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分类:

a.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

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b.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

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c.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

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图尔文对长时记忆的分类:

a.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b.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根据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对记忆的分类:

a.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b.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a.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

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b.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记忆的过程

1、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2、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

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激烈的脑机能定位

a.整合论(非定位说):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b.地位论: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地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网状激活系统能保证记忆所要求的最佳皮层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这是进行选择性记忆和痕迹保持的重要条件。

c.SPI理论:图尔文提出该理论,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

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该理论还假定,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时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a.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b.突触结构:现在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不同经验可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c.长时程增强作用:莫兹尼奇的实验说明,个体的经验能够导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变化。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这个LTP具有专一性,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起强化作用。

五、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1、核糖核酸: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来传递遗传密码。

2、激素和记忆: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特别是在轻度唤醒的情况下。

第二节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含义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人类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其中涉及到了整体报告法,局部报告法:都是由斯柏林进行实验的,局部报告法得出,图像感觉记忆的平均个数为9个,声像感觉记忆个数为5个,但保持时间稍长与图像感觉记忆。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按照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且以感知顺序进行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十分短暂;

3、感觉记忆的容量由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几乎所有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第三节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是从感觉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引起的,而不是消退)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与提取:

1、短时记忆的存储:主要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有少量的视觉编码,也存在语义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的提取:完全系列扫描

3、复述: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a.机械复述: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得进行简单的重复;

b.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的方法。

四、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较短,5-20秒,最长不超过一分钟;

2、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可以被人们意识到;

3、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五、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包括注意控制系统——中枢执行系统,以及为其服务的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初步加工系统”和“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

2、视空图像处理器:重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第四节长时记忆

一、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的记忆;保存时间1分钟甚至终生。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信息编码方式:语义编码、表象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的编码、主观组织。

2、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1、在存取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

a.量的变化:①.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测量的成绩更高;②.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

b.质的变化:①.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②.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完整更合理;③.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夸张,甚至歪曲,甚至更特色、离奇。

2、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a.组织有效地复习:复习要及时:按照遗忘曲线先紧后松争取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中间部分加强复习。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等。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营养、蛋白质、吸毒、酒精、脑外伤。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

a.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然能识别与确认的心理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个体的期待、人格特征。

b.回忆: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几个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等。

c.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一种多因紧张引起的提取失败,此时可以再认但回忆不起来。

四、长时记忆的特征

1、记忆容量无限、

2、信息保持时间长。

论述记忆的SPI理论。

答:1、图尔文认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记忆系统、语意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2、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3、该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且提出了一种整合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

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释已有的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作用。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第五节遗忘

一、遗忘的含义

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二、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采用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实验采用重学法,也叫节省法。并根据遗忘的规律绘制了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三、遗忘理论

1、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适合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a.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b.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结束,记忆能恢复。

4、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悉动作或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忘得越慢。

2、系列位置效应:分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学习程度: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好一些。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对遗忘的快慢也有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答: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激烈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严重影响内隐记忆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比较容易受到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的干扰。

第六章1消费者行为学

第6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学习的本质 信息处理过程描述成刺激被感知、被转化为信息并被存储在头脑中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暴露或展露、关注、解释和记忆。“学习”是用来描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处理导致记忆和行为改变这一过程。 学习是消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消费者的行为很大程度是后天习得的。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绝大部分的态度、价值观、品味、行为偏好、象征意义和感受力。 一、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第一,学习是因经验而产生的 第二,学习伴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学习的作用 1.获得有关购买的信息 2.促发联想 3.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的评价 三、消费者学习的方法 1.模仿法 2.试误发 3.观察学习法 ?第二节有关消费者学习的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关于经典型条件反射的研究工作是从1899年伍甫逊发表的一篇题为《唾液分泌的观察》的论文开始的。巴甫洛夫在著名的狗唾液分泌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定义:运用刺激和反应之间某种既定的关系,使人学会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叫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在低介入状态下经常发生。 经典性条件反射过程: 1.条件反射的形成 由条件刺激引发的条件反应过程 2.条件反射的消退 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经过较长时间的多次重复,即让条件刺激单独地多次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逐渐地减弱直至最后消失。 3.条件反射的自然恢复 已经消退了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不给任何类型的重复),当条件刺激又重新单独出现时,又出现相应的条件反应。 4.条件反射的泛化 也称刺激泛化,是指被刺激对象在不能辨别条件刺激与一定范围内的其他相似刺激时,对相似刺激作出与条件刺激相同或相似条件反应的一种现象,其反应程度则随着相似刺激与条件刺激的相似度而定。营销启示: 1)产品策略(仿制品) 2)品牌策略(品牌延伸) 3)包装策略(新品与成功产品相似包装) 4)广告策略(塞外茅台,宁城老窖) 5)商品陈列展示

