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②联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4)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③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哲学并不等于真正的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例 1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B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例2.“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之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的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下列表述一致的是:C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C.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有自知之明的是哲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领域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①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③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

④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和艺术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有人曾经问过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你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他回答说:“一个没有人去思考形而上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社会。”这一观点意在强调哲学

①能够使人善于思考,增长智慧②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③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④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例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想象的------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

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普朗克(德国)

讨论:没有学习哲学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建树?(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3.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退得失名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从哲学的任务来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聚在哲学思想里。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论离开理论思维的。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例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思维与存在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第二方面问题回答的基础和前提,第一方面是主要的,因为它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方向,也决定着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一方面问题回答的延伸和深化,这一回答有助于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第二方面虽说是次要的,但它也作用第一方面,因为如何回答第二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

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2)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吗?(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无论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有其不正确的一面。唯心主义并非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总体上看,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错误的。就局部范围而言,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它们看到了和肯定了人的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和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是把这种能动性和反作用夸大了。所以,对唯心主义不应该全部否定,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例意象,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D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性

4)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还是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要求客观符合主观,实际上就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作出的不同回答。

5)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的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判断: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结合⑤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⑥事在理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朱熹⑦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⑧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⑨上帝创造世界⑩我思故我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信则有,不信则无

判断①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②物理不外于吾心③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④气者,理之依也⑤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⑥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⑦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⑧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相同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都是错误的。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理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就在于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产生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贡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主要内容: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髓是实事求是。

四者: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四者是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

1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1)从思想观点来看,哲学上的确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哲学派别上看,则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就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二者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问题上的方向。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1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一回事

12.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认为唯物主义就是贪图享乐的物质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回答的是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因而两者的斗争也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不是第三个派别。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这种观点,表面上客观公正,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当他把物质看作是脱离精神而客观独立存在的时候,实际上坚持了唯物论;当他把精神看作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需要把物质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得不请上帝帮忙,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它是在成熟了的经济政治科学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所创造的崭新的哲学。

2)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的哲学总是企图站在科学之上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想穷尽一切知识,因而,必然有许多主观臆造的成分,有许多不科学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内容看,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在古代社会有过朴素的结合,后来则分离了,使两者都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既唯物又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以往的哲学从总体上看,没有提出过系统的唯物史观。即使是唯物主义者,他们也只是自然观上是唯物的,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成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的科学体系。

4)从哲学的使命来看,旧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有效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5)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创新发展。

1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区别:含义不同;科学性不同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15.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6.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哲学是重要的力量,其他知识也是重要的力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哲学只有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

17.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不能等同的

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能命不能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18.哲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不是贵族或有闲阶层的奢侈品,而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相似的是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生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例2 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W.C丹皮尔—英)。下列对材料正确理解的是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C

例3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

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修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

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A

例4 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一元,每两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一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瓶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B

例5 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

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例 6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上沁出汗珠。突然,听到一声“啪”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冲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

例7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C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1)联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特别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所有物质的具体形态(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点,是唯一能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性。物质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可知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组织,它都一直存在着。不论在人类社会出现前,还是出现以后,它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即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由于历史条件的

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加深。因此,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又是可知的,物质具有可知性。

2.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本质和起源,深刻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3.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了一切具体形态和不同物质结构的物质的共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如何变化,但其客观实在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特性。

2)客观存在既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包括意识的存在,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特征。

3)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前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后者不依赖于“我”的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后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如果把二者区别弄不清楚,则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

4.物质与运动

1)运动是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其基本形态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2)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征,

3)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为主体的运动。如思维活动是意识活动的本质,而意识无论从它的产生生理基础内容来看,都依赖于物质。意识活动的主体就是人脑,这一点已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证实。因此,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有哪些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

5)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特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就不存在了,哪谈得上其他属性呢?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简单地说,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2)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明显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的相对性有两种情形:一是就特定的运动形式,即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某种事物是静止的,如果换作其他条件或参照系,它仍然是运动的;二是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时期内,虽处于量变状态,但其根本性质没有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稳定性,从而显示静止状态。

3)任何静止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静止这也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的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但是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如人坐在椅子上不作机械运动,但还在进行着物理一定化学运动等;其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是暂时的,它还在同时进行量的变化。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他物。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7.关于意识的几个误区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和社会生活,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

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4)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5)意识具有独立性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同时,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注意几点: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③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承认后者必须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

9.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与实践

1)主观能动性是想、做和精神状态。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不可分。

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意识的能动性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的范畴,即在实践中,仅仅是指导实践,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可见,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4)综上所述,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的外延要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10.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两者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是指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伴而行,想比较而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①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其二,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发展了,或者把将来才能用到的原则搬到当前现实中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其三,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孤立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致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②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主要是指:其一,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定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其二,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就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其三,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

11.规律

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自由落体运动作为一个具体规律,必须排除空气的阻力等。而且,规律还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③应充分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办事。把规律看作是永远不变的,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说明人在规律目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但规律的客观性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不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在规律目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12.认识的来源与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13.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一具体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只能是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能力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来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有限性就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14.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途径、对象、规律及检验标准

