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指一种关注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的社会哲学,又称为“社区主义”、“共同体主义”、“合作主义”等。

社群主义源起社群主义的出现,源自对19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一书的背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社群主义全然反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认为自由主义忽略社群意识对个人认同、政治和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前后有其限制。依此,社群论者桑德尔、麦金泰尔、查理斯·泰勒和瓦瑟等人从不同角度批判自由主义的理论,并重新思考社群的意义,企图恢复濒临垂危边缘的社群意识。

社群主义对于社群和群己关系的重视是承袭公民共和主义的传统而来,其可溯源自柏拉图《理想国》,以及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强调。社群主义旨在恢复社群价值的重要性,而非想取代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仅是希望修正自由主义对个人和社群的错误假设,并重申社群对个人的重要性。

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

?在1980年代,社群主义是西

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之一。

其中有罗伯特·贝拉,查理

斯·泰勒,迈克尔·桑德尔和迈

克尔·瓦尔泽等人对古典自由

主义理论过分个人主义化的倾

向、雷根总统时代的美国政府

以及柴契尔夫人时代的英国政

府提出批判。

?在1990年代,十分负责任的

社群主义者,如阿米太·爱特热

尼,菲力蒲·塞尔尼克和威

廉·加尔森等人,不仅强调在个

人权利问题上,责任与社会利

益相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还强

调确保强大的社群不会压迫个

人的需要。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

社群论者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

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

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

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有下列两大特

色:

被动的设定自我根植于特定的历

史文化及传统中,每一个个体都是

位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生长于某个

特定的家或某个特定的社会中,诸

多社会的属性和目的形塑了个体

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是自我构成的

特定要素。社群主义认为是由社群

决定“我是谁”,而不是由我自由选

择了“我是谁”。

主动的探寻人的自我,为个体所

身处的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必须

在社群生活中,透过和别人不断的

互动,经由不断地的反省和探求,

认知到自我和社群成员间的构成

性关系,从经验中理解自己的身

分,发现对自我的认同。

社群主义之权利观

社群主义积极的权利是指公民的

受教育权、工作权、保健权、休假

权、接受社会救济权等等,国家对

于这些权利的实现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并有

所作为,这就是所谓主动促成的自

由。其次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依赖

性,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条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前提。与通

过个人的单独行动获得的权利相

比,个人在社群的环境中以及在与

政府的合作中所能够实现的权利

要大得多。

社群主义之公益观

社群主义极力主张将个人的善与

社群的善统一起来,并用这种共同

的善作为评价社群生活方式的标

准,因此共有价值高于个人自由选

择的价值。

共善政治源于社群成员对美好生

活的共同观念。社群主义认为社群

本身即有一种“内在善”,这个“善”

的观念来自于个体身处社群中的

文化传统,不但提供了个人在选择

时,所需考量的参考标准,也构成

了个人的认同。从内在善衍生而成

的共同价值和目标可吸引个人,对

社会的运作亦具有凝聚性及连续

性。

由于每个社群生活的标准不同,对

善的的定义也不一样,因此,共同

善只有经由在特定的社群内才能

达成,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的特定社群,也需要社会制度社群

成员的行为配合,一同实行具共善

标准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上,社群成员以“共同合作”

的方式来促进共同善。社群内的每

个人对社群中的生活规范有共同

的理解,形成相互的责任与义务,

并透过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分享共

同的价值及相互了解,提供社群成

员道德的起点,建立成员对社群的

认同感及归属感。

此外,共同善虽为社群的共同价

值,但不意味社群成员必须毫无疑

问地接受共同善的标准或规范,相

反的,为避免共善政治沦为极权主

义或恐怖主义,成员间可透过公开

讨论和沟通,对共善标准加以修正

或排除。

社群主义之国家观

社群主义认为,国家有干预和引导

个人选择的责任,其次个人也有积

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义务。社群

主义要求的是“强国家”,认为一个

缺少公共利益的社会即使再有公

正,也不是一个好社会;而只有国

家所代表的公共政治生活才能促

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国家

和社群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

的利益。

6、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西方社群主义较为

引人注目的政治哲学思潮, 在批

判新自由主义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

学的主流思潮之一,其发展在社

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群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传播,并已在实践中逐渐

发挥作用。社群主义提倡社群优

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正义,

对当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

值观、相对正义观、中立国家观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西

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

评以约翰 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从方法论上讲,社群主义的出发点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社群主义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

