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教学设计

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教学设计
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教学设计

第三章圆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1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理解圆周角的概念,认识圆周角,探索圆周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2、教材分析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小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弦,弧,圆心角等概念以及圆的对称性的基础上,用推理论证的方法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它在与圆有关推理、论证和计算中应用广泛,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课中,通过探索,已经学习了同圆或等圆中弧、弦和圆心角的关系,并对定理进行了严密的证明,通过一系列简单的练习对这个关系熟悉,具备了灵活应用本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猜想-验证”、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获得了在得到数学结论的过程中采用数学方法解决的经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2、经历探索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

3、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思想、并能熟练地应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进行论证和计算。

三、评价任务

本节共分2个课时,这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圆周角的定义以及探究圆周角定理,并利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具体地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圆周角定义,掌握圆周角定理. 2.会熟练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探究新知1——定义的应用——探究新知2——方法小结——定理的应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活动内容:

1.圆心角的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圆心角的度数和它所对的弧的度数有何关系 如图:∠AOB 弧AB 的度数

3.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 、两条 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活动目的:通过三个简单的练习,复习本章第二节课学习的同圆或等圆中弧和圆心角的关系.练习1是复习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练习2和练习3是复习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活动的注意事项:题目以复习概念和定理为主,特别是定理当中的前提条件“同圆或等圆”,需要再特别向学生强调一遍,同时要学生明白何为三组量中其中一组量相等,那么其余各组量也分别相等.

第二环节 探究新知1

活动内容:

(1)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那当角顶点发生变化时,我们得到几种情况

点A 在圆内点A 在圆外

点A 在圆上.B

O

C A

.B O

C A

O B

C

顶点在圆心.C .

A

O

B

类比圆心角定义,得出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分别与圆还有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需要学生类比圆心角的定义,采用分类讨论和类比的思想方法得出圆周角的定义.

活动的注意事项:问题当中的角的顶点位置发生变化可得到几种情况,其实是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点的应用,老师在此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第三环节 定义的应用

活动内容:

(1)练习、如图,指出图中的圆心角和圆周角 解:圆心角有∠AOB 、∠AOC 、∠BOC 圆周角有∠BAC 、∠ABC 、∠ACB

活动目的:在学习了圆周角的定义后,为了下面学习圆周角

的定理做铺垫,有必要先让学生熟练判断圆中哪些是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并掌握如何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寻找所有的圆周角和圆心角,这一能力对于学习后续的圆的相关证明题是很必要的.

活动的注意事项:图中圆里有3条半径和3条弦,当学生讲出正确答案后,则需要老师从旁总结寻找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方法.寻找圆心角关注的是半径,任意两条半径所夹的角就是一个圆心角,个数由半径的条数决定.寻找圆周角则应关注弦和弦与圆的交点,任意两弦和两弦的交点组成一个圆周角,数圆周角关键是看弦与圆的交点,看以这个交点为顶点能引出多少条弦,每两条弦所夹的即是一个圆周角,数完一个交点后,再数另一个交点.这里要注意,因为半径AO 没有延长,所以∠OAB

严格来说还不算是一个圆周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说明一下,

但以后在解题中,我们又往往会忽略这些角,因为只要把半径AO 延长与圆相交后,就会形成圆周角了,所以这里要特别注意.

第四环节 探究新知2

活动内容:

(一)问题提出:当球员在B,D,E 处射门时,他所处的位置对球门AC 分别形成三个张角∠ABC ,∠ADC ,∠AEC .这三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示:类比圆心角探知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探究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做一做:如图,∠AOB =80°,(1)请你画出几个 所对的圆周角,这几

个圆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示:思考圆周角和圆心角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三种: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

(2)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AOB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AOB =2∠ACB

(三)议一议:改变圆心角∠A0B 的度数,上述结论还成立吗成立

(四)猜想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B

C

AB ⌒

C

1

2

ACB AOB

∠=∠

符号语言: (五)证明定理:

已知:如图,∠ACB 是 所对的圆周角,∠AOB 是 所对的圆心角,

求证: 分析:1.首先考虑一种特殊情况:

当圆心(O )在圆周角(∠ACB )的一边(BC )上时,圆周角∠ACB 与圆心角∠AOB 的大小关系.

