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

电生理
电生理

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人及哺乳动物-90mv k +

电流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方向是从膜内

流向膜外。

静息电位的构成:k +的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和生理性Na +-K +泵活性↑)→影响小

(2) 动作电位:

1. 去极化过程(0期):从-90mv →+30mv 。速度快,约1-2ms 。在外界适当刺激时由静息

电位到达去极化。

机制:有Na +内流而导致,当刺激作用引起少量Na +通道开放→到达阈电位(-70mv )→引起Na +通道的大量开放(正反馈),大量Na +内流→去极到0mv→Na +通道的关闭,可去极到+30mv 。

Na +通道开放时间很短,约1ms 。由快Na +通道引起的快速去极化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引起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

时间200-300ms ,包括1期,2期,3期

(1) 快速复极初期:+30mv →0mv ,10ms ,快速复极初期,峰电位。

主要原因:K +负载的I to (一过性外向电流),I to 通道在膜电位复极到-40mv 时被激活,开放5-10ms 。

1期:快Na +通道失活→I to 被激活→K +一过性外流→快速复极化。

(2) 2期(平台期):100-150ms ,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殊的主要原因。

该期电流:外向电流(K +外流),内向电流(Ca 2+内流),总的结果是形成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微弱的外向电流。

a) K +外流:K +外流的通道有I K 和I K1等多种。I K1在静息电位时通透性很高。0期

去极化过程中,I K1通透性↓,这种I K1通道因膜的去极化而通透性↓的现象称内

向整流。I K 在2期,K +外流的主要通道。

b) Ca 2+内流:L-型钙通道(慢通道,电压门控),去极化到-40mv 时被激活,这时

Ca 2+内流(去极化)。

K +外流(复极化),但随着时间推移Ca 2+通道逐渐失活。

(3)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100-150ms,L-型Ca 2+通道失活关闭,外向电流

I K 进一步增加,I K1也参与其中,而膜电位越负,内向整流作用就越小,而形成了正反馈,直至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90mv,-90是由Na +,Ca 2+的内流和K +外流所致,所以要维持细胞要不听的排出

Na +,Ca 2+,摄入K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Na +-K +泵和Na +- Ca 2+交换体及Ca 2+泵。Na +-K ++30 -90 0 1 2 3 4

泵→3Na+排出,2K+摄入,总的是外向电流。Na+- Ca2+交换体是继发性主动转运→3Na+摄入,1 Ca2+转出,产生内向电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区别在于4期自动去极化,原因是进行性净内向电流的产生。原因:(1)外向电流的减弱(2)内向电流的增强(3)两者兼有。

1,浦肯野细胞:

形成机制包括两种:一种外向电流I K的↓及内向电流If的↑。起主要作用的是后者。

If在-60mv左右的时候开始被激活,在-100mv时完全被激活,然后开始自动去极化。在-50mv 时If又被抑制,而在3期复极化末期再被激活。

2,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

特点(1)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2)0期去极化幅值较小(∣70mv∣),时程长,速度慢(3)没有明显的1,2期(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皮肯也细胞。

(1)去极化:-40mv是激活L-型钙通道,引起Ca2+内流,因其打开,关闭都很慢→慢反应细胞。

(2)复极化:0mv时L-型钙通道失活Ca2+内流↓,I K通道被激活开放,K+外流↑,达到最大负极电位。

(3)4期自动去极化:1种外向电流的减弱和2种内向电流的增强。

a) I K在负极到最大负极电位时I K开始关闭,K+外流↓。(I 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的关闭造成K+外流进行性减弱)

b)If:因窦房结细胞最大负极电位是-70mv;If激活缓慢,作用小。

c)I Ca-T:在自动去极化到-50mv时,通道被激活,引起少量的Ca2+内流,可被Ni2+阻断,一般Ca2+通道阻断剂对I Ca-T无作用。

三.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

以K+为例说明

K+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有差异,膜内远高于膜外,所以在膜两侧既有浓度差,也有电位差。所以这种离子向外流存在两种驱动力,其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K+因浓度梯度驱动,由膜内向膜外转移。而扩散后产生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阻止其近一步外流,当电位差形成的驱动力,刚好对抗浓度差的驱动力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

四.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RP):

1,静息电位即各种离子(细胞膜对其通透的)平衡电位的代数和。

2,膜在静息条件下,主要对K+通透,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所以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接近[K+],但较其略小。

3,以下几点可影响膜的静息电位:

(1)膜内外K+浓度差,膜外K+浓度高,静息电位减小。

(2)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3)Na+-K+泵的活性水平。

五.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AP):

1,电化学驱动力:某种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等于静息膜电位与该离子平衡电位之差。

内向电流:膜外→膜内,Na+内流,Ca2+内流(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膜内→膜外,K+外流,Cl-外流(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2,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对Na+的电导增大,使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使细胞膜迅速去极化,成为峰电位的升支;随后Na+电导减小,形成峰电位的降支,同时K+电导增加,

K+外流增加,加速膜的复极。

PS:1,测膜电导变化的技术是“电压钳”(V-clamp)。

2,离子流动的方向: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电化学驱动力的方向。

六.心电图:

P波:心房去极化过程。

QRS波群: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T波: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窦房结产生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肌产生兴奋所需的时间。

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

QT间期: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动作电位时程

QT间期愈短→心率越快

ST段:复极化

R-R间期:心动循环

七.离子通道的研究技术:

欧姆定律(Ohm’s Law):V=IR此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I-V)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即为该通道的电导,而生物系统并非线性系统,只是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近似的描述。膜电容(Cm):其电容量等于单位电压(E)下,从膜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的电荷量(Q),即Cm=Q/E,式中电容的单位为法拉(F),电压单位为伏特(V),电荷单位为库仑(C)。如在膜两侧突然加以电压,则可产生电容电流Ic,此电流立即达到峰值,然后以指数规律下降,即Ic(Q)=Cm·E=Cm·dE/dt。膜电容的测量还可用于测量细胞膜表面积及推算单位面积上离子通道的密度等。

