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摘要]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然而在他个人的史学观念中,具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并且随着他史学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将一切归于全能理性的上帝。

[关键词]兰克、兰克史学、如实直书、理性上帝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兰克所创立的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代表着十九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兰克继承了自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将古典史学中的求真精神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收集、整理、辨别史料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发扬了政治军事史这一史学传统,而且为此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史料,推动历史学朝前稳步发展。

而他的弟子H·聚贝尔、W·冯·吉泽布雷希特、G·魏茨和J·惠芝、丁·布克哈特、G·班克罗夫特、阿克顿、摩诺等人以及数量繁多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忠于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声名远播的“兰克学派”。该学派以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国内外史学届先后对他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尤其在兰克去世之后,史学界开始展开关于兰克史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克的弟子兰普勒希特掀起了一场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开始,学术界各学者就针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无数讨论。兰普勒希特指出兰克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继承人。他认为兰克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创建,只不过是实践了德国历史精神的“最伟大理论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而已。1之后爱德华·傅特尔指出兰克的史学著作是有倾向的外交报告,并非完全排除了自我;还认为,兰克对政治军事事件过于关注,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2。而迈纳克试图从直觉的个体论与个体学说的角度来阐述兰克史学方法与其历史理念的内在关系。在迈纳克看来,“个性与个别的发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3,是最能体现历史主义看待历史的态度的;而兰克在这方面的观点代表了历史主义的顶峰。此外还有方方面面关于兰克及兰克史学的研究讨论,兰克被认作是史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不可否定地位的伟大历史学家。

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尼布尔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标榜,主张务必依靠原始资料,不论问题如何细微,考证必须精详。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兰克产生了巨大影响。1824年,兰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这部书中关于欧洲统一性的问题、对史料的透彻批判以及他发表的“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叙述”的著名声明,使兰克轰动德国史学界。在这部书中,兰克第一次把尼布尔的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据此对一系列史家重新进行评价,旨在说明,只有依靠可信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从而成为合格的历史学家。在兰克看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将事实是如何发生的说清楚,所以他的笔下总是很克钊,极少轻加断语,议论是非。

1 Karl Lamprecht,Moderne geschichtswissenschaft,Freiburg im Breisgan:H.Heyfelder,1920.

2 Edwart Fùeter,Geschichte der neuerea Historiographie,München & Berlin,1936,p.543.

3 Friedrich Meinecke,Historicism: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p.504.转引自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后兰克又接连完成《奥斯曼人与16、17世纪的西班牙王国》、《塞尔维亚革命》、《教皇史》、《普鲁士史》、《十六、十七世纪的法国史》和《英国史》等书。这些书在史料运用和整体结构上都比其最初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教皇史》一书为他日后赢得了世界大史学家的声誉。该书分3卷,1836年出齐。他的目的是要阐明教育是欧洲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本身也象欧洲体系中的其他成分一样在不断变革着。《教皇史》的出名,是由于其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还由于其扎实、丰富的资料和清晰的脉络。兰克首先论述中世纪时期教皇统治的大略,肯定他在统一欧洲文明中的功绩,随后谈到教皇国的建立及其内部制度构成。最精采的部分是,他对反宗教改革的运动,栩栩如生地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该书之所以是《教皇史》而不是《教廷史》,说明兰克的兴趣更多的在于人物,他明快而有分寸的笔调以及对人物个性的出色描写,使得该书也是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4在他最富精力的40年里,兰克勤奋地工作着,几乎为每一个重要的欧洲国家都献上了一部杰作。

当他完成最后一部为重要的欧洲国家所作的杰作《英国史》时,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1865年,他生日那天,普鲁士国王授与他贵族称号。此后,兰克依然笔耕不辍,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人物传记,如《腓特烈大帝传》、《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和马克西半连二世》、《瓦伦斯垣传》、《哈登堡传》等著作。1880年春,时值85岁高龄的兰克通知他的出版商,计划出版一部世界史新作,当年年底就有两卷问世。兰克此时已耄耋之年,不得不清来两个秘书帮助工作。在兰克谢世之前,《世界史》出版了7卷,以后几卷是在他没世后出版的。这部书写至1453年,可以和他以前写的欧洲各国历史联系起来。不过,人们对这部《世界史》反响平平。关于兰克的晚年著述,他的弟子吉泽布雷希特写道:他当时已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已不可能在档案馆内进行研究工作,可是他没有工作又无法活下去”。1867年——1890年在莱比锡出版的《兰克全集》计有54卷,这还不包括未完成的9卷本《世界史》,真可谓高寿多产,著作等身,不愧被誉为史学界的歌德。

