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毒理学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写题目:灭多威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目的意义(抄实验课本)

二、原理(抄实验课本)

三、内容与操作步骤

(一)受试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18g~24g,雌雄各半。

(二)称重、分组

原则:每性别各分、6个剂量组、每组5只、体重均衡法进行

方法:实验课本P15(体重均衡法分配方法)

(1)雄性小白鼠分组

第一步将动物按体重分组

按照18~g,19~g……24g分为7组,30只雄性小白鼠称重后放入相应的体重组中。

第二步照抄就好

(2)雌性小白鼠分组

同(1)

(三)编号(参考课本P21)

各小组的按照小组的做法来写

(四)剂量设计

原则:设6个剂量组,组间剂量(mg/kg)以及灌胃液浓度(mg/ml)均是等比数列,比值均为1.32

设计方案:

组别 1 2 3 4 5 6

剂量(mg/kg)100 75.79 57.39 43.48 32.94 24.95 灌胃液浓度(mg/ml)5 3.79 2.87 2.17 1.64 1.24 原液取量(ml)5*2 3.79*2 2.87*2 2.17*2 1.64*2 1.24*2 (定容为10ml)

动物死亡数(只)8 9 6 0 1 1

(五)受试物的配制(课本P22)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简洁地描述

(六)灌胃给药(课本P23)具体操作要写

原则:等容量法

(七)中毒体征和动物死亡观察记录

写表3-1 急性毒性实验原始记录

2.计算LD50

(1)方法:改良寇氏法(课本P26,写原则和计算公式及表3-3(6组)

求lgLD 50和Sm

LgLD50及其95%可信限为

所以LgLD50及95%可信区间范围为

四、结果评定(课本P25 写表3-2)

判断受试物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特征

四、实验讨论

1.写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2.小组针对各小组结果进行讨论,特别是有异常结果的小组要注意了

3.也可以比较雄雌性结果的差异

大家发挥想象力吧!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实验报告样本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807 化学实验报告样本Sample of chemical experiment report

化学实验报告样本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8 经济学 学生姓名:程剑波 学生学号: 2008011133 __

实验项目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一、统计图绘制;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三、趋势性的绘制;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六、循环变动的测 算分析。 通过统计学(2009.9.10-2009.12.15)实验报告如下: 一、统计图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三、趋势性的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六、循环变动的测算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体会: 参考实验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非参数统计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6市调2班 学生姓名:何春 学生学号: 2006004151 _

实验报告一 实验项目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发坎蒂雷法 实验日期2009-4-30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本要求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权数的重要意义;掌握权数确定的定性和定量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综合评价中重要性权数确定的处理技能。 实验内容 根据资料使用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坎蒂雷方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并进行权数比较分析。 检验方法的选择及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变异系数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先求各个指标的均值Xi 和标准差 Si (2)接着求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Si/Xi (3)对Vi作作归一化处理,及得各个指标的权数 结果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后一列的权数最大,即人均创造总收入这个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这个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评价被评价对象差异。同理,第四列的权数最小,也就是说各个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数值差异较小,那么这项指标区分开各评价对象的能力较弱。 2 用相关系数法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2)构造分块矩阵 R1(去掉相关系数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R2 R3 R4 R5 R6 同理可得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前言 为了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对于直接和间接用于食品的化学物质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根据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将有利于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也便于将彼此的结果进行比较,随着科学技术和事业的发展此程序将不断得到修改完善。 目的?为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工作提供一个统一的评价程序和各项实验方法,为制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的允许含量标准,并为评价新食物资源,新的食品加工、生产和保藏方法,提供毒理学依据,特制定本程序。 适用范围 一、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和保藏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二、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保藏等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毒素、包装材料溶出物、放射性物质和洗涤消毒剂(用于食品容器和食品用工具)等。 三、新食物资源及其成份。 四、食品中其它有害物质。 总则?在评价一种物质的安全性时,应全面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以进行综合评价: 一、化学结构:可以根据化学结构预测其毒性。?二、理化性质和纯度:试验样品必须符合既定的生产工艺、配方和理化性质。其纯度应与实际应用的相同。需要鉴别其毒性作用系该物质本身的作用还是杂质的作用,或进行其它特殊试验时可用纯品。必要时应考虑杂质的毒性。如农药,一般用原药,但对我国创制的新农药,则应同时用纯品和原药进行试验。?三、人的可能摄入量:除一般人群的摄入量外,还应考虑特殊和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及高摄入量人群)。?四、人体资料:由于存在着动物与人之间的种属差异,在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时,应尽可能收集人群接触受试物后的反应资料,如职业性接触和意 外事故接触等。志愿受试者体内的代谢资料对于将动物试验结果推论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五、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即本程序(试行)所列的各项试验。虽然这些试验有不少缺陷,但是目前技术水平下所得到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试

