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工程材料a卷答案(最终版)

级工程材料a卷答案(最终版)
级工程材料a卷答案(最终版)

华侨大学09级《工程材料》试卷(A)

院别考试日期2011 年12 月20 日

姓名班级学号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许多机械零件如弹簧、轴、齿轮等,在工作时承受交变载荷,其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但经过一定循环周期后,即发生断裂,这就是疲劳断裂现象。

2.刚度是指零(构)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它等于材料的弹性模量与零构件的横截面积或者面积的乘积。

3.金属中的晶格缺陷,按照几何形式分为_点缺陷__、线缺陷和__面缺陷____三种。4.金属的塑性变形量在临界变形范围以内,其随后的再结晶晶粒将(异常)长大。5.Fe—Fe3C相图中的P点表示__碳在a-Fe中的最大溶解度___;其对应含碳量为_0.0218_%,温度为_727_℃。

6.铁碳合金相图表述了在平衡条件下,温度,_碳的质量分数或含碳量和相或组织之间的关系。

7.滚动轴承钢中加入合金元素Cr,主要是为了提高__钢的淬透性_,并在热处理后形成细小均匀分布的碳化物,以提高钢的__耐磨性__、_硬度(或弹性极限)和接触疲劳极限。

8.提高铝及铝合金强度的主要途径有:变质处理(细晶强化)、冷变形(加工硬化)

和热处理(时效强化)。

二、指出左列牌号各属于右列哪一类材料(连线并标出右列序号)(10分,每个1分)

40CrMnMo ⑽⑴普通黄铜

H59 ⑴⑵合金弹簧钢

Q235 ⑺⑶硬质合金

YW2 ⑶⑷合金渗碳钢

W12Cr4V5Co5 ⑿⑸马氏体型不锈钢

1Cr13 ⑸⑹高碳低合金工具钢

20MnTiB ⑷⑺普通碳素结构钢

CrWMn ⑹⑻高铬轴承钢

60Si2CrA ⑵⑼球墨铸铁

QT400-18 ⑼⑽合金调质钢

⑾灰铸铁

⑿高速钢

三、选择及判断题(15分,每个1分)

1、用40Cr钢和40钢制造相同尺寸的零件,要求相同硬度时,淬火后两者的回火温度是:(C)

A、相同;

B、40Cr钢的较低;

C、40Cr钢的较高;

2、从一个固相中同时析出成分和晶体结构不同的两种新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 C )

A、共晶转变;

B、包晶转变;

C、共析转变;

D、匀晶转变;

3、溶质原子的溶入,提高了固溶体塑性变形的:(B )

A、能力;

B、抗力;

C、速度;

4、用于制造凿子宜选用下列钢号中的:(B )

A、45钢;

B、T7;

C、T12;

D、08F

5、高锰钢ZGMn13 具有高耐磨性的原因是:( C )

A、热处理提高了硬度和耐磨性;

B、因有较多的Fe3C存在;

C、表面产生强烈的加工硬化,并有马氏体相变发生。

6、为了改善45钢的切削性能,其毛坯的热处理方法是:( A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回火;

D、正火;

7、钢的淬透性取决于:( B )

A、淬火冷却速度;

B、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C、工件的尺寸、形状;

8、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合金。(×)

9、钢材锻造时,通常要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10、珠光体的含碳量与形成温度无关。(√)

11、在工业生产中用硅锰脱氧的钢为本质细晶粒钢,用铝脱氧的钢为本质粗晶粒钢。(×)

12、高碳高合金钢如高速钢、高铬钢的冷压力加工性能较差。(√)

13、弹簧在热处理后再进行喷丸处理,目的是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

14、钢的本质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在加热后的冷却速度。(×)

15、含碳量大于一定值以后,碳钢的强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

四、给下列零件从括号内选择一种材料,并写出决定其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10分,每题2分)

1.坐标镗床主轴(W18Cr4V、38CrMoAlA 、65Mn )38CrMoAlA 调质渗氮。

2.板牙(CrWMn、45、20Cr)CrWMn 淬火+低温回火。

3.内燃机曲轴(YW2、40Cr 、QT600-3 )QT600-3,调质/ 40Cr 调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4.汽车变速箱齿轮(40MnB、GCr15 、20MnTiB)20MnTiB 渗碳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5.高速切削的铣刀(W18Cr4V、CrWMn 、ZGMn13)W18Cr4V 高温淬火+三次回火。

五、简答题:(25分,每题5分)

1. 金属铸件的晶粒粗大时,能否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为什么?

答: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再结晶退火是针对冷变形后晶粒被拉长压扁破碎的不稳定的变形组织,经过加热到一定的再结晶温度以上,原子活动能力增强,重新形核长大。

而金属铸件经过浇铸、冷却成形,组织相对稳定。要实现细化晶粒,主要通过冷却过程中采取增大过冷度、增加晶核数量(变质处理)、振动打碎晶粒等方式;或者通过退火或正火使其进行重结晶。

2. 高速钢淬火后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如何消除?为什么选择在570℃进行回火?,其回火后的组织是什么?

答:高速钢含合金元素较多,淬火加热时大部分碳化物溶于奥氏体中,这种含合金元素较多的奥氏体,Ms 点较低,淬火后马氏体转换不完全还保留一部分(约30%)残余奥氏体,没有转变成马氏体,影响了高速钢的性能。为使残余奥氏体转变,进一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一般要进行2~3次回火,回火温度570℃,每次保温一小时。由于淬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合金含量高,回火稳定性高,在570°℃回火不仅不会降低硬度,还因析出弥散细小的碳化物而产生二次硬化。回火组织为细针状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少量奥氏体。

3.含碳量为0.4%的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何?并求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质量分数。

答:该钢的室温平衡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

其组织组成物:铁素体=(0.77-0.4/(0.77-0.0218)X100%=49.5%, 珠光体=1-49.5%=50.5%;

其相组成物:铁素体=(0.77-0.4/(6.69-0.0008)X100%=94.3%,渗碳体=5.7%。(此题应列式计算)

4.有一根直径30mm的轴,要求摩擦部位的硬度为53~55HRC。现采用30钢制造,经调质处理后表面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使用过程中发现摩擦部位严重磨损。试分析失效原因,并提出再生产时的解决办法。

答:30钢含碳量为0.3% ,含碳量较低,经过表面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表面是低碳马氏体,所以耐磨损性能较差,可以先渗碳再表面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或选用其它中碳钢如40Cr,经调质处理后表面高频淬火和低温回火。

5. 简述灰口铸铁和白口铸铁的区别,以及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

铸铁中的碳除了少量固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外,大部分以游离态的石墨的形式存在,断口处呈灰黑色,称为灰口铸铁;而白口铸铁中的碳大部分以化合态的渗碳体的形式存在,断口呈白色。由于铁的晶体结构与石墨的晶体结构差异很大,而铁与渗碳体的晶体结构要接近一些,所以普通铸铁在一般铸造条件下只能得到白口铸铁,而不易获得灰口铸铁。白口铸铁硬而脆,很少直接作为机械零件使用。

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

(1) 化学成分:铸铁中的常存元素碳、硅、锰、磷、硫对其石墨化的影响是不同的。(1分)碳、硅、磷会促进其石墨化,锰和硫则起着相反的作用。由于磷和硫应是严格控制的杂质,因此在铸铁生产中,锰的含量也不能过高并应严格控制,而调整碳和硅的含量就成为

控制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基本措施之一。

(2) 冷却速度:铸件在高温慢冷的条件下,过冷度较小,由于碳原子能充分扩散,有利于按Fe-G相图进行转变,即有利于石墨化过程的进行(1分);否则,有利于按Fe-Fe3C相图进行转变,即易出现渗碳体。

六、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

1. 一根直径6mm的T12钢圆棒,球化退火后,先经780℃加热淬火,450℃回火。然后从圆棒的一端加热,依靠热传导使圆棒各点达到如图所示的温度,试问:

(1)圆棒由图中所示温度缓慢冷却至室温后,各点的组织是什么?

