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1.什么是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才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另一方面,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3、信息组织活动的类型

(1)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

的的依据。包括:信息描述规范、检索语言。

4、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的检索工具的类型

文献目录:以各种类型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揭示、报道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索引:是以文献或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单元的工具,包括期刊索引、书后索引等。

机读数据库: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一数据库通常由某种同类记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

而成。

网络搜索引擎: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是上述各种系统的。

5、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分的两类)

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形式出发进行检索的途径,常见的这类标识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

构名等。可以查找一种或数种文献。

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误用为依据,提供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使用这类途径检索,不必预先了解文献特征,可直接从主题内容入手进行查找。

6、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1)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着录或编写题录。(2)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3)提供检索点。包括:着者名,标题名称,出版机构名等。

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情报检索语言。

检索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是各种词表,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则是

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它们规定词汇集的使用方法。

1、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特征、作用

信息资源分类含义: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信息资源分类特征:

是按照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加以组织的。

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

以一定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

通过类目索引提供从字顺角度查找类目的途径。

分类法的作用:

进行资源组织。文献分类排架

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即将分类法用于信息资源的揭示

分类统计。是有效进行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手段

兼容工具。

2、信息资源分类法及其类型

信息资源分类法——指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类分信息资源的工具。

分类法类型:根据涉及学科领域:综合性分类法、专业分类法.根据适用的文献类型: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期刊分类

法、标准文献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网络资源分类法等.根据信息资源规模:大型分类法、中小型分类法等.根据类表的媒体形式:印刷型分类法、机读分类法.按照分类法编制方式: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3、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及其特点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

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

其特点:类目体系直观,易于把握,便于使用;类目展开比较系统;标记简明,适合分类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

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一种按照分析—综合原则编制的分类表。

只在类表中按照范畴列出各种基本概念,并分别配予相应号码,使用时,先分析文献主题,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通

过相应概念的组配表达文献主题,以各个概念标识的组合,表示该主题在分类体系中的次序,这种分类法称为分面组配式

分类法。

其特点:可通过概念组配,对复合主题进行专指标引;

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便于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无检索;

可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4、分类法的结构组成

分类法组成: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

类目体系(表)的组成部分:

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

副表:复分表

基本部类——分类法为了合理展开而作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

基本大类——是文献分类法列出的第一级类目,又称基本大纲。

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录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

5、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标记制度、常用标记技术;

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是文献分类法中用于表示类目的代号。

分类号的要求:

简明性。号码简短明了,次序清楚,易读,易写,易记易于排检,易于输入计算机。

容纳性,又称扩充性,指标记系统能根据类目体系发展的需要,为类目体系的各种增补变动配予恰当的号码。

表达性:分类号不仅能表达类目的先后次序,而且能揭示类目的结构特点

助记性:即帮助记忆的能力。

号码种类:按照号码组成成分,分类标记可分为单纯号码、混合号码两种

单纯号码是由一种具有固定次序和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混合号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标记制度指号码组成的方式。分类标记一般可分为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等

顺序标记制:是一种表示类目相对排列次序的编号方式。优点:可以均衡地分配号码,标记简短,容纳性强。不足:不

能揭示类目体系的结构,无法通过标记按等级显示机读文档。

层累标记制:是一种能显示类目等级关系的编号方式。特点:可揭示类目的等级结构,在机检系统中通过标记显示分

类结构。问题:如类目划分等级较深,会增加号码长度:同位类数量超过号码的基数时,必须采用一定的扩号办法。

顺序—层累标记制:一种同时采用顺序和层累标记方式的标记制度。目的:同时汲取两者优长,使标记既能具有较强的简明性和充分的容纳性,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表达性。

分面标记制:是一种能够揭示类目组配结构的标记方式,这种标记制度采用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复杂主题各个主

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能够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而且能够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优点:表达性、可组配性,可

充分揭示文献主题,并进行轮排和组配检索。不足:号码成分复杂,标记冗长,排序性差,不适合文献排架。

常用标记技术:预留空号法、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字母标记法

预留空号法——即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在号码配置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供类目增补时使用。

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数字层累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0-8表示,在9后面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

双位制——亦、称集团标记法。即在数字层累制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18个时,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