7、经典理论统治、管理、治理

统治:依靠权势控制、支配和管理;统治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兴起的。管理: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治理: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统治与治理: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

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所以,

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

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

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

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

有公共机构的治理。

9、公共池塘资源

公共池塘资源就是同时具有非

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一种人

们共同使用整个资源系统但分别

享用资源单位的公共资源。所谓公

共池塘资源,它既不同于纯粹的公

益物品(不可排他,共同享用),

也不同于可以排他、个人享用的私

益物品,同时也有别于收费物品或

者俱乐部物品(可以排他,共同享

用),它是难以排他但是共同享用的

在现实中,公共池塘资源总是不被

人关注,甚至常常面临资源的过度

使用、资源系统恶化、资源枯竭、

资源单位提取的效率损失等一系

列问题。公共池塘资源所面临的这

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公共

池塘资源的占用问题,即如何配置

固定的、时间独立的资源单位量;

二是公共池塘资源的供应问题,即

有关资源流量单位最大存货以及

资源高产出方面的问题。人们为了

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设计了很

多政策方案,也产生了许多理论成

果,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市场理

论,政府理论,自主组织和自主治

理理论。

3、中国秘书(司机)权力场

在人们的印象中,秘书应该是敬业,

热情而本分的,如中国著名的秘书

田家英,胡乔木,张玉凤等,他们在自

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从

不越雷池一步;又如陈布雷,虽然为

蒋介石当秘书,但是他也能遵守职

业道德,不专权,不弄权;但是,像陈

伯达这类人,曾经是毛泽东的秘书,

但是他弄权专权,成了林彪,“四人

帮”的核心人物,成了历史的罪人;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贪官的暴露,一

批“腐败秘书”也被公开曝光,如近

期著名的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

秘书李真,在不长的时间内,一路官

运亨通,38岁时就任河北省国税局

局长,贪污受贿一千多万元,曾不自

量力地叫嚣要当国务院副总理;而

陈健,被人称为“端王”身边的“高

俅”,他是陈希同的秘书,拉大旗作

虎皮,为虎作伥,大肆捞取非法利益.

从公共权力的结构形式来看,代表

了公共意志的公共权力可以分解

为决策权和执行权兩部分,决策权

在政府官员,而秘书在整个国家行

政管理体系中充当着领导的参谋,

助手和亊务工作的角色,充当着执

行权的角色,拥有执行权,特别是拥

有“传声”权和“传音”权,领导的话

和决策,意见等都是通过秘书传达

下去. 这种职位的特点,意味着秘

书本身并不具备权力,但实际上,他

们成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执行权的

主要运作者. 目前的体制赋予了秘

书兩种权力:一种是由上演化而来

的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决策权的延

伸;另一种是由下派生出的权力,这

是由於秘书处於核心权力与实施

对象之间的关口,往往成为在某一

个权力体系中间接受权力核心的

必经通道. 前者是一种显性权力,

易为人看见,后者是一种隐性权力,

是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的权力. 在

缺乏透明度的权力体制和政治生

活中,秘书运作权力时的“隐蔽性”