∵∠AOB 是△ACO 的外角 ∴∠AOB =∠C +∠A ∵OA=OC ∴∠A =∠C

∴∠AOB =2∠C

2.当圆心(O)在圆周角(∠ACB )的内部时,圆周角∠ACB 与圆心角∠AOB 的大小关系会怎样

老师提示:能否转化为1的情况 过点C 作直径CD .由1可得:

3.当圆心(O)在圆周角(∠ACB)的外部时,圆周角∠ACB 与圆心角∠AOB 的大小关系会怎样

老师提示:能否也转化为1的情况

过点C 作直径CD.由1可得:

AB ⌒ AB ⌒ 12

ACB AOB ∠=∠1

2

ACB AOB ∠=∠即11,22

ACD AOD BCD BOD

∠=∠∠=∠()1

2

ACD BCD AOD BOD ∴∠+∠=∠+∠1

2

ACB AOB

∠=∠即11

,22

ACD AOD BCD BOD

∠=∠∠=∠()1

2

ACD BCD AOD BOD ∴∠-∠=

∠-∠1

2

ACB AOB

∠=∠即

O

A

C

C

活动目的:本活动环节,首先有一个情景引出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类比得出探究圆周角定理的方法,再通过对特殊图形的研究,探索出一个特殊的关系,然后进行一般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证明这三个探究问题的基本环节,得到一般的规律.规律探索后,得出圆周角定理,并对探究过程中的三种情况逐一加以演绎推理,证明定理.

活动的注意事项:本环节有不少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逐一渗透.在(一)中注意渗透类比思想,在(二)中注意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在(三)中注意渗透“特殊到一般”思想,在(四)(五)中注意渗透“猜想,试验,证明”的探究问题一般步骤.

第五环节 方法小结

活动内容:

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活动的注意事项: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当中用到的方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深加工.

第六环节 定理的应用

活动内容:

化归

D

D

问题回顾:当球员在B,D,E 处射门时,他所处的位置对球门AC 分别形成三个张角∠ABC ,∠ADC ,∠AEC .这三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连接AO 、CO ,

由此得出定理: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之前提出的问题,直接应用圆周角定理解决问题,然后推导出另一条圆周角与弧的定理.

活动的注意事项: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作辅助线添加圆心角,把问题转化到定理的直接应用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得出的结论加以总结,从而得出新的定理.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一)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知识点: 1.圆周角定义.

2.圆周角定理及其定理应用.

(二)方法上主要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渗透了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三)圆周角及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极其广泛,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望同学们灵活运用.

活动目的: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知识内容和方法内容都应该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我们学习不但是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进行方法的总结.

活动的注意事项:这里体现学生的总结和交流能力,只要学生是自己总结的,

111

,,,

222ABC AOC ADC AOC AEC AOC ∠=∠∠=∠∠=∠Q ABC ADC AEC ∴∠=∠=∠

B

C

都应该给与鼓励和肯定,最后老师再作总结性的发言.

第八环节:附课后练习答案

随堂练习1.如图,在⊙O 中,∠BOC =50°,求∠BAC 的大小 解:在⊙O 中,∠BOC =50°

2.如图,哪个角与∠BAC 相等,你还能找到那些相等的角 解:∠BAC =∠BDC ∠ADB =∠ACB ∠CAD =∠CBD ∠ABD =∠ACD 习题

1.如图,OA 、OB 、OC 都是⊙O 的直径,∠AOB =2 ∠BOC ,∠ACB 与∠BAC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解:∠BAC = 2 ∠ACB ,理由:

又∵∠AOB =2 ∠BOC

即∠BAC= 2∠ACB 2.如图,A 、B 、C 、D 是⊙O 上的四点,且∠BCD =100°,求∠BOD 与∠BAD 的大小

00

11502522

BAC BOC ∴∠=∠=?=

A

A

D

O

A

B

C 1

2

1

12AOB

∠=∠Q 1

22

BOC

∠=∠11

1222

22

AOB BOC BOC ∴∠=∠=?∠=∠=∠

解:∵∠BCD =100°

∴优弧所对的圆心角∠BOD =2∠BCD =200° ∴劣弧所对的圆心角∠BOD =36O °-200°=160°

3.为什么电影院的作为排列呈弧形,说一说这设计的合理性.

答:有些电影院的坐位排列呈圆弧形,这样设计的理由是尽量保证同排的观众视角相等.

