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8)

古诗两首8)
古诗两首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进程:

一、复习检查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情感。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投影显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2、精读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投影显示)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中领悟,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知道他在美国发愤攻读,是要将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朗读加深理解。

(3)小结。

3、精读第三、四段。

(1)指名读。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怎样,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感悟。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勉励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引导生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穆红梅 课时编号:056

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穆红梅

从读中全会主人公对祖国的眷念、热爱。)

(4)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4、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超出一般)

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能明白“中国导弹之父”这一高度评价的内涵。)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

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读,加以体会。

二年级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两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句: 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现在,让我们坐着飞船,穿越时空,来到唐朝诗意的星空,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都是一首经典的诗。2.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二、看图解诗题: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来到这个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来到这儿游玩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书空,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登鹳雀楼》,随文识“楼”字。 3.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 4.用字换偏旁的方式,图文结合,认识生字“楼”。三、观图明诗意:【整体感知】 1.你们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去学习这首古诗吗?那就请你们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清老师的学习要求:自由读古诗,思考: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圈出来。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反馈所圈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3.指名试读古诗。指导:读古诗的时候,要有停顿,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4.师范读。指名读。【明理知意】1. 学习第一句诗。 a.出示太阳落山图,说说这幅图是哪一句诗?生:白日依山尽 b.出示太阳落山动作,猜猜看这个动作是诗中的哪一个字?。生:猜“依”字。“依”字就是挨着,靠着,看图上,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挨着山了。c..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d.随文学习范写“依”字,生书空笔顺。 e.师:同学们再看,太阳落山了,还看得到吗?随文学习“尽”字,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f.指名看着这幅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师总结:夕阳依靠着群山慢慢地消失,就是----(指诗句全班读一遍)2. 学习第二句诗。 a.师出示黄河图,看到了太阳和远山,王之涣还看到了什么?生答。 b.指名问黄河流到哪里去啦?生答。 c.指名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d.指名把这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e.指导学生朗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感情。3、一、二句连读: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现在,谁来看着这幅图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4、学习三、四句:师:王之涣还想要看到更远处的美景,就要_________(生答) ①随文学生字: a.“欲”字,指名教识记方法并组词。 b.出示“穷”字甲骨文,生猜,这是哪个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b.数一数鹳雀楼,一共有三层,随机学习“层”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②读诗明理: a.你们看老师的字写得好不好?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字能够写得更好,我就可以用哪句诗来鼓励自己?______(生答) b.我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特别好,如果我们希望他以后能够表现得更好,就会对他说______(生答)③小组合作学习: a.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和同桌之间相互鼓励。 b.指名两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小结: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你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你要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四、赏图品诗韵: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学得更好,你们相信自己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①老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

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古诗两首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进程: 一、复习检查 1、自读了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这节课我们精读课文,对人物的语言细细品味,体会钱学森的话语中饱含的情感。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投影显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火箭的舱壁啊! (3)感情朗读。 2、精读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投影显示)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诵读中领悟,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民多做点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知道他在美国发愤攻读,是要将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 朗读加深理解。 (3)小结。 3、精读第三、四段。 (1)指名读。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怎样,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感悟。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勉励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引导生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穆红梅 课时编号:056 六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穆红梅

从读中全会主人公对祖国的眷念、热爱。) (4)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小结。 4、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超出一般) 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引导学生理解钱学森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能明白“中国导弹之父”这一高度评价的内涵。)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 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读,加以体会。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8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 céng huǒlúshān chuān guàzài jìn 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3.“楼”共()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不相信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 火 2.z 灬9 3. 13 ㄑ木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习提示: 1、通过练习发现不足。 2、每一次练习就是你进步一次的行动,你需要不断进步。 3、做错的题目永远是最有价值的只有改正理解了错误的题目你才有进步。 4、学习不能保证你发财,但可以让你认识更多,视野开阔,拥有更多的选择。 5、心怀善念,你就会生活学习顺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2017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2课时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演示第4-7张幻灯 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楼”的偏旁是“木” “依”的偏旁是“亻” “尽”的偏旁是“尸” “层”的偏旁是“尸”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依”、“层”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楼(楼房)(高楼)依(依然)(依靠) 尽(尽力)(尽头)层(上层)(楼层) 3.认识了生字宝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插入音频素材1)(演示第8张幻灯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相关链接(演示第9张幻灯片) 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二、精读课文 1.古诗题目解读。(演示第10张幻灯片)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 让学生在轻 松的状态下 识记生字词。 熟悉古诗及 朗读节奏。 认识作者。

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 诗人要登什么地方呢?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前两句。(演示第11-18张幻灯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也被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2)“白日依山尽”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说,傍晚太阳依傍山峦落下。 (3)“依山尽”说明了什么? 这是对什么景物的描写? (4)同学们,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太阳会离山很近? (5)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6)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呢? (7)“黄河入海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而去。 这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登。 鹳雀楼。 太阳离山很近。 远景。 太阳落山的时候。 傍晚。 傍晚太阳慢慢落 下山时的景象。 解读题目。 了解鹳雀楼。 品读诗句。 了解重点词 语。 精读诗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

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8.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教案)简介: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必备品格【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 8.古诗两首(教案)内容: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必备品格【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关键能力力格【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图片:教师口述: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介绍鹳雀楼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书写4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

(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8.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 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 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1-5)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8 古诗二首部编版语文二上