被各个方面所看好. 与此相对应的

是,秘书在行政体制内的人亊选拔

越来越公开化. 在权力个人化的过

程中,秘书角色也随之“个人化”,公

务服务的职能逐渐向生活服务倾

斜. 由於“官”,“职”不分,秘书的

角色弹性很大,既可非官非职,又可

亦官亦职,秘书的权力也就变得虚,

实不分,有时看起来很虚,但用起来

又很实,有时看起来很实,但细究起

来又很虚. 这种职位和权力状况,

使得秘书的权力场失去了监控,而

且目前也难於监督. 在我国的政治

体制中,给秘书弄权留出的空白太

大了,使擅长弄权的秘书就有了用

武之地,而且比起领导来,他们更适

合也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释

放能量,滥用权力,从中捞取好处和

非法利益. 对权力的监控,目前并

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对领导的监督

实际上同时也要对领导的秘书进

行监控和监督,因为领导权力的失

控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对秘书的

失控,领导的贪污腐败有很大一部

分是由秘书来完成的.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社群主义》书评 俞可平的《社群主义》一书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小册子,书中着重介绍了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 本书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主要评述了社群主义的兴起以及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相互批判及应对;第二部分“个人与社群”,着重论述了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自我、认同、社群、成员资格、公民资格等众多社群主义的基本概念;第三部分“权利与公益”,主要评析了社群主义的社会政治主张,即社群主义公益政治学,主要内容包括其明显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美德观、公益观和国家观。第四部分是“结束语”,总结概述社群主义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政治意义。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罗尔斯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1971年因发表《正义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被公认为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New Liberalism)禀承了康德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又称为新康德主义或新个人主义( New Individualism)。 作者没有将社群主义作为单一的对象进行描述,而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看作是两个相异的个体,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一些根本但重要方面的异同,从而使人们对社群主义会有一种相对深刻的理解。 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反之,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被约简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 Atomism)。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它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 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它认为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的价值和公共的利益也就随之而自动实现。社群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善和公共的利益,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个人权利都离不开个人所在的社群。个人权利既不能离开群体自发地实现,也不会自动导致公共利益的实现。反之,只有公共利益的实现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所以,只有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才是人类最高的价值。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例如《高老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 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例如《高老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例如《高老头》中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有有以下点: 1.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但不同的是,现实主义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例如《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与泰伊番将女儿赶出家门的一系类的心理,动作,环境描写,都是按事情所应发展的的过程来写的,而不是直接的致命。而自然主义则根本否定文学应当服从于一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目的,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 2.自然主义不仅要求作家有科学家的态度,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学家的方法,即实验的方法。自然主义的小说就是这些实验的记录,故称“实验小说”。而现实主义文学则强调情节的丰富性,让读者自己从中体会。《高老头》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伏脱冷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的悲剧促进了他性格的最后形成。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马梦琪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针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端,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原则:教育要“顺应自然”。他强调,“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是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紧密相联的。《爱弥尔》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自由、理性和良心。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显然,善是人人相同的,并不因人的贵贱而异。人之罪恶,是后天残害所致,并非天性之过。 卢梭的性善论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得到自由发展,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卢梭把教育归于三种来源,即“天性”、“人为”和“事物”。他说:“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又说,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天性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为我们所决定;只有人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为使这三种教育配合协调,“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以“天性”教育为主轴,围绕着它旋转。因此,我们要永远以本能作为教育的指引。

二、“自然人”与“自由人” 从自然教育原则出发,卢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这种“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不依从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不受传统束缚,能适应各种客观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他也是自由人。形象地说,这种人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卢梭笔下的“爱弥尔”就是这种“自然人”与“自由人”的典型。 曾有人指责卢梭的自然人是脱离社会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这种人是与公民相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卢梭认为,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既不是一个回到原始社会的无文化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野蛮人。因此,他强调说:“虽然是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要把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在他看来,“自然人”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能够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中,每个人既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又能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的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公民。 自然人更不是无以为业或依靠家产为生的懒汉。卢梭愤然职责不劳而获的人是流氓。自然人应该要能够独立生活,养成从事劳动的能力。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或手工业者的化身。 第三节自然教育分期理论 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适当的完善

