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

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在膝关节屈曲早期,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到弯曲30°时增加15%[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3型[7]。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5mm,髌骨关节面移位<2mm,或虽有移位,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骨折为2块,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移位距离≥5mm,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粉碎性骨折,移位距离≥5mm,髌骨关节面移位≥2mm。其中,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3个亚型。ⅢA型:骨折为3块,骨折块≥10mm2ⅢB型:骨折为4块以上,大部分骨折块≥10mm2ⅢC型:骨折块数目多,大部分骨折块<10mm2。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型,不包括无移

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3、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

对于无移位的髌骨骨折,骨折移位少,关节面不平整较轻(分离<3-4mm,关节面不平<2mm)以及伸肌支持带损失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用长腿石膏托固定于膝伸直位4-6周后行患膝康复功能锻炼。ShabatS[11]等通过对6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后研究认为髌骨骨折虽然属于关节内的骨折,但是经过及时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BraunW[12]等通过对40例保守治疗的伤后平均月的随访发现80%的患者无膝关节疼痛;90%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徐飞等[13]将手术组和保守组各13例分为横断粉碎型和星状崩裂型两大类,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加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和手法复位自制髌圈加石膏托外固定加中药熏洗,对两大类型髌骨骨折的治疗总治愈率进行比较,手术治疗%显着优于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髌骨骨折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其适应证狭窄,治疗疗程长、并发症多,所以除非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后功能要求较低,一般不选择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髌骨全切除术主要适用于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软骨广泛破坏,难于将其保留的患者。髌骨在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髌股关节软骨的适应性使其摩擦系数明显小于股四头肌腱或其他替代物,切除髌骨后必然会减少伸膝力矩,股四头肌肌力需增加30%方能代偿[14]。髌骨切除后一般将股四头肌肌腱下拉固定于

胫骨粗隆或与髌韧带缝合,石膏固定6周。NordinM[15]等认为原则上应尽量避免髌骨的切除,保存膝关节的完整性。MullerEJ[16]等指出如果髌骨切除术已是必然的话,那么髌骨的切除术应该在早期完成。他对21个行髌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早期进行的髌骨切除术的患者膝关节评分为71分,而拖迟进行手术的患者膝关节评分只为分,二者有显着性差异。肖展豪等[17]认为髌骨具有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最后10~15°的滑车作用及维护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的作用,应努力修复或重建,不能轻易切除。而且髌骨全切除者术后易引起股四头肌力弱,活动受限,肌腱直接在股骨滑车软骨上滑动,易造成股骨髁软骨的磨损及股四头肌腱滑脱,甚至发生断裂。髌骨部分切除后,髌股关节接触而完全错格,使该关节的载荷传导紊乱,易发生晚期的创伤性关节炎。上述资料表明,对粉碎性髌骨骨折行髌骨切除术应取谨慎态度,尽量保证髌骨的完整性,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

髌骨骨折发生率高,占全身骨折损失的10%,如何恰当、灵活、有效地选择内固定的方法及材料治疗髌骨骨折,迅速促进伤膝功能的恢复,是摆在临床骨科医生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膝关节的功能恢复。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繁多,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内固定术式进行综述如下:

环形缝扎是多年来固定髌骨骨折的传统方法,常用材料为粗丝线及钢丝,丝线环扎与钢丝环扎力学原理一样,可使骨折块向髌骨中心聚集,对抗髌骨周围的张力,达到复位、固定之目的。此方法适用于髌骨粉碎骨折或有分离移位的髌骨中段横行骨折,骨折复位后关节面尚光滑完整者。此方法的缺点是钢丝穿过髌骨周围的软组织,不能取得坚强的固定,故术后必须石膏外固定4~6周后才能进行膝关节活

动。丝线环扎优点是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且避免二次手术痛苦,特别适应于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周伟等[18]采用钢丝环扎18例(A组)、AO张力带固定68例(B组)、改良张力带固定24例(C组)治疗髌骨骨折,术后随访4~12个月,三种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A组并发症发生率%。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评定依照张春才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A 组优良率%;B组优良率%;C组优良率达100%。叶添文等[19]采用医用钛缆环扎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平均随访个月,术后开始伸屈膝关节锻炼时间最早,平均约d,但医疗费用较贵,应用改良的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评估远期疗效,钛缆环扎固定组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钛缆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具有膝关节锻炼时间早,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此钛缆系统因价格昂贵,在基层推广及普及尚还有一定困难。

张力带是工程学上的原则,指材料弯曲时产生结构内应力的减小,这一原则应用

于骨折内固定称张力带固定。张力带技术最早是由WeberBG推荐应用到骨科领域。利用钢丝张力带固定时将钢丝置于髌骨张力侧,使之在承受功能状负荷时,由于肌肉等收缩因素,使张力转变为动力,产生断端间轴向加压,不产旋转力,有利于内固定的稳定,允许早期活动。Pauels首先把张力带钢丝作为一种骨折内固定方法应用于临床。AO学派[20]对张力带技术进行了改进,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国内胥少汀等又将AO张力带进行了改良,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术中,有两根克氏针穿过髌骨骨折块,并各有一根钢丝固定,其固定作用强,不会因固定针在髌骨内的位置不对称而失去稳定性。临床上张力带技术因其固定可靠,经济低廉成为治疗横断型骨折和骨折块较大的粉碎性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式,但此种内固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膝关节主动伸直时股四头肌几乎和髌韧带平行,此时作用

于髌骨的主要是股四头肌的牵张力,Wu等[21]认为张力带对此种牵张力无效。临床上在股四头肌收缩时常会造成骨片的移位。方小飞等[22]通过对402例髌骨骨折治疗认为,张力带无论如何改良均难以克服如克氏针松动、针尾反复刺激皮肤引起疼痛、取内固定较麻烦等不足,且对髌骨粉碎性骨折不易固定。随着临床上各种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改良AO张力带的基础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拓宽了张力带技术的应用前景。如:魏杰等[23]将克氏针一端做一个环,环绕的钢丝经过环,收紧结扎后使钢丝和克氏针构成一个锁定结构,可避免克氏针退出、钢丝松脱的现象。任永康等[24]采用多向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根据骨折类型、骨块多少及大小采用横形或斜形穿针法,,将多块连成大块,纵形粉碎连成横形,较大骨块穿针小骨块嵌压复位,每根针一根钢丝固定。可靠的固定为膝关节活动创造了条件,关节早期活动为粉碎性骨折在磨造中愈合奠定了基础,髌股关节的早期磨造也降低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伍正根等[25]推荐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钢丝从克氏针孔穿过,贴近髌骨缘,使克氏针不能滑动,钢丝也不会脱套。此外克氏针由于未弯曲,术后也不会因为出现克氏针旋转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王忠发等[26]采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此法是在髌骨内、外或上、下两侧垂直、水平或呈梯形钻孔,丝线穿过骨隧道后在髌前腱膜下穿过,其中两根分别打结,另外两根呈“8”字形交叉打结固定。该术式属于弹性固定,避免了“应力遮挡,骨质疏松”等现象,不干扰影像学检查,不需外固定和二次手术。但少数重度粉碎性骨折仍需行一段时间的外固定,影响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可吸收张力带及空心钉张力带固定技术见下文叙述。

