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结课作业_百度文库.

创新思维结课作业_百度文库.
创新思维结课作业_百度文库.

创新思维结课作业

标题: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认识和见解

姓名:

班级:

学号:

创新,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20多年来,我们的一切发展成就,无不与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仅指人们在科技等意义上所理解的自主创新,而是包括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那么,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力量的进步,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那是比较落后的,这不仅体现在那些高科技邻域,更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近年来科技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很多产业都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目前的增长还没有转入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而是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能耗问题比较严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集中表现在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力不足等。除此之外,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政策的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亟待完善。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主题,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呢?

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向国民普及最基本的科技知识与思想、技能,这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关键。在西方,有很长一个时期,把中国视为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中国能在很短时间内造出原子弹与卫星,能制造连西方都为之叹服的高质量火箭,却解决不了司空见惯的资源浪费现象,甚至连家庭中常见的抽水马桶漏水都解决不了。

当然,建设创新型国家,绝非只是科学家或者科技人才的事。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全面规划中国的未来。当科技创新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和思想,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实践,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应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更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无论是核心技术也好,关键技术也好,都需要企业有更多投入。企业应逐渐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更多地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支撑点和发展动力。

二是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飞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方向,引导企业和社会把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作为努力的方向。今后对创新产品、对创新企业要在税收、市场准入、金融、采购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鼓励,积极引导全社会自觉自主地去创新。

三是要加强法律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保护,说到底也是对社会进步能力的保护。应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科技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没有知识产权,中国就与高利润无缘,例如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6成左右,大量的资金都用于交纳昂贵的专利保护费了。

四是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科技的氛围,培养人们科学认识世界。中国83%的民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普信息,可是中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仅占总量的6%。所以,努力普及教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仍是刻不容缓的。我们需要的是倾心打造一个人人讲创新的社会,一个国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这是塑造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以,进行公众科技素质、创新能力的普及培养,尤其重要。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国力强盛、生机勃勃的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全社会都能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现“人人创新,公平竞争”,更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彻底改变我国“低端产品生产国”的面貌,使“中国加工”、“中国制造”最终跃升为“中国创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