1)认识的来源、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2)认识获得的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把认识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实际知识的过程。作为中学生,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

3)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4)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的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错误的)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客观事物不能不言自明)。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15.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6.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1)区别:一切从实际出发侧重于强调根据客观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主观思想;实事求是侧重于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2)联系:都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都把客观存在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17.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总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8.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1.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3)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3.一般来说,狭窄的房间,若使用明亮的冷调装饰,就会让人从心理上

感到空间变得宽敞。这表明()

A.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B.空间大小因心理感觉而变化

C.人的心理感觉受环境的影响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22.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凭经验开药方,在某些方面,这些经验可能不

一定非常准确,但都是建立在试验和统计的基础上的;并会根据病人

的反馈进行调整,没有用的药或者副作用大的药会被取消,或者被减

量。这种治疗方法,说明()

①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②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③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④认识需要得到检验和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C

20.依法每10年开展一次人口普查,是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从哲学角度看,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工作,这是因为()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主观决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C

19.长期以来,碳、氧、氮、氢、硫、磷被认为是生命所必须的:六种元素。据报道,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菌,能够利用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就此,生命形式将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这表明()

A.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

B.科学实验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C.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规律可以改造

D.人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B

18.历届亚运会会徽上都要融入亚奥理事会会徽中的太阳光芒,寓意为亚洲“日

出东方”。广州亚运会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

五羊外形轮廓,巧妙地将“吉祥”“美运”“圣火”“羊城”集于一体。既体

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会徽的这一设计体现

了()

①会徽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②艺术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D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⑦③ D.②④ B

20.不久前,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

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

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②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

③是人脑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

④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C

2l. 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建设中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④先进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22.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D

【探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国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的认识过程的》

【解析】认识时候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在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

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探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新,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第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不言自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辨析】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答案:

(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2分)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2分)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2分)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1分)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早于发展先进文化。(2分)

(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3)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评分说明:第(1)问,若考生只答“不利于文化保护”或“不利于文化发展”,只给1分;其它答案若持有异议之有据,言之有理,分析得当,也可酌情给分,但该问最高不超过9分。第(2)、(3)问,考生须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的分数。

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立意: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非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别、分析的能力。

答案要点:

(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的普遍性

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的普遍性两个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地位和内容是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首先必须的第一位的问题,“怎么样”是其次的第二位的问题。

2)联系: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须要承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明,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属性、形式和技能的联系。没有物质的统一,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因此世界上的物质统一性和世界的普遍性原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联系的客观性与人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矛盾。因为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性,绝不说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只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3.整体功能只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但是,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在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状态下,系统整体的功能或加强或升级,出现1+1大于2的效果;如果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则会降低系统整体的功能,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4.运动变化发展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但是,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发展是事物由低级想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联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有运动才有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更高层次。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与变化,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

三个概念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总体指向性相同。

5.联系发展和矛盾

1)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

2)矛盾双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3)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定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在质变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1)认为质变就是发展。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实质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变向另一种质变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所以,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2)认为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质变比量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要避免这个问题的片面化绝对化。量变和质变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在认识上,不能用量

变的重要性否认质变的重要性。在实践上,也不能忽视量的积累。

3)认为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或者认为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并非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或认为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4)笼统认为质变就是量变的终结

一次质变是上一次量变的终结,又是下次量变的开始,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一次不能笼统认为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5)认为只有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数量上的增减才能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情形。如田忌赛马;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

7.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区别: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指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哲学依据不同:前者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是矛盾具有特殊性。哲学范畴不同:前者属唯物论,后者属于辩证法。2)联系: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离开了具体分析,即使是正确的方针政策也难以贯彻和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中,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正在日趋消亡,没有远大前途。在比较中,可知区分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对不科学的标准的分析比较,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一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的,刚出现时,力量比较弱小,发展速度慢,还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不能以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二是不能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那样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上当受骗。

9.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1)区别:

存在的领域不同。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于客观事物的每一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次要矛盾相对立而存在。以各种次要矛盾为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方法论上的要求不同。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又要防止单打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更不能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定义不同

2)联系

都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二者在自己的矛盾体中居支配地位,都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性质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主要矛盾,抓重点,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两者在实践中有共同的追求,即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特殊矛盾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和均衡论。二者都是和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10.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都存在着联系,二是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虽然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可见,联系的普遍性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无条件地存在着联系。

1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2)对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3)所谓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4)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

1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和途径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改变不了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这正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

3)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联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明确两者的界限两者的含义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矛盾的特殊性比普遍性具体而丰富。认识了普遍性不等于认识了该事物的各个特殊性,若要正确认识事物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要明确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是相互联结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要走出两种认识的误区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从事物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两者有根本的区别。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和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弃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16.在矛盾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把日常生活的矛盾等同于哲学意义的矛盾