(2)圆棒由图中所示温度在水中淬火冷却到室温后各点的组织又是什么?

(1)20℃点、180℃点、450℃缓慢冷却至室温后的组织是回火屈氏体(回火托氏体)组织;600℃得到回火索氏体;780℃点缓慢冷却至室温后,得到细小珠光体+二次渗碳体组织;950℃缓慢冷却至室温后,得到粗大珠光体组织。(5分)

(2)由图中所示温度在水中淬火冷却到室温后,20℃点、180℃点、450℃得到回火屈氏体组织;600℃点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780℃点得到细小马氏体+次渗碳体组织+残余奥氏体组织;950℃点得到粗大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

2.汽车半轴是差速器与驱动轮之间传递扭矩的实心轴,其内端一般通过花键与半轴齿轮连接,外端与轮毂连接。汽车半轴工作时承受交变扭转载荷和交变弯曲载荷以及一定的冲击载荷。为防止半轴疲劳断裂和花键齿磨损,要求半轴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同时花键齿部位耐磨损。试选择制造汽车半轴的合适材料,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并说明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以及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特点。

答:常用半轴材料应选用合金调质钢:40Cr、40MnB、40CrMnMo、40CrNiMo等(2分)。经调质处理后进行喷丸强化或滚压强化处理,例如中型载重汽车选用40Cr,重型载重汽车选用40CrMnMo。

以40Cr为例,其加工工艺路线是:

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花键和轴颈部分高频表面淬火+低温回火→成品。(4分)

正火可改善切削加工性,得到合适的硬度,细化组织,消除锻造应力为调质作准备。正火后的组织为细小珠光体。(2分)

调质(淬火+ 高温回火)保证具有适当的强度和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回火后组织是回火索氏体或回火托氏体,心部允许有铁素体存在。(2分)

花键和轴颈部分高频表面淬火+低温回火: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设备故障诊断一页纸开卷考试

