多的,更复杂的英语单 词了! 26个英语字母(意根)……词根、简单英语单词、前缀、后缀……新的、更多的、更复杂的英语单词 词例一:新词总是在旧词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一个旧英语单词再造新英语单词时,通常有四个方法:第一个 是直接加;第二个是省略;第三个是替换;第四个是颠倒;

1、直接加的原则是:什么都不变直接加上: knee ??? n. 膝,膝盖knee kneel ???● v. 跪kneeL 2、省略的原则是:优先省略元音组合或辅音组合中的一个或后缀中不重要的部份: keen ??? adj. 锋利的,敏锐的,强烈的k,een砍 knife ???? n. 刀; v. 用刀切割,如刀割般kn,ife deep ???? a. 深的; ad. 深深地d,eep depth ???? n. 深度dep,th pater ?peit?n. (英国学生用的俚语)父亲pater

patron ???????? n. 赞助人,保护人 pat e r,on 产生 3、替换的原则是:总是系统内的字母或清浊辅音之间相互替换: c ar ????? n. 小汽车car,会跑的瓶子 j ar ??????? n. 广口瓶,罐坛j,ar,不会跑的汽车 c all ??● n. 呼叫,访问,打电话; v. 呼叫,访问,打电话; c,all张嘴:说 k iss ?? n. 吻,轻触; v. 吻,接吻,轻拂 k,iss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著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

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W.R.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 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 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 年代中期) 业史的考证》(1962) 究之先河

英语的变迁

英语的发展史(中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

英语单词各种变化

一、名词复数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2.以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4.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5.不规则名词复数: 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policewoman-policewomen, mouse-mice 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fish-fish, people-people,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 练习:写出下列各词的复数 I _________ him _________ this ___________ her ______ watch _______ child _______ photo ________ diary ______ day________ foot________ book_______ dress ________ tooth_______ sheep ______ box________ strawberry _____ thief _______ fish______ peach______ sandwich ______ man______ woman_______ paper_______ juice___________ water________ milk________ rice__________ tea__________ 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cook-cooks, milk-milks 2.以s. x. sh. ch. o结尾,加-es,如:guess-guesses, wash-washes, watch-watches, go-go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study-studies 一、写出下列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 drink ________ go _________ stay ________ make ________ look _________ have_______ pass_______ carry ________ come________ watch______ plant_______ fly __________ study_______ brush________ do_________ teach________ 三.动词现在分词加ing的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ing,如:cook-cooking 2.以不发音的e结尾,去e加ing,如:make-making, taste-tasting 3.如果末尾是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ing,如:run-running, stop-stopping 现在进行时专项练习: 一、写出下列动词的现在分词: play________ run__________ swim _________ make__________ go_________ like________ write________ _ ski___________ read________ have_________ sing ________ dance_________ put_________ see________ buy _________ love____________ live_______ take_________ come ________ get_________ stop_________ sit ________ begin________ shop___________ 四.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则: 1.一般在动词末尾加-ed,如:pull-pulled, cook-cooked 2.结尾是e加d,如:taste-tasted