语言研究新视角_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语言研究新视角* ———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及启示 肖晓燕王继红 (厦门大学,厦门361005;麦考瑞大学,悉尼2109) 提要: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它对语言等复杂认知行为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通过与短时记忆概念的对比,本文阐述工作记忆概念的具体含义,梳理欧洲和北美具有代表性的、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四种工作记忆理论模型和两种广为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工作记忆对语言习得、言语理解以及传译等语言研究领域带来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模型;方法;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4-0086-5 A Working Memory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Research —Models and Implications Xiao Xiao-yan Wang Ji-ho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Macquarie University,Sydney2109,Australia)Working memory(WM)is a key theoretical concept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It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research into complex cognitive behaviors such as language.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WM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better known concept of short-term memory,and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four influential WM models which are highly relevant to language research and two common research methodologies.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WM theories for research into various fields concerning language,inclu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comprehen-sion,and interpreting(both spoken and signed). Key words:working memory;short-term memory;models;methodologies;language research 1引言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也是认知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工作记忆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Mill-er等人(1960)提出,随着Baddeley&Hitch(1974)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而闻名于世。Baddeley(2002:85)将工作记忆定义为“一个或者一系列用来临时储存和操纵信息(以便完成当前认知任务)的系统”。工作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它对言语理解、决策推理、心算加工等复杂认知活动的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语言是人类独一无二的高级智能活动,认知心理学大量关于工作记忆的研究都围绕工作记忆与言语活动的关系展开,特别是言语理解(崔耀1997:1-5,陈平文2007:9-12)。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研究界也开始大量借用其理论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记忆是与语言研究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之一,可以为语言研究的诸多领域,尤其是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言语理解(language compre-hension)以及传译(interpreting)等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鉴于语言研究界对工作记忆的认识还远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如目前仍有教科书和文章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混为一谈),本文作者希望通过与短时记忆的对比,澄清工作记忆的根本含义与性质;同时,作者从欧洲和北美影响较大的工作记忆理论模型中选择了其中4种与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理 2011年第4期总第16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1,No.4 Serial No.16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手语翻译理论建构”(08CYY005)的阶段性成果。