1.1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第一部分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仪表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即信号采集。第二部分是对能够反映故障状态的特征参数和信息进行识别,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诊断出设备存在 的故障类型、故障部分、故障程度和产生故障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称为故障诊断。第三部分称为诊断决策,根据诊断结论,采取控制、治理和预防措施。1.2 请简述开展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意义。答:1、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①采 用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从而避免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②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减少维修费用,降低维修成本。2、研究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故障诊断涉及多 方面的科学知识,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推动其他边缘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发展。 2.1 信号特征的时域提取方法包括哪些?答:信号特征的时域提取方法包括平均值、均方根值、有效值、峰值、峰值指标、脉冲指标、裕度指标、 偏度指标(或歪度指标、偏斜度指标)、峭度指标。这些指标在故障诊断中不能孤立地看,需要相互印证。同时,还要注意和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根据趋势曲线作出判别。2.2时域信号统计指标和频谱图在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中的作用分 别是什么?答:时域信号统计指标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判定机械设备是否有故障(故障隐患)、程度如何、发展趋势怎样等这类维修指导性工作。信号特征在时域中的统计指标有两类:单值函数类和分布函数类。单值函数类统计指标以简 单的1 个数值来实现判定要求,因而成为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中时域信号特征的主要指标。它们是:平均值、均方根值(有效值)、峰值指标、脉冲指标、裕度指标、歪度指标、峭度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均方根值,它是判定是否存在故 障的重要指标。其它指标用于回答程度如何。这些指标的时间历程曲线用于回答发展趋势怎样。频谱图在机械故障诊断系统中用于回答故障的部位、类型、程度等问题。振动参数有三项:频率、幅值、初相位。相位差与各部件之间的运 动关系相关,频率与该部件的运动规律相关,振幅与该部件的运动平稳性相关。当机械状态劣化时,首先表现的是运动平稳性变坏,由此造成振动幅值的增大。关注频率与振动幅值的变化是机械故障分析工作的指导原则。2.3 在观察频 谱图作故障诊断分析时,应注意哪些要点?答:1、注意那些幅值比过去有显著变化的谱线,分析它的频率对应着哪一个部件的特征频率。2、观察那些幅值较大的谱线(它们是机械设备振动的主要因素),关注这些谱线的频率所对应的 运动零部件。3、注意与转频有固定比值关系的谱线(它们是与机械运动状态有关的状态信息),注意它们之中是否存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的谱线。2.4频率细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请简述频谱细化的过程。答:频率细化分析的 基本思想是利用频移定理,对被分析信号进行复调制,再重新采样作傅里叶变换,可得到更高的频率分辨率。主要计算步骤如下。1、选用采样频率ωs=2π/?t 进行采样,得到N 点离散序列{x n }.假设需要细化的频带是中心频率为的一个窄 带,这里的分别是以和分别以为中心频率的窄带的左、右端点频率。2.用一个复序列.3、对{} 进行低通滤波得到离散复序列{gn }。4、对{ gn }进行重新采样,得到离散复序列{rn}。5、对重抽样后的复序列{rn}进行复数FFT 变换,即可得 到细化后中心频率为带宽为ω2 –ω1 的细化谱。2.5轴心轨迹图通常应用在什么场合?如何绘制轴心轨迹图?答:轴心轨迹图常用于分析机械转子系统状态信息。轴心运动轨迹是指轴颈中心相对于轴承座在轴线垂直平面内的运动轨迹, 简称为轴心轨迹。轴心轨迹是一平面曲线,与幅频或相频特性曲线比较,它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转轴的运动情况。轴心轨迹的测量,是将两个涡流传感器安装在转轴同一截面上,彼此互成90°(因为轴心轨迹图中的x 、y 坐标是垂直的), 两路信号必须同步采样。轴心轨迹实际上是由 x 、y 方向上的位移振动信号合成的李莎茹图形,因此,如果直接把某一时刻x 、y 方向上的位移信号直接描绘在x 、y 坐标轴上,这一点就是该时刻轴心的位置,将不同时刻的轴心位置点连 接起来,就形成了轴心轨迹图。将x 、y 两个传感器所测的数值看作是轴心轨迹在x 、y 两个方向的投影,去掉其中的直流分量(平均值——代表传感器与轴颈表面的间隙),再按照(x,y)坐标值进行绘制。2.6什么是二维全息谱?全息谱 和轴心轨迹图有什么联系?振动信号的特征是通过全息谱的什么来反映的?答:将转子测量截面上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的振动信号作傅里叶变换,从中提取各主要频率分量的频率、幅值和相位。然后按照各主要频率分量分别进行合成,并 将合成结果按频率顺序排列在一张谱图上,就得到了二维全息谱。二维全息谱就是在一个平面坐标上表示出转子振动时各个频率分量下的轴心轨迹。谱图的横坐标为转子振动的阶比(即频率),对转子截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信号作 FFT 谱分析,对应地提取出各主要阶比频率的幅值和相位,再将各个频率成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幅值和相位进行融合,得到各频率分量对应的轨迹图形,将这些轨迹图依次放置在横坐标的相应位置上,就形成了二维全息谱。二维全息 谱包含了转子测量面处的频率、幅值和相位的全部信息。一般情况下,二维全息谱是偏心率不等的椭圆,椭圆的偏心率和长轴方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该频率成分的振动特点。2.7倒频谱和一般的功率谱相比有什么优点?答:倒频谱有以 下优点:1、倒频谱是频域函数的傅里叶逆变换,对功率谱函数取对数的目的,是使变换后的信号能量格外集中,突出幅值比较小的信号的周期,可以有效地提取和识别频谱上的周期成分,便于对原信号的识别.2、利用倒频谱分析方法可 解卷积,易于分离源信号和传递系统,利于对原信号的识别。3、倒频谱受传输途径的影响很小,便于排除因传感器安装位置的不同而带来的影响。2.8 Hilbert 变换有什么特点?简述Hilbert 变换实现解调的原理。答:Hilbert 变换有 以下特点:1、希尔伯特变换是从时域到时域的变换,它是在时域内进行的,不同于在时域和频域间进行转换的傅里叶变换。2、希尔伯特变换的结果是将原信号的相位平移了90°(负频率作+90°相移,正频率作-90°相移),所以这种 变换又称为90°移相滤波器或垂直滤波器。3、希尔伯特变换只影响原信号的相位,不会影响到原来信号的幅值。4、希尔伯特变换前后,原信号的能量不会由于相位的移动发生变化。5、由于变换只是将原信号作了90°相移,原信号与它 的希尔伯特变换构成正交副。Hilbert 变换解调原理:设一窄带调制信号其中a(t) 是缓慢变化的调制信号。令是信号x(t)的瞬时频率。设x(t)的希尔伯特变换为。则它的解析信号为:解析信号的模或信号的包络为 3.1转子产生不平衡 振动的机理是什么?不平衡故障的主要振动特征是什么?答:旋转机械的转子由于受材料的质量分布、加工误差、装配因素以及运行中的冲蚀和沉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质量中心与旋转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心距。偏心矩较大时,静 态下,所产生的偏心力矩大于摩擦力矩,表现为某一点始终回转到水平放置的转子下部(其偏心力矩小于摩擦力矩的区域内),称之为静不平衡。当偏心距较小时,不会表现出静不平衡的特征。在转子旋转时,偏心距会使转子产生一个 与转动频率同步的离心力矢量,离心力 F =me ω2从而激发转子的振动,这种现象称之为动不平衡。静不平衡的转子,由于偏心距 e 较大,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动不平衡振动。当发生不平衡振动时,其故障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时域波 形为近似的等幅正弦波。2、轴心轨迹为比较稳定的圆或椭圆。3、频谱图上转子转速频率对应的振幅具有突出的峰值。4、在三维全息图中,转频的振幅椭圆较大,其它成份较小。5、转子的进动方向为同步正进动。6、转子振幅对转速变 化很敏感,转速下降,振幅将明显下降。7、除了悬臂转子之外,对于普通两端支承的转子,不平衡在轴向上的振幅一般不明显。