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第一章、儿童学习心理第二课

一、

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1882)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美国的霍尔是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3、比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测验方法主张用精确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

4、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

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

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集中观察指在长时间内连续观察;分散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进行的间隔观察,每次观察一段时间,反复进行。全面观察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被试的

心理面貌进行方方面面的观察以了解被试一定时期内全部心理的

表现;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选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

某些方面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一

组儿童;某一个儿童。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过,使用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坚持观察的目的性、

客观性、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②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

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直接调查法是由被研究者本人直接回答所问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其本人提问来进行。间接调查法是由熟悉被研究者情

况的人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对其家

长、老师、其他同学来进行。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

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

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同时调查很多人,能在短时间

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难以保证每个被调查者都能如实无遗漏的回

答所有问题。口头调查法即谈话法,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面对面交

谈,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谈话的方式有个别交谈、开小型座

谈会。口头调查法能对被调查者的情况有一个详尽、系统的了解,

并且往往有意外的收获,但口头调查法比较费时,对调查者的要求

也较高。

③个案法:个案法是将一个具体单位(一个儿童、一个儿童群体、一个儿童

群体的某一问题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象、特征和过程进行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由于观察比较细致、记述比较系统,可以获得别的方法所不能获得的宝贵资料。个案研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单个儿童的个别资

料,缺少可供比较的个体或群体。同时从单个个体得到的资料不一

定有代表性,很难对大多数儿童作出一般性的推论。

2、实验性研究方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借助

专门的实验设备,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个体生理及行为变化,揭示出特定条件与儿童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局限性主要在于实验室情况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能会使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②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

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以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局限性是如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给因果分析带来障碍;花费较多,所需技能也较复杂等。

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1、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

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横向研究的优点在于时间短,取样大,一般只需几天或几个月,就能迅速地获得大量的数据资料,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不足之处: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

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

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同时,也因为所花时间太长,难免有被试流失,使原本不多的样本更加少,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纵向研究有时需要被试反复做某几项测验,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即所谓的“测验通”)。此外,长期的纵向研究很易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势必影响研究结果。有的结果本身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过后有可能就失去了其重要性。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

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出生~3岁:直观行动思维

2、3岁~6、7岁:具体形象思维

3、6、7岁~11、12岁:形象抽象思维

4、12岁~14、15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5、14、15岁~17、18岁: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

遗传是父母的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的生物性传递,而遗传因素就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的因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的,包括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生物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如维持生物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来说,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而他对性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的舒适和快感。儿童的吮吸和排泄

等能够产生快感的生活内容都被包含在内。弗洛伊德认为,在性本能逐渐

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

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2、弗洛伊德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①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应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和运

动中去,使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精力的释放。

②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对儿童多给予一些表扬,

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

③要注意引导小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去尝试体验别人的情绪情

感,从而学会助人与分享。

④另外,要特别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

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

⑤同时,对于小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不能

一味地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⑥因为小学生的自我和超我都还在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很容

易受到本我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所谓的“道德问题”,如说谎、

偷东西等。

⑦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把这种问题的

性质看得过于严重,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⑧但同时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

习惯。

五、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重要)

1、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①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

②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

③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

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④发展危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它对于个体而言,也具有正面的促动作

用。

⑤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

不好,将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发展。

2、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①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

之间的冲突。

②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

的实现。

③而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

密切的关系。

④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

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⑤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⑥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

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⑦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

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重要)

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

(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1、动作的重要性

①皮亚杰十分重视动作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儿童

的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

主体的动作。

②皮亚杰强调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正是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使儿童的心理不断地得以发展。

③而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儿童的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

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④儿童通过动作而完成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认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图式

图式的概念是皮亚杰提出的,他用它来表达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

在任何年龄,儿童都要依赖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图式来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

而正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图式,所以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同样的事物,因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3、同化和顺应

适应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同化就是使用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去解释新的信息或经验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4、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

②生理上的成熟为儿童的某些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③物理环境因素是指个体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

④环境与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能对儿童的心理发

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⑤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才是儿童心

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共4个阶段。

二、皮亚杰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①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一些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观察、引导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过程。

②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模型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即使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使用各种办法帮助学生形成有助于思维的表象。