人们普遍认为,兰克史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史学方法,有的研究者把那种方法称为实证主义。一提及兰克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如实直书”、“客观公正”、“无色彩”5等词汇,在很多时候,兰克史学也确实被人等同于一种单纯强调史料考证的史学流派,被定性为一种科学的史学,而兰克本人也被誉为“科学史学之父”6。

在十九世纪的西方史学界,理性主义史学过分夸大理性,割裂历史,一味追求普遍性与永恒性等弊端日益阻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历史学进一步发展要求历史学家提出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来克服理性主义史学的缺陷。兰克力图把史学提升为一门独特的“科学”,正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在兰克看来,历史学就是通过搜集、辨析文献资料,并依靠这些经过考证的史料使客观的历史在文字上还原的一门学问,历史学的原则是“如实直书”。这种思想观点能有效地克服理性主义史学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史学实用主义和以有限的材料构造巨大模式等先验主义不良学风,更是对长期存在的先验主义史学的一次有力回击。

然而兰克史学的开创者——兰克,他所宣扬的超然态度只适用于历史事件的个案研究,一旦涉及历史过程本身性质时,就不由自主地显露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他怀着对宗教敬畏之情思索世界历史的进程,认为历史是神的见证,是上帝的安排。虽然兰克是从人本的立场叙述历史过程,但他最终把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过程所蕴涵的全部意义看成是上帝的安

4 侯建新:《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载自《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5 “无色彩”一词,是1895年阿克顿勋爵在《近代历史演讲录》中提出来的(Lord Actno,A Lecture

on the Study of History,Macmillan & Co.Ltd.1911,P.99.)。转引自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 “科学史学之父”是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亚当斯等人提出来的。参见Goerg G.Iggers,The Images

of Ranke in Amercian and German Hsitorical Thought,History & Theory,Vol.2,No.1(1962),17. 转引自梅义征:《被误解的思想——兰克是怎样成为“科学历史学之父”的》,载自《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杂志社,1998。

排,这种将历史的本体归结到神的思想是伏尔泰“理性上帝”的翻版——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历史以后,就高居天国,再也不插手人类的事务了。实际上兰克是试图用上帝“把历史的完整性跟相信历史的意义寄托在某种超越历史的力量上面这样的信仰调和起来”,“把宗教看成一副牌里的那张飞牌,留着以备取得用任何其它办法都无法取得的真正要紧的那几张得分的牌”7。可以说,兰克继承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传统和宗教传统。虽然兰克史学在史学实践中把历史看成人的意识、行为展现的过程,体现了史学本体论中的人本主义倾向,但还是在史学本体论上为上帝留有位置。

此外,世界历史观念,也是兰克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是随着兰克史学思想的逐步发展而发展的。在兰克开始从事历史研究之时,他就开始关注世界历史,思索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起初,兰克只是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一种已有的最好也是最显著的历史著作形式”8。到了1826年,兰克宣称他进行历史著作写作的目的在于想要“揭示世界历史的故事”9,他已经把“世界历史”视为历史写作的一种目的与追求,并暗含着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真实这一意图。随后兰克又表示,他写作“世界历史”的用意就是想通过这一整体的历史形式,来“把握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10。在他看来,“特殊性知识的升华就是世界历史,依据这种世界历史,我就能将自己从那种特殊性知识的研究中脱离出来”11。此时的兰克将世界历史的研究看作是有着完整内在精神的整体。他甚至认为,历史学家在写作具有这样完整内在精神的世界史之时,自身精神也能得到升华与提升,脱离特殊性知识的局限,从而把握一般性知识。兰克对世界历史的这些认知是逐步形成的,并且这一过程也是随兰克宗教观念的发展而逐一展现开来的。随着兰克宗教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他对世界历史相关问题的思想也逐步深入,渐成体系。