4.船在航行过程中,船长通过测定角数来确定是否遇到暗礁, 如图,A 、B 表示灯塔,暗礁分布在经过A 、B 两点的一个圆形 区域内,优弧AB 上任一点C 都是有触礁危险的临界点,

∠ACB 就是“危险角”,当船位于安全区域时,∠α与“危险角”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解:当船位于安全区域时,即船位于暗礁区域外(即⊙O 外) ,与两个灯塔的夹角∠α小于“危险角” .

五、教学设计反思

1. 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应用教案

针对编者学校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能力相对较高,因此课堂的容量会比较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方法也较多,如果碰到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群体,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注意突出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和体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步骤即可.

2. 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机会,经历猜想,试验,证明的环节

学生往往会直接进行证明,这对于简单问题可行,对于复杂问题就不好做了,因此要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并且需要实际动手,拿出量角器进行实际度量,

o

1

802BAD BOD ∴∠=∠

=

验证猜想,最后再进行严密的几何证明.

《6的分成》大班数学教案.

《6的分成》大班数学教案 2019-06-11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成,进一步掌握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2.初步理解数的分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分成的互换规律。 活动准备 1.小老鼠图片,小老鼠头饰各6个,鼠妈妈头饰一个 2.画有小河的图画一幅,西瓜形状的小船图片两个 3.1---5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鼠年),从而引出小老鼠。 2.讲故事,学习6的'分成 老师出示图片并讲故事,“老鼠妈妈有6个孩子,它们6个一起去外面郊游,天色晚了,它们要赶回家去,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它们要乘坐两条西瓜船过河,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6只小老鼠乘上西瓜船过河回家,好吗?” (1 )先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一条西瓜船,另外6只小老鼠坐上另外一条西瓜船,引导幼儿说出6可以分成1和5 ,并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1和5

(2)根据以前所学分成的数的互换规律,将以上分成的两个数互换为6分成5和1 (3)老师让乘坐5只小老鼠的西瓜船“下沉”,告诉幼儿,这条小船载不下这么多的小老鼠,怎么办?引导幼儿让这条船上的其中一只小老鼠坐上另一条西瓜船,然后让幼儿观察现在6只小老鼠分成了几只和几只?老师在黑板上记下结果6分成2和4 。 (4)用以上互换规律将6分成2和4 互换为6分成4和2 。 (5)让幼儿一起看现在两条西瓜船能不能过河,然后老师让乘坐4只小老鼠的船仍然下沉,和幼儿一起让其中一只小老鼠再乘上另外一条船,再让幼儿说出这次分成的结果,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6分成3和3。 (5)老师操作图片并告诉幼儿:小老鼠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可以安全过河了。 3.师生共同将分出来的结果:6分成1和5,6分成5和1,6分成2和4,6分成4和2,6分成3和3,用分成出来的两个数左边一个数依次多1,右边一个数依次少1的方法整理为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为3和 3 ,6分成4和2,6分成5和1 。 4.玩游戏巩固6的分成 (1)老师告诉幼儿:“小老鼠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安全的回到了家,正在家门口玩耍,现在天要黑了,鼠妈妈来叫它们回洞了,它们家住着两个洞,现在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玩小老鼠回洞的游戏,好不好?” (2)请几位幼儿上来分成两组手拉手上举组成两个洞,然后请6位幼儿上来带上头饰扮演小老鼠,老师带上头饰扮演鼠妈妈,当“鼠妈妈”说:“天黑了,小老鼠们快回洞”,6只小老鼠分别跑进两个洞里,这时让下面的幼儿一起数一数每个洞里各有几只小老鼠,然后说出6可以分成几和几? (3)同样的方法,再换几位幼儿上来玩游戏,得出不同的结果。 5.跟音乐玩“找朋友”游戏 每次找10位幼儿,每人胸前戴上1―5数卡中的任意一张,老师向幼儿说明游戏玩法:胸前数字可以组成6的两位小朋友是“好朋友”,当老师琴声响起时,做游戏的小朋跟着全体幼儿一起边唱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人互相敬礼,握手,然后手拉手站在一起,这时老师与其他小朋友来看每对好朋友找的对不对,老师对做游戏的小朋友分别进行奖励。 6.老师总结所学内容,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4、表内乘法(一)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6--66)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 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发展性目标:.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 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自信。.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1.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2.关于“2~6的乘法口诀” 教材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二是,2~6的乘法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 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二段,2、3、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中,以种向日葵的事例,例2、例3借助图画,顺次编出2、3的乘法的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例4教学4的乘法口诀。特意安排了学生摆正方形的活动,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第三段,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编排,基本上和4的乘法口诀相同。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3.关于乘加和乘减式题。 本单元在“2、3、4的乘法口诀”后面,编排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其用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同一组口诀中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 4.关于“用数学”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乘法口诀(乘法计算)出现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小书包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2.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快乐地学习吧。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你们见过“书”这个字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生: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师:你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很好。还谁有好办法?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看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师:用想象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与笔画联系起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横折,加横折钩,加竖,加点就是“书”。生:还可以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师:看到你们都有好办法,我也想把我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那么你们可要听好了!我是根据一句话来记这个字的。有一个叫高尔基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看,横折和横折钩这两个笔画组成了阶梯。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到达顶点的。 师:一句话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多动脑筋。选择记得快,记得牢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②观察“包”字,结合实物,形象记忆。书包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③说一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替我们保管学习用品,为我们学习提供帮助。小朋友们,你们的书包里都有哪些宝贝呢? 练习说话:我的小书包里有———有----,还有--------。 1. 今天小书包里的文具们想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欢迎吗? 2. 下面就请大家把已经认识的字,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说明