8、振幅随转速变化明显些。3.2转子轴系不对中故障可分为哪几类?其主要故障特征有哪?答:轴系不对 中可分为三种:平行不对中、交叉不对中、组合不对中。主要故障特征如下:1、不对中所出现的最大振动往往表现在紧靠联轴节两端的轴承上。2、轴承的振动幅值随转子负荷的增大而增高。3、平行不对中主要引起径向振动,角度不对 中主要引起轴向振动。4、不对中使刚性联轴节两侧的转子振动产生相位差。5、对于刚性联轴节,平行不对中易激起2 倍转速频率的径向振动,同时也存在工频(转速频率)和多倍频的振动成分。角度不对中易激起工频轴向振动,同时 也存在多倍频振动。6、转子之间的不对中,由于在轴承不对中方向上产生了一个预加载荷,轴颈运动的轴心轨迹形状为椭圆形。随着预加载荷的增大,轴心轨迹形状将变为香蕉形、“8”字形或外圈中产生一个内圈等形状。7、在全息图 中2、4 倍频椭圆较扁,并且两者的长轴近似垂直。3.3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形成机理是什么?油膜振荡的故障特征有哪些?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有什么区别?答:涡动就是转子轴颈在轴承内作高速旋转的同时,还环绕某一平衡中心作 公转运动。轴颈在轴承中作偏心旋转时,形成进口断面大于出口断面的油楔。油液进入油楔后压力升高,如果轴颈表面线速度很高而载荷又很小,则轴颈高速旋转,使油楔中间隙大的地方带入的油量大于从间隙小的地方带出的油量,由 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多余的油就要把轴颈推向前进,形成了与轴旋转方向相同的涡动运动,涡动速度就是油楔本身的前进速度。如果转子轴颈主要是油膜力的激励作用引起涡动,则轴颈的涡动角速度近似为转速的1/2,所以称为半速涡 动。油膜激励引起的半速涡动是正向涡动运动。在半速涡动刚出现的初期阶段,由于油膜具有非线性特性(即轴颈涡动幅度增加时,油膜的刚度和阻尼较线性关系增加得更快),抑制了转子的涡动幅度,使轴心轨迹为一稳定的封闭图形, 转子仍能平稳地工作。随着转速的升高,半速涡动成分的幅值逐渐增大。直至转速升高到第一临界转速的两倍附近时,涡动频率与转子一阶自振频率相重合,转子轴承系统将发生激烈的油膜共振,这种共振涡动就称为油膜振荡,振荡频 率为转子系统的一阶自振频率。如果继续升高转速,振动并不减弱,而且振动频率基本上不再随转速而升高。轴承发生油膜振荡的故障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油膜振荡是一种自激振动,维持振动的能量是由轴本身在旋转中产生的,它不 受外部激励力的影响。所以,一旦发生大振幅的油膜振荡后,如果继续升高转速,振幅也不会下降,而且振动频率始终为转子的一阶自振频率,转子的挠曲振型也为一阶振型,与升高后的转速不发生关系。2、高速轻载转子,发生油膜振 荡的转速总是高于转子系统的一阶临界转速2 倍以上。发生油膜振荡以后的转子主振动频率也就固定不变。3、油膜振荡是一种非线性的油膜共振,激烈的振动会激发起油膜振荡频率Ω和转速频率ω的多倍频成分以及这两个主振频率Ω和 ω的和差组合频率成分,即m ω±n Ω(m 、n 为正整数)。4、发生油膜振荡时,轴心轨迹形状紊乱、发散,很多不规则的轨迹线叠加成花瓣形状。5、发生油膜振荡时,由于转子发生激烈的自激振动,引起轴承油膜破裂,因而会同时发生 轴颈和轴瓦的碰撞摩擦,时而发生巨大的吼叫声。轴承中的油膜共振与摩擦涡动联合作用引起的转子大振动,会给轴承和迷宫密封带来严重损伤。6、转子转速一旦进入油膜共振区,升高转速,振荡频率不变,振幅并不下降。但是降低转 速,振动也并不马上消失,油膜振荡消失的转速要低于它的起始转速,具有惯性效应。7、油膜涡动和油膜振荡在全息谱上的故障特征是在分倍频区内偏心率很小的椭圆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区别如下:1、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发生条 件①只发生在使用压力油润滑的滑动轴承上,在半润滑轴承上不发生。②油膜振荡只发生在转速高于临界转速的设备上。2、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信号特征①油膜涡动的振动频率随转速变化,与转速频率的关系为fn = (0.43 ~ 0.48) f 。②油膜振荡的振动频率在临界转速所对应的固有频率附近,不随转速变化。③两者的振动随油温变化明显。3、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的振动特点①油膜涡动的轴心轨迹是由基频与半速涡动频率叠加成的双椭圆,较稳定。②油膜振荡是自激 振荡,维持振动的能量是转轴在旋转中供应的,具有惯性效应。由于有失稳趋势,导致摩擦与碰撞,因此轴心轨迹不规则,波形幅度不稳定,相位突变。3.4转子发生碰摩故障时的振动特征有哪些?答:1、转子碰摩后发生转速波动,发生短暂时间的转子扭转振动。2、发生局部碰摩时,接触力和转子运动之间为非线性关系,使转子产生分数次谐波和高次谐波振动响应。频谱上除转子工频外,还存在非常丰富的高次谐波成分。3、转子的进动方向由正向进动变为反向进 动。4、较轻的局部碰摩,轴心轨迹出现小圆环内圈。随着碰摩程度的增加,内圈小圆环数增多,且形状变化不定。当发生整周摩擦时,轴心轨迹形状像花瓣形。在重摩擦转子中,往往出现0.5ω的频率成分,其轴心轨迹形状为“8”字形。 3.5旋转失速的故障特征有哪些?喘振与旋转失速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答:旋转失速基本特征如下:1、失速区内因为压力变化剧烈,会引起叶轮出口和管道内的压力脉动,发生机器和管道振动。2、旋转失速产生的振动基本频率,叶 轮失速在0.5~0.8 倍转速频率范围内,扩压器失速在0.1~0.25倍转速频率范围内。在振动频率上既不同于低频喘振,又不同于较高频率的不稳定进口涡流。3、压缩机进入旋转失速范围以后,虽然存在压力脉动,但是机器的流量基本上 是稳定的,不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4、旋转失速引起的振动,在强度上比喘振要小,但比不稳定进口涡流要大得多。喘振和旋转失速主要区别如下:1、旋转失速的气体流动是非轴对称的,叶道中的一个或数个失速团沿叶栅圆周方向 传播,因此气流脉动是沿着压缩机叶轮圆周方向产生的。而喘振时的气流脉动是沿着机器的轴向方向形成,虽然脉动幅度很大,但是气流基本呈轴对称分布。2、旋转失速时,压缩机叶轮或扩压器周向各流道的气体流量随时间而脉动变化, 但是通过压缩机总的平均流量是不变的。而喘振时机器总的平均流量却是随时间而变化的。3、旋转失速的气流脉动频率、振幅主要与压缩机本身的叶栅几何参数及转速有关,而与压缩机管网容积的大小无关。但是喘振的频率、振幅却与 管网容积大小密切相关,管网容积越大,喘振频率越低,振幅越大,深度喘振会往往引起转子或叶片零部件的损坏。4、旋转失速频率比喘振频率高得多,但是机器内的压力脉动幅度则喘振远大于旋转失速。5、旋转失速是属于压缩机本 身工作不稳定的一种气动现象。而喘振不单独是机器本身问题,还与整个管网系统联系在一起,是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问题。6、从全息谱上看,旋转失速严重时,低频分量会不断加大,其幅值会远远超过转频分量,成为机组的主要振源。 这时,经常会伴随有喘振出现。因此,可以认为旋转失速是喘振的前兆。3.6旋转机械常见的故障有哪些?转子-轴承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什么?如何判断其稳定性?答:常见的故障有转子的不平衡、转子与联轴器的不对中、转轴弯曲、转 轴横向裂纹、连接松动、碰摩、喘振等。转子-轴承系统的稳定性是指转子在受到某种小干扰扰动后能否随时间的推移而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也就是说扰动响应能否随时间增加而消失。如果响应时间随时间增加而消失,则转子系统是稳 定的,反之则不稳定 4.1常见的齿轮失效形式有哪些?答:根据齿轮损伤的形貌和损伤过程或机理,故障的形式通常分为齿的断裂、齿面疲劳(点蚀、剥落、龟裂)、齿面磨损、齿面划痕等四类。4.2齿轮的特征频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齿轮的特征频率主要有两个,一是啮合频率及其谐波频率,二是边频带频率。1、当转轴中心固定的齿轮,其一阶啮合频率为:fm =f1 z1=f2 z2式中,f1 ,f2 ——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频率; z1,z2 ——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2、边频带 的频率为:fm f (n=1,2,3……)其中, fr 为齿轮轴的旋转频率。4.3描述调制现象和边 频带产生的原因。答:齿轮中各种故障在运行中具体反映为一个传动误差问题。传动误差大,则齿轮在传动中发生忽快忽慢的转动,并且加剧在进入 和脱离啮合时的碰撞,产生较高的振动峰值,形成短暂时间的幅值变化和相位变化。可把齿轮的啮合频率及其各次谐波看作一个高频振荡的载波信号,把那些周期性出现的故障信号看作调制信号。不同故障会产生不同的调制形式,那些 能引起幅值变化的产生幅值调制,能引起频率或相位变化的产生频率调制。幅值调制是由于传动系统转矩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例如齿面上载荷波动、齿距的周期性变化、轮齿负载的灵敏度不同、齿轮基圆或节圆足以与旋转中心之间的 偏心等因素,均可产生扭矩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因素反映在轮齿上是周期性的啮合力变化,时而加载,时而卸载,形成幅值调制。此外,轮齿表面的局部性缺陷(如裂纹、断齿、剥落等)和均布性缺陷(如点蚀、划痕等)也会产生幅值 调制效应。经幅值调制后的信号中,除了原有的啮合频率fm 之外,还增加了一对啮合频率与旋转频率的和频(fm +fr )与差频(fm –fr )。