(一) 电压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压钳技术是通过一个反馈电路使膜电位保持在指定的水平,当离子通道开放产生跨膜电流,导致膜电位改变时,可通过反馈电路经微电极向胞内注入电流,补充的电流量正好等于跨膜流出的反向离子流,使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时膜电位保持不变,此时注入电流的变化就可反应膜电导或膜电流的改变。

(二) 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

膜片钳技术是用尖端直径1~2μm 的玻璃微电极吸管与经蛋白酶处理干净的细胞膜接触,通过20~30cm H 2O 的负压吸引造成电极尖端与细胞膜形成高阻封接(10~100G Ω),使电极尖端下的小块膜片与膜的其它部分在电学上绝缘,并在此基础上固定膜片电位,监测几个μm 2膜片上1~3个离子通道活动的方法。

高阻封接的形成:高阻封接形成与否是记录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能否成功的前提,是进行膜片钳实验的关键一步。微电极尖端与细胞膜形成封接的过程,可以采用软件或刺激器发出一个脉冲电压作用于微电极,造成膜两侧电位差发生变化,产生电极电流,再通过示波器或显示屏,观察电极电流幅度的变化来确定封接程度。在电极未入溶液之前,在显示器或示波器上可见一直线。当电极入液后,软件或刺激器发出的电脉冲经记录微电极、浴液及参考电极形成回路,1mV 的封接电压流径5M Ω的电极阻抗,则会产生0.2nA 的电流浮动,随着微电极尖端接近、接触细胞膜,电极电阻则进一步增加,而电流幅度则随之减小,当在显示器或示波器上看到电流方波变为直线时,则形成低阻封接(50M Ω),然后经微电极给予负压(-10~-30cm H2O ),即可形成高阻封接。再将电脉冲调为10mV ,调节快、慢电容电流补偿,消除电容电流,就可进行细胞贴附式膜片钳实验,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次给予负压或电脉冲,使微电极尖端下膜片破裂,则形成全细胞式。

(三) 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

全细胞记录:在进行全细胞记录时,电极尖端与细胞膜接触并形成高阻封接后,施加负压吸引使电极尖端下膜片破裂,或施加幅度较大的电压(ZAP )击穿膜片,即可获得全细胞记录模式。(1)通过电容补偿减小电容电流,然后调节膜片钳放大器记录模式为“VC ”(电压钳),即可记录到在膜电位固定时的全细胞电流。(2)若将膜片钳放大器记录模式转换为“CC ”(电流钳),则可在电流钳状态下记录到细胞内电位;转换为“CC+COM ”模式,则可进行电刺激以诱发和记录动作电位。

电流钳(Current-clamp ):记录电压(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

电压钳(Voltage-clamp):记录离子通道电流(Na+, K+, Ca2+, Cl-)。

1,L-型钙通道:激活的膜电位较高,一般-60~-10 mV。为避免由钠电流产生的干扰,常将膜电位钳制在-50 mV以下,这样即较大程度的激活了L-型钙通道,又有效的抑制了钠通道的活性,又由于L-型钙通道的激活与失活时间较长,往往需几十甚至数百毫秒,因此去极化脉冲的保持时间在200~500 ms之间,L-型钙通道的最大电流约在0~+10 mV,反转电位为+40~+50 mV左右。

L-型钙通道除对二氢吡啶、Verapamil以及硫氮卓酮等钙拮抗剂敏感外,对某些无机离子如Cd2+也很敏感。20μM Cd2+就可使钙通道活性抑制90%以上。因此常被用作全细胞膜片钳实验中的工具药。

注意:L-型钙通道电流测定时,可随时间产生衰减,即所谓Rundown现象。尽管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不能有效地防止这一现象,严重时在10min之内就可使钙电流减少30~50%。如不加以矫正,则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尤其是给药前后的对比,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并设立严格的对照组。

2,内向整流钾电流(I K1):即背景钾电流,主要参与心房肌,心室肌静息电位的形成,并直接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态,在平台期,通道开放很小,而在复极化时活性增加,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快速终末复极化。由于这种通道亚型的内向整流特性,当膜电位去极化时,稳态电流呈一定的外向电流,而当钳制电位负于膜电位时,则呈明显的内向电流,其强度是电压依赖的。通常膜电位从超极化(如-120mV)至去极化(如+30mV),将各钳制电压末期的电流对膜电位作图,得出电流一电压关系曲线(I~V曲线),其形状为“N”型,其反转电位即零电流电位主要受细胞外钾的影响,即当细胞外钾浓度增加时,反转电位向正的方向移动。

3,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 K):在去极化过程中被缓慢激活的一种外向电流,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稳态,因此测定这类钾通道时,去极化时间应保持足够长,有时需数秒。在某些组织如心肌全细胞记录中,当去极化完成,恢复至钳制电位(-50mV以上)时,会出现一外向尾电流,它也可代表延迟整流钾电流。现已用于延迟整流钾通道选择性阻断剂的研制。它的变化也是电压依赖性的,单个心室肌细胞可达100~200pA。已知I K含有两个电流成分,即快速激活电流成分I kr和慢激活成分I KS,现有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均选择性作用于I kr,筛选有关抑制I K,甚至选择性抑制I KS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4,瞬时外向钾通道(I A或I to):电压门控的钾通道,它存在于多种组织中,也是人心室肌中主要的钾通道亚型。其电流特征是在去极化早期出现,是激活与失活均较快的一种外向电流。由于I to的存在,使动作电位早期快速复极化。I to常与I ca相互影响,因此只有在阻断I ca 时才能准确测定I to,常用CdC12或钙拮抗剂硝苯吡啶和Verapamil等阻断钙通道,但近来发现当硝苯吡啶剂量稍大时也有阻断I to作用。把钳制电位保持在-40~-60mV逐渐去极至+60mV 可见去极化程度与电流强弱呈正相关。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可以选择性抑制这一外向电流。