其实,兰克从来无法真正做到他所倡导的客观公正、消灭自我。他在政治上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不仅如此,兰克的这种政治倾向性大多还是通过其历史著作传达出来的。因此,他的史学著作也都是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的。他将历史与政治都视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学科。在他看来,作为一门科学,历史与政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与两者的科学性密切相关的。在兰克的观念里,历史著作应该“翔实地探讨每一个处在十分活跃或者霸主地位的国家、政权以及个人”。因为这些国家、政权以及个人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历史研究者通过探讨这些政治内容,“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事物发展的主要脉络、它们的发展方向以及决定它们行为动机的思想观念”,最终更好地理解整个历史。

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兰克的史学思想及历史理论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兰克的学术生涯中,他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修正,但是这种修正并不是日趋进步的;在很多时候兰克对自己思想的修正是一种思想倒退的表现。在兰克晚年,他将历史发展归为全能的上帝,认为每一个时代都直接通往上帝,全能的上帝创造一切,影响这一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原因都是由上帝决定的。彻底否定了此前从现实推导出事情动因的做法,完全改由从宗教信仰上寻求解释现实历史的答案,把一切都归诸于那既无法触及又不能忽视的神秘上帝意志。甚至从客观主义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7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第79页。

8 Leopold von Ranke,Das Briefwerk von Leopold von Ranke.Hrsg.von W.P.Fuchs,Hamhurg,1949,p.92.转引自梅义征:《被误解的思想——兰克是怎样成为“科学历史学之父”的》,载自《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杂志社,1998。

9同上,P.102.

10同上,P.125.

11同上,P.195.

西方史学史1

4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6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老伽图。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强烈的“政治史学”传统。著有《罗马历史源流》 7凯撒:《高卢战记》 8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李维《建城以来史》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李维:古罗马史学家,著作丰富,流传下来的《建城以来史》创立了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陷入历史循环论,对史料缺乏分析批判,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9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通史》,又称《罗马史》 10公元1世纪史家群体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新色诺芬 阿庇安《罗马史》 11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1,求真探索精神。史料批判方法,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 2,人文主义观念 3,宽宏的历史眼光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表达与史家的修养 1教会史学之父:修西比乌斯,《教会史》《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古代殉教者传集》《君士坦丁传》 2英国历史之父:比德《英吉利教会史》 3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格雷格里,《法兰克人史》 4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22卷,该书发展并确立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并端邪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确立了基督教神学史观,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奠定了基础。 5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1对中世纪史学的批评 1)从史学的类型上看,数量最多的是年代纪和编年史,历史已经变成了“神学的一个卑贱的侍女,即一种精神的反常”,上帝在史学实践与史学著作 中占据了特殊地位 2)从历史著述的目的来看,只是为了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行为时符合上帝的安排,都发生在上帝的意志范围之内,历史写作是一种宗教行为,一种 献身于上帝的神圣事业 3)从历史著述的内容来看,浓厚的宗教宣传意图,歪曲历史 4)从历史著述的方法来看,按年代顺序的简单编排罗列 2对中世纪史学的理解 1)对西方历史编纂学的革命性影响,中世纪史学扬弃了希腊罗马史学中的俩种主导观念,一是人性的乐观主义观念,二是作为历史变化过程基础 的有关永恒实体的实质主义观念 2)基督教史学含有一种精神价值的思想,者是人类所共有的,首次打破了