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4-01-10 [作者简介]李梅(1963-),女,河北保定人,高级讲师,从事英语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英语词汇的发展 李 梅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摘 要]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 发展过程,对英语知识的掌握会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关键词]英语词汇;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4)02-0100-02 英语是当今国际性最强的语言。在全世界用得最广的10种语言中,英语居首,虽然说汉语的人数占世界首位,但说英语的人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对学英语的人来说,简单了解一下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对学习英语不仅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且随着英语在我国经济、商业各部门的地位日趋重要,对英语词汇的发展有个大概的了解,会为较快地扩大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铺平道路。 一种民族语言及其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要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及至英国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克尔特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撒大帝的率领下入侵不列颠群岛,克尔特人被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这一时期,在英国历史上称为罗马占领时期。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 语言史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现代英语时期。 一、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以后,各自占领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大部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撤克逊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其中撒克逊语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在英语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耳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地位。据统计,在英语史诗《贝奥伍夫》的3000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像fifteen ,Sunday ,M onday 等都在其中。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表示家庭用具的词如kettle ,cup ;表示植物 名称的词有pear ,beet ;以及street ,wall ,wine 等。此外,还有大批与宗教有关的拉丁词汇进入英语,像creed ,pope ,priest ,g ospel 等。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量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纳维亚人和英国人交往频繁,很多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进入英语。这表现在:1、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代词(they ,them ,their ,both ,same 等)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2、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很多词汇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名词有anger ,egg ,fellow ,gate ,husband 等;形容词有happy ,ill ,weak ,wrong 等;动词有call ,get ,give ,lift ,raise 等。这些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至今仍在英语中广泛使用。 二、中古英语时期: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英王哈罗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称为诺曼征服。诺曼征服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早在诺曼征服以前,法语词汇就开始进入英语。英法两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两国交往频繁,在古代和中世纪,两国的王室、贵族通婚时有发生。以诺曼征服为起点的中古英语时期,约有10000多法语词汇进入英语,其中75%流传至今并仍在使用。诺曼征服以后,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统治之下。诺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间,诺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说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几乎中断。直到1204年以后,英语才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5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这一时期,英语词汇的变化相当显著,由于诺曼法语一度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大批法语词汇涌入英语,这在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凡是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为这些领域所用词语的主体。据说,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英国人,即使没有专门学过法语,拿起一张法文报纸,对其中一些文章也能揣摩出个大概,这就反映出了法语词汇在英语中所占的地位。像下面这些常用词都来自法语:g overnment (政府),state (国家),em pire (帝国);religion (宗教),theology (神学),com 2 第21卷 第2期 河 北 建 筑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V ol 121 N o 122004年6月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n 12004

英语的发展史(中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 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 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 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 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 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 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 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 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 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 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 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 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 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 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 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 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 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1476年,卡克斯顿把印刷术传入英国,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英语单词部分变化规则

英语单词部分变化规则 一、名词复数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2.以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4.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5.不规则名词复数: man-men,woman-women,child-childrenfoot-feet,tooth-teeth 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cook-cooks, milk-milks 2.以s. x. sh. ch. o结尾,加-es。如:guess-guesses, wash-wa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study-studies 三.动词现在进行式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ing。如:cook-cooking 2.以不发音的e结尾,去e加-ing。如:make-making, taste-tasting 3.重读闭音节结尾有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ing。如:run-running, stop-stopping 4.以ie 结尾,把ie 变为y 再加-ing ,如 lie–lying,die-dying 四.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则 1.一般在动词末尾加-ed。如:pull-pulled, cook-cooked 2.结尾是e加-d。如:taste-tasted 3.末尾只有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的重读闭音节,应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ed。如:stop-stopped 4.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d。如:study-studied 5. 以t结尾的词,过去式与原形相同。如:put-put, let-let, cut-cut, beat-beat 6. 以d结尾的词,把d变成t。如:build—built, lend—lent, send—sent, spend—spent 7. 以n结尾的词,在词后加-t。如:mean—meant, burn—burnt, learn—learnt 8 以ow / aw结尾的词,把ow / aw变成ew。如:blow—blew, draw—drew, know—knew, grow—grew 9. 含有双写字母的词,将双写改为单写,在词尾加-t。如:keep—kept, sleep—slept, feel—felt, smell—smelt 10. 含有元音字母o / i的词,将o / i变成a。如:sing—sang, give—gave, sit—sat, drink—drank 五.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英语发展史,词汇的来源

英语发展史 第一部分引语 众所周知,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之一。 据统计,当今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三亿两千万以上,差不多没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此外,世界上多还有六亿人,即每五个中就有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从使用范围来看,英语也是也是当今世界上主要通用语。英特网上四分之三的信息是用英语写的,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邮件用英文书写,或用英文注明地址;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用英语进行;国际政治、经商、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无不依赖英文为其交往工具。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在使用和学习英语。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惊人进展是语言史上无与伦比的;英语的确堪称‘‘国际语言。’’可是,九百多年前,即在诺曼底人入侵英国的1066年,实际上说英语的人口仅有一百五十万左右。即使在十八世纪初,就使用范围而言,英语尚不能与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媲美。 那么, 英语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呢?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要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率领下入侵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第二部分英语的三个时期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大约公元九世纪,英国遭到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大规模入侵,其中尤以丹麦人为甚。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如sister, window, sky.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 Heard, hond-locen, hring-iren scir,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