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

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

璎的父亲,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林璎:在她还在耶鲁上大三的时候也就是21岁时(1980年)设计了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1994年,反应林璎事迹成就的纪录片《林玛娅:坚定清晰的洞见》,并夺得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为其写的诗《哭三弟恒》(在其去世后三年写的)则是异常的悲痛(类似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说是哭林恒,其实是哭当时的中国。那种悲痛有明显的隐忍与无奈,当然更多的是愤恨,类似鲁迅急切地想用刘和珍的死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一样。这对于年轻的女性作家实在是难得。

其实,我很喜欢她在徐志摩去世后,给胡适写的好几封抱怨凌叔华的信。冷嘲热讽不在话下。这里放了一段,信中写到“志摩常说:‘淑华这人太过小气。’我总说:‘是么?小心点吧,别得罪了她。’女人家小气虽是常有的事,像他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点大方才好。”这时候觉得她不再是众星捧月般的女神,只是生活中一个思念朋友的普通友人。对徐志摩的友情这时候才是最真挚的。这里讲到了徐志摩,等一下再来谈。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合的好)

其实我觉得梁思成这个人很矛盾,或者说是有了林徽因这样一个妻子后压力挺大的。尤其是看了林洙(林徽因于1955年去世,梁思成1972年去世。1962年,林洙(1928年,34岁)与梁思成结婚,引起众多非议。她出身卑微,在清华建筑系当资料员,与清华建筑系教授程应铨离婚。结婚时由林徽因等主持帮助。)的文章后,发现林徽因有金岳霖这样一个倾慕的人,对梁思成来说,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一个例子,连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全无芥蒂赞美着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风华绝代,才华过人。”可想,她是多么的出众。梁思成每天跟她谈话,脑子都要快速的转才能跟上她的思维。那得多累呀!像金岳霖这样的大家,在跟她交流时都不怎么插得上话,更别提普通人了。当然,梁思成的才能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两个人,一个提供构想,一个动手构图,却是很好的结合呀!

林徽因与徐志摩(得失之间,是非已明)

才貌双全的林徽因16岁与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不过,很遗憾的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在1918年(可能更早)就相识了,即14岁时。

徐志摩这个人显然是浪漫的,但很多时候却是偏激的(准确的说是过于浪漫的,以至于这种浪漫在现实世界是行不通的,或者说它适用于恋爱的初期,当恋爱逐渐转向婚姻,转向生活,转向现实,它是不符合现实的生存法则的)。所以,陆小曼会选择他,但林徽因不会。(在当时,陆小曼的才情(精通英文,法文),样貌,家世等等绝对不输给林徽因。只是,林徽因把这些投入到了创作领域,而她把这些放在了交际场中。当然,另一方面,还得感谢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整理了他的文章诗集。)我觉得这可能也和当时徐志摩的做法有关。徐志摩在狂追林徽因时,张幼仪已经怀了第二胎,并且还在张刚刚生产完就递了离婚协议书,

而且还是在柏林。这种人,一方面是痴情的疯子,一方面也是无情的祸根。比之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结婚的对象自然不难选。

对于陆小曼,起初我也是不喜欢的。但看完这个人的介绍后,还是感叹,徐志摩真的很厉害,能够追到她。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至于林徽因与陆小曼,我更愿意用一句诗来形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我看来,很多方面陆小曼是肯定不输给林徽因的,至于,徐志摩心中谁是雪,谁是梅,我们就无从考证了。

林徽因与金岳霖(有友如此,此生何憾!)