兰克学派

兰克学派:1.学科背景:17.18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力量信心十足。这直接促成了他们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研究历史。他们希望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或者试图求得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或者试图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等等。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就是在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2.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在史学方面的著述主要有:《1494—1514年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王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16—17世纪英国史》、《世界通史》。 3.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即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提出的“如实直书”的原则,也就是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其本来的样子再现、叙述出来。 4.为了实现如实直书的原则,兰克系统地归纳并总结出一套搜集和考证史料的有效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注意搜集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即与事件同步的第一手史料。在原始资料中,他特别看重档案文献。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档案文献作为基本史料来源的。在兰克看来,“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再现全部历史真相”。 5.兰克的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兰克所标榜的“客观主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史学研究中是无法落实的。他的历史研究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兰克的史学思想中带有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 孔德与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强调感觉和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实证主义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种反映,而实证主义思潮则是19世纪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特别是实验科学不断繁荣的一个产物 2.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孔德(Comte,1798—1857年),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斯宾塞 3.实证主义史学更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注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历史规律的一致性。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学若要成为一门科学,就不仅要客观地描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还在于从客观的历史过程中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4.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检验作为起点,把发现规律作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人类的智力或精神都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同人类智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相应的三个阶段: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和知识的发展。 5.孔德认为历史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获得真实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西方历史哲学:(思辨、分析、批判各一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史学领域发生了一场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的同时,在历史哲学领域也开始了一场变革,这就是由传统的所谓思辨的历史哲学向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之转变,即历史哲学所考察的方向由本来侧重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由传统的考察历史演变的动力、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转向历史认识或历史理解的性质的研究。 思辨的历史哲学;研究历史事件实际过程的理论,如研究历史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等;1.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主要是从考察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出发,侧重于从历史演变的动力、发展模式及规律的研究中寻求历史意义。他们大多都是先验主义者,先入为主地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去套用历史事实,先验地将人类的历史整齐划一地分作某几个发展阶

西方史学史

古典史学的传统 1求真探索的精神 2人文主义的观念 3宽宏的历史眼观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局限:1英雄史观;2循环史观,倒退史观;3时间概念不清晰 希腊化时代 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尔密、塞琉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信仰冲突与历史论战 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场与信仰冲突密切相关的历史论战,论战首发于路德派弗拉西阿斯牵头集体编写《马格德堡世纪史》,天主教营垒的则以巴洛尼阿斯撰写《教会编年史》作相应的回击,后经加索朋,最后在天主教徒,人文主义者萨皮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那里,以新教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论战的双方——新旧教派都企图以历史为武器攻击对方的谬误,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使研究历史之风盛行起来,并确认“真实才是真理”判断真实的标准由《圣经》转向历史事实,故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博学时代 主要指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在这个时代里,西方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考证方法方面:表现在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称这一时代为博学时代,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时代。 博学史学 博学时代的西方史学,由于宗教改革论战的需要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催生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从而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年代学,世系学,古文字学,故文书学,古钱币学,铭文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的研究十分繁荣,以至被称为“博学史学”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 人文主义时期史学最基本的特征: 1、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 2、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人”和“人事”的观点来考察和叙述历史,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3、崇尚古典文化; 4、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 5、具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人文主义学者首先清算了荒诞的古代故事,继而对文献和史料进行辨伪。 6、试图用社会现象和因果关系的联系解释过去 7、从地域上而言,从意大利发展到欧洲的西北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电话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从古时候的鸽子传信到如今的“瞬间交流”—移动电话通信,不可否认电话的问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存在使距离不再是沟通、交流的阻碍。不管多远,不到一分钟信息便可传入对方耳中,如此速度,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它的魅力。从1983年贝尔发明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让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电话、贝尔、发展历程 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以此开创了人类的通讯革命。从有线到无线,从台式到移动电话,从仅是通话功能到如今的手机上网,这场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传递消息的最快方式是通过电报线用莫尔斯码发送电报。而电报这个通讯方式这时也刚刚问世不久,在这之前,紧急信息只能由驿马、烟火信息、鸽子或船只传送。 自从人类发明电以后,就有人想利用电来进行通信。有个叫摩尔逊的人,曾架设26根电线,代表26个字母,来传递信息。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电报机"了。但其设备庞杂,传递不远,终究没能达到实用的阶段。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世界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但是莫尔斯电报也有其缺点,就是从发报人到收报人需利用专门的电码译本经过两次翻译才能把信息传递过去,而且发报人不能立即获得收报人的反馈信息。 贝尔对莫尔斯电报的缺点作了分析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制造出一种直接传递入的语言的装置?能否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导线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在研究一种为耳聋者使用的"可视语言的实验中,听见一个震颤声沿着电线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原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授,对人类耳朵的震动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他立即发现通过电线传递人类的声音是可行的,电话诞生了。10年之内它遍及美国,很快又传遍全世界。 电话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电话百年发展的道路。 1878年,手持电话 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80年,贝尔电话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 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西方史学史终极答案

