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

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

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

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且位于中纬度地区,使贵州西南部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香港

举办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兴义市2006年位居第15,安顺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

(二)、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资源内涵丰富,景观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高,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雄伟的瀑布和峰林,壮美的峡谷和山间坝子,原始的岩溶地貌,优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再加上古韵十足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观系统。喀斯特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资源并存为贵州西南部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展现出了诱人的开发前景。

(三)、贵州旅游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不断开发,贵州的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区为依托,以贵阳为中心的点面结合的辐射型旅游开放新格局。旧的旅游格局以一点两线为主体,即贵阳为中点,西线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民族风情为辅,东线则反之。现在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增加了南线,东南线,西南线等,景观资源组合更合理、更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扩大了旅游辐射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观格局。新的格局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统筹发展,有利于带动欠发展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四)、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贵州省明确提出,贵州的旅游业为重点培育的新的后续性支柱产业,并明确了旅游业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此,贵州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将有利于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同时,国家也在提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喀斯特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

四、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开发利用,其旅游业才得以发展,并已经提到地方发展战略中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故而享有“无烟工业”的美誉。然而,由于不合理科学的开发,许多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生态破坏

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某些重要景点,忽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和游客承载量,致使生态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如黄果树景区奇形怪状的树根与藤蔓,游客与之合影时,多用坐、站、睡、吊等姿势,这本来就对这些景物造成重大破坏,再加上游客过多,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使部分树根和藤蔓松动、枯死。万峰林的草地,树木等也因游客过多、集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没有做好统筹规划,眼光短浅。在大部分的旅游地,只注重对景区范围内的保护,忽视了周围生态对景区的影响。如黄果树瀑布中上游,没有落实好“退耕还林,退牧换草”政策,存在着违禁畜牧、开荒等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减少了瀑布的水流量,延长了其枯水期。

(二)、环境污染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车辆、工厂、建筑等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饭店、宾馆等排出的污水造成对江河湖淡水的污染;大型游泳池过度耗水造成水资源的短缺;水坝建设对水文系统的干扰等。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排放的煤烟;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建设工地造成的粉尘颗粒污染等。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正确处理的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成分,由于不合理发展旅游业,游客量过多,造成垃圾产生量与垃圾处理能力的矛盾,导致环境下降。如垃圾箱已满,但无人清理,游客顺手把垃圾丢到垃圾箱旁,造成臭味难闻的垃圾堆。

(三)、管理不善

因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对旅游景区及资源的管理鞭长莫及,许多风景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成立多年来仍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如对钟乳石和树根乱采乱挖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下发过通告或通知加以禁止,收效极低。宏观上看,管理环节虽多,但管理力度小,管理难度大,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出台,仍缺少立法约束,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环境的破坏有增无减。以万峰林景区来看,破坏性建设增多,人工化严重,但目前尚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管理。没有合理、统一的管理,开发无序,利用无度,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都将导致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浪费、管理分散。

(四)、资金匮乏

贵州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低,物质资本积累少,投资主体单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西南部更是普遍存在落后的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又因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商业氛围弱,很难进行招商引资,资金严重匮乏,即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开发。如马岭河峡谷风景区,虽然喀斯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沟、谷、洞、石、名人故居等,集雄、奇、险、秀、美为一体,但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发展缓慢。

(五)、规划不合理

贵州西南地区的航空运输和高速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业中所占比例极其小,其中,高速铁路运输为零,这就难以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提供迅速、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许多旅游地主干道过于狭窄,旅游交通不通畅,周边建筑显得陈旧杂乱无规划,容易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景区栈道、桥梁、缆车等建设数量少、规模小,景区可进入性低,这就带来了负面作用。一是中远程市场大多组团前来,又多集中于节假黄金周,这给贵州西南地区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难以与区域内外其他有价值的旅游景区形成集群优势,形成向海内外推销的多条旅游热线。部分景区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人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景区的长远持续发展。