在频率域上,它们是以fm 为中心,以fr 为间隔距离,以幅值为对称地分布于fm 的两侧,称为边频带, 简称边带。齿轮的转速波动、因加工中分度误差而导致齿距不均匀、轮齿产生周期性的周节误差、齿轮轴偏心引起啮合速率的变化、周期性转矩(负荷)变化引起的速度变化等因素均可引起频率调制现象。还有齿面压力波动,在产生调 幅现象的同时,也会造成扭矩波动,导致角速度变化而形成频率调制。在频谱图上以载波频率fm 为中心,以调制频率fr 为间隔,形成对称分布的无限多对调制边频带。边频带是齿轮振动的一种特征频率,啮合的异常状况反映到边频带,会 造成边频带的分布和形态都发生改变,边频带包含了齿轮故障的丰富信息。4.4 边频带分析一般从哪两个方面进行?答:边频带出现的机理是齿轮啮合频率m f 的振动受到了齿轮旋转频率r f 的调制而产生,边频带的形状和分布包含了 丰富的齿面状况信息。一般从两方面进行边频带分析:一是利用边频带的频率对称性,找出fm ±nfr(n =1,2,3…)的频率关系,确定是否为一组边频带。如果是边频带,则可知道啮合频率fm 频率 fr 。二是比较各次测量中边频带振幅的变化 趋势。当边频间隔为旋转频率fr 时,可能为齿轮偏心、齿距的缓慢的周期变化及载荷的周期波动等缺陷存在,齿轮每旋转一周,这些缺陷就重复作用一次,即这些缺陷的重复频率与该齿轮的旋转频率相一致。旋转频率fr 指示出问题齿轮所 在的轴。齿轮的点蚀等均布性故障会在频谱上形成边频带,但其边频阶数少而集中在啮合频率及其谐频的两侧。齿轮的剥落、齿根裂纹及部分断齿等局部性故障产生的边频带阶数多而谱线分散。5.1 滚动轴承最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分别简要介绍失效原因。答:轴承转速小于 1r/min 时,轴承的损坏形式主要是塑性变形。转速大于 10r/min 时,轴承的损伤形式主要如下:1、疲劳剥落(点蚀)滚动体在滚道上由于反复承受载荷,工作到一定时间后,首先在接触表 面一定深度处形成裂纹(该处的切应力最大),然后逐渐发展到接触表面,使表面层金属呈片状剥落下来,形成剥落凹坑,这种现象称为疲劳剥落。疲劳剥落使轴承在工作时发生冲击性振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疲劳剥落是轴承失效的 主要原因。2、磨损或擦伤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外界污物的侵入,是轴承工作面产生磨损的直接原因。润滑不良,装配不正确,均会加剧磨损或擦伤。3、锈蚀和电蚀锈蚀是由于空气中或外界的水分带入轴承中,或者机器 在腐蚀性介质中工作,轴承密封不严,从而引起化学腐蚀。锈蚀产生的锈斑使轴承工作表面产生早期剥落,而端面生锈则会引起保持架磨损。电蚀主要是转子带电,在一定条件下,电流击穿油膜产生电火花放电,使轴承工作表面形成密 集的电流凹坑。4、断裂轴承零件的裂纹和断裂是最危险的一种损坏形式,这主要是由于轴承超负荷运行、金属材料有缺陷和热处理不良所引起的。转速过高,润滑不良,轴承在轴上压配过盈量太大以及过大的热应力会引起裂纹和断裂。 除上述故障形式之外,还有装配不当、机械冲击和反复换向等原因会引起保持架的摩擦和断裂。保持架与内、外圈摩擦,发出噪声和振动,严重时卡死滚动体,滚动体在滚道上以滑动代替滚动,结果是摩擦发热,温度迅速升高,烧毁轴 承。此外,润滑剂不足,高速、高温、重载,将导致接触表面的胶合和回火变形。5.2滚动轴承运行时为什么会产生振动?答:引起滚动轴承振动和噪声的原因,除了外部激励因素(如转子的不平衡、不对中、流体激励、结构共振等传 动传递)之外,属于轴承本身内部原因产生的振动可分为如下三类:1、由于轴承结构本身引起的振动①滚动体通过载荷方向产生的振动;②套圈(内圈和外圈)的固有振动;③轴承弹性特性引起的振动。2、由于轴承形状和精度问题引 起的振动①套圈、滚道和滚动体波纹度引起的振动;②滚动体大小不均匀和内、外圈偏心引起的振动。3、由于轴承使用不当或装配不正确引起的振动①滚道接触表面局部性缺陷引起的振动②润滑不良,由摩擦引起的振动;③装配不正确, 轴颈偏斜产生的振动。5.3滚动轴承有哪些特征频率?其计算公式是什么?假设滚动轴承的外圈固定在轴承座上,只有内圈随轴一起以频率f 旋转,并作如下假设:①滚动体与滚道之间无滑动接触;②每个滚动体直径相同,且均匀分布 在内外滚道之间;③径向、轴向受载荷时各部分无变形。受轴向力时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有下面的几种。各参数含义如下图所示,其中d 为滚动体的直径,Di 内环滚道的直径,Do 为外圈滚道的直径,Dm 轴承滚道直径。1、内圈旋转频率fn (轴 的转频): 2、内圈有缺陷时的故障特征频率:3、外圈有缺陷时的故障特征频率:4、滚珠有缺陷时的故障特征频率(注意这是只碰外圈(或内圈)一次的频率,如果每转一圈分别碰外圈和内圈各一次的话,则频率应该加倍):5、保持 架碰外圈时的故障特征频率: 6、保持架碰内圈时的故障特征频率: 式中,z 为滚动体的个数,β为压力角,n 为转轴的转速(r/min )。5.4 简述共振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答:共振解调法也称包络检波频谱分析法,是目前滚 动轴承故障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原理:利用轴承故障所激发的轴承元件固有频率的振动信号,经加速度传感器的共振放大,带通滤波及包络检波等信号处理,保留检波后的波形,再用频谱分析法找出故障信号的特征频率,以确定 轴承的故障元件。其过程可概括为共振响应、包络解调、频谱分析3个步骤。作用:信号经过共振放大和包络检波处理后,与原始脉冲波比较,振幅得到放大,波形在时域上得到展宽,不再是一个包含频率无线多的尖脉冲。而且包络波的 低阶频率成分所具有的能量较原始脉冲波的低阶频率成分的能量有了极大增强,所以最终获得的故障信号信噪比,比原始信号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其作用主要是提高低频故障信号的信噪比,便于识别和判断轴承故障。6.1为什么通过油 样分析可以实现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答:液压油和润滑油是机械设备广泛应用的两类工作油,机器运行时,在油液中携带有大量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特别是润滑油,各摩擦副的磨损碎屑都将落入其中,并随之一起流动。这样,通过 对润滑油的采样和分析处理,就能取得设备各摩擦副的磨损状况信息,从而对设备所处工作状态作出科学的判断。通过油样分析,能取得如下几方面的信息:1、磨屑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反映了机器磨损的严重程度。2、磨屑的大小和形貌 反映了磨屑产生的原因,即磨损发生的机理。3、磨屑的成分反映了磨屑产生的部位,亦即零件磨损的部位。将以上三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即可对零件摩擦副的工作状态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6.2光谱分析和铁谱分析的原理分别是 什么?试讨论这两种分析技术的优缺点。答:油样的光谱分析又称SOA 法,就是利用油样中含有金属元素的原子在高压放电或高温火焰燃烧时,原子核外的电子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轨道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但是这样的原子能量状态是不 稳定的,电子会自动地从高能级轨道跃迁回原来能级轨道,与此同时,以发射光子的形式把吸收的能量辐射出去。不同元素的原子放出光的波长不同,称为特征波长。经过棱镜或光栅分光系统,将辐射线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所得到的 谱图称为光谱。测量各特征波长的谱线和强度,就可检测到该种元素存在与否及其含量多少,推断出产生这些元素的磨损发生部位及其严重程度,并依此对相应的零部件工作状态作出判断。铁谱分析方法是利用经过稀释的油液通过一块 具有高磁场梯度的玻璃片或玻璃管,将润滑油中所含的磨粒或碎屑,按其粒度大小有序地分离开来,经过光学显微观察和光密度讲计数,可对磨屑的来源、产生的原因以及零部件磨损的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及时作出机器零部件 的故障预报。铁谱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和较宽的磨屑尺寸检测范围,可同时给出磨损机理、磨损部位以及磨损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光谱分析可以了解润滑油中金属含量,但不能分析金属颗粒的形状、磨损类型。铁谱分析可以了解磨 损颗粒形状和类型,但不能准确掌握磨损金属含量。光谱分析法对分析油液中有色金属磨损产物比较适用,而铁谱技术对非铁磁性磨损颗粒的检测效果欠佳,不能对有色合金摩擦副实施有效监测。因此,两者可互为补充,互为参考。两 者结合,既可定性又可定量地分析润滑油中的金属含量,而且有利于分析金属颗粒的来源。6.3声发射检测机械设备故障的原理是什么?通常可用声发射技术检测哪些故障?答:由于物体发射出来的每一个声音信号,都包含着反映物体 内部缺陷性质和状态变化的信息,因此,利用检测装置接收物体的发声信号,经过处理、分析和研究,可推断出材料内部的状态变化和物体的结构变化。声发射技术检测的故障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1、各种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的泄漏 检测。2、楼房、桥梁、隧道、大坝等水泥结构的裂纹开裂和扩展的连续监视。3、各种材料和结构的裂纹探测、结构完整性检测. --in UESTC