③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加他们学习活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根据皮亚杰活动教学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

展活动课程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造有利于活动课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第二,拟订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出年龄要求的阶段性。

第三,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编好活动课程的教材。

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原则,应重视过程并承认差异。

七、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重要)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而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主要有四点: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③以抽象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①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关键期。

②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

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③针对这个最近发展区所讲行的教学,才容易收到明显效果并且可以较准

确地预期结果。

3、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①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

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

给予学生一些挑战。

②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

③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第三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感知觉、注意

1、视崖实验

“视觉悬崖”结果发现:7个月婴儿爬到悬崖边的时候几乎全部停止前行。

后来的心理学家通过测量不同的月份的婴儿的生理指标发现,两个月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其知觉所引起的反应是好奇而非恐惧。

2、儿童注意的发展

①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②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发展是智力整合发展的保证。新生

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在婴儿学会说话以后,受意识支配的有意注

意出现。5岁半的儿童,随意注意(社会性行动)有一个很大飞跃

③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儿童注意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

3、教师判断幼儿是否集中注意的重要线索:

适应性活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面部表情紧张

4、注意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拥护者,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注意是儿童游

戏和学习的保证。

②注意对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5、影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

①注意力的发展与儿童自身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②营养过量和缺乏都可能由于导致儿童身体不健康而阻碍其注意力的发展

6、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

注意的集中性和持久性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能力

注意的转移能力

注意的广度(幼儿2-3)

7、在对儿童注意力的培养中注意:

刺激丰富化原则

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

形式立体化原则

空间渗透式原则

8、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注意的对象具体形象、生动鲜明

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

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

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

注意对象、任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

无关刺激的干扰易引起分心

9、如何判断儿童注意力问题的?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短暂

活动过多

情绪不良或社会适应不良

10、如何利用注意特征开展教学?

第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又如,低年级儿童上课时,如果教材是比较没有兴趣的,而教师又不能运用一些有兴趣的教学方法,那么,保持注意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儿童提出努力学习的要求,要求儿童有意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

小学儿童一般还不善于把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的方面,而常把注意分散到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方面去,以致被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所吸引而注意分散。因此,在整个小学时期内,教学的直观性,都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小学儿童还和学前儿童一样,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当然,小学儿童在对这些情绪状态的控制上,跟学前儿童比起来,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小学儿童注意的外部表现特别容易显露,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判断他们是否在注意听讲,甚至有些儿童想表面上装作用心听讲的样子,也常常做得不像,而中学生就不是这样了。

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织。(活动的过程的组织合理有效)

(二)记忆

11、儿童记忆的特征

①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

和提取的过程。

②婴儿记忆的特征:(1)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为主,还不能为特定的目

的进行记忆。

(2)婴儿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

(3)婴儿提取信息的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回忆则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

心理表征的过程。延迟模仿:即不是立即就出现的模仿,而是经

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模仿)

(4)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即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

(5)婴儿的习惯化速率存在差异,婴儿习惯化相对较快的

儿童在IQ测验上得分也较高。

12、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1)保持是记忆者对信息进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2)保持中出现的两个方面的变化:质和量(量上的变化表

现为信息数量的减少,出现遗忘。质的变化则表现为记

忆内容的简略、概括,或是详细、合理,再或者是突出、

夸张。)

(3)儿童在记忆的保持中存在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

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

忆现象。

现象。艾宾浩斯遗忘实验得出: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停止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1.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就越少。(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

的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过度学习达150%的时候,记忆内容保持最佳。)2.学习者对记忆的态度3.记忆内容的性质、数量4.材料之间的干扰。

13、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

①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无意识记忆为主,记忆容量有限)

②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根据遗忘规律和保持规律,科学地组织复

习,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复习方式;避免材料之间的

干扰,同一时间不要安排学习内容太多、避免内容和性质相似的材料安

排在一起)

②儿童有效学习所必需的要素:1.在学习前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2.学习

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建立3.对学习内容的理解4.达到一定量的学习程度

(三)思维

14、儿童思维的发展

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最重要的认识活动,也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②思维的主要特征: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逻辑性: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③思维的分类

解决的问题不同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儿童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④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