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指一种关注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的社会哲学,又称为“社区主义”、“共同体主义”、“合作主义”等。 社群主义源起社群主义的出现,源自对19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一书的背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社群主义全然反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认为自由主义忽略社群意识对个人认同、政治和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前后有其限制。依此,社群论者桑德尔、麦金泰尔、查理斯·泰勒和瓦瑟等人从不同角度批判自由主义的理论,并重新思考社群的意义,企图恢复濒临垂危边缘的社群意识。 社群主义对于社群和群己关系的重视是承袭公民共和主义的传统而来,其可溯源自柏拉图《理想国》,以及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强调。社群主义旨在恢复社群价值的重要性,而非想取代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仅是希望修正自由主义对个人和社群的错误假设,并重申社群对个人的重要性。 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 ?在1980年代,社群主义是西 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之一。 其中有罗伯特·贝拉,查理 斯·泰勒,迈克尔·桑德尔和迈 克尔·瓦尔泽等人对古典自由 主义理论过分个人主义化的倾 向、雷根总统时代的美国政府 以及柴契尔夫人时代的英国政 府提出批判。 ?在1990年代,十分负责任的 社群主义者,如阿米太·爱特热 尼,菲力蒲·塞尔尼克和威 廉·加尔森等人,不仅强调在个 人权利问题上,责任与社会利 益相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还强 调确保强大的社群不会压迫个 人的需要。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 社群论者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 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 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 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有下列两大特 色: 被动的设定自我根植于特定的历 史文化及传统中,每一个个体都是 位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生长于某个 特定的家或某个特定的社会中,诸 多社会的属性和目的形塑了个体 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是自我构成的 特定要素。社群主义认为是由社群 决定“我是谁”,而不是由我自由选 择了“我是谁”。 主动的探寻人的自我,为个体所 身处的社会文化所赋予,个体必须 在社群生活中,透过和别人不断的 互动,经由不断地的反省和探求, 认知到自我和社群成员间的构成 性关系,从经验中理解自己的身 分,发现对自我的认同。 社群主义之权利观 社群主义积极的权利是指公民的 受教育权、工作权、保健权、休假 权、接受社会救济权等等,国家对 于这些权利的实现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并有 所作为,这就是所谓主动促成的自 由。其次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依赖 性,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条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前提。与通 过个人的单独行动获得的权利相 比,个人在社群的环境中以及在与 政府的合作中所能够实现的权利 要大得多。 社群主义之公益观 社群主义极力主张将个人的善与 社群的善统一起来,并用这种共同 的善作为评价社群生活方式的标 准,因此共有价值高于个人自由选 择的价值。 共善政治源于社群成员对美好生 活的共同观念。社群主义认为社群 本身即有一种“内在善”,这个“善” 的观念来自于个体身处社群中的 文化传统,不但提供了个人在选择 时,所需考量的参考标准,也构成 了个人的认同。从内在善衍生而成 的共同价值和目标可吸引个人,对 社会的运作亦具有凝聚性及连续 性。 由于每个社群生活的标准不同,对 善的的定义也不一样,因此,共同 善只有经由在特定的社群内才能 达成,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的特定社群,也需要社会制度社群 成员的行为配合,一同实行具共善 标准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上,社群成员以“共同合作” 的方式来促进共同善。社群内的每 个人对社群中的生活规范有共同 的理解,形成相互的责任与义务, 并透过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分享共 同的价值及相互了解,提供社群成 员道德的起点,建立成员对社群的 认同感及归属感。 此外,共同善虽为社群的共同价 值,但不意味社群成员必须毫无疑 问地接受共同善的标准或规范,相 反的,为避免共善政治沦为极权主 义或恐怖主义,成员间可透过公开 讨论和沟通,对共善标准加以修正 或排除。 社群主义之国家观 社群主义认为,国家有干预和引导 个人选择的责任,其次个人也有积 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义务。社群 主义要求的是“强国家”,认为一个 缺少公共利益的社会即使再有公 正,也不是一个好社会;而只有国 家所代表的公共政治生活才能促 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国家 和社群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 的利益。 6、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是西方社群主义较为 引人注目的政治哲学思潮, 在批 判新自由主义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社群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 学的主流思潮之一,其发展在社 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群主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传播,并已在实践中逐渐 发挥作用。社群主义提倡社群优 先于个人、公共利益优先于正义, 对当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 值观、相对正义观、中立国家观 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现代社会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西 方政治哲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是在批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百科名片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发展历史 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国际秩序模式: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均势模式的内在矛盾及评价 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是变动不居的,针对不同的问题,现实主义当然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不然就不称其为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和浪漫主义有很大不同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编辑本段]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 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