Berg[27]指出,空心钉加8号钢丝环扎,同张力带克氏针钢丝的生物力学坚强

程度是一样的,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也适用。Carpenter[28]等比较了几种常见

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经生物力学测试证实AO张力带钢丝、单纯拉力螺钉、空心钉结合张力带的固定强度为395、554、732N,得出结论为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力量最强。此外,此方法还具有不压迫股四头肌肌腱及髌腱、不影响股四头肌肌腱、髌腱血运;无钢丝滑脱、内固定失效和骨折再移位的危险等优点。修玉才[29]等以20具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制成骨折模型,用4种方法固定,以WD210E电子力学实验机测定4种内固定的抗张强度,骨折端分离1mm为固定失败,结果显示4种固定方法均能满足420N股四头肌收缩力,但与其他3种内固定方法相比,空心拉力螺钉抗张强度最大,AO张力带和胥氏张力带抗张强度最小,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欠可靠。林源等[30]认为拉力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其实是Lotke和Ecker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与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良好组合。在临床上,通过空心钉固定牢靠,且具有骨折端初始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此法较克氏针张力带相比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克氏针必须穿出髌骨及髌韧带,膝关节活动时可造成克氏针弯曲,而且克氏针没有螺纹,有时会出现滑移并刺激周围软组织,从而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甚至不得不取出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由于股四头肌、髌韧带等软组织衬垫,钢丝不能完全贴附于髌骨骨质,在反复受力作用下,易造成钢丝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空心加压螺钉对骨折块间有加压作用,不会像克氏针那样出现滑移现象。而且还可以精确测量、选择适当长度的空心钉,使空心钉尖端完全埋在髌骨骨质内,避免了如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时克氏针尾部经常刺激皮肤、影响膝关节活动的缺陷。多数学者认为髌骨横行骨折以及二分髌骨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为最佳适应证。但因空心钉体积较大,对骨质破坏较多,在较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缺陷。镍钛形状记忆金属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Bueher[31]首先发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32],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上都得到充分的证实[33].于1990年经美国FDA批准为医疗设备并可以进入临床。近年来使用NiTi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得到迅速推广使用,其主要在于其具备以下突出优点:(1)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Ryhanen[34-36]等人对NiTi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细胞试验表明NiTi对成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但NiTi在细胞培养介质中最初的Ni离子释放速度比较高;体内软组织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NiTi对肌肉组织没有明显的毒性,其肌肉内、神经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内截肢手术愈合、骨矿化和再成型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其骨组织相容性良好,可以在临床外科推广应用。Wever[37]等人及Hanawa[38]等人发现,,NiTi 合金在人体模拟液中浸泡或在体内植入后表面存在钙磷层,即在氧化物钝化膜上生成了钙磷层,而钙磷是骨组织基本成分,NiTi合金表面生成钙磷层可以有效提高合金基体与骨组织的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是非常理想的人体生物功能材料。(2)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许硕贵等[39]采用环氧树脂模拟实用状态的髌骨模型,经光弹性三维生物力学试验证实,NT-PC对髌骨三维光弹模型所产生的应力以纵向主应力为主、横向主应力为辅、剪应力相对较小,并且应力分布比较全面,表明了其对粉碎性髌骨骨折的良好治疗作用;髌面部应力的存在对维持髌面解剖对位较为有利;髌骨下极的应力场证明了NT-PC对髌尖骨折的独特治疗作用。另外,NT-PC所产生的主、剪应力值的合理分布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固定并促进骨折愈合。李贺君[40]等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作蟹爪式聚髌器,并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髌骨横型骨折,蟹爪式聚髌器的固定作用明显优于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而且证实其具有加压内固定作用,加压能明显促进内固定的坚固性,通过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加压内固定,可增强骨折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加强接骨的稳定性,

从而保护重建血液循环,容易使新骨跨越骨折间隙,促进骨折愈合,不必作外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肢体组织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3)操作简便,不需要螺母、螺钉、钢丝等辅助内固定器材,放置和取出无需特殊器械,缩短了手术时间,钻孔、楔入等医源性损伤可以降至最低,持续的抱聚力同时可大大缩短骨折的愈合周期。使用NiTi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①选择合适的髌骨爪,过大易造成环抱不紧,导致聚髌器松动,过小易造成爪枝不能完全复形,导致脱落。②溶液温度要适宜,复温时应控制在40~45℃,温度过高易造成组织损伤;③术中髌骨爪应紧贴髌骨上下缘,避免术后功能活动中因髌韧带及股四头肌键牵张致爪枝脱出。应在髌韧带及股四头肌腱在髌骨的附着部用尖刀切开至骨质,使爪枝紧抓髌骨骨质。DaiKR[41]等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证实了NT-PC 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上,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效果突出。到目前为止,可认为是一种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篮网钢板最早于1988年由Smiljani设计用以

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42]。篮板主要构造(见右图)[43]:正下方两个钉孔,前表面上方3爪,尖端向上可覆盖骨折线,下方7爪,中间3爪尖端弯曲向后上方,两侧各2爪,尖端弯曲向后,两侧各有1个侧钉孔。整体造型就像一个篮网一样,可兜住并固定粉碎性骨折块。Matejcic等[44]回顾性分析120例有移位的髌骨下极骨

折,其中应用篮网钢板的有71例,髌骨下极切除的有19例,篮网钢板组病人可术后早期即可功能锻炼,而且不需任何外固定措施。根据改良Cincinnati膝关节分级系统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两组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显示篮板组患者疼痛少、恢复好,主动活动度大,髌骨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值,优良率%,

而髌骨下极切除组优良率仅%。认为篮网钢板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据krkovic[43]报道,其生物力学研究证实篮网钢板会造成髌韧带短缩及损伤。