3.1确定位置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对用两个量表示物体的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没有形成理性的知识,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具有了初步的应变能力,只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他们就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本班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热情不高,所以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式、方法,感受确定位置的多样性。 2.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置身情境中,研究物体的位置,对位置形成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探索、操作等过程,在实践中体会和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题材,使学生体会生活中位置的确定离不开数据,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

置. 2.能了解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方式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 五、教具准备:PPT 、导游证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考导游证的小品:提出问题 在地图上怎样确定北京的 位置? 创设情境 2

北大西门 40° 燕南园 图书馆 艺术博物馆 未名湖 鸣鹤园 朗润园 贝公楼 进入学校大门你又 怎样介绍图书馆的 位置呢? 2cm 2cm 2cm 北京大学图书馆 活动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运用导学案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总结 1、在地图上怎样确定的位置?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8.小书包》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8.小书包》第一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 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 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 个字。 2. 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 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 .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课件出示谜语) 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铅笔)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 ) 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 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3) 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2.教师请一名同学领读,大家跟着一起读。 3.师:这么多的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朋友,我们可要热情地迎接它们,现在就大声地读一读它们。 4.学生汇报生字认读的情况。 (1 ) 说一说在小组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课时 方向角和坡角问题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方向角和坡角问题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上大附中何小龙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掌握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方位角、仰角、俯角、坡度(坡比)的含义及其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能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总结出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位角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一、复习回顾,新知导引 1.仰角、俯角概念; 2.方位角的意义.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顾,为后继学习作好准备.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5°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34°方向上的B 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 (结果取整数)? 分析与解易知P点正东方向与AC具有垂直关系,即图中 PC丄AB,若记垂足为C,则图中出现了两个直角三角形APC和直角三角形BPC.

而在Rt △APC 中,知AP=80,∠APC=90°-65°=25°,故可求出线段PC 的长,即由AP PC =∠APC cos ,得PC=AP · cos25°=80·cos25°≈72.505,因此在Rt △BPC 中,由PB PC PB =∠C cos ,得,13056cos 505.7256cos ≈?=?=PC PB 从而可得知海轮在B 处时距离灯塔P 约130海里. 【教学说明】本例的设计较上节课所学过的应用问题不同之处在于用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所获得的结论来作为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而获得问题的解答,这正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因而教师应作为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例2 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是梯形ABCD (图中i=1:3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DE 与水平宽度CE 的比,也称为坡度、坡比),根据图中数据求: (1)坡角α和β; (2)斜坡AB 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教学说明】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在自探究中体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史记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上述例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优作业中本课时的“名师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问题 通过学习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探索,完善知识体系.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学习4的组成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安静、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挂图两幅。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到郊外游玩,我们看一看一共去了几只鸭子?(出示挂图一) 二、学习4的组成: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些鸭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根据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