注意:在测定钾通道电流时,也可能会出现Rundown现象。I K、I to及I k tail等均可出现衰减,一般在10min之内电流衰减可达10~30%,因此在研究药物作用及观察时间较长时,都应设立对照组。

电生理

一.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静息电位:人及哺乳动物-90mv k + 电流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方向是从膜内 流向膜外。 静息电位的构成:k +的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和生理性Na +-K +泵活性↑)→影响小 (2) 动作电位: 1. 去极化过程(0期):从-90mv →+30mv 。速度快,约1-2ms 。在外界适当刺激时由静息 电位到达去极化。 机制:有Na +内流而导致,当刺激作用引起少量Na +通道开放→到达阈电位(-70mv )→引起Na +通道的大量开放(正反馈),大量Na +内流→去极到0mv→Na +通道的关闭,可去极到+30mv 。 Na +通道开放时间很短,约1ms 。由快Na +通道引起的快速去极化的细胞称快反应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引起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化过程: 时间200-300ms ,包括1期,2期,3期 (1) 快速复极初期:+30mv →0mv ,10ms ,快速复极初期,峰电位。 主要原因:K +负载的I to (一过性外向电流),I to 通道在膜电位复极到-40mv 时被激活,开放5-10ms 。 1期:快Na +通道失活→I to 被激活→K +一过性外流→快速复极化。 (2) 2期(平台期):100-150ms ,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特殊的主要原因。 该期电流:外向电流(K +外流),内向电流(Ca 2+内流),总的结果是形成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微弱的外向电流。 a) K +外流:K +外流的通道有I K 和I K1等多种。I K1在静息电位时通透性很高。0期 去极化过程中,I K1通透性↓,这种I K1通道因膜的去极化而通透性↓的现象称内 向整流。I K 在2期,K +外流的主要通道。 b) Ca 2+内流:L-型钙通道(慢通道,电压门控),去极化到-40mv 时被激活,这时 Ca 2+内流(去极化)。 K +外流(复极化),但随着时间推移Ca 2+通道逐渐失活。 (3)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100-150ms,L-型Ca 2+通道失活关闭,外向电流 I K 进一步增加,I K1也参与其中,而膜电位越负,内向整流作用就越小,而形成了正反馈,直至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90mv,-90是由Na +,Ca 2+的内流和K +外流所致,所以要维持细胞要不听的排出 Na +,Ca 2+,摄入K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Na +-K +泵和Na +- Ca 2+交换体及Ca 2+泵。Na +-K ++30 -90 0 1 2 3 4

多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

多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功能和特点如下所示: 功能:电生理信号采集器,同时支持动作电信和场电位信号采集。 特点主要有: 1、全新数模转换芯片,大大减低环境噪音。 2、支持实验动物最多4*32通道的数据记录。 3、放大、滤波和虚地功能自行调节,采集通道自行定义,操作更简单。 4、同时支持动作电位和场电位信号采集,噪音更低,信号更稳定。 5、支持最大32通道数字/模拟信号输入,拓展性更强。 6、独特设计Headstage,体积大大缩小,支持小鼠自由运动实验。 7、体积小巧,携带方便,适合更多实验场合。 Multichanne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 system function and features: Function:It is a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 collector,which supports both action potential and resting potential signal acquisition. Features: 1.New 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 chip greatly reduces environmental noise. 2.It supports data records of up to4*32channel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3.The function of amplification,filtering can be self-adjusted.The acquisition channel is self-defined.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er. 4.It supports action potential and resting potential signal acquisition at the same time.It has lower noise and the signal is more stable. 5.It supports up to32channels of digital/analog signal input and more expandable. 6.Unique design of Headstage is greatly reduced in size,which supports mouse free movement experiment. 7.zIt is small size,easy to carry and suitable for more experiments.

电生理基本技术

电生理基本技术 一电刺激。 二生物放大器正确选择,植物性神经冲动幅度多为50-100μV。不同组织,应采用不同的参数。如 ECG:振幅0.1-2mV,灵敏度0.5-1mV,时间常数0.1-1.0s,高频滤波1KHz 植物性神经冲动:振幅50-150μV,灵敏度25-100μV,时间常数0.01-0.1s,高频滤波3- 5KHz 中枢神经元单位放电振幅100-300μV, 灵敏度50-100μV,时间常数0.01-0.1s,高频滤波5-10KHz 三玻璃微电极 常用尖端0.5-5μm,向细胞内插入时,需小于0.5μm(细胞直径的1/10~1/100),且尖端的倾斜度应相当缓和,一般微电极可分为金属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两类。 金属微电极,现多用镀铂钨丝电极(platinum-plated tungsten electrode),在钨丝上镀铂,可极大改善电极的电学特性,噪声可大大降低,加之机械强度大,适合长期体外记录(paré D, Gaudreau H. Projection cells and interneurons of the lateral and basolateral amygdala: distinct firing patterns and differential relation to the thera and delta rhythms in conscious cats. J Neursci, 1996,16(10):3334-3350 现要也常用镀银碳纤维电极。玻璃微电极记录易受机械位移的影响,加之尖端的电解质会漏出或堵塞,不适合半小时以上的长时间记录,玻璃微电极可分单管和多管微电极。 毛坯管在国外多用Pyrex管,国内多用GG-17和95料玻管。细胞外记录多采用外径1.5-2mm 玻璃,细胞内记录则采用外径1mm细玻管,内外径之比约为2:3或5:6,长6-8cm。拉制前必须经过清洁处理。 清洁液:用等量的(250ml)王水(可反复应用)。一般毛坯管捆成把放入清洁液中1-2h,取出自来水冲洗20-30min,再放入无水酒精中洗涤,再放入盛满蒸馏水烧杯中加热煮沸10min,倒去蒸馏水,再换新蒸馏水反复3次,再放入烤箱中烤干,备用,切不可用市售的洗涤剂,以防降低电极充灌液的表面张力而影响冲灌。 充灌液常用3mol/L KCl,为避免Cl-扩散,也可用2mol/L醋酸钾或柠檬酸钾充灌,也有人用0.5-1mol/L NaCl(低浓度)充灌可降低噪音。细胞外记录时,最后再用3-4mol/L NaCl +2%旁胺天蓝溶液定位。在膜片钳中还常加钙螯合剂,如EGTA。 阻抗与不同组织相关。 四电生理实验中噪声和干扰的形成和排除。 (一)来源。 1干扰信号与生物电生理信号的鉴别。准确区分生物电信号与干扰的伪迹是电生理实验的先决条件。 2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物理性干扰。1)静电和电磁的干扰实验室附近高压电,室内日光灯可产生50Hz的静电干扰,尤其是交流电,尤其是50Hz频率干扰最大(电子设备为50Hz)。其特点是幅度大,波形规则。 2)噪声干扰电子元件本身产生杂乱无章电压和电流称噪声,一般与放大器内部元件的质量与性能有关。 其二。接地不良。1)地线电阻应小。2)仪器故障。产生漏电电流,在地线上形成电位差,产生干扰。3)地线行走过程中打圈,形成线圈,易接受电场和磁场的干扰。4)各仪器设备应采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视觉电生理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人眼睛视觉功能进行检测,已经成为眼科疾病中系统、全面检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诱发电位和眼电图,视网膜电图主要有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多焦视网膜电图三种,视觉诱发电位主要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扫描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为主,然后详细阐述了视觉电生理操作技术的关键,需要向患者详细的介绍检测的目的、方法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最后对视觉电生理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说明了其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视觉电生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5)5-0162-03 doi:10.14033/https://www.360docs.net/doc/0f18745323.html,ki.cfmr.2015.05.078 临床上由于眼外伤的发生原因和伤的部位不同常常对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会导致失明发生,视功能的检查有很多,如视力、红绿色觉、视野检查、光定位等物理上的检查,针对眼外伤还可使用裂隙灯显微镜、X线摄片、B超、CT以及核磁共振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有时仍无