1、吉本——(1737—1794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 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 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 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 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 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2、兰克学派:19世纪中期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倡导的一种史学模式和流派。兰克在柏林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带出大批优秀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形成德国史学中的兰克学派(即通常认为的客观主义史学派)他们标榜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反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的指导,力求在可靠的史料的基础上“如实直书”。要求史家保持“中立”、“客观”。通过客观地描绘、叙述事件。这一学派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在西方史学史上是罕见的。 3、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 显贵之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 政治军事史传统。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 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 影响深远。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 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 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 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 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 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5、《历史哲学》——黑格尔史学名著,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 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 理解。他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眼光考察世界历史,寻求一种有关世界历史合乎理性 的解释,从世界历史的个体现象中寻找到普遍的、内在的精神发展道路。 6、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 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 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 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力图 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摘要]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摘要] 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然而在他个人的史学观念中,具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并且随着他史学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将一切归于全能理性的上帝。 [关键词] 兰克、兰克史学、如实直书、理性上帝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兰克所创立的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代表着十九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兰克继承了自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将古典史学中的求真精神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收集、整理、辨别史料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发扬了政治军事史这一史学传统,而且为此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史料,推动历史学朝前稳步发展。 而他的弟子H·聚贝尔、冯·W·吉泽布雷希特、G·魏茨和J·惠芝、布克哈特、丁·G·班克罗夫特、阿克顿、摩诺等人以及数量繁多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忠于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声名远播的“兰克学派” 。该学派以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 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国内外史学届先后对他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尤其在兰克去世之后,史学界开始展开关于兰克史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克的弟子兰普勒希特掀起了一场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开始,学术界各学者就针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无数讨论。兰普勒希特指出兰克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继承人。他认为兰克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创建,只不过是实践了德国历史精神的“最伟大理论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而已。之后爱德华·傅特尔指出兰克的史学著作是有倾向的外交报告,并非完全排除了自我;还认为,兰克对政治军事事件过于关注,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而迈纳克试图从直觉的个体论与个体学说的角度来阐述兰克史学方法与其历史理念的内在关系。在迈纳克看来,“个性与个别的发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 ,是最能体现历史主义看待历史的态度的;而兰克在这方面的观点代表了历史主义的顶峰。此外还有方方面面关于兰克及兰克史学的研究讨论,兰克被认作是史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不可否定地位的伟大历史学家。 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尼布尔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标榜,主张务必依靠原始资料,不论问题如何细微,考证必须精详。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兰克产生了巨大影响。1824 年,兰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这部书中关于欧洲统一性的问题、对史料的透彻批判以及他发表的“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叙述”的著名声明,使兰克轰动德国史学界。在这部书中,兰克第一次把尼布尔的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据此对一

《西方史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西方史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述西方史学的萌芽 1、希腊神话。 2、史诗与传说 3、记事 4、神话和史诗的特点 二、评修昔底德斯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1、比较丰富的人本思想 2、重视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的因果关系 3、具有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 4、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5、治学严谨,立论求实 三、奥古斯丁对宗教史学的作出了什么贡献? 1、撰写《上帝之城》与异教徒进行辩论 2、发展并明确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上帝安排了一切,历史、回忆、只是证实上帝的安排。 3、地上之城(人类历史)从该隐开始,历经婴儿、少年、青春、壮年、半老、老年六个生理阶段。 4、双城斗争史分三个历史阶段:前律法阶段,律法阶段和上帝的天国阶段。 5、把史学完全隶属于神学的权威之下,其影响不可估量。 四、简述赫尔德的历史哲学 1、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诗歌阶段、散文时代、哲学时代。 2、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具有生长衰亡的自然发展过程。但不可能直线上升的。 3、人是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性并不一致,反对“永恒人性”。 4、他是近代首批文化史家之一,否认“精选民族”和“欧洲中心论”,试图探索人类在其文化发展进程 中所经历过的道路。 5、不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中断,而认为是人类文化进步中一个必然的重要的环节,如同链条一 样,彼此相连,前后衔接。 五、十九世纪有那些史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史学:赫尔德。柏克。夏多布里昂 2、客观主义史学:尼布尔、兰克 3、实证主义史学:孔德、斯宾塞 4、历史主义史学:(维柯)、萨维尼、洪堡、黑格尔 5、阶级斗争史学:梯也里、基佐、米涅、梯也尔 6、马克思主义史学 六、希罗多德对西方史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朴素的历史因果观 3、平等的民族观 4、求真精神A、秉笔直书,兼收并蓄B、考证史料,辨别真伪 5、首创历史叙事体