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

Cable-Pin系统是基于钢缆与螺钉相结合的内固定原理而设计出的新型内固定物。一套完整的Cable-Pin系统包括:2根直径mm长448mm钢缆(Cable),其一端连接于1枚mm半螺纹松质骨加压螺钉(Pin,长度35mm~60mm)尾端,另端连于一光滑细圆引针,2枚固定钢索用束缚器,压折器,扭力加压手柄,T形手柄,钢索剪,动力系统等。Cable-Pin的设计结合了AO张力带技术原则与骨科材料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旦螺钉被植入骨中,骨折断端即获得纵向静力加压,钢缆较钢丝具有更优秀的静力加压固定作用和更强的金属抗疲劳性,与传统的钢丝进行的实验比较显示,同等直径下钢缆抗牵拉强度是钢丝的3~6倍,抗疲劳能力是钢丝的9~48倍[45]。另一方面,钢索被“8”字环扎于髌骨前面张力侧,在骨折断端间起动力加压作用。钢索收紧后,其张力可以防止螺钉的脱出,同时由于钢索被固定于螺钉尾端,可有效阻止钢索的滑移。用Cable-Pin系统内固定髌骨骨折,钢缆-束缚器连接部抗牵拉强度超过3200N,术中无需联合其他内固定,足以耐受膝关节早期断裂需要[46]。实验也证实Cable-pin系统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无毒性反应,长期存留体内无害,同时合理的设计使其较钢丝更为柔滑坚韧,便于植入和取出,对软组织的刺激更小[47]。Cable-Pin系统固定髌骨骨折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1)符合张力带原则,2枚直径4mm半螺钉拧入骨质后在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钢缆包绕在骨面形成张力带;(2)钢缆的使用方法灵活,尤其在粉碎骨折时可增加一股环形结扎;(3)钉和缆的连接既防止了钉的退出,也防止了钢缆的滑脱和在髌

骨表面的移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4)钉头部不需露出髌骨皮质,对股四头肌肌腱及髌腱不造成压迫,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5)钢缆是通过扭力加压手柄拉紧,束缚器锁定可靠,两股钢缆不会松驰,使钢缆产生足够的张力,达到坚强的内固定,更好地体现了张力带原理。陈晓斌等[48]应用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18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出现骨折块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但Cable–pin系统的最佳适应证为髌骨横形骨折和整块的纵形骨折,伴有上部或下部简单纵形骨折的患者也可应用,而对于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以及冠状面骨折的固定则不适合应用。1984年,RoKKanen教授首先将可吸收材料应用于临床,可吸收材料的应用避免

了患者再次手术而显示其优越性。临床应用的可吸收材料分两种,一种是可吸收缝线环扎加“8”字张力带固定。宋烜等[49]等采用可吸收张力带加环扎治疗40例髌骨骨折,优良率达92.5%,钢丝张力带加环扎对照组达95%,经卡方检验两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此方法克服了克氏针张力带的并发症和避免了二次手术,手术简单、患者痛苦少,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另外一种是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行张力带固定。可吸收材料的选择比较重要,临床上常选择超高分子量PDLLA(聚-DL-乳酸)材料的可吸收钉,PDLLA材料与PLLA(聚-L-乳酸)相比强度相当,但PLLA吸收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易被人体完全吸收的降解颗粒,容易对组织产生刺激[50],而PDLLA生物吸收性较好,能100%吸收。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质量要求高,愈合时间6~8周。PDLLA可吸收螺钉其拉伸强度>48MPa,弯曲强度>13OMPa,在体内初始强度维持时间达3个月,其维持机械强度的时间可以满足髌骨骨折临床愈合所需要的时间[51],同时可吸收钉的生物强度也能达到松质骨强度的20倍,能满足髌骨骨折固定的强度要求[52]。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

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存在一些其他内固定不具备的优点,可吸收材料在植入人体2小时后开始发生径向膨胀,纵向收缩,产生自动加压作用,可以使固定更加牢固,可吸收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松质骨相当,允许骨折端产生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随着其逐渐降解,应力逐渐转移到愈合的骨折面上,利于骨密度的增加,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但它也其局限性,它的固定强度仍不能与金属材料相媲美,尤其是抗扭转强度较弱,不能满足早期功能断裂的目的,需要辅助外固定。其价格也相对较贵,在临床普及也尚有一定难度。其远期治疗效果有内固定物局部软组织肿胀或积液的报道,术后感染率可达%[53],生物植入材料的迟发性无菌性炎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8%[54]。

髌骨骨折外固定器最早是Malgaigne于1843年设计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用于火器伤骨折,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髌骨骨折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的临床报道不多,常用的外固定器主要有抓髌器、髌骨抱聚器以及一些自制的微型外固定器等。髌骨抱聚器是由孙永强教授根据传统抱膝圈理论研制出的髌骨外固定器,其充分利用髌骨附着部稳定的特点,按非关节面形状而设计的下针板,直接作用于撕脱骨折块上,在复位和固定过程中,有一持续使下骨折块向上、折块缘向后的提拉作用,防止了骨折块的旋转和向下移位[55]。穆晓红等[55]采用抱聚器治疗髌骨骨折,优良率达%,固定效果好,其应用缺陷在于它携带不方便,也不能用于纵行骨折等。王洁伟[56]等采用抓髌器共治疗各种类型髌骨骨折220例,6周后全部愈合,201例获得随访,优秀达155例。IbrahimYanmis等[57]提出可在关节镜监测下应用环形外固定器(Circularexternalfixator,CEF)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此方法适用于有移位

的或无移位的大骨块骨折、无移位的粉碎性骨折及可闭合复位的粉碎性骨折。临床上尚有将已行内固定术的患者加用外固定,王全兴[58]对98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认为,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加用外固定,不影响骨折的愈合,但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髌骨骨折外固定器固定尚不能克服如针道感染、复位、穿针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故在临床上一直没有被广泛接受。

4、展望

综上所述,髌骨骨折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尽早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和整齐的髌骨关节面,坚强的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各种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每种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均有一定优越性,但也不是尽善尽美。各种内固定的力学性能尤为重要,然而不同类型骨折选取内固定方式也不尽一样,因此,骨折类型决定内固定方法比固定强度更为重要,我们必须遵循骨折的生物学固定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优质医学材料的不断出现,我们相信设计一种临床疗效较好,价格低廉的生物材料固定器的研究是可以期待的。

髌骨骨折术后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护理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病情,保持患肢中立位,严禁外旋。 2、(一)一般护理 手术后回病房,要按麻醉的要求给予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当患者口渴严重并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可随时给予少量温水,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安全将患者抬至床上,抬时要特别注意为患者保温,保护隐私,并保护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向患者交代饮食、用药、锻炼、疼痛等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因卧床,需给予生活上的护理.有引流管的要放置合理,禁止打折,定时挤压。平时要仔细观察,如发现漏气,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消毒,严格记录。拔管指征:引流24~72小时后,如24小时量不超过50毫升,引流液呈黄色,即可拔除引流管。 ( 二)患肢护理 术后给予患肢抬高,高度应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神经感觉情况、踝及足趾的活动、末梢循环的充盈度、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另外要嘱患者麻醉过后即开始进行踝泵练习,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第一次下床时,护士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入厕时要教会患者做马桶的方法,将患肢抬高垫于脚凳上,高度为与髋关节成90度,以确保患者在排便时的体位舒适。 3、指导功能锻炼术后手术当天麻醉过后,要求患者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后第1天,可尝试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并进行踝泵练

习;术后第2天,患者可持拐下地行走,但只是去厕所及必要的日常活动;术后第3天,后抬腿练习,方式为俯卧位,后抬腿足尖距床5厘米。术后1、2、3周,要继续练习踝泵及股四头肌力量。要特别注意4周内绝对不可以进行直抬腿练习,术后4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屈膝练习时在0°~60°的范围,如有关节内有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即刻冰敷20分钟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可再冰敷,2~3次/日。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以脱拐。 4、饮食指导多饮水,鼓励进食促进骨折愈合的饮食,如排骨汤、牛奶、鸡蛋等。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无渣屑。 6、做好心理护理.