机械工程材料试题及答案三

机械工程材料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 奥氏体(A) 2.回复 3.固溶体 4.自然时效 5.加工硬化 二、填空题(共20分,每空1 分) 1.石墨为片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石墨为团絮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石墨为球状的灰口铸铁称为________铸铁。其中________铸铁的韧性最高,因而可以锻造。 2. 陶瓷材料中的气相是指________,在________程中形成的,它 ________了陶瓷的强度。 3.根据采用的渗碳剂的不同,将渗碳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金属的断裂形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6.金属元素在钢中形成的碳化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7.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三、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1分) 1.40钢钢锭在1000℃左右轧制,有时会发生开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温度过低; B.温度过高; C.钢锭含磷量过高; D.钢锭含硫量过高 2.下列碳钢中,淬透性最高的是( ) A.20钢; B.40钢; C.T8钢; D.T12钢 3.Ni在1Cr18Ni9Ti钢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淬透性; B.固溶强化; C.扩大Fe-Fe3C相图中的γ相区; D.细化晶粒; 4.W18Cr4V钢锻造后,在机械加工之前应进行(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去应力退火; D.再结晶退火 5.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机床床身的是( ) A.40钢; B.T12钢; C.HT300; D.KTH300-06 6.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气轮机叶片的是 A.1Cr13钢; B.1Cr17钢; C.3Cr13钢; D.4Cr13钢 7.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飞机蒙皮的是( ) A.ZAlSi12; B.2A50(旧牌号LD5); C.ZAlMg10; D.2A12(旧牌号LY12) 8.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盛放氢氟酸容器的是( ) A.1Cr17; B.1Cr18Ni9Ti; C.聚四氟乙烯; D.SiO2 9.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汽车板弹簧的是( ) A.60Si2Mn; B.5CrNiMo; C.Cr12MoV; D.GCr15 10.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制造汽车火花塞绝缘体的是( ) A.Al2O3; B.聚苯乙烯; C.聚丙烯; D.饱和聚酯 11.铜只有通过冷加工并经随后加热才能使晶粒细化,而铁则不需冷加工,只 需加热到一定温度即使晶粒细化,其原因是( ) A.铁总是存在加工硬化,而铜没有; B.铜有加工硬化现象,而铁没有; C.铁在固态下有同素异构转变;而铜没有 D.铁和铜的再结晶温度不同 12.常用不锈钢有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和( ) A.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 B.马氏体-奥氏体不锈钢; C.莱氏体不锈钢; D.贝氏体不锈钢 13.以下哪种铸铁的断口呈灰黑色?( ) A.马口铁; B.白口铸铁; C.麻口铸铁; D.灰铸铁

工程材料试题与答案

绍兴文理学院2007学年01学期 机自专业06级《机械工程材料》期末试卷 (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共15 分,每小题 3 分) 1、过冷度 2、渗碳体 3、淬硬性 4、纤维组织 5、再结晶 二、填空题(共15 分,每空格0.5分) 1、HB、a k、б0.2分别表示材料的力学性能是、、。 2、工程材料的结合键有、、和。 3、金属的结晶过程主要由和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4、常温下,金属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为和两种。其中主要的变形方式是。 5、固溶体出现枝晶偏析后,可用加以消除。 6、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含碳0.8%的钢比含碳1.2%的钢硬度、强度。 7、共析成分的铁碳合金室温平衡组织是,其组成相是和。 8、利用Fe-Fe3C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它只适应于___________钢。 9、马氏体的显微组织中,高碳马氏体呈状,低碳马氏体呈状。其中________的韧性较好。 10、调质钢中加入Cr、Mn等元素是为了提高,加入W、Mo是为了。 11、1Cr18Ni9Ti是钢,Cr、Ni的主要作用是,Ti主要作用是,使用状态下的组织是。 12、铸铁中析出石墨的三个途径是、、。 13、QT500-05牌号中,QT表示,数字500表示、数字05表示。 14、变形铝合金按热处理性质可分为铝合金和铝合金两类。 15、机器零件选材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和。 三、判断题(共10 分,每小题 1 分) 1、材料愈易产生弹性变形其刚度愈小。() 2、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低。() 3、滑移变形不会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变化。() 4、凡组织组成物都是以单相状态存在于合金系中。() 5、莱氏体的含碳量为6.69%。() 6、不论碳含量高低,马氏体的硬度都很高,脆性都很大。() 7、表面淬火既能改变钢的表面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心部的组织和性能。() 8、在碳钢中具有共析成分的钢,较之于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有更好的淬透性。() 9、球墨铸铁可通过热处理来提高其机械性能。() 10、表面耐磨的凸轮,材料用20钢,热处理技术条件:淬火+低温回火,HRC50~60。() 四、选择题(共15 分,每小题 1 分) 1、拉伸试验时,试样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a)屈服强度(b)弹性极限(c)抗拉强度(d)疲劳强度 2、晶体中的位错属于()。 (a) 体缺陷(b) 面缺陷(c) 线缺陷(d)点缺陷