改革开放以来电话变化

在现代生活中,电话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然而30年前,它可是件稀罕物。改革开放,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各个领域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其中通讯领域尤其突出。如今,通信业作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小小电话,使我们领略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十年代:固定电话走进家庭 70年代末,电话主要作为工作时的办公工具存在。当时许多机关只有总机是直拨性质的,电话号码只有6位数。在机关打电话,如果多部电话都要外线,总机就告急,话机里会传来甜甜的女中音:“请把电话扣好,有了外线我会回叫您。”话务员非常忙,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她们在应对机关大量内外通话的同时,需要重点搞好领导的各种电话服务,所以必须保持高度的紧张。 那时,单位电话基本上普及了,可家庭电话却极少。58岁的孟先生说:“那时候根本没有占公家便宜的想法,上班打私人电话什么的?怎么可能?老百姓家里都没电话往哪儿打呀?”如果家里有电话,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按规定,必须是正局级以上干部才能有资格申请用公款安装电话。如果介绍男朋友家庭情况时,说出三个“硬件”:父母亲是局长,家里有电话,男孩子是大学生时。保准绝大部分条件优秀的女青年会动心。 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每200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75年!大部分县城、农村甚至还在使用“摇把子”。 摇把子电话拨盘电话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紧接着公用电话开始遍布北京的街头巷尾,在电话开始进入家庭之前,市民打电话用的主要就是它,一般胡同口两头都有。当时记得北京市民有个用厕难,往往跑几百米找不着一个厕所;但走十几米绝对会看到公用电话摊。每个公用电话摊负责着周围一片街坊,有电话打来,就在专用的小本上记下:某某门牌号、找谁、回电号码,然后拿着去“传呼”街坊。张先生是老北京人,他回忆儿时胡同口守电话的老大爷每天来了电话就小跑着去叫街坊:“四门的二子,电话~!”当时的感觉,一个胡同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北京市内短途电话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打往外省市的长途电话却非常不便,大家都得到西单的北京电报大楼或大的邮电局去打,而且线路非常繁忙,经常堵塞,致使电报大楼里打电话的都带着午饭排队去打。 现年62岁的赵先生回忆84年到北京出差时在北京站邮电局,给家里打电话时的场景:“营业厅挤满了人,可是北京打往山西的线路只有1条,打了一个半小时也打不通。通话质量很差,打长途电话像吵架,喊破了喉咙,连房间外面的人都被吵得受不了。营业厅里里外外,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兰克史学的发展演变 [摘要]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又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然而在他个人的史学观念中,具有严重的政治倾向性。并且随着他史学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向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将一切归于全能理性的上帝。 [关键词]兰克、兰克史学、如实直书、理性上帝 列奥波德·冯·兰克是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学界产生了及其重大深远的影响。兰克所创立的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的象征,代表着十九世纪史学的最高成就。兰克继承了自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将古典史学中的求真精神发展到极至,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收集、整理、辨别史料的方法,为历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发扬了政治军事史这一史学传统,而且为此后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信的史料,推动历史学朝前稳步发展。 而他的弟子H·聚贝尔、W·冯·吉泽布雷希特、G·魏茨和J·惠芝、丁·布克哈特、G·班克罗夫特、阿克顿、摩诺等人以及数量繁多的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忠于兰克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深究资料的来源,追求史料的原始性,推崇不偏不倚的研究态度,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声名远播的“兰克学派”。该学派以标榜以“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和写作历史而著称于世,在20世纪以前,赢得了西方史学界空前的声誉,其影响范围也远及欧美以外。 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国内外史学届先后对他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尤其在兰克去世之后,史学界开始展开关于兰克史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克的弟子兰普勒希特掀起了一场历史方法论问题的激烈争论开始,学术界各学者就针对兰克史学进行了无数讨论。兰普勒希特指出兰克是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的继承人。他认为兰克在理论上并无什么创建,只不过是实践了德国历史精神的“最伟大理论家”——威廉·冯·洪堡的思想而已。1之后爱德华·傅特尔指出兰克的史学著作是有倾向的外交报告,并非完全排除了自我;还认为,兰克对政治军事事件过于关注,从而忽略了经济的因素以及其他的因素2。而迈纳克试图从直觉的个体论与个体学说的角度来阐述兰克史学方法与其历史理念的内在关系。在迈纳克看来,“个性与个别的发展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念”3,是最能体现历史主义看待历史的态度的;而兰克在这方面的观点代表了历史主义的顶峰。此外还有方方面面关于兰克及兰克史学的研究讨论,兰克被认作是史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不可否定地位的伟大历史学家。 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尼布尔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标榜,主张务必依靠原始资料,不论问题如何细微,考证必须精详。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兰克产生了巨大影响。