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双重危险 象所有其他的生命一样,人类生活是共享的、接受与给予的生活,是在交流之中息息相通的生活。今天,这一构成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社群正遭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现代人不断升级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是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全球市场化。那么,何谓真正的自由:是个体选择的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企业,还是社群中的相互信任与团结? A.现代化意味着人的个体化 一切事物及服务的全球市场化在今天远甚于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已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包的律令。我们都是顾客与消费者,而不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是什么。市场已成为生活哲学与世界宗教,而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无所不在的市场化在各个层面给社群带来了破坏。因为人仅仅以其市场价值而被加以衡量,他们仅仅因其能对市场提供什么以及能买得起什么而被赋予价值。 传统家庭社群由于一部分成员的超负荷工作和另一部分成员的长期失业而日益遭到削弱。其社会整合功能也日趋式微。随着德国的重新统一,大量的原东德妇女主动去做绝育手术,以便能将在就业市场上参与竞争。 市民社会日益向两极化发展:一方是富有的上层阶级,另一方是赤贫的大众。富人生活在镀金的囚笼之中而从不越雷池一步,穷人则在铁桶般的监狱和贫民区中过着贫乏单调的生活。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契约吗?这一卢梭颇具讽刺意味的质疑,其答案是否定的。 尤其应提到的是,生产的国际化已使民族社群及其福利状况遭到了削弱。跨国公司对涉及财产的社会责任的无视何以能够被起诉?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股东间的利益分红。在国家的层面上,他们不再能被加以控制或唤起其责任感。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得国家政府对其施行控制变得不大可能。相反,它们自身也须依赖其而存在,那么,试问: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吗?人类自由的三个维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双重危险中的个人一面,并且考察现代世界渐进的个人主义是否能为个体尊严及个人自由提供支持。 1.自由的第一个定义,就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史而言,是作为支配的自由。因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可以被视作针对权利的持续斗争以及个人自身权利的增长,在这一斗争中唯一可称作自由的人是权利的占有者与支配者。失去权利与受其支配则被称作“不自由”。“自由”的词源学意义之一来自于奴隶社会:(在其中),只有主人——而非其奴仆、女人与孩童是自由的。但是将自由理解为支配的人,是以他人为代价的自由。他们的自由意味着对他人的压迫;他们的财富使他人陷入贫穷;他们的权利使弱者无权无势。 将自由理解为支配的人,事实上只知道视自身为支配性的主体,而除此之外的一切只不过是他们的产业与附属物。自由的功能是财产。他们不懂得将他人作为人来看待。即使我们今天说,如果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便意味着自由,我们也仍然只是将自由作为支配——即人对自身的支配来理解。C·B·麦克弗森指出,资产阶级的解放是如何将封建制度引向“独享的个人主义”的:没有人是任何主人的奴隶或农奴,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人属于自己。 任何人都同等地具有自由的权利。个体自由仅受限于其他个体的自由。因此,任何要求自由权利的人都必须同样尊重他人的自由。人人是他人自由的边界。没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人人仅决定自身。每个人在其自身的意义上是自由的,没有人对他人抱有兴趣。这便是互不干涉的单一个体的社会——一个人际冷漠的社会。这样,自由被泛化了。但这是真正的自由吗?不:因为一个人不是一个个体。区别是简单的,但很少被触及。按照其拉丁文涵义,个体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概述 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 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 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 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 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 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 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 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 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 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 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 的、中心的、本原的,而 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 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略:异延(difference),播撒(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补(substitution)等概念。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的意义。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 社会背景 (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3)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小说中的和谐社会转化为残酷竞争社会,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与“家庭”则转化为竞争社会中的“老板”与“工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