保健食品批文转让相关流程资料

保健食品批文转让相关流程资料 一、技术转让必备条件 1、前提条件:受让方是否有卫生许可证和保健食品GMP证书?相应剂型的生产线是否通过认证?如未GMP证,可选择以下方式合作: 1)可选择转让至有资质的企业。 二、技术转让中上报省局客户所需提交的资料 (一)保健食品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表。 (二)身份证、营业执照或者其它机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签订的有效转让合同。 (四) 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的保健食品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五) 省级保健食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受让方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证明文件。(六) 保健食品批准证明文件原件 (包括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和保健食品变更批件)。 (七)受让方生产的连续三个批号的样品,其数量为检验所需量三倍。 1、胶囊、片剂为每批 10000粒以上,需3批样品。 2、茶剂、颗粒剂为每批5000袋以上,需3批样品。 3、口服液为每批内容液体10升以上,需3批样品。 三、技术转让申请的流程 双方签订合同--合同公证 ―― 生产三批样品 ―― 整理资料报省局 ―― 当地疾 控中心或药检所复核检验 ―― 保国家局 ―― 行政审批 领取新的批文 四、技术转让的周期 双方商定确定合同, 合同公证 生产样品, 对样品进行自检 省局发出补充 信息通知(5日内)

省局发出受理意见书(5日内) 省局发出检验通知书(10日内) 省局指定的检验机构对样品进行检验(30日内) 国家药监局审查(20日) 制作证书,发证。 五、技术转让中签订合同所需的资料 一、申报资料及补充资料一套,内容如下: (一)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 (二) 产品配方及配方依据; 原料和辅料的来源及使用依据 (卫食健字产品不用提供); (三)功效成份、含量及功效成份的检验方法。 (四)生产工艺及简图,工艺说明、相关研究资料。 (五)产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及编制说明。 (六)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产品说明书样稿 (七)可能有助于产品评审的其它资料。 (八)补充资料 注:以上资料如有电子版,请一并提交 (九)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1、卫生学 稳定性实验的报告及其申请表 2、毒理学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3、功能学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4、人体试食实验报告及其申请表 注:以上资料如无原件复印件需清晰 二、转让标的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原件及其附件,如有变更,提供变更批件的原件。 六、技术转让中办理公证所需的资料 (一) 技术转让合同 (二) 双方营业执照原件 (三) 批准证书原件 (四) 双方法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五) 双方法人。如不能到场,可委托他人并出具委托书 (有的公证处委托书需要在当地公证)。 (六) 公章 注:以上为必须 (七) 双方公司章程加盖公章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真密度ρ计算式为: 式中:m 0—— 比重瓶的质重,g ; m s —— (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 m sl —— (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 ; ρl —— 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 3; ρ—— 粉体的真密度,g/cm 3; 三.实验器材: l s sl l s m m m m m m ρρ) ()(00----=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外来化学物质:既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通过一定环节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物?)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5、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 6、致死量:(1)绝对致死量(LD10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死亡50%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3)最小致死量(MLD) 指仅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

(4)最大耐受量(LD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中毒但无一死亡的剂量。 7、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合物在脂(油) 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的其平衡常数。 8、蓄积率:指在一定期间内,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蓄积率越高,表明该化学物质蓄积性越大。 9蓄积系数:是指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实验动物所需外来化合物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以K 表示。即:K=LD50(n)/LD50(1) 10、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1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也就是引起试验动物的死亡之剂量与最低剂量的剂量范围的宽窄。 通常以LD50代表毒性上限,急性阈剂量(阈浓度)代表毒性下限,其公式为:(见课件) Zac 值的大小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Zac 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微核是由于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染色体断裂产生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体受影响而在有丝分裂时,使遗传物质滞留在核外而产生的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遗传物质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一致,大小相当于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九)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作者:南无宝宝 实验一 1、简述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 1.科研人员用的:小白鼠、狗、兔子 2.学校教学用的:青蛙(人工繁殖的)、鱼、蚯蚓 2、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 1.根据实验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2.选用动物的数量必须符合统计学上预计数字的需要。 3.根据实验的性质也可选不同品系的动物:其目的在于使动物试验结果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4.由于同一种实验动物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应注意个体的选择:(1)年龄:一般均选用成年动物来进行实验。动物年龄常按其体重来估计,选用的动物体重大体上小白鼠20~30g、豚鼠500g左右、家兔2kg左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性别:在实验研究中,动物如无特殊需要,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3)生理状态:实验动物应证明确实健康外,雌性动物若处于怀孕、授乳期不宜采用。 3、把12只动物随机平分成三组。详细叙述分组过程