码的扩充问题。

借号法——即在层累标记制中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位类或下位类的号码配置方法。

字母标记法:即要使用数字标记的情况下,直接以类名的首字母为标记,标示下一级类目。

对应编号法:即按照类目设置的规律统一配制号码,使标记具有规律性,一致性,方便用户使用。

6、说明与注释包括的类型

说明与注释是对分类法体系结构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类目注释:即对类目的补充说明。通过它进一步说明类目含义、范围、与其他类关系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等。类型包括:规定类目涵义和内容范围。揭示本类与相关类的关系。说明分类方法。规定同类文献的排列方法。说明修订情况。

7、类目索引的基本类型及使用时注意问题

类目索引亦称分类表索引,是一种按主题字顺方式,从主题名称指向分类号,帮助分类人员利用类目表的工具。包括直接索引,相关索引,主题词索引。

直接索引——是一种供用户通过已知主题查找相应类号的工具。将分类表中类目名称按字顺排列,于每一索引条目后注上相

应的分类号码,从而可以从类名出发查找对应的类号。

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类名查找对应的类号,而且可以集中在分类表中被分散了的一主题各方面类目的工具。

主题词索引——是一种将主题词表的主题词与相应分类号对应编制的对照索引。

使用时注意问题:不能直接根据索引分类。必须使用索引查到类目后,必须查核类表,根据其在类目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

在明确其确切含义的基础一才能归类。

8、类目体系建立的方法

类目体系的建立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根据个体属性的相同点集合成类,并依照这一方式,逐步将小类聚合成大类,建立起类目体系;另一种是使用划分的方法,从总到分,从一组概略类目出发,通过逐级划分、层层展开,实现类表的编制。

(1)类目的划分

(2)引用次序

(3)同位类排列

(4)不同引用次序类列的排列

(5)相关类目的处理

(6)类名的确定

(7)类目之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9、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

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

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中复合主题的集中方式,对分类体系的性能有直接影响;由于引用次序的不同,类目体系的功能特点也是不同的;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以何种方式集中资源,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总是是与分类体系适用性密切联

系的。

10、分类法中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常用的系统排列模式

同位类是指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目。

常用的同位类序列方法:

(1)按时间先后顺序序列;

(2)按事物进化顺序排;

(3)按空间次序排;

(4)按逻辑次序排;

(5)按依存次序排列;

(6)按惯用的次序排;

(7)按实用的次序排;

(8)按字顺排。

11、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式

(1)设置交替类目。指在为一个知识门类设置使用类目的同时,于相应门类下设置的供选择使用的类目。这一方法主要用

于具有多种从属关系的知识门类,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主题之间的联系。

(2)建立参照。即以类目参照的方式,用于指明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一般用于内容上存

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分类体系中被分散了的类目之间,通常以互逆的方式在相关门类揭示。

(3)设置选择类目。即在主题内容存在着不同处理可能时,指明可供选择的不同处理办法,供选择使用。

(4)即根据不同单位或用户的需要,为一主题或学科领域同时编制不同的类表,供选择使用。

(5)规定类目的归属。即按照单线序列中类目设置需要,规定类目处理的做法。

12、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这些关系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结构特点:

(1)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能够充分地显示一学科或专业领域中知识门类及其关系的全貌;

(2)通过缩格、并列、交替、参照等多种方式显示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从属、并列、交替、相关关系等;

(3)以直线方式排列以满足文献组织和检索的使用需要。

类目体系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

(1)从属关系,指类目体系中一个类与其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上、下位类);特点:上位类必然包括下位

类的外延即范围;下位类必然具有上们类的属性。在分类实践中,一文献如能分入某类,就必然同时符合上位类的属性。

(2)并列关系,指类目体系中同位类之间构成的关系。同们类之间由于都带有上位类的属性;又各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

种差,是相互排斥的。

(3)交替关系,指交替类目与相应使用类目之间形成的关系。作用:解决多重从属关系与线性序列之间的矛盾:以统一方式标引;可供选择使用;可多角度检索。

(4)相关关系:指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表现形式——类目参照。可以揭示类目体系中分

散了的联系,是分类法完备揭示类目之间联系原重要措施。

13、网络分类搜索引擎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编制因素发生了变化:分类对象,用户需求,技术环境

(2)大类分析:

类目体系设置基本上放弃了文献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建立类目体系的传统,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主题与学科结合两种设类方式。

大类体系整体功能基本上是一个通用性的大类结构,突出教育、娱乐、施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

从文献保证角度看,基本上反映了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情况。

从类目检索的入口看,多数提供了多维检索入口。

(3)类目体系展开:

重视按事物对象设类

多元划分

多维展开

横向关系揭示

采用类目设置与显示的新形式

14、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网络分类法的对分类法发展的贡献及存在问题。

第七章分类标引

1、分类标引的含义和要求:

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要求:

准确:归类要正确、确切

充分:指能充分揭示有检索价值的主题

一致:指对同一主题内容资源的标引结果应一致

适用:指标引应适合检索系统的特点和用户需求

2、确定使用本的含义、范围

使用本是指特定文献标引机构直接作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法文本。

确定使用本——根据文献单位分类标引的需要,对选定的通用性文献分类法进行适当调整的过程。

范围:

(1)确定详略程度。包括:依据资源收藏特点规定哪些详分、哪些略分以及附表使用等。

(2)对局部类目扩充加细。其方法有:

A:将类目注释中列举的小主题配予号码,扩充为类目。

B:参考其它分类法的相应门类的分类体系,加以移植。

C:扩大复分表的使用范围。

D:归纳增补

(3)局部集中:包括:确定交替类目,确定选择类目,按专题集中。

(4)增加新类

(5)调整说明与注释

3、分类工作程序及注意问题

工作程序:查重——主题分析——归类——给号——复核,给索书号

查重:查核所处理的文献是否为已进行过标引的复本,以便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主题分析:分析应结合检索语言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概念分析方法,对资源中具有标引价值的主题概念进行概括、提炼和选择。还应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

归类:是指将主题分析的结果归入分类体系中相应的门类,一般应以特定的分类珍为工具,根据其特点进行。按文献主要内容确定的类目,称为主要类目,按照次要内容确定的类目,为附加类目,按照分析出来的内容确定的类目为分析类目。

给号:通常应根据确定的类目给予相应的分类号,按照文献主要类目确定的号码为主要分类号,按照文献的辅助类目和分析类目确定的号码为附加分类号和分析分类号;作用:编制检索工具

审核:目的:减少标引误差,保证文献标引质量,通常应包括各个基本环节,包括主题概念的提炼,主题概念转换,号码的

配置等,同时根据文献组织的需要,按同类书排列方式进行处理,进一步确定书次号。

4、分类标引规则及其类型。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

分类标引规则是准确、一致、充分、适用地进行分灯操作的重要条件,一般是根据检索系统的需要,并结合信息资源的特点

确定的。分为基本标引规则,一般标引规则,特殊标引规则三类。

基本标引规则是整个分类过程中始终必须遵循的规则。

一般标引规则是指从着作方式的角度提出来的,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分类规则。特殊标引规则指只适用于各个知识门类的

规则

基本标引规则:

(1)信息资源的分类应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按照其各自的特点进行。

科学性质的资源先按学科内容;文学、艺术资源按形式;

(2)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能体现分类法的逻辑性,等级性,次第性。

(3)类分的文献必须归入最切合其内容的类

(4)类分的资源必须归入用途最大的类

(5)不能单凭题名、篇名的意义归类

(6)应注意标引的思想性

一般分类规则

单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1)简单单主题文献,一般应根据文献对事物、对象研究的学科角度,按照论述的内容范围进行标引。

(2)方面主题的标引,应根据信息资源论述的方面以及各个方面之间关系归类。

(3)论述一主题两或多个方面的资源,传统处理方法:

—如属于同一类列,归入共同上位类;

—如不属于同一类列,入主要类目,并作附加分类;

—全面认述一主题对象的资源,按主题对象归类。

多主题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多主题文献,一般就按照所论述的主题对象的关系,区别情况(并列,从属,联结)分类。

并列关系:

如两主题属同一类列,具有共同的直接上位类,一般应将其归入该上位类;如不属于同一类列,按重点或在前主题归类,必

要时可对另一个主题作附加分类。对同时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主题的文献,可根据其涉及的范围,将其归入共同的上位类或概括性类目。

从属关系:

一般按大主题归类。如文献对大主题并未论述,重点是小主题,可标引小主题。

联结关系:

联结关系主题文献,指该文献涉及两个或多个具有联结关系的主题对象,包括应用、比较、影响、因果等关系

应用关系:一般按被应用到的主题归类,综合阐述一理论方法在各方面应用的文献,仍按该理论方法所在的学科归类。

比较关系:按文献作者重点论述的内容归类。

影响及因果关系:一般应按照被影响或表示结果的主题对象归类。

丛书、多卷书的分类标引

(1)丛书

两种处理方法:一,按集中方式处理,即首先按整套丛书的内容标引,再分别按每一种书作分析标引。二,按分散方式处理,即首先按丛书的各个单书的内容归类,再根据情况确定是否为丛书编制一综合分类款目