2、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 3、师:看到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很快的能想到4还可以分成3和1,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几和几是部分数,几是总数? 4、齐读一遍。 5、拍手问答。 三、找一找,巩固学习4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根据小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了4的三组组成分合式,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还可以根据什么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引导幼儿根据荷叶和石头的大小、位置列出组成分合式。) 四、幼儿操作活动: 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我相信我们班小朋友不仅聪明,还乐于助人,对不对?森林里的小袋鼠们找不到妈妈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挂图二)每位袋鼠妈妈都有4个孩子,这些袋鼠宝宝有的跟妈妈出门了,有的留在了家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五、小结。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游戏和玩中学习,使幼儿了解4的分解,让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3.白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初步了解白鹅的高傲. 3、能初步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的课文思路.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幻灯片一组. 【教学过程】 一、赏画导入:“醇厚”的文化享受 1、出示丰子恺的四幅漫画,请学生欣赏画,自由谈论画. 2、这些漫画很有意思,能欣赏到这些幽默有趣的漫画,我们得感谢一个人(出示丰子恺的头像),他就是丰子恺(板书:丰子恺)他是个画家,尤其擅长漫画还精通音律,更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今天,我们准备一起读读他写的文章《白鹅》. 3、引入:你们看,这就是丰子恺先生家养的白鹅. (出示白鹅图片)大家发现这个“鹅”字了吗?“我”字在上,“鸟”字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应该和谐相处.这个写法现在已经废除了.现在的写法是这样的,请伸出手跟我一起写. 二、整体感受,“纯朴”的文本认识过程 1、学生自主读文,教师巡回指导.

2、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第一次读后感悟.) 3、这篇文章生字、陌生的词语特别多,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伸长头颈狂吠一丝不苟京剧严肃郑重饮水倘若脾气供养不周邻居一日三餐蹲着奢侈譬如窥伺堂倌颇像侍候 挑你认为难读的读给大家听?(生读) 谁能一口气读下来?(生读) 4、我们再来看这些四字词语:出示词语: 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谁能读?(生读) 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5、虽然说的都是鹅的叫声,但毕竟还是有细微和差别的,我们来看下列几个句子,这五个句子对应五个词语,你能找到吗?出示句子: 鹅伸着脖子,放开喉咙大叫.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吵闹. ()鹅抬起头大声地叫喊. ()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骂. () 厉声呵斥引吭大叫厉声叫嚣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地读文本,简简单单地学词语,轻轻松松地获得进步,在纯朴的文本认识过程中体现最优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再读、理序 1、快速默读: 看看丰子恺先生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这只白鹅的高傲特点. 2、交流.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3、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作者描写白鹅的这几方面特点的? 教学课文第二段,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4、小结: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感受到了他的高傲,并把它仔细的描写下来.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浏览课文的能力,并抓住过渡段理清文中思路,为学好下文打下基础.) 四、精读、悟情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优质教案 《小书包》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 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 个偏旁。会写“早、书”等5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文中生字相关的实物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3)小方盒,薄又薄,里面知识可真多!(书) (4)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皮、笔袋它们都藏在哪里?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音。引导学生注意“书”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用拆分的方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一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一个竖和一个点。然后编小口诀记住“书”字: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③说一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联想”的方法。 (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拆部件编口诀、“加一加”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更多的生字。 二、合作学习,活学活用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音再多读几遍。

方位角与时钟问题 教案

方位角综合练习 例1、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 B ) A 南偏西50度方向B南偏西40度方向 C 北偏东50度方向D北偏东40度方向 例2、如右图所示,由M观测N的方向是( B ) A、北偏西60° B、南偏东60° C、北偏西30° D、南偏东30° 练习 1、判断题(1)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互为补角(×) (4)若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5)如果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两个角的和一定是90°(√) 2、如右图所示,直线AB、CD 相交于O点,∠AOC和∠BOD的和是220°,则∠BOC=_700_. 第2题第3题第5题第6题第9题 3、如图,115? ∠的度数为( C ) ∠=,90 ∠=,点B、O、D在同一直线上,则2 AOC? A.75?B.15?C.105?D.165? 4、计算:①1.5°= 90 ′= 5400″;②450″= 7.5 ′= 0.125 ° ③90°- 54°48′6″= 35°11′54″. 5、如图,OA⊥OB,直线CD过点O,且∠AOC=50°, 则∠DOB= 140 ° 6、如图,以O为顶点的角有 3 个, 它们分别是∠AOB ∠BOC ∠AOC . 7、已知∠AOB=50°,以OB为一边画∠BOC=20°,则∠AOC=_ 70或30 _°. 8、时钟时间是2:30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_105_° 9、如图,已知OC平分∠BOD,∠AOD=110°,∠COD=35°,则∠AOB=__40_°,∠AOC=_75_°10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AOC=50°,OD平分∠AOC,∠DOE=90° (1)请你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平角的角;9个 (2)求出∠BOD的度数;180-25=1550 (3)试判断OE是否平分∠BOC,并说明理由. ∠BOC=155-25=1300,∠COE=90-25=650,所以平分。