第六章_记忆_知识交流

第六章_记忆_

第六章记忆 第一讲记忆概述 记忆的含义: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到底过程。 记忆的过程: 编码:指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信息编码又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存储: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头脑中。存储也叫知识表征,它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存储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环节,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没有信息的存储就没有记忆。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的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信息保留时间长短和信息的多少划分。 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感觉信息。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会迅速消失,获得租户一的信息则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两种成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编码或语义编码,保存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_2个组块。短时记忆具有明确的意识性,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时间为1分钟到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无限,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也有视觉表象的编码,信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按内容分类。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它与个人亲身经历密切联系。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空限制,信息容易受干扰,记忆不稳定不确定。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地点、时间无关。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等形式中。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比较稳定。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按意识参与程度分。 内隐记忆: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影响。具有自动和无意识的特点,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摘要]: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90年代又兴起了对于工作记忆的研究热潮。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关键词]:工作记忆;语音回路;视空初步加工;中枢执行系统; 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工作记忆研究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一、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回路。 但是直到今天很多教科书都还依旧将工作记忆等同于短时记忆(如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等等)。虽然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含义以及概念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对于这两个概念应该从机能的角度和构成的角度两个方面加以区分。 第一,从机能的角度加以区分。 如果从机能的角度考虑工作记忆,它所保持、存储的信息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并且基于这种存储基础上的处理与加工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算中的记忆就是一种工作记忆。而短时记忆的机能仅仅是起到对信息的存储作用,其存储的信息未必一定是下一步认知活动所要运用到的信息,比如说我们要打电话,所查到的一个电话号码,我们拨过这个电话以后就忘了。如果仅从对信息的存储这一角度考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相通的,但是在机能方面工作记忆比短时记忆,多了一个前期的加工功能。 第二,从构成的角度加以区分。 与机能的角度不同的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系统结构,构成水平上的区分是相当复杂的。工作记忆系统与短时记忆系统到底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还是短时记忆系统包含工作记忆系统,还是反之,这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但是支持工作记忆系统包含短时记忆系统的人要相对多一些。Baddeley & Logie于2002年、Cowan于1999年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用Engle的话说就是,工作记忆系统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两个部分构成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时记忆存储库”。 按照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存储仅仅靠“短时记忆存储库”这一个单一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要想实现短时记忆的机能,“控制加工机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观点出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上并没有大的差别,都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所构成的。但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的差别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分类: a.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 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b.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 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c.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 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图尔文对长时记忆的分类: a.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b.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根据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对记忆的分类: a.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b.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a.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 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b.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记忆的过程 1、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2、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 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激烈的脑机能定位 a.整合论(非定位说):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b.地位论: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地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网状激活系统能保证记忆所要求的最佳皮层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这是进行选择性记忆和痕迹保持的重要条件。

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争议的实验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工作记忆概念源于对短时记忆系统特性的研究。Hebb 于1949年在他的经典著作《行为的组织》中提出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区分。长时记忆涉及神经系统持久的改变,而他把短时记忆归结为暂时的电活动。Baddeley 和Hitch [1]提出原来应视为单一的短时记忆系统分成三个成分。Baddeley 把工作记忆的模型设想为,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 -tive ),以及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 )和视觉空间缓存器(visuo-spatial sketchpad )的两个子系统[2]。虽然工作记忆的概念是从短时记忆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但它与短时记忆有所不同,被定义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能力有限的系统,在语篇理 解、问题解决、推理和学习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工作记忆广度任务要求被试同时进行存储和加工,如Daneman 和Carpenter [3]创建阅读广度任务,要求被试大声朗读句子(要求加工),同时被试要试图记忆每个句子的句尾词,最后回忆这些词(要求存储)。其它的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与阅读广度任务相类似,要求被试在保持目标项(如词、数字、空间方向等)的同时操作认知加工(如简单数学计算或心理旋转)。传统的短时记忆任务(如词语广度或数字广度)仅强调被动的存储,而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强调双重的任务需要(同时加工与存储),因而更贴近复杂认知任务(如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阅读广度和 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争议的实验研究 杨奇伟 (遵义师范学院教科系,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通过对西北大学英语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159名三年级大学生进行英、汉语阅读广度和数字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文章探讨了工作记忆广度理论中资源分享模型和任务转换假说的争议以及领域通用性和领域特异性的争议。结果不支持任务转换假说,支持资源分享模型。结果同时还表明工作记忆具有一定程度的领域通用性和领域特异性。 关键词:阅读广度;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任务转换假说;资源分享模型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09)-04-0059-05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s Regarding Working Memory YANG Qi-w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 Abstract :Through testing Chinese and English reading span of 159juniors,this research aimed to validate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tapped by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s.The task-switching hypothesis was not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Chinese reading span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changing of sentence length.All data could be explained by resource-sharing model.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both domain generality and domain specificity of work -ing memory. Key words :reading span ;digital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switching hypothesis resource-sharing mod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09-03-20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7014) 作者简介:杨奇伟,男,河南息县人,心理学研究生毕业,遵义师范学院教科系教师,主要从事实验心理学研究。 第11卷第4期 2009年8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Vol.11,No.4Aug.2009 59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_崔耀