法准确地定位受伤的位置,对眼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一定的影响[1]。视觉电生理是一种新型的对眼外伤视功能定位检查的方法,针对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具体综述如下。 1 视觉电生理的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和眼电图的标准 经典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分为闪光视网膜电图法(英文缩写为F-ERG)、视觉眼电图(英文缩写为V-EOG)、图像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P-ERG)、闪光诱发电位(英文缩写为F-VEP)和图像诱发电位(P-VEP)五项,能够有效地定位诊断视觉功能。其中F-ERG主要显示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视杆细胞也就是第一神经元和第二神经元的电反应结果,现今已经能够记录到5种反应,分别代表着5中不同的临床意义:“暗适应最大反应”、“明视ERG”、“闪烁光ERG”、“暗视ERG”和“振荡电位”[2]。VOG主要是检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其感光细胞之间的电反应,而P-ERG是检测神经节细胞功能,VEP则主要是进行F-VEP相似亮度电反应、视网膜电反应、视路电反应、枕叶视觉中枢的电反应的反映。 1.1 视网膜电图标准 视网膜电图英文缩写为ERG,其特点为波幅较为稳定且可靠性较高,能够客观地对视网膜的功能进行反映,是临床上视觉电生理最早制定出的标准,在1989年制定后经过多次修订。视网膜电图可以分为FERG、mfERG和PERG,FERG

电生理学发展简史

电生理学发展简史(一) 生物电活动是机体一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它产生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离子通道活动的总和效应。从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到如今对离子通道功能与结构如此深入的了解,电生理学走过了200 多年的历程。 一、生物电现象的发现 最初的实验研究是从18 世纪后叶开始的。当时没有任何测量电流的仪器,只是发现利用电容器(如雷顿瓶)的放电,或雷电发生时竖起一根长导线,引导大气中的电,都可以刺激蛙的神经肌肉标本,引起肌肉收缩,所以当时就用蛙的神经肌肉标本作为电流存在的标志。1791 年意大利解剖学教授Galvani L 发现,如果将蛙腿的肌肉置于铁板上,再用铜钩钩住蛙的脊髓,当铜钩与铁板接触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他把这个现象的发生归因于机体的“动物电”(animal electricity )。他认为神经与肌肉带有相反的电荷,肌肉带正电,神经带负电,金属导体的作用是把神经与肌肉之间的电路接通。同时代的意大利物理学家Volta A 不同意Galvani 的见解,他认为实验中发现的电现象,不是动物机体产生的动物电,而是由于实验中连接肌肉和神经的金属不同所致,是不同金属接触时产生的电流刺激了肌肉标本,如果用同一种金属作导体,收缩就不会发生。事实上,Volta 和Galvani 的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Volta 后来因此而发明了伏特电池;Galvani 则继续进行了一个出色的实验。在无金属参与的情况下,他将一个肌肉标本横断,又将另一个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干搭在横断肌肉上,并使之跨越肌肉的完好面和损伤面,结果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收缩,证实了动物电的存在。这成为第一次观察到生物电存在的电生理实验。但是直接测量到生物电的实验是在电流计发明之后。 1825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Nobili 发明电流计。 1837 年意大利物理学教授Matteucci C 用电流计在肌肉的横断面与未损伤部位之间,测量到电流流动,电流是从未损伤部位流向横断面的,所以横断面呈负电位。这是第一次直接测量到生物体内存在生物电的实验。 1843 年瑞士生理学家Du Bios-Reymond 用电流计观察到神经的损伤电位,也是损伤部位呈负性。1849 年,他又发现神经在活动期间出现负波动,即使用电流计从细胞外记录到的动作电位。 1850 年von Helmholtz H 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证明蛙神经的传导速度仅20 ~ 30m/s 。此前人们认为既然电的传导速度等于光速,因而神经的传导速度可能也是光速。 二、早期对生物电发生机制的认识 1. Bernstein 的膜学说对于这种生物电现象的解释,当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Du Bios-Reymond 认为,组织内带负电,外表带正电,是正常状态下存在的,即所谓“现存学说”(preexistence theory );而他的学生Hermann (Du Bios-Reymond )则认为,组织内的负电是被切割时组织损伤变质造成的,即所谓“变质学说”(alteration theory )。1890 年,著名的化学家Ostwald W 提出了膜的通透性理论,即如果在电解质弥散的途径上有一层半透膜,它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而带有相反电荷的另一种离子不能通过,就会通过静电作用限制透过膜的离子不能进一步弥散,如此,在膜两侧就会形成电位差,它的大小可按Nernst 公式计算。1902 年Du Bios-Reymond 的另一名学生Bernstein J 接受了Ostwald 通透性理论,在现存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膜学说”(membrane theory )。他根据细胞内液比细胞外液含较多的K +,而细胞损伤处电位较完好处为低的事实,推测静息时细胞内电位低于细胞外,并假定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 +有通透性,由于胞内带正电荷的K +顺浓度差扩散到膜外,相应的负电荷仍留在膜内,使细胞膜呈现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形成静息电位。按照Bernstein 的设想,细胞的静息电位就等于K +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则是由于膜在一瞬间失去了对K +的选择性通透,变得对所有离子通透性一过性地升高,导致膜两侧电位差瞬间消失。1904 年,他又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证实肌肉切断后断面的负电位在0.3 s 后即出现,并持续缓慢地减小而不是