1824年,兰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这部书中关于欧洲统一性的问题、对史料的透彻批判以及他发表的“事情是怎样就怎样叙述”的著名声明,使兰克轰动德国史学界。在这部书中,兰克第一次把尼布尔的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据此对一系列史家重新进行评价,旨在说明,只有依靠可信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从而成为合格的历史学家。在兰克看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将事实是如何发生的说清楚,所以他的笔下总是很克钊,极少轻加断语,议论是非。 1 Karl Lamprecht,Moderne geschichtswissenschaft,Freiburg im Breisgan:H.Heyfelder,1920. 2 Edwart Fùeter,Geschichte der neuerea Historiographie,München & Berlin,1936,p.543. 3 Friedrich Meinecke,Historicism:the Rise of a New Historical Outlook,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p.504.转引自易兰《兰克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兰克传统与20世纪“新史学” ——钱乘旦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讲演 历史学毕竟有底线,那就是求真,尽管我们都知道历史研究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而不能够达到绝对的真和完整的真。正因为如此,使用史料和判断史料仍旧是历史学基本的要求,舍此就无法进行历史研究,因此历史学不等于文学,历史写作也不等于文学创作。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化研究、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等。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级“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民族国家是西方崛起的法宝,因为有了民族国家,西方才走上近代发展的路。可是当全世界都看明白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试图模仿时,西方人却要告诉其他人:民族国家要不得,应当抛弃!当他们高调谈论‘人权高于主权’时,其实是在否定民族国家的当代合法性,也就是否定非西方国家的主权独立身份,从而以另一种方式维护西方的霸权。在这个背景下,全球史是有可能被西方的意识形态专家们所利用的:当民族国家的历史不存在时,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也就成问题了。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提倡全球史,恰恰出自于对西方中心论的真诚的反思。” 兰克史学传统 20世纪“新史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史学界、学术界已经不生疏。但有一个问题:所谓“新史学”的各流派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来龙去脉是什么?人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充分,一般人也很少意识到。我试图对此进行一下梳理,就必须从兰克说起,因为他是出发点。兰克对西方史学以至于全世界历史学都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关于兰克,我们知道什么?很多书都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所谓“科学的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历史看成“科学”,像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一样。既然是科学,就是有规律和内在逻辑的,通过科学手段可以发掘这些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层含义是从方法论角度谈论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能恢复人类历史,做好历史研究。很多人说兰克是“科学的历史”的创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兰克认为,历史有其发展方向,这一点与西方史学界的先辈们没有很大区别,西方历史学很早就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有发展方向的,从而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想法在中世纪基督教史学中就存在,认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必然性所限定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目标。按照基督教的思想,人类历史的终极走向是天国,历史是要按上帝意志发展的。理性主义盛行后,尤其是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理性主义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但人们仍然认为历史是有固定方向的,其路径早就被设定了,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规律,人类改变不了历史规律,也改变不了历史走向。 兰克在这一点上继承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和黑格尔一样,他认为历史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在西方文明中表现出来。兰克的创造在“科学地”研究历史上,由此他开创了“科学的历史”。在兰克之前,历史学都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但是用一种非常严谨的方法研究历史、规范其研究方式、把历史学当作一个专业,却是从兰克开始的。之前的历史学著作则比较随意,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都是这样。你不知道这些记录的来源和出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也不知道它们运用了哪些史料,或者根本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 筑波千鸟整理 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3版),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高卢战记》:约著于公元前52年,共8卷,前7卷出于恺撒之手,最后一卷是他战友所续写的,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