·综述·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① 崔 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012) [摘要]工作记忆是阅读理解研究中经常要涉及到的问题,然而它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Ericsso n &Kint sch根据大量相关研究,于1995年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并对阅读理解中长时记忆 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长时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 时,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和存储具有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性质;工作记忆应该包括短时 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两部分。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存储 问题。 关键词 阅读理解,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 有关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工作记忆是影响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心理表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阅读过程中短时记忆的性质,Baddeley&H itch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模型,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该模型的两个子系统的作用而进行的,对中央执行部分(Central Ex ecutiv e)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忽视了对信息加工中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和存储动态特性的研究[1]。长期以来,工作记忆一直被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在讨论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时,人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对这种暂时存储的容量进行测量。在阅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Danem an&Carpenter于1980年提出的阅读广度(readin span)的测量方法,以及有关阅读广度与阅读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2]。随着人们对工作记忆研究的深入,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和机制逐渐成为注意的焦点。长时工作记忆概念引入了对工作记忆的新解释,也对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长时工作记忆机制 Ericsson&Kintsch[3]认为,如果把工作记忆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并用这种定义和相应的机制来解释所有工作记忆现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1)目前的各种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释专家,或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非常宽广的工作记忆容量?(2)短暂存储的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解 ①本文于1996年8月22日收到。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记忆 一、单选题 1.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阐述策略D.组织策略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 A.机械记忆L B.内隐记忆C.重复记忆D.有意记忆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 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8.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 A.引起个体注意B.采取有效的编码C.复述D.睡眠 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 A.平行扫描B.完全系列扫描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D.继时性扫描 10.对输入的信息暂时储存和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联系的记忆是(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内隐记忆D.工作记忆11.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视觉编码D.听觉编码 12、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 A、无意义音节 B、单词 C、句子 D、德文字母 1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14、有一种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是该刺激的某种缩小了的拷贝,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论叫做() A.模板假说B.原型假设C.特征假设D.鬼域模型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摘要: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是专家记忆理论的一种,本文简要回顾了该理论发展 的历程,研究现状,并对其缺点进行了分析。长时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人们从事 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和存储具有短时记忆信息 加工的性质;工作记忆应该包括短时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两部分。 关键词:长时工作记忆;理论;概述 一、长时工作记忆理论研究现状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自1995 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家的认同,并作了 一些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对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进行了验证。涉及了很多领域:人 机交互、体育专长(足球)、神经生理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都验证长时工作 记忆理论。 二、长时工作记忆理论的提出及其形成机制 继Baddeley 和Hitch 于1974 年提出工作记忆模型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展了有 关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该模型的两个子系统的 作用而进行的。后来,人们才开始重视对中央执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信息加 工中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和存储动态特性的研究。 (一)长期以来,工作记忆一直被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 息进行的暂时储存。但是Ericsson 和Kintsch 于1995 年指出,如果用这种定义和 相应的机制来解释所有的工作记忆现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各种工 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释专家或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非常宽广的工作记忆容量?二是短暂存储的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解释非 常熟练的认知活动被中断后,无需很大的努力即可迅速恢复的现象?他们指出, 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中随信息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工作状态,其 中除了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机制,即基于长时记忆的、操作者可以熟练使用的长时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可以稳定地、 较长期地保留,同时又可通过短时工作记忆中的提取线索,建立一个短暂的提取 通路。 (二)以往的记忆研究中,许多都是采用被试不熟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并以此为基础假定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若要进入工作记忆,必须经过一个搜 索的过程,这被当作长时记忆的一个显著的特性。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 才能进入工作记忆。专家在从事特定活动的认知过程中,研究者们认为,专家可 以熟练掌握某种与特定任务相关的特殊能力,从而在进行此项任务时,使自己的 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扩充。如,象棋大师们在棋子位置记忆实验后,即使不提供任 何线索,甚至增加分心操作,或不给任何提示突然提问,其对棋子位置的记忆成 绩与实验时完全一致,而且其正确性与棋师的水平相关。 (三)长时工作记忆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被试所从事的认知任务必须是他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为进 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应的程序; 其次,被试对认知的材料必须是非常熟悉的。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 储某类信息时,确定相关的知识和模式; 最后,被试必须能够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适当的提取线索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在回忆活动中激活相应的提取线索,进而形成与对某种信息进行编 码时相对应的条件,使这种信息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理论背景 记忆三级加工模型受到挑战: ?它的基本假设是,长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长度的直接函数。但研究表明,仅仅在STM中复述的信息并不能保证进入长时记忆,由此产生了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它的基本假设是STM对学习来说是关键的工作记忆系统,那么STM受损将带来学习困难。然而,Shallice和Warrington(1970年)发现,STM有缺陷的病 人虽然数字记忆的广度有所下降,但仍能进行正常的长时学习,且在日常生活 中的认知技能也没有什么损害。 工作记忆的提出 1974年,Baddeley巴德莱和Hitch辛奇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另外工作记忆模型认为STM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二是一个由很多独立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基本观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和操纵加工信息,以完成复杂任务。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2、视觉空间模板。负责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 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 划。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 语音回路:语音回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这是一个包含着语音形式的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言语复述,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刺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包含两个成分:保持语音信息一两秒的记忆存储;另一个是对声音的调节与控制过程。 视觉空间模板: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暂时存储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枢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类似于注意,主要负责自语音回路及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与长时记忆之间进行联系,同时还负责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主要的工作有选择注意、任务管理、计划、监控以及编码等。 工作记忆理论的发展 Baddeley等人在原来工作记忆模型的三成分外提出工作记忆的第四种成分——情境缓冲器(The Episodic Buffer)的概念,情境缓冲器也是在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之下的。 情境缓冲器是一个能用多种维度代码存储信息的系统,为语音环、视觉空间模板和长时记忆之间的提取提供一个暂时信息整合的平台。每一个系统都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编