电生理基础知识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 (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

LAO下两个瓣环的大概位置注意CS电极的形状 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Ilis |'HO\ 4 CS M (s PROX

RAO下4个电极的位置 正位AP 注意一下脊柱的位置和电极弧度的变化 上两图为RAO、下为LAO 分别显示了环肺标测电极分别进入左上LSPV、右上RSPV、左下LIPV、右下RIPV肺静脉的情况

I LSPV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已经从原来的二维观察过度到现在的三维重建,目前三维的的操作界面有两种,一 种为圣犹达的 Ensite 3000 系统分NavX 和Array ,NavX 系统为接触式标测, Array 为非接触式标 测,就是熟称的“球囊”再有一种就是强生的“ CARTO" 介绍一下Ensite 3000 指导下的常见消融 这是该系统的电极贴片 Ensite 系统采用的是贴片定位技术,分六块贴片,前后、左右、头颈后部,和左大腿内侧 中间的是一个计时模块,一旦激活计时模块,系统便倒计时 18小时。 L5PV I . UPV cs RSPV

这是ensite系统的组成,想有些同道在导管室已经见过了,但还是给大家看一下 以房颤消融AF为例简要说明一下,第一步,导管进入心腔后由于AF需要穿房间隔,待穿刺后激活系统,系统可以显示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注意,图中一个长的是放在CS的冠状窦电极,一个是在心房4极电极

数字神经电生理系统配置及功能

数字神经电生理系统配置及功能 硬件部分: 功能模块及配件 模块功能: ,NET平台、多语言界面(中/英/俄/法/德)、自定个性化操作/回放界面、支持网络数据库、即时查看报告设定条件查找数据、灵活设置多样的采集模板、分析模板(可达到自动采集和自动分析) 基于MS Word的专业报告输出、可设置个性化报告模板适于各种应用 基本EEG采集、存储(支持网络数据库)、检索、分析、回放;多种参数2维(可实时)和3维地形图 实时棘尖波/癫痫活动监测、回放棘尖波/癫痫活动搜索及分析、频谱/趋势图/aEEG及分析; 相关分析/相干分析/小波分析/独立成分分析 导联设置可满足“10-20”和“10-10”系统可包含非EEG导联; 模块功能: 支持实时视频图像与EEG同步采集,可轻松实现双视频

睡眠采集/分析功能 具有EEG、眼动、下颌肌电、心电、腿动、血氧、二氧化碳浓度等采集功能 可完成睡眠分期、心率分析、腿部运动分析、血氧分析、睡眠现象搜索等 各种参数趋势图 模块功能: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中/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LLAEP)、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 体感诱发电位(SSEP)、脊髓诱发(TSEP)、三叉体感诱发(SCEP) 认知电位(P300)、失匹配阴性波(MMN)、伴随负反应(CNV);

模块功能: 神经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微移;复合传导;F波;H反射、H反射(成对刺激);重复电刺激;瞬目反射 交感皮肤反应;运动单位数目估算(MUNE);震颤分析;骶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 T反射(*);经颅磁刺激(*);*项需另外购买相应的刺激器 定量肌电图 自发肌电:静息、纤颤、束颤、正锐波、肌强直放电、椎体束外刚性、震颤 干扰相分析(IPA):翻转幅度-翻转频率图/表、频谱分析图/表 运动单位分析(MUP):自动MUP采集和手动MUP采集、幅度分布/时限分布/相位分布/时限-幅度分布图表单纤维肌电图(SFEMG)、 巨肌电图 模块功能: 治疗多动症、矫正成瘾等 多用于科研 模块功能: R-R interval; R-R Valsalva; cardio-vascular refiex test 模块功能(此模块必须与脑电图模块和常规诱发电位模块同时配置): 多达21通道的(与脑电图同步)P300、CNV、MMN以及和 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地形图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心肌细胞按生理功能分为两类:一类为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因而具有收缩功能,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另一类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分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中的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而无收缩功能,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产生节律的能力,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无论工作细胞还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定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 根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快反应细胞的整个APD中有多种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慢反应细胞无I 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见表1。 表1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较 参数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 0期去极化电流I Na I Ca 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 超射+20~+40mV -5~+20mV 阈电位-60~-75mV -40~-60mV 传导速度0.5~4.0m/s 0.02~0.05m/s 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 10~50ms 3期复极后100ms以上 4期除极电流I f I k, I Ca, I f 二、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安静状态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是外正负。利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的实验,细胞外的电极是接地的,因此RP是指膜相对于零的电位值。在心脏,不同组织部位的RP是不相同的,心室肌、心房肌约为-80~-90mV,窦房结细胞-50~-60mV,普肯耶细胞-90~-95mV。

心电电生理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心电电生理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院内、院外) 沈阳市威灵医用电子有限公司