对于金岳霖的痴情,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无法说清,他到底是幸还是不幸。遇到了一生挚爱,却永远只能静静的呵护。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在短短一生中遇到自己的挚爱,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拥有这份爱?想到一个形容:徐志摩是人间的,可进可退;金岳霖是幻想的,是难得的珍贵。可是,如果这辈子没有让他遇见林徽因,那他的人生就不会如此的炫丽,传奇。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这里的所有人,不论是风流倜傥的诗人还是风华绝代的才女,在历史的天空中以他们最绚烂的方式走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爱国。名人们的感情纠葛永远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根本却是他们长存于我们心中的原因。

1924年,泰戈尔访华。5月8号是他64岁生日,在协和医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女士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截的一段金岳霖的谈话)金岳霖“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 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

作文素材 林徽因

林徽因:才气女子,诗意灵魂,你是人间最美四月天 民国美女林徽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有着多重身份:中国著名建筑师、作家、诗人。她中西方文化兼修,不仅擅长诗歌、小说、散文,在翻译上也有所造诣,无愧于“才女”之称。而她与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建筑做出的贡献却鲜为人知。 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与“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并称“民国四大美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在诗和建筑中淡定游走。即使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她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

林徽因 古建筑的记录者 与很多传统的民国小姐不同,林徽因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琴棋书画和相夫教子之中。她与丈夫梁思成志同道合,一起破解中国古建筑的奥秘。 15年间,林徽因不惧条件艰辛,即使疾病缠身,也依然与丈夫一起跋山涉水,从中原到江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尽可能地实地调查和勘测各地古代建筑,切身体悟中国古建筑之美。 为了学术研究,林徽因经常工作到深夜,与梁思成一起完成并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等著作,得以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积淀和独特风格。

【用法解析】 相关题材:执着,意志坚定,热爱学术 示例: 即使在流亡时期,林徽因也时刻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坚持学术研究以及创作。她不仅将生活的迷茫、惆怅、苍凉、沉郁寄托在诗句之中,还克服困难为处于战乱的中国建筑界创造更多贡献。这个民国女子不仅留下了她的美貌和爱情故事,还留下了对事业和国家的无私付出。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

“文”“学”会通的诗人 林徽因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1924年为实现自己的建筑志向赴美攻读建筑学,成长路上博学广识。 从小在家庭环境渲染下接受开明教育的她,除了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也得以接触西方文化,体味不同于东方的语言思想,从中捕捉灵感火花。对中西文化的融通,造就了“诗人林徽因”。 在多数人眼中,林徽因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相识,也促进了彼此的文艺创作。文学上,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极具个人风格。在诗歌创作方面,正如闻一多所言,林徽因的诗清雅婉丽、灵动优美,兼顾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及运用实例之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及运用实例之林徽因的三次拼搏材料一: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 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 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 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 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 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 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 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使用上述材料,分别以“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凤头猪肚 豹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位置与价值”、“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留给明天”、“脸”为话题写描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片段。 范文示例: 跑在死神前面 人生就是一次长跑,各自的体验不同。跑在死神前面,为这个世界留下一 些美,是一种瑰丽的“跑的体验”。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协助丈夫完成巨着《中国建筑史》,在肺部和肾 脏受到严重损伤的情况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风尘仆仆,穿丛林,走泥泞,过高山,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民居、庙宇、桥梁、牌坊等资料和图片。她瘦窄的 额头经常挂满豆大的汗滴,图的是给丈夫的学术“助跑”,给建筑事业“提速”。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给新中国一份厚礼,她全程参与设计了国徽,她 不顾瘦弱的身躯遭受病痛的煎熬,夜以继日的工作,构思,初稿,否定,二稿,讨论,修改,定稿。陪伴她的是一杯酽酽的茶水,一盏彻夜不息的日光灯,一 块用来提神时擦拭额头的方巾。当政协会议代表一致鼓掌通过国徽设计时,她 竟然虚弱到无法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人们致意。端庄秀丽的脸庞益发显得憔悴瘦削,图的是为自己的国家打造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标志。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抢救景泰蓝制作工艺,她不顾肺部已布满空洞, 肾脏已切除一半,结核菌已扩散到肠部,带领学生下工厂,入农村,与艺人交