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分类内容课 时 教学要点 课文桥 2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 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的崇高精神;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穷人 2 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 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 他人的美德;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 心理、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 的写法。 在柏林 1 品味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领 会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 有声的效果。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 我 1 说服别人时,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 清楚;要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习作笔尖流出 的故 事 2 创编故事时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要吸 引人;写人物时注意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也 很重要。 语文园交流平台 2 学会借助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4的组成》(数)

科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数)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数量为4的物品分成两份,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认识、理解分合号和分合式,并用语言描述分合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1.橘子图卡、记录表若干,幼儿人手一套1?4的数字卡片和笔。 2.两面分别是红、绿颜色的圆片若干,两面分别是红、黄颜色的花片若干,有分合号的记录纸若干。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分一分写一写》。 活动过程: 一、以“举卡片”的形式复习2和3的组成 二、玩“分饼干”的游戏,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4的组成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雪花片、数字卡和记录表,先数出4个雪花片,并在记录纸的最上面的括号里写上数字4,把4片雪花片分给爷爷和奶奶,分一次并记一次,记的和分的要一样,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三、幼儿展示记录结果,师幼分享交流 1.师:你们把4个饼干分给爷爷和奶奶,可以怎么分,有几种分法?(要求幼儿看着自己的记录表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引导幼儿表述,如:第一种是爷爷分到1个饼干,奶奶分到3个饼干,合起来是4个1,引导幼儿表述,如:第一种是爷爷分到1个饼干,奶奶分到3个饼干,合起来是4个饼干;第二种…… 四、用数字和分合号记录分合结果。告诉幼儿“ 4 ”是分合号,表示分合的意思,读作“4可以分成1和3” 用同样方法与幼儿互动,分别填写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起来是4; 4可以分成 3和1,3和1合起来是4。 五、幼儿分组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4的组成 翻圆片:分别从盘子里取出2、3、4个圆片和记录纸,并在记录纸的

分合号上分别写上2、3、4数字,每次游戏时先把圆片按一种颜色排好,翻动前面的一部分圆片,看看翻出圆片的颜色有几个,写上数字几,原来片片的颜色又有几个,也写上数字几,翻一次,记一次,每一次翻出的结果不能一样,看看各有几种不同的翻法。 六、完成操作材料《科学?分一分写一写》 提醒幼儿记的结果要与分的结果一样,鼓励幼儿看记录正确说出自己的操作结果。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当代文化参与 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教材分析 课文编排: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 主题指向:我们的家园 了解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语文素养: 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变迁。 3.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4.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2. 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帮助完成本单元要求的学习活动,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常见工具书和网络,根据一定的目的,查阅所需信息资料,快速定位信息。 4. 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根据事实说

话,学会论证说理;学会分析梳理材料,提炼研究发现,了解调查报告应包括的一般要素并完成调查报告写作;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 编写意图: 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单元设计: 第一个学习活动设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梳理值得记下的“人和物”素材,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 第二个学习活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从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任选一个主题,在某一个专题方向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 第三个学习活动“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从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选择其中的一项内容,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是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 三个学习活动设计的侧重点:第一个活动侧重通过调查、访谈、记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第二个活动侧重通过访谈和调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象,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第三个活动侧重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小书包公开课教案