(2)多卷书:一般应按整套书归类,根据其内容组织及出版特点,有两种标引方法:

对按专题编辑,并有分卷书名、各卷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的多卷书,应在对整套书进行综合标引的同时,以卷为单位作分析

标引。

无分卷书名、或有分卷书名但各卷并无独立研究对象的多卷书,只进行综合标引。

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的分类标引

一般应根据其内容范围、出版形式,并结合文献组织的要求进行标引

(1)综合性:通常应集中归入综合性图书大类,再按资源类型分入有关门类。

(2)专科性:一种是分别按内容归入有关的知识门类,再使用总论复分号揭示其资源类型;另一种是将其集中于“综合性

图书”类的相应专科类目下,再按照类表的规定以组配方式对其学科内容加以揭示。

(3)语文词典:一般应根据其特点归入语言类,按该类的相应规定分。

目录、索引、文摘

(1)综合性:通常应归入“综合性图书”大类的相应门类

(2)专科性:一是将其集中于“综合性图书”大类的有关门类,再按组配配号法揭示其学科;另一种是要根据本单位文献

组织的特点,按照其内容分散归入有关各类。

(3)专书索引一般应与原书归类,方便结合专书使用。

关于对着作的研究、注释的标引

一般根据所采用形式的特点及类目设置情况加以处理。

(1)科学着作的评论、研究、注释通常按内容与原书归入一类,必要时再使用专类复分表区分其着作方式,但作为语言学

习的需要编制的文献,分类时应考虑其使用目的。

(2)马列经典作家着作的评论、研究,应按照《中图法》的类止设置,归入马列大类有关评论、研究的专类,但运用马列

主义的思想研究和解决各领域问题的文献,应按讨论的问题归入相应知识门类。

(3)文学作品的评论、研究应根据文学类的设类特点,按其研究对象的国别、体裁归入各体文学评论研究的相应类目。

(4)缩写、节选的文献,如内容性质未发生变化,仍按原书归类,如发生较大变化则应重新归类;改编的文献,一般应按

改写后的体裁归类。

特种文献的分类标引

(1)技术标准、专利文献

专业文献单位:使用专门类表作为分类工具,如《国际专利分类表》等

一般文献单位通常按通用类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技术报告、学位论文

一般按论述对象的学科角度归类

非书资料的分类标引

应以其内容的学科属性为主要依据,并依据总论复分表揭示其媒介形式。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

两种方式:一是在采用传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补;另一种是直接使用以网络资源为对象编制的分类体系。

5、书次号同类书排列的类型种次号着者号分类索书号及其构成

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称为同类书区分号,亦称书次号,要求:取号简易,号码简短,适合文献工作中实

际使用的需要。

同类书排列的类型:按分编的先后次序排按着者姓名字顺排按出版的年代排按到馆次序排按题名字顺排

种次号——指根据同类书分编的先后,按每一种书为单位顺序编制的号码。

着者号——代表着者姓名的号码。着者号码表是一种以着者姓名的音或形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取号方式编制的表。

分类索书号及其构成

分类索书号表示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的位置的号码。一个完整的分类索书号常包括分类号、书次号、辅助取分号三种成分

的号码。

6、分类检索系统的浏览显示与类下显示

分类检索系统是一种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检索工具,一般是依据一定的分类体系编制的。

浏览显示:通过层层展开的方式对类目体系进行系统显示,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屏幕完整展示类目体系。用户可以按照类目等级和并列关系的显示,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形式直观,简明,具有导航作用。

类下显示:

现时采用文献分类排架的单位,其公务分类目录的类下排列应与分类排架一致。即同类款目的排列应严格按照分类索书号规

定的次序进行,首先按书次号的顺序排,再依次按各种辅助区分号的次序排列。在供用户使用的分类检索工具中,类下显示

可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一,按与分类排架一致的排列方法排。二,按实用需要对排列方法加以调整,可与文献排列的次序不

同。

主题法——指直接以表达主题内容的语词作检索标识、以字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信息资源的方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告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叙词表,国内又称主题词表,按照其功能,叙

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系统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按其结构,叙词表是一种特定知

识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词典。1、主题法的类型

按照选词方式,可分为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按照组配的先后,可分为先组式主题法,后组式主题法