浅谈梁思成先生

浅谈梁思成先生 20112211025100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罗婧如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当提及梁思成先生,最初的反应一定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拯救民族的梁启超先生。因为这一封建社会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性,凝聚了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除了身为名人后代的梁思成先生,在近代建筑史上不能忽略的历史地位。 梁思成先生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值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而他的一生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成长岁月在清华度过,1915年至1923年间,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6年,他创办清华建筑系,奠定了清华在建筑学中不可取代的学科位置,尔后一直在清华工作,直至1972年病逝。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8他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起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宋代《营造法式》的专研及古木构建筑的发现,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于他个人自身的性情来讲,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个性也尤为单纯,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像儿童般样,拥有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荣的国家、世界环境中,以他的本性就可以得到无比荣耀的地位,务须任何其他人为的修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于1947年到1948年访美讲学,同时参与了知名的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投身教育界,开始精心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清华建筑系。以他的培养目标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时间的历练给予他的不仅是成熟更是再一次明确人生的目标。 “平易近人,诙谐幽默,自由民主”这些个人的特质和他自身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使他在学生中赢得了尊重,被大众誉为中国的国宝。他建议自己的学生说: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创作要有”激情”,否则在技巧上无论多高明也是只有匠气,而无灵气。”得有想法,有立意。不要挑挑拣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你才能体会到,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好的职业。”在他看来,建筑师比一般人更幸福,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美的作品;建筑师又比一般人更苦恼,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丑的作品。”建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他很重视表达能力,他说:”你想得很美没有用,你得能说出来,说得很简短很清楚,说得别人能接受,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的讲演有评价提及到:”…形象感?特强,情理交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理?,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辉,他的?情?又

我眼中的林徽因_高一作文

我眼中的林徽因 有一位女子,她是凡世间的精灵,胡适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冰心说“她很美,很有才气”。是什么她无愧于“才貌双全,聪明伶俐”的才女称号?浓厚的兴趣促使我慢慢走向她、认识她。其实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爱国的女子——林徽因。 秋意正浓,枯叶已落满了院子,窗外一棵苍老的柏树似乎被岁月压弯了腰,孤零零的枝头只剩“发白”的绿叶,偶然间还能听到枯叶的沙沙声。 突然,冷清的街头上传来一阵脚步声。是谁?是她,她来了。小草好奇地把头从石砖上探出来,风儿停下来看她,地上的石头也动了起来,似乎在对她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每靠近一步,它们就越激动。她手里拿着一本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她那铺满黄叶的院子,走向她那个知识的海洋——书房,又一次沉入书海中。她忘情的访古探今,或悲或喜的低声吟唱,像一个不食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仿佛世俗尘事皆不存在,泰然自若,与世无争。如若有那么一个时刻,她能放下手中厚重的研究,静静的小憩一会,想必任凭窗外风起云涌,在书房里,依旧会坐着一位不食烟火的女子正忘我而贪婪的遨游于书海中。 美妙充实的青春生活稍纵即逝,她一个弱女子,竟带着赤子忠心,带着对建筑学的热爱,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

究中,并用自己所爱所擅长的本领,报效祖国。 乱世中,她如同一朵盛开的梅花,傲雪绽放,纵使凋零,也要把自己奉献给大地。 林徽因曾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最后她选择了陪伴她一生的丈夫梁思成,互助互爱,共同为年轻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并双双对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和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年,她克服了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的求学挫折,辗转实现了自己的志愿。学成回国后,夫妻双双投入报国事业中,辗转走访了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实地考察了两百多处古建筑,并让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有效的保护。抗战年代,她不顾个人安危,发出文艺界抗日救亡的强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和丈夫辗转多个地方,一路风雨却从未摧毁他们对建筑的热爱与研究。战乱曾击垮了她的身体,但却无法阻挡她那拳拳的赤子之心和她那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精神,病榻上,她从未荒废对建筑的学习和热爱,忍着病痛,多方查找资料,协助丈夫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的撰写,实现了他们心中多年的共同心愿。面对古迹保护的众说纷纭,她以极其负责且坚决的态度表明: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的古建筑,力主保存北京古城的面貌。我想正因她的极力保护,如今的故宫才能得到保存和保护。 面对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林徽因夫妇纹丝不动。美国曾几次三番邀请二人去做访谈和演讲,但是都被她和梁思成拒绝了,她说:“虽然我们生活贫困,但是我们却深深的明白中国现在的困难与生活条件的不好,如果我们没有站出来在建筑学上发展,那么还有谁愿意