水秀中华 8 古诗二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 óu c éng hu ǒ l ú sh ān chu ān gu à z ài j ìn t 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除部首外 还有( )画。 3.“楼”共( )笔,第十一笔是( ),部首是( )。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 是银河落九天 ( )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③猜忌 2.白日依. 山尽 ( )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3.欲. 穷千里目 (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著名诗人(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 ),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水秀中华

二、1.y 火 2.z 灬9 3. 13 ㄑ木 三、1.② 2.① 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秀中华

8.古诗二首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通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2.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生活经验,交流导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景。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鹤雀楼去看一看。 交流:你会背这首《登雀楼》吗?请会背的学生背一背,给予表扬。 2.板书课题。提问:如果你背过这首古诗,那你看课题,就能知道这个字读什么 吗?(手指“楼”)请学生认读。 (1)学生交流“楼”的识记方法。教师相机讲解:古代的楼都是用木头建造的,所以“楼”是木字旁。 (2)出示城楼、钟楼、航站楼、家属楼、教学楼的图片,结合图片扩词。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雀楼。 鹤雀是一种水鸟鹤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是因为经常有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鹤雀楼便名扬四海,成了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请学生齐读诗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鹤雀楼” 二诵读古诗,自学生字,感受韵律 1.学生借助拼音和已有基础,诵读古诗。 要求:先不看拼音读古诗,看看自己能不能把它读下来。如果能,在古诗的旁边画个笑脸。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 3.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帮助学生感受诵读的韵律。 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评价指导。 三、诵读前两行诗句,想象画面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师版)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搜集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 2.准备生字词卡片、“川”字的演变微视频。 3.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2.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欣赏图片,简介鹳雀楼 1.教师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课件出示鹳雀楼) 2.激趣: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 3.趣解“鹳雀楼”的来历: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鹳雀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4.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5.学生交流搜集的鹳雀楼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

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活动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王之涣的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资料: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现存六首绝句,其中有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3.学生齐读诗人的名字及古诗题目。 操作指导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学时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登高望远做好铺垫。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活动1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同桌互相交流读诗,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4.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 活动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楼、依、尽、欲、穷、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木+娄=楼,谷+欠=欲,穴+力=穷,尸+云=层。 (2)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搂—楼,冬—尽,男—穷,会—层。 (3)“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4)“层”,引导学生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8.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必备品格【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 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关键能力力格【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介绍鹳雀楼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 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 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2)学习多音字:更(gènggēng)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1-5)(6)(7-8)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更gèng(更好)(更加)gēng(更正)(三更半夜)②读一读:只 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 果就被摘下。)(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 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楼依尽黄层1.学生字(1)认读含有会写字 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8《古诗两首》【教案】

8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 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和江西的庐山区去玩一玩。 2.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相机识记“楼”、 “层”(要点:“楼”左右结构,过去房子是用木料做的,所以用“木”做偏旁。“层”是“尸”加“云”组成,半包围结构)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学生齐读“鹳雀楼”。盛唐时期,诗人王之涣就登上这座楼并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鹳雀楼景美,庐山景也不逊色。你瞧,这是什么?——瀑布(看 图识认瀑布“瀑”由“氵”和“暴”合成,表示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这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更是生动有趣,我们来读《望庐山瀑布》。 4.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地方的景色吗?那得先过了识字关。 二、认读字词,感知词语 1.看图识记“炉和烟”。 (1)出示“香炉”的图片。看,这是什么?谁会用炉扩词?谁能给它换偏旁?(庐) (2)再观察香炉上方的烟。认识“烟”,用“烟”组词。 (3)这两字在字形上有什么异同点?(都是“火字旁”,表意与火有关) 2.借助拼音认读“依、欲”。 (1)利用整体认读音节认读; (2)利用左右结构认读; (3)组词感知依和欲的字义。 3.比较识记“遥、尽、穷”。 (1)对比观察这三组字的异同(摇——遥;尺——尽;究——穷)(明确:遥表示距离远) (2)比较“遥远”和“山遥路远”:写得更生动具体。 (3)游戏:变字。老师说两字,你来变四字。 山川——名山大川;烟云——烟消云散;穷尽——山穷水尽

8古诗二首8 古诗二首

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

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

8,古诗二首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

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古诗二首

第四单元 祖国风景美如画,名胜古迹、河流山川都魅力无穷。这些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受到启发,感触良多。本组教材就是以“风景名胜”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了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等著名景点。选编的课文展示了不同的风景,也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我们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对这些美景表达了赞叹和喜爱之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二首 两首古诗分别写的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黄山奇石 作者具体描述了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的形状和样子,概括介绍了“天狗望月”等其他奇石,写出了黄山奇石“奇”的特点。 日月潭 作者围绕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葡萄沟 通过介绍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葡萄的情况以及葡萄干的制法,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在学习课文和参与活动中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抒发自己的情感。

4.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美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会认68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落、都、奇、薄、中、好、干、种”。 2.学会用想象的方式欣赏文章,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8.《古诗二首》………………………………………………………… 2~3课时 9.《黄山奇石》…………………………………………………………2~3课时 10.《日月潭》…………………………………………………… 2~3课时 11.《葡萄沟》…………………………………………………… 2~3课时 语文园地四………………………………………………………… 2~3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文字中体会到风景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想象来领略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观。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后,也能对某个地方的景色进行描绘,抒发自己的感情。 8.古诗二首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古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古诗二首》蕴含了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由此,本导学案重点在于在朗读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二首古诗,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