级工程材料a卷答案(最终版)

华侨大学09级《工程材料》试卷(A) 院别考试日期2011 年12 月20 日 姓名班级学号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许多机械零件如弹簧、轴、齿轮等,在工作时承受交变载荷,其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但经过一定循环周期后,即发生断裂,这就是疲劳断裂现象。 2.刚度是指零(构)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它等于材料的弹性模量与零构件的横截面积或者面积的乘积。 3.金属中的晶格缺陷,按照几何形式分为_点缺陷__、线缺陷和__面缺陷____三种。4.金属的塑性变形量在临界变形范围以内,其随后的再结晶晶粒将(异常)长大。5.Fe—Fe3C相图中的P点表示__碳在a-Fe中的最大溶解度___;其对应含碳量为_0.0218_%,温度为_727_℃。 6.铁碳合金相图表述了在平衡条件下,温度,_碳的质量分数或含碳量和相或组织之间的关系。 7.滚动轴承钢中加入合金元素Cr,主要是为了提高__钢的淬透性_,并在热处理后形成细小均匀分布的碳化物,以提高钢的__耐磨性__、_硬度(或弹性极限)和接触疲劳极限。 8.提高铝及铝合金强度的主要途径有:变质处理(细晶强化)、冷变形(加工硬化) 和热处理(时效强化)。 二、指出左列牌号各属于右列哪一类材料(连线并标出右列序号)(10分,每个1分) 40CrMnMo ⑽⑴普通黄铜 H59 ⑴⑵合金弹簧钢 Q235 ⑺⑶硬质合金 YW2 ⑶⑷合金渗碳钢 W12Cr4V5Co5 ⑿⑸马氏体型不锈钢 1Cr13 ⑸⑹高碳低合金工具钢 20MnTiB ⑷⑺普通碳素结构钢 CrWMn ⑹⑻高铬轴承钢 60Si2CrA ⑵⑼球墨铸铁 QT400-18 ⑼⑽合金调质钢 ⑾灰铸铁 ⑿高速钢

工程材料试卷(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试卷(B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学号: 命题教师:徐光青姓名: 适用专业:机械年级专业: 一、名词解释(3分×10) 1. 空间点阵 2. 结晶潜热 3. 固溶强化 4. 固溶体 5. 包晶相图 6. 过冷奥氏体 7. 珠光体转变 8. 淬透性 9. 起始晶粒度 10. 淬火

二、填空(1分×20) 1. 金属晶体中常见的点缺陷有______、______和_____等 2. 液态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为______和_______,微观过程为_______和_______。 3. 固溶体按照溶质原子所处位置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两类。 4. 碳素钢按质量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 滑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片状珠光体按照其片层间距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 珠光体片间距越小,其强硬度_____,塑韧性_____,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强硬度______,塑韧性_______。 三、请从金属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趁热打铁”?(10分) 四、根据Fe-Fe3C平衡相图,分析含碳1.0%的碳钢的平衡结晶过程,并写出其室温组织(共10分) 1 2 3 4

五、请指出下述牌号钢的具体种类,并写出其主要成分(15分)T12 40CrMnTi 60Si2Mn GCr15 00Cr18Ni9Ti 六、一根Φ10的含碳量为0.45%的圆钢棒,初始状态为退火态。然后从一端加热,依靠热传导使圆棒上各点达到如图所示的温度。试问(15分): 1. 初始状态的组织是什么,加热后各点所在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2. 整个圆棒自图示各温度缓慢冷却到室温后,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3. 整个圆棒自图示各温度水淬快冷到室温后,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工程材料题目及答案

1. 将同一棒料上切割下来的4块45#试样,同时加热到850°,然后分别在水、油、 炉和空气中冷却,说明:各是何种热处理工艺?各获得何种组织?排列一下硬度大小: 答: (1)水冷:淬火M (2)油冷:淬火M+T (3)炉冷:退火P+F (4)空冷:正火S+F 硬度(1)>(2)>(4)>(3) 2. 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出退火目的和退火后的组织: (1)经冷轧后的15号钢板,要求降低硬度。 (2)ZG的铸造齿轮; (3)锻造过热后的60钢锻坯; (4)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答: (1)再结晶退火: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等轴晶粒,以消除加工硬化,降低了硬度,消除内应力,得到P(等轴)+F (2)去应力退火:目的:消除铸造内应力,得到P+F 3)完全退火: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了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得到P+F (4)球化退火:目的:使片状渗碳体装变为球状渗碳体,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

性能,得到粒状P+Fe3C 3. 说明直径为10mm的45钢试样分别为下列温度加热:700°C、760°C、840°C、1100°C。保温后在水中冷却得到的室温组织 答: 4.两个碳质量分数为1.2%的碳钢薄试样,分别加热到780°C和900°C,保温相同时间奥氏体化后,以大于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至室温。试分析:

(1)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后马氏体晶粒较粗大? (2)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后马氏体碳含量较多? (3)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后残余奥氏体较多? (4)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后未溶渗碳体较多? (5)你认为哪个温度加热淬火合适?为什么? 答:(1)900°C(2)900°C(3)900°C(4)780°C(5)780°C,综上所述此温度淬火后得到的均匀细小的M+颗粒状Cm+AR的混合组织,使钢具有最大的硬度和耐磨性。 5.用T10钢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其工艺路线为: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热处理—磨加工。 (1)写出其中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及作用。 (2)制定最终热处理(磨加工前的热处理)的工艺规范,并指出车刀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和大致硬度。 答:(1)球化退火,作用:利于切削加工。得到球状珠光体,均匀组织,细化晶粒,为后面淬火处理作组织准备。淬火+低温回火,作用:使零件获得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消除淬火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 (2)工艺规范:760°C水淬+200°C回火; 显微组织:M回+Cm,大致硬度:60HRC. 6.如下图所示,T12钢加热到Ac1以上,用图示