(六)、开发不平衡

开发不平衡时整个贵州旅游业的弊病,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更显突出。这个不平衡,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空间上,大量的资金过多的投入在同一类景区的开发上,而导致这些处在较偏远地区的文化类景点无人问津,这是不利于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景点大多围绕山水为主题,而投资商也全都扎堆投资这一类

景区,这就导致了节假日黄金周期间许多景点人满为患

,严重超载,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时间上,洞穴、古文化、民族风情等受季节变化影响小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数量少、规模小,导致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季节性强,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既不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也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更不利于长远发展。

五、关于开发旅游资源提出的建议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提到了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景区管理,统筹、协调、平衡、综合发展,从根本上抓紧抓好贵州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确定为主导产业的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来说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开发和保护贵州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搞好生态治理和保护

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有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将生态治理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采取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搞好生态建设。贵州西南部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加剧,一方面是由喀斯特地貌区自身的生态脆弱性和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另一方面主要由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煤矿开采等人为原因引起。针对这些人为原因,需要政府要发挥好调节、管理、监督的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执行,监督好各项工程实施。具体地,要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砍伐现象;加强对矿区、牧区的管理,明确矿区、牧区生态治理责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要实施重点治理;做好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景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后盾,会导致工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等所有行业发展缓慢、滞后。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区要想快速发展起来,就要改善景区、城区居住、饮食、交通、通讯等条件,提升城区、景区环境质量。首先,要搞好道路建设。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要完善交通网,努力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管道相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此外,通信、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也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发展,要放到建设的重点。在景区辐射范围内,要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环境;加强对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做好供水保障,处理好排放污水;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将公园、河畔、道路与景区、市区、郊区等相结合,协调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还要在绿化的过程中做好环境美化,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河流污染、日常垃圾等的管理和处理。

(三)、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将旅游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以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精心管理黄果树、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重要景区,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避暑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以喀斯特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突出特色,以生态旅游、古文化参观和民俗民风体验为补充。

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特色、信誉好、有前景的旅游企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突出贵州旅游“绿色喀斯特王国与文化千岛”的特色。合理规划线路,打造“黄果树瀑布之旅”、“马岭河漂流之旅”、“龙宫赏石之旅”、“万峰林探险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等特色旅游,以适应不同游客群的需要,逐步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融资渠道,开发多渠道筹资

资金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度以及旅游业的高效、平衡、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周期长、工程投资大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投资对旅游业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社会财富少,要想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就要创新旅游融资渠道。除了把握、利用好传统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等融资途径外,应该积极实施市场融资和民间融资手段,增加融资渠道,加强融资力度,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服务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五)、加强区域内外合作,积极对外交流

区域旅游合作是市场化的产物,旅游业想要在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区域旅游必然走向联合协作。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要积极与省内外的各个地区合作,如黔东南地区、黔南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六省区等,努力推进多边合作,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扩大旅游产业的科研、学术交流,吸纳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喀斯特岩溶景观的生态特点、发育机理、观赏价值等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形成一个热爱资源、保护资源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喀斯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游客了解贵州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花。还要通过对我国各类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使游客和当地居民遵守这些法规、准则,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此外,应尽可能地将喀斯特景观与宾馆、餐厅、商业街等设施适当隔开,尽量减少人为的污染和破坏。对石灰岩地区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及钙华等地质资源,应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严禁掠夺性开采。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加上交通快速便捷,旅游业在世界很多地区快速兴起和发展,并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旅游业的兴起给喀斯特山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起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当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粗制滥造等不正确的开发不仅不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宝贵资源,最终适得其反。所以,喀斯特地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善管理、整合资源,避免“遍地开花、混乱无序”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注重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保护,把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提高景区的综合开发水平,使旅游业高效、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静.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②.殷红梅.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③.刘肇军.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④.吴沿友.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⑤.雷家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02

⑥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⑦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⑧.苏维词朱文孝李坡.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