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具备思维的基本特征

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状态,主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形式

⑥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征:1.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个体不断地同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顺序性和年龄特征等特点

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儿童思维发生和萌芽的阶段,此时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特点主要是直观行动性主要表现在:产生了词的概括;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性、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拟人性);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入学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直接与感知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四)概念

15、儿童概念的发展

①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儿童概念的形成:儿童在概括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以词为标志的概念。儿童在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中学习、掌握概念,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对概念的掌握还主要停留于事物的感知方面(如大小、形状、颜色、用途等)

②实物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往往从感知觉或实物的用途方面进行概括,以低层

次概念为主,没有完全掌握实物的本质特性的概念

1、4岁左右的儿童不能进行一级概念的独立分类

2、5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进行独立分类,以事物外部特征或功用进行分类

3、6岁左右的儿童可以进行独立分类,对熟悉的实物的许多特征进行综

合,但局限于实物的内外特征

③数概念的发展:数概念相对实物概念更加抽象,掌握数概念是一个较复杂、较

长期的过程。林崇德(1980)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形成数的,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口头数数 2.给物说数 3.按数取物4.掌握数概念

④数概念的年龄特征: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

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但多是靠直接感知的。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

(五)句子发展

16、儿童语义的发展

词汇语义的发展: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

命题语义的发展: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1、前言语阶段的发展1、11个月之前儿童以动作表示回答的反应并非对语

词本身的确切反应,而是对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语词没有分化出来)2、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解出来,作为信号而引起相应的反应,此时儿童才真正理解词的意义。(语词开始分化出来)

2、单词句阶段的发展

①词汇语义:儿童对词义的掌握,从词的意义和词的类型来了解儿童掌

握的第一批词的特点(词义的意义:过度扩充、过度缩小;词的类型:

从抽象和概括水平上,儿童最初使用的是那些中等概括水平的词。从

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程度上来说,儿童最初使用的都是在认知方面和

社会交往方面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词。不同儿童在最初词类的学习

上有一些差异)

②命题语义: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此阶段婴儿能理解的句

子是呼应句、述事句、述意句

3、双词句阶段的发展

词汇语义(词汇数目和种类突飞猛进,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

命题语义(此阶段的命题语义开始出现在儿童口语中)

4、后期的发展

①词汇语义:1.习得新词汇2.有顺序地掌握各类词3.充实词的意义4.从

单义到多义5.学习同音异义词6.构建语义网络

②命题语义:前面八种语义关系向两个方向发展:将两种语义关系连接

在一起而省略其中共有的一个词,将关系中的一个元素扩展成关系本

身如拿+鞋-拿爸爸鞋。

儿童在此阶段还出现在双词句中较少见的语义关系

5、语义发展的机制

儿童如何获得语义的?

①快速映射: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够快速习得某个单

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综合运用一些原则才获得快速映射的能力。

整体性原则:倾向于整体觉知

对比原则:倾向于把新的知识和旧的进行区别

排除原则:倾向于把新名称用在新物体上

②句法线索:儿童一旦掌握了某些语法知识,他们就可能利用这些知识

来弄懂新的单词。

社会认知:儿童语义的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父母和儿童的心理理论共同作用,为儿童语义的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支持。

17、儿童语法的发展

1、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

础系统。

儿童语法的发展主要是指儿童口语中语句结构的发展

2、单词句阶段的发展

单词话语:指的是用单个词来表达成人需要用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它们不再仅仅发挥标志或指物的功能,而可以用来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用来表达愿望和感觉状态等。

儿童的单词话语,具有句法的特点。

3、双词句阶段(电报句)的发展

①在此阶段,儿童句子结构的萌芽开始出现

②词序出现标志着此阶段儿童具有一定句法基础

③此阶段儿童的语法基础很具体,没有形成超出具体语义关系的抽象语

法范畴

④在双词句阶段,儿童还不能理解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抽象含义

4、后期的发展

①句子长度不断增加(句子的长度被视为衡量儿童句法能力的重要指标)

②句法结构复杂性不断提高

(句法结构的发展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指标1.单句的发

展:从两岁后,幼儿开始从不完整句逐渐过渡到开始使用完整的简单句

2.复合句的发展:复合句是由两个以上单句组合而成。五岁幼儿复合句

的发展迅速。较小幼儿所使用的复句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

连词)