目录 一、公司简介---------------------------------------------------------------3 二、项目背景---------------------------------------------------------------5 三、建设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5 四、院内解决方案 1、院方需求---------------------------------------------------------7 2、解决方案---------------------------------------------------------9 3、实施步骤--------------------------------------------------------30 五、区域电生理联网系统 1、概述--------------------------------------------------------------32 2、解决方案--------------------------------------------------------33 3、实施步骤--------------------------------------------------------38 六、整体项目实施周期表----------------------------------------------39 七、售后服务及承诺-----------------------------------------------------40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1)『』 2010-10-09 14:53 请问目前分析细胞外放电的信号处理软件较好的是什么? 价格昂贵的有国外的PCLAMP系列软件和POWERLAB;价格便宜的较好用的有国产的PCLAB 和MEDLAB。如果感兴趣输入GOOGLE,一搜即知。axon guide是很经典的哦,大家可以到公司主页上下载本书主要针对PATCH,是AXON公司的产品配套广告说明书,但是也包含了不少基本电生理知识,集中阅读一下第1、2章节有帮助。可以下载看看,如下,.axon.请教:干扰的大小如何检测? 检测干扰大小和你记录电信号一样,可以从相关软件读出来,也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建议丁香妹妹找一些基础电生理书籍熟悉一下,不要着急,先入门为重。 请问微电极的电阻如何测量?怎样才能保证电极尖端已被电极液完全充满? 给予电极一个电流/电压,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来,也可以从相应的放大器上显示出来。建议购买带有芯的玻璃电极,这样可以简单地从尾部灌入液后,轻轻用手指敲打电极即可;如果是无芯电极,就需要先用注射器将电极尖端充满,而后在从尾部灌入液。 问题是有时尖端太细,从尾部注入液后,很难保证尖端全被充满. 注射器接皮管——皮管接电极尾部——电极尖端深入电极液中——抽吸注射器——电极尖端充满液体——再从电极尾部管电极液——解决问题了。 我在记录细胞外放电时,干扰太大,诸如50hz的交流电干扰,请问如何尽可能地排除这些干扰信号? 交流电干扰应该不难处理,只需要中间接一个直流电转换器即可。 我想用Patch做平滑肌的BK通道,请教Pleace前辈,在酶解法分离细胞时,使用DMEM会因为含钙高而影响结果吗?文献多数都用无钙液,如果使用前我用PBS洗三次是否可以? 你最好用无钙液,即使后来用PBS洗三次也不可以。因为之前的无钙液操作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而且可以使之处于低兴奋状态。 屏蔽和接地是电生理基本要求。如果你记录的信号足够大的话,可以不用屏蔽。但生物电信号一般都很弱,这就是为什么要屏蔽和接地。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晚上做实验干涉小——因为晚上用大功率电器的人相对少些,空间的电磁干扰相对小些,地线相对也干净一些。屏蔽笼即法拉第笼,一般是一层铜网,一层铁网。铜网屏蔽电,铁网屏蔽磁。屏蔽笼和系统的信号共地。关于地线,根据你的系统所记录的信号的强弱要求可以不同,信号越弱,要求越高。一般细胞外记录甚至更粗的记录要求相对不高。要是做到单通道水平,就不是凑合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这样,电生理的地线也应该和公共地线区分开来。一般比较正规的电生理实验室的地线应该单独埋设。地线埋设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尽量减小对地电阻。但实施起来就有很多方法了。我听说的一个方法是:从实验室下到地的主线用大概10cm 的铜缆。地上要挖个深1.5—1.8m、1.5*1.5m宽的坑。铜缆用铜铆钉(尽量减少材质造成的电阻差异)焊在一块1.5m*1.5m*4cm的铜板上。铜板放入坑中。板上埋2.5kg食盐、2.5kg 木炭。再将坑添上。主线到各个信号地分支点用铜棒焊接。铜棒上钻孔接地线。仪器电源不直接接到公共电源上,而是通过稳压隔离电源后接到另设的电源上。仪器电源的地线和系统的信号地分开接地。信号地接到单独埋设的地线上。仪器电源的地线也就是三相插头的顶端那个插头很多时候不接。 震动太大:可能原因有防震台防震效果不好,充气不足,或是实验室附近有什么强振动源;记录槽设计是否合理;液体流速是否太快? 记录系统是否稳定:微电极放大器电容补偿是否调好,是否需要校正?记录系统干扰和噪声情况如何?

电生理实验室电极植入手术基本流程

动物头部电极植入手术操作流程 一、大鼠麻醉选择与使用: 1、麻醉剂选择:戊巴比妥钠 40~60mg/kg,体重小于300g时,可考虑55mg/kg或酌 情减少用量(2-3%浓度);或乌拉坦1~1.5g/kg(20-25%浓度) 2、根据体重换算出麻药用量,注意所配药品浓度,根据需要的mg数,决定注射的ml. 3、给药途径:腹腔注射 4、操作流程:右手轻轻捉住大鼠尾巴,将大鼠放置在鼠笼上方或操作台上,待其安静后,可用左手的姆指和食指捏住耳后枕颈部皮肤即可提起,掌心向上将鼠体置于掌心中,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鼠尾压住。腹腔注射位置:两大腿根部水平线,中线旁1-2cm.腹腔平面向上倾斜45°,插入时有落空感,回抽无血,匀速注入。 5、电极植入中麻醉维持:如手术时间过长,动物麻醉效果减轻时,可用乙醚适当吸入麻醉。 二、电极制作 实验中所用电极应预先准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电极。 1、皮层电极,可选用小不锈钢螺钉(眼镜/手表用螺钉) 2、深部电极,采用绝缘金属丝制作 三、手术流程 1、术前准备: (1)手术器件准备: 大、小手术剪各1把,弯头止血钳4-6把(用于暴露手术视野),手术刀柄及刀片,直止血钳1-2把(用于手术中夹持止血),持针器1把(用于皮肤缝合),手术针(弯针),缝线若干,小螺丝刀1把(用于固定螺钉电极),有齿镊1把,小手术镊1-2把,钻头1-2个(大小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手术盘(手术中放置手术器件)1个,器件盒1个(用于手术器件消毒保存) 上述手术器件需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高温高压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2)其它实验所需物品 玻璃器皿(盛水,用于丢弃毛发),消毒棉棒,明胶海绵(止血用,需要事先剪成小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 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心电及电生理系统项目