骨盆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指征

骨盆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指征 1988年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移位轻微)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髂前上棘骨折、髂前下棘骨折、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或无移位的单侧、双侧耻坐骨支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此类无需手术,卧床休息)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累及前后环)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翻书样损伤,外旋损伤,open books(外旋暴力)。联合分离小于2.5CM:是联合韧带损伤,而骶棘韧带与骶髂韧带无损伤;联合分离大于2.5CM:都有损伤,需手术治疗。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内旋暴力)。表现为:前环:单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重叠;后环:骶骨压缩骨折,其又分B2.1(同侧骨折),B2.2对侧骨折。如果耻骨支移位不是巨大,一般不手术,可行外固定架。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稳直剪力),同时累及前后环,其特点:整个骨盆底的破裂(骶髂复合体的破裂)。 前方损伤:耻骨联合分离,单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后方损伤:髂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或单纯脱位),骶骨骨折,此为C型和B 型主要区别。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Tile内固定指征: 1. 垂直不稳定为绝对指征 2. 合并髋臼骨折 3. 外固定后残存移位 4. 韧带损伤导致骨盆不稳定,如单纯骶髂后韧带损伤 5. 闭合复位失败 6. 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 补充1.Matta认为骨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超过1CM或耻骨移位合并骨盆后侧失稳,患肢短缩1.5CM 可考虑手术治疗 2.Olson认为骨盆骨折后下肢出现内旋或外旋障碍≥30度,可考虑手术治疗。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足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数患者是由于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压缩所致。由于结构复杂、周围组织特殊、关节面易塌陷,跟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上有比较多的难点。跟骨骨折的治疗总起来可概括为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从理论上和认知上说,治疗方法的优序选择是先非手术方法后手术治疗。本文结合临床实例,总结了跟骨骨折的相关经验,以期推动骨科治疗的发展。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许多骨科的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为提高跟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做了大量工作,但结果并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跟骨骨折范畴中的关节内骨折,其临床效果一直差强人意。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跟骨骨折的资料记录,对跟骨骨折的原理及治疗标准、治疗手段及考虑的因素等作出了概述,以期推动跟骨临床治疗的发展。 1跟骨概述 1.1损伤机制跟骨骨折按照骨折的程度大致,其作用原理可分为高能量作用和低能量作用。高能量强压撞击,最常见的有高处坠落和车祸,这种损伤常常导致跟骨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且伴有脊柱骨折或损伤;低能量容易损伤导致轻微移位骨折。不管哪种能量,都是由剪切力和(或)压缩力引起的。 1.2分类方法跟骨骨折有较多的临床分类方法,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且每种方法的分类主要依据都是X线及CT表现。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Sanders分型,这种方法被多数骨科医生认可,并依据其分类选择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临床效果。本文所述治疗方法也是基于Sanders分型。 这种分型方法,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这种分型的依据是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该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判非常重要。Sanders分型主要有:①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②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有一条骨折线两个骨折块;③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三个骨折块; ④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骨折块,属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2跟骨治疗方式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手术治疗针对于移位较大或粉碎性骨折。 2.1跟骨治疗应考虑的因素 2.1.1患者年龄老年患者(生理年龄50~55岁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

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一例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李红蕾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241000 髌骨是全是最大的籽骨,髌骨骨折较常见,髌骨后面的软骨面与股骨髁前的关节面面构成髌股关节,在膝关节伸直与下蹲时,髌股关节可以减少股四头肌与股骨间的摩擦,从而保护了膝关节。髌骨链接股四头肌肌腱与髌韧带,它们共同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的60%,髌骨两侧为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40%。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或髌支持带由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部分肌腱纤维所构成。此扩张部有辅助伸膝功能外,还有稳定髌骨,限制髌骨侧向运动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患者殷长明性别: 男年龄: 71 岁科别: 骨科床号: 010 住院号: 0081327 。患者因摔倒致左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一小时于2014-10-25 15:00入我科治疗。查体:左膝关节明显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左膝上空虚,髌骨可触及骨擦感,压痛阳性。左膝关节活动因疼痛受限。左足背动脉搏动可,末梢血运感觉可。摄片示:左髌骨粉碎性骨折。首测生命体征:T:36.6 P:70次/分R:17次/分。BP:140/90mmhg,患者于2014年10日31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抗炎、消肿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于11月12日出院。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由于髌骨骨折起病急,突如其来在伤痛易使病人感觉紧张、不安。护士因热情接待,妥善安置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在目的、方法及安全性,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 术前完善检查及做好皮肤准备,指导其适当的锻炼及练习床上排便。 2.1.3 体位护理患者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0cm,以利于淋巴液的回流,减轻疼痛, 2.1.4 疼痛护理由于骨折后局部肿胀、关节内积血等造成的疼痛。可以早期冷敷,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的出血,减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2 术后的护理 ,患肢膝下垫软枕,抬高48h,以促进血液回流,还有每1-2h冷敷10-15min,以减轻局部充血,同时应注意弹力绷带松紧度。 况如足趾血运尚好,但足趾不能主动活动,考虑是神经受压,应告知医生给予局部开窗或者更换石膏,并严密观察患肢伤口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