推理与工作记忆(白学军等)

推理与工作记忆(白学军等) 【摘要】系统地总结了推理与工作记忆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1)工作记忆的含义及其在推理中作用的相关研究;(2)推理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理论模型;(3)不同类型推理与工作记忆的实验研究;(4)推理与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研究;(5)推理与工作记忆的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工作记忆,类比推理,三段论推理,条件推理,预期推理。 20世纪80、90年代有关推理与工作记忆的研究进展,请读者阅读张清芳和朱滢于2000年发表在《心理学动态》第1期上的《工作记忆和推理》一文[1]。本文重点总结2000年以来的研究进展。 1 工作记忆与推理 1.1 工作记忆含义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由Baddeley和Hitch于1974 年提出的用来取代短时记忆的概念,指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2]。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由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中央执行器(the central executive)组成。后来,Oberauer等人将工作记忆分成内容和功能两个方面[3]。内容方面包括言语、数

字工作记忆(相当于Baddeley模型中语音回路)和空间-图形工作记忆(相当于视空间模板);功能方面包括对刺激的暂时存储,加工,管理和协调。存储是对暂时呈现的信息的保持,加工是对信息的转换或推导,管理包括对认知过程和行为的监控、对相关表征和程序的选择性激活以及对无关信息或干扰信息的抑制,协调是对各成分建立新的联系,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工作记忆模型的发展为探讨工作记忆在高级认知过程如推理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框架。 1.2 工作记忆在推理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许多研究者对工作记忆与推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初Kyllo ner等人发现工作记忆和不同推理的相关在0.74~0.93之间[4],但他所采用的工作记忆任务与推理任务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特征。近年来,人们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Suess等人运用11个工作记忆任务和6个智力测验(包括3个推理测验,1个创造力测验,1个速度测验和1个记忆测验),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MC)与智力高度相关,相关程度最高的是推理能力[5]。 Ackerman等人对工作记忆与智力关系的86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WMC与一般智力和推理能力之间共享25%的变异[6]。然而,Oberauer等人对Ackerman等人报告的数据进行再分析,发现WMC与推理能力之间的相关达到0.85,并认为WMC是推理能力的很强有力的指标[7]。Kane等人对最近公开发表的10项研究进行再分析,