哲学上的矛盾与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是既想区别有相互联系的。日常生活的矛盾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冲突与分歧,如邻里的争吵、同学之间的口角等。哲学意义的矛盾则是指事物自身所包括的既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中的矛盾的对立是一切具体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与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可见,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包含了日常生活用语中的矛盾,但绝不能将二者等同。

2)把政治用语中的斗争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矛盾

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而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只是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应该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对立的关系,绝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17.只要抓住了中心,抓住了关键,就能把事情办好

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斗争的关系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矛盾越多越好。

2)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以矛盾的客观性为前提的。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包含多个矛盾,这些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这都是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3)事物的发展不在于矛盾的多与少,而在于事物自身决定了它该由什么样的矛盾来推动事物发展。

19.在创新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1)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创新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而是对旧事物中的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2)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但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中也包含有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3)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来解决。要推动事物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特别关注】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于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1.发展主题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

22.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两者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跑,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C

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D

38、(36分)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1)如图11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时一种什么联系?(2分)这种联系时如何建立的?(4分)

物联网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主人在路上能够遥控家中的电器做家务;顾客在超市能够了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主要信息,假冒伪劣商品将无从遁形:企业信息监控中心能够自动协调生产过程;农作物会“主动”发出该浇水、该施肥的各种信息。物联网还将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加快相关产业的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14分)

材料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3)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什么要有所作为。(4分)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该如何作为。(6分)

(4)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6分)

38.(1)①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2)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诚信经营,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3)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物联网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物联网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发展规划、拟定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拓展教育事业,加强物联网人才培养;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保护国家和公民信息安全。

(4)相关主题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11分)

(3)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40.(20分)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创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传播。

(2)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10分)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剔除了原有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

3)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分)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

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分)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2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考生须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的分数。】

35.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6分)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35.?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2)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40.立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答案要点:

(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 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确区分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关键在于理解这种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内,还是在人自身以外。对该部分知识的考察通常是通过古人的话来分析属于哪一种派别。常常容易犯错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与否取决于是否为人所感觉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类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理”是客观精神。常见的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在气先”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气”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类似举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016《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 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 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易错易混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②联系: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4)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是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③并不是说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这样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哲学并不等于真正的哲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例 1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B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例2.“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之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的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这句话体现的哲学思想和下列表述一致的是:C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C.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自知更难,有自知之明的是哲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领域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指出了 ①哲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 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到哲学的影响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200道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础知识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好奇心;哲学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有哲学才有生活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各不相同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所有哲学都是对时代的正确反映;哲学理论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总是起促进作用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2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 2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24、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7、哲学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是人们努力想象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 28、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29、哲学是哲学家对自己实践活动的总结;科学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学习哲学的结果 30、哲学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1、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32、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则不是 33、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就是方法论 34、哲学是对社会知识的概括,具体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 35、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36、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定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3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足在于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同时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 39、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马哲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4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2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得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得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就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就是包罗万象得与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 4、哲学就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与人生价值认知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得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得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得关系。 6、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得第一方面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7、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而不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得内容:一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二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得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得哲学就是对问题得高明认识与解决问题得巧妙方法。【提醒】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得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提醒】实践得观点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就是客观得,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得思维规律就是主观得。 【提醒】任何规律都就是客观得。 15、顺从自然就是防灾减灾得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就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得事物就是按自己得意志行事得。 【提醒】自然界得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就是物质得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得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就是物质固有得根本属性,不一定就是显著得变化。 18、运动就是有无条件得、永恒得与相对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暂时得与绝对得。 【提醒】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 19、认识与改变规律就是克服困难得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或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2019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易混易错 1.“哲学是智慧”与“哲学是爱智慧”的区别 二者有很大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是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1)“哲学是智慧”: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表明了智慧的主要内容,而哲学就是智慧之学。 (2)“哲学是爱智慧”:对智慧的“爱”和“追求”体现了哲学的自觉意识。哲学智慧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 2.哲学的任务与哲学的作用 (1)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任务不等于哲学的作用,任何哲学都能起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但不能认为所有的哲学都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能否完成哲学的任务,关键在于哲学本身是否科学,科学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非科学的哲学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所以,只有真正的哲 3.全面理解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1)哲学依赖于实践 ①一方面,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类一切认识的源泉。 ②另一方面,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发展。“世界从何而来?”“世界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些追问和思考概括的是人们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从而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使人们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提高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和概括的结果。 (2)实践需要哲学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哲学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和思维前提。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不能) 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概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最根本的斗争是物质和意识的斗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不具有,实践具有)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能动作用,≠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另一方面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易错易混点(用)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点一、第二单元逻辑框架 二、第二单元常考知识点 本单元的考点要求: 三、在上述考点上学生易混淆的知识 1.物质、意识: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意识和物质不可分○√】 ◇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相互依赖○×;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是大脑的特有的机能○×; ◇错误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正确的认识才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例当年我国组织力量攻关,短时间内率先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研制出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并在特殊人群接种中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 例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央行取消了利息税并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①符合实际的认识才具有能动作用 ②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矛盾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例漫画“植‘数’造‘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 识点整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误之分) 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 3.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精华) 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是先导) 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错) 4.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 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