骨盆骨折的分型

骨盆骨折得分型(四) 骨盆骨折得Tile分类与AO分类 Tile分类方法与AO分类方法相似,主要依据就是骨盆稳定性与致伤暴力得作用方向两个相互关联得因素、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B与C型,按严重性顺序逐渐增加。每型再分为A1、A2、A3三个亚型,而每个亚型又都被扩展了。这种分类方法现已被多数医生所接受。这种分类分法可以当作一个指南来应用。对每一个具体患者得处理,还需要仔细得个性化评估,而不就是依赖死板得分类。 许多类型得骨折、脱位并不符合已有得精确得分类,譬如一些机动车所致得创伤导致骨盆环变得极不规则、因这些暴力都就是高能量暴力,所以骨盆通常就是不稳定得。但仔细分析,所有得病例应该符合已有得分类标准。 (一)A型(稳定型) A型骨盆稳定骨折有两种类型。第一,不影响骨盆环得骨折,譬如骨盆边缘得撕脱骨折,髂骨骨折,骶骨、尾骨得横向骨折。第二,累及骨盆环但骨折轻微而且软组织较完整、这些A型骨折可进一步如下分类: 1、A1型:撕脱骨折:最常见于髂前上棘。?A1-1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A1-2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A1-3型:耻骨结节(棘)撕脱骨折?A1-4型:髂结节撕脱骨折?A1-5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 A1型损伤大都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使撕脱得骨折复位固定。? 2.A2型:稳定得髂骨翼骨折或移位较小得骨盆环骨折。 A2-1型:孤立得髂骨翼骨折?A2—2型:稳定得无移位或仅少许移位得骨盆环骨折?A2—3型:孤立前环骨折。这型种损伤也被称为骑跨骨折或蝶状骨折,因为它累及全部4个耻骨支而没有后部损伤。? 3。A3型:骶/尾骨得横向骨折 A3-1型:尾骨骨折或骶尾关节脱位,此型损伤较常见,一般不会有神经损伤,但在某些患者 会长期疼痛。?A3-2型:无移位得骶骨横向骨折,通常由摔伤所致,特别就是老年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而不需要手术治疗。?A3-3型:有移位得骶骨得横向骨折,,此型损伤可发生于单纯得摔伤。? (二)B型(部分稳定型)?这类骨折都就是旋转不稳定,但垂直方向与后方却就是稳定得。这类骨折可以有前方得移位,如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移位,但就是没有垂直方向或后方得移位,或者有移位但通常小于1cm。若后方得移位大于1cm,就说明存在垂直方向得不稳定,即C型损伤。垂直方向稳定得B型损可以由外部得旋转暴力(前后向得挤压)导致,也可由内部得旋转暴力(侧方挤压)所导致。暴力可以就是单侧得,也可以就是双侧得、B型损伤得特征就是后部张力带完整(就是由于骶髂韧带得存在与坚固得骶骨或髂骨影响) 以及骨盆底完整。

跟骨骨折(已修改)

住院志医保号 足踝科住院号1006553 姓名:高世君单位及职业:无,农民 性别:男家庭住址:四川省仁寿县高家镇石寿村9组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7-24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7-24 籍贯:四川省仁寿县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主诉:右足疼痛、肿胀、活动困难1天。 现病史:1天前从约3米高处货车上坠落后右足着地,当时即感右足剧痛不能站立、肿胀、活动困难。无头晕、昏迷、意识障碍等。无麻木、放射痛,右足无皮肤破溃。被工友送到当地医院就诊,拍X线片示“右跟骨骨折”,予石膏托固定,静滴抗生素及七叶皂苷等治疗,患者病情平稳,为进一步治疗于今日转我院就治,经急诊科检查,拍片,以“右跟骨骨折”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神清,精神好,饮食及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

住院志 足踝科住院号1006553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源地久居史,无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烟酒少量。 婚育史:已婚,育1子,妻子及儿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80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10/ 70 (mmHg) 一般情况:体位自主神志清楚面容自然发育良好营养中等体型正力型 皮肤粘膜:颜色正常皮疹无 出血点及瘀斑无肝掌无蜘蛛痣无其他无 浅表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部:眼:角膜透明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对称,灵敏耳:耳廓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听力粗测正常乳突压痛无 鼻:鼻中隔居中分泌物无 口腔:粘膜红润,无异常分泌物 咽:不红,双侧扁桃体无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4例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20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8±0.2)h,长于B组的(1.2±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局部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10例(29.4%),与B组的2例(1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功能恢复优12例,良22例;B组术后功能恢复优8例,良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的治疗,取得了的复位优良和固定坚强的效果,在术后早期局部皮肤并发症方面,较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开放手术 跟骨骨折发生率高,致残严重,在创伤骨科较常见,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其中90%为21~45岁男性,关节内移位骨折占60%~75%[1]。现阶段对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通常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手术治疗,但跟骨外侧皮肤血运差,皮下无筋膜层覆盖,传统外侧入路手术后皮肤感染坏死率较高。现将本院2008年6月~2015年10月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男46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9.1岁。其中双跟骨骨折20例,合并有脊柱复合型损伤12例。所有病例在入院后2~14 d内进行手术。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2]:Ⅱ型18例,Ⅲ型23例,Ⅳ型13例。两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压痛等。X线表现:距下关节面塌陷,高度丢失,Bohler角变小或消失,最小为-5°,最大为15°。34例采用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20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 1. 2 方法 1. 2. 1 术前治疗患肢布朗氏架抬高,消肿及止痛治疗。常规行跟骨侧、轴位X线及CT平扫,辅助三维重建。观察骨折粉碎程度,常规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评定骨折类型。所有病例在入院后2~14 d行手术,且由同一组医生进行。由麻醉师行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术前0.5 h抗生素预防性用药。

髌骨骨折单病种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单病种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是因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粉碎型;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多为横断型骨折。 一、护理评估 (一)症状与体征,伤后膝部疼痛、局部压痛、肿胀,髌前皮下瘀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骨折后关节内大量积血,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线间隙。 (二)X线检查,X线可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护理: (一)按骨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按骨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三)按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护理 三、辨证施护 (一)早期(伤后1~2周内) 主证: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经络,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 施护: 1、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及水果,忌生冷、辛辣、刺激物。 3、口服和中消瘀口服液10ml,1日3次,饭前温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或指压合谷、昆仑,足三里。 4、心理护理:病人受伤后因担心致残,是否手术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主动安慰病人,向病人耐心解释病程、治疗经过,使病人对病情康复充满信心,配合治疗。 5、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准备好石膏、绷带等用品,石膏外固定后嘱病人不能自行拆除石膏。 6、功能锻炼以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疼痛稍减轻后即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小时不少于100次,以防止股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二)中期:(伤后3~6周内) 主证: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折初步稳定,但未完全连接,活血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施护: 1、饮食宜营养丰富的膳食,还可食黑大豆、贝类、蟹、油菜、木耳、栗子、山渣等食品以辅助散瘀止血,待脾胃健运后,可以补养气血,以血肉有情忌品为宜,多食骨头汤。 2、口服“骨复胶囊”3粒,1日3次,以接骨续筋,舒筋活血。 3、功能锻炼应逐步活动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如无禁忌,应随时左右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和足部关节活动,膝部软组织修复愈合后,开始练习抬腿,伤口拆线后,如局部无肿胀,无积液,可带着石膏托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 (三)后期(伤后7周以后) 主症:膝部瘀肿已消,已有骨痂生长,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适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 施护:

骨盆骨折的分型

Tile分类方法与AO分类方法相似,主要依据是骨盆稳定性和致伤暴力的作用方向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B和C型,按严重性顺序逐渐增加。每型再分为A1、A2、A3三个亚型,而每个亚型又都被扩展了。这种分类方法现已被多数医生所接受。这种分类分法可以当作一个指南来应用。对每一个具体患者的处理,还需要仔细的个性化评估,而不是依赖死板的分类。 许多类型的骨折、脱位并不符合已有的精确的分类,譬如一些机动车所致的创伤导致骨盆环变得极不规则。因这些暴力都是高能量暴力,所以骨盆通常是不稳定的。但仔细分析,所有的病例应该符合已有的分类标准。 (一)A型(稳定型) A型骨盆稳定骨折有两种类型。第一,不影响骨盆环的骨折,譬如骨盆边缘的撕脱骨折,髂骨骨折,骶骨、尾骨的横向骨折。第二,累及骨盆环但骨折轻微而且软组织较完整。这些A型骨折可进一步如下分类: 型:撕脱骨折:最常见于髂前上棘。 A1-1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A1-2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A1-3型:耻骨结节(棘)撕脱骨折 A1-4型:髂结节撕脱骨折 A1-5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 A1型损伤大都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使撕脱的骨折复位固定。 型:稳定的髂骨翼骨折或移位较小的骨盆环骨折。 A2-1型:孤立的髂骨翼骨折 A2-2型:稳定的无移位或仅少许移位的骨盆环骨折 A2-3型:孤立前环骨折。这型种损伤也被称为骑跨骨折或蝶状骨折,因为它累及全部4个耻骨支而没有后部损伤。 型:骶/尾骨的横向骨折 A3-1型:尾骨骨折或骶尾关节脱位,此型损伤较常见,一般不会有神经损伤,但在某些患者会长期疼痛。 A3-2型:无移位的骶骨横向骨折,通常由摔伤所致,特别是老年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而

髌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髌骨骨折病人的护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髌骨骨折的护理 一、定义: 以髌骨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瘀斑以及膝部皮肤擦伤为主要表现的骨折。 二、解剖生理: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子骨,呈扁平三角形,位于膝关节之前,参与膝关节的构成。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的作用,尤其对膝关节伸直的最后15°~30 °范围更为重要。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肌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滑车作用。 三、病因: 髌骨部位表浅,一旦遭受外力则首当其冲易发生骨折,骨折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骨折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踢伤等,骨折多为粉碎型,其髌前腱膜,股四头肌及髌骨两侧腱膜和关节囊多保持完好,骨折移位较小,亦可为横断型骨折。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如突然滑倒时,膝关节半屈位,股四头肌骤然收缩,牵髌骨向上,髌韧带固定髌骨下部,而股骨髁部向前顶压髌骨形成支点,3种力量同时作用造成髌骨骨折。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骨折,移位大,髌前筋膜及两侧扩张部撕裂严重。

四、诊断检查: 明显外伤史,患肢疼痛,活动受限。Х线片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五、临床表现: 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 1、膝关节的疼痛,不能伸直,不能负重; 2、局部压痛,肿胀、血肿和皮下淤血; 3、伤后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移位明显的骨折可摸到骨折的裂隙。 六、治疗措施: 对新鲜髌骨骨折的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滑,给予较牢固内固定,早期活动膝关节,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一)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此法适用于无移位髌骨骨折,不需手法复位,抽出关节内积血,包扎,用长腿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患肢于伸直位 3~4 周。在石膏固定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去除石膏托后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

骨盆骨折的分型

骨盆骨折的分型(四)骨盆骨折的Tile分类与AO分类 Tile分类方法与AO分类方法相似,主要依据是骨盆稳定性和致伤暴力的作用方向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B和C型,按严重性顺序逐渐增加。每型再分为A1、A2、A3三个亚型,而每个亚型又都被扩展了。这种分类方法现已被多数医生所接受。这种分类分法可以当作一个指南来应用。对每一个具体患者的处理,还需要仔细的个性化评估,而不是依赖死板的分类。 许多类型的骨折、脱位并不符合已有的精确的分类,譬如一些机动车所致的创伤导致骨盆环变得极不规则。因这些暴力都是高能量暴力,所以骨盆通常是不稳定的。但仔细分析,所有的病例应该符合已有的分类标准。 (一)A型(稳定型) A型骨盆稳定骨折有两种类型。第一,不影响骨盆环的骨折,譬如骨盆边缘的撕脱骨折,髂骨骨折,骶骨、尾骨的横向骨折。第二,累及骨盆环但骨折轻微而且软组织较完整。这些A型骨折可进一步如下分类: 1.A1型:撕脱骨折:最常见于髂前上棘。 A1-1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A1-2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A1-3型:耻骨结节(棘)撕脱骨折 A1-4型:髂结节撕脱骨折 A1-5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 A1型损伤大都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使撕脱的骨折复位固定。 2.A2型:稳定的髂骨翼骨折或移位较小的骨盆环骨折。 A2-1型:孤立的髂骨翼骨折 A2-2型:稳定的无移位或仅少许移位的骨盆环骨折 A2-3型:孤立前环骨折。这型种损伤也被称为骑跨骨折或蝶状骨折,因为它累及全部4个耻骨支而没有后部损伤。 3.A3型:骶/尾骨的横向骨折 A3-1型:尾骨骨折或骶尾关节脱位,此型损伤较常见,一般不会有神经损伤,但在某些患者会长期疼痛。 A3-2型:无移位的骶骨横向骨折,通常由摔伤所致,特别是老年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而不需要手术治疗。 A3-3型:有移位的骶骨的横向骨折,,此型损伤可发生于单纯的摔伤。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2013-03-25 本文行家:骨科收藏 跟骨骨折诊疗常规 【病情评估】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足部跟骨畸形情况,局部皮瓣血运情况,距下关节活动情况,多为高处坠落伤,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胸腹部损伤,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协助诊疗。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损伤部位及时拍摄肩部创伤系列X线片(足前后位,侧位,轴位,斜位,broden位X线片)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CT检查:进一步明确距下关节面是否受累及骨折移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 1.判断是否有骨折 (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多为高处坠落伤)、时间、机制、部位、是否合并开放性伤口及有无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张力性水泡、跟骨畸形、压痛、反常活动、距下关节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侧位判断跟骨高度丢失(Bohler's角丢失)和后关节面的旋转;轴位判断内外翻和足跟宽度;前后位、斜位判断前途、跟骰关节面是否受累;Broden 位判断后关节面移位情况。 2.判断骨折的类型 常用Sanders跟骨骨折分型:根据CT30°半冠状位扫描,最大程度显示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将跟骨平均分为3柱,跟骨后关节面由平行于跟骨纵轴的A.B两线分为3 个等大的区域,产生3种潜在的骨折块,外侧、中央、内侧; I型:所有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II型:后关节面2片段骨折,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C3个亚型 III型:后关节面3片段骨折,按照2个骨折线的位置分为AB.AC或BC3个亚型 IV型:后关节面4片段骨折,为严重的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常不止4个骨块。 3.鉴别诊断:是否合并腓肠神经损伤,周围皮瓣坏死,是否为病理骨折,是否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 【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对存在以下情况者可选择保守治疗。 不能负重的老年患者、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局部皮肤和软组织的条件差、有下肢周围缺血性疾病者;距下关节外骨折:前突骨折、载距突骨折,内侧和外骨突,或体部的关节外骨折无移位或移位<2mm者(SandersI型),可给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6周,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结节撕脱性骨折,可予螺钉内固定,以恢复跟腱力量。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局部软组织会出现肿胀,水泡等其他情况,应等伤后1-2周,消肿后手术,早期可给予外固定架、石膏临时固定。对于合并以下情况之一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1)跟骨的长度(轴长和水平长):缩短明显; (2)跟骨的宽度:增加1cm; (3)跟骨的高度降低,跟距高、骰骨至底线高、舟骨至底线高和跟骨高。降低≥2cm;(4)跟骨的Bohler's角:缩小≥15°、消失或反角; (5)跟骨的Gissan's 角:缩小≥90°或增大≥130°; (6)跟骨距下关节的不平整:骨折块移位≥2mm(Crosby LA,1996); (7)跟骰关节的不平整:骨折块移位或间隙≥2mm; (8)伴有的跟骨周围的脱位:跟骨骨折伴有跟骰关节、距下关节或后关节面的脱位或半脱位;