当代舞《林徽因》浅析

当代舞《林徽因》作品分析 《林徽因》为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作品,由现当代舞著名编导汪起正老师指导完成,其标志性的人物特征与时代背景被刻画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起承转合的演绎了林徽因如剧一般的人生。 首先从体裁类型看来,“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之一,在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注重形态和元素的重新利用,强调现实人文情怀。它是老一派舞蹈家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根据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去吸收、借鉴各个舞蹈派别的各种风格,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了。 从作品背景来看,是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的林徽因来作为刻画的对象。她是有名的民国才女,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天成。作品为典型的叙事类当代舞作品。开场是病重的林徽因在恍惚中,她开始拷问自己生命路程的意义。流亡时期与梁思成颠沛流离,迷惘、惆怅、沉郁。临终的林徽因被噩梦困扰,因为城墙被拆,她以拒绝服药抗议。想起一生遭遇的各种困难与不顺,又想起了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中、在人间四月天里满心欢喜的样子,恬静、飘逸、婉约、清丽。过渡变奏音乐中,念了一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沉郁的基调转入了明亮,正如这首诗是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一般,这明亮期许的氛围也像是期待儿子的降临。而在作品结束时就像林徽因临终的一刻,仿佛对过去的自己说“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阳光总会来”后含笑逝去。 这整个剧目起伏感很大,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又是对著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比较难以拿捏。原跳的舞蹈演员丛苑很好的表达出了前半段压抑、渴望、痛苦、追寻等复杂情绪,后半段又演绎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涩涩情绪,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一位情窦初开的优雅的大小姐与心上之人相处时的开心喜悦。但是我注重动作的衔接而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对比处理,明暗交替的线路没有突现出来。为了能够理解原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我查阅了《林徽因选集》、《林徽因传》、《梁思成与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有关林徽因的文集,去理解人物的性格个性。根据原舞者的展示,我将从性格线路入手,突出人物的优雅、

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

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 导读:本文关于写林徽因的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莲般走过的林徽因 710072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顾韵雯 起初,只知道林徽因的那首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女子。那时我想,或许她是一个江南的女子,伶俐,轻盈,婉约,像是一首诗中那个打着伞走过雨巷的女子,散发着丁香的芬芳。 后来,我读了关于她的一本传记。 读的时候就在猜测那个作者是否也是生长于水乡,灵动的文字像郑愁予的那首《错误》的意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因为笔尖泻下的诗意总是会与梦里水乡联系在一起。纸上的文字更让我确信,林徽因骨子里有一种朦胧的、静谧的美——她是一朵玉白的睡莲,悄悄地浮坐于映出夜空星辰的荷塘之中,波澜不惊,像是在做一场梦,轻轻地垂下眼帘。 哦,那梦境一定是美好的,就像是在英国与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人——徐志摩的相遇。同为诗人,壁炉边两张小沙发,两杯咖啡,几本书,他们两个人一起畅谈古今,把玩文字。一直是这样的,一直到分别的那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再别,那段时光今生不再。林徽因淡然地面

对这位故人,也淡然地收藏了那段玫瑰色的时光。也许那时她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所以这段还算快乐幸福的时光就被收藏起来,变成心中最柔软的回忆。也不得不说她是冷静理智的。就像后来席慕蓉写到的:“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然而徐志摩做不到,他“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当然总有人说,徐志摩是一团热烈的火,林徽因是一泓清泉,澄澈却有深不见底的安静、深邃——水火终没有融合。 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事业——建筑。与她丈夫一样,建筑就是她的生命,是点燃她生命的火炬。她是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对事业的挚爱让她的一生更加璀璨,就像东方天空的那颗启明星,不可忽视。 尽管如此,但是聪明如她,在她的丈夫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愿意嫁给自己时有一段诗意的回答:这个答案很长,要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这样灵巧的人,犹如月光“那轻,那娉婷”——洒向城市,让所有人平静;漫向大海,让浪涛乖巧;笼罩大地,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安宁。 与祖国一起经历了无数苦难,生命中的后半部分,她安稳下来,在她热爱的事业之中飘然离去了。 这位人间的仙女走了。有一个人默默地守护了她一生,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是纯洁的,纯粹的,他也许更像一个兄长。 所以,又回到了原点。一朵玉白的菡萏缓缓绽放,在所有人的心中不朽。