【小书包教学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四四方方肩上背,书本文具肚里装。它是我的好朋友,天天陪我把学上。 2.今天我们就和朝夕相处的“小书包”一起来学习生字。(板书8、小书包)齐读课题。 二、随文识字。 (1)认识“书”。请同学们注意“书”是翘舌音shu书,“书”可是我们的好朋友,你还在哪里见过“书”?(指名预设:图书馆、书店、家里等)(板书:生活情境)师: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预设:生1: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板书:组词) 生2:我用想象方法记住书,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板书:想象 师:有一位作家叫高尔基,他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快来看横折、横折钩这两笔像不像小楼梯啊,再加上一竖和一点就是我们认识的书包的书这个字,我们还可以给书这个字编一个小儿歌,——“书是小阶梯,一竖到顶点”我们一齐读一读儿歌。通过编儿歌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这样才能更快更牢固地记住生字。(板书:编儿歌) (1)书写“书”字。①学习“书”字笔顺,并书空。 ②师:那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生观察字的占格并汇报。 ③教师板书范写“书”。(教师边按课件笔顺边说小儿歌:横折横折钩,写成小阶梯。竖在竖中线,小点要牢记。) ④学生练习,描红一个,写一个。教师纠正坐姿,执笔姿势。师:现在请大家轻轻翻开书71页描红两个写一个。 ⑤集体评价。 (3)认识“包”(出示卡片)①认识偏旁“包字头”。师:接下来我们来学包这个字,包是半包围结构——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号的句里面有包字头;“勺”子的勺里面有包字头。 很好看来大家在平时积累的识字量都很大 ②那这个包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么? 预设:爸爸妈妈生活中经常背的是(皮包),外出旅游我们一般带(旅行包),同学们每天上学来背得是(小书包)。 师:很好,刚才大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了包字。(板书:生活识字) 小结:刚才老师和同学们用组词、想象、编儿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生字的方法? (预设:加一加(人加一就是大)、减一减(目光的目减一横就是日)、 换一换(用禾苗的苗里面的田换成早就是小草的草))

大班数学教案:4的组成

大班数学 4的组成 设计目的: 1、在游戏活动中归纳、总结、学习4的组成。 2、在操作活动中不断探索数的多种分法,并学会记录。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多维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稻田背景图一张,瓶盖做成的虫子一条,刀一把,笔一只,记录卡一张,练习卡片若干。 学具:木珠做成的虫子若干,记录卡人手一份,刀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蜻蜓妈妈,幼儿扮演蜻蜓宝宝 师:我是蜻蜓妈妈,你们都是我的蜻蜓宝宝,现在我要带你们去稻田捉害虫,好吗?来,出发啦!(小蜻蜓音乐起,幼儿学教师做小蜻蜓飞的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进场后转一圈坐在位置上。 2.无意间发现虫子。 师:(出示稻田图)呀,这块稻田真漂亮,黄灿灿的稻子长的多好呀! 师:咦!这边的稻子怎么怎样乱?(有虫子) 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怎么了,(出示隐藏在稻田里的害虫)原来是虫子在捣乱。 3、认识虫子。 师:这条虫子长的怎么样?(长长的、有一个个圆圈、一节一节的……) 师:这条虫子一节一节的,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我们就叫它“六节虫”。(教师出示数字“6”贴在黑板上) 师:“六节虫”很厉害,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好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怎样消灭“六节虫”。 4、学习捕虫本领。