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心理史学:心理史学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它于20世纪前期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这是一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作者在书中努力要表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步摆脱了偏见、迷信和卢奴役,尽管他们遇到无数次的错误和失败,但总是向着理性、公正,向着物质和精神不断改善的方向前进的。“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如实记述”,即撰写历史时决不可因政治或 宗教等原因而带有偏见,应做到“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著述的目 的,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要史家不偏不倚地、客观地、通过批判性地检 验史料,就可以发现事实,重建历史真相。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 中写道:“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可是 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 已。”兰克强调,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 追求事实的客观真相,不应褒贬是非,不进行任何价值判断。这样,兰克认为史 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就要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 让史料本身说话。兰克强调,史著是否可信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 作根据;为使所用的史料确实是可信的,就一定要通过周密的校勘和考证,辨别 其真伪。兰克的这些主张,使得他的历史编纂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 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主要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 案及政治家的日记、回忆录等。 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兰克还首创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新方法,他用研究 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在研究班中,学员可在教授 的主持下,围绕某个专题进行教学和研究。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史学家 的培养,仅仅通过讲课是不够的,其不足之处可用研究班的方式来解决。在研究 班中,兰克的学生在史料的鉴别、理解和使用上;在培养不偏不倚的绝对客观态 于沛,郭小凌,徐浩著.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24 再传弟子遍布西方各国,他们大多严格承继兰克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客观主义 视为唯一科学的史学方法,逐渐形成颇有影响的“兰克学派”。他们无论是在德 国,还是在国外,大多是多有成就的史学名家,如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瑞士的布 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德国的吉泽布莱希特(Giesebrecht,1814—1889)、乔治-惠芝(Georg Waitz,1813—1886)、威廉·瓦腾巴哈 (Wilhelm Wattenbach,1819—1897)和济贝尔(SybeI,1817—189s)等。兰克学 派追求原始史料,重视史料鉴别和档案分析,标榜绝对的“客观主义”。西方一 些学者认为,这种客观主义的治史理念,体现了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的精神,成 为欧洲史学的典范。基于此,兰克史学也被称为客观主义史学,但实际上,历史 研究中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历史研究离不开这样或那样的历史观,历史 观即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外历史学家的共识。 兰克学派 详细内容:(lanke xuepai)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e von ranke,1795.12.21—1886.5.23),生于图林根的维厄,后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古典作品,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1824年他写出并出版了他的首部著作《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1494—1514》之后,即入柏林大学任教,在那里担任了近40年的教授,并写出关于英国、

西方史学史 复习题

李维+:古罗马学家。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创立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但还有很高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塔西陀+:古罗马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著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透露出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吉本: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杰出代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共6卷71章,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恪守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具有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维柯:近代西方历史哲学鼻祖,代表作《新科学》,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建立历史发展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他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休谟: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著有《英国史》、《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主张扩大历史记载的范围,倾向于社会史。同罗伯逊、吉本并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斯特拉波:小亚细亚地理学家,著有《地理志》,把当时地中海地区的人民的地理知识总结,在古代的地理书籍中最为详备,论述了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山川地势、民族分布、物产种类、商业往来、风俗民情等,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新史学:20世纪初萌动、五六十年代发展,反对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美国学者鲁宾逊等人。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 新文化史学:20世纪五十年代一次转折,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新文化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批判。重点转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历史。90年代更强调要研究个性、独特性和突发事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流程的演变历程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 1.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 3.局面。和发展。 4.科举制地方权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

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生命线。 观要求。 郡、 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 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