我眼中的林徽因[1]

说不出的美丽 ----浅谈我眼中的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常常是与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他们都是林徽因生命中重要的人,是她的丈夫、知己和朋友,我们常常从他们的身上搜寻到林徽因的影子。不可否认,我最初想了解她是因为好奇诗人徐志摩当年为什么因痴情于林徽因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载林徽因如诗如画的年龄,她遇到了才华超群并因诗而享誉盛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被她的才华和美貌打动。他对她的爱迅疾而热烈,他大胆的向她表白。她没有接受,她想到自己的母亲是“二夫人”,而且父亲还有“三夫人”。她从小就目睹母亲常常暗自垂泪,也深谙这种家庭的不道德和不正常。她决不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于是,她把爱的绣球抛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个同样优秀、同对建筑痴迷的建筑学家。她没有因他的腿跛而削弱对他的爱,成为他的伴侣和助手,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支持他的理想和事业,与他一同奋斗。林徽因在我心中更布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我为我的肤浅和无知懊悔不已,才明白那些印记并不是真正的林徽因,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林徽因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了更深刻、更形象给予学生知识和艺术上的熏陶,常常带着学生到北陵和故宫去上课。我不知道,一

个长在南方的女子如何适应北方的严寒;一个美丽绝伦女子,如何用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培育二十年代末渴求的学子。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有时系里让她休息,她却说,只有站在讲台上她才能忘记自己的不适,她才能舒服些。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曾说过:“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么能包容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徽因,不仅因为她著名的才貌双全,更因为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独一无二。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古今中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够像她这样,即便是当今的新时代女性也会为之叹然。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了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路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

有一种态度,叫林徽因-1500字作文

有一种态度,叫林徽因 -1500字作文 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我们,仿佛都与宁静淡泊这个词无缘。正如白落梅所说的,我们的心已经偏离了我们原来的方向,是时候尝试归真了。在读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后,我被白落梅笔下那位才色倾城的林徽因形象所震撼了。 大部分人对于林徽因的初印象都是一位温婉淡雅,才貌倾城的江南女子,于是贸然地将林徽因与林黛玉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至少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就认定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可以将林徽因作为奋斗目标,因为我们对待我们的伟大的中国梦需要这一种态度——那就是林徽因! 确乎,林徽因长期处于患病状态,她有较为严重的肺炎,几次静养。她是情感丰富,体弱多病,这点与林黛玉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她并没那么软弱,轻易就被病魔所打垮,她那柔弱的外表内充斥着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就在她得知自己最多只能存活十年的时候,她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自怨自艾,至少这里,她对