师:(教师拿出灭虫武器——刀)这是消灭“六节虫”的专用武器,看我的。(教师用刀将虫子一分为二) 师:我的刀砍在虫子的那里?把虫子分成了几段?(两段)左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有几节?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边讲边出示数字) 师:这是我捉到的第一条“六节虫”,现在我它把分成的两段数字记录下来,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捉了一条虫子。 师:“六节虫”被我的刀砍在第一节分成两段死掉了,还可以砍在虫子的那里,虫子也会变成两段死掉呢? 师小结:看来只要把“六节虫”砍成两段它就会死掉。小朋友要把每次捉到的虫子怎么砍的记录下来,看谁砍的方法最多。 5、尝试捉“六节虫” 师:在后面的稻田里还有许多的“六节虫”,能干的蜻蜓宝宝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幼儿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宝宝们,回家啦!(组织幼儿坐回原来位置) 6、交流捉虫经验 师:宝宝们,你们都捉到虫子了吗?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捉到的? 提问: (1)你砍在第几节? (2)分成了几和几?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讲述教师演示,教师相应摆出“6”的分解式,重复的去掉。找出记录方法——有序排列。 教师小结:6有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 7、游戏《给蜻蜓宝宝送虫子》 师:我收到昆虫医院的一封信,说有许多的蜻蜓宝宝生病了,正在住院,想请你们给生病的蜻蜓宝宝准备晚餐。你们愿意吗? (1)一只蜻蜓宝宝一天只能吃6只虫子,早上已经吃了2只,晚餐还要吃几只虫子?6可以分成2和几?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小书包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小书包优秀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由一组词串和一首儿歌组成,词串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用具;儿歌则不但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学习用具,还告诉学生它们是好伙伴。词串和儿歌的内容反映的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儿歌押ɑo 韵,语言浅白,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识字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兴趣。 2.课文配有插图,插图色彩鲜明,形象展示了小书包和词串、儿歌提到的学习用具,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本课继续让学生认识偏旁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根据教师用书对“要求认识的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偏旁的目的,是知道合体字这个概念;到认识积累了一定量的字后,再了解其表意的功能,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识记汉字,现阶段的教学注意不要拔高目标要求。 学情分析: 1.有部分学生汉语拼音拼读、认读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要充分利用课文全注音的有利条件,复习巩固提高学生的拼读、认读能力,让学习慢的学生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达到汉语拼音学习的目标要求。 2.虽然学生已经逐步适应课堂的学习,但是由于一上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是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本教学设计不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3.一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外部言语能力为主,内部言语能力开始发展,因此,借助读物插图阅读,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应充分运用这个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评价学生是否了解。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串和儿歌《我的小书包》。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能说说自己书包里有些什么文具。 3.认识偏旁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能正确认读“书”等11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早”等5个生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两个收拾整理书包的句子,然后按照句子提示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激发爱护文具的情感,和培养收拾整理书包习惯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词串和韵文《我的小书包》。 2.能正确认读“书”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早”等5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能说说自己书包里有些什么文具。教学准备: 教师:“书”等11个生字字卡,“早”等5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橡皮”等7个词语的词卡(注音);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书”等11个生字字卡。(不注音)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利用方位角、坡度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与教学反思

28.2.2 应用举例 长郡中学 史李东 第3课时 利用方位角、坡度解直角三角形 1.知道测量中方位角、坡角、坡度的概念,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重点) 2.能够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方位角、坡度有关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h )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i =h l . 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如i =1∶6.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 =h l =tan α.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我们这节课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方位角解直角三角形 【类型一】 利用方位角求垂直距离 如图所示,A 、B 两城市相距200km.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 ),经测量,森林保护中心P 在A 城市的北偏东30°和B 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已知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 点为圆心,100k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请问: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参考数据:3≈1.732,2≈1.414).

解析:过点P作PC⊥AB,C是垂足.AC与BC都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用PC表示出来.根据AB的长得到一个关于PC的方程,求出PC的长.从而可判断出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 解:过点P作PC⊥AB,C是垂足.则∠APC=30°,∠BPC=45°,AC=PC·tan30°,BC=PC·tan45°.∵AC+BC=AB,∴PC·tan30°+PC·tan45° =200,即 3 3 PC+PC=200,解得PC≈126.8km>100km. 答: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不会穿越保护区. 方法总结: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一般可以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作高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利用方位角求水平距离 “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m,在B处测得C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 解析:作CD⊥AB于D,在Rt△ACD中,据题意有∠CAD=30°,求得AD.在Rt△CBD中,据题意有∠CBD=60°,求得BD.又由AD-BD=500,从而解得CD.

新版苏教版语文一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 新版苏教版语文一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课题乌鸦喝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16 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 7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9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 1 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讲故事。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4.会用终于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能用终于说句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 16 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 7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9 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 1 个偏旁。 2.能流利朗读课文,感知文中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乌鸦,板书乌鸦。 2.和小乌鸦打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听。 1 / 25

(教师戴上头饰讲故事,边讲边做实验,把石子慢慢放进瓶子里,水升高了。 ) 2.文中讲的是谁?它在干什么? 3.板书喝水(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渴──喝这一组生字。 师: 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很像,你能准确地辨认它们吗?三点水是渴,口字旁是喝,想喝水就是渴,有口才能喝。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边读书边动笔,碰到生字宝宝就要请拼音姐姐帮忙,读准字音。 把预习时圈出的生字宝宝多读几遍。 )三、多种方法识字。 1.集中识字。 (1)课件出示词语: 一只、找水、里面、半瓶、终于、办法、升高、口渴、怎么、旁边、衔、一颗、渐渐(2)看谁最聪明,把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叫出来。 (3)学生自由读词语,不会的借助拼音读。 (4)请坐得最端正的同学做小老师带读。 (5)去掉拼音读词语。 2.比较法识字。 (1)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