心电及电生理系统项目 招 标 书

一、项目名称:心电及电生理网络系统项目 项目概述 心电电生理管理系统是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可以把全医院的动态心电图数据,运动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TCD、肺功能、骨密度等心电电生理数据整合在同一平台。在医院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心电电生理检查完全实现在网上申请、收费、预约和登记,实时在线诊断,网上传输报告及远程会诊等,使全医院的各种电生理数据、报告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集中管理。 根据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临床应用,需要建设心电电生理网络系统,实现医院的心电电生理检查数据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并且和医院电子病历和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在数字化平台下实现以下功能: 1、心电电生理报告的管理及整合 实现心电电生理检查的数字化,心电电生理检查报告和电子病历系统整合,实现在电子病历信息平台下能够调阅病人历次检查报告。 2、优化检查流程 对接医院内部现有的设备,包括心脏电生理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等的检查流程进行优化。系统能实现报告的集中管理、WEB共享,并且完善和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接口,使得数据融入到医院的整个系统中。 二、投标人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合法的经营资格,提供营业执照副本。 2.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参加投标,提供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 人的身份证,委托代理人参加投标的须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3.提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没有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 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供应商。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投标; 注:上述条款要求文档应须同时提供原件备查、复印件加盖公章。 三、评标方法:竞价采购 四、招标内容: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1)『转载』 2010-10-09 14:53 请问目前分析细胞外放电的信号处理软件较好的是什么? 价格昂贵的有国外的PCLAMP系列软件和POWERLAB;价格便宜的较好用的有国产的PCLAB 和MEDLAB。如果感兴趣输入GOOGLE,一搜即知。axon guide是很经典的哦,大家可以到公司主页上下载本书主要针对PATCH,是AXON公司的产品配套广告说明书,但是也包含了不少基本电生理知识,集中阅读一下第1、2章节有帮助。可以下载看看,网站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0f18745323.html, 请教:干扰的大小如何检测? 检测干扰大小和你记录电信号一样,可以从相关软件读出来,也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建议丁香妹妹找一些基础电生理书籍熟悉一下,不要着急,先入门为重。 请问微电极的电阻如何测量?怎样才能保证电极尖端已被电极内液完全充满? 给予电极一个电流/电压,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来,也可以从相应的放大器上显示出来。建议购买带有芯的玻璃电极,这样可以简单地从尾部灌入内液后,轻轻用手指敲打电极即可;如果是无芯电极,就需要先用注射器将电极尖端充满,而后在从尾部灌入内液。 问题是有时尖端太细,从尾部注入内液后,很难保证尖端全被充满. 注射器接皮管——皮管接电极尾部——电极尖端深入电极液中——抽吸注射器——电极尖端充满液体——再从电极尾部管电极内液——解决问题了。 我在记录细胞外放电时,干扰太大,诸如50hz的交流电干扰,请问如何尽可能地排除这些干扰信号? 交流电干扰应该不难处理,只需要中间接一个直流电转换器即可。 我想用Patch做平滑肌的BK通道,请教Pleace前辈,在酶解法分离细胞时,使用DMEM会因为含钙高而影响结果吗?文献多数都用无钙液,如果使用前我用PBS洗三次是否可以? 你最好用无钙液,即使后来用PBS洗三次也不可以。因为之前的无钙液操作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而且可以使之处于低兴奋状态。 屏蔽和接地是电生理基本要求。如果你记录的信号足够大的话,可以不用屏蔽。但生物电信号一般都很弱,这就是为什么要屏蔽和接地。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晚上做实验干涉小——因为晚上用大功率电器的人相对少些,空间的电磁干扰相对小些,地线相对也干净一些。屏蔽笼即法拉第笼,一般是一层铜网,一层铁网。铜网屏蔽电,铁网屏蔽磁。屏蔽笼和系统的信号共地。关于地线,根据你的系统所记录的信号的强弱要求可以不同,信号越弱,要求越高。一般细胞外记录甚至更粗的记录要求相对不高。要是做到单通道水平,就不是凑合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这样,电生理的地线也应该和公共地线区分开来。一般比较正规的电生理实验室的地线应该单独埋设。地线埋设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尽量减小对地电阻。但实施起来就有很多方法了。我听说的一个方法是:从实验室下到地的主线用大概10cm 的铜缆。地上要挖个深1.5—1.8m、1.5*1.5m宽的坑。铜缆用铜铆钉(尽量减少材质造成的电阻差异)焊在一块1.5m*1.5m*4cm的铜板上。铜板放入坑中。板上埋2.5kg食盐、2.5kg 木炭。再将坑添上。主线到各个信号地分支点用铜棒焊接。铜棒上钻孔接地线。仪器电源不直接接到公共电源上,而是通过稳压隔离电源后接到另设的电源上。仪器电源的地线和系统的信号地分开接地。信号地接到单独埋设的地线上。仪器电源的地线也就是三相插头的顶端那个插头很多时候不接。 震动太大:可能原因有防震台防震效果不好,充气不足,或是实验室附近有什么强振动源;记录槽设计是否合理;液体流速是否太快? 记录系统是否稳定:微电极放大器电容补偿是否调好,是否需要校正?记录系统干扰和噪

电生理实验

电生理实验 (一)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特点 (2)观察记录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演变过程。二.实验对象 蛙的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三.实验器材 蛙板、蛙钉、剪刀、镊子、玻璃分针、瓷盘、滴管、任氏液。神经标本屏蔽盒、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打印机等。 四.实验原理 细胞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的除极化过程,使该处细胞膜外的电位下降。因此,发生兴奋的部位相对于静止部位而言呈负电(细胞膜除外),即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可以用电极以及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和显示。 五.实验过程 (1)制备蛙的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 (2)连接测试系统。 (3)调节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参数至合适的工作状态。 (4)进行动作电位观察。刺激强度由1V起逐步增大,直至观察到产生动作电位。记录此时的刺激强度。 (5)继续逐步增加刺激强度,观察记录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 六.实验结果记录、分析 (1)刺激强度从1V起逐渐变大。 1V: 1.5V:

1.8V: 2V:

由于担心过大电压对神经干产生损伤,在增加到2V以后就没有再加大。 (2)随着刺激的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值没有变化,一直稳定在1.810mV。这反映了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七.注意事项 (1)神经标本分离出来以后,应在任氏液中浸泡片刻,以恢复并稳定其兴奋性。 (2)神经标本放入标本盒中后,应保持标本与电极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保持标本的湿润(否则标本将失去活性)。 (3)刺激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至适当强度,且不宜使用过强的刺激以及连续刺激标本,否则将会对标本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八.思考题 (1)用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理论,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增大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并没有变化。因为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的特性;当动作电位传导到另一位置时,动作电位幅度因刺激强度的增大有所增大,这是因为实验所用的不是单一神经,而是多个神经组成的神经干,这与“全或无”是不矛盾的。(2)解释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在神经干上放置一对记录电极a、b,静息时记录不到电位差。当在神经干一段进行刺激时,表现为负电位变化的动作电位由此极端向另一端传导。当其传导到a电极时,a、b 之间出现电位差,a负b正。此时可记录到上相波。当动作电位传至两电极之间是时,a、b 又处于等电位状态。动作电位进一步传导当到达b电极时,a、b之间又出现电位差,a正b 负,此时可记录到下相波。然后记录又回到零位。如此获得的呈双相变化的记录就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但是,当a、b之间的或b处的神经干被阻断或损伤时,由于损伤电位的存在,在进 行刺激之前就能记录到电位。当在神经干另一端进行刺激时,a极的电位变化实际上是负电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

————————————————————————————————作者:————————————————————————————————日期: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1)『转载』 2010-10-09 14:53 请问目前分析细胞外放电的信号处理软件较好的是什么? 价格昂贵的有国外的PCLAMP系列软件和POWERLAB;价格便宜的较好用的有国产的PCLAB 和MEDLAB。如果感兴趣输入GOOGLE,一搜即知。axon guide是很经典的哦,大家可以到公司主页上下载本书主要针对PATCH,是AXON公司的产品配套广告说明书,但是也包含了不少基本电生理知识,集中阅读一下第1、2章节有帮助。可以下载看看,网站如下,https://www.360docs.net/doc/0f18745323.html, 请教:干扰的大小如何检测? 检测干扰大小和你记录电信号一样,可以从相关软件读出来,也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建议丁香妹妹找一些基础电生理书籍熟悉一下,不要着急,先入门为重。 请问微电极的电阻如何测量?怎样才能保证电极尖端已被电极内液完全充满? 给予电极一个电流/电压,可以从示波器上读出来,也可以从相应的放大器上显示出来。建议购买带有芯的玻璃电极,这样可以简单地从尾部灌入内液后,轻轻用手指敲打电极即可;如果是无芯电极,就需要先用注射器将电极尖端充满,而后在从尾部灌入内液。 问题是有时尖端太细,从尾部注入内液后,很难保证尖端全被充满. 注射器接皮管——皮管接电极尾部——电极尖端深入电极液中——抽吸注射器——电极尖端充满液体——再从电极尾部管电极内液——解决问题了。 我在记录细胞外放电时,干扰太大,诸如50hz的交流电干扰,请问如何尽可能地排除这些干扰信号? 交流电干扰应该不难处理,只需要中间接一个直流电转换器即可。 我想用Patch做平滑肌的BK通道,请教Pleace前辈,在酶解法分离细胞时,使用DMEM会因为含钙高而影响结果吗?文献多数都用无钙液,如果使用前我用PBS洗三次是否可以? 你最好用无钙液,即使后来用PBS洗三次也不可以。因为之前的无钙液操作不仅可以保护细胞,而且可以使之处于低兴奋状态。 屏蔽和接地是电生理基本要求。如果你记录的信号足够大的话,可以不用屏蔽。但生物电信号一般都很弱,这就是为什么要屏蔽和接地。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晚上做实验干涉小——因为晚上用大功率电器的人相对少些,空间的电磁干扰相对小些,地线相对也干净一些。屏蔽笼即法拉第笼,一般是一层铜网,一层铁网。铜网屏蔽电,铁网屏蔽磁。屏蔽笼和系统的信号共地。关于地线,根据你的系统所记录的信号的强弱要求可以不同,信号越弱,要求越高。一般细胞外记录甚至更粗的记录要求相对不高。要是做到单通道水平,就不是凑合能解决问题的。就是这样,电生理的地线也应该和公共地线区分开来。一般比较正规的电生理实验室的地线应该单独埋设。地线埋设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尽量减小对地电阻。但实施起来就有很多方法了。我听说的一个方法是:从实验室下到地的主线用大概10cm 的铜缆。地上要挖个深1.5—1.8m、1.5*1.5m宽的坑。铜缆用铜铆钉(尽量减少材质造成的电阻差异)焊在一块1.5m*1.5m*4cm的铜板上。铜板放入坑中。板上埋2.5kg食盐、2.5kg 木炭。再将坑添上。主线到各个信号地分支点用铜棒焊接。铜棒上钻孔接地线。仪器电源不直接接到公共电源上,而是通过稳压隔离电源后接到另设的电源上。仪器电源的地线和系统的信号地分开接地。信号地接到单独埋设的地线上。仪器电源的地线也就是三相插头的顶端那个插头很多时候不接。 震动太大:可能原因有防震台防震效果不好,充气不足,或是实验室附近有什么强振动源;记录槽设计是否合理;液体流速是否太快? 记录系统是否稳定:微电极放大器电容补偿是否调好,是否需要校正?记录系统干扰和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