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儿童的自我意识

26.儿童的自我意识
26.儿童的自我意识

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自我意识是指有机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对自己和自已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因素,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性。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渐渐可以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甚至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最初主要表现在儿童对自己性别姓名、年龄等的认识上。其次,儿童可以逐渐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理解自己的动作能力,发现自己的喜好等。最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己与他人,主要包括父母和伙伴的关系。自我体验是指儿童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自尊作为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有机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体验和评价。自我控制是指有机体在目标受到阻碍时,控制或改变行为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体大脑的成熟,通过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岁以前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还不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区分开来,尚且处于物我不分的阶段。他们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玩具去摆弄,放在自己的嘴里进行吮吸,此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到了1岁左右,婴儿逐渐可以区分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能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与他人区分开来。比如,当他们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姓名时,会做出明显的反应,这正是说明他们已经可以区分自己与他人了。

到了2岁左右,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理解“我的”与“我”的含义,开始学会使用“我的”与“我”这表明了儿童开始把自己当成主体来认识,标志着自我意识的真正形成。渐渐地儿童也开始出现了自尊心,表现为当儿童遭到戏弄、嘲笑或者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会造成儿童的愤怒与苦恼,甚至反抗行为到了幼儿期,儿童开始了对自己性别与年龄的认识,可以观察到自己身体的特征,动作能力,以及有了自己的喜好。大约从2~3岁期间,儿童开始出现自我评价。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主要依靠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也只是对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这个时期的自我评价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才会渐渐趋于比较客观的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和自己相对照来认识自己,比如当别人因做某件事情而受到批评时,就会通过别人的行为对照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经过多次对比,就会增强对自我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会受到别人的评价的影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会接收到很多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正是来自这些不同的他人的评价,完善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使个体能够逐渐地、全面地认识自我。个体也会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效果来认识自己。例如,当一个儿童可以从高高的滑梯上独立滑下来的时候,他从体验中体会到了自信,他就会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