待生命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着林徽因态度的人,他们用生命谱写诗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驻足留青。例如邓稼先,还有伟大的周恩来周总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像我们这样的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兴盛和平的年代里的少年们,是否也应该怀有一些如此伟大的梦想呢?即使暂时无法实现,也该从此刻开始在心中铭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是民族魂的象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大部分人对于林徽因传奇般的爱情羡慕不已,但又有几个人记得林徽因除了传奇的爱情以外,为中国建筑事业所做的的努力呢?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句话用在林徽因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泰戈尔老先生在世的话,他也一定会被林徽因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貌双全的女子所震撼。只有真正了林徽因的人才能了解到她表面的绚烂人生背后所隐藏的那份艰辛和血泪。很遗憾,作为一名过路的旁观者,我还不具有对林徽因小姐品评的资格。 还记得林徽因笔下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吗?那轻灵的的笔风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纵使世间有再多的困境,我们也要坦然面对,这或许也是“林徽因”态度的一部分。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正是因为如此,林徽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节选《那一晚》我并不曾懂得古代诗的或平仄或工整,也不懂得近代诗的或旖旎或铿锵。而我唯一感受的,是那诗中百转千回的少女情怀和如掌心水、指间沙一般逝去的如梦芳华。 风华绝代,一代才女林徽因自拟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作为一位建筑家,她与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建筑业的辉煌事迹有目共睹。而作为一名母亲,这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林徽因作为诗人而言,留下的诗作却几乎屈指可数。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诗作很大程度受徐志摩所影响。 《那一晚》这一诗篇在后人的研究中并没有为后人所重视,在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中确实也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却偏偏独爱这一首诗,爱那个时候林徽因的无奈,爱她的决绝,爱她的笃定,亦爱她的理性。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欧洲。也许这正是后来一切结局的开始,遇上徐志摩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在伦敦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恋,徐志摩也为了林徽因和妻子张幼仪离婚。1921年十月林徽因回国,随后被许配给梁思成,而紧接着徐志摩也匆匆回国。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徐志摩也再娶。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修养的日子里写下《那一晚》这首诗,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 1932年徐志摩、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收录了林以笔名“尺锤”发表的《仍然》,但却没有收录《那一晚》,其中的用意大概也不难看出。这一诗篇的正式发表是在1931年4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期。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即以《你去》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夜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 我不禁为两个诗人的爱情唏嘘不已,为了伦理和道德,为了身边所有人的和谐,林徽因选择了放弃。但是正如我们一般,有哪一段最初的爱情能够忘记?在私心里,林徽因对曾经的美好一定也会怀念不已吧。正如他们两人心中始终有最炙热的感情,无法消弭。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这样写道。大概痛的总是别离,即使林徽因的理性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割舍自己的感情又岂有那么容易。表面决绝的,貌若铁石心肠的,又有哪一个不在暗夜痛心不已。大概徐志摩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回应了,他说: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最爱的就是这两段,平淡的语言,却最使我感动。大概是曾经经历过,才更会对这些无比感怀。美丽的初恋和美丽的故事,不得不说,那是以前或是现在都最深情。大概所有的深情也都显得这样平淡平常,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大概也是这样。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林徽因这样写,可想念的有怎只当年风光,最挂念的是风光中的身边人。林对徐不言思念,却句句情深。我在想,动容的又何止是我,当年志摩莫不如是。 那一晚,发生的究竟是别离,还是深情。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18—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林徽因的三次拼搏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范文示例: 跑在死神前面

人生就是一次长跑,各自的体验不同。跑在死神前面,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是一种瑰丽的“跑的体验”。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协助丈夫完成巨著《中国建筑史》,在肺部和肾脏受到严重损伤的情况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风尘仆仆,穿丛林,走泥泞,过高山,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民居、庙宇、桥梁、牌坊等资料和图片。她瘦窄的额头经常挂满豆大的汗滴,图的是给丈夫的学术“助跑”,给建筑事业“提速”。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给新中国一份厚礼,她全程参与设计了国徽,她不顾瘦弱的身躯遭受病痛的煎熬,夜以继日的工作,构思,初稿,否定,二稿,讨论,修改,定稿。陪伴她的是一杯酽酽的茶水,一盏彻夜不息的日光灯,一块用来提神时擦拭额头的方巾。当政协会议代表一致鼓掌通过国徽设计时,她竟然虚弱到无法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人们致意。端庄秀丽的脸庞益发显得憔悴瘦削,图的是为自己的国家打造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标志。 她在跑,从不停步。为了抢救景泰蓝制作工艺,她不顾肺部已布满空洞,肾脏已切除一半,结核菌已扩散到肠部,带领学生下工厂,入农村,与艺人交流切磋,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暮色中瘦削的身躯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图的是中华古代文化薪火相传。