工作记忆

感覺記憶SMS、短期記憶STM、長期記憶LTM 工作记忆理论背景 记忆三级加工模型受到挑战: ?它的基本假设是,长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长度的直接函数。但研究表明,仅仅在STM中复述的信息并不能保证进入长时记忆,由此产生了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它的基本假设是STM对学习来说是关键的工作记忆系统,那么STM受损将带来学习困难。然而,Shallice和Warrington(1970年)发现,STM有缺陷的病 人虽然数字记忆的广度有所下降,但仍能进行正常的长时学习,且在日常生活 中的认知技能也没有什么损害。 工作记忆的提出 1974年,Baddeley巴德莱和Hitch辛奇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另外工作记忆模型认为STM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二是一个由很多独立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基本观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和操纵加工信息,以完成复杂任务。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2、视觉空间模板。负责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 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 划。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 语音回路:语音回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这是一个包含着语音形式的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言语复述,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刺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包含两个成分:保持语音信息一两秒的记忆存储;另一个是对声音的调节与控制过程。 视觉空间模板: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暂时存储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枢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类似于注意,主要负责自语音回路及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与长时记忆之间进行联系,同时还负责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与计划。主要的工作有选择注意、任务管理、计划、

工作记忆开题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情绪与工作记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Baddeley 和Hitch 于 1974 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和视空间模板,指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多年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不仅在表象、言语、学习、推理、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中也有很大影响。情绪影响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很多研究表明,情绪影响认知活动可能是通过影响工作记忆来完成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热衷于情绪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研究,取得很多成果。 有关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阿诺德的情绪评价——兴奋理论、鲍维尔的情绪网络理论、情绪和记忆的建构和背景理论、情绪和记忆的动机理论、情绪和记忆的神经心理学理论等。关于情绪对记忆的影响,研究者们也做了很多实证研究,提出了心境一致记忆和心境依存记忆,也就是情绪性质和记忆内容的关系。 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消极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上,而忽视了积极情绪。情绪究竟如何影响工作记忆的不同理论解释,每种理论都有优缺点,仍需进一步验证。以往研究者采用的情绪诱导方式、工作记忆范式、工作记忆任务材料、情绪与工作记忆任务结合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以致研究结果出现分歧。 二、问题提出 (一)认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资源有限,情绪都会引起相关想法的广泛激活,而这些对工作记忆来说,当用于记忆任务的资源较少时,工作记忆的结果必然下降。所以,不管是什么效价水平的情绪,都会对工作一记忆任务产生干扰作用,特别是任务比较难或负荷量大的时候。该理论符合人们的最直观的看法,即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均会影响当前的任务。与情绪有关与当前任务无关的想法会争夺认知资源,使得用于任务的资源减少。 (二)孟昭兰(1989)通过实验证实了情绪的组织作用,即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影响知觉中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 (三)在情绪记忆效果和状态依存性上的研究中表明,个体的记忆主要依赖于当前的情绪,情绪在事件的编码对过去事件的提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情绪依存性记忆非常明显。 (四)工作记忆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与情绪状态的关系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 心境与记忆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境会对记忆的偏向性产生影响, 如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 mood- congruent memory effect) 、心境依赖性记忆效应( mood- dependent memory effect)等。 (五)针对不同的情绪刺激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是否一致呢?Kensinger与corkin通过给予被试不同的工作记忆任务进行实验,探讨了情绪性刺激对工作记忆贮存激活信息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性刺激并没影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的作用(连四清2007)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36~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6 工作记忆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连四清 林崇德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037)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Baddeley 和Hitch(1974)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被广泛地应用数学运算领域,但是已有研究还缺乏系统性。首先,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上,较少涉及减法、除法和更为抽象的代数运算;第二,研究者对语音环路和中央执行系统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常常忽略视空间模板的作用;第三,工作记忆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动态性,它受到一些外部因素、数学任务内在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如认知策略)的影响;第四,几乎有关研究都肯定中央执行系统在数学运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负荷于中央执行系统的次级任务所含成分或功能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很难确定中央执行系统如何作用于数学运算。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工作记忆,数学运算,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中央执行系统。 分类号 B842 数学运算技能或能力既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生活基本技能或能力,也是进一步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运算通常需要较多的工作记忆资源[1,2],但是数学运算和工作记忆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状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打破这种界限,尝试将数学运算和工作记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1 研究起源及其方法 工作记忆系统为复杂任务(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提供临时的存储空间和加工的信息来源。目前,尽管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的工作记忆模型[3],但是Baddeley 和Hitch (1974)提出的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在数学运算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该系统由三个成分组成:语音环路(the phonological loop )、视觉空间模板(the visual spatial sketchpad )和中央执行系统(the central executive system )*。其中,语音环路和视空间模板分别存储和保持语言信息和视觉空间信息。中央执行系统类似于一个注意控制系统,它与集中注意、计划、行为控制、提取有着密切的关系[5~7]。 收稿日期:2006-08-25 通讯作者:连四清,E-mail: liansq@https://www.360docs.net/doc/0f15854936.html, ? 2000年Baddeley 在工作记忆记忆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情景记忆(episodic buffer )子系统,至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对这个子系统作用进行研究。 由于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历史渊源,所以有关工作记忆和数学运算关系的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短时记忆研究。1959年,Peterson 和Peterson 通过插入三位数的倒计数任务来阻止被试的复述短时记忆项目[8],其本质上符合工作记忆的信息存储和加工的同时性特点。这一研究方法后来逐步发展为工作记忆作用研究的双任务(dual-task )范式,并在有关工作记忆与数学运算关系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双任务范式是要求被试完成一项主任务(如证实算术加式是否成立)的同时完成另一项负荷于工作记忆子系统的次级任务(secondary task ),如语音任务(articulatory suppression )和保持特定的记忆项目。其基本实验逻辑是:如果含有工作记忆成分的次级任务干扰了主任务的完成,那么就可以推断主任务和次级任务需要利用共同的工作记忆成分。否则,就可以推断主任务的认知过程不需要该工作记忆成分的参与[9]。双任务范式可通过实验来确定不同的工作记忆成分在认知技能中的作用,但是次级任务所含工作记忆成分的单一性将影响到实验推断的正确性。 2 简单算术运算和工作记忆 简单算术运算是指参与运算的数介于2和9之间的基本运算。有关研究主要解决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是否参与简单算术运算,以及如何参与的问题。