专科《工程材料》_试卷_答案

专科《工程材料》 一、(共75题,共150分) 1. 表示金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2分) A. B. C. D. .标准答案:A 2. 现需测定某灰铸铁件的铸态硬度,一般应选用()来测试。(2分) A.莫氏硬度 B.布氏硬度计 C.洛氏硬度计 D.维氏硬度计 .标准答案:B 3. 在体心立方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2分) A. B. C. D. .标准答案:B 4. 当晶格常数相同时,面心立方晶格比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 )。(2分) A.小 B.大 C.相等 D.不确定 .标准答案:B 5. 在密排六方晶格中,单个晶胞的原子数为()。(2分) A.2 B.4 C.6 D.8 .标准答案:C 6. 晶体中的空位属于()。(2分) A.体缺陷 B.点缺陷 C.面缺陷 D.线缺陷 .标准答案:B 7. 多晶体的晶粒越细,则其()。(2分) A.强度越高,塑性越好 B.强度越高,塑性越差 C.强度越低,塑性越好 D.强度越低,塑性越差 .标准答案:A 8. 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其实际结晶温度将()。(2分) A.越高 B.越低 C.越接近理论结晶温度 D.不一定.标准答案:B 9. 一个合金的组织为其相组成物为()。(2分) A. B. C. D. .标准答案:A 10. 在铸造时,生产中广泛应用接近()的铸铁。(2分) A.共晶成分 B.亚共晶成分 C.过共晶成分 D.包晶成分 .标准答案:A 11.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是()。(2分) A.复杂晶型 B.溶质的晶型 C.溶剂的晶型 D.其他晶型 .标准答案:C 12. 的晶型是()。(2分) A.体心立方 B.面心立方 C.密排六方 D.简单立方 .标准答案:A 13. 在合金的退火组织中,含珠光体量最多的合金的碳含量为(B )(2分) A.0.02% B.0.77% C.2.11% D.4.3% .标准答案:B 14. 我国国家标准中灰铸铁牌号给出是其()指标。(2分) A.硬度 B.韧性 C.塑性 D.强度 .标准答案:D 15. 碳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是()。(2分)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标准答案:B 16. 关于马氏体的硬度,正确的说法是()。(2分) A.马氏体内含合金元素越多,则硬度越高 B.马氏体内含碳越多,则硬度越高 C.马氏体内杂质越少,则硬度越高 D.马氏体针片越粗,则硬度越高 .标准答案:B 17. 合金渗碳钢常用热处理工艺是()。(2分) A.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B.渗碳+淬火+中温回火

工程材料——软件A卷

试卷编号: ________ (A ) 卷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 课程类别:必修 闭卷(“)、开卷(范围) 一、 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 1分,共20分) 1. 金属晶体结构的缺陷主要有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 2. 金属的结晶过程是由 _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3. 碳钢是指含碳量小于 __________ %勺铁碳合金。 4. 由一种液相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和结构皆不同的固相,这种转变称为 ____________ 其转变产物 称为 _________ 。 5. 碳钢是指含碳量小于 __________ %勺铁碳合金。 6. 热处理工艺都是由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个阶段组成。 是 ___________ (何种材料)。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冷加工和热加工的界限是以金属的 来区分的。 9 ?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10. 铸件的凝固方式可分为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三种类型。 11. 马氏体的形态在两种典型,即 ______ 状马氏体和 ______ 状马氏体 判断题(正确打V,错误打X,每小题 1分,共15分) 金属弹性模量是一个对金属组织不敏感的机械性能指标 ) 2?碳在a -Fe 中的溶解度比在丫 -Fe 中的溶解度小。 ( 、 3 ?包晶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 - 尸尸#产尸 A.JT 尸Z## 尸#z rz 5 尹 尸/尸/2尸尸点尸/尸###/ 尸/ ■-zf? 尸孑/■尸# $#/ ■Jr 尸JrEFPz 尸J/MLKVK 尸孑r KXP# 尸/ ?rrz f ? ?名签生学 号学 级班 业专 。果后切一的起引此由担承,性重严的弊作、纪违试考道知并,律纪 场 考守遵格严将我:诺承 华东交通大学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试卷 (): 题号 ——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计分人 题分 20 15 15 15 15 10 10 100 签名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_6_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工程材料_试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合金渗碳钢经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全部是回火马氏体。(×) 2、热加工与冷加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加工强化现象产生。(×) 3、铸铁是含碳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4、二元共晶相图是指合金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所构成的相图。(×) 5、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一般只改变钢件表面层的组织,而不改变心部组织。(√) 6、一个合金的室温组织为α+β11 +(α+β),则它由三相组成。(×) 7、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金属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等变化。(√) 8、金属在塑性变形后产生的纤维组织能使金属具有各向异性。(√) 9、碳钢的塑性和强度都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 10、金属的再结晶转变,也要经历形核与晶核长大的过程。(√) 二、选择适宜材料并说明常用的热处理方法(30分) 路线为: 下料锻造正火机加工调质机加工(精) 轴颈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磨加工 指出:1、主轴应用的材料:45钢 2、正火的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加热到Ac3+50℃保温一段

时间空冷 3、调质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达到良好配合淬火+高温回火 4、表面淬火目的提高轴颈表面硬度 5.低温回火目的和轴颈表面和心部组织。去除表面淬火热应力,表面M+A’心部S 回 四、选择填空(20分) 1、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d) (a)均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b)均强烈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c)无影响(d)上述说法都不全面 2、适合制造渗碳零件的钢有(c)。 (a)16Mn、15、20Cr、1Cr13、12Cr2Ni4A (b)45、40Cr、65Mn、T12 (c)15、20Cr、18Cr2Ni4WA、20CrMnTi 3、要制造直径16mm的螺栓,要求整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选用(c ) (a)45钢经正火处理(b)60Si2Mn经淬火和中温回火(c)40Cr钢经调质处理4、制造手用锯条应当选用(a ) (a)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b)Cr12Mo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c)65钢淬火后中温回火 5、高速钢的红硬性取决于(b ) (a)马氏体的多少(b)淬火加热时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的量(c)钢中的碳含量6、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高耐磨性,中心有良好的强韧性,应选用(c ) (a)60钢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40Cr淬火后高温回火(c)20CrMnTi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 7、65、65Mn、50CrV等属于哪类钢,其热处理特点是(c ) (a)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b)轴承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8、二次硬化属于(d) (a)固溶强化(b)细晶强化(c)位错强化(d)第二相强化 9、1Cr18Ni9Ti奥氏体型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b) (a)获得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b)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提高抗腐蚀性,防止晶间腐蚀(c)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10、推土机铲和坦克履带板受到严重的磨损及强烈冲击,应选择用(b ) (a)20Cr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ZGMn13—3经水韧处理(c)W18Cr4V淬火后低温回火 11、位错是一种。(①) ①线缺陷②点缺陷③面缺陷 12、纯铁在850℃时为晶格。(①) ①体心立方②面心立方③密排六方 13、有些金属在固态下会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称为。(③) ①等温转变②变温转变③同素异构转变 14、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时,有如下转变。(②) ①只有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而没有珠光体型转变 ②只有珠光体型和马氏体转变,而没有贝氏体转变 ③只有珠光体型和贝氏体转变,而没有马氏体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