髌骨骨折护理查房

髌骨骨折的护理查房 杨芳 病例:13床费业静男69岁住院号:1119048 入院时间:2011.9.16 主诉:摔伤致右膝部肿痛活动受限1小时余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1小时不慎摔伤,当即感到右膝剧烈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继而局部肿胀;立即送入医院检查并摄片x线片后,拟诊“右髌骨骨折”收治入院,入院时T:37.5°C P:80次/分R:20次/分BP:140/80mmhg 患者伤后意识始终清醒,无恶心、呕吐等现象。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胆结石手术。 入院诊断:右髌骨骨折、右手背及腕部挫伤、右眼部挫伤 实验室检查:x线摄片示右髌骨骨折,心电图示心动过缓(56次/分)生化显示钾3.3mmol/l 治疗:给予复方骨肽、丹参静脉滴注,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行阿托品实验结果阳性,并给予左福康、点舒眼膏滴眼和涂眼。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计划: 9.16 P1有体温过高的可能:与骨折引起的炎症,皮肤破损感染有关。 I: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破损皮肤的情况;破损皮肤每日两次碘伏消毒,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3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9.19 O: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平稳。 P2 疼痛:与骨折有关。 I: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时安慰患者,认真听取患者的不适,并给与相应的处理。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教会患者一些放松的技术如深呼吸、听音乐来减轻疼痛,要求家属对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 9.19 O: 患者疼痛缓解。 P3 感知改变视力障碍:与眼内积血和眼内组织损伤等因素有关。 I:热情接待患者,安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右眼先做冷敷,1-2天后改热敷;遵医嘱给予左福康、点舒眼膏滴眼和涂眼。 9.21 O:患者眼内淤血减少,视力恢复。 9.17 P1 睡眠形态紊乱:与躯体移动障碍,骨折后不能更换体位,疼痛有关。 I: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告之家属给予支持和鼓励。遵医嘱给予止疼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9.20 O: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P2 有发生便秘的可能:与活动受限,不适应床上大便有关。 I: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预防便秘的方法如:多饮水;多吃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每日数次顺时针按摩腹部;鼓励患者适当床上活动;训练床上大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必要时给予开塞露外用 9.20 O: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大便每日一次。 P3 自理能力缺陷:与骨折后肢体活动和功能受限有关。 I:做到四送,即送饭,送水,送药,送便器,做好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协助患者完成进食,穿衣,床上擦浴,床上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9.20 O:患者的生活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 P4 营养失调:与患者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有关。 I: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低盐低脂及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应严格进行饮食管理,根据生理需要,确定饮食总热量和营养成分,进餐定时定量,以控制血糖;提供清洁、干净的环境,并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增进食欲;让患者了解充足的营养对疾病的支持和恢复

髌骨骨折护理

髌骨骨折护理 一、患肢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术前因骨折引起疼痛肿胀,为防止骨折错位,应尽量减少患肢的活动,需要移动时可用棉花腿包扎或直夹板固定后再予以移动。术前教会患者练习股四头肌力量的方法和在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并告之患者术后有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以及出现不适的一些对策。根据骨折及治疗情况将患肢平放或膝下垫软枕。保持患肢中立位,严禁外旋。.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处理。 二、拐杖护理 告知患者,使用拐杖时,一定要高度集中精神,保持拐与健肢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对于患者来说是最安全的。同时要提醒患者,地面潮湿的时候,千万不要行走,否则易发生意外,持拐走路时要穿轻便合适的鞋,两拐的宽度要与双肩并宽,拐的高度要距腋窝10厘米,双上肢用力,不要腋部支撑,避免腋下受压,损伤臂丛神经。 三、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的护理 髌骨骨折后如果关节肿胀明显、积液较多,应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抽出膝关节内的积血积液。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再用直夹板固定4周,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可直腿下地行走,每日行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 伤后4~5周,每天去夹板练习屈膝到50°,每天10分钟,时间不要太长,一次即可。练习完后将夹板带上。 伤后5~6周,每天屈膝练习到60°,练习时间和次数同上。练习完成后带上夹板。

伤后7周:屈膝关节练习到80°,可以考虑去除夹板,但决定前应先拍X线片。 伤后8周,彻底去除夹板,屈曲关节可以达到90°。 伤后9周,屈曲可到100°。 伤后9周以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的膝关节活动度。 在功能恢复中,同样不能忽视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四、手术治疗护理髌骨骨折患者术后的护理,除术后常规护理外,在骨折痊愈的后期,要注意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使膝关节的功能得到恢复。 (一)一般护理 手术后回病房,要合理安排,安全将患者抬至床上,抬时要特别注意为患者保温,保护隐私,并保护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向患者交代饮食、用药、锻炼、疼痛等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因卧床,需给予生活上的护理,协助床上大小便和日常洗漱、进食、饭前饭后洗手,将日常用品、信号灯等放于患者易取之处。 (二)患肢护理 术后给予患肢抬高,高度应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神经感觉情况、踝及足趾的活动、末梢循环的充盈度、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另外要嘱患者麻醉过后即开始进行踝泵练习,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第一次下床时,护士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入厕时要教会患者做马桶的方法,将患肢抬高垫于脚凳上,高度为与髋关节成90度,以确保患者在排便时的体位舒适。 (三)疼痛护理 需要区分膝部的疼痛,是术后切口疼痛还是术后敷料包扎过紧引起的疼痛。若术后切口疼痛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如杜冷丁、美菲康等,给药时必须足量早期,