工作记忆综述

关于工作记忆的综述 孙磊学号2007511931 摘要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来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概念。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 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作记忆,ERP研究,中央执行系统。 1、工作记忆的概述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 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1]。WM被形容为人类 的认知中枢,是当前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之一。由于WM在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突出重要性,Goldman-Rakic 把它评价为“也许是人类心理进化中最重要的成就”[2]。目前针对WM的机制,国际上已经提出十几个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 是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3]。该模型认为WM由语音回路、视觉空 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组成。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储存 与控制,视觉空间模板主要负责储存和加工视觉信息,中央执行系统 是WM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注意资 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划等。围绕该模型的验证和完善的研究一 直是WM研究的核心领域。

2、工作记忆的研究 工作记忆的ERP研究 WM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各主要研究技术。其中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就是近年来在该领域应用日益增多的技 术。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以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 特定认知事件引发的脑电位进行实时性测量。该技术还能在 不需要被试做外显行为反应的情况下检测到内部心理过程的 变化。这些优势使ERP技术能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 行明确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对建立科学的认知模型无疑具有 重要价值。不过由于ERP指标对自变量和无关变量都比较敏 感,因此以往主要被用于注意和感知觉等相对简单的认知机 制的研究。直到近些年随着WM实验范式得到不断创新,ERP 才越来越多地被用于WM核心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 成果。 (一) 工作记忆的P300效应。P300是指ERP晚成分中 的第三个正波,由于最早发现的P3在刺激呈现后约300毫秒 出现,所以叫做P300,现在P300已成为含有多种子成分的家 族。许多研究表明P300与WM存在密切的关系。Donchin等 考察了典型的WM任务中的ERP效应,发现可以把P300的波幅 变化视为WM中情境更新的指标,WM任务复杂性越高,P300波 幅越大。他们还发现P300的潜伏期受知觉复杂性和任务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