5、幼儿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发展可概括为:

①复合句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高

②使用句型增多

③语句趋于完善

6、语法机制:环境因素(前语言交流、妈妈语、对儿童语言的反馈)

认知因素(利用语义来学习语法方面的知识)

生物因素(语言获得装置;生物取向证据:人脑似乎很适宜学

习和使用人类的口头语言,儿童的成熟水平也强烈

地影响着儿童的语法获得,人类语言具有物种广泛

性或普遍性)

18、儿童语用的发展

1、语用:对语言的运用,也即习得语言所用的规则。

构成成分:语音、语义、语法

语用:有效地运用语言,还要掌握对语言意图的把握和语言后果的觉察等语用能力。

2、前言语交流体现出三大特点:

①交流的目的性(9个月后出现“原始请求”“原始肯定”,显示了儿童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指向性。)

②交流的指代性(婴儿出生第9周就出现了类似于指示动作的姿势。)

③交流的约定性(婴儿对语言的模仿,婴儿的仪式化行为)

3、言语阶段表现:①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语言功能指的是语言的用途,

对语言功能的把握是语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皮亚杰研究:

儿童早期的语言功能分为自我中心语言3-4岁,社会性语

言5-6岁)

能够适应于交际对象(清晰度维度;礼貌维度)

能够适应于交际情境(根据交际情境而调节语言表达方式)

能够保持同一话题(交谈中保持话题的一致性)

4、言语发展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①内容、材料、教学方式的设置

②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口头言语的完善

③鼓励儿童多交流和自我交流

④语言形式的灵活多样

⑤课堂内外言语活动

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4-15 18:03:32点击数:1050次互联网我要评论(0)【字体:大中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4.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5.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程过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 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 13.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 14.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15.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 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 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 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要点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3)教育心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的目标转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4)群体心理;教师、学生都是学校的群体,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个体差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它对促进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测验、等级评定、面谈和观察等。8)教师心理;教师在师生双边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角色和专业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4.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与完善阶段。 5.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但应把心理学放在首位,因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为生物的存在,他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杜威—从做中学,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的心理现象。 8.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的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9.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意识作结论,这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2)系统性原则;它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考察和研究。4)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10.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行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要做到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的具体方法有:A实况详录法;B时间取样法;C事件取样法;D特性等级评定。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了解和分析现象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2017年电大电大2017秋《学前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2013秋最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小学儿童心理学重点

1.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4.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5.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9.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0.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a.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b.小学儿童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拓展(1.课程的增加,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2.集体生活、劳动和校园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 3.情绪表现形式的多样化)c.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 1.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3.开展活动,培养积极情感 4.运用移情,丰富情感体验 5.培养小学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6.发展小学儿童的高级情感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a.培养小学儿童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b.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意志的锻炼 c.运用集体的力量 d.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e.正确对待挫折 f.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锻炼意志品质g.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 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a.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学校和教师要为儿童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b.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1.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中加以发挥和指导。2.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c.利用原有兴趣转移。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学习境遇的有效措施。d.适当地表扬和鼓励。1.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儿童兴趣的有效手段 2.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3.要防止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不可置否,不做评价的态度和做法。 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1.掌握学生气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2.依据学生的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3.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行为的自我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其积极面。小学儿童的性格培养(性格的影响因素):a.家庭作用(1.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第一个社会环境,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2.儿童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直接来源于家庭父母的影响教育。)b.家庭与其他群体的作用(1.学校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 2.学校是一个文化内容丰富的场所,利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哺育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3.学生群体,也影响着性格形成 4.教师在学生性格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中有威望的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c.自我教育的作用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这是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征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学龄晚期,这是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形成而形成自觉的稳固的性征特征的时期。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答:在早期教育领域中,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关键期的概念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发展心理学的领域。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答:横向研究的优点是在同一时刻的大规模样组的行为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大规模样组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缺点是由于时间较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如果研究者在组织样组时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如早期经验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个智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变化等,都适于做长期追踪研究。缺点是这类研究耗时费力,对象有时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和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 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 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 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 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四、心里的实质 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 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