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卢国维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的一般规定是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如果停留在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可以研究作为合理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这一节的中心是考察了社会生产内部结构,分析了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个体的研究了生产的现实运动及其规律。

引论: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决定个人分配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了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社会生产就是这样一个在总体性中活动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资产阶级经济学“正规的三段论法”是“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式辩证的,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割裂和等同都是错误的。

①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消费。消费也直接的表现为生产:一方面在消费生活中的消费品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恢复体力,即通过消费生产出体力。另一方面在消费生产资料的同时生产出新产品。

②生产和消费互相依存、互为中介、互为手段。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也是生产的终结,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③生产和消费互相生产,互相创造对方。“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消费生产着、创造着生产,生产生产出消费。

(二)生产和分配

批判了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①批判了“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阐明了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的原理

“三位一体”说的实际观点是,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换言之,资本就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资本决定了一切分配形式。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不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的观点。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不会为资本带来任何利润和利息,作为生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利息和利润。资本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和利润,并用其中一部分当做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因而利息和利润又是“资本再生产方式”。所以笼统的说资本带来利润和利息是片面的,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其次,劳动是否带来工资。劳动与工资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奴隶社会,劳动不是雇佣劳动也就没有工资。劳动只有成为了雇佣劳动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的价值才以工资的形式参与产品分配,实际上雇佣工人在剩余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而一方面说任何劳动都会带来工资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说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也是不十分准确的。

再次,说土地带来地租即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实际。地租本质上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同利息和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表现在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

②批判了分配先于生产的理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庸俗经济学认为“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这是最肤浅的理解。分配包括两种分配,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分配的结果。在这里要具体分析的是生产要素,如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首要要按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非配,即什么素质的成员安排在什么样的生产部门干什么,什么样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的哪些人所占有等等。以这种生产条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结合形式。所以说它决定了生产的结构。人们只有在这种生产结构中才能生产出课分配的产品,可见生产要素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在本身内部不断的改变,也不断的改变着产品的分配。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等社会的几种情况,这些情况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分配先于生产。但实质上并不是分配先于生产,而是上产先于分配,生产决定分配,一定分配方式决定于一定的生产的方式。

(三)最后,交换和流通

这一节的中心是论述交换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从交换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四种。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资料可以供交换。

总之,生产既支配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即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间的一定关系。但是,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如,党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可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等同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他们的差别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而离开一定社会性质去谈物质生产,割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四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是错误的。

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导言》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哦了政治经济学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都必须经历两条彼此相连而又相互区别的认识道路,即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具体——抽象——具体)。马克思在这里说“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第一种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他包括亚当斯密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大体上符合正确的认识路线,但它很大程度上时是自发的,因为他始终受到经验主义方法的困扰这种方法所说的“完整的表象”是指感性的“具体”和经验的“实在”。他从感性“具体”出发经过分析把直观和表象中的具体变为越来越稀薄的抽象,指导得出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这种感性具体到抽象的道路是科学认识的经验认识阶段,处于直观和表象的初级加工阶段。这种方法似乎是正确的,但仔细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因为不是科学的抽象,把本职的属性也抛开了,抽象就是空洞的,那就什么也不是了。

第二种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这是马克思视为科学上的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不否定从感性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而且还应该有目的的把表象的具体加工成抽象的规定,使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获得正确的起点。不通过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它是指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加工成的简单规定,按照其内在的固有联系在思维中的再现视为具体的整体。这里“具体”不是感性的具体,而是思维中具体,它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为是多样性的综合。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首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斯研究现实经济关系具体再现经济关系的一种方法。而黑格尔却把从抽象到具体看作是纯思维的自我运动,是思维本身的产生过程。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方法的唯心主义消极因素,把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看作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

其次,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人体剖解对于猴体剖解是一把钥匙。反过来低等动物身上表现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经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钥匙。

(四)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原则

首先,必须唯物的把握好对象性的客观性。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些都是既定的、客观的。从客观经济关系出发而不是从主观主罚。

其次,辩证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不要把经济范畴按历史上产生的先后在次序来安排,而是要按照各个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相互作用来安排,按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结构来建构。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关系。

思考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2、《导言》是怎样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的?

3、《导言》是怎样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

4、《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