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 (4)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自然主义所叙述的就是社会主体在生存中抗争、在注定的失败中堕落以及在悲剧性的结局中灭亡的故事。但是,这种悲剧化的叙述并不是自然主义作家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美国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暗含了作家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判断的转变。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2)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和动机的内驱力,大众深层意识的转变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文学作家聚焦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以及未曾探测的阴暗角落,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怎样使人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概述 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动荡不安。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两次科技革命使科学理性精神空前高涨,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将二者加以融合。第二帝国的暴力统治,普法战争的失利,以及巴黎公社对社会的冲击,使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这些成为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只研究事物的表象与事实,并不去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孔德强调艺术(包括文学)应该努力去探索人,但在孔德看来,人的生理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接受了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泰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但在这三要素中,他更强调种族因素,即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及特定的民族因素。遗传学家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把人的一切病况都归结到遗传问题,认为一个人的过失通过遗传可以危害整个家庭,并可能波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更是将实验论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强调精确地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认为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必须探求其特性和环境。另外,贝尔纳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些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自然主义文学,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法国是欧洲现代国家中最直接地接受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衣钵的国家,柏拉图提出的摹仿说最深刻、最直接地影响了法国作家。十九世纪上半叶,以摹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空前繁荣。而自然主义作家同样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同,他们也的确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左拉不仅对司汤达、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推崇备至,甚至把他们看作是自然主义之父。他还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该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典范,像福楼拜那样坚守客观冷静的创作原则。悠久的摹仿论传统、发达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使自然主义最先在法国产生。 最早具有自然主义特征并取得创作实绩的是龚古尔兄弟。他们注重对社会风俗细致的描绘,而且多写病态人物,开始用生理学,甚至病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埃德蒙·德·龚古尔认为他们兄弟的所有的作品,落点都在神经官能症上。《杰米妮·拉赛朵》是他们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写了一个女佣悲惨的一生,她爱上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被逼得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最后贫病而死。龚古尔兄弟把主人公当作一个病例来进行解剖分析,正如他们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所说:“在感官享乐的赤裸裸的逼真描绘的后面,隐含的是对性爱心理的临床研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自然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无可争辩的创建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建树成为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核心。围绕他形成了一个自然主义的“梅塘集团”,这个集团除左拉以外还包括莫泊桑、阿莱克西斯、瑟阿尔、于斯曼和厄尼克。这个集团中几位作家的合集《梅塘晚会》于1880年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法国,除了龚古尔兄弟和左拉外,其他自然主义的重要作家还有莫泊桑,他是“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如《女雇工的经历》、《泰利埃公馆》、《温泉》等。另外还有阿尔封斯·都德,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一定程度上游离于自然主义。但由于受到左拉、龚古尔兄弟的影响,也明显存在自然主义的倾向。他的剧本《生存竞争》便被认为是“舞台上的达尔文主义”。 随着左拉的《实验小说论》(1880)、《自然主义戏剧》(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自然主义理论著作的问世,自然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兴盛期。,在这一时期,自然主义传到了欧洲其它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德国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杂志《社会》等,并且在自然主义戏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俄国在1873年就翻译了左拉的作品。瑞典、希腊、意大利、波兰、丹麦等国也出现了一些自然主义作家,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此后,自然主义又影响到了欧洲以外的国家,日本产生了像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等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品。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也明显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自然主义也进入了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科学理性精神关照下的真实观 自然主义十分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原则。龚古尔兄弟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将目睹过的故事写入文学作品,左拉更强调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但是,虽然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大师们,也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自然主义毕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所以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主义执著于典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新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2126504.html,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之争新论 作者:徐木兴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4期 【摘要】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与挑战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最具前沿性的话题。文章基于国家理论,从国家目的、立场、职能权限及与公民关系四个维度,依次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围绕个人权利抑或公共利益、国家中立抑或国家参与、“弱国家”抑或“强国家”、消极政治参与抑或积极政治参与等问题的论争,最后简述此类论争对现实政治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国家理论;个人权利;公共利益 自由主义是建构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哲学。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自由主义兴起、发展、受到挑战的历史。[1]虽然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主流,但以其为 原则建构的现代西方社会隐含着个体原子主义、国家职能弱化、道德失范等痼疾与危机,其在智识和政治上并非没有遇到强劲挑战对手。作为“自由主义最有力的批判者”,[2]以“共同体”(community)为价值取向的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即是在对自由主义现代性困境批判性回应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政治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论争系现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焦点议题。社群主义对以“个人权利至尊”为基本内核的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度的理论批判,批判所及几乎关涉新自由主义所有主张与论点。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社群,无疑是双方论争的焦点。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围绕国家目的、国家立场、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关系等国家理论的核心要素展开了激烈论争。这种论争是现代西方社会现实政治难题在理论上的反映,对新时代中国政治改革、发展与实践亦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一、个人权利抑或公共利益:国家目的之争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既有“问题”之分野,亦有“主义”之争雄。当然,问题与主义,亦非截然两分,问题背后常蕴含主义的歧见。两者国家目的之争主要源于主义各异或曰价值选择不同,用一个命题表述,即个人权利优先于公共利益、抑或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对此不同回答,恰为两者国家目的之争的核心。新自由主义极度推崇“个人权利至尊”,坚持个人权利价值优先性,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其他各种社会价值,包括善,一切团体与他人的行为都必须服从或服务于个人权利。国家只是人类社会众多形式的团体之一,除维护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外,不应有自己特殊利益。戴维·杜鲁门(David Truman)曾言,“如果撇开形形色色的个人和团体利益,就没有什么抽象的公共利益。利益团体在人民和政府之间提供了必要的联系纽带,无数个人和集团追求它们自身利益的过程就是公共利益得以确定的过程。”[3]换言之,公共利益是寻求自身利益的各利益相关者经斗争、争议、谈判、协商,在相互妥协与制衡基础上达成的一种平衡,此平衡即为应对某种问题之公共利益。因而,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个人权利优先于公共利益,若公共利益侵犯、侵蚀了公民个人利益,公民完全有理由断然拒绝为公共利益做出妥协与牺牲,即“公民被要求按正义做出越来越多的牺牲,但他们与为之牺牲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