按照是否控制,可分为自然语言主题法,受控主题法

2、叙词表的显示类型:字顺显示、系统显示、图形显示

3、叙词表字顺显示的类型、系统显示的类型。叙词表组成一般应包括的部分

字顺显示的类型:字顺主表、专类复分表、入口词表、叙词索引、双语种词表

系统显示的类型:系统显示是一种通过改变编排方式,满足标引人员和用户从不同角度使用叙词的辅助工具。包括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等

名词:

范畴索引,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

辅助工具。

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可以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亦称等级索引。

叙词表组成包括:

按照其显示方式,包括字顺显示,系统显示,图形显示

按照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包括字顺表,附表,辅助索引等

一部具体的词表没有必要包括上述所有部分,应根据实用需要确定其构成形式,一部功能完善的叙词表至少应包括两部分:

一为字顺显示部分,二为系统显示部分,包括范畴表或分类表等。

4、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的类型

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一种实现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兼容互换的系统。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为分类表和主题词表,通过在一

个共同系统中对两者在术语、词间关系等文献统一实施控制,以统一的标记作为联结件或转换手段,实现两者的结合,用

于同时满足分灯标引和主题标引的需要。

有三种类型:分面叙词表,分类主题词表,集成词表。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构成:

(1)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

(2)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

5、词汇控制的范围

词汇控制包括词汇选择、词形控制、词义控制、词间关系控制等基本方面。

叙词表中准同义控制的类型:

准同义关系是指含义相近或虽然含义不同,但有一定联系,可以根据标引或检索需要相互代替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包括:

(1)部分近义词之间。一般选其中较概括、通用的词作叙词。

(2)部分反义词之间。一般先其中表示下面含义的词作叙词。

(3)部分上位词与下位词之间。一般选择含义宽泛的上位词代替一个或若干个专指的下位词,亦称为上位词置代。

叙词表中词义控制的形式:主要是对多义词、同形异义词及词义含糊的词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明确性、单义性。

方法:(1)加限义词

(2)注释(含义,用法,历史注释)

(3)使用参照系统等方法,通过确定词义空间揭示其含义。

6、叙词表中词间关系

词间关系参照符号含义汉语用符号英文用符号

等同关系

用Y USE 代 D UF 组代UFC

等级关系

分 F NT 属S BT 族Z TT 属种分

属种属

GNT

GBT 整部分

整部属

NTP

BTP

相关关系参 C RT

控制的类型及表示方式

叙词间关系揭示主要通过建立参照系统和编制索引等形式。

词间三种关系:等同、等级、相关

参照系统是通过在叙词下设置参照项的方法,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映主题词之间联系的语义网络,是字顺表对词间关

系进行控制的主要形式。

7、主题标引是依据一定的主题词表或主题标引规则,赋予信息资源语词标识的过程。

主题标引方式:

标引方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使用需要确定的标引和揭示文献主题的形式。包括:整体标引、全面标引、对口标引、综合标引、分析标引。

整体标引——亦称浅标引,是一种概括揭示文献基本主题内容的标引

全面标引——亦称深标引,是一各充分揭示文献论及和所有有检索价值的主题概念的标引。

对口标引——亦称重点标引,是一种只揭示文献中适合本专业需要的主题内容的标引。

综合标引——是一种以集合型信息资源的整体为单位进行的概括性标引。

分析标引——是一种根据信息资源中部分片段或集合型信息资源的构成单元进行的标引。

名词:

主题分析:是指根据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进行分析,析出主题概念的过程

限定组配是指以表示事物的叙词和表示事物特称、属性或方面的叙词进行组配,表示一个专指的子概念,通常以符号“一”或“,”为组配标志。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特称限定组配,文献限定组配,说明语限定组配,联结限定组配

关键词法——是最早用于计算机情报检索的自然语言形式。主要用计算机自动抽取文献题名、文摘或正文中有检索意义的语词,通过轮排生成各种类型的关键词索引,同时也用来建立数据库,供机检使用。

自由标引——通常指由标引人员直接选择自然语言中语词进行标引。标引准确度较高,不需依据词表。

自动标引——指直接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确定其检索标识的活动,通常包括自动抽词标引、自动赋词标引、自动分类等

后控词表是一种在检索阶段进行控制的词表,是在检索阶段通过同义控制和相关词推荐等方式提供帮助。

主题分析和标引中使用的分面公式:

(1)科茨提出的显着性引用次序:事物-部件-材料-活动-施动者

(2)我国国家标准中提出的主题分面公式:

A主体因素(研究对象、材料、方法、过程、条件等)

B 通用因素

C 空间因素

D 时间因素

E 文献类型因素

6、自然语言标引与检索的类型:

关键词法、文本检索、自由标引、自然语言入口词检索、自动标引

第6、9章

1、书中国内外主要传统分类法的全称、简称、编制方式

分类法全名简称编制方式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 等级列举式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列举-组配式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CC 等级列举式

《冒号分类法》CC 分面组配式

《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等级列举式

Yahoo! 等级列举式

2、《中图法》的标记符号的特点:

(1)号码种类:混合号码,采用汉语拼音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以一个大写字母标志一个大类。

(2)标记制度:层累标记

(3)号码配置采用各种灵活标记方法:八分法,比位制,借号法,预留空号法、字母标记法等。

3、书中国内外主要主题法的全称、简称、类型

词表名简称类型

《美国国会标题表》LCSH 综合性标题表

《医学标题词表》MeSH 专业叙词表

《汉语主题表》《汉表》综合性叙词表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分表》综合性分类主题词表

《社会科学检索词表》《社科检索词典》多学科分面叙词表

第3、4章

1、信息描述的含义及其作用

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名词:元数据——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从当前使用情总值看,元数据的含义实际上与传统文献编目中的着录款目性质相同,是一种电子环境中使用的着录数据。一个元数据款目构成对一个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是检索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它可以代表信息资源,用来组织目录、索引、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检索系统。

信息描述的目的,就是以元数据为中介,对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其作用包括:

(1)识别。记录信息资源对象的各种基本特点。

(2)定位。确定信息资源的位置。

(3)检索。提供检索点,方便用户检索和利用。

(4)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的各种特征,供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选择该资源。

2、信息描述工作含义及其要求

信息描述工作,亦称元数据创建工作、信息资源编目,是依据描述规则,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操作过程。信息描述操作必须客观反映信息资源的特征,严格遵循元数据规范进行,一般应做到:准确。即对信息资源的描述应真实反映其内容特征;规范。指信息资源的描述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描述规范,并在可能时依据相关的规范文档或控制词表。完备。描述项目应比较完备,使得可以从信息资源的各种特征出发进行检索操作。

3、信息描述工作的方式:

(1)按照描述的资源对象,信息资源描述工作,亦即信息资源编目,可以分为文献编目、档案编目、博物馆藏品编目、网

络资源编目

(2)按照描述操作的设备条件,可分为手式编目、机读编目、联机编目等

(3)按处理的方式,可分为原始编目和复制编目两种。

(4)按编目采用的组织形工,目前占主流的方式为集中编目和共享编目。

4、信息描述工作程序:查得——描述——标引——复核并输入系统。

5、《文献着录总则》的《都柏林核心集》的特点:

《都柏林核心集》的描述项目是根据网络资源的特点和需要,按照资源内容描述、知识产权描述、外部属性描述三种基本类型设置的,项目的设立更加充分。

简明性。元素集的万分,含义明确,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同时具有机械操作和人工理解的作用。

灵活性。对所描述的数据的形式没有严格规定。

选择性。对描述的元素成分没有限制,所有的元素成分都是可选择的。

语法独立。各个元素之间没有固定的次序,所有元素都是独立的,可按照任何次序加以显示。

可重复性。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以重复的,可根据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记录。

可扩展性。所有元素成分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需要进一步设置子项目,加以扩充。

兼容性。在各种元数据之间具有比较好的兼容性,可以在现有的框架下,对不同元数据集合之间进行转换。

MARC格式——是机读编目格式的简称,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计算机可读形式。197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参考当时美、英两国研制的机读编目格式的基础上将其格式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规定了MARC格式的结构。

计算机标识语言——是电子环境下发展的一种利用特定的文本句法描述信息资源的格式成分、结构信息、文本语义、特征

等的语言,目的是用来界定文献的结构成分以作为未来计算机处理之用。这类语言一般通过特定的标识符标识文献成分,

能过结构化的方式加以表达。目前使用的标识语言中,标准元语言是SXML,网络中使用HTML。

名词: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栓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数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

数之比。

检准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检出信息资源总数*100%

1、评价一个信息组织系统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检全率(2)检准率(3)检索速度和系统的及时性(4)系统的易用性

(5)检索的成本效益2、信息组织中规范与控制包括的常用类型

(1)描述控制

(2)词汇控制

(3)句法控制

(4)相关因素控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