高三作文(读后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喜爱欣赏林徽因已经是多年了,从第一次看《人间四月天》到看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和拜读了她的诗集,再到后来看了梁思成写的关于建筑的书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赏的一位女性: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的旷世才女。 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心里存留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爱国精神。幼年在李庄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然后小从诫惊恐的说,“那我怎么办?”徽因一字一句的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了你!”在兵慌马乱的战争年代里,他们依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做学问,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爱哪怕忍受病魔、环境的恶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殚精竭虑。 看完最后一集,如鲠在喉,泪在翻转身后涌流而下。为林徽因,为梁思成,为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毕生付出,为他们想极力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为。梁林二人对于中国的建筑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

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位置。对于一位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兴奋的美差了。他同学生罗哲文不分昼夜地绘制地图。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划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1953年,一股要扫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开始兴起,梁林等专家激烈反对,林徽因强撑病体去找北京市领导:“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

浅析京派

京派作家群文学创作阵地演变及思想何淑琴文学院10级9班1001040135 京派指的是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重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方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京派作家们作品创作贴近自然,远离政治,追求静穆的恬淡艺术境界。 京派作为文学流派虽然没有集结社团,也没有正式的宣言,然而它作为一个流派依据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派别的特征。而作为作家群文学阵地的刊物创办,从最开始的《语丝》萌芽阶段到后来的成熟的刊物创办,无一见证了京派的成长和壮大,集中了京派一致的文学思想。京派创作阵地的演变跟文人思想变化发展,政治经济格局,时势变迁紧密相连。 在2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一大批新文学初期的主力作家离开了北京,但是,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个性激情却扎根在这片土地,北平的作家们继续经吃着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这群作家们在文化阵地上发表言论、阐述思想观点,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不自觉表现。 在20年代末,《语丝》由于个人观念的分化,集中变现为鲁迅与周作人的决裂,成为京派作家创作的培植期、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萌芽期。原来的暴躁凌厉的文风逐渐变得疏淡、平和,批评更加的柔和和文明,创作也更加倾向于性灵和趣味,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生活”。周作人是《语丝》的中坚力量,

作为小品文大师的他,在与鲁迅分道扬镳后吸纳了徐祖正、冯文炳等年轻作家,借着他们原有的影响力,发展和延续了一批新的京派力量。 而《语丝》在1930年春解体后,京派文学阵地变为了《骆驼草》。这是废名在周作人的支持下创办的,《骆驼草》并非有意取代《语丝》,却也带着《语丝》热潮的余绪。这是一份京派作家稍带自觉意识的文学刊物,散文、随笔、杂感是其主要创作,但也开始有小说连载。创作风格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在《发刊辞》中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代表作家有周作人、俞平伯、徐祖正、废名、冯至等。 《京报》、《华北日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继《骆驼草》之后京派作家的又一文学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尤其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不仅将《骆驼草》原来的写作班底尽收麾下,团结了周作人、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冰心、杨振声、俞平伯、废名、凌叔华、巴金、老舍、何其芳等,同时还增加了许多年轻作家。何其芳的《画梦录》、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京派文人作品,自然、恬淡、活泼是其主要文学特征。《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京派文学群开展的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存在最久、历史最长的京派文学基地。沈从文是该刊的

作文素材高中作文素材:林徽因的二十段美文!

作文素材高中作文素材:林徽因的二十段美文! 作文素材高中作文素材:林徽因的二十段美 文! 1、终于明白,有些路,叧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 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路,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呾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不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叧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2、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似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 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进,如今岁月留下的,叧是满目荒凉。 3、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戒许,仅仅为的叧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叧是爱了。 4、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 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属

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不并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5、邂逅一个人,叧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幵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6、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进。永进到底有多进?多少人问过这句话。有人说,永进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进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进是永生永世。戒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戒许都说错了,又戒许人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是永进。你曾经千里迢迢来赶赴一场盟约,有一天也会骤然离去,再相逢已成隔世。 7、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并福.在阳光下呾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并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并福。 9、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0、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11、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 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 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 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