骨盆骨折分类及治疗指南

骨盆骨折分类及治疗指南 摘要 骨盆骨折在多发创伤中较为常见,仍然给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医师造成一个艰难的治疗困境。由于涉及高能损伤机制,通常合并其他部位多发伤,需要各科专家联合诊治。获得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有赖于早期诊断并优先治疗最直接危及生命的损伤。与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相对,CT能够用来促进这些方案的实施,即使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亦适用。本文阐述了CT在骨盆骨折中的作用并提供骨折分类之概述。 1. 介绍 骨盆骨折在多发创伤中较为常见,仍然给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医师造成一个艰难的治疗困境。由于涉及高能损伤机制,患者通常合并其他部位多发伤,需要多学科综合小组共同诊疗。许多患者需要采用ABC 方式立即进行复苏和标准ATLS路径。多数关于骨盆骨折的文章主要强调骨折分类,仅附带提及并发症。实际上,优先次序应该是:

1. 识别危及生命的损伤; 2. 识别急性损伤; 3. 骨折分类可协助指导外科治疗,同时也可引起对未被发现的相关损伤的怀疑。 该综述对辨别最密切相关的损伤早期影像学检查有效应用提供指导,并为诊疗计划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骨盆骨折的急性并发症将于随后提到的骨折具体类型一并讨论。一条诊疗法则建议尽早结合应用CT并因此对ATLS的通用意见提出挑战。 2. 损伤机制和复苏 骨盆骨折通常由高能创伤引起,尽管偶尔可能由轻微损伤机制引起。在这些病例中,临床医师应该对可能潜在的骨病理改变有所警觉。然而,对于大多数患者,高能机制导致高比率的多发伤。因此ATLS建议集中于ABC(气道,呼吸,循环)复苏方法[1]。发现其它潜在危及生命的损伤而不是单纯集中于骨盆损伤是至关重要的。

骨盆骨折的分型审批稿

骨盆骨折的分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骨盆骨折的分型(四)骨盆骨折的Tile分类与AO分类 Tile分类方法与AO分类方法相似,主要依据是骨盆稳定性和致伤暴力的作用方向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B和C型,按严重性顺序逐渐增加。每型再分为 A1、A2、A3三个亚型,而每个亚型又都被扩展了。这种分类方法现已被多数医生所接受。这种分类分法可以当作一个指南来应用。对每一个具体患者的处理,还需要仔细的个性化评估,而不是依赖死板的分类。 许多类型的骨折、脱位并不符合已有的精确的分类,譬如一些机动车所致的创伤导致骨盆环变得极不规则。因这些暴力都是高能量暴力,所以骨盆通常是不稳定的。但仔细分析,所有的病例应该符合已有的分类标准。 (一)A型(稳定型) A型骨盆稳定骨折有两种类型。第一,不影响骨盆环的骨折,譬如骨盆边缘的撕脱骨折,髂骨骨折,骶骨、尾骨的横向骨折。第二,累及骨盆环但骨折轻微而且软组织较完整。这些A型骨折可进一步如下分类: 型:撕脱骨折:最常见于髂前上棘。 A1-1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A1-2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A1-3型:耻骨结节(棘)撕脱骨折 A1-4型:髂结节撕脱骨折 A1-5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 A1型损伤大都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使撕脱的骨折复位固定。

型:稳定的髂骨翼骨折或移位较小的骨盆环骨折。 A2-1型:孤立的髂骨翼骨折 A2-2型:稳定的无移位或仅少许移位的骨盆环骨折 A2-3型:孤立前环骨折。这型种损伤也被称为骑跨骨折或蝶状骨折,因为它累及全部4个耻骨支而没有后部损伤。 型:骶/尾骨的横向骨折 A3-1型:尾骨骨折或骶尾关节脱位,此型损伤较常见,一般不会有神经损伤,但在某些患者会长期疼痛。 A3-2型:无移位的骶骨横向骨折,通常由摔伤所致,特别是老年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而不需要手术治疗。 A3-3型:有移位的骶骨的横向骨折,,此型损伤可发生于单纯的摔伤。 (二)B型(部分稳定型) 这类骨折都是旋转不稳定,但垂直方向和后方却是稳定的。这类骨折可以有前方的移位,如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移位,但是没有垂直方向或后方的移位,或者有移位但通常小于1cm。若后方的移位大于1cm,就说明存在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即C型损伤。垂直方向稳定的B型损可以由外部的旋转暴力(前后向的挤压)导致,也可由内部的旋转暴力(侧方挤压)所导致。暴力可以是单侧的,也可以是双侧的。B型损伤的特征是后部张力带完整(是由于骶髂韧带的存在和坚固的骶骨或髂骨影响)以及骨盆底完整。 型:翻书样损伤(外部的旋转不稳定) ①B1型:单侧损伤。 ②B3-1型:双侧损伤。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 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髌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髌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定义: 以髌骨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瘀斑以及膝部皮肤擦伤为主要表现的骨折。 解剖生理: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子骨,呈扁平三角形,位于膝关节之前,参与膝关节的构成。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的作用,尤其对膝关节伸直的最后15°~30 °范围更为重要。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肌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滑车作用。 病因: 髌骨部位表浅,一旦遭受外力则首当其冲易发生骨折,骨折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骨折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踢伤等,骨折多为粉碎型,其髌前腱膜,股四头肌及髌骨两侧腱膜和关节囊多保持完好,骨折移位较小,亦可为横断型骨折。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如突然滑倒时,膝关节半屈位,股四头肌骤然收缩,牵髌骨向上,髌韧带固定髌骨下部,而股骨髁部向前顶压髌骨形成支点,3种力量同时作用造成髌骨骨折。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骨折,移位大,髌前筋膜及两侧扩张部撕裂严重。 诊断检查: 明显外伤史,患肢疼痛,活动受限。Х线片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临床表现: 膝关节积血,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活动困难,不能自动伸直。横断骨折有移位时,可摸出骨折线及骨块间间隙。陈旧性骨折有移位者,因失去股四头肌作用,伸膝无力,走路缓慢,并可有关节活动障碍。 1、膝关节的疼痛,不能伸直,不能负重; 2、局部压痛,肿胀、血肿和皮下淤血; 3、伤后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移位明显的骨折可摸到骨折的裂隙。 治疗措施: 对新鲜髌骨骨折的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滑,给予较牢固内固定,早期活动膝关节,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一)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此法适用于无移位髌骨骨折,不需手法复位,抽出关节内积血,包扎,用长腿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患肢于伸直位3~4 周。在石膏固定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去除石膏托后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 (二)切开复位固定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多种,可分为两类,一类行内固定后仍需一定时间的外固定;另一类内固定比较坚强,不需外固定。 1.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适应证 a. 髌骨横行骨折;b. 能复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