2.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设有动物15只,随机等分成A、B、C三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15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3除之,并以余数1、2、3代表A、B、C,结果归入A 组的动物6只,归入B组的动物4只,归入C组的动物5只,即: 动物号码123456789 1 01 1 1 2 1 3 1 4 1 5 随机数目 1 86 2 4 0 1 9 1 2 4 0 8 3 9 5 3 4 1 9 4 4 9 1 6 9 0 3 3 0 除了后的 余数 321131221121333归组CBAACABBAABACCC要使三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A组的6只动物中的1只改配到B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6除之,除尽(相当于余数为6),就可以把第六个A(即12号)动物改为B组。调整后各组的动物编号如下: A组:346910 B组:2781112 C组:15131415 4、绘图,任选三个两位数字编号并画出它在小白鼠身上的染色法标记。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 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C.单因子 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C、D 。 A.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B、D 。 A.挥发酚B.总磷C.氰化物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 A.江河B.湖泊C.海洋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C、E 。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施工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B.空白试验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A、B、D 。 A.局部性B.感觉性C.持久性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B.不可过滤金属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C、 D 。 A.氰化物B.苯胺类C.六价铬D.总镉 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A、B、C、D 。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B.具有气味C.大气能见度降低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doc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实验报告如何写?格式是什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实验原理 在此阐述实验相关的主要原理。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 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 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

食品中铅测定的试验设计

食品中铅测定的试验设计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食品中铅主要来源于原料污染和生产工艺、容器、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污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食品污染物加以控制。人体摄入0.04g的铅就会引起急性中毒,铅中毒具有蓄积性、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加强食品检测防止铅中毒非常重要,而使用快速、灵敏、准确的测定方法测定食品中铅显得十分必要。 1.铅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铅的理化性质 铅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Pb,原子序数为82,熔点327.502℃,沸 点1740℃,密度11.3437g/cm 3 ,莫氏硬度1.5,很柔软,金属铅有良好的展性, 能压成薄片,但没有延性,不能拉成丝。不与水作用,与盐酸反应时,生成溶解度小的氯化铅覆盖在铅的表面,使反应终止。与硫酸的作用和盐酸相似。能溶于 浓热的硫酸中,生成可溶性的硫酸氢铅;溶于稀硝酸,生成硝酸铅[1] ,故测定 铅含量时常配制成硝酸铅溶液。铅为重金属,可导致蛋白质性,对人体有毒。 1.2铅在人体内分布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吸收的铅大部分来自食物,少部分来自污染的空气,铅通过肠道和呼吸道吸收入人体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血液中的铅部分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部分从大便排出,部分储存在骨骼里。人体内的铅95%以上都以不溶性磷酸盐形式沉积在骨骼中,而且很难出来再回到血液,骨骼中的铅的半衰期约为20~30年,这部分铅对人体来说相对安全。少部分储存在肝、肾、肌肉和 中枢神经系统[2] 。急性铅中毒比较少见,其毒性主要是由于铅在人体蓄积所造 成的神经性和血液性中毒[2] 。铅的毒性机理主要是对蛋白质及酶中的半胱氨酸 残基的反应。铅慢性中毒对人体危害分为三个阶段:(1)低血色素贫血导致溶血和红细胞寿命缩短,还会出现无相关的行为异常或组织功能障碍(包括消化、免疫等);(2)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并诱发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机能亢进,冲动行为、知觉紊乱和学习能力下降。在许多严重的病例中,症状包括坐立不安、易怒、头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和记忆力丧失;(3)肾衰竭、痉挛、昏迷甚 至死亡。对婴幼儿、儿童及孕妇的伤害尤为明显[3] 。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1)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报告格式参考模板

实验报告格式参考模板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真密度ρ计算式为: 式中:m0——比重瓶的质重,g; ms—— (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msl—— (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ρl——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3;ρ——粉体的真密度,g/cm3; 三.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真空干燥器,比重瓶;分析天平;烧杯。实验原料:金刚砂。 四.实验过程 1. 将比重瓶洗净编号,放入烘箱中于110℃下烘干冷却备用。 2. 用电子天平称量每个比重瓶的质量m0。 3. 每次测定所需试样的题记约占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应预先用四分法缩分待测试样。 4. 取300ml的浸液倒入烧杯中,再将烧杯放进真空干燥器内预先脱气。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 在已干燥的比重瓶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七.实验心得 以往的实验都是比着实验书本操作,而本次实验实验方案则是自己自主完成的,毫无经 12(4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